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_陈可冀

合集下载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进展(上)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进展(上)

Study on Antithrombotic Activity of Galla Rhois Sung—Hoon Kim
Department of Oncology,Graduate SChoo1 of East-West Medical Science, Kyunghee University,Yongin 449-701,South Korea
中国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网站
• • • • • • 高 级 顾 问 : 史载祥 石井裕正 金聖勳 杜冠华 名誉主任委员: 徐炽度 曾庆骅 主 任 委 员 : 李国贤 副 主 任 委 员: 谢建祥 赵孟华 曹正柳 刘中勇 张庭 常务编委兼秘书: 吴锐 网址:
从气体生物学看待微循环
末松诚
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综合 医学生物学系
人体所消耗的大部分氧气是作为细胞C氧化酶的底物以维持氧 化磷酸化生成ATP,剩余的氧气被用来氧化生物合成,包括血 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如前列腺素和作为二级气体型活性物如一 氧化氮以及一氧化碳。从而,氧气不仅用于维持能量的供应, 而且还用于调节组织的血流供应。二氧化碳主要产生于经过三 羧酸循环过程的葡萄糖氧化,并且它是强力的血管扩张剂;经 过半胱氨酸降解而合成的硫化氢已经被假定为神经调节剂,尽 管接受信号的受体蛋白还没有被证实是可辨认的分子实体。有 力的穿透力使这些气体轻松的接触内部受体,在微血管受体上 执行他们的特殊生物功能。这篇文章主要介绍CO对不同受体蛋 白的多样的生物学效应,这些受体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鸟苷 酸环化酶,肝细胞的"胱硫醚合成酶, 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概 述新近的有关生物系统内气体的生成和结合部位的机理的研究 资料。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进展(上)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 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李国贤 江西省人民医院 王青

[陈可冀教授治冠心病心梗经验]陈可冀的和血化瘀的药

[陈可冀教授治冠心病心梗经验]陈可冀的和血化瘀的药

[陈可冀教授治冠心病心梗经验]陈可冀的和血化瘀的药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陈可冀教授治冠心病心梗经验陈可
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研究员、内科教授。

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
的研究。

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胸痹、心痛和真心痛范畴。

陈可冀教授擅长以活血化淤法治疗冠心病,同时
兼顾祛痰浊利水湿。

陈教授认为,冠心病血淤征象重者,可用血府逐淤
汤(桃仁、红花、生地、当归、牛膝、赤芍、枳壳、川芎、桔梗、柴胡、
甘草)和通窍活血汤(红花、桃仁、赤芍、川芎、老葱、姜、大枣、麝香、黄酒),对心绞痛伴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者有效。

现经证实,不少活血化
淤方药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陈教授的经验是,适当较长期选用,有助
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并且可预防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
生。

此外,陈教授认为,老年心绞痛患者常常有多脏腑衰退,治疗时应
标本兼治。

如老年人心肾气虚或阳虚,不能温煦心阳者,心绞痛发生时,
疼痛症状可以不重,但体乏无力、畏冷胸闷和气短自汗却可能较显著,予
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补益心脾肺肾诸脏,冲服细辛、沉香各0.省略。

