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化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化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化学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开设对象(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目的:初步掌握化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化学工作的初步能力和从事化学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学生获得先进的化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

其任务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本科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教他们“上路”、“上手”,从教学研究思路上让他们“开阔眼界”。

(三)开设对象:化学系化学专业本科生二、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无机化学及实验》。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探究式学习为基础,采用讲授、自学、案例、讨论、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

在情景中学,在探究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求异中学,在研讨中学,在实践中学。

(二)考核方式:考试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54学时1、教学内容[主要内容]绪言(2学时)0.1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体系.0.2化学教学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0.3化学教育的发展和化学教学论的形成[重点难点]:化学教学论的内容体系和教学目的[学生掌握要点]:研究对象、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体系.第一章化学教师(4学时)[主要内容]:1.1.我国中学化学教师教育现状1.2. 21世纪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评价1.3 .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点难点]:了解现代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初步掌握发展型化学教师的评价方法;认识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途径。

[学生掌握要点]: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途径。

第二章化学课程(6学时)[主要内容]:2.1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及其发展2.2中学化学教科书2.3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4国外中学化学教材概览2.5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趋势[重点难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其指导思想。

对中学化学教科书三序结合编写原则的理解。

[学生掌握要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结构、作用及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教科书的结构体系、编写原则,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趋势。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大纲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大纲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及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学分数】2 【学时数】一、课程教学目标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高校劳动教育是明确劳动科学体系、掌握劳动科学知识的阶段,必须以劳动教育课程化为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 学时。

”开设《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是贯彻落实《意见》和教育部发部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积极实践。

本课程以普及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为着眼点,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从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培育、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激励、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文化塑造、团队意识培养、未来劳动认知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懂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完整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

第二,本课程设置12课时劳动实践课程,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

第三,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使其更多地了解劳动科学知识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

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融入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体能训练》教学大纲

《体能训练》教学大纲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8150课群名称:体育社会指导英文名称:Body Competition Train Method总学时:32 实验:0 上机:0适合专业:体育专业一、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身体素质概述一、身体素质的概念二、身体素质的意义三、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四、各项身体素质的关系五、发展身体素质应注意的一般问题要求:了解身体素质的概念和定义,理解各项身体素质的概念,掌握各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熟练掌握各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难点:各项身体素质之间的联系第二章力量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一、力量素质概述二、力量素质的种类及特点三、影响力量素质的因素分析四、力量素质练习方法、手段五、发展力量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力量训练的特点,理解力量训练的概念,掌握力量训练的内容,熟练掌握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难点:力量训练的分类、内容、影响因素、负荷特征、方法、手段及要求。

第三章速度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一、速度素质的概念及意义二、速度素质的种类与特点三、影响速度素质的因素分析四、速度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五、发展速度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速度训练的特点,理解速度训练的概念,掌握速度训练的种类和意义,熟练掌握速度训练的特点影响因素、手段和注意事项。

难点:结合专项特点发展速度素质的理论与方法第四章耐力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一、耐力素质的概念与意义二、耐力素质的种类与特点三、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四、耐力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五、发展耐力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耐力素质训练的意义,理解耐力素质的概念、种类及特点,掌握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熟练掌握耐力素质训练的方式方法及相关原理。

难点:疲劳与负荷的相互关系第五章柔韧素质的教学方法与训练一、柔韧素质的概念及意义二、柔韧素质的种类及特点三、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分析四、柔韧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五、发展柔韧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柔韧素质训练的意义,理解柔韧素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掌握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熟练掌握结合项目特点的柔韧素质要求与练习注意事项。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完整版)《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学时:136学时学分:8学分开课学期:第1、第2学期适用对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充分理解微积分学的背景思想及数学思想。

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运算能力。

能较熟练地应用微积分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应用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高等数学(上)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0学时)第二章导数和微分(12学时)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学时)第四章函数的积分(16学时)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8学时)第六章无穷级数(10学时)高等数学(下)第七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6学时)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14学时)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10学时)第十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16学时)第十一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I)(10学时)第十二章常微分方程(12学时)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极限的概念与性质;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与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微分中值定理与应用;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不定积分、定积分的计算;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定;幂级数的收敛定理;二元函数全微分的概念及性质;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隐函数定理及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计算;曲线积分与路径的无关性。

难点:极限的概念与理论;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一元函数的泰勒定理;二元函数的极限;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及计算;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

