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课堂实录
第1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作者)。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如果还没有为生字注好音的同学顺便为生字注上拼音,等一下我来检查。(生读课文,师巡视。读完)生:老师,鲁迅文章里怎么会有那么多错别字。
师:哦!那不是错别字,是异体字。在鲁迅写文章的那时候,有些词既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我们现在是给汉语的文字规范化了,但那时还没有这样的规范,所以不能说鲁迅写了错别字,知道了吗?
生(全体):知道了。
生: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标准化呢?
师:是为了便于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啊。关于这件事还有没有疑问。(生全体静默)没有了,我们就来阅读分析课文。我们要从哪里读起呢?(生看书本,没有人说话)我们从小学读书读到现在,将近8年了,连读书从哪里读起还不知道,真是“笨”得可爱啊!就是从题目、从开头读起。(学生都恍然大悟地抬起头并大笑。生七嘴八舌地说董老师你这样骗我们)
师:那我们就把开头一句来读一遍吧。(生全体读课文毕)
师:徐华彬你用绍兴话把鲁迅的这句话说一遍。
生:(用绍兴方言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下面也有学生用绍兴话重复这句话)。
师:你看鲁迅这句话,反映鲁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生:厌倦。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失望。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了,还有第三种么?(过一会儿)没有?没有了的话,你们认为那种意见更符合课文实际。
生:表现了鲁迅失望的心情。
师:同意是“失望”的心情吗?
生(大部分):同意。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失望?你从哪个词上体会出来的?句子中“这样”指什么?
生:鲁迅对东京失望,从“也”字上可以体会到失望的感觉。
师:对!“也”字作为语气词,如果在句子中间,往往有一种失望的情绪。但说“鲁迅对东京失望”不够具体,他对东京的什么失望呢?难道“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请云”不美?所以让作者失望。
生:他是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失望。“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请云”后面作者用了转折“但是”,说明前面是好的,但后面的让他失望。
师:感受得很好。我们全体把课文第一段来读一遍。(生全体读课文,快结束时,学生小声笑起来)是什么让你们发笑了?
生:“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师:很好!鲁迅的幽默让我们感受到了,不愧是大师,而且还是个幽默的大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失望的语气开头,就是“也”字让我们感觉到了作者的失望情绪。
师:这“也”字说明本来作者也许对到东京来留学抱着希望,但结果让他很失望,作者与“清国留学生”们格格不入,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极度失望,因此在文章中对那些留学生进行了无情地嘲讽。不过一个人如果总是失望,做人也就没有意义。从文章的角度来说,去年
我们已经无数次说过,行文一定要有曲折,平铺直叙不是好文章。鲁迅是大师,肯定让行文产生曲折,所以文章从第一段的失望到到第二段的应该是“希望”。在第二段里鲁迅有什么希望?
生:“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个书买,还值得去一转。”
师:但最后还是让作者——
生:失望!
师:因为什么失望?
生:到了晚上,楼上有人学跳舞。
师:那别人学跳舞关鲁迅什么事啊,鲁迅也管得太宽了。
生:因为那些学跳舞的人是清国的留学生,他们不好好学习,国家危难在即,他们却只顾自己花天酒地。
师:说得很好。不过失望之后总还是会有希望。作者又抱定什么希望了呢?
生:离开东京,离开清国的留学生,到别的地方去。
师:是的,惹不起,我难道还躲不起啊!你们不走,我走,就这样作者去了仙台医学专修学校学医。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记得特别牢呢?
师:还记得“日暮相关何处是,……”
生(全体):“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对。“日暮”了,天晚了,容易让人怎么样?
生:思念家乡。
师:对。让身处异乡的鲁迅思家念国,所以这“日暮里”的地名就让作者记得特别深刻。那么作者在仙台最先的感受又是怎样呢?我们是不是先把“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来读一遍好不好。(生读课文,读时学生边读边笑,读完)
师:看同学们读时的感受,就可以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大家都
笑出来了,鲁迅的幽默再一次感染了大家。仙台最先给鲁迅的是希望还是失望?
生:是希望。因为他受到优待。
师:你能把关于“优待”的那句话读一遍吗?(生读句子)你是什么感受?
生:他受到了优待,“学校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还让鲁迅“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
师:有不同感受的同学吗?
生:我觉得鲁迅很“失望”。“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间就有一个“也”字,就含着失望的情绪。
师:再说具体些。
生:虽然他们“不收他学费”,“几个职员还为他的食宿操心”,但他睡的地方有蚊子,后来换了地方,则又“总要喝难以咽下的芋梗汤”。
师:说得太好了。知道“物以希为贵”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生:东西因为稀少而贵重。
师:对!某样物品是因为稀少而贵重,而不是真的贵重。那么“少而贵重”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生:因为鲁迅是那里唯一的中国留学生,所以就“物以希为贵”了。
师:分析和到位。那“北京的白菜”和“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两个事例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学生静默)其实这是类比(板书:类比),是比喻的一种。为什么要来这样两个类比呢?谁与谁类比?
生:人与白菜、芦荟类比。
师:鲁迅把自己与白菜、芦荟类比。你是什么感受?
生:把人类比作“物品”。
师:谁把人当作物品了?(学生静默)没有看出来啊。我们再读课文。(生集体读课文完毕,下课铃响起)那就请同学们课后有时间去思考,我们明天再来讨论阅读感受。下课!
第2课时
师:昨天我们阅读讨论到第5段,我们讨论到有人把人类比作“物品”了。今天我们继续阅读讨论。老办法,先将课文读一遍。(生读课文毕)谁把人当作物品了?(过一会儿)还没有人想好啊,那要不要再花些时间好好想一想?(学生还是静默)仙台的医学院的几个职员在为鲁迅迁来搬去时有没有征求过鲁迅自己的意见呢?
生:他们应该征求了鲁迅的意见。文章里不是说“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师:但他们有没有询问鲁迅为什么不愿意搬,住这里方便不方便,还需要什么帮助照顾?
生(全体):没有。
师:对!所以他们还是没有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尊重当事人鲁迅,而是为了不是理由的理由非要他搬走不可,就让他移来迁去的,就好像把人当作了“物品”一样了,这就是鲁迅当时的真切感受,鲁迅感觉到他们给他的优待不是真正待他好和对他关心,而是把他当作“物以希为贵”的中“物品”罢了,所以鲁迅就不领情,还在后来写的这篇文章中对那些人用幽默进行了嘲讽。那么谁对他是真正的关怀呢?
生(大部分):藤野先生。
师:对。文章需要有对比,相比那几个教员给鲁迅的“优待”,只有藤野先生才对他是真正的关心,给了他鼓励和帮助。藤野先生在别人眼里和在鲁迅先生的眼中的形象是不同的。去年我们也已经反复说过,文章不但要有波澜曲折,文章中还要有对比。刚才我们分析了仙台医学院的“几个职员”不是真心待他好,而藤野先生才是真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