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
政治必修四知识清单《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并不是搞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电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区别①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2)态度: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之是哲学家的事情。
(1)区别:①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
②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具体知识:①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②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③思维科学知识: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2)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⑴起源: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作用: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⑴从本义上:爱智慧、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⑵与世界观的关系上: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⑶与方法论的关系上: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⑷与具体知识的关系上: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⑴思维与存在何为本源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一览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政治必修四大题必背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大题必背知识点一、辩证唯物论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同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生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Ⅰ、作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
Ⅱ、意义:a、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b、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Ⅲ、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Ⅳ、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2、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1)其他科学:①、内容:a、自然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c、思维科学知识②、特点:哲学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与最普遍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A、产生的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自然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 1 页 共 8 页《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1、产生-------社会实践2、根源-------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4、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5、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6、任务: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地位:哲学是一定和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自己所处时代精神的反映①区别:含义、形成、特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②联系:略①区别:含义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课本上”研究对象不同①区别: 揭示规律不同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提供指导不同:分别提供方法论指导和具体方法指导。
②联系:略 ①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②哲学反作用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产生基础:①阶级基础②自然科学基础③社会科学基础2、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②时间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关于哲学 二、关于“三对关系” 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四、马义主义哲学 五、哲学的作用美好哲学的向导第 2 页 共 8 页a .唯物主义①第一性b .唯心主义 1、是什么?a .可知论②同一性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b .不可知论①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为什么?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始终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唯物主义②派别 1、 对世界本原的分歧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②派别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3句)、客观性(2句)、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②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2、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精选.]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3句)、客观性(2句)、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核心提示:哲学の产生哲学の起源哲学の作用哲学の本义哲学の任务哲学の内涵哲学の基本问题哲学の基本派别哲学の两个对子哲学与时代の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课美好の生活导向1课1框生活处处有哲学P41.哲学の产生:P4哲学の智慧产生于人类の实践活动。
2.哲学の起源:P5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の追问和对世界の思考。
3.哲学の作用: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の艺术。
4.哲学の本义:P6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の学问。
5.哲学の任务: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2框关于世界观の学说P7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の学说。
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の统一。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の概括和总结。
④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の学问。
哲学の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第二课百舸争流の思想2 课1框哲学の基本问题P101.哲学の基本派别:P12◇附表:唯心主义の两种基本形态:P13第三课时代精神の精华3课1框真正の哲学都是自己时代の精神上の精华P16 1.哲学与时代の关系:P163课2框哲学史上の伟大变革P18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核心提示:物质运动规律意识认识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の本质4课1框世界の物质性P283.人类社会の物质性:P304课2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P31 一.运动:1.运动の含义:P31哲学上所讲の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の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の关系:P313.运动の特点:P32运动是无条件の、永恒の和绝对の。
静止の特点:静止是有条件の,暂时の和相对の二.规律:注意:人们可以认识、发现、利用规律。
但是不能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の奥妙5课1框意识の本质P351.意识の含义:p35物质决定意识。
5课2框意识の(能动)作用P382.意识の作用:P38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才智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核心提示: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起源哲学的作用哲学的本义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两个对子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课美妙的生活导向1课1框生活到处有哲学P41.哲学的产生:P4哲学的才智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起源:P5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索。
3.哲学的作用: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哲学的本义:P6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5.哲学的任务: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2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73.详细科学与哲学:P8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详细学问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才智或追求才智。
其次课百舸争流的思想2 课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哲学的基本问题:P10-2课2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21.哲学的基本派别:P123课1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163课2框哲学史上的宏大变革P1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P18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8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核心提示: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相识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课1框世界的物质性P281.自然界的物质性:P282.物质:P294课2框相识运动把握规律 P31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P3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
3.运动的特点:P3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确定的。
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和相对的二.规律:1.规律的含义:P332.规律的特点:P33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5课1框意识的本质P352.物质确定意识:P37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确定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汇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含义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特别提示: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特别提示:世界观哲学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阐述科学的世界观。
3.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反思;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迚步推动着哲学的収展;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特别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不能将哲学与具体科学等同起来,将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将哲学凌驾于其他具体科学之上,是错误的。
三哲学的作用: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它引导我们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知识,下面就为大家进行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而哲学则是将这些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1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 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③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方法论]:①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Ps: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2)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法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原理]:(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系统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原理]: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事物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②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社会历史观部分(唯物史观)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