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解析

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解析
症型:心气虚,阴血不足的气短畏寒,心神不安 ,失眠,健忘,夜多恶梦,怔忡惊悸
18 18
第十八页,共58页。
破血溶栓类
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 赤芍、冰片等
19 19
第十九页,共58页。
防治脑血栓及其后遗症中成药
通心络胶囊 ---- 通络破血力强 ,药性偏温
水蛭 、全蝎 、 土鳖虫、 蜈蚣 、蝉蜕、 人参、 赤芍、 冰片等
生脉饮
【成 分】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 心悸气短
新药
川芎+丹参+冰片 川芎+丹参+水蛭+蟾酥
28 28 第二十八页,共58页。
中药针剂
• 葛根素
• 红花 • 灯盏花 • ---
29
29
第二十九页,共58页。
葛根素片
32 32
第三十二页,共58页。
现代机理研究只能作为 佐证,一定要结合中医 辨证!!!
33 33
第三十三页,共58页。
速效救心丸 发明人— 章臣桂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师从第一位留法博士——田少林
“剂型是为疗效服务的”
34
34
第三十四页,共58页。
速效救心丸(滴丸 )
丹参、三七、冰片
温 微寒
偏凉
6
第六页,共58页。
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性温。
“血中之气药” “上达巅顶,下通血海, 中开郁结,旁达四肢”。
丹参:活血化瘀,凉血除烦。性微寒。
“降而行血,由热而滞宜之”。
7
第七页,共58页。
主要两方面区别
升降浮沉 寒热温凉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的研究进展评述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的研究进展评述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法的研究进展评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 structured demonstration article on the topic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 on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Methods for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Research Progress Review on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Methods for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_陈可冀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_陈可冀
笔者等曾对传统 16 部本草学专著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约为 150 种( 有的药物各本草 学专著间认识并不一致) 。比较一致的可归纳为 3 大类 ( 此分类法经中国全国活血化瘀学术会议讨论通过, 获 推广应用) 。 3.1 和血类药物
指有养血、调和血脉作 用 的 药 物 。 该 类 药 物 有 当 归、丹皮、丹参、生地黄、赤芍药和鸡血藤 6 种。 3.2 活血类药物
复方效能较好。
5 活血化瘀方药对心脑 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 1) 倡导在抗心绞痛和抗血小板中应用活血化 瘀方药, 以及冠心 2 号及其组成药的应用研究。
已故著名中医临床家郭士魁擅长应用活血化瘀 医方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病, 笔者见到他应用重剂血 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一位心绞痛病人, 使其心绞痛频繁 发 作 1 周 内 消 耗 硝 酸 甘 油 100 片 减 为 20 片 左 右 , 使 我深受启发。1972 年由阜外医院吴英恺院长为组长的 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建立, 郭士魁老大夫和我 等参加了开发冠心 2 号复方, 当年黄宛、陈在 嘉 、邵 耕 、顾 复 生 、金 荫 昌 、寇 文 熔 、陈 文 为 等 著 名 教 授 也 参 加了这项研究。冠心 2 号复方由川芎、丹参、赤芍、红 花、降香等一派活血化瘀药组成。数以千计的 病 人 应 用此药, 有效率达 80%以上。后制成精制冠心片。上世 纪 70 年 代 初 采 用 随 机 双 盲 双 模 的 研 究 方 法 进 行 研
病理切片示血瘀
10
新技术显示血管阻塞 10
注: 判断标准在 19 分以下为非血瘀证; 20~49 分为轻度血瘀证; 50 分以上为重 度血瘀证。
草、延胡索 、鬼 箭 羽 、紫 葳 和 王 不 留 行共 20 种。 3.3 破血类药物

陈可冀

陈可冀

陈可冀:执着的探路人谢元华《生命时报》( 2009年11月13日第 14 版)陈可冀院士(左)在查看病人资料。

他是中医界唯一一位中科院院士,先后荣获首届立夫国际中医药学术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吴阶平医学奖等殊荣,他主持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他前进的脚步从未稍有停歇,他就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的陈可冀。

会通:中医西医和谐结合1949年8月,福州解放,那时的陈可冀刚19岁,他站在街道一旁的人群中目睹解放军进城,心情无比激动。

就在同年,他考入福建医学院,开始了5年的西医学习生涯。

学业优秀的他毕业后留校任内科助教,兼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照此发展,陈可冀日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西医大夫,但他的人生轨迹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

1955年12月,根据毛泽东主席“成立中医研究院”和“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的指示,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1956年4月,陈可冀奉调来京学习中医,他报到时遇见了著名老中医冉雪峰,后来并成为素有“南冉(雪峰)北张(锡纯)”之称的冉老的“关门弟子”。

陈可冀跟冉老学习中医,把脉施治,随诊抄方,历时两年半,打下了很好的中医基础。

1958年,陈可冀跟随冉老诊治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因“头风痼疾”服用乌头过量引发的疾病。

