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 -毕业论文
关于《老人与海》研究述评
引言:《老人与海》一直是国内外读者研究的焦点。
在上个世纪的后半叶,许多研究者对《老人与海》中的硬汉人物形象感到赞叹,对当中的虚无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且研究成功比较丰盛。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和研究者开始注重《老人与海》当中的艺术特征和生态批判,越来越多的研究角度表面,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方向,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本文主要对《老人与海》进行多方面研究视角的分析和讨论。
《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曾以该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面试以后,一直被国内外诸多学者青睐,成为研究焦点。
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就是使人能够常读常新,站在不同的角度研究,会有不一样的研究成果。
在上个世纪,学者对该作品的主要研究以人物形象、冰山理论以及虚无思想等为视角,而在近些年来,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转移到艺术形式、性别角色以及生态评判上来[1]。
同时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了更加新颖的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以最新的生态研究视角和艺术研究视角进行阐述。
一、生态批评研究视角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重新研究这部经典巨作。
并为此诸注入了新的研究视角。
在生态批评视角方面,其生态关系的切入点是“人与自然”的思想观念,这与小说的背景和内容息息相关。
《老人与海》主要讲的是渔夫在海上的捕鱼经历,整个故事的发展包含了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的道理,寓意深刻,体现出作者的自然观念。
评论者主要抓住了小说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即人类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失败。
这类观点直接促成了生态批评研究格局的形成。
比如我国的邰晓十分重视《老人与海》思想性解读,曾发表文章《解读〈老人与海〉的生态思想》,文中对人类利用自然的思想进行了具体的解说,主要显示出西方人们对战胜自然的渴望,追去于对自然的征服,体现人类的核心。
学者卢国荣认为,《老人与海》中充斥着极为紧密的人与自然关系,生态观念明确,也揭露了人类不顺从自然的可怕后果[2]。
二、艺术形式研究角度《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基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作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上个世纪的人们研究《老人与海》,也主要聚焦于主旨和内容,在艺术形式方面的研究还尚有欠缺。
我国“体育隐蔽课程”研究述评
年月总第期2013566我国“体育隐蔽课程”研究述评姚洪坤1,贾应梅2(1.新疆昌吉州第二中学,新疆 昌吉 831100;2.新疆塔城地区高级中学,新疆 伊犁哈萨克 834700)摘 要:体育隐蔽课程是近年在“隐蔽课程”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体育教学方面的概念,起步相对比较晚。
但它作为体育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对学生和教师学习和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以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体育隐蔽课程的研究状况进行述评,以期对体育教学有所指导和启发。
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体育教学;特点;结构;作用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3)05-121-02投稿日期:2013-05-02作者简介:姚洪坤(1959~),中教高级。
研究向:体育教学。
1 体育隐蔽课程的概念、要素、特点及作用1.1 体育隐蔽课程的概念体育隐蔽课程是近年来兴起的相对于“体育显性课程”的一个体育教学概念。
它在我国展开研究的时间比较晚,因此在理论上还有一定的分歧。
北京体育大学姚蕾教授认为,体育隐蔽课程是“学校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这一观点表达了作者对体育隐蔽课程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认识,即它是体育文化的一种。
显然,这一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课程的范畴而直接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
这样的概念,一方面,彰显出了体育隐蔽课程的特殊性、内隐性;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作者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心理认同感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的广度和深度。
而另一位学者孔祥对体育隐蔽课程下的定义和上述概念则有异曲同工之感,他认为:“体育隐蔽课程是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总称。
”虽然这一概念缩小到了校园,但依然没有跳出文化的范畴,如果说上述2个概念比较宏观的话,那么以下概念则属微观的范围之内。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论《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Tom Jones, a Dissipated but Kindhearted Man放荡而又善良的汤姆琼斯The Free Will and Rebellious Spirit in Paradise Lost《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和反叛精神On the Development of Shylock’s Character论夏洛克的性格发展Morality and Criticism in Tom Jones评《汤姆•琼斯》中的道德观与批评观On Imogen,the New Feminine Image in Cymbeline论《辛白林》中伊慕琴的新女性形象Burns’View on Love and Friendship论彭斯的爱情友谊观The Reflection of Art and Life in Ode on a Grecian Urn and Ode on a Nightingale《希腊古瓮颂》与《夜莺颂》中艺术与生活的对照The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n Non-language Communication谈中国人和英美人非语言交际的差异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American Blacks during American Civil War美国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贡献On American Black English浅谈美国黑人英语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arriage Concept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浅谈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n Bacon’s Essays论培根散文的思想性Women's Movement in 1960s in American美国六十年代的妇女运动Analysi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violent television and movie on children浅析影视暴力对青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al Circumstances on English Learning汉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A Comprehension of Male Centrad Literature through A Doll’s House黑色的坚毅——小说《飘》主人公的性格分析Black Determination——An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Main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从浪漫走向世俗的新型女性——《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的性格分析人性的扭曲信任的危机--重读《奥》剧杂感Random Thoughts on Othello爱情叙写与人性魅力--论《红与黑》中两位女主角Love Account and Human Fascination-- On the Two Heroines in "The Red and the Black"风暴之女--艾米莉·勃朗特--评析作家经历和性格对作品的影响《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多重性格分析Analysis of the Complicated Nature of Buck in ″The Call of the Wild″《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扭曲性格分析《裸者与死者》中的受虐性格分析Analysis of the Masochistic Character Portrayed in The Naked and the Dead压抑与扭曲的灵魂——霍桑《红字》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The Constrained and Distorted Soul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Disposition of "The Scarlet Letter"财经类院校英语专业"体验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究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Experiencing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架构设计The Architecture Designing of Virtual Classroom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思路增强英美文学意识促进英语语言教学当代英美文学的存在主义解读Interpreting Contemporar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Angle of Existentialism奈保尔的旁观者写作视角与象征写作手法Onlooker's Perspective and Symbolism ofV.S .Naipaul's Writing福克纳小说中象征隐喻手法微探On the Skill of Symbolic Metaphor in Faulkner' Novels詹姆斯·乔伊斯作品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有组织的混乱,制度化了的疯狂——透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Organized disorder and the systemized chaotic society试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的写作手法中国象征派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之关系浅探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Symbolic Poetry and the Western Symbolism战争的棋子——茨威格笔下受战争戕害的人物分析The Chess of the War——The Analysis of the Victim in the War from Zweig沉重的背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主人公萨宾娜人物分析The oppressive betrayal——The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Sabina, in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Hester and Dimmesdale’s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lif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On Sister Carrie’s Criticism upon American SocietyOn Scarlett’s Attitude towards Life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icaresque Huck论哈克的流浪汉形象On the Moral Spirit in the Great Gatsby.