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8章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第八章气体吸收1.在温度为40℃、压力为101.3kPa 的条件下,测得溶液上方氨的平衡分压为15.0kPa 时,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6.6g (NH 3)/1000g(H 2O)。
试求在此温度和压力下的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及溶解度系数H 。
解:水溶液中氨的摩尔分数为76.6170.07576.610001718x ==+由*p Ex=亨利系数为*15.0kPa 200.00.075p E x ===kPa 相平衡常数为t 200.0 1.974101.3E m p ===由于氨水的浓度较低,溶液的密度可按纯水的密度计算。
40℃时水的密度为992.2ρ=kg/m 3溶解度系数为kPa)kmol/(m 276.0kPa)kmol/(m 180.2002.99233S ⋅=⋅⨯==EM H ρ2.在温度为25℃及总压为101.3kPa 的条件下,使含二氧化碳为3.0%(体积分数)的混合空气与含二氧化碳为350g/m 3的水溶液接触。
试判断二氧化碳的传递方向,并计算以二氧化碳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
已知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51066.1⨯=E kPa ,水溶液的密度为997.8kg/m 3。
解:水溶液中CO 2的浓度为33350/1000kmol/m 0.008kmol/m 44c ==对于稀水溶液,总浓度为3t 997.8kmol/m 55.4318c ==kmol/m 3水溶液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4t 0.008 1.4431055.43c x c -===⨯由54* 1.6610 1.44310kPa 23.954p Ex -==⨯⨯⨯=kPa气相中CO 2的分压为t 101.30.03kPa 3.039p p y ==⨯=kPa <*p故CO 2必由液相传递到气相,进行解吸。
以CO 2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23.954 3.039)kPa 20.915p p p ∆=-=-=kPa3.在总压为110.5kPa 的条件下,采用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
《化工原理》第八章 吸收
中一
Y A mX A
(8-11)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3)吸收平衡线 表明吸收过程中气、液相平衡关系 的图线称吸收平衡线。在吸收操作中,通常用图来表示。
图8-2吸收平衡线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式(8-10)是用比摩尔分数表示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它在坐标系中是一条经原点的曲线,称为吸收平衡线,如 图8-2(a)所示;式(8-11)在图坐标系中表示为一条经 原点、斜率为m的直线。如图8-2(b)所示。 (4)相平衡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①判断吸收能否进行。由于溶解平衡是吸收进行的极 限,所以,在一定温度下,吸收若能进行,则气相中溶质 的实际组成 Y A 必须大于与液相中溶质含量成平衡时的组 成 Y ,即YA Y 。若出现 YA Y 时,则过程反向进行,为 解吸操作。图8-2中的A点,为操作(实际状态)点,若A Y 点位于平衡线的上方, A Y 为吸收过程;点在平衡线上,
yB 1 yA
(3)比质量分数与比摩尔分数的换算关系
WA mA nAM A M XA A mB nB M B MB
(8-3)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M 式中 M 、B 分别为混合物中、组分的千摩尔质量, kg/kmol 。 在计算比质量分数或比摩尔分数的数值时,通常以在 操作中不转移到另一相的组分作为组分。在吸收中,组分 是指吸收剂或惰性气,组分是指吸收质。 2.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混合物内所含物质的质量。对 于组分,有 m V (8-4) 式中 A ——混合物中组分的质量浓度,㎏/m3; V ——混合物的总体积,m3。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吸收的相平衡关系,是指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被吸 收的组分(吸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关系,即吸收质在吸 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 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在恒定的压力和温度下,用一定量的溶剂与混合气体 在一密闭容器中相接触,混合气中的溶质便向液相内转移, 而溶于液相内的溶质又会从溶剂中逸出返回气相。随着溶 质在液相中的溶解量增多,溶质返回气相的量也在逐渐增 大,直到吸收速率与解吸速率相等时,溶质在气液两相中 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此时气液两相达到了动平衡。平衡 p A 表示; 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用符号 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它们 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平衡关系。
化工原理第八章习题答案
气体吸收单元自测题答案一、填空题1.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2.难溶3.大于、上方4.易溶、0.09975.液相、气相;降低、升高6.存在气液相界面、在相界面上气液达到平衡、传质阻力集中在液膜和气膜内;气膜、液膜7.几乎不变、增大8.增大、增加9.无限高10.90%11.mG /L 、L /mG12.减小、减小、减小、不变、减小、不变13.不变、减小、减小14.减小、增大二、选择题1.A 2.D 3.A 4.C 5.C6.B 7.A 8.B 9.C 10.C三、问答题1、答:气体出塔含量y 2增大,达不到设计要求,液体出塔含量x 1也增大。
2、答:(1)在L /G >m 情况下,y 2受相平衡约束等于mx 2,增大L 不会降低y 2,只会无谓降低x 1,增大操作负荷。
(2)在L /G <m 情况下,增L 大对降低y 2效果显著。
3、答:判断过程方向;指明过程极限;计算过程推动力。
