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对其自我效能的信任和感受可以影响其行为和表现。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并采取措施提高其自我效能,从而提高其表现和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自我效能的概念和作用自我效能不只是预测个体的行为和表现,还与个体的态度和健康情况有关,更可以作为个体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
自我效能的提高将能使学生感到比其他学生更具学习动力,更有控制感,从而更精力投入体育教学中。
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有着诸多作用:•增加自信心: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时,自我效能的感受对于自信心的提升非常重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培养学生的好习惯非常重要。
•帮助创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学生对个人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有助于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提高其专注能力和对自己的期望。
•增强动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效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高水平的自我效能可以增加学生的投入度和动力。
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自我效能四大策略1.设定目标、规划行动计划。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自己明确目标,规划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他们可以将这些分为小的阶段目标,易于完成并且可量化,当小目标完成了,学生的自我效能就会在不断的提升。
2.提供正向反馈。
在学生完成任务或达到阶段目标之后,及时地给予他们正向反馈,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受得到加强和认可。
这种正向反馈可以是课堂上的口头表扬,也可以是外部奖励。
3.提供自我监控的机会。
将个体和比赛、成绩单和其他数据相互连接,学生就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表现数据,自己的进步情况以及可以改进的方面,这将给学生的行为规划和调整带来积极的影响。
4.模仿其他人的成功经验。
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和学习同龄人和专业选手的成功体验来增加其自我效能。
例如,当学生看到同年级的学生完成了某种运动项目,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也可以完成。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三 角 函 数 求 最 值 , a=c s , 令 o a b= ̄ s / 带 入 a+3 / i 3, 3n b再 化 为 同 名 函 数 即 可 解 ; 造 一 元 二 次 方 程 , 判 别 构 用
中图分 类 号 :6 2 0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2 6 (0 0 0 0 5 0 收稿 日期 :0 9—1 — 9 G 3. A 1 6— 15 2 1 )3— 12— 2 0 感 ” S l—ef a y 是 指 人 们 对 自己 是 否 能 够 成 功 地 进 行 某 一 行 为 的主 观 判 断 。这 一 概 念 ( ef fc c ) i 由美 国社 会 学 习 心 理 学 家 班 杜 拉 ( B n ue A. a d r )提 出 , 杜 拉 认 为 “自我 效 能 感 ” 以 下 功 能 : 一 , 定 人 班 有 第 决 们 对 活 动 的 选 择 及 对 该 活 动 的坚 持 性 ; 二 , 响 人 们 在 困 难 任 务 前 的 态 度 ; 三 , 响 人 们 新 行 为 的 习 得 第 影 第 影 及 习得 行 为 的表 现 ; 四 , 响人 们 活 动 时 的情 绪 。按 照 班 杜 拉 这 一 理 论 , 第 影 自我 效 能 感 会 影 响 学 生 的 学 习 行 为 , 学 习 行 为 又 有 助 于 提 高 学 习 能 力 。 因此 , 而 自我 效 能 感 对 于 学 生 提 高 他 们 的 学 习 自我 监 控 能 力 、 目 标 定 向 以 及 学 习成 绩 都 有 积 极 的 影 响 。将 班 杜 拉 “自我 效 能 感 ”理 论 运 用 于 高 中 数 学 教 学 , 养 学 生 的 培
第3 0卷
第 3期
大庆 师范 学 院 学报
自我效能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基础教育·初中2021年第3期1951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内容1.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概念。
根据班杜拉的思想,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觉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是人们在成功中获得的关于自己能力的概念。
自我效能的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个人对未来事件结果的预测,效能预期是个人推测自己能否顺利地完成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两者共同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具有良好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更加坚毅积极,更少焦虑和消沉。
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和事业成功。
1.2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行为选择。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导向因素。
人们通常倾向避开认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优先选择自己有能力胜任的事情。
同时,人们对过于简单的事情不感兴趣,因为过于轻易的任务无益于成就感的获得。
人们倾向遵循中等难度规则,选择做具有一定难度而又能胜任的事情。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青睐于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对行为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越强,越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成功,会更加坚持不懈完成任务。
遇到困难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尽更大的努力征服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放弃。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通常是乐观者,自我效能感低的人通常是悲观者。
自我效能感者由于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往往会努力让事物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习惯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要求和困难的解决上,即使在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也相信最终能成功。
2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启示2.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自觉主动地向社会所要求思想行为发展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理论作用及提升途径研究
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理论作用及提升途径研究引言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而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体育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提升教师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以期为改进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程度,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某种任务的信念。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思想取决于其自我效能感,而这种信念又是通过个体的社会经验、认知评估和情感过程获得的。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理解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1.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