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ellesA Study of Tom Joad in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的中汤姆•约德研究Mark Twain’s Linguistic Style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le Tom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A Study of the Themes in a Farewell to ArmsThe Tragic Fate of “a Pure Woman”in the Conflict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一个纯洁女人”在人与社会发展冲突中的悲剧命运On the Language Style of a Midsummer-Night's Dream论《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wift's Gulliver's Travels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Macbeth论莎士比亚《麦克白》的心理刻画Inflexible Ada in Cold Mountain《冷山》中执著的艾达On the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of Alice in Wonderland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童话性与现实性On the Tragicomedy of Rebecca in Vanity Fair论《名利场》中利蓓加的悲喜一生On the Humour of Oliver Twist英美文学论文题目1. A Study of The Gift of Magi2. A Brief Comment on An American Tragedy3.On Motif of The Call of the World4.Love Tragedy and War—An Analysis of A Farewell to Arms5. A Study of Sister Carrie6.The Evil of Mankind Portrayed in Moby Dick7.On Henry Heming i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8.Emily Dickinson and her Poems9.Analysis of A Rose of Emily10.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1.On the symbolism of The Old Men and the Sea12.The Language of Shakespeare’s Sonnets13.Deep Love And Deep Hatred—A Brief Analysis of Wuthering Heights14.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s In Hemingway’s The Snows Of Kilimajaro15.On Ernest Hemingway And His Novel The Sun Also Rises16.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17.On the Symbolism of D.H. Lawrence’s The Rainbow18.Love and Loss in Alfred, Lord Tennyson’s Poetry19.How Emily Dickinson’s Lyrics Resemble Hymn20.The Humor of Robert Frost21.Folk Elements in the Poetry of Langston Hughes22.John Keats’s Sensuous Imagery23.The Vocabulary of Music in Poems of Wallace Stevens24.Non-free Verse: Patterns of Sound in three Poems of William Carlos Williamsngston Hughes, Gwendolyn Brooks, and Dudley Randall as Prophets of Social Chang26.What It Is to Be a Woman: The Special Knowledge of Sylvia Plath,Anne Sexton, andAdrienne Rich27.Popular Culture as Reflected in the Poetry of Wendy Cope, Michael B. Stillman, Gene Fehler,and Charles Martin28.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Fathers and Sons in the Poetry of Robert Hayden, AndrewHudgins, and Robert Philips29.Making up New Words for New Meanings: Neologisms in Lewis Carroli and Kay Ryan30.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Personality in Jane Eyre 《简爱》的主人翁个性分析31. A Brief Comment on O’Henry Short Stories 亨利的短篇小说述评32. A Comment on Hardy’s Fatalism 评哈代的宿命论3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mes of Pilgrimage to the West and Pilgrim’s Progress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主题的比较34. A Probe into the Feminist Idea of Jane Eyre 《简爱》男女平等思想的探索35. A Study of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本土文学的研究36. About the Breaking of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Great Gatsby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碎37. Humor and Sati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幽默与讽刺38.Influence of Mark Twain’s Works in China 马克吐温的作品在中国的影响39.Love Tragedy and War—An Analysis of A Farewell to Arms40.Sister Carrie and Jennie Gerhardt41.The Evil of Mankind Portayed in Moby Dick42.On Henry Heming i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43.Emily Dickingson and her Poems44.Analy sis of “A Rose of Emily”45.The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Ezra Pound's Poetry46.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47.an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48.On the symbolism of The Old Men and the Sea49.Cultural Shock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50.Deep Love And Deep Hate—A Brief Analysis On Wuthering Heights51.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s In Hemingway’s The Snows Of Kilimajaro52.On Ernest Hemingway And His Novel The Sun Also Rises53.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Reflected In Social Manners54.First Love, Lost Love in George Eliot’s Adam Bede55.鸟的赞歌--------评英国浪漫派诗歌56.《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57.海明威英汉形象和冰山风格58.《名利场》的现实意义59.苔丝的形象分析60.哈姆雷特的犹豫再探讨61.爱伦坡小说的艺术创作成就62.爱伦坡小说人物塑造63.O Neill剧作对美国戏剧的影响64.华兹华斯的语言风格65.华兹华斯的自然观66.诗人哈代67.简述哈代的悲剧性叙事艺术On Hardy's tragedy narrative art68.奥斯丁与勃朗特写作风格异同The comparison between Austen and Bronte in writing style69.杰克·伦敦(或某作家)《》(某作品)评述On Farewell to Arms of Hemingway70.浅析《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塑造71.《还乡》的悲剧艺术特色72.蓓基形象再解读73.蘩漪与伯莎梅森的比较研究74.爱玛形象的魅力75.海明威研究——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硬汉子76.《苔丝》的悲剧性与现代性Tragedy and Modernity in Tess of D’Urbervilles77.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On the View of Harmony in Wordsworth’s Poetry78.海明威小说的悲剧意识79.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创作特点80.《红色英勇勋章》的叙述技巧分析81.论《白鲸》的象征含义82.论吴尔夫的《1间自己的房间》中的女权主义83.论简。
论批评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
论批评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作者:周雪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8期摘要:批评话语分析(简称CDA)是语篇分析的方法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到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
CDA侧重的是与语篇有关的社会政治问题,揭示意识形态中隐藏的权力、政治控制和支配的结构,以及语言使用中的差别的政策等。
文章综述了CDA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并列举了其中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发展;国内现状在中国批评话语分析的学习与发展比较晚。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国内的学者才开始关注话语分析的这个批判性观点。
其实,只有少数的研究人员(陈中竺,1995;辛斌,1996;徐立新,1999)一直在CDA这个领域工作。
下面本文将介绍中国学术界的主要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所做的主要贡献1批评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研究以及发展陈中竺(1995)率先将批评语言学引入中国。
陈中竺介绍了介绍了社会、哲学和理论基础以及一些经常使用的批评语言学分析工具。
更重要的是,他介绍了CDA诞生以来最新发展趋势的五个发展时期。
对于具体的研究,陈中竺分析了语言层面的传导性、形式、言语报告和专题选择,以及对这些方面的基础的三个元功能。
并且得出结论,语言不是明确的沟通手段,也不仅仅是社会的反射。
就辛斌而言,他也是引进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学者。
其实,他在CDA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是最全面的的,特别是在新闻话语分析领域。
辛斌(1996)介绍了涉及CDA领域诞生和发展的批评语言学,哲学和李璐基础以及分析工具,而对于他的具体研究,辛斌也研究了Hebom悲剧的报道,并提出了不同的报纸在同一事件中对新闻话语的对比研究。
实际上,他在新闻话语的批判性观点的具体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如名词化、被动化、分类、情态以及言语转述等。
近年来,辛斌主要关注的是分析新闻话语中的互文性。
除此之外,他在具体分析中提出了对新闻话语的比较研究。
他称语言学家应该比较新闻报道,然后很容易揭示或揭露隐藏在这些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
