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测中的干扰因素
病毒的干扰现象名词解释免疫学

病毒的干扰现象名词解释免疫学病毒是一种能够感染生物体并复制自身的微生物。
在病毒与宿主细胞进行相互作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干扰现象,这些现象在免疫学中被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这些干扰现象可能对病毒复制和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影响着病毒感染和宿主的免疫应答。
病毒的干扰现象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反应、干扰RNA机制和免疫逃避机制。
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反应是宿主细胞在感染病毒后产生的一种反应。
当宿主细胞感染病毒时,会释放干扰素,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
干扰素通过激活多个信号通路,抑制病毒复制和转录过程。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增强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能力,例如通过调节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和增强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等。
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反应在免疫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的关键组成部分。
另一种病毒的干扰现象是干扰RNA机制。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会产生一类特殊的RNA分子,称为干扰RNA。
干扰RNA能够与病毒RNA互补配对,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转录。
干扰RNA通过激活RNA干扰途径,引发RNA降解和转录后转录水解等反应,以抵抗病毒感染。
干扰RNA机制在免疫学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机制,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过程。
此外,病毒也会采取一些免疫逃避机制,以规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免疫逃避机制是病毒在感染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策略,使病毒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时间存活和复制,并避免被免疫系统清除。
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免疫逃避,例如改变表面抗原、干扰干扰素信号通路、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宿主细胞的抗原表达等。
免疫逃避机制在病毒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病毒能够在宿主体内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实现长期感染和持续复制。
病毒的干扰现象对免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学家在研究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时,常常需要考虑这些干扰现象的影响。
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宿主与病毒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病毒感染并产生免疫应答。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二)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第六章1、最常用的RIA标记物是?A.125I;B.131I;C.14C;D.3H;E.32P。
正确答案:2、与放射免疫分析相比,免疫放射分析最显著特点是:A.使用单克隆抗体B.采用固相分离法C.反应属于非竞争性结合D.可以测定大分子和小分子抗原E.灵敏度较高正确答案:3、RIA中,关于双抗体分离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结束时只需加入二抗B.反应结束时只需加入一抗C.反应结束时只需加入一抗同种动物的血清D.反应结束时只需加入一抗同种动物的IgGE.以上说法都不对正确答案:4、融合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B/F分离技术特点的方法是:A.活性炭吸附法B.双抗体法C.固相分离法D.PEG沉淀法E.双抗体-PEG法正确答案:5、关于IRMA双位点法说法正确的是A.首先加入固相抗原与待测标本B.然后加入标记抗原C.测定固相免疫复合物的放射量D.测定上清液的放射量E.待测抗原含一个表位就可以正确答案:第七章1、荧光显微技术常用于检验血清中各种自身抗体和多种病原体抗体的方法是?A.直接法;B.间接法;C.双抗体夹心法;D.补体法;E.双标记法。
正确答案:2、间接法荧光抗体染色与直接法相比,优点为.A.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B.操作更简便;C.可用于抗原的定位检测;D.可用于抗原定性检测;E.检测不同的抗原,只需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正确答案:3、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荧光素为A.FITC;B.RB200;C.TRITC;D.PE;E.Eu3+。
正确答案:4、关于流式荧光免疫试验xMAP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流式荧光免疫试验使用了荧光微球技术;B.流式荧光免疫试验使用了双激光检测技术;C.红色激光信号可对微球进行定量;D.绿色激光信号可对微球进行定量;E.流式荧光免疫试验的优点在于可以进行高通量分析。
正确答案:5、FITC产生的荧光颜色为:A.橘红色;B.黄绿色;C.蓝紫色;D.天青色;E.褐黑色。
正确答案:第八章1、HRP催化的反应式为DH2+H2O2→D+2H2O,何者习惯上被称为底物:A.DH2;B.H2O2;C.D;D.H2O;E.AP。
“CK-MB”测定的“干扰”现象及原因分析

“CK-MB”测定的干扰现象及实验对策湖北省兴山县人民医院彭兰张娥、万芳、邹志宝443711【摘要】目的:探讨“CK-MB”升高的干扰原因及实验对策。
方法: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采用酶偶联速率法测定总CK活性。
结果,10名健康献血员、56名本院心内科人、15名本院收治的恶性肿瘤病人三组人员同时检测“CK-MB”及总CK活力;在正常献血员中有一例CK-MB值异常升高,达总活性的61%;在56例心内科病人血清中CK-MB单项升高16例,总CK单项升高33例,二项指标同时升高28例;在1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K -MB单项升高7例,总活性升高2例,二项同时升高1例。
结论:采用免疫抑制法CK-MB作为心肌梗塞诊断指标的特异性仍须探讨,实验存在较多的干扰因素,且CK-MB结果升高与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CK-MB 总CK 干扰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CK-MB活性,观察其活力单位及与CK 的比值关系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对特异性指标、预测冠状动脉再通的治疗效果和观察病情变化等,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CK-MB主要存在于人体心肌细胞内,血清中CK的存在形式主要是CK-MM,只有少量CK-MB,不超过总活性的5%,心肌梗死发生时最高值也不超过38%。
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发现临床血清标本中CK-MB检测值与理论值不符合,最多见的就是CK-MB检测值大于总CK检测值的现象。