禁毒教学大纲

禁毒教学大纲

禁毒教学大纲禁毒教育大纲第一章:禁毒教育的重要性1.1 禁毒教育的定义和目的1.2 禁毒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1.3 禁毒教育的发展历程1.4 禁毒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章:毒品的种类与危害2.1 各类毒品的基本认识与特征描述2.2 各类毒品的危害与社会影响2.3 了解并认识毒品的来源与生产过程2.4 毒品滥用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危害第三章:毒品预防与拒绝3.1 毒品预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2 毒品依赖的成因分析与防范3.3 自我拒绝与毒品说不3.4 建立正确价值观与积极心态第四章:禁毒环境的建设4.1 学校禁毒环境的创建与营造4.2 社区禁毒环境的建设与参与4.3 家庭禁毒环境的构建与维护第五章:应对毒品引诱与相关问题5.1 毒品引诱与应对策略5.2 毒品相关问题的求助与处理5.3 联防联控的作用与重要性5.4 青少年社交媒体与网络的风险与防范第六章:禁毒教育实施与评估6.1 禁毒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6.2 禁毒教育资源与教材的开发选择6.3 禁毒教育活动与项目的组织与评估6.4 学生禁毒素养的评价与提升第七章:禁毒教育与社会合作7.1 全社会参与禁毒教育的重要性7.2 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合作7.3 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禁毒机制7.4 禁毒教育的持续推进与长效机制附录:附录一:禁毒教育常见问答解答附录二:禁毒教育案例分析附录三:禁毒教育活动与教案建议附录四:禁毒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简介注: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指导禁毒教育实施的框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细化、修订和补充。

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大纲

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大纲

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大纲第一章:课程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重要性。

同时,还会概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二章:教学目标本章主要列举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

第三章: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详细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基本知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2. 操作系统基础:教授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常见操作;3. 常用应用软件:指导学生掌握文字处理、图形设计等常用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4. 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网络安全防范知识。

第四章:教学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授与演示结合: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2. 手把手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时,积极指导和解答疑惑,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3.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视频教学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日常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2. 作业和小测验:布置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3. 期末考核:设立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资源本章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材:推荐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和参考书籍;2. 多媒体教具: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3. 在线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使用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拓展计算机知识。

第七章:教学安全与伦理本章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中的安全与伦理教育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使用安全: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防止电脑病毒等安全威胁;2. 信息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保护个人隐私等;3. 网络伦理教育: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则,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集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针对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思想道德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做到大德、公德、严私德;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运行和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道路的精髓,增强法治意识,发展法治思维,更好地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尊重法律和法律运用,加强廉洁自律,自觉抵制腐败,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二、课程目标(一)基本知识目标: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新时代的内涵,形成对自己作为时代新人角色的清醒认识,树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就辉煌的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特别是理解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解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积极践行;引导大学生认识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一定的善恶判断,自觉遵守各种公民道德规范;充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懂得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二)能力培养目标:该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善恶,自觉磨砺品行,成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树立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态度,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形成诚信、自律、奉献的职业理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三)思想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对各种价值观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具有认真、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具有同理心的宽容精神、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诚信自律、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类)的专业核心课之一。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论认知上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为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操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形成高度的专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2: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整个理论体系,使其获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的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3:使学生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观点去解释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能够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领域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对应课程内容对应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特征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对其形成高度的专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本专业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培养学生专业意识最重要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第二至第八章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地位、功能、过程、规律、目标、内容和任务,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关系和外部条件,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可供选择的方法,从而能够切实地帮助学生对本专业形成全面的、深刻的理性认知;特别是本课程的一些核心内容(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功能、目标、内容和任务等)有力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使命,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线性代数是数学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高等院校大部分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课,对于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起着重耍的作用。

目前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本课程主要学习线性代数中行列式,矩阵,n维向量和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二次型,线性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及有关的计算方法。

为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需要,要求学生比校系统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计算方法。

要求较好地理解线性代数这门课的抽象理论,具有严谨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行列式教学内容: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基本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行列式的计算,克莱姆法则。

教学要求: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会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会用克莱姆法则解线性方程组。

第二章:矩阵教学内容: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的乘法,方阵的幂,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矩阵的转置,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伴随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等价,矩阵的秩,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教学要求: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对角矩阵,数量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正交矩阵,掌握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转置及它们的运算法则,了解方阵的方幂和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的概念,理解矩阵秩的概念。

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会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了解分块矩阵掌握分块矩阵的运算法则。

第三章:n维向量与线性方程组教学内容: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和线性表示、向量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及基础解系和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行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普通话》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话》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话》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和指导《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条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各级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普通话》课程教学,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

第三条本教学大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标准普通话发音、语音、语调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四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标准普通话的发音、语音和语调;2. 口语表达和交际技巧;3. 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4. 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5. 翻译和应用能力。

第五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以下方面:1. 熟练掌握标准普通话的基本发音、语音和语调;2. 能够进行基本的口语表达和交际;3. 具备一定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4. 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5. 具备一定的翻译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和手段第六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方面:1. 教师讲授和示范;2. 学生模仿和练习;3. 小组讨论和合作;4. 实践活动和角色扮演;5. 多媒体和互联网应用。

