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
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最好
![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最好](https://img.taocdn.com/s3/m/c82f766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4b.png)
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最好尽人事,听天命,人生做事,太过执着,只会损耗我们的福报,并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命里一尺,难求一丈,顺其自然最好。
是你的,百转千回还是你的;不是你的,拼尽全力还是会走。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一切都有因果,命中的注定,不该我们得到的,又何必再去强求呢!人生,对金钱追逐要有度。
老话说的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宝各有仙封,糊涂虫昼夜不安。
这个世界,谈钱不俗,因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追求金钱没有错,但是要有度,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福禄,或多或少,不能强求。
想要顺其自然,就要过的洒脱,不过分的追求钱财,人心不足蛇吞象,再多的钱,也不够,贪心者欲望缠身,不得便是痛苦万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能被金钱所束缚。
凡事有度,别逾越,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爱情,要懂得放手。
一个人的纠缠,两个人的受伤!强扭的瓜不甜,强求的爱不真,没有强迫得来的爱情,只有强迫得来的不幸。
生活里没有强迫得来的尊重,只有强迫得来的耻辱。
人生,不管是生活还是感情,都不要强迫自己,也不要强迫别人,活着都不容易,没有必要为谁而委屈自己。
懂得放手,就是成全自己,也是成全了别人,世间万事都是尽力而为之后,该来得会来,挡也挡不住,该走的留不住,强留也没用。
认命,是一种承认现实的心态。
命里一尺,难求一丈,是你的不需要争,不是你的没有必要争,上天自会给你最好的安排;对一些明明已经成铁的事实,执迷不悟的死磕,不管你对这件事有多么的执着,努力了,坚持了,不可能改变了就要认命。
人生苦短,一生不过三万天,如果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前上纠缠不放,至死不渝,最后多半是落个一无所有。
无论对人对事,当我们拼尽全力后仍然无果,认命是最好的劝慰,只有学会认命,你才不纠结,不痛苦,才能结束过往,重新上路。
不争,是一种人生境界。
红尘多事,诸多困扰,唯有不争,自在人间。
不争的人,都有一个比较沉稳的性格,在不争的世界里,人活得平和,淡然,逍遥自在。
孔子曰:内心强大, 在于尽人事后听天命
![孔子曰:内心强大, 在于尽人事后听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6a7444c6a0116c175f0e48ff.png)
孔子曰:内心强大,在于尽人事后听天命孔子曾与弟子谈及这世间的制胜之勇,他说:“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为圣人之勇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战无不胜取决于他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则源于他在深知天命的奥义后,能养成愿待时运的耐性,并最终去修得心静如水的淡然。
在于尽人事后听天命内心的强大,归根结底就是敢于直面现实,能做到遇事全力以赴,但又因识得天命而有所节制。
《论语·尧日》一章有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天命——无论是主张出世的道家亦或是强调入世的儒家,都不约而同的将其奉为至高绝学。
孔子常言“五十而知天命”意为年及半百,尝遍世间苦楚悲欢后,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劝诫众人知天命而行事,不可冒险强求。
“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十四章》)说的就是能成大事的君子,大都选择安心的处于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而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最后一无所获。
人面对困境之所以会有畏惧之心,主要在于仍旧有所奢求同时害怕失去,而孔子为众人开出的治心良方就在于学会“尽人事听天命”。
虽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虽发奋忘食,但早已看淡荣辱,悟到时势使然之妙。
在于遵天命后待时运古人总把成败归结于三点: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往往居于首位。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是一个心存远方的人,他之所以能够耐得住一时的沉寂,主要是他深信某个恰到好处的时机总会给予他一个璀璨的前景。
元人金仁杰在散曲《追韩信》第二折中写道:“时运未来君休笑,太公也作钓鱼人。
”其中望江垂钓以待时运的正是后来的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
只可惜,时来运转并非一蹴而就,绝大多数人往往在漫长的等待中丢失了内心的韧劲,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论语·子罕》中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言在于告诫世人:往往正是最艰难的岁月,耐心熬过后便可知孰是强者。
内心强大的根源在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当然也离不开卧薪尝胆般以待时运的耐性。
【最新】尽人事知天命
![【最新】尽人事知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cfa637a83d049649a6658ef.png)