四、推导题推导:出塔气相组成12)1(Y Y η-=由最小液气比的定义式得21212*121min /X m Y Y Y X X Y Y G L --=--=⎪⎭⎫ ⎝⎛因为以纯溶剂为吸收剂,所以X 2=0,则ηηηm m m Y Y Y G L =--=--=⎪⎭⎫ ⎝⎛)]1(1[/)1(111min 五、计算题1、解:出塔气气相组成001053.095.005.0)98.01()1(12=⨯-=-=Y Y η最小液气比176.12.1/05263.0001053.005263.0/2121min =-=--=⎪⎭⎫ ⎝⎛X m Y Y Y G L 气体处理量为kmol/h 16.126273314.82826325.101=⨯⨯==RT pV G (1)出塔液相组成03133.0)001053.005263.0(176.14.11)(211=-⨯=-=Y Y L G X (2)清水的耗用量kmol/h 71.20716.126176.14.1=⨯⨯=L (3)填料层高度塔横截面积为m 2785.013600/2826==Ω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893.0785.018016.126=⨯=Ω=a K G H Y OG 平均对数推动力为005259.0 001053.003133.02.105263.0ln 001053.003133.02.105263.0ln )()(22112211=⨯--⨯-=-----=∆mX Y mX Y mX Y mX Y Y m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81.9005259.0001053.005263.021=-=∆-=m OG Y Y Y N 填料层高度m 76.881.9893.0=⨯==OG OG N H H 2、解:(1)出塔液相组成0162.075.08.0015.01015.08.075.0/11=⨯-=⨯=Y X (2)清水用量出塔气体中溶质的浓度为000305.0015.01015.0)98.01()1(12=-⨯-=-=Y Y η入塔气相组成015228.01=Y 入塔气体的量kmol/h 9665.19293314.848033.101=⨯⨯==RT pV G kg/h 24.325kmol/h 069.18 0162.0)000305.0015228.0()015.01(9665.19)(2121==-⨯-⨯=--=X X Y Y G L 3、解:(1) 0045.009.0)95.01(009.0221=⨯-===y x y 368.1)2.1/09.0/()0045.009.0(2.1)/(2.1/min =-==G L G L 00872.0)0045.0/015.0(/)0045.0015.0(0045.0015.02.10625.009.00625.0368.1/)0045.009.0(/)(21211=-=∆=∆=⨯-=∆=-=-=Ln y y y L y y G x m m H N OG 84.78.08.98.900872.0/)0045.009.0(=⨯==-=(2)0005.00625.009.0211===x x y 00`22212124.94)09.0/0052.0(1/1 0052.0 368.1)/()( / =-=-===--∴y y y x x y y G L η解得:不变 5、解:解吸塔操作正常时,吸收塔液体出口含量013.0001.05.1002.002.0)(2211=+-=+-=x y y L G x 此时吸收过程的平均推动力与传质单元数分别为:00211.0 001.02.1002.0013.02.102.0ln )001.02.1002.0()013.02.102.0(ln )()(22112211=⨯-⨯-⨯--⨯-=-----=∆mx y mx y mx y mx y y m 53.800211.0002.002.021=-=∆-=m OG y y y N 当解吸塔操作不正常时,N OG 不变。
化工原理 第八章 固体干燥.
第八章固体干燥第一节概述§8.1.1、固体去湿方法和干燥过程在化学工业,制药工业,轻工,食品工业等有关工业中,常常需要从湿固体物料中除去湿分(水或其他液体),这种操作称为”去湿”.例如:药物,食品中去湿,以防失效变质,中药冲剂,片剂,糖,咖啡等去湿(干燥) 塑料颗粒若含水超过规定,则在以后的注塑加工中会产生气泡,影响产品的品质. 其他如木材的干燥,纸的干燥.一、物料的去湿方法1、机械去湿:压榨,过滤或离心分离的方法去除湿分,能耗底,但湿分的除去不完全。
2、吸附去湿:用某种平衡水汽分压很低的干燥剂(如CaCl2,硅胶,沸石吸附剂等)与湿物料并存,使物料中水分相续经气相转入到干燥剂内。
如实验室中干燥剂中保有干物料;能耗几乎为零,且能达到较为完全的去湿程度,但干燥剂的成本高,干燥速率慢。
3、供热干燥:向物料供热以汽化其中的水分,并将产生的蒸汽排走。
干燥过程的实质是被除去的湿分从固相转移到气相中,固相为被干燥的物料,气相为干燥介质。
工业干燥操作多半是用热空气或其他高温气体作干燥介质(如过热蒸汽,烟道气)能量消耗大,所以工业生产中湿物料若含水较多则可先采用机械去湿,然后在进行供热干燥来制得合格的干品。
二、干燥操作的分类1、按操作压强来分:1)、常压干燥:多数物料的干燥采用常压干燥2)、真空干燥:适用于处理热敏性,易氯化或要求产品含湿量很低的物料2、按操作方式来分:1)、连续式:湿物料从干燥设备中连续投入,干品连续排出特点:生产能力大,产品质量均匀,热效率高和劳动条件好。
2)、间歇式:湿物料分批加入干燥设备中,干燥完毕后卸下干品再加料如烘房,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或要求干燥时间较长的物料的干燥。
3、按供热方式来分:1)、对流干燥:使干燥介质直接与湿物料接触,介质在掠过物料表面时向物料供热,传热方式属于对流,产生的蒸汽由干燥介质带走。
如气流干燥器,流化床,喷雾干燥器。
2)、传导干燥:热能通过传热壁面以传导方式加热物料,产生的蒸汽被干燥介质带走,或是用真空泵排走(真空干燥),如烘房,滚筒干燥器。
化工原理-第8章 气体吸收
8.3 扩散和单相传质
① 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到两相界面,即气相内的物质传递;
② 溶质在相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液相,即界面上发生 的溶解过程
③ 溶质自界面被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物质传递。 通常,第②步即界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很容易进行,其阻力很小
( 传质速率 小,
=
传质推动力 传质阻力
)故认为相界面上的溶解推动力亦很
8.1概述
①溶剂应对被分离组分(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或者说在 一定的温度与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这样,从平衡角度 来说,处理一定量混合气体所需溶剂量较少,气体中溶质的极限 残余浓度亦可降低;就过程数率而言,溶质平衡分压↓,过程推 动力大,传质数率快,所需设备尺寸小。