当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时,他们会更有动力、更加努力地教学,同时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度。
而当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可能会出现对教学任务的逃避与规避,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积极的心理调适,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1)专业培训:教师可以参加专业的培训课程,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认知能力,从而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2)教学实践:通过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3)心理调适: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态度,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_概念、理论和应用
自我效能感_概念、理论和应用自我效能感: 概念、理论和应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执行特定任务的信念和能力评估。
它是由社会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胥(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并成为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掌控感,将会影响他们的动机、行为和情绪状态。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来自于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信念和评估对其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与自尊、自信等概念有所区别。
自尊是对自己的整体评价,而自我效能感则是对特定任务的信心评价。
自我效能感是基于具体任务和环境情境的,因此个体在不同任务中的自我效能感可能有所不同。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个人的经验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个人的成功经验会增强其对特定任务成功的信心,而失败经验则可能削弱其自我效能感。
此外,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如果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是积极的、支持性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
而如果他人的反馈是负面的、批评性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则可能受到削弱。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首先,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但又能够成功完成的任务,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绩。
此外,教师的表现和语言也可以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积极鼓励和支持性的反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参与学习。
此外,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在工作环境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他们的工作动机、工作表现和情绪状态。
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任务支持和培训,来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同时,给予肯定和积极反馈也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组织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尝试新的任务和技能,并提供反馈和支持,从而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促进组织的发展和成长。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生作 文的” 亮点 ” , 多鼓励 , 给予及 时的肯 定 ,通过这样 的方法 使学
结 果也 显示 了有近7 l %的人 承认
自我 效能是 美 国著 名教育心
理学 家班杜拉在 二十年 代末8 0 年
取得 的进步 ,因而会增强 他们 的
自我效 能。自我 效能的增强 , 又能 促使 他们为 自己设定 富有 挑战性 的 目标 。 如此循 环 , 学生 的学 习动
代 初 提 出的一 个 重要 理论 概念 ,
的目 标, 付 出多大 的努 力 , 在面 临
困难 时坚持多久 ,以及遇 到失败
能 力的评价 ,有 一部分 是通过将
自身 的行 为与 他人 比较 得 到 的 ,
豳 圈隧
那些与 自己能力相 当或稍 高能力 的人 ,能为个体 衡量 自身效能提 供最积 极 的影 响。
3 . 言语说 服 。即他人 的评价 、 劝说及 自我规劝 。对效 能的 自我
学生时刻 相信 自己写作 的失 败并 非能力不 够。 如, 学生 因写调查报 告时失 败而对 自己的写作 能力产
生怀 疑时 ,可 向学 生解 释失败原 因不是 写作能力 ,而是所做 的调
” 我 爱写 ” , 评 价 时重 在 发现 学
社 会 、环境 以及时 间因素 的综 合
影 响。
学生。 如“ 其实你 的写作基本 功挺
好, 只是写得仓促 了一 点 , 如 果多 花点时 间 ,文章肯定增 色不 少” ;
评价 ,还在一定 程度上 受到权威
评价 人物观点 的影响 。学习者对 评 价者越信 任 ,他的 自我效能感
可抒 ; 指导 、 点拨时重在 创设特 定 的情 境 , 唤醒学 生的生活 体验 , 诱
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
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一、概述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判断、信念与感受。
它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承诺、工作动机和教育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将具体阐述教师自我效能感在教师自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1. 简述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教育生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自主发展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
当教师能够自我驱动,主动寻求专业成长和学习新技能时,他们在教学上的表现往往会更加出色,更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自主发展有助于形成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通过自主发展,教师可以不断雕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自主发展还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满足感。
当教师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时,他们的职业满足感会大大增强,这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教师的自主发展不仅是其职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增强职业满足感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领域,鼓励和支持教师的自主发展,应成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
2. 引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在教师自主发展中的作用。
在探讨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核心概念——教师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简而言之,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种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对于教师而言,这种自我效能感特指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自身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成长等方面的信念和期待。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他们的自主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教学质量。