【最新】尽人事知天命尽人事,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
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
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
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周易》:尽人事听天命,对待命运最正确的态度
![《周易》:尽人事听天命,对待命运最正确的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f7555e5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a.png)
《周易》:尽人事听天命,对待命运最正确的态度《菜根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打穿石头,学习道理的人,需要竭力探索;水一流到,必然会形成沟渠,瓜成熟了,瓜蒂必然会脱落,悟得道理的人,都是任凭自然。
这段话讲了求道过程中尽力而为与顺其自然的关系。
如果说学习道理是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是过程的话,那么悟得道理就是顺应宇宙的客观规律,是结果。
发挥主观努力与顺应客观规律的关系,并不局限于学习,而是体现在各个方面。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除了人为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外在因素在左右着人的命运。
所以古人并没有简单地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因此在对待自身努力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对待过程与结果的问题上,古人有着更加客观的态度。
例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写道:“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
”就在司马父子被冲天的火势重重包围,即将灰飞烟灭之际,上方谷却突降倾盆骤雨,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令司马懿大喜,引兵奋力杀出。
向来神机妙算的孔明不由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可强也!”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命运真的像今人所说的那样,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吗?恐怕不能这么说。
首先,人的出生,不能由自己决定;其次,人的死亡,也不能由自己决定。
生死这个人生最大的问题都不能由自己掌握,凭什么说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呢?更别说出生时被赋予的国家、社会、地区、家庭、遗传、基因、政治、经济、科技、政策、时代等等各方面的因素了。
影响命运的因素如此之多、如此复杂,所以不能无限夸大人的主观力量,毕竟人只是宇宙万物中的一员而已。
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人应该放弃把握命运,变得完全随波逐流呢?答案恰恰相反。
儒学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听天命”的智慧,更在于其“尽人事”的精神。
尽人事心无愧,知天命可常乐
![尽人事心无愧,知天命可常乐](https://img.taocdn.com/s3/m/9b637b5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7.png)
尽人事心无愧,知天命可常乐选择了,努力了,坚持了,走过了,问心无愧就好,至于结果怎样,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上天的恩赐而不由我们主宰。
现在许多成功人士宣讲他们的成功之道时,好像他们那些成功全来自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似的。
其实一个人成不成功,往往取决于自我掌控的程度,外在的成就只是我们内在成长的附属物。
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能够完全预料到自己行为结果的人,而这样的成功永远是罕见的。
当我深思人类中的伟大榜样时,我发现即使是他们这些人杰,也离不开幸运的成分。
而他们身上的一大杰出品质,就是保有对天意的敬畏感,这通常表现为一种单纯的宗教情感。
因此我反对对具体的人过分感恩戴德,毕竟具体的个人,哪怕是父母,无论怎样有恩于我们,在伟大的造物主面前始终是渺小的,而且他们本身也受惠于最高造物主。
其实不过分感恩戴德,也是对恩人的尊重,否则感恩与受恩两方都可能在骄傲中忘记最高的主宰,从而走上一条僭越之道。
至于世俗社会,当然有世俗社会的规则。
但人的起点各不相同,就不应该以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标准衡量人。
有的人一出生就缺胳膊少腿儿,有的人则含着金钥匙诞生;有的人出生在暗无天日的穷苦人家,有的人则打小养尊处优,一呼百应;有的人从小就接受了这个社会能拥有的最好教育,有的人则一辈子目不识丁;……不同的人而作相同的比较,有何意义?再说人生而不同,各有各的幸福。
可是我们社会的习俗、刻板思维、虚荣、自欺、骄傲、软弱以及我们骨子里的平庸,却把我们导向同样或相近的终点。
这是多么荒谬的事!人生充满偶然的命运,说到底,除了极少数几个圣人,谁可以完全主宰自己的人生?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这样想。
我们总是操心,总在筹划。
这里问题的结症不在于理想主义,也不在于贪婪,而在于骄傲。
人们不愿意思考命运的赐予,却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命运的对立面,可是别忘了,再伟大的人也是人,正如再美丽的猴子也只是猴子。
跟命运相斗,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以卵击石也有以卵击石的命运,正如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却也有了与所谓的命运搏斗的命运。
