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第【1】篇〗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分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比方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边塞风光的神奇秀美,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考虑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时机,让学生参与大量的理论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安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第【2】篇〗《出塞》一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本节课教学,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的久远,创设明月这个意象,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再联系“万里”这个表示空间的词语,让学生在这种空旷苍凉的背景里进行理解“人未还”,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来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加入边塞诗艺术特点的赏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

好在教学过程中有边教边赏析,只是没有归纳出来而已。

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少,只是我们很多时候,却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

《出塞》这堂课,一堵冷冰冰的.墙,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其实,生成是智慧的积累,如果没有教学的智慧,是很难捕捉到生成的瞬间的美丽;生成也是经验的结晶,没有教学和生活的体验,你即使有这样的生成感悟,但是,没有教学的日积月累,你也不可能把握住。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部编版语文《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篇)(一)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

李清照的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一、教学效果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

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默写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

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

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创作练习
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边塞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03
教学反思
亮点与收获
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入与边塞、战争相关的历史故 事和背景,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更加投入课堂。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音韵美,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不仅对诗歌进行表面的解读,还引导 学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 人性内涵。
持续进行教学反思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4
学生反馈
学生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能够主动发表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
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们能够按时提交作业,并且作业完成的质量较高,大 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作业,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对自身发展的评估
教学能力的提升
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 不足之处,寻求改进和提 升的方法。
知识储备的更新
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不断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 高专业素养。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风格的完善思考自身的教学风格特点 ,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形成独特的教学 风格。
THANKS
感谢观看
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
在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强的 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学生反馈与建议
希望增加课堂互动
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在课堂上增加更多 的互动环节,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讨 论和交流。
希望拓展课程内容
希望改进教学方式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出塞》是一首古代诗歌,通过描绘北方边塞的景色和壮丽的战斗场面,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的赞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出塞》的教学进行反思,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诗歌背景介绍
1.1 北方边塞的地理环境
1.2 北方边塞的历史背景
1.3 《出塞》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意义解读
2.1 描绘边塞景色的意义
2.2 表达民族英雄主义的意义
2.3 弘扬爱国精神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3.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3.2 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诗歌形象
3.3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1 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4.2 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美
4.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五、加强文学素养的培养
5.1 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5.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结语:
通过对《出塞》教学的反思,我们应该注重诗歌背景的介绍和意义的解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边塞征战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边塞征战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指导老师:一中曹国情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一、整体感知::学生背诵几首边塞诗——杨炯《从军行》、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杜甫《兵车行》。

总结边塞诗的特点:1.反映主题:(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2.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二、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1.初唐诗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4.宋代之诗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反思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反思

《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反思《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它通过描写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的愿望,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王昌龄诚挚的爱国热情。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凉州词》同样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是唐代的王翰。

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葡萄酒”“夜光杯”和“琵琶”等带有鲜明边塞特色的事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宴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后两句借将士的心声吐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和奔放的思想。

本诗写的虽是艰苦荒凉的边塞生活,但语言明快,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象。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崇高境界;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全诗仅二十字,却巧用典故,可谓字字珠玑。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三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因此对于古诗学习的一般技巧,如朗读、想象、背诵等,都需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此外,课内生字的读写和认识,诗歌内容、情感的体会与赏析,也是课堂上的重点。

同时,我还补充活动教学,如诵诗会或赛诗会等,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对“人未还”一语进行了解读,让学生明白了战争的残酷性。

借助冷冰冰的历史数据,我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分别体会了戍边战士、戍边战士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各自的心理感受,并通过这种情感的堆积,最终形成对战争的悲愤的情绪。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问得巧妙,学生答得轻松,在这一问一答中,诗歌的情感水落石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第1篇】【教材简介】《塞下曲》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其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呈现出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作者在塑造戍边战士的威武形象时,并没有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运用细腻的笔法,详细描写了战前沙场的景物,利用“月黑”“雁飞高”“遁逃”“大雪”“弓刀”等景象,烘托出了一个大战将起,战场之上紧张的肃杀之气。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

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用意志力约束和管理自己,感性学习的要求远远大于理性学习的需求。