陈嘉庚先生热爱中医,因头痛自服《验方新编》中“乌头验方”,共抓了两剂药,原方是将药研末,每次服用一钱,家属却误以为是煎服,两剂同煎服用,乌头量达两钱,以致中毒。

冉老与陈可冀赶到陈嘉庚卧室时,看到他好像喝醉一样,说自己像坐在船上。

冉老用扶正解毒的方法医治,并随着病情的变化对治疗过程中方药进行加减进退,最终将陈嘉庚先生治愈。

在冉老和其他名中医的引领下,陈可冀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

学西医出身的他,愈发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

为了提高疗效,他也有意识地将中西医和谐结合。

他曾说,千条万条,疗效是第一条,中医西医都是为了治病救人。

陈可冀活血化瘀用药配伍经验+抵当汤

陈可冀活血化瘀用药配伍经验+抵当汤

陈可冀活血化瘀用药配伍经验+抵当汤陈可冀活血化瘀用药配伍经验陈氏认为血瘀证虽多变,然确有一定的舌脉之征,临诊每细察舌脉色症,再结合病程之长短,痛处之移着,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详查瘀血之所在,细审瘀血之由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活血化瘀治则是针对血瘀而设的治疗大法,具有促进血行、祛除瘀滞、疏通血脉的作用。

陈氏用活血诸法,遣方有道,选药精当,或根据致瘀之因而辨证地运用行气活血、益气活血、养血活血、温经活血或清热活血等法,或是结合病变部位,而采用通下活血、利水活血、醒脑活血、清心活血、消痰化瘀等法,药随证转,配方严谨。

临诊善于抓住血瘀主证,重用活血化瘀方药,以解决基本矛盾,又能适当兼顾它证,以解决从属矛盾,充分体现了辨证规律性与灵活性必然结合的特点。

陈氏治瘀之方,多取法于王清任《医林改错》,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等,李东垣的复元活血汤及张锡纯之活络效灵丹亦验。

尤推崇血府逐瘀汤,誉之为活血化瘀第一方。

所谓血府,乃据“脉者,血之府也”而来,故凡血液流经之处,均可以血府论治。

方中四逆散行气,桃红四物汤化瘀,桔梗、牛膝升降相因,疏利气机,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诚治血瘀气滞之有效方剂。

临床上常喜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各种因病致瘀或因瘀致病的难治杂证、“胸中瘀血”,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颅脑病变等,屡用屡验;亦喜用与著名中医学家郭士魁等共同研究的冠心Ⅱ号方(川芎、丹参、红花、赤芍、降香),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用,用治冠心病心绞痛效亦颇佳,可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

在施以活血化瘀法的同时,陈氏亦注重兼法的运用,临证每能根据血瘀证之兼夹和病人的体质虚实,辨证用药,科学配伍,其大法可例举如次。

兼补:适用于血瘀兼有气血不足者。

偏气虚者,宜益气活血,常喜用党参、黄芪、炙甘草等药,方用补阳还五汤;偏血虚者,宜养血活血,多佐以当归、丹参、鸡血藤等药,方选桃红四物汤。

临床上多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心肌炎后遗症、月经紊乱等病证的治疗。

陈可冀院士在冠心病中医治疗方法学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陈可冀院士在冠心病中医治疗方法学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2021/1/9
一、血瘀证概述
二、治疗心绞痛从宣痹通阳到活血化瘀 三、治疗心梗从益气活血到益气活血、化浊通腑 四、病证结合,活血化瘀干预PCI后再狭窄 五、活血解毒和稳定AS斑块、减少心血管病事件 六、其他心血管病治疗的创新发展
2021/1/9
1、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
病因病机的发展创新
Placebo
30%
25%
20%
15%
10%
8.4%
5%
2.6%
19.5%
**
7.1%
0% 1 month after PCI
3 month after PCI
42.9%
**
11.0% 6 month after PCI
Comparison of recurrent angina (RA)
两组复发心绞痛的比较
主持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心律失常 座谈会” ,制定冠心病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
(1979年,上海)
2021/1/9
和郭士魁老大夫等共同主持召开“全国冠心 病辨证论治研讨会”,制定了冠心病中医诊 断分型标准,(陈可冀院士前右6,广东新 会,1980年)
一、血瘀证概述
二、治疗心绞痛从宣痹通阳到活血化瘀 三、治疗心梗从益气活血到益气活血、化浊通腑 四、病证结合,活血化瘀干预PCI后再狭窄 五、活血解毒和稳定AS斑块、减少心血管病事件 六、其他心血管病治疗的创新发展
冠心病治疗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 和难点。
2021/1/9
介入治疗后再狭窄
血小板活化 内膜VSMC增生 血栓形成
“血瘀”相关
八五攻关
选芎芍最佳剂量配 比,提有效部位
经典活血化瘀方
血府逐瘀制剂 有