老山禅思想教会我们如何“尽人事,听天命”
![老山禅思想教会我们如何“尽人事,听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b95bbe7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4.png)
老山禅思想教会我们如何“尽人事,听天命”《菜根谭》中谈及观心论道时,主张“静悠恬淡,观心证道”。
提出人在宁静的时候,思想清明透彻;人在悠闲的时候,行为举止大方;人在恬淡的时候,待人谦逊平和。
宁静、悠闲、恬淡时,最能让人观照自身的心性,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现代化都市里,四目所及之处皆是功名利禄,人们忙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只有少部分人才能静下心来,回归内心的安宁。
老山禅思想主张随时随地修行,可帮助都市中的人们,守候内在的星空。
梭罗栖息于瓦尔登湖畔,依靠大自然的馈赠,衣食住行都在森林里,以守护内心的宁静和纯粹,并写下心灵巨著《瓦尔登湖》,安抚了多少俗世中伤痕累累的心。
守护心灵的圣土,容不得任何尘埃沾染,需要悠闲的时间相伴,这一切使得追求的内在星空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奢侈品,似乎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拥有。
老山禅思想认为,修行是人人可为,且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
独处时,可以忙里偷闲,把握做事节奏,有条件时可找个相对安静的空间思考;于人群中时,就坚守内心的原则和底线,让身心同步,做自己想做的事。
曹雪芹晚年贫病交加,却坚持《红楼梦》的创作,且“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他在晚年治学的生活上十分清苦,但却坚持下来,最终将心血奉献给人类。
他沉下心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主动把外界的诱惑隔离,最终功成名就。
我们可以到深山老林中去,远离世俗的干扰,只要我们可以创造出于尘世中同等的价值奉献于社会。
老山禅思想主张“内圣外王”,不提倡人们做一个纯粹的“隐士”或“仙人”,而是希望人们在内在懂得分寸取舍,外在要将自身价值奉献社会,并将潜能最大化发挥。
既不一味追求名利,也不一味崇尚避世,只求“尽人事,知天命”。
老山禅思想让我们平心静气,感悟天地自然的道理。
撇开身外的纷纷扰扰,当我们回归自己的内心深处时,才能看到内在的星空。
内在的星空下,有我们想要守候的心灵净土,那里安静、祥和,无人打扰;内在的星空下,有我们喜欢的人事物,没有任何名利的束缚,只有单纯的喜欢;内在的星空下,有我们坚守的信仰,不再一味的追求名利或世外桃源,而是在红尘中活出自己的洒脱自在。
尽人事知天命下一句
![尽人事知天命下一句](https://img.taocdn.com/s3/m/da58302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2.png)
尽人事知天命下一句
尽人事,知天命下一句是风雨欲行,语出自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尽人事以听天命”。
意思是人情事理;天命,自然规律,可变因素太多,结果无法预测。
尽心尽力去做事,能否成功,还得听其自然。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
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
![“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7086284f78a6529657d5387.png)
“尽人事,知天命”,请结合《论语》,阐述这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摘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
关键词:孔子;人事;天命人们经常会听到“尽人事”和“知天命”,但却不清楚其中的玄机。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提供了这样一个君子“知命”的例子: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郊子曰:“命在养民。
死之短长,时也。
民苟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这里的“君子”是指孔子。
邾文公对是否迁都这件大事,通过占卜来做最后决定。
占卜的结果是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面临这样的两难情况,邻文公的左右劝他以自己的“命”为重,而邾文公则认为:自己的“命”在养民,有利于民的事也就有利于己。
邾文公以自己为君的使命重于个人的性命,孔子认同他“知命”。
“当孔子告诉我们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或者说,他知道了对于他来说是天所注定了的东西。
“尽人事而顺天命”是什么意思
![“尽人事而顺天命”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cf705ef0b1c59eef9c7b462.png)
“尽人事而顺天命”是什么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命”是专门重要的一个概念,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信命,同时认为命由天定。
许多成语、俗语都表述了那个意思。
孔老夫子也是信命的,他老人家自己的履历表中,还讲到50岁明白天命了。
连孔老夫子如此的圣人,都到了50岁才开始明白,我们可能不明白也是正常的。
然而有一点,我们能够不明白,然而至少不应该怀疑“命”那个课题。
现代社会,人往往专门傲慢,认为自己不明白的确实是不存在,自己没见过的就讲没有。
谁讲有谁确实是迷信!那种执着于空比执着于有还可怕。
只是孔老夫子不多正面讲命,他老人家有句名言叫做“不知生焉知死”,要我们把本分的情况做好,把人的情况做好,这是君子要关注的。
信命的人群中,有一种倾向也是不正确的。
由于信命且相信命由天定,因此有的人认为命里都定了,反正那样了,什么都不弄了,如何努力差不多上白搭。