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直观的、具体的内容调动其感性认识,促进思维发展。

四年级的学生,其情感和情绪都比较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想方设法使课堂上教与学充满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继而形成创造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

【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生词“单于”并理解其代表意义,会写“雁”字。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会写“雁”字。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出塞》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出塞》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出塞》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活作了⾼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良将,反映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活的美好愿望。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出塞》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出塞》原⽂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汉时关, 万⾥长征⼈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

注释: 出塞:出关,出征。

秦时明⽉汉时关:互⽂见义,秦汉时代的明⽉和雄关,即明⽉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样。

万⾥长征⼈未还:出关万⾥参加远地征戍的⼈都没有回来。

但使:只要。

龙城:指卢龙城,⼀作“卢城”,在今河北省喜峰⼝长城附近⼀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

⼀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昆仑⼭的北⽀,在今内蒙古⾃治区中部。

译⽂: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征⼈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

 【篇⼆】⼩学三年级语⽂《出塞》教案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阅读要个性化。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使学⽣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读出⾃⼰的理解,读出⾃⼰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热爱我国古⽼、灿烂的⽂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法: (1)以朗读、背诵的⽅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意,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热爱我们伟⼤祖国的灿烂⽂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骄傲⾃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册三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8篇)

五年级下册三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8篇)

五年级下册三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8篇)五年级下册三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三首古诗教学反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出塞》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古代边塞风光和战争的残酷。

作为教学内容,我们需要对这篇文学作品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反思,包括文学背景、情感表达、艺术特色和教学方法。

一、文学背景1.1 古代边塞的特殊环境:介绍古代边塞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使学生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

1.2 边塞战争的残酷现实:详细描述边塞战争的残酷现实,揭示《出塞》中所描绘的战争场面的真实性和震撼力。

1.3 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探讨《出塞》如何通过文学形式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相结合,给学生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二、情感表达2.1 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分析《出塞》中对祖国的深情表达,引导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力量和意义。

2.2 英雄主义情感的塑造:解读《出塞》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培养学生崇尚英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情感。

2.3 人性的思考与反思:探讨《出塞》中人性的善恶、矛盾和冲突,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艺术特色3.1 描写技巧的运用:分析《出塞》中的描写技巧,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之美。

3.2 对比手法的运用:解读《出塞》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对比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等,使学生体验到对比所带来的冲击和思考。

3.3 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探讨《出塞》作为一首边塞诗的独特性,包括体裁、韵律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学形式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4.1 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荐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出塞》的艺术魅力。

4.2 课堂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他们对《出塞》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3 创作与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演活动,如写作、朗诵和戏剧表演等,提升他们对《出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对《出塞》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战争的残酷现实,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反思第【1】篇〗经过撰写教案,充分的备课,踏上了磨课之旅。

在研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次试教,按照设计好的环节来一步步实施课堂,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问题有:环节的设计过多过杂,有些重点不突出;古诗指导有些生硬;时间的分配也不太合理。

导致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没能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没经过仔细的推敲。

在进行自我的教后反思和听取备课组老师的意见之后,再次修改教案,调整教学环节,明晰了必须抓重点,有详略,以古诗的朗读为主,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感悟。

先抓后放,让学生一步一步来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认识到不这些缺陷与不足之后,便开始了重新的备课。

在第二轮的磨课后,效果明显的比第一次好,然而还是发现有部分孩子未能充分进入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动手写的时候又写不好。

在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之后,总结原因主要如下:一、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

主要问题集中于古诗的朗读指导和古诗的诗意评价不到位。

对于学生互相的评价欠缺引导,导致这一环节有些走过场之嫌。

二、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总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贫乏,欠缺生动。

特别是指导这一类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的时候,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自然地融入诗情画意当中,然而,这一点还是做得远远不够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反思第【2】篇〗1、创设情境,强化感受《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

感其境,才能激其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

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出塞》,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理解诗句含义,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边塞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在古代,许多诗人都写下了关于边塞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一起感受边塞的壮丽与沧桑。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塞)。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再读古诗,思考: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古诗主要描写了边塞的景象和战士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忧虑。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指名读这句诗,说说“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体会这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感受边塞的悠久历史和战争的残酷。

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体会战士们的艰辛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默读这句诗,说说“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引导学生理解“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

