西安市生态环境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
宁波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城乡之间未形成绿 色网络
原先保留的生态带和生 态公益林遭到建设用地 的蚕食
主要表现
乡土化的自然生境在城 市建设中被破坏
生态廊道没有形成足够的宽 度和长度,严重影响了能量 的流动和物种的迁移。
5 实施情况对比
5.1.2 绿地生态功能较弱,承载功能单一
《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在城市绿地结构、绿地指标、公园分布和树种选择等方面 ,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摸底调查和规划编制工作,但绿地规划内容多集中在空间布局层面,以生态功 能为主要考虑对象,对绿地的其他功能挖掘不足。目前,虽然宁波市区的绿地总量不低,但海曙区、江东 区等部分城区由于土地增量有限。
在市区范围内,传统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对规划管理实施机制的研究较少,没有建立明确的空间指 引和管理实施体系,特别是与相关部门的规划衔接不足,缺乏对下层次规划的控制和指导,造成规 划实施过程中部门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往往会出现规划公园绿地被侵占、难落地及品质低等问题。
4 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转变
4.2.2 “绿地管控”思维
2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2 规划布局
“保护优先、合理布局、控管结合、分级保护、相对稳定”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 区等区域划定11类生态红线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 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洪水调蓄区、重要自然 岸线和海洋保护区、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地质 遗迹保护区,使全市受保护地区面积占陆域面积的比例 达到40%以上。
,构筑城市内外一体的“大绿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 生态问题。
遵循“大绿地”思维的 统筹全市域的绿色开敞 空间,合理确定规划编 制层次,建立起科学的 规划控制体系和有效的 管理机制。
XX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规划 (4)1.全市干道网络绿色通道 (6)2.特区内道路廊道 (6)第四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11)第五章树种和绿化规划 (14)1.屋顶和房屋垂直面绿化 (16)2.交通步行系统绿化 (16)3.立交桥绿化 (16)第六章古树名木保护 (16)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17)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8)第九章附则 (20)附表1:XX道路廊道一览表 (23)附表2:XX、XX区城市公园规划一览表 (23)附表3:XX市森林、郊野公园规划控制范围一览表 (24)附表4:森林、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近期建设一览表 (2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指导XX市绿化建设项目的安排,加强全市绿化工作的规划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XX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XX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办法(试行)》和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结合XX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项目的规划范围为XX市行政辖区,包括XX经济特区(XX区、XX区、XX区、XX区)和XX区、XX区,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4-2020年。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图纸以及说明书组成。
第五条根据XX实际情况,建设由“区域绿地—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绿地”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
与此相对应,本次规划所指的绿地,既包括城市建成区内各项绿化用地,也包括建成区外对生态环境改善起积极作用的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水域等各类生态绿地,前者主要对应于各级城市绿地的分类规划,后者纳入区域绿地和生态廊道体系范畴。
第六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全市绿色开敞空间总的建设指引。
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与绿色开敞空间相关的规划、绿化及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
其他各种类型的开敞空间规划应与此相协调,实现城市生态空间资源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的“双赢”。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19年4月目录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1.1项目概况 (2)1.2时间安排 (2)1.3实际完成内容 (3)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2实施过程评价 (3)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3实施效果评价 (5)3.1环境效益评价 (5)3.2社会效益评价 (6)3.3 综合评价 (6)4评价结论 (6)评价结论 (6)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1.1项目概况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目前《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已获得市政府同意。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形成“两带一核,四环四楔”规划结构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江南特色,强调了对苏州整体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保护。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引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建设,突出特色亮点,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理念,精心描绘出苏州绿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把苏州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园林之城。
1.2时间安排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我局迅速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11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12月25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_New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说明书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2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1)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2)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 (3)(一)工作阶段划分 (3)(二)技术路线 (4)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一、概况及现状分析 (5)(一)概况 (5)(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9)二、万江区规模确定 (25)(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 (25)(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 (27)三、重点问题思考 (30)(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30(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 