因此好多人一旦“算出来”一个好命,便欣喜若狂,不仅大手笔打点算命的先生,同时认为从此高枕无忧,不再努力修行,最终与原先算命的结果大相径庭(如果如此,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确实是怀疑一切)。
事实上,这不是“命”耽搁了你,是你自己没有处理好天命与努力的关系。
正门的儒家学人和正信的佛教徒都不算命。
我曾经在杭州一个知名的寺院里,见到有个大学女生模样的人咨询庙里的出家人,“师傅,请咨询哪里抽签?”师傅回答她讲,庙里没有抽签的情况。
佛教认为生命的核心是神识,它是不灭的,神识也确实是那一点灵光,投身到哪里,就在那儿显示孕生老病死的相,而牵引着神识去向的,确实是我们熟知的“业力”。
从那个意义上讲,“命是天定的”这句话变得专门好明白得。
我们常讲某个人“命好,投胎在富贵家”,“命不行,生来这么贫苦”差不多上由于业力牵引投在不同的地点,民间所谓“投胎”。
因此,我们没有方法否认两个人同样努力做一件事,有的人周围的各种条件相应,得以成功,另一个则任你如何努力,却专门难成功,或者收成甚小。
这确实是命。
为什么说“尽人事,听天命”?
![为什么说“尽人事,听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7f83359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72.png)
为什么说“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常听有人哀叹“苍天不公”。
诚然,天公从来就没有公道过,你看,有的人勤劳刻苦、奋斗不息却不能成就,甚至穷困潦倒;而有的人懒惰无能、平庸无德却反而能轻易成功,攫取财富、权力和名誉。
如果因为这样,就向命运低头,就自暴自弃,甚至要去死,这是最蠢不过的,因为人死了不能复生,失去了生命就永远不可能有阪回一局的可能。
世界是大家的,不是由你一个人操纵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你不是世界的起点,也不是世界的终点,更不是世界的中点,开不了元也不能够了结,更承不了上起不了下。
“尽人事,听天命”,其实,是一种最好的心理自慰和斗志寄托,人生在世,凡事只要尽职尽力,尽本份尽良心去做,至于做到什么程度,成功与否,只要我们尽力了,倘若不成功或不尽如意,那也是问心无愧。
人只要心存高远,自然不会怨天尤人。
正如庄子所言:“依天从命,因顺自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为人,必须谋事,不谋事者,谈不到成事。
而谋事一定想着事要成,甚至尚未谋事就先设计事成是个什么结果,把事看得太重,却往往不好。
常常见到一些人为了一些事,殚精竭虑,费尽心机,千般盘算,万般设计,眼看就能唾手可得,功德圆满,却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意外或小插曲,导致前功尽弃,前程尽毁。
一些遭受挫折或失败后的人总要慨叹:“我已经尽力了,只是运气不好。
”是啊,天道悠悠,人谋可以把握,天数却难以预知,人谋难胜天数,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还有人喜欢讲“人定胜天”,但你要相信天是伟大的,人是渺小的。
人最大的本领也只能摸天的脾气,顺从大自然的法则。
这一点古人似乎还比我们高明。
所谓成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是天,其次是环境,最后才是人。
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一个人一生的得失成败,冥冥中好像逃避不了“天意”的力量,无论你是安于命运的安排,还是奋起向命运抗争,都有一个接受眼前命运的事实。
有人说,屈原的悲剧在于太痴迷,明知楚怀王不会起用自己,又何必大写政治抱负,大骂得志的士大夫,投江去毁灭自己?假如屈原能暂时服从楚怀王的命,保全自己的实力,侍机再起,或许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儒家:人生最智慧的处世原则:“尽人事,听天命”
![儒家:人生最智慧的处世原则:“尽人事,听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1eba75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d.png)
儒家:人生最智慧的处世原则:“尽人事,听天命”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不知大家有没有透彻理解其中蕴涵的人生智慧。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层智慧:尽人事,是说一个人应该持有的做事态度:一件事情,要么不做,既然做,就要拼尽全力就把事情做好。
不能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这是一个人的做事风格。
人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你能尽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好,慢慢的你在你生活圈子里就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他做事,比较靠谱。
你这就是在打造个人名片。
如果你在单位,领导有重要的任务,就会优先考虑给你来做,这样你在单位的地位就非常重要,加薪升职,都是必然之事。
你身边的朋友也会非常信任你,愿意与你交往,你的人脉就这样慢慢形成。
第二层智慧:听天命,是说我们不要把事情的结果看的太重,否则心会很累。
做一件事,能否取得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你是否努力,还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精英,英年早逝,天妒英才。
他们本身也都很努力,但老天还是早早的让他们离开人间。
诸葛亮一生辅助刘备想匡扶汉室,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他非常尽力,但还是没有成功。
这不是他的错,是天意如此。
世事无常,我们人在茫茫宇宙中是一个很渺小的个体,不要以为我们能支配一切、控制一切。
我们能控制的不过是自己的心而已。
所以当自己年轻的时候努力过,拼搏过,即使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也不必太过自责,要善待自己。