中文系论文题目汇集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汇集古代汉语文字1.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2.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3. 论汉字的性质4.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5.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6.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7.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8.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9.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10. 形声字起源试论11.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12.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13.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14.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15.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16.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17.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18.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19.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20.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21.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22.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23. 《说文》省声研究24. 许慎六书说论评25.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26.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27.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28.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29.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30.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词汇、词义31.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32. 先秦偏义副词研究33. 先秦变义副词研究34.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35.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36.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37.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38. 《诗经》连绵词研究39. 《诗经》叠音词研究语法、虚词40. 《论语》判断句研究41 .《论语》祈使句研究42. 《论语》疑问句研究43. 《论语》句法研究44. 《左传》“焉”字研究45 .《左传》“之”字研究46 .《左传》中语气词“也”47. 《左传》判断句研究48. 《左传》祈使句研究49. 《左传》疑问句研究50. 《左传》被动句研究51 .《战国策》中的“是”字52. 《孟子》中的“之”字53. 《孟子》中的“其”字54.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55•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56.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57. 《荀子》副词研究58. 主谓间“之”字探源59.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60.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61.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62.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63.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64.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65.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66. 被”字的词义演变67.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68.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修辞69.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70.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71.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训诂72.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73.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现代汉语新词语、新现象1. 网上聊天语言的特殊语境和交际特色2. 网络语言特点探微3. 谈网络流行语的规范问题4. 由“霸” / “吧” / “零”构成的新词语(可选一个)5. 形形色色的“族”(如:啃老族、月光族等)6. 新新人类和他们的流行语7. 谈字母词问题8. 我看校园流行语9. 我看手机短信的特点10. 现代汉语新词语探析11. 网络语言的特点12. 谈谈生造词现象13成语误用分析词汇14. 成语的特点分析15. 惯用语的特点分析16. 歇后语的特点分析17. 成语的类型和特点18. 音译外来词的特点19. 缩略语使用的特点及其规范问题20. 歇后语的构造方式及特点21. 禁忌语与中国文化22. 谈谈汉语亲属称谓23汉语中的色彩词研究汉字24. 汉字的构造方式25. 汉字与中国文化26. 汉字规范点评语用、修辞27. 汉语修辞手法的种类28. 现代汉语的委婉语29. 汉语歌词的特点30. 现代汉语礼貌用语的特点31. 言语幽默效果探讨32. 广告语的修辞方法33. 谈广告中的活用成语现象34. 小议汉语广告语35. 谈谈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特色、、- 万言36. 谈小品中的东北方言的艺术情趣37. 谈谈家乡话的方言词汇38. 现代汉语方言分区及特点其他39. 汉英招呼语的差异40. 汉英语法特点比较4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42. 谈“副+名”结构(如:很中国、很女人等)43. 谈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44. 会话中的肯定性应答研究45. 会话中的否定性应答研究46.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成语应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1. 略论《左传》的叙事性特征。
《桥边的老人》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疾,水借山势的奇景,也将长空日月,骐骥飞驰的场景融入画面之中。
写秋水时他先用侧面描写,通过对山谷林木的描写渲染出秋日萧瑟肃静的氛围,再正面刻画“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的猿啼,将之置于空旷的山谷,为广阔的画面增添了婉转悲凉的声音,寂寥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使画面的深度与厚度得以延伸,文章也更加意味深长。
谢赫“六法”中用“传移”来概括绘画取材主要是来自对前人技巧的临摹。
众所周知,郦道元并未去过三峡,写作本文完全是取自南朝相关文章。
因此,近人杨守敬《水经注疏》就引《太平御览》为证,以为本篇全部引自刘宋盛弘之的《荆州记》(此书今已不存)。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对于本文作者的争论前人已有详细论述,此不赘述。
但无论作者是谁,本文以文字勾勒出的一幅幅灵动而意味深长的画卷,就足以令人赞叹了。
苏轼诗曰:“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寄周安孺茶》)读《水经注》,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地理人文知识,还可以欣赏到一幅幅清隽飘逸的画面,的确乐趣无穷。
明人张岱曾言:“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中古柳子厚,近时袁中郎。
”郦道元无疑是开启山水散文的大师,而从绘画的角度来欣赏《三峡》之美,能更充分地感受到其特有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①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③谢赫、姚最《古画品录·续古画品录》,王伯敏注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江苏省南京市弘光中学210014)《桥边的老人》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胡春梅在20世纪的西方小说中,海明威的作品是相对容易阅读的。
他的作品汲取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手法,发展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并且一以贯之地塑造了人物系列,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这在他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中均有体现。
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便是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典型代表。
一、关于《桥边的老人》的主题思想由于海明威简洁而凝练的语言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因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解读作品的主题。
近五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综述
第24卷第5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4,No .5 2009年10月Journa l of Suzhou Un i ver sity O ct.2009doi :10.3969�j .issn .1673-2006.2009.05.024近五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综述宗 蔚(宿州学院外语系,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通过对近五年国内美国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归纳出这一研究领域所出现的特点与创新之处,以及重要发展和研究动态。
关键词:五年;美国文学研究;特点;创新之处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9)05-0071-04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宗蔚(),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近年来美国文学作为国别研究仍保持着热点的状态。
美国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系统,显示出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态势。
这一研究领域所出现的诸多特点与创新之处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的视域进一步延伸 美国20世纪的现当代文学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研究论文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众多现当代作家被介绍、研究和评价,有二战以前就已成名的福克纳、海明威、安德森、菲茨杰拉德、奥尼尔、庞德、艾略特等,也有二战后才崭露头角的梅勒、辛格、赖特、托妮莫里森、索尔贝娄、拉尔夫埃里森、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达德利兰德尔、辛西娅欧芝克、华裔作家赵健秀、汤亭亭、黄哲伦、美国印第安女作家波拉甘艾伦等。
论文所研究的范围涉及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文类。
美国文学研究还表现出了研究者们紧跟作家创作,即时回应当下文坛,与国外的文学发展同步合拍的特点。
美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很快就受到关注,其中不乏对21世纪出现的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
例如,朱雪峰探讨了厄普代克在2006年6月出版的《恐怖分子》的现实意义[1];王守仁从德里罗的《国际大都市》(2003)、罗斯的《反美阴谋》(2004)、多克特罗的《进军》(2005)、沃尔曼的《欧洲中区》(2005)入手,探索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2]。
中国“托马斯·沃尔夫研究”现状述评
北京 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a f i e sy f cec d eh ooyB in o r l v rt o i e n cnlg eig n o Un i S n a T j Jn 2 1 u.02
V0 _ 8 No 2 l2 .
