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书报告本篇⽂章讲到中国园林建筑所表现的⼆个美学思想:第⼀,飞动之美,在古代雕刻常⽤龙,虎,鸟,蛇这⼀类⽣动的动物形象,汉代的舞蹈,杂技等艺术⼗分发达,绘画,雕刻,也呈现⼀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
第⼆,空间之美,指出“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还提到中西建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对空间的使⽤上。
西⽅建筑内部与外部不通透,⽽中国建筑每室⾃凿窗户,内外通光,⼀个字就是“通”。
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摸拟接近⾃然的布局美,也就是本于⾃然,⾼于⾃然,它⽬的在于求得⼀个概括、精炼典型⽽⼜不是⾃然⽣态的⼭⽔环境。
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必须合乎⾃然之理,也就能获致天成之趣。
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然美与⼈⼯美⾼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活事例为⼀体,形成了⼀种把社会⽣活、⾃然环境、⼈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乳交融在⼀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在⽂字可以感受到宗⽩华对虚⽆之美⽂化美学内涵的推崇,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可以欣赏到外界⽆限空间中的⾃然景物,使⽣意盎然的⾃然美融于怡然⾃乐的⽣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不出户,就能与⾃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创造⼀个洋溢着⾃然美的园林“⽣境”。
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中的飞动之美,是否可以看作宗⽩华“⽓韵⽣动”的艺术境界,宗⽩华在中西对⽐中对中国艺术“⽓韵⽣动”的阐述,其最后着眼点落在“空间意识”上,也就是说“⽓韵⽣动”的精神最终要通过独特的空间建构体现出来。
中国⼈的空间意识不是⼏何式的,⽽是⽆往不复的流动空间,是⽣命的空间。
浅述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
浅述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摘要: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和设计精髓,对研究我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苏州园林也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信息、物质和精神内容,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果想探求我国古典园林必要深入了解苏州园林。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美学思想Abstract: Suzhou garde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of the work, which embodies the aesthetic ideas and design ess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ave a very high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t the same time, Suzhou garden also save a lot of historical, cultural, ideological and informatio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ontent,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f you want to explor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gardens need to understand.Keywords: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gardens; aesthetics;1.前言早在小时候就拜读过叶圣陶先生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当时就已经被其描述出的园林景色深深吸引住。
那移步换景,楼榭假山、小桥流水在脑海中浮现过千百回。
苏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独自包揽了几乎我国所有的名园。
中 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独特的美学魅力。
它不仅仅是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的艺术表达。
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之美。
它追求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将山水、植物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
园林中的山峦起伏、水流潺潺、花草繁盛,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
这种对自然的崇尚,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四季的更替,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比如,春天的桃花盛开,满园芬芳;夏天的荷叶田田,清风送爽;秋天的枫叶如火,绚丽多彩;冬天的梅花傲雪,香气清幽。
自然之美在园林中得以永恒定格,让人随时都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
中国园林艺术强调意境之美。
它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的设置,营造出一种含蓄、深远的意境。
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致都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让人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引发内心的联想和思考。
比如,一座小小的亭子,置于山水之间,便让人联想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畅怀抒情的情景;一条曲折的小径,通幽处或许是一座静谧的庭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等文字元素,更是点睛之笔,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点明了园林的主题和意境。
这种意境之美,超越了物质的表象,直达人们的心灵深处,让人在园林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空间布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园林往往采用曲折迂回、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避免了直线和对称的生硬感。
通过巧妙地运用借景、对景、障景等手法,使园林的空间显得更加丰富和富有变化。
比如,借远处的山峦作为园林的背景,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纵深感;在庭院中设置一道屏风,挡住视线,待绕过屏风,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片新的景致,给人以惊喜和新鲜感。