现就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组成、临床意义和检测的方法学等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并就解决方法提出建议。
CK-MB存在于心肌细胞胞浆中,CK-MB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肌坏死的特异时指标,在心肌坏死症状发作4-5小时达正常上限,12-24小时达高峰,72小时逐步恢复。
基层实验室多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对不同病程的心肌病提供较特异诊断,本室通过三组不同人群的CK-MB测验结果发现,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指标有假性增高现象,与临床体征明显不符,现先从实验原理探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是用抗体将M亚基抑制,测定B亚基,结果乘以2即为CK-MB活性,当血清中出现文献报道中的巨CK或CK-BB及其它成份时,由于它们不受抗M亚基抗体抑制,其活性已完全测出,再乘以系数2,就可能出现CK-MB升高或高于总CK的现象,造成CK-MB结果失真,本室从1999.9-2000.5共收集71份血清测定CK-MB及总CK活性,现将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结果提出探讨。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应用

划痕法
细胞因子的检测技术
一、 生物学检测技术 二、 免疫学检测技术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依赖细胞株测定法 ELISA法
分子杂交、PCR 等检测mRNA
细胞因子检测的特点
• 样品含量低 •样品具有时效性 •生物效应特异性差
Figure 14-12
细胞因子的功能
Cell activation
/immunogold staining)
(一)免疫荧光技术(又称荧光抗体技术) 原理:用荧光素(如异硫氰酸荧光素、罗
丹明B200等) 标记抗体(荧光抗体),用荧光 抗体浸染细胞或组织切片,抗原与荧光抗体 结合,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确定被检 抗原的存在。
免疫荧光技术包括:
直接法
间接法
间接补体增强法
ELISA法: 直接法 间接法 双抗体夹心法(双位点法) 竞争法
ELISA
(三) 同位素标记技术(isotope-labelling technique) 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 是一种用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抗原抗体反应 相结合方法。 优点:灵敏度高, 可检测0.001pg/mL
Direct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of membrane antigen (mAg).
(二)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
是将抗原抗体反应与酶催化底物的作用 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两种类型: 1.免疫酶染色 2.酶免疫测定(enzyme immunoassay, EIA)
•3H-胸腺嘧啶核苷参入法(3H-TdR): 间接观察DNA 合成含量。灵敏度高,具有放射性。 •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 MTT商品名为噻唑蓝。 原理: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可将外源性 MTT还原成蓝紫色结晶-甲瓒(formazan), DMSO使 其溶解,酶标分析仪检测。简便,灵敏度高,稳定性 差。
病原免疫学干扰现象名词解释

病原免疫学干扰现象名词解释
干扰现象名词解释: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病毒间干扰的机制概括起来包括:病毒作用于宿主细胞,诱导产生干扰素。
除干扰素外,还有其它因素也能干扰病毒的增殖,如:第一种病毒占据或破坏了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或者改变了宿主细胞的
代谢途径因而阻止另一种病毒的吸附或穿入,如粘病毒等。
另外,也可能是阻止第二种mRNA的转译,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干
扰水泡性口炎病毒;还有可能是在复制过程中产生了缺陷性干扰颗粒,能干扰同种的正常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如流感病毒在鸡胚尿囊液中连续传代,则DIP逐渐增加而发生自身干扰。
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酶联免疫(EliSA)是检验科目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之一,其操作方便、简单,不须要特殊设备,使其在各级医院都可应用。
但如果忽视了影响其结果的因素,难免会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
因此了解影响结果的因素,是减少差错事故发生很必要的。
1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因素实验室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因为我们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
如果在工作中出现了张冠李戴,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其次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很重要,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
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在繁忙工作中有条不紊。
所以人员素质问题对检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因素。
2标本处理因素实验室人员收到标本后应:“三查七对”,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和申请单拒收,合格标本及时分离血清,避免溶血。
提取血清时不能混有大量纤维蛋白或细胞成分,对不能及时检测的标本要妥善保存于4℃冰箱,做好原始记录。
从冰箱取出的标本要预温至室温,对冰冻的样品要融化好,充分混匀再用。
3操作过程的影响因素3.1 操作前应对实验的物理参数有充分的了解,如环境温度(保持在18~25℃),反应孵育温度和孵育时间、洗涤的次数等,各种条件必须符合要求。
3.2 正确使用加样器,加样器应垂直加入标本或试剂,避免摩擦包被板底部。
加样过程中避免液体外溅,血清残留在反应孔壁上,加样器吸头要一次性使用,加样次序要与说明书一致,否则易发生错误,造成实验重复性差。
3.3 手工洗板加洗液时冲击力不能太大,洗涤次数不超过说明推荐的次数,洗涤液在反应孔内滞留的时间不宜太长。
不要让洗液造成孔间污染,导致假阴性和假阳性。
3.4 要保证加液量一致,我们在使用时感觉加样器比滴瓶加样准确,滴瓶加液量不准造成显色不一,造成判断错误。
免疫检测中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

二、内源性干扰因素及对策——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是两种不同来源的抗原,彼此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表位,由此表 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可分别与其自身表面的相应抗原表位结合,还 可与另外一种抗原的相同表位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待检标本中存在类地高辛、类AFP样物质等,是一些与检测的靶抗原有交 叉反应的物质。在用多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 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 ,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相对 应的靶决定簇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激素、小分子半抗原等易受到交叉反应影响。
