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 -毕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近十年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1997—2007)
【作者】杨帆
【关键词】海明威研究述评
【指导老师】胡俊飞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在人才济济的美国文坛,欧纳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受人注目的作家、最著名的小说家,也是20世纪一位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最鲜明、至今对欧美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他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海明威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作家之一,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作品受到人们的关注。90 年代,国内评论界比较关注研究海明威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等,其分析主要集中在海明威的硬汉精神、迷惘意识、悲剧思想、死亡意识以及妇女观上,对于海明威的艺术风格和人物塑造等也有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从全国主要文学研究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从多方面对海明威进行研究,并且不断有新的评论文章出现,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拓宽,研究成果的数量更是有增无减,可所谓硕果累累。虽然国内评论界在海明威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我们还是应看到有些研究较粗浅,有些课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因此本文将回顾近十年来文学评论界在海明威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明威作品研究的现状以及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对进一步理解海明威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无裨益,也为研究者研究其人其作提供借鉴。
一、近十年海明威作品整体研究
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有个性的作家,是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大师之一,是一位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和创作完美结合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眼光展示了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独见之处。虽然他已去世许久,但是人们对他的小说似乎很感兴趣,研究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年报刊、杂志的论文和专著数量是有增无减。
(一)思想主题研究
可以说海明威一生都在创作,在创作上他最钟爱的可以算是战争、死亡、硬汉气概和爱情,特别是“死亡”和“硬汉气概”贯穿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特征。
近十年来,海明威作品的思想主题众说纷纭,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这大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迷惘主题。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特别是《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我国学者王晓雁在她的《“迷惘的一代”的心声》中就围绕“战争”这个字眼,从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故事情节、强烈的反战
情绪和悲观失望情绪三个方面道出了“迷惘的一代”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失望情绪的心声。她认为《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以其浓重的迷惘和悲剧色彩而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峰。[1]另有学者却认为“迷惘”是海明威创作个性的显著特征,是笼罩他作品的统一风格。
第二类是悲剧主题。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之一,也是“悲凉命运作家”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人在自然界、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思想,悲剧主题让他所有主人公都蒙上了一层阴暗的色调。有学者认为在海明威近40年的辛勤笔耕中创作的作品始终充满了浓浓的忧患意识,折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剧思想。焦彬凯《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中以《永别了,武器》为例,探求了海明威悲剧意识的形成过程,他认为历史背景、个人生活和他父亲的死是形成其悲剧主题的原因。[2]彭雅英《海明威及其作品的悲剧主题》则从“悲剧主题”的根源和性质、发展和演变、转折和升华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论述,她认为悲剧主题的根源是时代背景和战争经历给海明威烙上的深深印记,悲剧主题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而演变的,写作技法上的试验是其转折与升华。而且她认为海明威始终把孤独感放在第一位。[3]我觉得在海明威笔下孤独成为了现代人的一个基本特征,孤独能够渲染悲剧的气氛。其实我们从他笔下的主人公亨利清醒者的痛苦、乔丹勇敢者的困惑、桑提亚哥胜者无所得就可以看出悲剧主题的演变发展,这一发展始终体现了海明威的悲剧人生观: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战争,也是一场徒劳的战争。我认为海明威的作品总透露出一缕悲观情绪,每部作品的主人公在与自然和命运抗争中都表现出“硬汉”精神,无论怎样努力最终都以悲剧告终。
第三类是死亡主题。海明威小说的主题看起来好象各种各样,比如拳击、斗牛、打猎、战争、捕鱼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涉及到一个主题——死。柴媛媛《“死亡”——海明威作品的永恒主题》中就写到“死亡主题”几乎贯穿海明威的所有作品。她巧妙的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与“死亡”主题结合起来并在文中阐述了“死亡”主题的悲剧意义和“死亡”英雄的美学意义。[4]另一位学者金虹却更胜一筹,在《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一文中通过对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典型作品的分析,就“死亡与战争”、“死亡与人性”、“死亡与升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暗寓人们要从死亡中看到希望、光明与新生。[5]杜小明《超越死亡的凯歌》就从“体验死亡”、“认识死亡”、“超越死亡”三个方面透视出海明威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敏感,其中“超越死亡”是最深刻的主题。[6]另外刘定远,席欢明《抗争:解读海明威的另一主题》一文从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人的抗争、与自身的抗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把主题归结为抗争,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7]
就我个人而言是比较赞成死亡主题这一说法的。因为在海明威的作品世界里,人类面临的是一个“异己的世界”,人们是孤立的,是处在危险困境中的。面对现实的苦闷与无奈,他们总是逃避,试着让忙碌来掩盖内心的空虚,可是迷惘和痛苦、孤独和失败、幻灭和死亡却依然紧紧相随。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是典型的“迷惘的一代”,不管他们如何奋斗,如何抗争,如何顽强,他们始终是被动的、消极的,孤军奋战的结果只能是失败甚至死亡。有人认为到这里生命就已结束,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死亡,反而是人生的延续,它告诉我们人终有一死,死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宁可像狮子一样活一天,也不要像绵羊一样活百年。”也就是说宁可站着死,不愿屈着生。实际上是寓意人们在追求美好幸福时,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要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相信光明定会战胜黑暗,美丽定会战胜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