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刑法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刑法名词解释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706ad277375a417866f8f3f.png)
1、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广义: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狭义: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2、刑法的体系:总则、分则、附则。
两编,后为章、节、条、款、项。
3、刑法的解释:①按效力分: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②安方法分:文理解释、论理解释(当然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4、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罪行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5、什么是刑法基本原则: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法体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6、罪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罪行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①正确认定犯罪和判处刑罚。
②正确进行司法解释。
7、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具体体现:①定罪上一律平等②量刑上一律平等③行刑上一律平等8、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而且要结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从而确定其刑事责任程度,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9、罪责刑相适应的立法体现:①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
②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
③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制度。
10、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①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把量刑和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②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
③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
1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刑法学1的名词解释
![刑法学1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f85be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9.png)
刑法学1的名词解释刑法学一的名词解释引言:刑法学一是法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刑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则。
在本文中,我将对部分刑法学一中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刑法学一。
一、罪与刑罪与刑是刑法学一中最基本的概念。
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需要经过法定程序及法院判决后方可成立;刑则是对犯罪行为进行的法律制裁,包括剥夺自由、罚金等形式。
二、刑法分则刑法分则是刑法学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刑法分则是指根据犯罪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的刑法分类,常见的刑法分则包括普通刑法、特别刑法和独立刑法。
普通刑法适用于一般性的犯罪行为,特别刑法则是特定类型的犯罪行为的规定,如贪污受贿罪等;而独立刑法则是根据特殊的法律关系而设立的刑法,如军事刑法等。
三、行为行为是刑法学一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行为是指具有客观行为和主观意义的特征,通过刑法的规定来判断行为的性质。
行为分为主观行为和客观行为,主观行为是指具有犯罪主体的心理意图,而客观行为则是指具体实施的行为。
四、主体主体是指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主体分为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指的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而法人则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或者单位。
五、故意和过失故意和过失是刑法学一中用来确定犯罪主体心态的概念。
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某种结果会发生,却有意实施该行为;过失是指犯罪主体未预见到某种结果的发生,但由于疏忽或不谨慎而造成后果。
六、构成和责任构成和责任是刑法学一中关于刑事犯罪的两个重要概念。
构成是指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和条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而责任则是指犯罪主体对于其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七、法定刑和量刑法定刑和量刑是刑法学一中重要的概念。
法定刑是刑法规定的对于某种犯罪行为应该施以的刑罚种类和幅度;而量刑则是指在判决时,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确定实际刑罚的过程。
刑法名词解释复习重点
![刑法名词解释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d56047b307e87101f696f2.png)
刑法学名词解释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出现结局所呈现的状态,包括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
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在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活动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进入实行阶段的状态犯罪未遂: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能达到既遂状态的未完成形态。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未完成形态。
罪刑法定: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国家在对犯罪人定罪量刑时只能根据已经生效的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不能法外定罪、法外用刑;无罪的公民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并科处刑罚;犯罪人只接受法律规定的制裁。
犯罪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法条竞合:一个犯罪行为因为法律的错杂规定,致有数法规或法条可以同时适用,但只在该数法条中选择其一而排斥其他,只成立一罪的情况。
转化犯:指实施一个较轻之罪,由于连带的行为又触犯了另一较重之罪,法律规定较重的罪论处的情形。
死刑是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适用的剥夺其生命的刑罚方法。
缓刑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
如果在该期限内遵守了一定的条件,所判刑罚就不在执行,否则,仍然要执行所判刑罚。
数罪并罚指对于一人在一定期限内犯有数罪的,在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并罚原则和刑期计算方法,决定最终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假释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一段时间后,因其有悔改表现,认为其不致再危害社会时,将其附条件地提前释放的制度。
假释是为了纠正长期自由刑的弊端。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大学刑法学-题库(名词解释)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大学刑法学-题库(名词解释)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0a65a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a.png)
刑法-题库1、犯罪客观方面答案: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有:(1)犯罪客观方面为刑法规定而具有法定性。
(2)犯罪客观方面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
(3)犯罪客观方面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
解析:2、危害行为答案: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危害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的动静。
(2)危害行为在主观上是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3)危害行为在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
解析:3、危害结果答案: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侵害及具体危害的事实。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危害,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即对直接客体造成的损害。
解析:4、犯罪主体答案: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根据主体的属性,犯罪主体可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根据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法律属性,可将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解析:5、犯罪主观方面答案: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几种因素。
解析:6、犯罪故意答案: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解析:7、犯罪过失答案: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解析:8、意外事件答案: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
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79ba6746cf84b9d528ea7ab5.png)
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1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0.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1.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2.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 -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19.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0.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1.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22.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1.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最新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整体名词解释