第七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手段包括以下方面:1.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2.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3. 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4. 听力训练和口语训练;5. 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6. 翻译训练和应用训练。

第四章教学评价和考核第八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评价和考核包括以下方面:1. 日常表现评价,包括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评价;2. 期中和期末考试,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等方面的考核;3. 课堂参与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和互动能力评价;4. 作业和项目评价,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际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价。

第五章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第九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包括以下方面:1. 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制定和执行;2. 教师的培训和评估;3. 教材和教具的选择和使用;4. 学生的评估和反馈机制;5. 教学资源的管理和更新。

第六章-队列研究

第六章-队列研究

第六章队列研究一、教学大纲要求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列研究的类型;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死亡比、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限度、人群归因危险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熟悉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确定研究队列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决定样本大小的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分析方法;人时的概念。

了解队列研究的基本步骤;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克服方法,特别是失访偏倚及错分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二、学大纲精要(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也是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两组一定的时间,观察并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情况,计算和比较暴露组和菲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如果暴露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非暴露组该病的发病率,则认为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

队列研究有时也称为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或发病率研究(incidence study)。

2.队列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研究开始时暴露已经发生,而且研究者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

3.队列研究是发病率研究,所关心的是某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累计发病率)和发生速度(发病率)。

因此在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不应当患有所研究的疾病。

在队列研究开始之前,常进行一次横断面研究。

4.队列研究的人群一方面开始时不患有所研究的疾病,同时要求每个研究对象在随访过程中均有可能成为所研究疾病的病人。

5.队列研究资料可直接用来计算疾病的发病率,累计发病率和归因危险度。

如果知道人群中暴露的比例,也可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

归因危险度和人群归因危险度反映了疾病预防中的意义。

6.队列研究可以计算相对危险度RR,RR的本质是比(rate ratio)或危险比(risk ratio),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卫生信息管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稿)

《卫生信息管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稿)

《卫生信息管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第一章基本要求2. 了解信息管理的范围,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

4. 了解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教学大纲第二章基本要求2. 了解信息源基本类型,熟悉卫生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途径。

4. 了解卫生信息组织的类型及其基础工作。

教学大纲第三章基本要求2. 熟悉各种信息交流的模式,尤其是卫生信息交流模式。

4. 了解传统的信息交流的技术,熟悉现代信息交流技术。

教学大纲第四章基本要求1. 了解卫生信息系统的作用,熟悉卫生信息系统的组成。

2. 了解卫生信息系统中卫生信息的电子传输、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网络组成以及相应的软件和网络。

7. 了解卫生信息系统中的云计算技术的构架和特点。

8. 了解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式和云计算实现基本原理。

教学大纲第五章基本要求1. 了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和妇幼保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2. 掌握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卫生监督体系、卫生监督系统的概念,掌握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和分级。

3. 掌握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组织体系系统的功能、信息平台分级与运行流程。

6. 掌握卫生监督的目的与职责,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种类及特征。

7. 了解“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系统”三个应用系统的功能。

8. 熟悉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熟悉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应用。

重点难点1. 如何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的实践,收集并分析其相应的管理信息,发挥其在卫生服务实践中的作用。

2.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组织体系系统的功能、信息平台分级与运行流程组织系统的功能。

3. 医疗救治体系组成及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的功能。

4. 卫生监督的目的与职责,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种类及特征。

教学大纲第六章基本要求1.了解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概念、构成以及应用目标。

教学大纲第七章基本要求1. 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二)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及其组成 (1)教学大纲概念。 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 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 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教学大纲的组成。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 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2、教学大纲的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选编 教材和参考书的依据,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 也是考核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和评估课程建设水 平的依托。 (2)教学大纲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 要。教学大纲阐明了重点、难点、基本要点,使学生 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掌握的程度;教学大纲理 清了先行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介绍了基本的学习 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关于某专业在学科建设、社会发展 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对 所学专业的认知不够或出现“专业思想”问题 时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也包括对专业学习 的指导。 第二种,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 要分门别类进行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教 学活动。专业教育的基本依托是专业。
3、教育主体

教育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 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二)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产品竞争中,企业提出了“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 的竞争策略。 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第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 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第二,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 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 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第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 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 从培养方式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第一,适应教育对象的身 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第二,能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和社会有 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因素和条件;第三,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 教学方式,形成合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能力、素质培养,使学生较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论体系,准确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建议,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知识要点,具有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能够运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和案例分析,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联,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体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感知小学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体会小学语文情智兼融的特点,增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信心和乐趣。