30(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 (30)(四)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 (31)(五)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景观特色 (31)(六)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重组 (31)(七)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 (32)(八)滨水地区开发和防洪设施的关系 (32)(九)重视渐进式开发与可操作性 (33)四、规划总则 (33)(一)规划范围 (33)(二)规划年限 (3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33)(四)规划理念 (36)(五)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37)五、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41)(一)规划结构 (41)(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 (43)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5)七、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46)(一)规划手段 (46)(二)城市绿地分类 (46)(三)公园绿地(G1)规划 (53)(四)生产绿地(G2)规划 (66)(五)防护绿地(G3)规划 (68)(六)附属绿地(G4)规划 (70)(七)其他绿地(G5)规划 (77)八、园林绿化植物规划 (77)(一)园林植物种植与生长现状 (77)(二)植物资源与生长环境分析 (92)(三)规划原则 (94)(四)园林植物规划 (94)九、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17)(一)总体现状分析 (117)(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117)(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117(四)保护措施与对策 (119)(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119)十、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20)(一)古树名木范畴及分级标准 (120)(二)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及树种 (120)(三)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37)十一、分期建设规划 (138)(一)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 .. 138(二)中期建设规划(2011-2015) (142)(三)远期建设规划(2016-2020) .. 142十二、实施措施 (144)(一)法制保障措施 (144)(二)行政管理措施 (144)(三)资金保证措施 (145)(四)舆论宣传措施 (145)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一)规划背景1、国家和省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的要求近几年来,东莞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10月前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促进城市湿地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生态园林建设质量,保障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在总结国内外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科研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设计原则、总体设计、栖息地设计、水系设计、竖向设计、种植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配套设施设计、基础工程设计、设计成果。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东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等。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设计原则 (3)4 总体设计 (4)4.1 基本要求 (4)4.2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 (4)4.3 定位与目标 (5)4.4 功能分区 (5)4.5 游客容量计算 (6)4.6 用地比例 (7)4.7 湿地保护与修复 (7)5 栖息地设计 (9)5.1 基本要求 (9)5.2 动植物保护 (9)5.3 栖息地系统设计 (9)5.4 栖息地要素设计 (9)6 水系设计 (11)6.1 基本要求 (11)6.2 水域设计 (11)6.3 驳岸设计 (12)7 竖向设计 (13)7.1 基本要求 (13)7.2 高程控制 (13)7.3 挖填方设计 (13)7.4 道路及场地坡度设计 (13)8 种植设计 (14)8.1 基本要求 (14)8.2 植物选择与配置 (14)9 道路与铺装设计 (16)9.1 交通组织 (16)9.2 道路设计 (16)9.3 铺装及场地设计 (17)10 配套设施设计 (18)11 基础工程设计 (20)12 设计成果 (21)编制说明 (23)1.0.1 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湿地资源,规范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指导公园有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导则。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6〕61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6〕6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7月31日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6〕20号),有序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全面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创新城市节水、治污和河流改造的方法,完善海绵城市建设、验收和监控各项制度,实现海绵城市由科研向产业转换,将西安市建设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独具地理区域特点的海绵城市典范。
“十三五”期间,使全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目标要求。
近期目标(2016—2018年):2016年,选取高新区、常宁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和洪庆新城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积累经验,探索政策。
2017年,各区选取各自试点项目,重点选择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和绿地广场、市政道路、城市水系等城市公建项目开展试点工程建设。
2018年末,试点区域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城市内河防洪标准达到自排50年一遇、抽排雨洪同期2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2018年年底,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市全面展开。
1953年至今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实践评介
1953年至今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实践评介作者:刘硕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西安有着其独特的城市背景,本文主要阐述1953年至今西安市四次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演变及1949年至今西安城市绿地系统发展实践,总结各个时期绿地系统规划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绿地历史演变的发展推断,从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出发,结合旅游、商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提出对于西安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构想。