二、内源性干扰因素及对策——异嗜性抗体
异嗜性抗体:人类血清中含有抗啮齿类动物(如鼠、马、羊等)的免疫球蛋白 的抗体,即天然的异嗜性抗体。 可分为两类: • 一类(85%的假阳性或假性增高由其引)可结合于山羊、小鼠、大鼠、马和
牛IgG的Fab区域,但不与兔IgG的Fab区结合。 • 另一类(15%的假阳性或假性增高由其引起)可结合小鼠、马、牛和兔IgG
一、概述
免疫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对临 床疾病的诊断、监测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临床 免疫检测工作中精密度是通过室内质控监控,准确性是通过 室间质评进行比较验证。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由干扰物质引起 的误差,这种干扰还不容易被检测到。这就需要我们实际操 作的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对试验每一个环节的影响因素 都能掌控。本次主要针对免疫检测标本中,有可能会含有干 扰免疫测定导致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干扰物质。
三、外源性干扰因素及对策——溶血
溶血: 要注意避免严重溶血,血红蛋白中含有血红素基团,其有类似过氧化物的 活性,因此,在以HRP为标记酶的ELISA测定中,如血清标本中血红蛋白 浓度高,则其就很容易在温育过程中吸附于固相,从而与后面加入的HRP 底物反应显色。另外,机械强力震荡、突然反复冻融、低渗溶液、过酸、 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以起溶血。
免疫透射比浊法常见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贾珂珂,女,1976年生,硕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检验工作。
通信作者:崔丽艳,E-mail :。
免疫透射比浊法常见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应对策略贾珂珂, 孙文苑, 聂 睿, 崔丽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191)摘要: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常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如样本性状、内源性干扰、钩状效应和携带污染等,这些干扰因素可使检测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等。
文章对免疫透射比浊法常见的干扰因素及机制进行综述,以帮助检验人员识别和确认可能存在的干扰,及时纠正检测结果,尽可能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关键词:免疫透射比浊法;样本性状;内源性干扰;钩状效应;携带污染;干扰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mmon interference in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 JIA Keke ,SUN Wenyuan ,NIE Rui ,CUI Liyan.(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The accuracy of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 is affected by a few interference factors ,such as sample appearance ,endogenous interference ,hook effect and carry-over contamination. These interference factors may cause the results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falsely and further affect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nitoring. The laboratory staff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common interference factors and mechanisms ,communicate with doctors in time and identify ,confirm and prevent possible interferenc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Key words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 ;Sample appearance ;Endogenous interference ;Hook effect ;Carry-over contamination ;Interference文章编号:1673-8640(2021)04-0362-07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4.002免疫比浊法是将液相内的沉淀反应与现代光学仪器和自动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技术,常用方法为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
干扰现象名词解释免疫学

干扰现象名词解释免疫学
在免疫学中,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phenomenon)是指在抗原-抗体相互作用中,与本来的抗原或抗体没有交叉反应的物质,在混合物中存在时干扰了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干扰可能导致误判、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干扰现象的发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其他抗体或类似物质与试剂中的抗原或抗体发生交叉反应,导致抗体数量不足以便准确地识别所检测的物质。
例如,某些动物血清会对多个不同的抗原产生反应,因而会引起干扰现象。
为了避免干扰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在试验中加入一些高浓度的“非特异性”抗体或类似物质,以使全部的这些物质都被与之相互作用的抗体结合;或者通过其他方法清除或减少干扰物质的存在,以获得更精确的检测结果。
荧光免疫层析的缺点

荧光免疫层析(Fluorescence Immunoassay,FI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特定抗体与待测物质结合,再通过荧光标记的信号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与否。
虽然FIA具有许多优点,如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简便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本文将对其缺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荧光信号容易受到干扰荧光信号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线、污染物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荧光信号的强度发生变化,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当待测物质的浓度较低时,荧光信号的强度可能会受到背景信号的影响,从而导致误判。
二、荧光标记的抗体易受到影响荧光标记的抗体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酸碱度、离子浓度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荧光标记的抗体失去活性,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当荧光标记的抗体受到高温或低温的影响时,其荧光信号的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误判。