活血化瘀治法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活血化瘀治法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活血化瘀治法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领导安排,陈可冀与郭士魁一起拜经方派大师冉雪峰老中医为师,跟随冉老临证学习2年,随诊了数以百计的前苏联来华专家、各国友人和干部,效验卓著,同时协助整理并见证了冉老著作《八法效方举隅》中所列举的医疗案例。

冉老仙逝后,领导指定陈可冀跟随岳美中老中医临证学习,先后持续20余年。

这一时期,陈可冀精研中医典籍及国学文化,参加了北京市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班并获一等奖,系统聆听了岳美中主讲的《金匮要略心典》、刘渡舟和陈慎吾主讲的《伤寒论》、朱颜主讲的《神农本草经》、陈苏生主讲的《内经知要》、蒲辅周主讲的《温病条辨》。

岳美中有着宽容的学术精神,十分支持陈可冀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并赠诗陈可冀“中西结合喜善收”。

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为鼓励陈可冀同时做脉诊客观化研究,按“一徒多师”原则,还安排蒲辅周老大夫指导陈可冀进行研究,使陈可冀在中医药前行的路上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冉雪峰、岳美中、蒲辅周等名师的优良人品与学风,对陈可冀是一系列“无言”的感召。

他们的教诲稳固地建立起了陈可冀对中华医药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和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发展观。

1978年,陈可冀教授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1979年被世界卫生聘任为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受聘任福建中医学院名誉院长,2005年受聘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

60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陈可冀院士厚古而不薄今,融会中西,在实际临证中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中医辨证和辨病理论多有阐发,创新了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

重视气血相关理论研究,倡导气血辨证与八纲辨证互参;倡导冠心病需辨寒热虚实、本虚标实,治法上明确提出活血化瘀、芳香温通、通阳宣痹“三通”,和补益气血、补益脾肾“两补”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证,临床疗效显著,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活血化瘀是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在中医药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理论和治疗法则一直是历代医家关注的热点,《黄帝内经》中有“气血两和”的认识,《金匮要略》中确定了血瘀证的辨证论治方法,清代《医林改错》提出了“治病当以气血为先”的观点。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与研究-西苑医院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与研究-西苑医院

临床上如何认识和治疗血瘀证?
血瘀证 Blood Stasis Syndrome
BSS, Xue Yu Zheng Oketsu Syndrome Eohyul ( 血流不畅,血液淤滞的一种 证 候 ) Blood circulation is not smooth, blood flow stagnates • 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 一种综合征诊断 • 国际传统医学界认同 • 涉及病种多,临床实践指导 意义大
——Quoted from Dr. Ye Tian-shi’s “Clinical Guidance with Case Studies” (Qing Dynasty, 1667~1746 A.D.) (选引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临床重视血瘀证的治疗
“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causes of diseases, they fell mainly into two groups: disturbances Qi and Xue (blood). There were strong and weak Qi, and there were the anemic and congealed blood (stasis)”. Dr. Wang listed fifty more diseases due to BSS in his book. “治病之要决在于明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与研究 Study on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ABC Therapy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老年医学研究所 陈可冀 Chen Ke-ji
血瘀证是指血液运行不畅,停滞瘀积所引起,
临床以固定性刺痛,舌质、皮肤紫黯或有瘀点、 瘀斑,腹部癥积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腹 痛、噎膈、胁痛、鼓胀、中风、癫狂、痛经、闭 经,以及西医的肿瘤、肝硬化、冠心病、脑血管 意外等疾病。