关键词: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变迁Abstract:Xi'an has its own unique background,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during the four master planning of Xi'an since 1953,and the green system development practice since 1949,summarize;each period;features and;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problems.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green spac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inference, from the pedestrian system and cycling the system, combined with tourism,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sugges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Xi'an.Keyword:Xi’an city,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evolution of green space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西安的城市背景西安古称长安,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GA40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王玲、徐浩
课程网址
(CourseWebpag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是现代城市规划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理论的历史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作用、分类特征、构成因素、空间布局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体系构成、编制规范与程序、生态规划方法等,也包括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各种绿地和风景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课程性质而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将景观生态、环境地理、林学等学科的自然科学技术与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学科的人文艺术高度结合。课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课程设计三大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规划方法,培养学生系统、宏观地思考、解决城市问题、尤其是解决城市绿地问题的能力。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and it is alsoanindispensablepartofmodern urban planningteaching system. It covers the following topics: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the function, the classification, the factors and the layout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system constitution, the specifications and procedure, and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methods of urbangreenspacesystem planning; and also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variousgreenspaceplanning. The planning of urbangreensystemis acomprehensiveand practicalcurriculum,whichis an integr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cology, environment, geography, forestry, etc.), and social science and art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tc.). Through the theory teaching, case analysis and curriculum design, the course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knowledge and planning method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ultivate the students’abilities of macroscopic and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solving the urban problems.
昆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说明
昆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说明(一)规划背景近年来,昆明市牢固树立“绿化和生态是城市第一形象、第一环境、第一基础设施、第一景观要素”的理念,把绿地系统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来抓。
2 0 0 8 年2 月,昆明市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昆明市城乡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动员大会”,对全市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的意见》、《昆明市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2 0 0 8 年行动方案》。
全市从水环境治理、园林绿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高标准、高要求进行整改和建设,并将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从城市向乡村延伸。
以此为要求,从实际出发,以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昆明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通过“规划建绿”,重点解决城乡绿化水平差距大,城市绿化系统不完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对生态绿地的系统性、网络化建设,逐步把昆明建设成为森林式、园林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
(二)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 0 1 8 0 )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8、《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1 1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1 2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 [ 19 9 2 ] 10 0 号令)1 3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 19 9 3 ] 78 4 号)1 4 、《昆明市城市绿化条例》1 5 、《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 6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17、《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18、《昆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0‐2010》(三)规划目标以把昆明建设成为森林式、园林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为最终目标。
西安国际港务区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前言2001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市绿地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城市绿化工作。