三、检测结果受样本质量影响大FIA对样本质量的要求较高,如样本的纯度、浓度、稳定性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当样本中存在其他蛋白质或杂质时,可能会干扰抗体与待测物质的结合,从而导致误判。
四、不适用于多种待测物质同时检测FIA通常只能检测一种待测物质,不适用于多种待测物质同时检测。
如果需要同时检测多种待测物质,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抗体和荧光标记,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和成本。
五、不适用于定量分析FIA通常只能用于定性分析,不能用于定量分析。
虽然可以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判断待测物质的浓度,但由于荧光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因此不能保证定量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荧光免疫层析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及对应措施

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及对应措施在现代临床中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均会应用到免疫学检查方法,获取到免疫检验结果能够为疾病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但在免疫学检测全过程中,基于设备或人员操作等因素可能影响到工作顺利进行,或直接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可靠。
针对此,需采用有效方式强化免疫学检测管理,以确保其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具有可靠性的数据。
结合本人工作经验对免疫学检测的干扰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应对措施。
什么是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是临床疾病诊断中常用的检查手段。
可将其进一步分为体液免疫学检测与细胞免疫学检测。
其中体液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参考辅助因子参与下出现的反应,对疾病进行判断。
细胞免疫学测定方法是通过对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独有标志物及产生细胞因子的测定,观察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在体液免疫学检测中所观察到的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电解质参与下,形成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凝集物,此种现象被称之为凝集反应。
在免疫学检测中,免疫荧光法的应用较为常见。
此种检测方式具体通过对于荧光素染料的应用标记抗体并不会影响其活性,此种抗体被称之为荧光抗体。
利用已知种类的荧光抗体浸染需要检测的含有抗原细胞或组织切片,若通过观察发现抗原则抗原与此抗体出现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粘着在细胞上,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可见物,能够辅助对相应疾病作出判断。
免疫学检测方法干扰因素1 准备工作常见干扰因素在免疫学检测之前,需要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包括对材料的采集以及设备准备等,而在此期间也存在诸多因素能够影响到最终检验结果。
例如免疫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对科室内检测工作人员未能够给予系统化且有针对性的培训,可能导致检测人员自身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等问题。
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若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化培训,或其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则可导致其样本采集时间与采集部位不合理,致使样品出现溶血或损坏等情况影响到最终检测结果。
临床检验主管检验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复习资料汇编

临床检验主管检验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复习资料汇编临床实验室的测定数据是为患者疾病的诊疗或临床实验研究服务的,因而为保证患者临床诊疗或临床实验研究的有效性,就要求临床实验室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证明其测定数据能够达到所确定的质量标准,这就是质量保证的内容,涵盖了实验室内进行的涉及临床检测的所有活动。
第一节概述一、与质量保证相关的定义1.质量保证(QA):为一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的质量要求提供充分可信性所要求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措施。
2.室内质量控制(IQC):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监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并确定当批的测定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检验报告。
3.室间质量评价:为客观地比较某一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由外单位机构,采取一定的方法,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结果,发现误差并校正结果,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4.准确度:待测物的测定值与其真值的一致性程度。
准确度不能直接以数值表示,通常以不准确度来间接衡量。
对一分析物重复多次测定,所得均值与其真值或参考靶值之间的差异亦即偏倚即为测定的不准确度。
5.偏倚:待测物的测定值与一可接受参考值之间的差异。
偏倚又分批内偏倚和批间偏倚,批内偏倚反映的是该批测定的系统误差,如校准不准、非特异显色等。
批间偏倚所反映的问题要更大一些,如试剂或校准物变质所致的误差。
6.精密度: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独立的测定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与准确度一样,精密度同样也是以不精密度来间接表示。
测定不精密度的主要来源是随机误差,以标准差(SD)和(或)变异系数(CV)具体表示。
SD或CV越大,表示重复测定的离散度越大,精密度越差,反之则越好。
准确度好的实验,其精密度不一定好;准确度差的实验,其精密度则不一定差;反之亦然。
7.重复性条件:是指在短的间隔时间内,在同一实验室对相同的测定项目使用同一方法和同一仪器设备,由相同的操作者获得独立的测定结果的条件。
其他主治系列-临床医学检验【代码:352】-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一)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其他主治系列-临床医学检验【代码:352】-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一)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单选题]1.在ELISA检测时,当弱阳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应该核查(江南博哥)的问题不包括A.试剂是否过期B.质控品是否失效C.仪器设备D.加样操作E.患者标本采集、保存是否正确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ELISA检测时,当弱阳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应该核查的问题主要包括试剂、指控品失效期、仪器设备及人员操作等问题。