这种空间布局的巧妙处理,让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无限的可能,让人在游览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美景,感受到园林的无穷魅力。
中国园林艺术还注重人文之美。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
园林美学中的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以及水景设计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气质。
古典园林的美学追求以自然为基调,以清雅、谦逊的姿态展示出东方文化的精髓。
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布局方式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启示作用,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
古典园林美学的永恒魅力体现在其深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韵味、文化传承、地位与价值、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水景设计、永恒魅力、现代园林设计、文化价值。
1. 引言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古代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不仅是皇帝们休憩游玩的场所,更是展示皇家气派和文化品位的象征。
而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更多地表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独特诠释和审美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景观布局中,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园林中的假山、亭台、池塘等元素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后人能够深刻领略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1.2 古典园林的地位与价值古典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古典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通过古典园林的建筑、景观和设计,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美学思想分析摘要:园林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中最重要的设计门类之一,对其美学的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园林是一个宽泛的、多学科交叉的概念,它和自然、建筑、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连。
并且,园林美学需要考虑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绝大多数都是“人化的自然”,甚至就是“人造的自然”,是人和自然相协调的产物。
关键词:园林设计;环境;美学一、设计背景园林设计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栖居生活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并且促进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景观设计不懈的追求。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希望创造出一个健康而舒适的生存环境,以便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园林设计可以使人的内心获得宁静、满足并产生一种愉悦和美的体验。
二、“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提出和阐述的一系列概念开始的,老子的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数千年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地在这个领域探索,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
儒家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论证了其环境美学的思想,这一理论对园林设计美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道家老子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主宰万物的运行,如果从道家的观点出发,园林设计最大的道就是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做合乎道的园林设计,符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现代设计发展潮流,违背自然之道的园林设计必然会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气”的概念基础上的风水学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思想,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
从客观角度上可以反映古代中国人追求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思想真谛,其中的某些观念,如生态环境理论,与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一些美学主张不谋而合。
中 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宛如一幅流动的诗画,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
它不仅仅是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简单组合,更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中国园林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这意味着园林虽然是人工营造的,但要尽量呈现出自然天成的美感。
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力求模仿自然的形态和神韵。
比如,假山的堆叠,并非简单地堆砌石块,而是要营造出峰回路转、山峦起伏的意境;池塘的设计,也不是规整的几何形状,而是要模仿自然界中湖泊的曲折边缘和幽深之感。
这种对自然的崇尚和模仿,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在布局上,中国园林讲究曲折迂回,含蓄蕴藉。
园林中的路径常常不是笔直通畅的,而是蜿蜒曲折,让游人在漫步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的理解——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而是充满曲折和变化的旅程。
同时,园林中的景观常常被巧妙地遮挡和隐藏,需要游人通过门洞、漏窗等元素去窥探和发现。
这种“欲露先藏”的手法,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也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
中国园林还注重借景和对景的运用。
借景是将园外的景色引入园内,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比如,苏州拙政园借北寺塔的景色,让园内的景观更加丰富和生动。
对景则是通过巧妙的布局,让园内不同位置的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或呼应的美感。
这些手法使得园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整体美感。