当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效果充满信心时,他们更倾向于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我效能感还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摘要“自我效能感”自班杜拉提出以来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教育领域有不少应用。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发展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四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性格、情绪特征因材施教,具体学生具体处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教学;学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班杜拉(1977)在《自我效能感: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近二十年来,自我效能感理论广泛地被应用于心理学的各项研究中,不仅在人的心理健康和临床上有了众多的研究成果,还应用于解决压力过大、情绪低落、社会技能障碍、吸烟、毒瘾,甚至疾病控制等领域。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义班杜拉重视人类所具有的“期待”的功能,认为期待是知识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他进一步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期待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自信。
“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决定努力的程度和面对困难的忍耐力。
即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
”进而,他把知觉到的效能期待称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不仅直接对行为产生影响,还通过其他的行为对如目标和抱负、结果期望、情感倾向等重要决定因素产生影响。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它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倾向于选择难度较高的学习内容,越是这样的内容,越能激发他们的战胜困难的欲望和勇气,以这种坚强的意志作为必要保证,而使学习活动获得成功;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者倾向于选择那些不必做出很多努力,易于完成的内容,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退缩不前以至于气馁。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中职生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高中阶段的普及率,尤其是要提高中职的吸引力,但同时中职生普遍的自我效能感低,所以以班杜拉理论为指导,根据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探讨如何培养、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高级应用技术实用人才。
[关键词]中职生;自我效能感;教育环境[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3-0185-012017年3月,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到2020年,在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两种类型。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稳定程度,对于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极为重要。
与此同时,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应对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普遍难题。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更容易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研究表明,中职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差,在基本能力感、控制感和全量表分上均低于普通高中生。
在良好学习结果信念、目标达成、天资感和积极的自我预期方面更缺乏自信,自我怀疑感、易受干扰感、不良环境感受、无能为力感更强。
大部分中职生来到中职院校都是由于个人的成绩不足以升入普通高中而就读的,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加之在学业上多次失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对个人的聪明才智缺乏信心,对自己是否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就,是否能达到自己或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没有把握,容易对个人产生消极的自我预期。
同时,在这样的团体当中,个人又受到环境中他人不良自我感受、自卑、自我怀疑的干扰,对自己常常产生无助感。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一、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这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
教育学心理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教育学心理学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理论问题:请简述自我效能感理论,并解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答案:自我效能感理论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判断。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行为选择、努力程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
在教育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通过提供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 设定合理的挑战性目标,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效能感。
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
4. 教师的期望和反馈可以显著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期望和建设性的反馈能够激励学生。
题目二: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讨论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答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能力特征。
在教育实践中,皮亚杰的理论指导教师:1.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来构建知识,而不是仅仅依赖记忆。
3. 创造问题解决的机会,促进学生从具体思维向形式思维的过渡。
4. 认识到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应逐步引导。
题目三:学习动机理论问题:解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讨论其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层次从低到高排列,通常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教育中,这一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表现在:1. 学生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更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2. 社交需求的满足可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和交流。
3. 尊重需求的满足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能力水平高而又富有挑 战 的任务 , 自我效 能感 低的个体 往往
相反 , 由于怀 疑 自己的能 力而在 困难面前 犹豫不 决 , 知所 不 措 , 至对能够完成 的行为和任务也不敢 问津。 甚 12 2 影 响个体 的思维方式 自我效能感强 的人往往 会把 .. 成功或行为的变化归 因为 自身原因 , 自我努力 程度 , 如 以这样
22 替 代 性 经 验 .