( o i S in e dt n) S cM ce c sE io i
,
读 书 与研 究
中国“ 托马斯 ・ 沃尔夫研究 ” 现状述评
王 兰 明
( 原师 范学 院 太 外语 系 , 山西 太原 00 1 ) 302
[ 要 ] 托 马 斯 ・ 尔夫 ( 9 0 1 3 摘 沃 1 0 — 9 8)是 上 世 纪 二 、 十年 代 活跃 在 美 国 文坛 的著 名 小 说 家 。 以“ 三 他 百科 全 书式 ” 的 人 生 探 索和 掺 和 着 迷 惘 与 追 求 、 痛苦 与激 愤 的复 杂 情 感 世 界 , 示 出超 越 南方 地 域 文 化 特 征 的 思 想 和 精 神 内涵 . 成 显 形 了 自己别具 特 色 的创 作 风 格 。 文 章从 译 介 出版 、 总体 研 究 、 本研 究 三个 方 面全 面 回顾 中 国学 术 界 的 沃 尔 夫研 究 成果 . 文 可 以看 出无论 在 成果 数 量还 是研 究力 度 上 , 尔 夫研 究在 国 内英 美 文 学 研 究 中都 是 刚 刚 起 步 。我 们 已 经翻 译 出版 了沃 沃 尔 夫 的 主 要作 品 , 们还 未 从 文 化 、 我 宗教 、 言 、 作 技 巧 等 多 个 方 面对 沃 尔 夫 的 思 想和 作 品进行 深入 的研 究 和 解读 。与 语 创
国外 沃 尔夫 研 究相 比 , 们 还 有 明 显 的 差距 。 我
我国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述评
我国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述评作者:孙兆化来源:《职教通讯》2016年第16期摘要: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事关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已经引起学界的注意。
就隐性职业素养研究现状、研究角度、研究成果、存在不足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对近10年来的文献加以综述和展望。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养;课程培养;文化培养;校企培养;评价制度;评价体系作者简介:孙兆化,男,江苏省沭阳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及德育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6)16-0069-04“冰山理论”是国内研究隐性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石,该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海明威和萨提亚等人基于各自研究领域提出,以后又在心理学、管理学、医学、文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相当于素质冰山的尖角,而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隐藏在素质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看不见的三角形的底部,但正是这看不见的底部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海明威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只占1/8,情感和思想却占到7/8。
文字和形象是具体可见的,而情感和思想是寓于文字和形象之中的。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戴维·麦克利兰博士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指出,人的胜任力模型是一座冰山,知识与技能是冰山可见部分,它很容易被观察和发现,而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等深层特质是不可见部分,但就是这些不可见的部分却是人的潜在特质,影响着人的胜任力的发挥。
因此,基于“冰山模型”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的职业素养也比作一座冰山,其浮于水面的、看的见部分叫显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隐藏于水面以下的那部分叫隐性职业素养,它们由情感、态度、价值观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等要素组成。
薇拉·凯瑟研究现状述评
薇拉 ・ 凯瑟研 究现状述评
呙艳妮
( 湖 南科 技 学 院 学 报编 辑 部 ,湖 南 永 州 4 2 5 1 O 0 )
摘
要:薇拉 ・ 凯瑟是 美国文学 史上 第一位描 写美国西部拓 荒时代故事 的女作 家,被誉为 2 0 世 纪美 国最杰 出的小说家
之一。在 国外对凯瑟的研 究大致和她的创作 同步,相 比国外而言,国内关于凯瑟的研 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伴随着批 评话 语的
在 国外 对 凯瑟 的 研 究 大 致 和 她 的 创 作 同 步 。 1 9 1 8年 ,
研究在沉寂 了 4 0年后被打破 。1 9 7 3年 ,薇 拉 ・ 凯瑟被作为
唯一 的一位女性作家列入 十六位美国现代 作家 一书 ,从 而重新确立 了凯瑟在美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此后 , 越来 越 多的批评者进入这座尘封 的艺术宝库 , 全方位、多角度地
批评 、女权主义 批评 、生态批评、文化批评、叙事学研究等 。
这些研究角度新颖 , 论述深入 , 呈现出多元的批评话语 形态 和开放的阐释空间。
纪3 0年代后 ,由于受社会左倾批评势力的影响 ,一些批评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2 —2 8
基金项 目:湖 南科技 学院科 研课题 “ 薇拉 ・ 凯瑟拓荒小
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阶段成果 ( 项 目编号 1 2 X
K YT B 0 1 4 ) 。
相 比国外而言 ,国内关于 凯瑟 的研 究起步相对较 晚, 但伴随着批评话语的多元化和阐释空间的逐渐 开放 , 对凯瑟 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看都得 到了长足发展。 凯瑟最
评论 家把 她与詹 姆斯 ( He n r y J a me s )、福克 纳 ( Wi l l i a m F a u l k n e r ) 、 海 明威 ( E me s H e mi n g wa y ) 及菲茨杰拉德 ( F ‘ S c o a
李金桥 西方文论 《实用生态批评》评述
《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述评李金桥TS14100015摘要:《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2003)是由洛夫所著的第二波环境公正生态主义批评中的一部著作。
它从生物学视角探讨了文学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想,即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之间扎实的跨学科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在洛夫看来并不是要求批评家们将最近的科学发现应用于文学阐释,而是要求他们应该培养科学的敏锐性。
与第一波生态批评所蕴含的反科学倾向不同的是,洛夫倡导学习科学,了解科学并将生态批评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因为科学具有方法论方面的特点,他甚至还为还原论科学方法正名。
这种还原论技术的必要性,在洛夫看来,它产生于整体思维的必要性。
整体主义思维或从上到下的思维的发展和完善有赖于还原论及科学方法验证技术的修补。
因此洛夫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达尔文进化生物学取向为生态批评范式,实实在在地进行一种更具生物取向的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注之间的关系的生态批评对话。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对文学经典重申中,他站在生物学的立场上面,透过跨学科的视野,得出田园风持续不断地吸引力与生物学家威尔逊的生物之爱假设有关,那就是敬畏生命,这一种是我们自身作为来自于自然的生物的本能感受。
本文拟从书中的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生态批评和生态学以及生态批评对于经典的重申来分析和总结格伦.A.洛夫的生态批评思想,以期望加深对生态批评思想的理解并指出他的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批评发展的有益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跨学科、科学、生态学、重申经典Comment on Practic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Biology andthe EnvironmentSummary: Practic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B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3) written by Glen A. Love is a masterpiece in the second round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dealing with the interdisciplinary thoughts of literary eco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iology, which can also be called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between humanities and the scientific fields. In Glen’s view, they do not mean applying what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scientific field into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but demand developing a sense of acuteness of science.