会议不仅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较高而急迫的要求,将其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提升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必须完整的强制性内容,而且对绿地系统规划寄予极大的期望,希望通过规划全面落实绿线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城市各类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009年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落实科学发展观,西安国际港务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这一举措是随着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城市低碳化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为了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化的城市新区,今后如何在既有成绩基础上,选择一个落脚点,将生态城市建设推向适应低碳化趋势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编制本次《西安国际港务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
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中国内陆第一国际港,西部经济的动力引擎,因而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类型齐全、比例适当、布局合理的绿地系列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开放的绿地网络体系。
过去,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一直是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主要范围是工厂、企业、街道、广场、居住区和公园,以及其它各种类型附属绿地。
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沿用前苏联关于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和相应的定额指标,强调城市绿地的“游憩”功能,较多考虑公共绿地的均衡布局,以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和城市生活、生产活动的安全要求,以及满足城市艺术风貌的要求。
然而,随着快速城市化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这种仅仅建成区内部的绿地系统理论和简单的“点、线、面”布局原则,正面临着深刻挑战。
西安市 长安区 绿地 系统规划(2020-2035年)
市域生态体系规划结构
生态保护体系 纳入大秦岭生态保护区。在该规划中长安县南部设有城市生态保护区,生态协调区, 中部为生态控制区。生态优先战略——以城市生态隔离体系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保 护山、水、塬、田、林自然地貌,彰显城市特有的山水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大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融的典范。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长 安 县 城 郊 区 置
直 属 省
西
为
西
安 市 长 安 区
年 , 撤 销 长
安
县
,
改
1958
年
划
归
西
安
市
长安区始于新石器时期,
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
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远
在新石器时期祖先便在此
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原
始公社文化,为后来长安
县的形成提供了先驱条件。
上位规划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西安市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部分内容解读
水安全格局分析
西安市生态环境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new
西安市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一、引言(一)、编制背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为西部桥头堡的城市--西安,其城市建设也呈现出空前高涨的局面。
2002年12月18日,中共西安市委下发了《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政府关于率先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实现西部最佳的实施意见》,文件中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大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在沣、渭、产、灞等河流沿岸形成环形绿化带,利用渭、灞、产三角洲建设西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5%;增加市区绿化面积,建成各类大中小型公园、绿地,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以上,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
”并提出“尽早把西安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
在这样大的背景要求下,《西安市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这项工作就显得迫在眉捷。
在西安市80年代和90年代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西安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在这两个规划成果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努力,园林绿地已初具规模,在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市容,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居环境水平的日益提高,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与绿地建设工作之间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目前,西安市在全市域及全市的绿地系统方面还未做过专项规划,因此,探索绿地系统布局的新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步骤,将西安市建设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将是本次专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工作思路(三)、工作特点1、城市绿地系统分类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绿地的分类方法建国以来经历了几次发展,在尚没有正式的部颁标准之前,各地的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也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见下表:中国较典型的城市绿地系统分类现状目前,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在上报国家标准局批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摘要:本文从绿地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作用,来阐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范畴和具体内容。
近年来,由于我们缺乏城市经营的理念,一味的追求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效益和工业生产对城市的经济提升,从而忽视了城市环境的发展,人为的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带来大气污染、热岛效应等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关键词:城市绿地规划概念1.城市绿地的概念及重要作用1.1城市绿地的概念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特定区域。
城市绿地以自然要素为主体,在功能上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空气,清洁用水和户外游憩场所,并对人类的科学发展与历史景观保护起到承载、支持和美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城市绿地作为一种景观,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的自然景观,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景观文化意义重大。
1.2城市绿地的重要作用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是通过植物材料本身的生理生化特征调节、修复自然环境及绿地系统的布局,改善城市大环境,如改善大气环流、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
