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在自身的教学实际中,自我效能感也发挥着巨大地作用。良好地使用自我效能感理论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

一、认识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特别强调人的认知对学习和行为调节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一种认知因素的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被看成是人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动力原因。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要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为依据,自我效能感正是通过对这些新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以班杜拉维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个体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来自于四种类型的经验。(1)以往的成功经验,为个体提供判断和构成自我效能感的行为信息;(2)模仿或替代,榜样的成就、行为给观察者展示了达到成功所需要采取的策略,以及为观察者提供了比较与判断自己能力的标准,同时也为其传递了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念。(3)言语或社会劝说,是个体对自己已有的能力产生积极的信念,使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压抑和限制能力的发挥,也不能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4)生理与情绪的状态,在组织情境中减少压力源以及改善物理被认为是促进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感受一下它在实践层面的应用。

二、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层面的影响

在教师层面,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

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行为表现,而这种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最后影响其成就。Gibson 等运用课堂观察法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中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的投入和关注比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要多,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将较多的时间消耗在教学之外。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指导,不易受个别学生捣乱的影响,因而较能自如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很容易受到干扰,花过多的时间来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对困难的处理显得呆板,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Ashton 等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一般回避安排他们认为是超过自己能力的教学活动。他们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参考资料。Woolfolk & Hoy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比低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控制中更易采取民主的态度,倾向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我国学者李晔等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是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的教学表现及效果更好。另外,台湾学者孙志麟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班级管理取向有关。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具有人文取向的控制意识和自主取向的动机信念;而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则具有监控取向的控制意识和控制取向的动机信念。可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是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影响教师教学表现及学生学习表现的中介变量。

教学实践层面,我们也能发现高效能教师认为和学生一起活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认为自己对学生学习有正向作用而低效能教师对教学感到挫折和沮丧。对学生行为和成就的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师期望学生进步,而且往往能发现学生达成其期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老师预期学生失败,且对教学努力有负面影响,以及不良行为。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促进自己的发展,积极正面的影响学生。

三、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层面的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引导者。自我效能感的强弱能对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表现的比较突出。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较高, 而且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业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

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影响认知策略来间接影响学业成就;另外,自我效能感在成功归因和学业成就也可起到中介的作用。在考试焦虑和考试成绩之间也是中介作用。

另外,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个体关于成就情境、成就活动、成就活动目标、成功的意义和成功标准认知的信念强烈。自我效能感在成就目标定向和反馈寻求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成就目标定向是通过影响自我效能影响着反馈寻求行为的努力和数量。另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一般学习定向、学业学习定向和学业证实定向成正相关,与学业回避定向是负相关,影响个体目标的设定。

我们还能常常发现,班级中一些优秀的学生有很强的自我监控学习行为,能有效的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控制等学习自我监控行为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越强,越易采用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

当然,这些群体中,一些学生能够为自己学习活动设置明确目标,自觉地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执行性控制过程创建学习计划,并有效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调节,高效完成活动任务的学习者。自我效能感还影响个体的记忆。研究证实:自我效能感越高,被试对FOK的判断等级也越高,准确性也越高,反之亦然;同时还证明了当自我效能感高时,高成就

动机的被试比低成就动机的被试选择的FOK判断等级高,其对FOK判断准确性亦高。

由此,在教育教学中,可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满怀信心学习,进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小结

自我效能感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选择,决定了对该行为的坚持程度和努力程度,同时还影响了在处理事务时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那么他就越有可能获得他所期望的目标。通过了解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就能发现自己效能感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这样不但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学习效果带来较好的影响,提高行为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使自己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更为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