在色彩和质感方面,中国园林追求淡雅、质朴。
建筑多采用青瓦白墙,与自然的绿色相得益彰,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注重四季的变化,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让园林在不同的季节都有独特的韵味。
而园林中的石头,有的光滑细腻,有的粗糙古朴,它们与植物、水流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丰富的质感和氛围。
此外,中国园林中的文化内涵也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诗画之园”,它具有独特的
美学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在园林中注
重营造自然的景观,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环境,使人们在钦赏自然美丽的同时,也得
到了内心上的愉悦与升华。
二是意境丰富的诗意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它融合了
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一种丰富的诗意情趣。
在园林的设计和
布局中,注重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使人们在园林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清雅的文化情趣。
三是造型美感的协调构成。
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美感方面讲究协调,建筑、山水、植
物等元素在园林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美感。
在园林设计中注重整体感和空间层次感的构造,通过对景致、对比、隐逸等手法,营造出一种高度协调的美感构成。
四是传统文化符号的优雅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园林中的
建筑、陈设、书法等元素,都被视为表达传统文化符号的载体。
在园林中,以浓郁的道德、文化和艺术氛围,反映出时代和地域的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它是中华
文化宝库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传统之一。
园林设计的美学取向不仅仅是文化的表达,更是
人文本质的追求与体现,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 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
它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表达。
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一理念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园林的建造者们试图将自然山水引入园中,模仿自然界的形态和神韵,让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广袤与神奇。
在园林中,山石、流水、花草、树木等元素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比如,假山的堆叠模仿了真实山峰的形态,既有陡峭的悬崖,又有平缓的山坡;流水的设计则借鉴了河流的蜿蜒曲折,有时潺潺流淌,有时形成飞瀑,营造出一种自然而又灵动的氛围。
这种对自然的模仿并非是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对自然精神的领悟和再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移步换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又一重要美学特征。
园林的布局讲究曲折迂回,通过巧妙的空间设计和景观安排,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致。
从一个亭子到一条回廊,从一座假山到一片池塘,景色的变化丰富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也让人在不断变化的景观中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转。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通过巧妙的廊道和门洞设计,将园林分隔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景观主题,当游客穿过一道道门洞,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视觉上的惊喜和期待,让人充分体验到了园林艺术的魅力。
中国园林还注重“意境”的营造。
所谓意境,就是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元素和布局,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让人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比如,在园林中种植梅花,不仅仅是因为梅花的美丽,更是因为梅花所象征的坚韧和高洁;在池塘中放养锦鲤,也不仅仅是为了增添生机,更是寓意着吉祥和如意。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诗词匾额等元素,也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品味到历史的韵味和人文的情怀。
浅谈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120浅谈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肖 祎 长春理工大学摘要:本文以美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进行介绍,其次分析了中国园林艺术展现的美学思想,为了更好的将中国古典美学的园林艺术传承下去,并通过园林艺术中美学思想的研究为园林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美学思想;自然;意境园林艺术是园林中的实物来体现自然与生活的美,其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
因此需要充分的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展开园林艺术方面的研究。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中国古代开始就开始了,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独立的学科。
目前我国的园林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形成了各种形态和领域的美。
审美意识和能力也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总结。
中国的美学思想来先秦时期就开始发展了,到西周末年产生了和谐美的思想,中国美学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美学起源于儒家和道家的美学,在不断的发展中趋于成熟形成了禅宗美学。
孔子作为儒家最优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思想较为博大,美为美,以无为胜有为的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思想发展到两汉时期,开始重视善而轻美。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思想并没有收到佛教的影响,美学在不同的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开始于玄学、佛学相结合,转变为重美轻善的特点。
禅宗美学产生于隋唐时期,重视内心感悟和境界的超脱,从此中国美学更加讲究空灵。
在到明朝后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逐步进入中国,美学思想也受到较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始重视人文主义,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加注重自然美,对美的追求已不在功利和实用。