空气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质,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而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就是大气污染。
工业的发展使得大量有害气体不断进入大气,对人类与生物造成危害。
城市中汽车的通胀使用更使得汽车尾气对城市大气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城市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载体。
作为人类高度聚集的地域,改善环境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绿色植物不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等系列的生化反应吸收c02,放出02,还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一些放射性物质,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例如炼钢厂、炼铁厂、玻璃厂等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排放一些氟化物,而氟化物对人体危害很大,植物则可以吸收氟化物而使空气中氟化物的含量降低。
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新、旧城区以大面积的风景林地相隔,既可改善城市景观,又可防止城市无序发展;城区内园林路纵横交错,编织成一张覆盖整个城区的绿网,形成一个以绿楔(氧源林地)、绿心(公园绿地)、绿带(防护林带)、绿网(道路绿地)相互交织的绿地格局。
第五章 绿地建设规划
第三条 规划范围
为包头市四个城区及相应规划控制范围,共计885平方公里,其中:
近期:2002~2005年 城区绿化规划建设范围218平方公里。
中期:2006~2010年 城区绿化规划建设范围240平方公里。
远期:2011~2015年 城区绿化规划建设范围300平方公里。
第十条 市域(城市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规划
1、通风廊道规划:(六纵)
对六条河道进行疏浚,对堤坝进行整修,对污水进行截流,并在河道两侧各建30-50米的绿带,形成城区绿色通风走廊。对于城区段的昆都仑河、二道沙河、西河槽、东河槽除进行绿化美化外,还要筑坝蓄水,形成城市的滨河景观。
2、绿色廊道规划(六横)
4、四纵:
是以昆都仑河、二道沙河、西河槽、东河槽四条纵向开敞空间结合两侧绿化形成城区的绿色通风换气走廊和城市滨河景观绿带。
5、公园棋布、森林围城:
以公园为主要形式大量拓展公园绿地,使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满足500-800米;在城区四周建设大规模的生态与游憩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林,最终实现“钢城掩映森林中”的城市风貌。
对干旱风沙环境适应性很强,长势健壮,成年树型雄伟。主要用于庭院绿化和大环境绿化造林,或者城区之间连接公路两侧的绿化。如建设路的绿化。
3、河北杨 Populus hopeiensis Hu et Chow
树姿秀美,耐干旱,是包头园林独具特色的树种,主要用于道路绿化及营造片林。
南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修编(2018-2030)
南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修编(2018-2030)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指导思想本次规划在核查评估上版绿地系统的基础上,以相关法律法规和新修编的《南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为依据,结合本市实际,对其绿地进行新一轮的空间规划,确定绿化建设发展蓝图及行动计划,形成指导城市绿化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打造城市绿化景观新环境。
二、规划期限规划范围近期2018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三、规划范围市域——总面积约2036平方公里,现辖3个街道、23个乡镇及雪峰华侨经济开发区。
中心城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包括美林街道(部分)、柳城街道(部分)、溪美街道(部分))、省新镇(部分)、丰州镇(部分)、霞美镇等3街道3镇。
四、规划目标全面把握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南安市园林绿化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形成城郊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努力将南安建设成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努力营造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公园城市”,实现“山环水绕绿融城,园契廊连城透绿”的城市愿景,近期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五、规划指标市域:近期——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绿地率达到应达到2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及广场绿地面积应达到8平方米以上。
远期——绿化覆盖率应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应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及广场绿地面积应达到12平方米以上。
中心城区:近期——绿化覆盖率应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应达到3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及广场绿地面积应达到12平方米以上。
远期——绿化覆盖率应达到48%以上,绿地率达到应达到3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及广场绿地面积应达到15平方米以上。
第二章现状概况一、市域绿地现状近些年来,市域重点建设西溪沿岸绿化、高速公路沿线绿等。
现状共有文物点27处,风景点19处,寺庙15座,林场9座。
市域各乡镇公园绿地建设相对滞后,缺少绿化面积,绿化覆盖率也不高,镇区自然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X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30年)(文本)目录【模板】
宜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30年)·文本X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30年)(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2)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3)第五章中心城区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5)第一节公园绿地规划 (5)第二节生产绿地规划 (6)第三节防护绿地规划 (6)第四节附属绿地规划 (6)第五节其他绿地规划 (6)第六章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规划 (7)第一节城市特色塑造 (7)第二节特色公园塑造与旅游资源整合 (7)第三节山体保护与利用 (8)第四节水体保护与利用 (9)第五节绿色廊道建设 (10)第六节道路绿化规划 (10)第七章树种规划 (11)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2)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12)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2)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4)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4)第十章防灾公园绿地规划 (14)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15)第十二章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16)第十三章附则 (17)附录:主要相关各表 (18)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保护和改善XX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助推XX市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关于强制性内容文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3、《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4、《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1993]784号)5、《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10]125号)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7、《XX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10、《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11、《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12、《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3、《XX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年)》14、《XX市人大关于加强城区山体及水域保护的决定》15、已编制的相关全域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6、其他相关文件第4条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为总目标,以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以提升人居环境、塑造鲜明城市特色为核心,立足生态本底,加强对山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和旅游竞争力,树立美丽宜昌新形象。