②溶剂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要小,即溶剂应具备 较高的选择性。若溶剂的选择性不高,将同时吸收混合物中的其 他组分,只能实现组分间某种程度的增浓而不能实现较为完全的 分离。
⑷工业吸收流程(见旧讲稿) 由流程图可见,采用吸收操作实现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必须解决下 列问题: ①选择合适的溶剂,使能选择性比溶解某个(或某些)被分离组 分; ②提供适当的传质设备(多位填料塔,也有板式塔)以实现气液 两相的接触,使被分离组分得以从气相转移到液相(吸收)或气相 (解吸);
8.1概述
注意:此时并非没有溶质分子继续进入液相,只是任何瞬间 进入液相的溶质分子数与从液相逸出的溶质分子数恰好相等,在 宏观上过程就象是停止了。这种状态称为相际动平衡,简称相平 衡。
8.2.1平衡溶解度
⑴溶解度曲线
对 单 组 分 物 理 吸 收 的 物 系 , 根 据相律 ,自 由度数F 为F=CΦ+2=3-2+2=3(C=3,溶质A,惰性组分B,溶剂S,Φ=2,气、液两 相),即在温度 t ,总压 p ,气、液相组成共4个变量中,由3个自 变量(独立变量),另1个是它们的函数,故可将平衡时溶质在气
新版化工原理习题答案(08)第八章--气体吸收[1]
第八章 气体吸收1. 在温度为40 ℃、压力为101.3 kPa 的条件下,测得溶液上方氨的平衡分压为15.0 kPa 时,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6.6 g (NH 3)/1 000 g(H 2O)。
试求在此温度和压力下的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及溶解度系数H 。
解:水溶液中氨的摩尔分数为76.6170.07576.610001718x ==+ 由 *p Ex =亨利系数为*15.0kPa 200.00.075p E x ===kPa 相平衡常数为 t 200.0 1.974101.3E m p === 由于氨水的浓度较低,溶液的密度可按纯水的密度计算。
40 ℃时水的密度为992.2ρ=kg/m 3溶解度系数为 kPa)kmol/(m 276.0kPa)kmol/(m 180.2002.99233S ⋅=⋅⨯==EM H ρ2. 在温度为25 ℃及总压为101.3 kPa 的条件下,使含二氧化碳为3.0%(体积分数)的混合空气与含二氧化碳为350 g/m 3的水溶液接触。
试判断二氧化碳的传递方向,并计算以二氧化碳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
已知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51066.1⨯=E kPa ,水溶液的密度为997.8 kg/m 3。
解:水溶液中CO 2的浓度为 33350/1000kmol/m 0.008kmol/m 44c == 对于稀水溶液,总浓度为 3t 997.8kmol/m 55.4318c ==kmol/m 3 水溶液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4t 0.008 1.4431055.43c x c -===⨯ 由 54* 1.6610 1.44310kPa 23.954p Ex -==⨯⨯⨯=kPa气相中CO 2的分压为t 101.30.03kPa 3.039p p y ==⨯=kPa < *p故CO 2必由液相传递到气相,进行解吸。
以CO 2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23.954 3.039)kPa 20.915p p p ∆=-=-=kPa3. 在总压为110.5 kPa 的条件下,采用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
化工原理 第八章 传质过程导论.doc
第八章传质过程导论第一节概述8-1 物质传递过程(传质过程)传质过程• 相内传质过程• 相际传质过程相内传质过程:物质在一个物相内部从浓度(化学位)高的地方向浓度(化学位)高的地方转移的过程。
实例:煤气、氨气在空气中的扩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等。
相际传质过程:物质由一个相向另一个相转移的过程。
相际传质过程是分离均相混合物必须经历的过程,其作为化工单元操作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如蒸馏、吸收、萃取等等。
几种典型的相际传质过程●吸收:物质由气相向液相转移,如图8-1所示A图8-1 吸收传质过程●蒸馏:不同物质在汽液两相间的相互转移,如图8-2所示。
相界面AB图8-2 蒸馏传质过程●萃取,包括液-液萃取和液-固萃取液-液萃取:物质从一个相向另一个相转移。
例如用四氯化碳从水溶液中萃取碘。
液-固萃取:物质从固相向液相转移。
●干燥:液体(通常为水)由固相向气相转移其它相际传质过程:如结晶、吸附、气体的增湿、减湿等等。
传质过程与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过程比较有相似之处,但比后二者复杂。
例如与传热过程比较,主要差别为: (1)平衡差别传热过程的推动力为两物体(或流体)的温度差,平衡时两物体的温度相等;传质过程的推动力为两相的浓度差,平衡时两相的浓度不相等。
例如1atm,20ºC 下用水吸收空气中的氨,平衡时液相的浓度为0.582 kmol/m3 ,气相的浓度为3.28×10 - 4kmol/m3 ,两者相差5个数量级。
(2)推动力差别传热推动力为温度差,单位为ºC ,推动力的数值和单位单一;而传质过程推动力浓度有多种表示方法无(例如可用气相分压、摩尔浓度、摩尔分数等等表示),不同的表示方法推动力的数值和单位均不相同。
8-2浓度及相组成的表示方法1. 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 质量分数:用w 表示。
以A 、B 二组分混合物为例,有w A = (8-1)● 质量分数:用x 或y 表示。
以A 、B 二组分混合物为例,有x A = (8-2)2. 质量比与摩尔比 ● 质量比:混合物中一个组分的质量对另一个组分的质量之比,用w 表示。
化工原理第八章
N A dz D
0
C A2
C A1
dC A CA 1 CM
D CM 积分后 N A C (C A1 C A 2 ) BM
C BM
C B 2 C B1 CB2 ln C B1
CM C M 1 , 低浓度吸收 漂流因子 1 C BM C BM
例题:在一个大气压和0℃的条件下CO2沿某一方
y yi x i x y yi m ( x i x ) NA 1 1 1 m ky kx k y kx y ye NA K y ( y ye ) 1 m k y kx
总传质系数
Ky
1 1 m k y kx
同样 NA=KX (xe-x)
2 4
4 N K ( y y ) 2 . 2 10 0.03 传质速率 A y e 6 2 6.6 10 kmol / m s
N A K x ( xe x ) 4.4 10 0.015 6.6 10 kmol / m s
2
4
6
E ②总压增加后,由 m 可知 P P 101.3 m' m 2 1.25 P' 162
Kx
1 1 1 mk y k x
mK y
Ky
1 1 m k y kx
有什么条件?