近代的中国美学思想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进而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二、中国园林艺术展现的美学思想(一)追求意境美文化和精神对中国园林艺术风格有较大的影响,园林艺术中充分的融合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美学来自于禅宗美学,表现在园林艺术中就是在山水中体会禅味,从花树中感悟禅意,达到个人精神自由与生命的超越。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自然的真实与人的善美的结合。
它以山水为背景,以建筑为点缀,巧妙地融合了山、水、建筑、植被等要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景观。
苏州的拙政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园内布局精巧,水面宛如一块镜子,折射着园内的景物;山石、小桥、亭台体现了山水相连的意境。
这种山、水、人、建筑的合一,使得古典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宜人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典园林常以名人故居为蓝本,通过布局、景观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情趣。
园内的建筑、园林元素常常与诗词、书画等文化艺术相结合,体现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蘅芜吟园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居,他在园中设计了许多文化意蕴丰富的景点,比如“草堂”、“书屋”等,其中的小楼、松竹等景观都是取材自老子、庄子等古代文化。
这种在园林中表达文化情怀的方式,使得古典园林更加有内涵,给人以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境的塑造和空间的层次感。
古典园林常常通过布置、点缀等手法来塑造意境,给人一种静谧、安宁之感。
它采用分隔线、借景等手法来提升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突出了景观之间的联系。
扬州的个园就采用了分隔线的手法,通过石墙、栏杆等将园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特点,但又相互联系,使得整个园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的构造,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得古典园林更加神秘、诗意。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细节的处理和精巧的工艺。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雕塑、花卉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制作,注重工匠精神和细节的处理。
西湖的断桥和雷峰塔就是工艺的杰作,它们的设计与制作都非常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木工、石雕艺术水平。
而古典园林中所使用的石材、木材、陶器等材料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特殊处理的,使得它们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艺术效果。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与审美体验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与审美体验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令人陶醉的审美体验,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
它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传递着深邃哲理和生活智慧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园林艺术的设计特点、意境表达以及对人们心灵的触动等方面,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与审美体验。
一、园林艺术的设计特点中国园林艺术以其别具一格的设计特点成为世界的瞩目焦点。
首先,中国园林注重“四季景色”,也就是针对不同季节创造不同的景致,以适应自然变化。
其次,注重以水为中心,水景被认为是园林艺术的灵魂。
在园林设计中,经常能够看到池塘、湖泊、水榭等元素的存在。
再次,中国园林强调的是空间的错落有致,精心布局出恰到好处的景致,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和愉悦感觉。
此外,对园林中的建筑物进行布局和设计,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
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园林艺术的意境表达中国园林艺术不仅仅追求景观的美,更注重通过意境表达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合理布局和精妙的细节处理,中国园林呈现出浓厚的诗意和哲理,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同时,园林中的意境表达也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
例如,借助山石的摆放和树木的点缀,园林展现了崇山峻岭、壮丽景色的意境。
又如,通过构造静谧的环境、牵引人们的心灵,园林艺术激发出思考人生的意境表达。
三、园林艺术对人们心灵的触动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深远的内涵,对人们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首先,通过园林的宁静环境、独特构造等,人们可以从喧嚣的城市中暂时解脱,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其次,园林艺术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哲理思考,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
同时,园林艺术还能够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起对美的追求和内心的共鸣。
总结起来,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特点、意境表达以及对人们心灵的触动,展现出了美学的价值和审美的体验。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贵族、官员、文人雅士等社会精英们用来表达自己审美情趣、享受生活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空间布局、景物组合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充满了美学的韵味。
一、整体的规划布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首先表现在整体的规划布局上。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是从整体出发,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景物的交融。
整个园林空间是按照空间形态、景景相对的原则来布局的,让园林中的每个地方都成为游客们游览的重要场所。