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总6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塔县城市公园系统规划思路前言我县开展创建国家旅游城市工作,把“创园”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创建国家旅游城市的目的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和谐幸福家园。
借此契机,结合环境“五整治”活动,全县城区发展特征开展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区的西部,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江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万江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万江,打造“水岸新城、和谐万江”的城市形象。
2007年3月,受万江区办事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
随后项目组着手进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确立构思原则,5月份形成了规划初步方案,与规划所多次交流后于9月份正式向区领导汇报,规划方案的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得到充分的肯定,于2007年11月份召开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会后,项目组针对各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邀请了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股股长刘颂颂高级农艺师作为项目顾问,形成了本规划的最终成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万江区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使本次规划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规划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一、引言(一)、编制背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为西部桥头堡的城市--西安,其城市建设也呈现出空前高涨的局面。
2002年12月18日,中共西安市委下发了《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政府关于率先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实现西部最佳的实施意见》,文件中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大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在沣、渭、产、灞等河流沿岸形成环形绿化带,利用渭、灞、产三角洲建设西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5%;增加市区绿化面积,建成各类大中小型公园、绿地,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以上,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
”并提出“尽早把西安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
在这样大的背景要求下,《西安市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这项工作就显得迫在眉捷。
在西安市80年代和90年代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西安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在这两个规划成果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努力,园林绿地已初具规模,在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市容,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居环境水平的日益提高,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与绿地建设工作之间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目前,西安市在全市域及全市的绿地系统方面还未做过专项规划,因此,探索绿地系统布局的新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步骤,将西安市建设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将是本次专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工作思路(三)、工作特点1、城市绿地系统分类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绿地的分类方法建国以来经历了几次发展,在尚没有正式的部颁标准之前,各地的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也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见下表:中国较典型的城市绿地系统分类现状目前,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在上报国家标准局批准。
该分类方法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以城市绿地的核心功能为分类依据;第二,采用分级代码法,将城市绿地分为5大类、17中类和12小类;第三,涵盖城市范围内的所有绿化用地;第四,突破城市建设用地的有限配额,将城市绿化的范围延伸到城市外围地带。
因此,建议本次规划采用此标准。
根据此分类方法,结合西安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采取大类结合中类的分类标准将西安市城市绿化分为以下八类:(1)公园(G11):指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普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绿地。
(2)开敞型绿地(G12):指沿道路、水系、城墙等,有一定游憩设施,供公众休闲,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绿化带或小型绿地。
(相似名:街头绿地、街旁游园)(3)生产绿地(G2):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的圃地及科研实验基地。
(4)防护绿地(G3):出于卫生、隔离、安全要求,针对自然灾害及城市公害,有一定的防护功能的绿地。
(5)附属绿地(G4):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化用地。
(相似名:专用绿地、单位附属绿地)(6)景观娱乐区(G51):具有较好的景观和较完善的游览、休息、娱乐设施的大型自然风景区域。
如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文化遗址保护区、大型游乐园、观光农业区、旅游渡假休疗养区等。
(7)生态控制区(G52):为改善城市生态和景观质量需要加以控制的区域。
如水源保护区,城市及城市组团隔离带,基础设施绿化防护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山体、林地,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等。
(8)遗址绿地(G6)为体现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古城”的特色,在本规划中增设遗址绿地(G6)。
主要指“四大遗址”:丰镐遗址、阿房宫遗址、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区范围及唐城林带。