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round of ecocriticism retaining the tendency of defying science, Love strongly advocates learning and knowing science, basing ecocriticism on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science.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science embodies the qualities of methodology, Love even recovers the fame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reductionism. The necessity of reductionism, in Love’s view, stems from the necessity of wholism. The developing and shaping of the thought of wholism or the up-to-down thought relies on the repairing effect of the reductionism and the examining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Therefore, with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s the guideline, Love conducts a genuinely biology-oriented talk between literature and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Darwin’s evolutionary thoughts, which is typically practical. For example, when reinterpreting the classical works by standing on the side of b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disciplinarity, Love concludes that the appealing effect of pastoralism are related to the biologist Wilson’s hypothesis of the innate love of creatures or the respect of life. It is a kind of innate feelings as a creature from nature. The thesis intend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Love’s thoughts of ecocriticism b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criticism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ecocriticism and ecology, and ecocriticism and the reevaluation of the works of classics, so a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point out the values and meanings they exe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ecocritism、interdisciplinarity、science、ecology、reevaluations of works of classics.引言:《实用生态批评:文学、语言学及环境》是在2003年由美国生态批评家格伦.A.洛夫所著的关于生态批评的一部著作。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第26卷第1期V ol126,N o1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2008年3月March12008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马伟娜1,2,桑标1,洪灵敏2(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2.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杭州310036) 摘 要:心理弹性目前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并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
已有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心理弹性不同的定义,虽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在进行研究时,都认可两个基本的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成功应对。
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第一阶段,即对心理弹性变量的探讨;对心理弹性内在机制的探讨是心理弹性研究的第二阶段,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在综合国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注重生态学原则、进行细化研究、拓展纵向研究、加强认知研究和实施干预研究,将可能成为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心理弹性;作用机制;模型;保护性因素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60(2008)01-0089-08引 言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其长篇代表作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有这样一句描述———“世界要征服每个人,然而有些人却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The w orld breaks every one and afterward many are strong at the broken places.)”。
在心理学领域中,理解什么因素使人们屈服于压力之下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与此同时,面对战争、疾病、贫穷、挫折等各种不利条件,哪些因素使得人们能够成功应对逆境,即“如何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①,这就是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课题。
英语专业论文选题汇总(吐血整理)
英语专业论文选题汇总(吐血整理)英语专业1. On the Functions of Story-telling in Primary/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2. Teaching Concepts Among Teachers of English in Rural Areas—A Case Study of XXX School3. On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e Third Language—A Study of the Major Problems in English Learning among Miao/Dong Students.4. On the Design of a Modul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English-major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Kaili University 英语专业(旅游方向)1. 英语专业(旅游方向)应用型人才内涵要求分析2. 英语专业(旅游方向)学生毕业就业意向及学习行为调查--以凯里学院为例3. “语言+文化+技能”培养模式在旅游方向中的应用—以凯里学院为例4. 英语专业(旅游方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以凯里学跨文化交际方向:1. The Obstacl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ollectivism and American Individualism in Oral Speaking3. On the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American and the British4. The Body Langua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5.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Origin of East and Western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6. 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ultures7. A Comparison of Intercultural Usag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tesy Languages8. The Discrepanc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Advertisement9. General Features of Language in Postmodern Culture10.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Body Language11. 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and American Christmas Day12.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13. On Dissimilation and Assimilation in Terms of Culture14.