总之,尽人事,听天命,是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它即能让你在该努力付出时全力以赴,又能让你在事情结果不如意时,坦然面对。
秉持这种人生态度朋友,一定会幸福的过完此生。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
我对“尽人事而听天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对“尽人事而听天命”有了更深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cd37df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b.png)
我对“尽人事而听天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次周正教授的课程中,我比前几次好像更开心。
我对“尽人事而听天命”这句话又明白了一些,之前我问过周教授一个问题“如何戒酒”,教授回答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当时我说实话不太明白。
而这次在课堂上教授拿我举例,表扬儿子说他有贵族气息还要请我吃饭。
说我第一,听到周正教授要请我吃饭一高兴跑到北京;第二,自己不相信一犹豫错过了吃饭时间;第三,就是什么也不想,这就是命好按时去赴约。
这个例子也充分说明了我,之前就是这样,办事情要不是激动的睡不着觉,或者就是犹豫不决喜欢走极端。
所以我以后就要“尽人事而听天命”。
不光这些,我对“完美和成功”的理解也和之前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在课程上我积极主动和教授互动读了报纸,所以印象更深刻。
比如说孩子考试60分就是完美。
我儿子现在10岁,四年级了,每次考试成绩就是60、70分,之前班主任老师总是批评我纵容孩子,说他给班级成绩拉后腿了,我为这事正犯愁呢,听了教授的课我轻松多了,也开始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儿子学习成绩60分就是完美,因为他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更多的体验,甚至比学习好还重要,我知道儿子想学的时候一定会成功的,因为他也是一个命好之人。
然后就是成功的理解,我之前认为努力才能成功,也是在这次课上教授说“这都是命好而不是努力的结果”,比如对我来说,我没有之前工作努力反而签了几个大合同,听课之前我总认为这是我前几年努力得来的结果,现在我更加坚信我的命好。
比如签合同可不一定努力就可以做到,在这件事上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之这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感恩生命中能遇到母亲大学,感恩周正教授,我要学习,我要慢慢的长大,感谢生命中有您!。
尽人事听天命的诗句
![尽人事听天命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54553fe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5.png)
尽人事听天命的诗句
(最新版)
目录
1.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2.尽人事听天命的重要性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尽人事听天命
4.总结
正文
尽人事听天命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诗句,出自《论语·尧曰》。
它意味着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但同时也要接受最终结果可能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的事实。
这种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尽人事听天命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很容易陷入对成功的过度追求。
而尽人事听天命的理念则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尽力而为,但不必过于担忧结果。
其次,这句诗句也告诉我们,在努力过后,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
有时候,一些外部因素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努力。
最后,尽人事听天命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践行尽人事听天命的理念。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然后,在执行计划时要全力以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时,我们要学会在面对困难时调整策略,以便更好地应对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保持谦虚的心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于关注结果,而要注重过程。
最后,在结果出现后,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之,尽人事听天命是一句充满智慧的诗句,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
何面对挑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凡事有度,莫强求,尽人事,听于命
![凡事有度,莫强求,尽人事,听于命](https://img.taocdn.com/s3/m/853060b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f.png)
凡事有度,莫强求,尽人事,听于命“命里有时总会有,命里无时不强求”。
人生的一切都有它的因果,命里有的,留住就好;不该你得到的,听天命,莫强求。
做人做事,别过于执念,执念太重,只会适得其反,没有得到太多,反而消耗了太好。
命里只有一尺,就是一尺,太过强求,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改变,反而失了福报,多了恶念。