患者标本采集、保存正确时,才会接收标本并进行实验操作检测。
[单选题]2.在"即刻法"质控中,当SI上限值和SI下限值A.失控B.警告C.处于控制范围内D.该值不在2s范围内E.要重复测定正确答案:C[单选题]3.免疫学检测质控品应具备的特征中不包括A.基质对测定结果无明显影响B.纯品并准确定量C.稳定D.无已知的传染危险性E.定性质控品预期结果已确定正确答案:B[单选题]4.对检测方法实用性的要求不包括A.方法简单快速B.样品和试剂使用微量C.适合大批量和单份标本检测D.经济实用E.量值可溯源准确性高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对检测方法实用性的要求:方法简单快速;样品和试剂使用微量;适合大批量和单份标本检测:经济实用。
量值可溯源准确性高是对标准品的要求。
[单选题]5.下列所述不是质控品基本条件的是A.质控品的基质应尽可能与临床常规实验中的待测标本一致B.良好的稳定性C.无已知的传染危险性D.靶值或预期结果已定E.可单批大量获得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D选项为标准品的条件,质控品的靶值要求各实验室自行制定。
[单选题]6.在ELISA定性检测实验中,室内质控图通常应记录A.P/N比值B.质控物的S/CO比值C.质控物的OD值D.阳性对照的OD值E.阴性对照的OD值正确答案:B[单选题]7.下列属于检测样本内源性干扰因素的是A.标本溶血B.标本被细菌污染C.标本中含高浓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D.标本保存时反复冻融E.标本凝固不全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属于内源性干扰因素,其余选项为外源性干扰因素。
临床免疫学检验方法常见影响因素有哪些

临床免疫学检验方法常见影响因素有哪些临床免疫学检验是当前重要的检验手段之一,检验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但还是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检验的结果,而要提高检验工作的临床价值,就必须明确这些影响因素,找到有效的处理方法。
1、临床免疫学检验中有哪些概念?在临床免疫学检验过程中包含一些主要的概念,比如抗原、抗体、标志物等,很多人一时间容易把抗原和抗体弄混,抗原是人体中能够对免疫系统产生刺激,使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在应答出现产物后能够与之进行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而抗体一种多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是在抗原的刺激下形成的,B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会分化和繁殖,出现的浆细胞合成分泌形成抗体,抗体出现后会和抗原出现特异性结合。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抗原和抗体间在高度的特异性,且会相结合,而将这种原理利用起来对微量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免疫学检验,那么在检验学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概念,就是标志物。
标志物是在我们进行检验时的基础,检验学中三大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包括酶、同位素及荧光素,在这三种标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检验方法,如免疫化学发光测定、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荧光免疫测定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最近几年,非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其较高的敏感性和安全性使之成为了当前免疫测定发展的方向。
2、免疫学检测中标本自身造成的干扰因素有哪些?在进行免疫学检验过程中,我们一直对于标本的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在检验开展前也会对标本做出一定的处理,而标本自身的因素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分析标本自身对会对检验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影响因素——类风湿因子当患者体内存在类风湿因子时,会对多种免疫学检验方法的结果产生影响,IgG和IgM型类风湿免疫因子会和免疫检测系统中的捕获抗体,以及标记二抗的Fc段受体相结合,此时检验指标可能会出现升高的情况,结果呈现假阳性。
【doc】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和对策

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和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Jul,18(21)量蛋白从尿中漏出使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而血脂蛋白代谢异常,高血脂症,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蛋白质的丢失,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增加,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衡,导致高凝状态.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及应用激素治疗等均可加重高凝状态.血液黏稠度增加,高凝状态对肾病的进展,恶化起重要作用,因此.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中,抗凝治疗尤为重要.丹参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除烦安神的功能.丹参注射液由中药丹参精制而成,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临床药理显示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具有抗凝,去纤,溶栓和降脂作用,促进肾组织病理改变的恢复.黄芪为补气要药,具有补中益气,补气生血,补气行滞,益卫固表的功能.黄芪注射液由黄芪精制而成,含有黄芪皂甙,黄酮类,多糖类等多种有效成分,能提高血浆组织中cAMP的含量,增强免疫功能,利尿,降压,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L2J.有研究证明,黄芪能使肾病综合征患者蛋白质合成增加_3_3.此外,黄芪尚能减少激素,细胞毒药物不良反应,这是由于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和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因此,两药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病理状态,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通过临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的疗效观察,20d内治愈率62%,总有效率100%,2个月后随访,全部病例达治愈标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和不断完善治疗方案.[参考文献][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8[2]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5; 280—281[3]李丽英,于宏,潘缉圣,等.