陈可冀院士临床经验--通补治则治疗冠心病

陈可冀院士临床经验--通补治则治疗冠心病
陈可冀院士临床经验——通补治则治疗冠心病
张京春赵莹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北京,100091) 摘要 陈可冀院士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近60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是对于冠 心病的诊治,在长期临证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辨特点。通过对冠心病病因病机 深刻的认识,在病证结合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陈可冀院士提出了“三通两补 法”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介绍陈可冀院士诊治冠心病之临床经验及治疗规律, 帮助临床工作者认识、掌握冠心病之证治。 1.冠心病之病因病机 冠心病属中医的胸痹、心痛、心痹、真心痛等范畴。《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 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 而痛”;《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综上所述,考虑本病发生与寒凝、气滞、 血瘀等有关。至于东汉张仲景首次将本病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 阴寒内盛。并推而广之认为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多以“通则不痛”为原则,如《医学真 传·心腹痛》指出“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 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
痛的临证思路。所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即是“芳香温通”、“宣痹通阳”和“活血化瘀”,“两补” 即是“补肾”和“补气血”。指出诊疗时应分清标本缓急,确定“通”、“补”为其治疗 总则。疼痛发作期,病情急,宜治标,以通为主;缓解期宜治本,以补为主。 2.1芳香温通法
寒凝脉络者,根据《内经》“心得炅(指温通)则痛止”及“寒则凝,温则行”的理论, 可用芳香温通法治疗。《金匮要略》,以九痛丸治“九种心痛”、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彻 背,背痛彻心”,两方均有干姜、吴茱萸、蜀椒及附子等,属温通以治心痛之先河。我院已故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郭士魁教授曾将其芳香温通定痛之临床经验制成心痛丸,在此基础上,陈 可冀院士组织心血管病研究组调整组方,制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速效方剂~宽胸气雾剂。 临床研究表明,该药有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其对冠心病心绞痛急性 发作的疗效与国产硝酸甘油近似。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芳香温通类药物多含有挥发油,对口 腔、呼吸道黏膜神经末梢,特别是冷觉感受器有选择性兴奋作用,使冠状动脉的调节发生反 射性变化。其内含类似异丙肾上腺素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血管而使冠 状动脉血流量增加的作用。

陈可冀院士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学术思想与经验

陈可冀院士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学术思想与经验

陈可冀院士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学术思想与经验
张京春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05(3)7
【摘要】陈可冀教授在其50年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一向注重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的研究,不仅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研究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而且致力于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明了血瘀证的机制,为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使用最为频繁的活血化瘀医方即血府逐瘀汤,此方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创制的效验卓著、流传甚广的活血化瘀名方。

陈可冀院长对此方进行多项基础及临床试验,研发制成多种中成药制剂,在精研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总页数】3页(P634-636)
【作者】张京春
【作者单位】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R256.22
【相关文献】
1.陈可冀院士老年医学学术思想总结 [J], 张立晶;郑亮
2.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与成就 [J], 付长庚
3.陈可冀院士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经验 [J], 李敏;张萍;李思铭;徐凤芹
4.陈可冀院士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学术思想与经验(续完) [J], 张京春
5.关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的几点意见——在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 [J], 张伯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pdf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pdf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pdf
血瘀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指的是机体内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凝结、淤积在脉络和组织中,形成瘀滞的状态。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改善血液的流动性,以达到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

对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中医学界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

研究表明,血瘀证与多种疾病存在密切关联,如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肝胆疾病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在中药方面,许多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如川芎、红花、桃仁、当归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消散瘀滞,从而达到治疗血瘀证的效果。

针灸也是常用于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滞,改善血液的流动性和供氧能力。

总之,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在中医学领域具
有重要意义,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学界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陈可冀院士关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经验

陈可冀院士关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经验

陈可冀院士关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经验由于没有学会如何上传资料,所以只能这样发给大家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可冀老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一、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一)审因论治,灵活变通血瘀的成因虽多,但概括而言,不外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实者为寒、热(火)、风、痰凝滞血脉;虚者为阳气与阴血不足,失却调和温运荣养功能。

病理演变结果为滞而为瘀、血脉运行不畅。

单从瘀血而言,虽应属于实证的范畴,然其成因却常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因此临证当知常达变,灵活变通。