凡事,尽人事,听于命,命里一尺,不求两尺,顺其自然为好。
人生要有所追求,但追求要有度。
就像强扭下来的瓜是不甜的,要是让瓜熟的太透,也会变掉了瓜的味道,什么东西都要有个度,那个度不能多,不能少,要刚刚好,才是最好味道。
这个世上,最有诱惑的是金钱。
谈钱,伤情义;不谈钱,生活有处处都需要钱。
俗话说:“人为财,鸟为食”。
当然,都要有个度。
人心要知足常乐,才活的潇潇洒洒,凡事顺其自然,莫强求,尽人事,听于天,一切都是最好的模样。
过度追求金钱,就会“人因财死,鸟因食亡”,“人心不足蛇吞象”。
钱再多,也满足不了欲望。
贪念缠身,欲望缠身,便是痛苦人生的开始。
凡事有度,别过头。
金钱够用就好,莫强求;感情没了,放手就好。
面对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的纠缠,只会纠缠不清,变成一个人的错,两个人的痛。
懂得放手,是成全了别人,放过了自己,多了福报,少了恶念。
人生,不管是面对金钱,还是感情,都不要强求。
该来的,好好珍惜;该走的,强求不了。
尽人事,听于命,认命,是最好的心态,命里有时总会有,命里无时不强求。
是你的,转来转去还是你的;不是你的,想破脑袋往里钻,也装不过去。
人生里,多与少,好与坏,输与赢,得与失,上天皆有定数,皆有安排。
争来争去都是瞎争。
有些事情,都铁板钉钉,还执迷不悟,死抓不放。
何必这么执着,凡事尽力了,也坚持了,还是不可能拥有,就要学会认命。
大家都不易,人生都很苦,一生也不长,有些事没有必要纠缠不清,有些人没有必要纠缠不放,太过执着,最后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做人做事,尽力就好,结果交给天安排,认命是最好的选择,只要懂得认命,不强求,不痛苦,上天自有安排,绝不会辜负你的用心。
浅谈“尽人事,安天命”
![浅谈“尽人事,安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2be1843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c.png)
浅谈“尽人事,安天命”浅谈“尽人事,安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对于处在第一阶段的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
既然有前人指路,我们不需要等到花甲耄耋再回味人生,而是以之为参考完成相对合适的大学历程。
做到这一点往往就需要我们“尽人事,安天命”。
这句经常被人认为是迷信上天的为人态度其实应该这样理解: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
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而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对于我们来言,无“事君”,而“待人接物”尤重;“敬畏天命”若难,“顺天行事”尚易。
有人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这些未尽人事便听由天命之人,自然不知道怎样把有限的精神保存起来用在适当的地方,这样看来,“听天命”并非消极,而是最有意义的积极;亦有只尽人事而不听天命者,纵然一时成功却不能长久,需知人生在世,许多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每个人的天命各有不同,却都不是一条直线,与加尔文所谓“上帝的选民”即人要努力经营生活去证明自己是“选民”相类似,我们也需要“尽人事”以“观天命”,此时如果不能安心,便是不知知足了。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得快乐、心安,“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尽人事,听天命
![尽人事,听天命](https://img.taocdn.com/s3/m/546e659f8762caaedc33d405.png)
尽人事,听天命作者:鲁湾来源:《科学养生》2013年第06期“尽人事”,对于养生而言,既包括人类迄今在养生领域所能达到的认识,也包括个人在养生领域所能达到的水平。
对于每个人而言,更主要的是后者。
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养生知识水平,另一个是你能为自己创造的养生环境,再一个是自己的养生意志力。
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的意志力。
有了养生意志力,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养生环境可以创造,没有养生知识可以学习。
养生意志力来源于你对于生命的认识,来源于你的人生观,来源于你的修养。
“尽人事”说的是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听天命”讲的是对于自己努力成果的认识。
努力了,该做的做了,养生是不是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果?并不一定。
因为我们所做的要受当时各种条件的制约及自我认识的限制,自认为到位了,实际上不可能做得恰到好处。
更何况人生活在这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上,未知因素太多;而人本身又是极其复杂的小世界,亿万年的进化衍生出极其复杂的个体。
要满足所有的条件,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达不到。
因此,只能“听天命”。
“尽人事”也是我们在养生中应该采取的积极态度。
人们在养生中不是无能为力,也不是听天由命,完全可以经过努力延长寿命,享受美好人生。
医学研究和医学调查都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也向人们展示出一条正确的养生方向和道路。
“听天命”和“尽人事”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听天命”反过来给“尽人事”一种坦然和解脱,使“尽人事”的过程变成一种自然的享受。
“听天命”不是被动的无能为力,而是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遵从。
“尽人事,听天命”向我们展示的是主观努力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我们在做事时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局限性,而不做出客观规律不允许的蠢事。