y mx b
4.2 阻力控制
总阻力
当
1 1 m K y k y kx
气相阻力控制
1 m ky kx
Ky≈ky , Kx≈mky , yi≈ye 条件: m很小(溶解度很大), 例如:水吸收 NH3 ,HCl 等易溶气体
1.388104 (44 28) 2.221103 kg /(m2 .h)
陈敏恒 化工原理 第八章(吸收)1
解:(1) m
E p
1 .2
1 .2
y
0 .08
x x e x 0.0147
(3)达到极限时气体浓度最低为
y min y e 0.006
8.3 扩散和单向传质 一、相际传质过程 (1)溶质由气体主体扩 散至两相界面 (2)溶质在界面上溶解
y i f ( xi )
N 0
N A J A D
定态时 :
dc A dz
NA C D D p A1 p A 2 N A c A1 c A 2 RT nA pA ( 理想气体 c A ) V RT
(2)单向扩散 NB 0
cA dc A N A 1 D dz cM D cM D p c A1 c A 2 p A1 p A 2 NA c BM RT p BM
8.2.2 相平衡与吸收关系 一、判断过程的方向
y ye 或 x xe
吸收
y ye 或 x xe
解吸
二、指明过程的极限 吸收过程的极限为平衡状态.即 y y e 或 x x e
x1 max x1e
y1 m
y 2 min y 2 e mx 2
三、计算过程推动力 过程推动力为实际状态与平衡状态的偏离程度
cM c A cB c Ai cBi C
c A c Ai 必有 cB cBi
A, B 反向扩散
(1)等分子反向扩散 当液相能以同一速率向界面供应组分 B 时, c Bi 保持恒定: J A J B 或 J A J B 0 通过截面 PQ 的净物量为零. (2)单向扩散 当液相不能向界面提供组分 B 时,发生的是 组分 A 的单向扩散。例如:吸收 在单向扩散中将产生主体流动 扩散流: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结果,纯组分 主体流动:宏观运动,同时带有组分 A 和 B 注意:在单向扩散中依然存在 J A J B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平衡关系与上式联立可求解界面浓度 xi 与 yi 。在用作图
3
三、工业吸收过程
工业的吸收过程常在吸收塔中进行。生产中除少部分直 接获得液体产品的吸收操作外,一般的吸收过程都要求 对吸收后的溶剂进行再生,即在另一称之为解析他的设 备中进行于吸收相反的操作-解吸。因此,一个完整地 吸收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
2024/3/25
4
8.2 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
对于单组分物理吸收,组分数c=3(溶质A、惰性 气体B、溶剂S),相数(气、液),自由度数F应为
F c23223
即在温度、总压和气、液组成共四个变量中,有三个是 自变量,另一个是它们的函数。
2024/3/25
6
在一定的操作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 度由其相中的组成决定。在总压不很高的情况下,可以 认为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只取决于该气体的分压pA , 而与总压无关。于是,cA*与 pA 得函数关系可写成
ky P kG
Ky m Kx KG HKL
13
二、界面浓度的求取
当m随浓度变化时,用分传质速率方程式计算更加方 便,界面浓度 xi 与 yi 存在关系有:
(1)有双膜模型理论,yi 与 xi 在平衡线上。如果平衡线以
y f (x) 表示,则 yi 。 f (xi )
(2)可导出
y yi kx x xi ky
2024/3/25
12
不同的推动力所对应的不同传质系数和速率方程。
浓度组成表示法
表8—1 传质速率方程的各种形式
摩尔分率
物质得量浓度或分压
传质速率方程 总传质系数
2024/3/25
N A ky ( y yi ) kx (xi x) ky (y y*) kx (x* x)
北京化工大学_《化工原理》_课件_第八章_干燥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本章主要讨论对流干燥,干燥介质是热 空气,除去的湿分是水分。
对流干燥是传热、传质同时进行的过程,
但传递方向不同,是热、质反向传递过程: 传热 方向 气 固 固 传质 气
推动力
温度差
水汽分压差
5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干燥过程进行的必要条件: * 物料表面水汽压力大于干燥介质中水汽分压;
空气—水体系,
kH 空气—甲苯体系,
cH
, t w t as
kH
c H ,tw tas
当空气为不饱和状态:t tw (tas) td; 当空气为饱和状态: t = tw (tas) = td。
30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8.1.2 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
11
pw pS
100%
即:
f ( pw,t )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当 φ =1时:
pw = ps,湿空气达饱和,不可作为干燥介质;
当 φ <1时:
pw < ps,湿空气未达饱和,可作为干燥介质。
φ越小,湿空气偏离饱和程度越远,干燥能力越大。