效能感 水平低 的人 , 总是担心 自己会失败 , 把思想纠缠在所谓 的个人 缺陷上 , 导致紧张 、 自卑 、 注意力涣散 , 甚至产生无 助和
无所适从感 , 而出现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 的低下 , 从 即通过不 同的思维 方式 ,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 为效率 。
12 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 . 也就是 自我效能感对 行为 的调控作 用 , 主要 表现为对个 体行为 动机 、 思维方式和困难应对方式。 12 1 影 响个体 的行为动机和选择 .. 一般情况下 , 自我效 高 能感 的人 面对 困难时会有 控制感和信心 , 并为此付 出持久 的 努力 , 表现出很好 的坚 持性 ; 自我效能感 的人 , 低 往往对 出现 的困难首先表现为 自我怀 疑 , 不能坦 然面对 , 终半途而 废。 最 此外 , 在行为选择方 面, 自我效 能感高的人 , 常常倾 向于选择
自我效 能感是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行为 以及行为与动机之
间的中介过程 , 是作为个 体对完成 特定任务所具 有的行 为的
自信程 度 , 直接影响着主体 的行 为选择 、 动机 的努力 、 认知 过 程 以及情感过程。帮助护生建立较高 的自我效能感 可以使她 们提高学 习效率 , 为走 向临床工作 岗位打下 良好 的基础 。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总第96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E Zhen曲ou I~l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6,2008(Sum,96)教育探讨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高培华(郑州第三十一中学体育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53)摘要: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较高的效能期望使人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决定,x,.4j l 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坚持性及情绪反应等各方面。
关键词:效能期望;自我效能感;归因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08)06-0197-0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理论由班杜拉提出,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辛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理论,二是动机理论。
自我效能感则是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
班杜托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
行为的出现,是由于认识到行为与强化(结果)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
而这种期望除了传统的结果期望(即对自己的某一行为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当学生确信他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牛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去从事这一活动。
例如,在体育技能学习时。
学生小仅意识到学会这项技能会受到老师肯定(结果期望),而且还要让他感到自已有能力学会(效能期望),他才能积极去学习。
班杜拉的研究还表明自我效能感具有这样几个功能:第一,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墼持性。
第二,影响人们在阑难面前的态度。
第三,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第四,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从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及作用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成绩反过来又影响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瓦作用的。
“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杨云卿来源:《体育师友》2016年第01期摘 ;要:“自我效能理论”作为心理学众理论当中关于社会认知方面,影响力最为深刻的学派,是人们在支配自身社会活动时内在驱动力,左右着人类的社会行为。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师生也越发感受到自我效能的重要影响。
对此,中外学者也从不从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加强了理论认知,成果显著。
我国目前有关自我效能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文章整理了一些研究成果并介绍了自我效能的概念、来源、功能以及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对我国体育工作者开展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自我效能;体育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807.4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1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在某一种社会活动中,个体对自身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自我评判,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巨匠班杜拉在其理论著作《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当中最先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其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效能一经提出,首先博得了教育界,尤其教育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与重视,近年来逐渐细分并用于体育教学科研当中。
1 ;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在社会学习领域的研究中成就显著,其理论派系大致分成两块内容:即学习理论和动机理论。
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学习理论主要阐述社会行为的产生,而动机理论则论述如何更好地有效操纵自我的行为。
不管是哪一派内容,均将自我效能作为研究中的理论核心,重点在于其概念、来源及功能。
1.1 ;自我效能的概念班杜拉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受行为结果和认知期望的双重影响。
具体阐述为:人们或许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当然也有好有坏,因此不会盲目地去实施某种活动。
第一,先推断一下自我的胜任能力;第二,评估一下实施这一行为的动机够不够强烈;无形当中,自我效能就这样体现出来了。
从自我效能感视角探索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模式
从自我效能感视角探索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摘要】本文从自我效能感视角探索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模式。
首先介绍了自我效能感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对教学发展的影响。
然后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基于自我效能感的教学发展模式。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该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总结了自我效能感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发展模式,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学发展模式、研究背景、研究目的、重要性、影响、现状、案例分析、意义、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为制定有效的教学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旨在从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出发,探索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模式,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挑战,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个人和教育目标的双赢。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增长,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发展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个人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挫折和困惑。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成为当前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从自我效能感视角出发,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学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发展能力。
通过调查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构建基于自我效能感的教学发展模式提供实证支持。
通过案例分析,考察不同情境下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并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一模式。
最终旨在总结出自我效能感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意义,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展望。
通过本研究,希望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理论作用及提升途径研究
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理论作用及提升途径研究一、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1.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纳德提出的,用以解释人们在面对某种任务时产生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持久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程的投入和学习态度。
2. 自我效能感对体育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与他们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密切相关。
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有可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更有可能坚持克服困难,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往往会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提升体育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1. 建立成功经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往往是通过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建立和形成的。