2、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正确评价城市绿地系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成为当前绿地生态系统具有前瞻性的工作。
从生态学、城市规划、园林等多学科、多角度、定性、定量的提出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规划中,将城市绿地系统指标体系分为两级控制,一是总体控制指标,结合西安实际情况及政府提出的客观目标,以满足国际标准规定最低值和定额指标数值的方法;二是分类控制指标,包括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等各类用地的分项控制指标。
3、建立多层次的绿化结构体系根据西安市实际情况,本次规划中对城市绿地系统采取纵向分层方法,将西安市的生态绿化系统分成四个层次:(1)市域规划层次:根据《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率先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实现西部最佳的实施意见》,结合《西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国际研讨会》的精神,对市域生态环境(沿山、沿路、沿水)、文物遗址、建成区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统一考虑;(2)总体规划层次:以西安市总体规划为蓝本,确定全市绿化系统的布局结构、用地结构;确定各类绿地的位置、范围、性质和主要功能;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意见。
(3)分区规划层次:规划院在1998—2000年曾对全市14个分区及部分组团的绿化系统进行统一规划,本次规划在上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对六个分区绿化系统规划进行整合,以便指导下一步的详细规划。
(4)控制性详细规划层次:在总体、分区的基础上,对地块的“绿线”提出规划控制导则,对今后建立和健全“绿线”管理制度打下良好基础。
4、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基础信息库西安市的城市绿地调查工作曾在八十年代进行过详细普查,对园林绿地的面积、种类、名称、管养单位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普查,而此项工作的整理入库及在基础资料入库的建立一直处于停滞阶段,而城市绿化系统管理基础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信息数据的分类编码、储存、处理,这对今后的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及绿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基础资料。
本次规划中,将现状绿地分布进行数据入库的整理,这虽然是一项十分艰巨而且繁琐的工作,但对于今后的信息库的建立将打下良好基础。
二、规划依据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5、《城市绿化条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7、《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景观、创造富于感召力的投资环境为目标,运用“天人合一”的原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注重植物造园、造景的艺术美,在加强平面绿化布置的同时,注重多层次立体绿化的构成,同时把自然景观与古迹等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园林的文化内涵,弘扬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古迹,丰富园林绿化内容,寓历史文化于绿地系统中,以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绿化、美化城市,改善环境。
(二)、规划原则按照建设部指定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及《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规划,以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标,向综合功能和网络结构方向发展,同时以全位开放式的绿化思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独立创新,建设西安特有的绿化风格。
1、整体协调: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强调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效益。
确立大环境绿化与小区域美化同步建设的工作思想,实施重点突破,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战略。
宏观上把握绿化的整体效果,以绿为主,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中观上突出居民密集、位置重要的游园、绿带为重点;微观上,以绿带为纽带,把风格迥异的绿地连接起来。
2、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及用地状况,从实际出发,使城市绿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安排合理:在考虑城市工业绿地、居民区绿地、道路绿地和城市防护林带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同时,坚持均衡分布,比例合理。
做到点、线、面、大、中、小、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的结合。
抓好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建设、构筑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屏障。
4、综合开发:结合时代要求,充分利用挖掘城市历史、人文、自然景观资源,与城市绿化融为一体,形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相映成趣的风景名胜游览区,开发旅游业。
5、确定合理指标:按国家城市绿化标准,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结合西安市的远近期目标,合理提出适合西安市生态绿化系统专项的指标体系。
四、城市生态绿地评价指标体系规划(一)、总体控制指标1、规划依据:(1)《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2)《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3)《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率先建成西部最佳的实施意见》;(4)《创建国家环模范城市目标》。
2、规划总体目标: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逐步恢复“八水绕长安”的景观:(1)建立外围城市生态区,积极进行“大水大绿”的建设,加速秦岭北麓绿化,逐步建设秦岭生态区;(2)加强河湖水系周边的绿化带建设,结合八条水系建设绿色廊道,形成城市绿色生态保护环;(3)加强市区公园建设,将文物古迹保护和绿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特色主题公园,以多种形式增加人均绿地面积;(4)加强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特别是绿化广场建设。
3、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及《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率先建成西部最佳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本次规划的绿化指标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以上。
此外,具体评价指标还有:300平方米1处绿岛,1平方公里两处休闲地,5平方公里1处绿化广场,10平方公里1处开放式公园,力争达到出行300米见小型绿化,500米见中型绿地,1000米见大型绿地。
(二)分类用地控制评价指标:1、规划依据:(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2、指标体系:·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以达到35%为宜。
·公共设施绿地率平均不低于35%,其中: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区规划绿地率平均不低于35%,以达到40%为宜,部分商业金融用地规划绿地率可略低于30%,但不应低于25%。
·工业仓储交通、市政公共用地绿地率不低30%,以达到35%为宜。
·道路绿地率:主干道不低于25%,次干道及支路不低于20%,园林景观路不低于40%。
五、市域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一)、现状评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1、市域绿化尚未体系化:西安市1995年曾在《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中编制了《西安市域绿化规划》,在此项规划中,明确了绿化规划原则和规划设想,并提出了实施规划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