结论:
湿度 H 只能表示出水汽含量的绝对值,而
别被加热到50℃和120℃,求值 。
13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三、湿空气的比热与焓 1、湿比热(湿热)cH [kJ/kg干气•℃]
定义:在常压下,将1kg干空气和其所带有的Hkg水
汽升高温度1℃所需的热量。
cH cg cv H 1.01 1.88 H f ( H )
化工原理8章固体物料的干燥
r
t t as ( H H )
as
c
as
H
② 绝热饱和温度是状态函数
t、H
空气 补充水
tas f (t, H )
③ 绝热饱和过程可当作等焓处理
绝热饱和塔示意图
即空气的入口焓近似等于空气的出口焓。
(7) 干、湿球温度 ① 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 干球温度:普通温度计测出的空气温度;
(4) 湿比热容 cH ( kJ/kg干空气C )
c c c H 1.011.88H
H
a
V
ca: 干空气比热容,约1.01 kJ/kg干空气·C; cv: 水蒸汽比热容,约1.88kJ/kg干空气·C。
(5) 湿比焓I ( kJ/kg干空气) 基准: 0C干空气、 0C时液态水的焓为零。
I cat (r0 cV )H (1.01 1.88H )t 2490H
或 qmW qmC ( X1 X 2 ) qm1w1 qm2w2
又 qm C qm1 (1 w1 ) qm 2 (1 w2 )
所以
q mW
qm1
w1 w2 1 w2
qm2
w1 w2 1 w1
(2)空气用量
进入和排出干燥器的湿分相等,故有:
qm C X 1 qmL H1 qm C X 2 qmL H 2
干燥过程: 利用热能除去固体物料中的湿分(水或其他溶剂)的单元操作。
机理 : 质量传递:湿份的转移,由固相到气相,以蒸汽分压为推动力。
热量传递: 由气相到固相,以温度差为推动力。
8.1.2 干燥过程的分类
常压干燥 操作压力 真空干燥
热空气
物料
t
间歇干燥 操作方式
连续干燥
化工原理下册气体吸收
第8章气体吸收dC A dz因为C MD C B2 C M D C A1 —A2N Aln ——CB1 5 C B 2 —'C B1DC :m CA1C A2lnDPln P B2 RT P BIRT P BmP AI -P A2液膜中的传质速率 NA = kx ( X A,iX A)或NA = k l (C A,i - CA )111式中,KxFK y ,K x'x k y m11m------- = ----------------- "T -------------K ykyk xD C Al — C A2D AB ---------- 7 ----------O2、单向扩散和主体流动(分子扩散 +同方向上缓慢的总体流动)速率引起缓慢的总体流动的原因:溶质A 不断在气液相界面上发生溶解,自气相中消失,使得气液相界面附近的气相中产生空穴位,因此,引起缓慢的总体流动来补充所产生的空穴位。
如果是在气相中的传质,组分的浓度可以用分压表示,则3、对流传质 集总参数法表示传质速率气膜中的传质速率N A 二 k y (y A -y A,i )或 N A 二 k G (P A - P A,i )式中,k y =Pk G ,k x = Pk l 包括气膜和液膜的总传质速率N A =K y (y A - y A,e )或 N A = K x (X A,e - X A )解吸操作,包括气膜和液膜的总传质速率N A 二 K y (y A,e 一 Y A )或 N A 二 K X (X A - X A,e )4、传质控制如果m1 ————,则 K y k y ,传质过程为气膜阻力控制,k xk yNM - Nnet,ACB2CB1如果1 1- ,则K x k x,传质过程为液膜阻力控制。
mk y k x塔内任一横截面上气相组成 y 与液相组成x 之间的关系式,即操作线方程式:L八 G xy2- X 2L 和填料层高度H 。
化工原理第八章固体流态化
或
式中: u0 —ξ—= Cd分2 布阻板力小系孔数气(速当开孔率≤10 % 查图 6-12 P334)
为了增大△P干, 工业上常在开孔率一定下(0.4~1.4 %), 采用小孔布 气
2. 内部构件: 3. 型式: 挡网、档板 4. 作用: ① 抑制气泡成长和产生大气泡(“腾涌流化”) 5. ② 减小返混程度 6. ③ 增强两相接触 7. 粒度分布: 8. 主要影响临界流化速度umf及操作弹性比ut /umf,床层膨胀比L /Lmf及床层压降△P 9. 因此: 工业中常用小直径且粒径分布较宽的颗粒进行流化作业,粉粒可在其中起“润滑”
, ut , dp表示事出颗粒最小粒 径
3. 操作范围: (ut/umf)—— 亦可称操作弹性 比对于微细颗粒: 当 Rep<1 时,
对于大颗粒: 当 Re>1000 时,ξ = 0.44
1-4. 流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分布板结构形式(开孔率、孔径等)作用: ① 支承颗粒、防止漏料 ② 使气体均匀分布 ③ 分散气流,形成小气泡 要求: 分布板的干板压降足够大(≥3.5Kpa)以保障气体的均布(或△P干 / △P总≥10 %)
关系: 气体的放(吸)热 = 固体颗粒吸(放) 热
在微分床层高度dH内: 故:
即: 以
对H作图, 由斜率
G —— 质量流速 Kg/m2·s at —— 单位体积床层颗粒比表面
可求得α值
b.非定态法 假定: ① 任一时刻床层中气体温度等于其离开床层时温度(Tf离 = Tf1)
② 床层中任一时刻τ的颗粒温度Ts分布均匀,但随时间变化。 ③ 无热损失。(床层表面不散失热量)
第八章 固体流态化
第一节 流化(固体流态化)
《化工原理》8传质过程导论1.