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amilies15. Connot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16. A Comparison of Taboo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British Culture17. A Contras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Wedding Customs18. Comparison of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 from Table Manners19.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20. On Development of Euphemism and its Social Valu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 n1、民族地区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社会心理研究;2、黔东南中学英语教师授课用语调查与分析;3、论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4、民族地区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研究;5、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渗透;6、论黔东南人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7、黔东南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8、论现代涉外导游的素养;9、游客旅游心理动机调查研究;10、精品旅游线路的策划与构想;11、功能主义与中国菜谱的英译;以下为文学选题:12、《觉醒》(The Awakening)的女性主义解读;13、《紫色》(The Color Purple)的艺术特色研究;14、论《飘》(Gone with the Wind)的主题思想。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内容梗概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
大家认为他是倒了血霉。
小男孩曼诺林过去和他一同出海,非常爱他,希望能给他安慰和照顾。
他们在桑提亚哥的茅棚里一起聊城里的棒球比赛,以及老人年轻时在非洲海滩上见到的狮子。
老人每天晚上都会梦见那些狮子。
他爱他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
第八十五天,老人决定出海到远方去逮一条真正的大鱼。
中午时分,一条大马林鱼在一百英寻深处咬了钩。
老人把钓丝放在脊背上,在手里握得紧紧的。
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把小船向西北方向拉去。
四个钟头以后,情况依旧,而太阳落下去,陆地已经看不见了。
一夜过去,鱼儿还没有累乏,船依旧不停地走。
老人说: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
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
为了保持力气,他吃了清晨时钓到的金枪鱼。
他的右手在淌血,左手开始抽筋。
他感到很孤单。
太阳又落下去了。
老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跟一个黑人比手劲的光景。
他认为只要他愿意,就能够打败任何人。
接着他钓到一条鲯鳅用来做食物。
夜里,他睡着了,梦见了狮子。
天还没亮,鱼挣扎着在水面上跳起。
日出之后,鱼开始打转了。
僵持了两个钟点,老人和大鱼都已经筋疲力尽。
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用鱼叉将它刺死,随后把它绑在船上,让船掉头驶去。
不多久,海里的鲨鱼就嗅出了血的味道,来袭击大鱼的尸体。
老人用鱼叉把这条巨大的鲭鲨杀死。
他的鱼叉被鲨鱼带走了。
他说:可是一个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你尽可以把他毁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两个钟头之后,又有两条鲨鱼向他袭来。
他用绑着刀子的船桨打败了它们,但是刀子也折断了。
日落前后,鲨鱼不断袭来,他用棍棒不断地还击,把他们击退。
他说:我要跟它们斗到死。
接着直到半夜,鲨鱼成群窜来,掠走了马林鱼身上最后的一点肉。
老人知道他终于被打败了。
他回到渔港。
第二天,渔夫们丈量老人船上的骨架它足有十八英尺长。
曼诺林见到老人满是伤痕的手,放声哭了起来。
那天下午,老人又睡着了。
他正在梦见狮子。
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评_丛新强
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13.06.008东岳论丛June.,2013Vol.34No.62013年6月(第34卷/第6期)(Dong Yue Tribune )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评丛新强1,孙书文2(1.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莫言研究三十年,主要在于揭示其创作历程的起伏变迁和文本世界的创新与独特。
莫言文学的“世界性”表现为对世界文学的借鉴和影响,从融入世界、立足传统到走向世界、贡献世界。
莫言的“历史写作”,总体贯穿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与人性,也提供出重建当代史的启示。
莫言文学的“民间性”必须基于“中国经验”,而“乡土性”则必须基于人类普世价值。
在文本研究中,“叙事”和“意蕴”构成最为基础性的内容。
亲朋好友的近距离透视则属于“知人论世”的莫言研究,提供出兼具“专业”与“草根”特性的独有视角和另类形态。
微观而言,通过“文本细读”方能超越“宏大叙事”和“莫言叙事”带来的阐释焦虑;宏观而论,海内外文化论争中的“莫言现象”研究成为自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莫言研究;“莫言现象”;莫言[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3)06-0008-09从1981年发表第一部作品至今,莫言的文学创作道路已经走过三十余年。
从1985年正式引起学界关注至今,对于莫言创作的研究也已经接近三十年了。
“莫言已不再是一个仅用某些文化或者美学的新词概念就能概括和描述的作家了,而成了一个异常多面和丰厚的、包含了复杂的人文、历史、道德和艺术的广大领域中几乎所有命题的作家。
”①一个作家的价值和意义,固然要看其作品的量与质,但一定程度上还要看他在文学史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有价值的话题与问题。
莫言的创造性、自由性和复杂性丰富了中国文学,同时以其独特性为历史提供了一个载体。
一、莫言文学的“世界性”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这是从莫言作品在国外的翻译数量、文学影响等各个方面所做出的综合判断。
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写作策略研究述评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丨期总第287期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写作策略研究述评刘娟(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0)[摘要]约翰•多斯•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的写作策略在学界一直被反复关注和研究。
小说糅四种叙事策略于一体,摒弃了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的传统,打破了叙事时间的线性模式,以蒙太奇代替叙事连接点,以碎片组成一幅立体的现代美国全景。
[关键词]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写作策略述评[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1 )(M-0190-02doi:10. 3969/j.issn.2096-71IX.2021.01.083 [本刊网址]约翰•多斯•帕索斯是美国近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其声名一度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和托马斯•伍尔 夫五位作家并列,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甚至盛赞他 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美国》三部曲由 《北纬四十二度》(1930年)、《1919》(1932年)和《赚大钱》(1936年)构成,一经发表三部曲对传统小说形式的突破、大 胆创新的写作策略就在文学界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并且一直 被反复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美国》三部曲的写作策略作 一系统的梳理。
―、帕索斯对小说写作艺术创新的追求帕索斯主张反文学传统,寻求新的思想、新的文学艺术 表现形式;早在1916年还在哈佛求学时,就发表了题为《反 对美国文学》(Against American Literature)的文章,反思并批 评了美国文学创作既无沉淀又无重大成就的现实。
2〇年代中期,多斯•帕索斯同当时很多青年作家一样在 欧洲游历和创作,但他时时关注美国的时情。
正如他在《当代纪实的开始》(“Beginning of the Contemporary Chronicles”,1961)中写道:“尽管我每次在巴黎的时间都不超过3个月,但我回国时总怀着实验的决心;我在大学时代已经受到了现 代派艺术展览和意象主义诗人的影响,现在受到了极大的鼓 舞3我必须用新的技巧来表现我在纽约的所见所闻,然后再 凭借各种方式来反映整个国家。
中国福克纳研究回顾与展望
10引言 ,
距。本文拟对中国福克纳旃究和译介情况做一个力争全面、
系统、 简约的梳理 , 回顾一下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下面从四 个方面来对中国福克纳研究做一个简要的述评。
20发展进程 .