课程具体目标如下: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较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论体系,准确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建议,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知识要点,具有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课程名称(中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名称(英文)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 Research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课程代码08120092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考核形式考试总学分(学时/周)2(2学时/周)理论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实践或实验学分(学时/周)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后续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适应范围小学教育专业面向专业小学教育开课学期4开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基层教学组织课程负责人课程网址无制定人审定人目标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和案例分析,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联,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目标3:体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感知小学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体会小学语文情智兼融的特点,增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信心和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大纲第六章教师与学生【教学目的与要求】正确认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任务、作用、劳动特点和职业素养,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权利义务以及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理解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把握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师生关系优化的标准与策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素养。

教学难点是师生关系优化的标准与策咯。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建议】1、正确认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任务、作用、劳动特点是一个合格教师必备条件,建议教学中重点讲清教师的劳动特点,并选择一些介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影碟给学生观看、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

2、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阐明教师职业的必备素养,指导学生不断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学习与提高。

3、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教学内容】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职业是随着学校产生而出现的。

当教育从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形态,在机构上产生了学校,教育青少年的责任开始由氏族首领转移到专职人员身上,教师工作也开始向职业化过渡。

到了近代,不仅有专门职业的教师,而且还出现了培训教师的专门机构——师范学校,这在教师职业的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大力推动了学校教育的迅猛发展,把教师职业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中小学教师作用及地位(一)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教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者3.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是受一定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学生心智的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主张教师应主宰整个教育过程,学生只需听从教师的指令、被动地接受就行了。

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说”则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它,而只能顺应它,主张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愿意学什么,教师就提供什么材料,不要对学生多加干涉。

这两派观点都有其片面性。

教师中心说虽看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却将处于同一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活动完全归于一种从属的被动的活动,否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学生中心说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却无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降到从属、顺应的地位,二者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制定的方针、政策去培养人,使学生的身心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2、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者,教育活动的确定,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形式与方法的选择,都要靠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和决定;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总是知之在先,知之较多,而学生则知之在后,知之较少,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未发展成熟,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在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建设者、改造者、推动者。

教师对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1985年1月21日,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奖励模范教师。

1993年10月31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教师法》。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教师权益法制化,对切实提高教师政治、经济地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与基本素养(一)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

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劳动任务的多面性、教育影响的多面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创造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独特的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上;表现在对教育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3、鲜明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相比一个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一种无声的强有力的教育力量。

它对学生不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言传身教的内容的真实性与可行性。

4、显效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

5、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群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是通过个体劳动的形式体现集体创造的结果。

(二)教师素质1、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1)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①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现代化建设。

③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④与时俱进、独立思考、民主合作。

(2)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①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观念。

②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③关注学生,研究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

④优化资源、创设优良教育环境的观念。

⑤活出事业与生命价值的观念。

(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①忠于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②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

③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④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

⑤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共进。

(4)教师的业务素养①教师的知识素养第一,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第二,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比较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②教师的能力素养第一,细致观察学生,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

第二,组织能力第三,教育机智和自制能力。

第四,善于表达的语言能力。

2.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二)学生是正在成长变化的人(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四)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师教育劳动的主要对象,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

第一,学生能对教育影响进行评价和取舍。

第二,学生能对教育活动作出参与或回避反应。

第三,学生能对教育环境进行改造。

二、学生的发展特点(一)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1、儿童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2、少年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3、青年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二)学生的时代特点1、主体意识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的冲击4、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回归的教育思想。

教育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

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人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自然就是“以学生为本”。

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尊重信任的学生观尊重信任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前提。

尊重学生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用平等的眼睛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关系。

这样师生间的交流就促成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格整体性的生成与超越,实现了真正的教育。

(三)自主发展的学生观发展性与自主性的协调统一是促使一切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学生观。

第三节师生关系与教育一、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意义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特定的工作关系和心理关系,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既由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所决定,又受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制约。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从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来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只有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得以实现,二者在同一教育过程中互相联系、彼此制约。

从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关系来看,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师生之间的认知心理交往和情感心理交往。

尤其是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相互交融、相互激励是心理交流的基础,是师生心理交往的支柱和动力。

教师和学生只有感情融洽,彼此尊重和信赖,才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总是以师生关系为基本前提,并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调节功能、激励功能、教育功能。

二、师生关系状况分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基本表现为融洽与不融洽两类。

三、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一)尊师爱生,相互配合(二)民主平等,和谐亲密(三)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二)努力为学生服务,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教好功课(三)严于律己,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四)建立教师威信制约教师威信树立的基本因素:1、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2、人格魅力3、与学生交往的能力4、评价手段的运用(五)善于同学生交往【思考与讨论】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距离一个合格人民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还有多远。

2、你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怎样的学生观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案例分析:请从学生观角度谈谈你对下列案例的看法。

某校一教师将本班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并提出“稳住好生、提高中等生、放弃差生”的教育策略,但有的教师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教师眼中无差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