黄芪与当归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总蛋白质代谢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0):670—672 [收稿日期]2009—02—15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和对策陈金超,刘涤瑕,王丽,董风珍,徐立风(解放军第532医院,安徽黄山245041)[关键词]免疫学检测;干扰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R446.61[文献标识码]B随着基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免疫学理论的建立,使大量免疫学检测技术被不断地创新,发明,在临床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也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检验人员不断掌握最新的临床免疫学知识和各种新的检验方法.为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对实验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干扰因素有比较清楚的掌握和了解.笔者分析了标本内在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外在因素对免疫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探讨了如何在临床工作中注意和解决这些干扰,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的对策,现报道如下.1免疫学检测干扰因素和对策在临床检测过程中,标本自身及前处理所造成的干扰因素有类风湿因子(RF),嗜异性抗体,自身抗体,补体,纤维蛋白,溶血或黄疸,交叉反应物质,外源性物质,交叉污染等_2J.如何排除这些因素干扰,对免疫检测结果将起到重要作用. 1.1RF患者体内存在的RF能显着干扰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其中IgM,IgG型RF可以与免疫检测系统中的捕获抗体及标记二抗的Fc段直接结合,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假阳性或假阴性升高.RF对不同检测系统的干扰程度有所差异,影响程度并不与RF的浓度成正比.在使用RF吸附剂后再检测, 可有效纠正错误结果.捕获抗体检测用F(ab')2替代完整的IgG,标本用连有热变性(63℃,10rain)IgG的固相吸附剂(Euroimmune公司)处理(将热变性IgG加入到标本稀释液或血清中同样有效),4℃过夜离心后再检测;检测抗原时,可以[文章编号]1008—8849(2009)21—2575—02用终浓度0.1mol/L2一巯基乙醇(2一ME)等加入到标本稀释液或标本中,使RF(IgM型)降解.1.2嗜异性抗体嗜异性抗体通常是指与其他种类动物的免疫球蛋白产生反应的人类抗体,具有广泛的种特异性.免疫检测系统中大量使用单克隆抗体,嗜异性抗体可与啮齿类动物IgG的Fc段结合,这样嗜异性抗体既可与检测系统中的捕获抗体结合,又可和标记抗体结合,造成检测结果假阳性或假阴性升高.嗜异性抗体干扰的程度,频率与患者的疾病状态,年龄,性别等无关,可在标本稀释液或待检标本中加入过量的动物Ig(s)处理,但加入量不足或亚型不同时无效(要与捕获抗体和标记抗体的Ig亚型相同).捕获抗体使用F(ab') 2.切除Fc段.1.3自身抗体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等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能与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免疫检测系统中均可对靶抗原的测定结果造成负性干扰L3].判断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对检测的负干扰,应紧密结合患者的疾病诊断,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为避免以上情况出现,解决的办法是:测定前标本需用理化方法将免疫复合物解离后再测定.解离液组成:0.3%TritonX一100,1.5%CHAPS,15%SDS;100L标本,50L解离液混匀,56℃30min处理.1.4补体免疫检测系统中捕获抗体在向固相包被中和标记抗体的标记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其Fc段的补体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Jul,18(21) Clq分子结合位点被暴露出来,使Clq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从而造成假阳性.一些公司为了增加检测的敏感性,使用链霉亲和素包被固相,将捕获抗体用亲和素标记,此过程也可引起捕获抗体的构象发生改变,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升高.可用终浓度10~40mmol/LEDTA处理标本,灭活补体,用53℃,10min或56℃,30rain加热血清使Clq灭活.1.5纤维蛋白在没有促凝剂和抗凝剂存在的情况下,正常血液采集后30min开始凝固,2h后完全凝固.临床检验工作中,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快速检测,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或未完全凝固时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此时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免疫检测过程中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果,尤其是在大批量标本使用ELISA检测时,操作人员不注意,最易造成错误结果.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解决的办法最好是血液标本采集后必须使其充分凝固再分离血清,或标本采集时用带分离胶的采血管或于采血管中加入适当的促凝剂.怀疑检测结果存在纤维蛋白干扰的标本,最好将标本4~10℃放置过夜,离心后再检测.1.6溶血或黄疸各种人为原因引起的标本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以及细胞碎片和蛋白质等释放出来.溶血对免疫检测的作用不仅是游离血红蛋白的影响,更多的是细胞碎片和蛋白质等其他溶血产物;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的ELISA测定中,会导致非特异性显色.溶血因测定方法的不同可导致对免疫学检测的正向或负向干扰,且影响大小也有所差异.一项针对溶血对电化学发光法影响的研究发现,cTnT测定浓度的负偏倚与血清中血红蛋白浓度相关,血红蛋白浓度每增1gilL,cTnT>0.1Mg/L的可能性下降2.5%_4J.标本中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任一或两者含量的增高都会对采用免疫学原理的检测系统产生负干扰.因此应特别注意人为因素导致上述物质干扰.1.7交叉反应物质待检标本中存在类地高辛,类AFP样物质等,是一些与检测的靶抗原有交叉反应的物质.这类交叉反应物质在用多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相对应的靶决定簇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1.8外源性物质外源性物质常常是由于用于免疫测定的血标本处理及保存不当,添抗凝剂等不当所致L6J.标本受细菌污染:因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辣根过氧化物酶,被细菌污染的标本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的ELISA测定中,可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而干扰测定结果.标本管中添加物质的影响:抗凝剂,酶抑制剂(如NaN可抑制ELISA系统中HRP活性)及分离血清的分离胶等均对免疫检测有一定干扰作用.标本保存不当:在冰箱中保存过久的标本,血清中IgG可聚合成多聚体,AFP可形成二聚体,在间接法ELISA测定中会导致本底过深,甚至造成假阳性;有时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亦可出现假阴性.为克服上述干扰,ELIsA测定的血清标本宜为新鲜采集;如不能立即测定,5d内测定的血清标本可存放于4℃,1周后测定的血清标本应低温冻存.冻存后融解的标本,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混合后再测定, 但混匀时应轻柔,不可强烈振荡.标本的反复冻融所产生的机械剪切力将对标本中的蛋白等分子产生破坏作用,从而引起假阴性结果.1.9操作不当一交叉污染定性免疫测定已广泛用于感染性病原体抗原和抗体检测,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是ELISA 等.