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地质作用和地表形态(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选择题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
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
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2、地层T
3、T
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
B.T4>T3>T5
C.T3>T5>T4
D.T5>T4>T3
3、若地层年龄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解析第1题,图示河流东岸,由河流向东依次分布着T1、T2、T3、T5地层,缺失了T4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东岸先下降沉积了T1、T2、T3三个地层,而在T4地层形成时期东岸上升,处于较高位置而没有堆积,即运动情况可能是先下降后上升。
第2题,图示河流向两则地势逐渐升高,地层依次为T1、T2、T3、T4、T5,一般下部地层先形成而年龄较老,故地层年龄最可能是T3>T4>T5。
第3题,若地层年龄T3>T2>T1,则由中心向两翼岩层年龄越来越老,说明该地为向斜;图示海拔中间低、两侧高,说明是谷地;故可能是向斜谷。
答案 1.D 2.A 3.A
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
图1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图2示意三种岩石样本。
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
据此完成4~5题。
4.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 )
①河流落差增大②河流落差减小③河流流量增大④河流流量
减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该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分别是( )
A.背斜沉积平原
B.向斜沉积平原
C.背斜剥蚀平原
D.向斜剥蚀平原
解析第4题,砾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沉积物的颗粒越大。
砾岩的组成颗粒较大,说明当时流量较大,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页岩的组成颗粒较小,说明当时流量较小,河流落差减小,流速较缓。
因此②④正确,故选D项。
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平原表层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属于背斜构造;由基岩裸露可知,该地受外力侵蚀,岩层缺失,从而形成剥蚀平原,故C项正确。
答案 4.D 5.C
断层形态多样,如果破裂面两侧岩块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种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走滑断层)。
在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如果两侧岩块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
其中,上盘相对下盘(断层面倾斜时,断层面上部的岩块称为上盘,下部的称为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反之是逆断层。
读常见断层形态示意图(下图),完成6~7题。
6.关于断层,我们可以推断( )
A.正断层是由于岩层受拉力形成的
B.所谓逆断层就是常说的地垒构造
C.走滑断层常形成裂谷和块状山地
D.受外力侵蚀,正断层可转化为逆断层
7.大的断层往往出现在板块边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断层多出现在板块的消亡边界
B.逆断层的附近常有褶皱构造出现
C.走滑断层只分布在板块生长边界
D.大洋中脊附近多为逆断层构造
解析第6题,正断层受拉力作用断裂,上盘会沿着断层面下滑;逆断层指一个断层,常说的地垒构造是由两个断层形成的中间上升部分;走滑断层沿水平方向滑动,不会形成块状山地;正断层和逆断层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与外力没有关系。
第7题,正断层向两侧张裂,岩浆上涌形成新的岩石,多出现在板块的生长边界;逆断层受挤压作用,岩层容易发生弯曲,附近常有褶皱构造出现;走滑断层只分布在板块消亡边界;大洋中脊附近两个板块张裂运动,多为正断层构造。
答案 6.A 7.B
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
海岸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均影响海岸发育。
读6 000年来上
海海岸线的变化图,完成8~9题。
8.6 000年来,图中海岸( )
A.以沉积作用为主
B.以侵蚀作用为主
C.先侵蚀后沉积
D.先沉积后侵蚀
9.与图示海岸线的变迁规律关系最小的是( )
A.城市建设需要
B.港口工程建设
C.河流泥沙淤积
D.板块的运动
解析第8题,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以沉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后退,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
由图可知,6 000年来该地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说明一直以沉积作用为主,所以选A项。
第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海岸地区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与该地泥沙不断沉积有关,城市建设和港口工程建设,会通过填海造陆等方式扩大陆地面积,促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河流携带泥沙的多少也会影响入海口泥沙的沉积,进而会影响海岸线的进退;但是该地的海岸线的推
进与板块的运动关系不大,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8.A 9.D
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
11.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多,资源丰
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
解析第10题,结合图示知,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大。
T1107公路在甲段多处连续弯曲,是为了减缓公路坡度。
第11题,乙城市地处沿海,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风景优美,为城市发育
提供了良好条件。
答案10.A 11.D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12~14题。
12、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3、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解析第12题,由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主要是河道不同部位冲淤状况存在差异,导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乱,从而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
与黄河下游河段相比,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水量并不大,排除A、B选项;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该地区地势落差较小,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黄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大气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综上可排除C选项,D选项正确。
第13题,由上题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顺直、宽浅、落差较小的河道中,易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河流水量的大小与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关系较小,但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与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有关,①错误;有支流汇入的河段,受干流顶托作用的影响,支流挟带的泥沙容易在干支流交汇处淤积,易使河道摆动,但黄河小北干流中段与南北两段相比,无主要支流汇入,②错误;受沿岸地形地貌及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影响,黄河小北干流中段河道较窄,从而导致该河段河道摆动范围较小,③④正确,故选C。
第14题,渭河位于黄河小北干流南端,主汛期渭河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会顺黄河水向下游流去,对黄河小北干流河水含沙量没有太大影响,A 项错误;渭河洪水汇入黄河会阻塞黄河小北干流南流的河水,使黄河
小北干流水位抬升,流速降低,泥沙淤积增强,B、D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12.D 13.C 14.C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曲峡”是指形成于山地中的曲流峡谷,多是由古平原面上的曲流发育而成。
在太行山区,从南向北分布有数条河流。
这些河流流经的太行山主脉地区,是“曲峡”分布密集区。
图1示意太行山区典型“曲峡”分布地段,图2示意太行山某“曲峡”景观。
(1)从气候角度分析太行山区河流的典型水文特征。
(2)描述太行山“曲峡”的形成过程。
(3)说明太行山“曲峡”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量大小,水位变化、结冰期、含沙量、汛期等方面分析。
结合太行山区温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特点,进行分析。
第(2)题,一方面从“曲”即河流为何弯曲角度分析,另一方面从“峡”即峡谷,也就是从河流下切角度分析。
第(3)题,影响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因此该题需要从两方面进
行分析。
答案(1)太行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季,河流汛期以夏汛为主;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河流有结冰期。
(2)第一阶段,地质时期,太行山地区地势平缓,河流侧蚀作用明显,曲流发育;第二阶段,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但保留了曲流的形态,逐渐演变成“曲峡”。
(3)有利影响:“曲峡”景观独特,利于发展旅游业;水能资源丰富,利于筑坝发电。
不利影响:“曲峡”地区山高坡陡,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
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
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湖岸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
近年来,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2)分析该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发生明显改变的原因。
(3)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
分析海晏湾西侧的沙堤的成因。
(4)分析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
由于该地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河口三角洲沉积物会随着西北风的作用,不断向东推移,并沉积,同时,由于东岸分布有山脉,因此从西侧吹来的风沙,受到山脉的阻挡作用停落,进而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
而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因此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
第(2)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同时,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因此,冬季西北风强劲时,新月形沙丘向东南移动,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增强,从而使新月形沙丘向西北移动,从而导致沙丘的坡向随季节发生改变。
第(3)题,主要从沙源、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原因从人类过度
的经济行为分析,措施从工程、生物措施等方面回答。
答案(1)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东岸湖滩的风沙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冬季西北风强劲,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风力增强使沙丘坡向改变。
(3)西北风携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北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出露水面。
(4)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植被破坏,工程建设,修路。
措施:工程固沙或建设沙障;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退牧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