![最新电大【刑法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整体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87e12234a7302768e9939b2.png)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刑法(1)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是法学的一个重要部门。
2、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地说,刑法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3、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法。
4、狭义刑法是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在我国,是指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我国刑法包括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
按照总则、分则、附则的次序排列。
6、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的含义的阐明。
刑法解释对于正确适用刑法,统一刑事法制有重要意义。
7、立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它包括以下3种情况:(1)在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作的解释;(2)由国家立法机关在法律的起草说明或者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3)刑法在适用中发生歧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解释。
8、司法解释是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9、学理解释是指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学理解释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
10、文理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11、论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论理解释分为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12、扩张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大于字面范围的解释。
13、限制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窄于字面意思、缩小字面范围的解释。
14、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最新刑法学复习资料
![最新刑法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0065c7f76c66137ef061960.png)
刑法(1名词解释刑法学: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与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其表现形式是法律条文在一个法典中有秩序、有层次的排列。
它反映了统治者用刑罚同犯罪作斗争的意志在刑事法律上的表达方式。
刑法解释:指对刑法规范的法律术语的含义及其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的阐释。
立法解释:由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学理解释:是指由未经国家立法机构授权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学术组织以及专家学者个人对刑法所作的解释,它不具有任何的法律效力。
司法解释:是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依据法律的授权对刑法规定的含义所作的说明。
罪刑法定原则:亦称罪刑法定主义,是指认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对犯什么罪应处以何种刑罚,都由刑法明文加以规定,无明文规定的就不能处以刑罚。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法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或对人的效力,也就是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刑事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
属地原则:是指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的,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都不适用本国刑法。
属人原则:是指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不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应本国的刑法。
保护原则:是指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是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普遍原则:是指以保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对凡侵害由该国缔结或参加国际公约、条约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无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刑法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刑法》名词解释复习汇总
![《刑法》名词解释复习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ff5825e3b3567ec102d8ac4.png)
《刑法》名词解释汇总1.狭义的刑法:指规定犯罪的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刑法典。
2.广义的刑法:指包括刑法律典和单行刑事法律及非刑法规范文件中的刑法规范。
3.刑法的基本原则:指贯穿于刑法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的根本性准则。
4.罪刑法定原则:指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5.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中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贯彻和体现。
其含义是: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同样情节的犯罪人,在定罪处罚时应当平等;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当依法受到保护,而且被害人同样的权益应当受到刑法同样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不得因犯罪人或者被害人的特殊身份、地位、或者不同出身、民族、宗教信仰等对犯罪和犯罪人予以不同的刑罚适用6.罪刑相适应原则:指根据行为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决定所处刑罚的轻重、即罪轻刑轻,罪重刑重,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7.刑法的任务:通过运用刑罚同一切犯罪作斗争。
8.刑法的效力范围:指称刑法的适用范围,就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9.犯罪:指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0.犯罪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11.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12.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的侵害的社会关系。
13.一般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14.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
15.直接客体:指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某种特定的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关系中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16.犯罪对象: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物或具体人。
17.犯罪的客观方面: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外在表现或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危害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023年3月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3年3月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018a5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9.png)
2023年3月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空格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C)。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主行为与次行为C.作为与不作为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3.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B)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减轻D.从轻6.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
A.三个月B.六个月C.一年D.二年7.对于被判处(AB)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B.死刑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D.驱逐出境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
A.犯罪B.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D.犯罪行为终了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答案]外交特权;豁免权10.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的科学。
[答案]刑事责任;刑罚1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答案]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和[答案]同类客体;直接客体13.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给不法侵害人造成 ,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刑法学复习资料
![刑法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08c6f4802768e9951e738b9.png)