由于测定操作和/或全自动加样系统吸头重复使用,常有标本间的交叉污染所致"拖带"现象,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标本交叉污染不光是导致假阳性,亦会因为乙肝疫苗的普遍免疫,标本中存在的抗HBs可使受污染标本中可能存在的HBsAg检测受抑,而致假阴性.目前的全自动加样系统,不管是一次性加样针还是永久性加样针,均难以避免样本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当遇到高浓度的抗原或抗体,沿加样方向被污染的甚至可能不只1个孔.为了排除这种污染造成的假阳性,建议当同一行/歹0上(沿加样方向)出现连续阳性,并经复查仍为阳性时,应同时采取新鲜标本进行检测来加以证实.2免疫检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2.1钩状效应由于待检标本中抗原浓度的显着升高,而致捕获抗体不足所造成的检测结果假阴性或假低测定值,这种现象可以出现在任何免疫学检测中,一步法检测更易见.在临床检测中应密切关注容易出现钩状效应的几个项目:甲胎蛋白(AFP),HBsAg,HBeAg,免疫球蛋白,大便隐血(OB),CA125等.预防和处理:关注患者的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诊断;不放过任何异常的测定值或模式;使用免疫渗透层析法快速验证;尽可能使用二步法进行检测.处理:用正常人血清系列10倍稀释再检测.2.2复检特殊项目出现阳性/阴性时应及时复检,复检必须使用另一种试剂盒,最好方法学也不一样.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abe的检测最后可以使用"中和法"来鉴定. 抗一HCV的检测目前国内外的试剂盒单独使用均有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联合使用可以减少错误结果,并可用RT—PCR鉴定.[参考文献][1]程艳杰,范存琳,王旭,等.ELISA方法检测HbsAg假阳性一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32(1):102—103[2]叶千红,张丽霞.关于标本因素对ELISA检测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7(5):440—441[3]郭彤丽.ELISA检测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7,14(21):3748[4]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80[5]许斌,朱虎定.ELISA检测HbsAg影响因素的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32[6]武国威,李桂芹.标本污染致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1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9):85【收稿日期]2009—02—25。
2024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第二部分)

2024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第二部分)49、荧光:荧光物质在吸收激发光的能量后,使原来处于基态的电子跃迁到激发态,当其回复至基态时,激发态的电子以发射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种发射光称为荧光。
so、荧光免疫试验:是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通过与相应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也绪合反应,以此对待测物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检测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和直观性。
5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试验:以系元素标记杭原或抗体,并与时间分辨测定技术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非放射性微量分析技术。
52、Stokes位移:选择荧光物质作为标记物时,必须考虑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波长差,即Stokes位移。
53、荧光偏振免疫试验:是利用抗原抗体竞争反应原理,根据荧光素标记抗原与荧光素抗原-抗体复合物之间荧光偏振程度的差异测定体液中小分子抗原物质的含量。
54、荧光效率:荧光物质分子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荧光的百分率称为荧光效率。
55、荧光滓灭:荧光物质在某些理化因素(如紫外线照射、高温、苯胺、硝基苯、酚、I-等)作用下,发射荧光减弱甚至消退的现象称为荧光滓灭。
56、酶免疫试验:是继荧光免疫试验和放射免疫试验之后的三大经典免疫标记技术之一,它以酶标记抗体(抗原)作为主要试剂,将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免疫检测技术。
57、包被:将抗原或抗体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称为包被。
58、封闭:由千包被液蛋臼浓度很低,造成包被后固相载体表面会剩余少量未结合位寺,可非特异性吸附标本中的蛋白质和酶结合物,形成非特异性结合导致本底增高。
为消除干扰,包被后的微孔板或膜等还需用1%~5%牛血清白蛋白(BSA),5% ~ 20%小牛血清或2%脱脂乳等再包被一次,此过程称为封闭。
59、均相酶免疫试验:是利用酶标记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标记酶的活性会发生改变的原理,可以在不将结合酶标记物和游离酶标记物分离的清况下,通过测定标记酶活性的改变(酶活性增强或减弱),从而确定待测物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检测技术- 标记物
免疫测定技术均是以标记物示踪作为基 础,同位素、荧光素、酶是经典的三大标记 免疫测定技术。这三大标记技术发展了各种 各样的免疫测定方法,如RIA、ELISA、荧光 免疫测定、免疫化学发光测定等,目前应用 这三大标记技术的检测试剂盒在临床广为应 用。近年来,作为免疫测定发展方向的非同 位素标记技术以其敏感、安全等倍受关注。
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 干扰因素和对策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实验诊断科
沈 茜
随着基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免 疫学理论的建立,使大量免疫学检测技术 被不断地创新、发明;在临床疾病诊治的 应用中也不断地推陈出新。目前应用免疫 学原理检测的检验项目占到三级综合医院 检验科全部检验项目的1/4,医疗收入约 占1/3。这就要求检验人员不断掌握最新 的临床免疫学知识和各种新的检验方法, 了解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
干扰因素和对策- 类风湿因子
收集10份RF31~>1000IU/L的患者血清, 在美国和欧洲66各临床实验室进行74个项目 的免疫竞争法或免疫夹心法检测,仪器和试 剂均配套。3445个结果中8.7%为假阳性。错 误高值结果中的21%(所有结果的1.8%)引 起了临床的错误诊断,在使用RF吸附剂后再 检测,错误结果得到纠正。39%的假阳性结 果也可在使用RF吸附剂后降低。
干扰因素和对策- 外源性物质
冻存后融解的标本,蛋白质局部浓缩, 分布不均,应充分混合后再测定,但混匀时 应轻柔,不可强烈振荡。标本的反复冻融所 产生的机械剪切力将对标本中的蛋白等分子 产生破坏作用,从而引起假阴性结果。
操作流程不当-造成结果的改变
我们对HBV血清标志物五项指标仅抗HBc总抗体单阳性的血清实行了严格的复检 措施,发现初、复检结果的符合率<50%。 偏差如此之大是无法用实验人员操作不当解 释的。抗-HBc总抗体采用竞争抑制ELISA法 检测, 日常工作中无论标本多少,必然是先 加完血清标本后再加抗-HBc-HRP。这样, 血清中的抗-HBc与抗-HBc-HRP存在着明显 的‚不公平竞争‛。
148
41 4 3
3.0
0.82 0.08 0.06
干扰因素和对策- 嗜异性抗体
使用Access免疫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测 定TSH、PSA、βHCG和皮质醇,前三项为 双位点非竞争法,后为竞争法。160份标本 测定HCG有5份(3.1%)假性升高;53份标 本(37.9%)用嗜异性抗体吸附剂吸收后结果 出现差异性下降;有4份标本的结果出现> 4SD的显著增高,使临床对结果的解释出现 改变。