而在布局上又有一个“离合悲欢离合诗”的原则,用“回缩”的手法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呼吁和阐述,让人们在观赏和游览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景物的组合与设置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其次表现在景物的组合与设置上。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景物主要分为人工景物和自然景物两类,其中人工景物又分为宏观景物和微观景物两种,自然景物则包括水、山、树、花等。
这些景物都是通过精心的组合和设置来提高园林的魅力和美感。
园林中的各种情景通过环境的调节和情境的喜好激发出游客们对美的感受,景物的组合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带给人们更多意境和情趣的享受。
三、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还表现在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上。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山水山海关系、疏密有致、人造山水、雅现主义等风格,这些风格在园林建筑中都有体现,形成了独特的园林美学风格。
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与景物、场景相互印证的,通过建筑物的设计和装饰,让游客们感受到内在的美和宁静的氛围。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体现在规划布局、景物组合和建筑风格上,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中国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摘要:中国园林设计主要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中国园林如诗如画,集建筑、园艺、书画、文学等艺术的精华于一体,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在营造空间环境时,突出天人合一、融于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美学思想,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艺术生命力长存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园林设计美学思想文化内涵园林,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利用改造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外部环境。
园林是镶嵌在大地上的立体图画。
园林城市不同于田园城市、山水城市和森林城市,不仅在于园林城市不囿于城市自然风貌,更在于园林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和文化史。
园林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师法自然,但其灵魂是文化艺术。
园林文化则是人们把自己的观念、情趣、精神归宿投入到山水地貌,或者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栽植,建筑布置的外围环境中,或者投入到花木的养、赏及花木的有序组合之中,使之升华为高雅的、有韵味的立体画卷,典雅的艺术品,既有生态作用,又具有游憩、欣赏、审美的情趣。
一、中国园林设计特色中国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
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
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
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二、园林植物配置与设计美学之间的关系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其主观成分源于文化。
园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蕴藏着人类文化的结晶。
古今中外辉煌灿烂的古典园林艺术、现代园林艺术,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美学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自然、生命和文化的协调统一,是一种高度精致的艺术形式。
它的美学思想从江南水乡和皇家园林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这篇文章将讨论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其设计原则和特征。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人造山水”的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它的设计目的是创造一个有机的空间,使人们能够沉浸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同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气息。
它强调物体间的关系,注重优美的比例和平衡,追求高度的精致和完美。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设计原则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设计原则是整体性、隐晦性、稳定性、序列性和随机性。
其中整体性是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园林整体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感觉。
隐晦性则要求设计者应该用隐喻之法,让景物有一种更加含蓄的美感。
稳定性是因为它要求设计者在其的结构和物品上进行平衡处理,使其不会失去美感。
序列性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时要控制景物的顺序和排列,让园林整体呈现出一种节奏感。
随机性则要求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加入一些随机元素。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特征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以环境为根基,以山水为灵魂的艺术,它的特征是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时光静止的感觉、汲取气息的感觉和增长涵养的感觉。
1、环境为根基: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强调以环境为根基,园林应该根据自然地形、周围的环境和人类文化等考虑,以最小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效益。
比如说,园林应该尽量保持原来自然地形的特色,保留自然景观和植被,不能人为地对自然环境进行干扰和破坏。
2、以山水为灵魂: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山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被视为园林的灵魂。
中国画同样是如此,它也强调以山水为灵感。
园林中的山水构建成类似于中国画的意境,营造了一种神秘、优美的文化氛围。
3、让人们感受到时光静止的感觉: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强调让人们感受到时光静止的感觉,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于环境的安静、和谐和平静。
中 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瑰丽画卷,蕴含着深邃而独特的美学思想。
它不仅仅是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简单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
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之美”。