威廉・ 福克纳(87 92 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1 —1 ) 9 6 之一。从上世纪 2 年代起 , 0 美国出现了“ 南方文学” 这样一 个流派, 福克纳是这个流派的代表 , 已是不争的事实。他集 现代主义 、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于一身, 深刻而全面地探索了 美国旧南方解体的根源并表现 了处在历史性变革中的南方 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他对美国南方以及整个西方世 界的深刻洞察力和他对小说形式与创作手法的卓有成效的 实验与创新 。 日益引起读者和批评家 的兴趣。自从他 1 0 9 5
20 06年第 2期 ( 总第 11期) 1
中 国 福 克 纳 研 究 回 顾 与 展 望
纪 琳
( 东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济 南 山 山 2O 1 ) 504
摘要: 福克纳作为 2 世纪蜚声文坛的大师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0 在国外受到广泛的重视 , 形成“ 福克纳热” 。我
中国福克纳研究的发展进程, 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分为四
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 4 9 年至 13 3 96年。 是发现阶段。福克纳的
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是在 13 年< 9 4 现代> 杂志中。该刊第
五卷第一期刊登了赵家璧译英国评论家密尔顿・ 华尔德曼的
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以来, 各国学术界对他的评价越来越
国学者自然也没有忽视对他的译介和研究。本文拟从研究进程、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主体几个方面对中国福
克纳研究做一个力争全面、 系统、 简约的梳理, 同时指出 研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以利于今后研究的开拓和加深。 关键词: 福克纳研究; 研究进程; 研究主体;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最新范本模板】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A 英国文学(英国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国别文学研究和地域文学研究✧文学流派研究(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意识流,女性主义文学等)✧作家研究和文本分析✧中外比较文学研究B 美国文学(美国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国别文学研究和地域文学研究✧文学流派研究(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意识流,女性主义文学等)✧作家研究和文本分析✧中外比较文学研究C西方文化(英美加澳新等西方国家文化以及与汉文化的比较研究);✧文化与外语学习✧中西方文化比较✧地域文化研究(如:“美国60年代的摇滚学——社会的晴雨表”)D语言学(语言学一般理论的研究);✧语言学研究(如:语言研究,文字研究,词汇研究,短语和句子研究,语篇研究,语言与文化等)E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测试学等方面的研究);✧语言教学研究,教学法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研究(如:语言研究与语言习惯,测试与评估研究,课堂教学管理研究,教育技术的使用与开展研究)✧英语学习个体差异研究(如: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何不同?)F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译本研究以及名家名著翻译作品对比研究等);✧翻译学理论研究✧翻译方法个案研究(如:“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的地方》看简洁句的翻译")✧中外翻译比较G 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与实务等✧旅游与旅游管理等H其它类✧其他(如:国际关系类论文等)附:英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以下选题仅供参考)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Personality in Jane Eyre《简爱》的主人翁个性分析2. A Brief C omment on O’Henry Short Stories 亨利的短篇小说述评3. A Comment on Hardy’s Fatalism 评哈代的宿命论4.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mes of Pilgrimage to the West and Pilgrim's Progress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主题的比较5. A Probe into the Feminist Idea of Jane Eyre 《简爱》男女平等思想的探索6. A Study of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本土文学的研究7. A Study of Student-Centered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8.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Sports Terms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9. A Study of Transition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过渡词及表达法的研究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近十年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1997—2007)【作者】杨帆【关键词】海明威研究述评【指导老师】胡俊飞【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在人才济济的美国文坛,欧纳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受人注目的作家、最著名的小说家,也是20世纪一位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最鲜明、至今对欧美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他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海明威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作家之一,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作品受到人们的关注。
90 年代,国内评论界比较关注研究海明威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等,其分析主要集中在海明威的硬汉精神、迷惘意识、悲剧思想、死亡意识以及妇女观上,对于海明威的艺术风格和人物塑造等也有进一步拓宽和深入。
从全国主要文学研究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从多方面对海明威进行研究,并且不断有新的评论文章出现,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拓宽,研究成果的数量更是有增无减,可所谓硕果累累。
虽然国内评论界在海明威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我们还是应看到有些研究较粗浅,有些课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因此本文将回顾近十年来文学评论界在海明威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明威作品研究的现状以及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对进一步理解海明威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无裨益,也为研究者研究其人其作提供借鉴。
一、近十年海明威作品整体研究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有个性的作家,是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大师之一,是一位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和创作完美结合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眼光展示了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独见之处。
虽然他已去世许久,但是人们对他的小说似乎很感兴趣,研究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年报刊、杂志的论文和专著数量是有增无减。
(一)思想主题研究可以说海明威一生都在创作,在创作上他最钟爱的可以算是战争、死亡、硬汉气概和爱情,特别是“死亡”和“硬汉气概”贯穿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特征。
近十年来,海明威作品的思想主题众说纷纭,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这大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迷惘主题。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特别是《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
我国学者王晓雁在她的《“迷惘的一代”的心声》中就围绕“战争”这个字眼,从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故事情节、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悲观失望情绪三个方面道出了“迷惘的一代”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失望情绪的心声。
她认为《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以其浓重的迷惘和悲剧色彩而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峰。
[1]另有学者却认为“迷惘”是海明威创作个性的显著特征,是笼罩他作品的统一风格。
第二类是悲剧主题。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之一,也是“悲凉命运作家”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人在自然界、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思想,悲剧主题让他所有主人公都蒙上了一层阴暗的色调。