D RT
dpA dz
将上式中的p、z 对应积分,整理得:
D
NA RTz (pA1 pA2 )
同理,组分B有
D
NB
JB
RTz
pB1 pB2
若为液相,则有
D
N A z cA1 cA2
D
NB z cB1 cB2
例1. 氨气(A)与氮气(B)在一等径管两端相互扩散,管 子各处的温度均为298K,总压均为1.013×105Pa。在端点 1处,氨气的摩尔分数yA1=0.15;在端点2处,yA2=0.06, 点1、2间的距离为1m。已知此时扩散系数DAB=2.3×105m2/s。试求A组分的传质通量。
§8-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1、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
质量分数
wA
mA m
wB
mB m
wi 1
摩尔分数
xA
nA n
xB
nB n
xi 1
相互换算关系:
wA
xA M A
wi
i Mi
(一般液相用x,气相用y)
wA xAM A
xi M i
i
2、质量比和摩尔比(常见于双组分物系)
扩散:物质在单一相内的传递过程
流体中物质扩散的基本方式:
扩散方式 分子扩散 涡流扩散
作用物 流体分子 流体质点
作用方式 热运动 湍动和旋涡
作用对象 静止、滞流
湍流
分子扩散:
推动力 浓度差 物质传递 简称为扩散
终点: 浓度差为〇
扩散快慢?
College of Power Engineering NNU WANG Yanhua
化工原理(第四版)谭天恩 第八章 传质过程导论-dm
靠分子或原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A B A B B A 组分B的扩散量JB,z A B 质量中心面 B B A B 组分A的扩散量JA,z B B B
JA,z------相对扩散通量,kmol/m2s
A
11/36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八章
第二节 分子扩散
二.菲克定律
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
组分A的扩散量JA,z A B A B A A B 质量中心面 B B A B A B 14/36 B A A
组分B的扩散量JB,z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八章
一.菲克定律
说明: (3)DA,B是物性。
DA, B f ( P , T , x)
转下页
DA,B(气) 10-5m2/s DA,B(液) 10-9m2/s DA,B(固) <10-10m2/s (4)对二元体系,扩散系数的下标 可去掉。即 对气体体系有:DA,B= DB,A 对液体体系有:DA,B DB,A
dcA DAB dz
13/36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八章
一.菲克定律
说明: (1)JA,z、 JB,z是相对扩散通量 (绝对扩散通量用NA,z表示) 组分A移走后,出现空位,其他 分子(可能是A也可能是B)将会 补位,若A、B分子量不等,那么 质量中心会局部发生漂移。JA,z、 JB,z是为了使JA,z+ JB,z=0而定义的 ,即JA,z、 JB,z是相对于一个移动的 扩散面而定义的扩散通量。 (2)JA,z=- JB,z 由JA,z+ JB,z=0可证得。
18/36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八章
二.双组分、一维稳态分子扩散举例
1.等摩尔相互扩散
特点:N A, z N B, z 常数
化工原理(第八章传质基础)
3、生物物质的扩散系数 化 工 原 理 对于水溶液中生物溶质扩散系数的估算,当溶质的分子量 小于1000或其分子体积小于500 cm3/mol 时,可用下式计 算:
DAB
1/ T (φM B )T2 −15 = 7.4 ×10 µVA0.6
m2 / s
吉 首 大 学
吉 首 大 学
JA pA1 pB1 JB pA2 pB2
由于总压p=pA+pB为常数,微分则有:0=dpA+dpB DAB=DBA=D
二、扩散系数 化 工 原 理 扩散系数是衡量物质扩散能力的物理性质,单位:m2/s 1、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气体中的扩散系数与其系统、温度和压力有关,其数量级为 10-5m2/s 对于二元气体扩散系数的估算,通常使用富勒(Fuller)公 式:
固相 C
固相 B+A
气相 C+A
液相 A
汽相 精 馏
干 燥
B+A A+B B
三、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化 工 原 理 1.质量分率和摩尔分率 混合物中某组分A的质量mA占混合物总重量m的分率,称为 组分A的质量分率 。即: wA= mA/m 混合物中某组分A的摩尔数nA占混合物总摩尔数n的分率,称 为组分A的质量分率 。即: xA= nA/n 2.质量比和摩尔比 以B为参照组分,则质量比:w = mA/mB,摩尔比:X = nA/nB 3.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称为质量浓度,即: CA=mA/V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称为摩尔浓度,即: cA=nA/V
C (C -C ) A Ai CBm
CA CAi CAi’
δ δ’
’ D’ C (C’ C ) Ai- ’ A C’ δ’ Bm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 蒸馏习题答案
习题相平衡1.已知甲醇和丙醇在80℃时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181.13kPa 和50.92kPa ,且该溶液为理想溶液。
试求:(1)80℃时甲醇与丙醇的相对挥发度;(2)若在80℃下汽液两相平衡时的液相组成为0.6,试求汽相组成; (3)此时的总压。