1.散寒活血法:适用于寒凝与血瘀并见的“寒凝血瘀证”。

患者临床上除有血瘀见症外,尚有喜暖畏寒、得热痛减、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青紫、脉沉迟或细涩等寒凝表现。

《素问·调经论》云:“血受寒则凝泣,凝则脉不通”、“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王清任亦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说明血得寒则凝,遇热则行。

若寒邪侵袭,或阴寒内生,抑遏阳气,气血运行滞涩,或寒客脉中,造成经脉拘急挛缩,脉道不利,血行不畅,皆可致瘀。

陈老师临床治疗寒凝血瘀为患,善用偏于辛温的祛瘀类药物或活血化瘀药与温经散寒药合用,以加强温经活血、散寒通脉之功。

常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等。

药如桂枝、细辛、当归、薤白、小茴香、川芎等,而不主张用川乌、附子等辛热燥烈之品,以防其辛燥耗散之性耗气伤阴。

临床以此法治疗变异型心绞痛、雷诺氏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等病有寒凝见证者,每获改善。

2.清热活血法:适用于血瘀证并见热象者。

血液受寒则凝,但火热煎熬津液,津液枯竭,血脉亦凝滞难行。

肝气郁而化火,或五志过极化火入血,或邪热入血,炽热煎烁为瘀;或血热搏结,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离经之血留滞体内为瘀。

陈老师治疗血热与血瘀并见者,主张顺从血脉调和之性,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并举。

特别注重寒而不遏、通而不破、辛散而不伤气耗阴。

故临证运用此法,陈老师多采用如下配伍方法:①大黄、黄芩、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水牛角等清热解毒药与归尾、赤芍、丹皮、生地、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药配伍,清热解毒、活血散血。

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陈氏为我国第一代西医学习中医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家,曾师从著名老中医冉雪峰、岳美中、赵锡武等学习中医,融诸家之长而自成一体。

主张民族化与现代化并行不悖,善用经方及古方治今病。

对心脑血管病及老年病进行长期文献、临床及实验研究,宏观微观结合,辨病辨证结合,对活血化瘀治法及血瘀证理论,尤多创新,在冠心Ⅱ号及川芎嗪、血府逐瘀汤及去甲乌药碱等研究方面,成效显著,深入到了分子基因水平。

对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的整理研究,尤多建树,填补了中医学继承史上的一段空白。

著述丰硕(约30种),国内外影响巨大。

他被聘任为中山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及天津中医学院名誉教授。

曾作为客座教授到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及台湾阳明医学院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学术交流。

培养了30余名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毕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

陈氏在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通过40年的读书临证和科学研究,逐渐自成一家,形成如下学术特点:1 主张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认为清代名医徐灵胎《兰台轨范》关于“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的经验是切合实际的,指出既要注意讲究辨证论治的整体性精髓,也要切中病损的关键,立方遣药,要着眼于提高疗效,所以治疗不少顽疾获良好效果。

2 主张经方、古方、时方可因证施用,不可偏废,尤其喜用、善用真武汤合生脉饮以治疗心功能不全;苓桂术甘汤合补心丹治疗心悸;调胃承气汤合益气活血方以治疗心肌梗塞;四逆散合丹参饮治疗心绞痛等。

3 重视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认为气血乖常乃人身疾患之二大端,重病、久病多有气滞、血瘀之嫌,活血通瘀、疏畅脉络,常可起沉疴大证的作用。

尤其心脑血管病,不能只从风、火、痰、虚立论,还应着意于瘀上,自创愈梗通瘀汤(由生晒参、生黄芪、紫丹参、全当归、延胡索、川芎、广藿香、佩兰、陈皮、半夏、生大黄组成),治疗因气虚血瘀兼痰浊之心肌梗塞,有良好效果。

4 重视芳香温通治法的应用,认为多种疾病,包括心脉痹阻及血脉不通,每与寒凝气滞有关,芳香温通以开窍醒神复脉,有别于清热开窍之安宫牛黄丸、牛黄抱龙丸等,而以辛温、甘温或苦温药物如苏合香丸、菖蒲丸及哭来笑去散治疗,常可取得显著效果。