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就感。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合适的目标,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2. 提供模仿和情绪激励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和情绪激励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模仿是指让学生观看他人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情绪激励则是通过正面的言语和行为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4. 建立支持性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对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在学生面临挑战和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结语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还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和影响力。
教师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和自身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升,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感。
它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认为在个体学习、工作、适应和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广泛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在1977年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三个要素所决定的:其中之一就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个体在面对任务挑战时的动力和恢复力。
一旦个体认为自己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他们更倾向于积极面对、努力奋斗,而不是退缩或放弃。
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习和表现,还对个体情绪状态和自我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进行了广泛的开发和验证。
其中最为著名的测量工具是阿尔伯特·班德拉自我效能感量表(Bandura Self-Efficacy Scale),该量表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维度对自我效能感进行测量。
其次,研究者探索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形成:个体的成功经验、他人的模仿和反馈、语言和自我对话以及生理和身体感觉。
个体通过这些途径积累了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并从中形成了对任务成功的信念。
此外,研究者还研究了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心理概念的关系。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动机、情绪和问题解决等概念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促进个体的积极情绪和健康行为,同时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在实践中,自我效能感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验证。
在教育领域,研究者发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设定具体的目标和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将自我效能感纳入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育心理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学习、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学科,一直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1.认知发展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认知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引入抽象概念时,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可视化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2.学习动机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建立正面的学习情绪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可以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3.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的自信程度会影响其行为和学习成就。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肯定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例如,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正面的鼓励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1.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可以采用直观、具体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概念;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他们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教学评价的设计教育心理学的评价理论提出,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进步情况。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自我效能感源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沦。
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是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认识。
班杜拉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的期待。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问题的提出:以往关于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认为,教师除了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外,还应让学生懂得为什么、何时何地运用某策略及其不足之处。
由此提出了盲目训练法、感受训练法、感受自控法等(A.Brown,1983)旨在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的方法。
但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可能知道何时何地使用何策略,但如果他不愿使用这些策略,就好比一个人家中有许多书而不去看一样。
于是提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是他们感受策略的有效性,并要教给学生积极主动激励自己学习动机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自觉、自动灵活地进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学习策略教学的目的。
其中也有提到“要树立学习策略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学习策略”,但学习与运用毕竟是两回事,而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
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不够完善。
因此提出了进行元认知学习调节与控制的明晰教学的四种教学技术:(1)自我管理教学,仅让学生自己运用具体的学习方法。
(2)规划教学,明晰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示范。
(3)规则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教学。
(4)控制与监视教学:告知如何使用学习方法,何时、如何检查学习策略的使用,还应增加明晰的教学反馈及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策略的效用、保证策略使用的自动化。
以上关于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旨在解决的问题都是:学生即使学会了某些学习策略,但仍依赖过去形成的学习习惯和策略,或不知如何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合适的策略。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感受策略的有效性,懂得如何灵活运用。
论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 自我效 能理论 在体 育教学 中 的用运
体育教师是学生学 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 是对学生在学习过 程 产生直接 的影 响的主体 , 在体育教学 中, 教师不能 只强调 教学 的结果 或过程 , 而是 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要把 自我 效能理论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有机 的结合起来 , 这样 才能更有利 于 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质量。 以在体育教学 中如何成功的用运应 所 用 自我 效 能 理论 是 关 系 到课 堂质 量 的重 要 因 素 。 21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教 学的层次性和灵活性 .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根据学生 的运 动能力 、 性别 、 成绩 等个 体差 异 , 以大多数人通过努力能达到 的目标为基点 , 通过讲解 、 练 习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 功, 强化成功意识 , 培养适度 的成功心理 , 提高 自我效能 。比如 , 在跳高教学 中, 为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 可以分组教学 , 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制定不 同的高度 , 使不 同层 次的学生不 同条件下获得成功。 再如 , 在排球教学中 , 面对标 准的 26 教 学环 境 有 助 于 自我 效 能 的培 养 . 网高 , 大概 只有少数 的学 生能成功地学会扣球 , 如果教师能适 当 在 体 育教 学 中 营 造 和 谐 、 松 、 主 的教 学 环 境 能 激 发学 生 宽 民 的降低 网高 , 则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 功的快乐 。在学 习一段 积极的情感 , 减少学生紧张情绪 , 强学生 的 自我感觉 , 增 形成积极 时间后 , 等学生掌握 了排球扣球 的基本 方法后 , 逐渐增加 网的 向上的学习氛围。 再 在有 良好 氛围的教学中 , 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能 高度 . 学生会根据 已有的成功体验 , 有信心 去练习和完成新 的学 够相互交 流 , 相互激励 。同时教师平等 的对待每一 ( 下转 7 8页)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在自身的教学实际中,自我效能感也发挥着巨大地作用。