解:(1)甲醇与丙醇在80℃时的相对挥发度557.392.5013.181===o BoA p p α(2)当x=0.6时 ()842.06.0)1557.3(16.0557.311=⨯-+⨯=-+=x x y αα(3)总压kPa yxp p o A 07.129842.06.013.181=⨯==2.已知二元理想溶液上方易挥发组分A 的气相组成为0.45(摩尔分率),在平衡温度下,A 、B 组分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145kPa 和125kPa 。
求平衡时A 、B 组分的液相组成及总压。
解:对二元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可采用拉乌尔定律及道尔顿分压定律求解。
已知理想溶液 ,45.0y =A 则0.5545.0-1y 1y A B ==-= 根据拉乌尔定律 A oA A x p p = ,B oB B x p p = 道尔顿分压定律 A A p p y = ,B B p p y = 则有 o A A p p x A y =,op p x BBB y = 因为 1x x B =+A所以 1p y p y 0B BA =⎪⎪⎭⎫⎝⎛+o Ap即 11250.551450.45=⎪⎭⎫ ⎝⎛+p可解得 p =133.3 kPa 则液相组成 414.014545.03.133y A =⨯==oAA p p x586.0414.01x 1A B =-=-=x3.苯(A )和甲苯(B )的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安托因方程)为24.22035.1206032.6log +-=t p oA58.21994.1343078.6log +-=t p oB 式中oA p 单位为k a P ,t 的单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活塞流模型 管式反应器内,可视为理想置换反应器,或 称为活塞流反应器。物料流在管内的速度分布完 全是齐头并进的,物料流完全没有反混现象。尤 如列队的方阵,齐步通过检阅台。所用物料在反 应器内的停留时间相同。
• 连续搅拌釜与管式反应器是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状
况的两种极限情况,前者是混合程度无限大,后 者是混合程度等于零。是两种理想流动模型。
所以,要用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有关知识。
• 对于间歇操作搅拌釜式反应器,物料一次投入, 反应完成后一次排出,所有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
留时间相同并等于反应时间。
• 对于活塞流反应器,出于没有物料返混,所有物
料微团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也相等。
这两种反应器中物料的停留时间很容易测量
和控制的。
• 对于全混流反应器,内于釜内有良好地搅拌,使
则(学生在公园内的)停留时间为0~10分钟的分率为
200 人 分1 0.0025 10分 0.05 100 人
,
停留时间为10~20分钟的分率为
200 人 分 1 0.005 10分 0.10 100 人
停留时间为t t dt的物料所占的分率为 q V c(t )dt E(t)dt M0
4-3 非理想流动模型
流动状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流动模型。
• 轴向扩散模型
轴向扩散模型是以活塞流模型为基础的,再叠加以 轴向扩散形式。 • 多级全混模型———在每个釜内可视为理想混合型;在 釜与釜之间,可视为理想装置模型,它介于中间状况。
如图所示:
• 在相同的反应器体积的情况下,模型参数为串联 级数N。若N=1,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态为全
• 对其物料做衡算:
qV ,O c A,O (1 x A ) qV ,O c A,O [1 ( x A dxA )] (rA )dVR
( rA ) c A,O dxA dVR qV ,O
• 空间时间
dVR d qV ,O
• 当物料流经整个反应器时,空间时间为:
VR qV ,o
物M。(即脉冲信号),然后测定在出口物料流
中示踪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C(即脉冲信号
的展开情况)。脉冲法的特点就是示踪物瞬时加
入。
流动体系入口处示踪物浓度C(t)变化情况
如图所示。
在加入示踪物的瞬间,示踪物浓度C(t)突
然增加,过了这一瞬间, C(t)又突然减小至
零。
E(t)和c(t)的关系
• 示踪物注入后,经过 t~t+dt 时间间隔,出口流出
加料量不随时间而变,釜内各点浓度不但均
匀一致,而且不随时间而变;物料微团在釜内停
留时间可能由0→∞,有的在釜内停留时间很短
即被排出。
(2)多级串联连续搅拌釜
鼓泡塔,固定床,流化床,回转筒式反应
器,喷嘴式反应器,都可以用多釜串联的模型来
逼近。
(3)活塞流管式反应器 反应物沿管长方向流动,反应时间是管长的
• 选择性
生成目的产物消耗关键组分的量 v A nP 已转化的关键组分量 v P n A,o n A
转化率x、收率φ、选择性β三者之间的关系
φ=βX
§3 流动系统的反应动力学
3-1 流动系统的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时间
• 设物料的总体积流量为qv,0,反应物的起始浓度为: cA,0,当物料通过微元体积dVR时,反应物的转化 率由xA → xA+dxA
混流;当N=∞时,类似于活塞流反应器。
• 之所以要引入多釜串联模型,是因为釜数本身可 以反映出实际流动情况偏离活塞流或偏离全混流 的程度。
§5 反应器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
“分布”的概念:
工程数学的分支之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是一门研究偶然现象规律性的学科。由于物料微
团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也是一种偶然现象。
(1)连续搅拌釜———釜中反应物浓度不随时间和
位置而变,其数值等于CA=(CA)
(2)多釜串联———釜内反应物浓度不变,釜之间
不混合,反应物浓度呈阶梯逐渐降低。