古人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体现了园林营造应尽量模仿自然,追求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
在园林中,山水相依,花草繁茂,树木葱郁,仿佛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
这种对自然的尊崇与模仿,并非是对自然的完全复制,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营造出一种自然而又不失人工雕琢之美的氛围。
比如,假山的堆叠,要模仿真山的形态和神韵,却又要在大小、形状上有所变化,使之更具艺术感;水流的设计,或潺潺流淌,或飞瀑直下,既要展现水的灵动,又要与周围的景观相得益彰。
“意境之美”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追求之一。
园林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物质空间,更是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的精神场所。
通过巧妙地运用景观元素和文化符号,园林营造出了或宁静、或清幽、或雄浑、或雅致的意境。
例如,一座小小的亭子,置于湖畔,周围是垂柳依依,当人们置身其中,望着湖水波光粼粼,便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再如,园中的一块奇石,也许会让人联想到某位古人的风骨,从而引发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思。
这种意境之美,是超越了物质表象的,它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去领悟。
中国园林艺术还强调“和谐之美”。
这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之间的和谐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看到树木与建筑相互映衬,水流与山石相互呼应,花卉与小径相互交织。
没有突兀的元素,一切都显得那么融洽自然。
而且,园林中的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等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比如,江南园林中的白墙黑瓦,与绿水红花相互映衬,显得素雅而又不失活泼;北方园林中的红墙黄瓦,在绿树青山的环抱中,展现出庄重而又大气的风范。
“含蓄之美”在中国园林艺术中也有所体现。
园林的美景往往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通过曲折的小径、掩映的门洞、镂空的花窗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欲露还藏”的效果。
景观与情感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与情感表达
景观与情感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与情感表达景观与情感: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与情感表达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独特的景观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由美学思想和情感表达构成的艺术语言。
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致的构造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以及情感表达,并分析其对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意义。
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山水情致”和“以意驭形”等核心理念。
首先,中国园林强调“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这一理念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将自然景观融入园林设计中,使人们能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园林布局中常见的假山和水池构建了一种迷人的山水画卷,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自然美。
其次,中国园林倡导“山水情致”的美学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在园林构建中需追求山水之间的韵味和意境。
园林设计师以精致的手法将山水元素与建筑、植物等组合,通过借景手法营造出墙内有景、墙外有境的美感。
这种情致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遐想和情感共鸣。
此外,中国园林以“以意驭形”的美学思想为基础。
这一思想强调园林设计要追求“以神生形”,即形象的创造应以设计者的意图为主导。
同时,每一处细节都应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使园林不仅是一种自然美的再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情感表达中国园林艺术在美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景观的布局和元素的选择来表达情感,使人们能够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首先,中国园林通过景观的布局来表达情感。
园林中不同景观元素的排列和组合,旨在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一座建筑与花草相映生辉,犹如相伴的友人;一座小桥悠然弯曲,如同此起彼伏的音符,引人遐思。
这些景观的组合运用传达了社交、友情、和谐等多种情感。
其次,中国园林通过元素的选择来表达情感。
园林中的建筑、景石、植物等元素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其美学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自然美、含蓄内敛、文化意蕴、空间感、工艺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元素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它们所传达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
一、自然美中国园林艺术追求自然之美,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上,如模仿山峦、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让人在欣赏园林时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此外,中国园林艺术还注重利用植物、花卉、昆虫等点缀园中,使整个园林更加生动活泼。
二、含蓄内敛中国园林艺术追求含蓄内敛之美,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个人隐私的呵护上,如通过植物的配置和景墙的设计,为游客提供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
同时,含蓄内敛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文化价值的保守上,如通过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园林的内涵和意境,使园林成为一个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艺术品。
三、文化意蕴中国园林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哲学思想如道家无为而治、儒家礼乐制度等文化的传承上,同时也体现在表达方式如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上。