遍查历史,许多干实事的领袖人物无不遵循“尽人事,听天命”的哲理,使自己始终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境界,尤其是我国历史上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物无不如此。
尽人意知天命什么意思
![尽人意知天命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2b03e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3.png)
尽人意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尽人事,知天命”具体意思:要竭尽所能去做一件事情,至于能否取得成功,那就要看上天的安排。
尽人事,听天命,语出自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尽人事以听天命”。
意思是人情事理;天命,自然规律,可变因素太多,结果无法预测。
尽心尽力去做事,能否成功,还得听其自然。
扩展资料
“尽人事以听天命”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基本同为一理。
听天命-为此事能不能成功就要看上天了,这里的上天是指,天时地利,万事存在太多的变化和未知,没有人能把控一切(规律),而人只能尽自己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谋事在人,此处谋有双重意思,一是指谋略或是方案,二是动词,行动或是处理事物、成事在天-事物时刻在变化,时间空间人心无不时刻在发生变化,而这些时刻都在影响着事情的成功与否。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人事,知天命”,请结合《论语》,阐述这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摘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
关键词:孔子;人事;天命人们经常会听到“尽人事”和“知天命”,但却不清楚其中的玄机。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提供了这样一个君子“知命”的例子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 “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 “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郊子曰: “命在养民。
死之短长,时也。
民苟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五月,邾文公卒. 君子曰:“知命”。
这里的“君子”是指孔子。
邾文公对是否迁都这件大事,通过占卜来做最后决定。
占的结果是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面临这样的两难情况,邻文公的左右劝他以自己的“命” 为重,而邾文公则认为 : 自己的“命”在养民,有利于民的事也就有利于己。
邾文公以自 己为君的使命重于个人的性命,孔子认同他“知命”。
当孔子告诉我们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或者说,他知道了对于他来说是天所注定了的东西。
他的意思也许是说,他对于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以及真正属于他的自主行动领域内的东西有了清楚的理解。
”他的天命是什么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 中国社会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其时“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 五》 )。
孔子认为这是天下无道。
他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 氏》) 。
当时的社会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在大夫、庶人议政。
孔子志在恢复天下有道的秩序,“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 (《孔丛子•记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于是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韩诗 外传•卷第二十五》)。
正因为天下无道,他相信自己受德于天,秉承天命,坚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人当以行道为职,此属天命,但天命人以行道,而道有不行之时,此亦 是天命。
”对他来说,“天命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里仁》)。
每逢他遭遇生死磨难时,天命总是给予他信心和力量,他自信天是支持他、 站在他这一边。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被围于匡、浦 ; 过宋,遇司马桓魅伐木 ;适楚,厄 于陈、蔡,三次蒙难,三次脱险,在他看来,都是靠老天保佑。
”儒家所谓命是经过主观努力之后仍不可能超越的客观限制,必须尽人事,才能知天命, 天命不是完全前定的。
就孔子而言,类似伯牛有疾而将亡这种事,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韩诗外传•卷第二十 (《论只能从命、顺命; 但人并非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是死生、富贵这类似乎命定的事情,也有改变的可能。
子贡就是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子贡并非天生的富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
“家累千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史记•货殖列传》)。