干扰因素和对策- 嗜异性抗体
将11261份血清标本使用荧光时间分辨免 疫分析系统(PE公司,二步法、双位点)检 测CEA,将缓冲液中加入小牛IgG 约210个病 人、3.3~4.7%的标本出现假性升高;加入 15mg/L热处理小鼠IgG(MAK33 )(Roche) 可将干扰降为0.86%;同浓度天然小鼠IgG无 效;去除捕获抗体或标记抗体的Fc段也可将 干扰降至0.1%。
干扰因素和对策- 外源性物质
标本管中添加物质的影响: 抗凝剂、酶抑制 剂(如NaN3可抑制ELISA系统中HRP活性)及分 离血清的分离胶等均对免疫检测有一定干扰作用。 应用三种检测系统分别测定100对同时采集的肌钙 蛋白阳性的血清与肝素抗凝血浆两组标本,在两者 测定值差异大于20%的结果中,ACS :Centaur cTnI占11%,Elecsys cTnT占9%,AxSYM cTnI 占2%,其他的抗凝剂如EDTA抗凝的血浆肌钙蛋 白测定结果也比血清低。 Clin Chem 2000;46(9):1338-44
要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 须对实验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干扰因素 有比较清楚的掌握和了解。在本次课中主要 生化 讨论的是标本本身内在因素、以及由于人为 因素对标本处理不当等引起的外在因素、对 临检 免疫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在了解这些因素 的同时,如何在临床工作中注意和解决这些 干扰,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干扰因素和对策- 溶血或黄疸
一项针对溶血对电化学发光法影响的研 究发现,cTnT测定浓度的负偏倚与血清中血 红蛋白浓度相关,血红蛋白浓度每增1g/L , cTnT>0.1µg/L的可能性下降2.5% 。
Clinical Biochemistry 2004;37(8):398-701
标本中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任 一或两者含量的增高都会对采用免疫学原理 的检测系统产生负干扰。
Clin Chem 2005;51(5):848-55
嗜靶抗原自身抗体的干扰-对策
为避免以上情况出现,解决的办法是: 测定前标本需用理化方法将免疫复合物解离 后再测定。解离液组成: 0.3%Triton X-100 1.5%CHAPS 15%SDS 100μl标本、50 μl解离液混匀,56℃ 30分钟 处理。
干扰因素和对策- 自身抗体
Erikssion等人采用针对cTnI中心稳定区 域抗原位点的捕获和检测抗体,开发了新的 cTnI检测方法,有利于具有cTnI自身抗体等 干扰物质的标本。采用新方法和目前一商品化 试剂盒共检测541份胸痛患者的血清,其中 13.5%的标本cTnI两种方法检测均阳性,14.2 %的标本仅采用新方法检测阳性 。上述结果 说明心梗患者存在cTnI自身抗体绝非特例 。
Int J Cardiol 2005;101(1):27-31
纤维蛋白的干扰-对策
为避免上述干扰作用,解决的办法最好是
血液标本采集后必须使其充分凝固再分离 血清,或标本采集时用带分离胶的采血管 或于采血管中加入适当的促凝剂。
怀疑检测结果存在纤维蛋白干扰的标本,
最好将标本4~10℃放臵过夜,离心后再检 测。
干扰因素和对策-纤维蛋白
用Abbott AxSYM分析了3962份血标本 中cTnI 水平,其中307份cTnI升高,将这307 份标本再离心前后测定cTnI的变化,24份标 本在离心后cTnI有>45%的降低,这种现象主 要出现在cTnI含量在2.0~25µg/L的标本。离 心后其中20份样本cTnI值低于正常cutoff值。
干扰因素和对策- 交叉反应物质
待检标本中存在类地高辛、类AFP样
物质等,是一些与检测的靶抗原有交叉反
应的物质。在用多克隆抗பைடு நூலகம்测定抗原时对
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单克隆抗体测
定抗原时 ,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
用单克隆抗体相对应的靶决定簇时,会出
现假阳性结果。
干扰因素和对策- 外源性物质
外源性物质常常是由于用于免疫测定的 血标本采集、贮存等不当所致。 标本受细菌污染: 因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 性辣根过氧化物酶,被细菌污染的标本在以 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的 ELISA测定中,可 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而干扰测定结果。
干扰因素和对策- 外源性物质
标本保存不当: 在冰箱中保存过久的标 本,血清中IgG可聚合成多聚体、AFP可形成 二聚体,在间接法ELISA测定中会导致本底过 深、甚至造成假阳性;有时抗原或抗体免疫活 性减弱,亦可出现假阴性。为克服上述干扰, ELISA测定的血清标本宜为新鲜采集;如不能 立即测定,5天内测定的血清标本可存放于4℃, 1周后测定的血清标本应低温冻存。
免疫学检测- 干扰因素
标本自身及前处理所造成的干扰因素
-类风湿因子(RF) -嗜异性抗体 -自身抗体 -补体 -纤维蛋白 -溶血或黄疸 -交叉反应物质 -外源性物质
干扰因素和对策- 类风湿因子
患者体内存在的类风湿因子能显著干扰 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IgM、IgG型RF可以 与免疫检测系统中的捕获抗体及标记二抗的 Fc段直接结合,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假阳性或 假性升高。RF对不同检测系统的干扰程度有 所差异,影响程度并不与RF的浓度成正比 。 目前,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的免疫检测试剂盒 大部分均没有很好地防止RF干扰的措施,国 外著名公司要好于国内公司。
Clinical Chemistry 2002;48(11):2008~2016
RF的干扰-对策
捕获抗体用F(ab`)2替代完整的IgG
标本用连有热变性(63℃,10 min)IgG的
固相吸附剂(Euroimmune公司)处理(将 热变性IgG加入到标本稀释液或血清中同样 有效),4℃过夜离心后在检测;
补体的干扰-对策
用终浓度10~40mmol/L EDTA处理标本, 灭活补体。
用53℃、10 min或56℃、30 min加热血 清使C1q灭活。
干扰因素和对策- 纤维蛋白
在没有促凝剂和抗凝剂存在的情况下, 正常血液采集后1/2开始凝固,2h后完全凝固。 临床检验工作中,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快速检 测,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或未完全凝固 时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此时血清中仍残留 部分纤维蛋白原,在免疫检测过程中可以形 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 果,尤其是在使用ELISA检测时。
Clin Chem 2003;49(7):1163~1169
嗜异性抗体的干扰-对策
在标本稀释液或待检标本中加入过量的动 物Ig (s) ,但加入量不足或亚型不同时无 效(要与捕获抗体和标记抗体的Ig亚型相 同)。 捕获抗体使用F(ab`)2,切除Fc段。
干扰因素和对策- 自身抗体
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 白、抗胰岛素等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能与 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免疫检测系统中 均可对靶抗原的测定结果造成负性干扰。 判断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对检测的负干 扰,因紧密结合患者的疾病诊断、病史、其 他实验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如甲亢、甲低、 I型糖尿病等。
基本概念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 是由抗原刺激B细
胞经分化增殖形成的浆细胞 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 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具有多 方面免疫功能的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