中国园林艺术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其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四、空间感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空间感,通过视觉空间的控制、声音的利用、光线的变化等手段,营造出一种静谧、深邃和超脱世俗的感受。
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空间的分隔和延伸上,如通过假山、池塘、曲桥等元素来分隔空间,使整个园林显得错落有致。
同时,空间感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对光影的运用上,如通过阳光的照射和阴影的投射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
五、工艺美中国园林艺术追求工艺美,注重对材料的选择、工艺流程的设计、细节的处理等方面。
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在对园林建筑和装饰的细致入微的设计上,如通过雕刻、绘画、镶嵌等工艺手法来装饰园中的建筑和景点。
同时,工艺美还体现在对植物配置和花卉造型的设计上,如通过修剪、造型和搭配来营造出一种精致而优雅的氛围。
格调与品味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与审美标准
格调与品味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与审美标准格调与品味: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与审美标准中国园林艺术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闻名于世。
在这个千百年的传承中,中国园林艺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标准,强调格调与品味。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标准,以及其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一、自然与人的和谐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在园林艺术中,人们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呈现自然的美感和生活的美感。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借助园林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情感的宣泄。
通过合理布局和精心设计的假山、湖泊、花木等元素,创造出让人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观。
二、山水意境的追求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山水意境的追求。
山水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被视为重要的元素,将山水意境融入园林中成为重要的审美标准。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山水并非简单的复制自然景观,而是以山水为蓝本,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这种山水意境强调意境的凝练和表达,能够让人在其中感受到宁静与情趣。
三、精雕细琢的细节中国园林艺术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
园林的细节决定着整体的品味和格调。
细小的花朵、亭台楼榭等元素在园林中得到精心雕琢和布局,体现了园林艺术的高超工艺和细腻触感。
这些细节不仅让园林更加精神,也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情感。
四、内涵与姿态的表达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内涵与姿态的表达。
园林艺术要传递更多的文化和思想内涵,通过布局和装饰来表达主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世界。
园林中的建筑、摆设和景观元素都要求与整体的意图相协调,形成独特而具有表现力的姿态。
五、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中国园林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设计园林时,传统的文化元素常常被融入到其中,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独特之处。
这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国园林艺术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共存的独特存在,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历史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途径。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标准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概述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兴旺,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美,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梦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开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那么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假设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融合了众多的美学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进行探讨,以展现其独特之处。
一、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将自然和人文融合在一起,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古人常常将园林设置于山水之间,以山峦、水流和树木等自然元素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将其整合在一起,营造出宛如仙境般的景观。
在中国园林中,山石通常被用作构建园景的核心元素。
古人认为山石具有灵性,通过合理的布置和取舍,可以呈现出自然山水之妙。
而水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人常常通过运用水文工程来营造出流水潺潺、池塘清澈的景观,使人感受到水的静谧和动感。
除了自然环境,中国园林艺术中也充满了人文的痕迹。
建筑物、亭台、廊架等人工结构与自然景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人文元素的加入,使整个园林更具有文化内涵,使人在欣赏园林之余,也能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二、追求意境的凝练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强调凝练和意境的追求。
通过合理地布局景观元素和构思园林情趣,使观者在一瞥之间,便能沉浸其中,体会到园林所传递的独特情感。
中国园林常常以“小巧玲珑”为特点,以小见大。
观者步入园林之后,往往发现一个小小的湖泊、一座小桥或者一条小径,在这些细小的景观中,体验到了宏大的意境。
这种凝练的手法,既展示了作者的智慧,也给观者留下了更多的联想空间。
园林艺术中的意境追求还表现在对情景变化的追溯。
中国园林常以四时变化为基础,在植物、水景、建筑等方面展示四季之美,以此反映出世事更替、光阴流转的哲理,更能启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追求虚实的互动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虚实的互动是一种重要手法。
在园林中,虚是指虚空的空间感,实则是具体的景观元素。