良好地使用自我效能感理论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
一、认识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特别强调人的认知对学习和行为调节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一种认知因素的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被看成是人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动力原因。
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要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为依据,自我效能感正是通过对这些新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
以班杜拉维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个体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来自于四种类型的经验。
(1)以往的成功经验,为个体提供判断和构成自我效能感的行为信息;(2)模仿或替代,榜样的成就、行为给观察者展示了达到成功所需要采取的策略,以及为观察者提供了比较与判断自己能力的标准,同时也为其传递了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念。
(3)言语或社会劝说,是个体对自己已有的能力产生积极的信念,使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压抑和限制能力的发挥,也不能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4)生理与情绪的状态,在组织情境中减少压力源以及改善物理被认为是促进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感受一下它在实践层面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在自身的教学实际中,自我效能感也发挥着巨大地作用。
良好地使用自我效能感理论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
一、认识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特别强调人的认知对学习和行为调节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一种认知因素的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被看成是人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动力原因。
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要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为依据,自我效能感正是通过对这些新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
以班杜拉维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个体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来自于四种类型的经验。
(1)以往的成功经验,为个体提供判断和构成自我效能感的行为信息;(2)模仿或替代,榜样的成就、行为给观察者展示了达到成功所需要采取的策略,以及为观察者提供了比较与判断自己能力的标准,同时也为其传递了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念。
(3)言语或社会劝说,是个体对自己已有的能力产生积极的信念,使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压抑和限制能力的发挥,也不能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4)生理与情绪的状态,在组织情境中减少压力源以及改善物理被认为是促进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感受一下它在实践层面的应用。
二、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层面的影响
在教师层面,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
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
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行为表现,而这种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最后影响其成就。
Gibson 等运用课堂观察法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中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的投入和关注比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要多,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将较多的时间消耗在教学之外。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指导,不易受个别学生捣乱的影响,因而较能自如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很容易受到干扰,花过多的时间来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对困难的处理显得呆板,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Ashton 等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一般回避安排他们认为是超过自己能力的教学活动。
他们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参考资料。
Woolfolk & Hoy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比低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控制中更易采取民主的态度,倾向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我国学者李晔等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是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的教学表现及效果更好。
另外,台湾学者孙志麟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班级管理取向有关。
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具有人文取向的控制意识和自主取向的动机信念;而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则具有监控取向的控制意识和控制取向的动机信念。
可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是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影响教师教学表现及学生学习表现的中介变量。
教学实践层面,我们也能发现高效能教师认为和学生一起活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认为自己对学生学习有正向作用而低效能教师对教学感到挫折和沮丧。
对学生行为和成就的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师期望学生进步,而且往往能发现学生达成其期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老师预期学生失败,且对教学努力有负面影响,以及不良行为。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促进自己的发展,积极正面的影响学生。
三、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层面的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引导者。
自我效能感的强弱能对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表现的比较突出。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较高, 而且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业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
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影响认知策略来间接影响学业成就;另外,自我效能感在成功归因和学业成就也可起到中介的作用。
在考试焦虑和考试成绩之间也是中介作用。
另外,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个体关于成就情境、成就活动、成就活动目标、成功的意义和成功标准认知的信念强烈。
自我效能感在成就目标定向和反馈寻求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成就目标定向是通过影响自我效能影响着反馈寻求行为的努力和数量。
另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一般学习定向、学业学习定向和学业证实定向成正相关,与学业回避定向是负相关,影响个体目标的设定。
我们还能常常发现,班级中一些优秀的学生有很强的自我监控学习行为,能有效的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
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控制等学习自我监控行为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
自我效能感越强,越易采用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
当然,这些群体中,一些学生能够为自己学习活动设置明确目标,自觉地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执行性控制过程创建学习计划,并有效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调节,高效完成活动任务的学习者。
自我效能感还影响个体的记忆。
研究证实:自我效能感越高,被试对FOK的判断等级也越高,准确性也越高,反之亦然;同时还证明了当自我效能感高时,高成就
动机的被试比低成就动机的被试选择的FOK判断等级高,其对FOK判断准确性亦高。
由此,在教育教学中,可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满怀信心学习,进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小结
自我效能感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选择,决定了对该行为的坚持程度和努力程度,同时还影响了在处理事务时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那么他就越有可能获得他所期望的目标。
通过了解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就能发现自己效能感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这样不但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学习效果带来较好的影响,提高行为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使自己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更为有效。
我们不难发现,自我效能感无论是在对于人的发展上、在对于人行为的有效性上,还是在对于人接受教育的有效性上,其作用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大,我们要在实践层面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