(3) 管式反应器———反应物的浓度沿管长逐渐 降低到出口浓度。 CA>>(CA)出 如图的c线 (4)间歇搅拌釜———釜中反应物浓度仅是时间
§4 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模型 4-1 全混流模型
在连续搅拌釜内,可视为理想混合反应 器,或称为全混流反应器。在这种釜内,可 以认为进入反应器的物料瞬间混合均匀,立 即均匀分散在整个反应器里。由于连续进料 也连续出料,致使物料微团在反应期内的停 留时间长短不一,从0~∞都有。是一种极端流 动模型之一。
• 当反应器内有填料时,如果空隙率为ε,则空间时
间为
V R
qV ,o
• 空间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反应器的物
料体积。其值为空间时间的倒数:
qv
SV
1
V ,o
VR
3-2 气相反应的膨胀因子 对于气相反应,由于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
变化,物料的体积流量也发生变化。
aA + bB → rR + sS
式中:
A
s r a b a
为膨胀因子或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率
反应时间为t时,反应物A的摩尔分数为:
yA y A, 0 (1 x A, ) 1 A y A, 0 x A
c A,0 (1 x A, ) 1 A y A,0 x A
如果是等压过程,可以用浓度及分压来表示
例如,公园入口处一下子进来了100名学生(红色运动服者), 公园出口处的人流量为200人/分钟,10分钟后,公园出口走出 了五名学生,学生在出口人流中所占的分率为
5 0.0025 200 10
20分钟后,公园出口走出了10名学生,此时学生在出口人 流中所占的分率(或浓度)为
10 0.005 200 10
• 间歇式反应器——物料一次投入,反应达到要求
的转化率之后,物料一次放出。
• 连续反应器——进料,反应和出料都连续进行。
• 半连续反应器——是间歇与连续操作的组合。如 青霉素的生产,菌种和青霉素母体是间歇加入和 排出,但糖分、空气是连续加入,废气是连续排
出。
半连续反应器示意图
(1)全混流连续搅拌釜
第八章 化学反应工程学基本原理
• 化学反应工程学是化学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以工业反应器为研究对象,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
传递过程原理出发,研究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与
混合、传热与传质等物理过程对化学反应过程的
影响,找到工业反应器内宏观反应体系的反应规
律,建立数学模型,为反应器的放大和优化提供
可靠依据。
物料在进料总量中所占的分率表示为反应系统内物料的
停留时间分布。故有:
F (t ) E (t )dt E (t ) dF (t ) dt
两者都是时间的函数,都有单位,因此,
用无量纲的停留时间来表示:
t t
θ:对比时间
t :为平均停留时间。
5-2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测定
脉冲输入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 • 测定方法与步骤——在流动体系入口处加入一定 量的示踪物,然后测定出口处物料流里示踪物浓 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C(t)。由于示踪物的加入方
函数,最快的反应速度是管长上的某一点。
(4)间歇式反应器
间歇加料和间歇出料,它可以作为间歇操作
的代表类型。
尽管反应器的类型很多,可以说是五花八 门,但实质上可以归纳成上述四种基本反应器。 本章围绕基本反应器过程讨论,掌握了基本 反应器的设计方法,其它类型反应器就可以迎刃 而解。
基本反应器内反应物浓度
当t=0
nt=t nA,0(1-xA) nB=nB,0-bnA,0xA/a rnA,0xA/a snA,0xA/a
在t=0时,反应系统中总物质的量n0为: n0=nA,o+nB,0 在t=t时,反应系统中总物质的量n为:
s r b n n A, 0 nB , 0 ( 1)n A, 0 x A a a a s r a b n0 ( ) n A, 0 x A a n0 A n A, 0 x A
式不同,所以测定方法又分为:脉冲法和阶跃法。
对示踪物的要求 • 示踪物不致影响流动;
• 不会变质;
• 注入必须方便;
• 便于分析。
脉冲法的广义说法是:向稳定流动的流动体
系输入一个脉冲信号,然后测定脉冲信号在出口
处的展开情况。
• 在化学工程实验里,脉冲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一
般是:向稳定流动的体系瞬时注入一定量的示踪
的函数 [CA=(Ft)] 而且任何时刻的反应物浓度都
大于出口浓度。 CA>> (CA)出 。如图的的c线。
反应器内浓度对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2 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2-1 反应速度 对于一个反应式 VAA+VBB→VCC+VDD
n A n A ,O vA nB nB ,O vB nC nC ,O vC n D nD ,O vD 常数
• 常数ζ称为反应进度。
2-2 转化率 转化率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某一物质消耗的百 分率,其定义为:
某一反应物的消耗量 x 该反应物的起始量
转化率与反应进度的关系
vi xi ni , 0
2-3 收率与选择性
由于存在副反应,必然要消耗原料,其反应
转化率并不等于收率。
• 收率φ
生成目的产物消耗关键组分的量 v A nP 关键组分的初始量 v P n A,o
5-1 分布函数的概念
在一非活塞流连续操作反应器里,假如进入
反应器有N份物料,停留时间间隔为t~t+dt内的
物料量为dN,则在t~t+dt 间隔内的物料占进料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