通过虚与实的对比,园林艺术创造了立体而有层次的空间感,增强了景观的艺术效果。
中国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有“借景”和“重重叠叠”。
借景是指利用远处山水,将其作为园林背景的一部分,以扩大园林的视野和空间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王洁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l0077)
【摘要】本文从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及西方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力图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园林艺术;美学思想;诗情画意
前言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与自然之美,表现
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在中国,它常与建筑、书
画、诗文、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因
此,要研究园林艺术就一定要懂得其中的美学思想。
1.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独立成为
一门学科迄今不过270年左右。
正因为是年轻的学科,处于发展
阶段,各家存有争议形成不同学派、体系。
爱美之心,人皆有
之。
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人的概念涵盖远古
至今,因此,有了人类便有了美。
随着人类物质生产不断向前发
展,美的领域被扩大,美的形态日益增多,人类审美经验更加丰
富,审美能力也逐渐提高。
近代文明促使人们向各领域深入细致
的探索、思考,当归纳出认识世界的哲学时,便有了审美经验与
意识的思索与反思。
中国美学思想源于先秦。
西周末期,周太使提出和谐为美的
观点,作为美学智慧的灵光闪现,至少早于西方三百多年。
而孔
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出了“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论点。
道家老子提出“大
音希声”、“大象尤形”等美学观点,较古希腊先哲早了一百多
年。
先秦至两汉,儒家重善轻美的哲学伦理逐渐被强化。
魏晋南
北朝时期,并未重蹈中世纪欧洲美学思想受神学束缚而影响发展
的覆辙。
此时美不再被看作善的附庸,而是转变为重美轻善,美学思想疏远了政治伦理,与玄学、佛学的探讨相联系。
至隋唐中
叶,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即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
追
求超脱人世烦恼,达到绝对自由,但不否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不
完全脱离世俗生活,幻想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去达到一种
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如果说先秦两汉把美学思想作为形而上学
和伦理学问题进行研究,魏晋南北朝以后则转入了审美心理的探
讨。
明代中叶到戊戌变法期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资产
阶级开始萌芽,出现了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倾向。
美学思想呈现
和推祟唯真的自然之美,力求艺术独创,强调美与实用、功利的
思想不同,重视审美心理考察。
五四运动后,美学思想走上了用
西方美学观点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道路。
而使近代中国美学具有
独也形态的是辛亥革命后的蔡元培,他对丁:美学的重视和美育的
提倡,使得中国美学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之路。
2.美学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
美学在I元I林艺术中的体现也称园林美,园林美学属于应用美
学范畴,园林美是园林艺术工作者,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
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
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2.1人工美与自然美
由于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西方哲学家认为自然美,只是
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
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
审美意义。
所以在西方的园林中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充溢于闭塞的空间,画面中的女子似乎都有一种不甘和不安的表
情,而男子常显得心满意足而稳定,画中的儿童虽然是最具活力
的形象,但更反衬出无聊的窒息和停顿的感受。
””’
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不仅是艺术家,也是一位浪漫的
政治人物。
她政治观念激进,满腔热血。
她的作品中除表达了对
墨西哥、对第三世界现状的焦虑和关怀之外,更多的是表达来自
身体的痛苦,《破碎的脊柱》中车祸所造成的肉体折磨使她的自
画像“象一幅女性版的耶稣受难图”,预示着死亡。
姜洁的装置作品《放大祥云一百倍》、《别样现场》等一系
列婴儿作品将用蜡制作的婴儿放在一个被覆盖的空间里,通过婴
儿与胎盘的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来表达生命的偶然性,对弱小生
命的关注是女性母亲角色的初次演练。
这些都是被男性艺术家忽视的题材,女性艺术家从自我的视
点和角度去观察、表现这种感受,是其长于男性艺术家的地方,
但同时也是女性艺术家题材单一的深刻社会根源。
3.媒材和制作手段单一而集中
在油画、水墨画、雕塑的材质运用上,男女艺术家区别不
大,主要区别在装置艺术上。
多数女性艺术家在选择材质上倾向
子女性化和具体化,通常选择她们熟悉的材质作媒介,如针、
线、蜡、丝绸、纱布、竹签、纸浆等,表现内容不够宏大,“概
念”意识略显单薄。
而男性艺术家倾向于表现宏大的场景,材质
多以钢、铁甚至具有危险性的火药做媒介,其作品更容易产生强
烈的视听效果。
三、女性自身不够积极,缺乏独立的人格,对男性权
利过分依赖
女人想要拥有自由的空间“她就与男人的规则、爱情以及理想有了冲突和矛盾”。
u,
可以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父亲》等作品相
提并论的周思聪的作品《彝女图》就深刻的表达了她对妇女命运
的关怀和对两性生活中妇女沉重负担的质疑,曾经有人问她,画
中的妇女为什么一直背着大包袱,或者是水,或者是柴,她说,
她总觉得女性永远没有休息时,活得很累。
女性的社会角色要求
她扮演好女人、妻子、母亲的角色,使她们某种程度上要将自己
的理想让位于男性的理想,对男性权利的过分依赖和自身人格的
不独立使得很多女艺术家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左右徘徊或望而却
步,选择女人的寻常路一一相夫教子。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男性
艺术家居多,而且大作、名作多产生于男人之手的原因之一。
男性主导的社会给予了女性很大的压力,但女性也不能就此
妥协,放弃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自怨自怜。
只要曾经有过女性艺术家成功的典范,你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女性,一样可以成为绘画艺术中的主角。
注释
[1】(4]翟永明《天赋如此——女性艺术与我们》北京东方出版
社2008.11页.103页
[2)[3]徐虹《女性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61页.126页作者简介
赵海霞,女。
1978年12月出生,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