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0生高不产中仅工资22艺料22高试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2荷试,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3卷,23调需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2工且55作尽22下可2都能护1可地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5试求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4置。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3设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2019自学考试《刑法学》名词解释(1)
![2019自学考试《刑法学》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46d00ba205087632311212d6.png)
2019自学考试《刑法学》名词解释(1)
司法解释:
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论理解释:
指参酌刑法产生的缘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体系解释:
指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中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其规范意旨的解释方法。
比较解释:
指将刑法的相关规定或外国立法与判例作为参考资料,借以阐明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扩大解释:
指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通常比刑法的真实含义窄,于是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文理解释:
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
罪刑法定原则:
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刑法基本原则:
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体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属地管辖原则:
是指一个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人,不问其国籍,都有实行规制以维护本国秩序的权力。
所以,一个国家对于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不管行为人是谁,都适用本国刑法。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精)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精)](https://img.taocdn.com/s3/m/6fb9fb2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e.png)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精)三、名词解释刑法学P2 刑法P10刑法体系P21 刑法解释P25立法解释P25 学理解释P27司法解释P26 罪行法定原则P3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P38 刑法空间效力P45 属地原则P45 属人原则P45 保护原则P45 普遍原则P45刑法溯及力P50 从旧原则P50从新原则P50 从新兼从轻原则P51从旧兼从新原则P51 犯罪构成P62犯罪客体P69 一般客体P70同类客体P70 直接客体P71犯罪对象P72 犯罪客观方面P76危害行为P78 作为P80不作为P80 危害结果P83犯罪主体P93 刑事责任能力P96刑事责任年龄P99 犯罪特殊主体P106单位犯罪P110 犯罪主观方面P113犯罪的故意P116 直接故意P119间接故意P119 过于自信的过失P126疏忽大意的过失P124 意外事件P128犯罪目的P129 犯罪动机P129正当防卫P139 假想防卫P141防卫过当P139 特别防卫权P147紧急避险P148 避险过当P152故意犯罪停止形态P157 犯罪既遂P161 犯罪预备P164 犯罪未遂P167 犯罪中止P171 共同犯罪P175主犯P180 从犯P180胁从犯P180 教唆犯P181首要分子P180 想象竞合犯P188结果加重犯P189 继续犯P186连续犯P190 牵连犯P192吸收犯193 刑事责任P199刑罚P208 刑罚目的P210特殊预防P210 一般预防P211主刑P214 管制P215拘役P216 有期徒刑P217无期徒刑P218 死刑P218附加刑P221 罚金P221没收财产P225 剥夺政治权利P224驱逐出境P227 刑罚裁量P231刑罚裁量情节P235 法定情节P236酌定情节P239 累犯P244自首P247 数罪并罚P255限制加重原则P257 缓刑P266 刑罚执行P274 减刑P276 假释P281 刑罚消灭P288时效P289 追诉时效P289时效中断P292 时效延长P292 赦免P293。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1200277f1922791788e80d.png)
一、名词解释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1)危险来源不同。
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
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ab73c4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a.png)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导论一、名词解释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
(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XXX答题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章刑法概说一、名词解释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
(内涵)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
(含义)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
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正确理解和合用刑法。
(概念)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不乱性不能朝令夕改。
为了使刑法规定可以顺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
(需要性)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
(重要性)5、刑法解释: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大解释、限定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干概念】二、XXX答题1、刑法的性质?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名词解释】刑法学(1)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刑法学(1)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84979c80508763230121201.png)
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是法学一个重要部门。
2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的说,刑法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付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3刑法体系-就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4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其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5立法解释-就是由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6学理解释-是指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学者、专家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7司法解释-是由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在我国,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8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对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有刑法加以规定的一项刑法基本原则。
9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可称为罪刑相适应、罪刑相当、罪刑相称、罪刑均衡。
其含义: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当;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它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10刑法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
它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刑事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
11属地原则-也称领土原则。
即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都不适用本国刑法。
12属人原则-也称国籍原则。
即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不论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3保护原则-也称自卫原则。
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名词解释
刑法学P2 刑法P10
刑法体系P21 刑法解释P25
立法解释P25 学理解释P27
司法解释P26 罪行法定原则P36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P38 刑法空间效力P45 属地原则P45 属人原则P45
保护原则P45 普遍原则P45
刑法溯及力P50 从旧原则P50
从新原则P50 从新兼从轻原则P51
从旧兼从新原则P51 犯罪构成P62
犯罪客体P69 一般客体P70
同类客体P70 直接客体P71
犯罪对象P72 犯罪客观方面P76
危害行为P78 作为P80
不作为P80 危害结果P83
犯罪主体P93 刑事责任能力P96
刑事责任年龄P99 犯罪特殊主体P106
单位犯罪P110 犯罪主观方面P113
犯罪的故意P116 直接故意P119
间接故意P119 过于自信的过失P126
疏忽大意的过失P124 意外事件P128
犯罪目的P129 犯罪动机P129
正当防卫P139 假想防卫P141
防卫过当P139 特别防卫权P147
紧急避险P148 避险过当P152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P157 犯罪既遂P161 犯罪预备P164 犯罪未遂P167
犯罪中止P171 共同犯罪P175
主犯P180 从犯P180
胁从犯P180 教唆犯P181
首要分子P180 想象竞合犯P188
结果加重犯P189 继续犯P186
连续犯P190 牵连犯P192
吸收犯193 刑事责任P199
刑罚P208 刑罚目的P210
特殊预防P210 一般预防P211
主刑P214 管制P215
拘役P216 有期徒刑P217
无期徒刑P218 死刑P218
附加刑P221 罚金P221
没收财产P225 剥夺政治权利P224
驱逐出境P227 刑罚裁量P231
刑罚裁量情节P235 法定情节P236
酌定情节P239 累犯P244
自首P247 数罪并罚P255
限制加重原则P257 缓刑P266 刑罚执行P274 减刑P276
假释P281 刑罚消灭P288
时效P289 追诉时效P289
时效中断P292 时效延长P292 赦免P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