体会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和平的渴望。

理解“不教胡马度阴山”,体会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保卫边疆的决心。

4.体会情感,感悟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说一说从这首古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总结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教学反思《燕歌行》教学反思1一、教学设想《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代表作品,其诗的思想内容与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相比要更加深广。

既写了边地战争、边庭风光,赞颂战士的英雄气概,同情他们的远戍之苦,又写出了军中的官与兵的矛盾,批判了不体恤士兵的将领。

教学中我首先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句的内容,使学生完全理解诗歌。

在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时,我主要抓住这首诗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分析主题的。

《燕歌行》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侍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是鲜明的对比。

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

通过这几组对比,作者要赞颂的对象、同情的内容和要揭露的对象就十分清楚了。

运用对比手法的分析来突破这首诗的主题,我觉得学生很快就能理解。

二、本节课优缺点这节课学生课堂表现比较活跃,回答问题比较积极,理解诗歌内容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讨论的也很积极充分,所以我所讲的内容不多,但已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对比手法理解诗歌主旨的设想在这节课运用的也比较成功,学生找的比较全面,分析的也比较透彻,最后总结主旨也水到渠成。

总结经验,一是前面理解充分,学生懂得诗歌所讲内容;二是在分析对比手法之前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对比手法,学生认识到位,不会瞎找。

缺点也很多,一是朗读的太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不够,整节课只朗读了两遍,这在诗歌教学中是大忌,以后诗歌教学中需要注意和避免;二是在让学生交流诗歌翻译内容时形式单一,重复太多,自己在听学生说时,也因为说的人多,漏掉了很多学生的错误,到第四部分时,学生已经有疲劳状。

三、本节课总结经过这节教研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平时上课不注意的小问题也在这节课中被同组的前辈们一一指正,这样的活动让我获益匪浅,希望以后多参加这样的教研活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反思第1篇】本课古诗词教学总体看很成功,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

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效果比较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很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所以,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朗读的质量比较高。

成功之处:是“小练笔”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

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

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

如;张籍写的《秋思》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被学生们改写的丰富多彩,就连语文很差的学困生吕哲很勇敢地诵读了自己改写的短文,写得也很有意思,她读完后班级立刻响起一片掌声,全班为她鼓掌。

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

习作效果很好。

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

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汉字表达的激情。

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引领孩子们品评欣赏更多的快乐!不足之处: 从作业反馈来看,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如:绿、还、见、开封…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科组梁娉
本节课,我以边塞诗为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然后再由课内到课外,从而多角度地感受边塞诗的风格与特点,突出了研读的主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首先,整体入手,理解诗义。

我引导学生先从一组诗的整体入手寻找规律: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吗?在学生发现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有关战争的内容后,让学生再一次读诗,说说是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句中发现的。

因为学生能发现这一内容上的共同之处,说明他们对诗已有大致的整体理解和感知。

同时,在学生联系具体诗句的过程中,必然讲到“沙场、征战、黄沙百战穿金甲、破、将军、引弓”等字、词、句的意思,这比之以往“穿、破”是什么意思,这种从局部的字词理解入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学得更主动、轻松、有效。

然后,想象入境,欣赏积累。

感受诗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脑海里画画来丰满古诗的意象。

在学生对照注解自学古诗时,我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要能在脑子里出现画面。

在检查学生时,我更注重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谈谈感受。

如在《凉州词》的学习中,重点抓住了“欲”“催”进行对比进行想象:说说“欲”做什么?“催”着去做什么?猜想并体会将士们此刻的心情,从而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以及战争的悲壮;在《从军行》的学习中,则通过补充战场阴云的图片和玉门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想象“雪山暗”“玉门关孤”的画面,然后探究其中的原因,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接着抓住“穿金甲”与“终不还”的对比来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

在想象画面后,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来升华感情。

最后,举一反三,积累提高。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几首诗的自主研读,不仅发现了这类古诗的规律和特色,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打下了基础。

所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专题研读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在学生背诵时,进行适当的点拨理解。

接着我又补充了《白雪歌送武批官归京》的录音诵读,让学生感受边塞诗的壮美。

最后,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在课外多欣赏背诵边塞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