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掌握生死,所谓“见危授命” (《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是也。
还有人的道德品质,也是由人自身的努力所决定的,与天命完全无关。
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尽人事,听天命”,可以说是孔子对传统天命观的发展。
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知命者,了解人力总有限度,在人力所及之外,余下来的一点才是天命。
“孔子是伟大的肯定论者,他肯定自我是一个能实现自己意志的个体自我。
性。
转观现实,无论我们对“知天命”的解释是什么,我相信有几点是不变的: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尽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应该把别人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远远多过我们能用完的、上天给我们的特别的东西(机会,才华,能力,特长,品质,等等),我们应该珍惜,不应该浪费。
每个人都有独特性,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的努力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可以选择努力改变命运,我们甚至可以选择改变环境来改变命运,但我们不能对抗自己的人性。
了解自己是“知天命”的前提。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
但一个人一生最多只能有一两次环境改变的选择。
不要不做选择,不要反复地选择,因为反复意味着没有选择。
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一个选择带来的一切后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所谓“知天命”,就是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知天命,其实也是一种不计较得失的心胸和气度。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两者有先后承接关系。
可以表达为:先尽人所能做的,然后结果如何让上天来决定。
既要知天命,还要尽人事,不要等无法改变的时候,再去后悔!一旦发现某些东西是命中注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就应该果断放手,笑对人生,让自己在有生之年,尽量过得快乐,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就尽量使你周围的人也感到快乐。
我们经常都在算自己的命,很多的努力都是为了看看自己这一辈子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
可结果所有人都一样的,那就是到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命就那样啦,凡事不可强求。
家长还喜欢给自己的小孩算命,想知道自己下一辈子的命运,但结果又能怎样呢?知道了就会更好吗?即使是一个好命,但不努力的结果可以毁了一辈子;即使是一个不好的命, 但经历后天的努力,也难说不会转变。
因为命的东西本来就“算不准”,天机不可泄露, 道理很简单,因为时机、条件和一切都是变化的,那命也是变化的。
到底要不要相信命运, 信还是要信的,但不可迷信,人活一辈子的目的在于改变天命,不轻易屈服于命运。
人有两条命,从一出生开始,上天就给了你一条“天命”,这是先天的,比如你的寿命、性格、家族、长相、地位等等,这些东西,你是不可能改变的。
但上天还给你另一条命,就是“现世命”,天命注定的东西,在现世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的。
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
即使上天给你一个好的天命,但如果你不懂得珍惜, 那命再好也没有用。
即使上天给你一个不好的天命,但你不甘心如此,通过努力也会感动上天,让你的命运有所转变。
什么是命?“命”字就是由“口”和“令”组成的。
如果你听天由命,随波逐流,那主宰你命运的就是上天了。
如果你听命于自己,掌控自己行为,那结果就一定会有所转变的,因此我们提倡“尽人事、听天命”。
命运为什么多彩,就是因为他是后天可能改变的,是可以由你自己去转变和创新的“现世命”。
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一昧抱怨上天不公,给了自己一个不好的命,不愿意去努力改变,那结果命更差。
也有些人不甘心,想完全扭转命运,结果也是一样。
正确的做法是,不迷信天命,努力去改变现世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两条命,凡事知天命,尽人事,不强求。
天意不可违,只能顺势而为,强求也是不会有结果的。
但如何“尽人事”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尽人事不是简单的强调努力勤奋,更需要智慧。
你看多少人在努力,但结果成功改变命运的人又有多少呢?主要问题在于:1、没有认识好自己的天命,比如自己的潜力、特质、优势与不足、缺欠在哪里,那改了半天,没有针对性,努力也是徒劳的。
你看多少人父母望子女成龙凤,就是要让他们拼命念书、掌握技能、培训兴趣等等,结果成了全才的时候,也变成了庸才,毁了自己子女的幸福与快乐。
2、过分强求,人往往在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会无限膨胀自己,欲望这东西也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好,也会伤及自身的。
比如你过分强求,把身体搞坏了,结果把革了自己的“天命”,那“现世命”也就到头了。
3、没能处理好“尽”于“知”的关系,“知”不清的话,再“尽”也没有用,“尽”不够的话,再“知”也不会有好结果。
人生就是在掌握“尽”与“知”的过程中活着,努力着。
命和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关键在于你如何运作和发挥。
本文由周三•一、二节第20组共同讨论完成组长:蔡爽组员:胡冠杰,黄浩晨,雷磊,陈敬阳,肖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