有学者认为在海明威近40年的辛勤笔耕中创作的作品始终充满了浓浓的忧患意识,折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剧思想。
焦彬凯《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中以《永别了,武器》为例,探求了海明威悲剧意识的形成过程,他认为历史背景、个人生活和他父亲的死是形成其悲剧主题的原因。
[2]彭雅英《海明威及其作品的悲剧主题》则从“悲剧主题”的根源和性质、发展和演变、转折和升华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论述,她认为悲剧主题的根源是时代背景和战争经历给海明威烙上的深深印记,悲剧主题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而演变的,写作技法上的试验是其转折与升华。
而且她认为海明威始终把孤独感放在第一位。
[3]我觉得在海明威笔下孤独成为了现代人的一个基本特征,孤独能够渲染悲剧的气氛。
其实我们从他笔下的主人公亨利清醒者的痛苦、乔丹勇敢者的困惑、桑提亚哥胜者无所得就可以看出悲剧主题的演变发展,这一发展始终体现了海明威的悲剧人生观: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战争,也是一场徒劳的战争。
我认为海明威的作品总透露出一缕悲观情绪,每部作品的主人公在与自然和命运抗争中都表现出“硬汉”精神,无论怎样努力最终都以悲剧告终。
第三类是死亡主题。
海明威小说的主题看起来好象各种各样,比如拳击、斗牛、打猎、战争、捕鱼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涉及到一个主题——死。
柴媛媛《“死亡”——海明威作品的永恒主题》中就写到“死亡主题”几乎贯穿海明威的所有作品。
她巧妙的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与“死亡”主题结合起来并在文中阐述了“死亡”主题的悲剧意义和“死亡”英雄的美学意义。
[4]另一位学者金虹却更胜一筹,在《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一文中通过对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典型作品的分析,就“死亡与战争”、“死亡与人性”、“死亡与升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暗寓人们要从死亡中看到希望、光明与新生。
[5]杜小明《超越死亡的凯歌》就从“体验死亡”、“认识死亡”、“超越死亡”三个方面透视出海明威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敏感,其中“超越死亡”是最深刻的主题。
[6]另外刘定远,席欢明《抗争:解读海明威的另一主题》一文从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人的抗争、与自身的抗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把主题归结为抗争,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
[7]就我个人而言是比较赞成死亡主题这一说法的。
因为在海明威的作品世界里,人类面临的是一个“异己的世界”,人们是孤立的,是处在危险困境中的。
面对现实的苦闷与无奈,他们总是逃避,试着让忙碌来掩盖内心的空虚,可是迷惘和痛苦、孤独和失败、幻灭和死亡却依然紧紧相随。
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是典型的“迷惘的一代”,不管他们如何奋斗,如何抗争,如何顽强,他们始终是被动的、消极的,孤军奋战的结果只能是失败甚至死亡。
有人认为到这里生命就已结束,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死亡,反而是人生的延续,它告诉我们人终有一死,死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宁可像狮子一样活一天,也不要像绵羊一样活百年。
”也就是说宁可站着死,不愿屈着生。
实际上是寓意人们在追求美好幸福时,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要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相信光明定会战胜黑暗,美丽定会战胜丑陋。
(二)人物形象研究海明威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大放光彩的人物形象,一类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其中有士兵、斗牛士、拳击手和渔夫等。
另一类是女性形象,前者研究较多,后者常常被忽视,但近十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与评论家把研究视角放在女性形象上的文章渐渐增多。
1、硬汉形象海明威一生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硬汉形象,虽然其年龄,性别,职业不同,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人物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坚强勇敢,能够忍受巨大的精神痛苦和肉体折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都表现出一种“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海明威塑造的这种硬汉形象,已被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所普遍接受。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作品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这应该算是海明威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他所塑造的“硬汉”们全都经历了许多磨难,结局不是失败就是受伤,但在困难面前没有一个倒下,都能够重新站起来。
很多学者都认为硬汉子形象从早期涅克、巴恩斯到亨利、乔丹最后到完美的桑提亚哥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高婷《硬汉风度——浅析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一文分析了其硬汉形象塑造的过程,最后得出硬汉形象是海明威自己的写照的结论。
[8]李华《对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精神解读》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为例,从完美的硬汉形象解读到对海明威精神的解读,认为硬汉不仅要做生活上的强者,而且要做精神上的强者,只有精神胜利才是人生真正的胜利。
[9]张少哲《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一文通过分析《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三部作品的主人公性格从而总结出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有着抗争、坚定的共同特征,正是这种品质为人类思想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
[10]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从涅克、巴恩斯到亨利、乔丹最后到桑提亚哥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他们都受过伤,但他们坚忍不拔,勇敢善良、顽强仁慈,表现出重压之下优雅的硬汉风度。
他们是人类精神上的楷模,是世界文学中具有深刻历史内容的不朽的硬汉形象。
特别是桑提亚哥很是让人佩服,他能够在海上呆那样长的时间,一个人与残酷的自然界搏斗,虽然他最终没能捍卫住胜利的果实,但在他身上却闪耀着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
也许我们可以从桑提亚哥的那句名言:“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能消灭他,可就是不能打败他。
”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并获得无穷的奋斗力量。
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成功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关键在于人们对它的态度。
人要勇敢的面对失败,永不服输。
我们还可以从以上观点看出,评论者从先前的谈论“硬汉”的发展阶段到李华的解读其精神再到张少哲的分析其社会意义这一过程,说明了研究者的进步,说明他们不再停留在分析表面而开始向其本质掘进。
2、女性形象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在过去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误解,批评家大多在“硬汉”身上做文章,因此海明威一直被评论界称作大男子主义作家,曾有人认为海明威根本不会塑造女性形象。
许多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海明威笔下的女性是不真实的,这是由于他母亲十足的男性气质和专横给他造成的心理障碍,认为海明威只是一个描写男人的作家。
但有的研究者却不并赞成此观点,认为在海明威作品中表现了他对女性的认识,她们同男人一样具有希望与追求。
孙玉琢在《海明威的“青丝情结”》中也提出相同看法,她认为海明威的妇女观并不简单,他以女性头发的长短把女性分为长发型和短发型。
认为长发型女人纯粹是男主人公的陪衬,短发型女人而能将“硬汉”的男子气概毁灭掉,她们都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妇女观。
[11]关明孚《海明威笔下的中性女性形象》一文通过分析其作品中一系列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从而认为这些女性多以中性形象示人。
[12]李桂明《海明威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一文则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剖析了《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女主角布莱特和《伊甸园》中的女主角凯赛琳, 阐明她们是具有新颖独特思想、反叛精神和勇于创造的新女性。
[13]纵观海明威的作品,布莱特、玛丽亚、凯瑟琳……这些女性形象也构成了海明威作品的另一显著特征,她们并不是以前众多学者们认为的那样仅是男人的附属品,依附于男人,没有地位与价值,我认为这些女性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她们勇敢大胆,,不随波逐流;她们不墨守陈规,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独立自主,是勇于创新的新女性。
我觉得女性形象同样是海明威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女性来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
(三)艺术风格研究海明威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相当出色,艺术风格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