呕心沥血四十载壮心不已志可冀

呕心沥血四十载壮心不已志可冀

呕心沥血四十载壮心不已志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专访蔡运彬年初,国家重点支持的中医药治疗“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研究”,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表明我国中医药治疗血淤证相关的冠心病、心绞痛及缺血性中风等方面的研究与治疗已居世界先进水平。

2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将获奖证书授予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

近日,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陈可冀院士,陈院士很耐心地回答了本刊读者关心的、由他领衔的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研究的相关话题。

几经周折,4月1日下午,在北京西苑医院三楼的院士办公室,记者终于见到了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陈可冀院士。

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陈可冀院士,睿智、和蔼、谦虚,颇具大家风范。

特别是当看到记者对于活血化淤某些专业知识不理解时,陈院士更是耐心地、深入浅出地向记者解释,直到记者明白为止,这让记者很感动和由衷地钦佩。

“当我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时,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有欣慰,有自豪,更有压力,而最大的感触是当初选择研究中医的路,走对了!”40多天过去了,陈可冀院士回忆起今年2月20日的颁奖典礼时,喜悦之情仍溢于言表。

我们的谈话就从他的获奖开始。

与活血化淤结下半生缘作为一位在中医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专家,陈可冀回忆当初选择血淤证和活血化淤研究这条路时却很偶然。

陈可冀院士是素有“南冉(雪峰)北张(锡纯)”之称的名老中医冉雪峰的关门弟子,他不仅从冉老先生那里学到了不少中医的真谛,而且从擅长以活血化淤方治病的师兄郭士魁处受益匪浅。

陈院士给记者讲述了一件他至今难忘的事:曾有位冠心病人,他每周约用100片硝酸甘油,但心绞痛仍控制不住。

郭师兄给以活血化淤方药治疗了10天左右,就使其药量减到每周10~20片,而且心绞痛不再复发。

“中医的优异疗效,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研究一开始,陈可冀领导的课题组一直坚持团结中西医及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共同研究。

国医大师陈可冀

国医大师陈可冀

国医大师陈可冀01“十瘀论”“十瘀论”系统总结了十类血瘀易患人群:慢瘀,是指久病入络而为瘀;急瘀,系指暴病、急症多瘀;寒瘀,指各种寒凝血瘀证;热瘀,指温热病重症多瘀;虚瘀,因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的各种血瘀证;实瘀,因气滞、痰浊等实邪所致的血瘀证;老瘀,指老年患者、衰老性疾病多瘀;伤瘀,指跌打损伤等创伤外症多瘀;潜瘀,指舌紫暗而临床无症状者,或临床症状与体征不明显而表现为高黏滞血症或高凝血功能状态者;毒瘀,指因毒致瘀,或瘀久酿毒导致的毒邪与血瘀互结。

02注重审因辨治血瘀的成因虽多,但概括而言,不外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实者为寒、热(火)、风、痰凝滞血脉;虚者为阳气与阴血不足,失却温运、荣养功能。

临证时当知其原因,知常达变,灵活变通。

其中虚实寒热是反映人体病理表现的基本类型,临证时需首先加以辨识。

03重视舌诊和问诊舌象能真实地反映疾病的病性、病势,舌象的变化与疾病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提出舌质紫暗诊断血瘀证“但见一症便是”的观点。

非诱导式的问诊能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特点、程度,尤其强调问诊疼痛和病史可以帮助辨血瘀证的虚实寒热。

临证时当重视问诊和舌象变化,见微知著,治病防变。

04重视脏腑间关系应重视脏腑间关系,遣方用药要顺应脏腑之性。

他认为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理论的精髓,脏腑之间既通过经络相连,又因“生克制化”相联系。

因此,临床辨治应重视脏腑间关系,遣方用药要顺应脏腑之性。

05辨识证候轻重血瘀证有轻重之分,临证应注意区分。

主要根据疾病症状,舌象,面色或口唇,舌下脉,脉象等来区分证候轻重,并结合患者体质情况,针对性地应用不同强度的活血化瘀方药。

06结合分期分型疾病的不同时期,本虚标实的轻重缓急常不同,临床症状变化难测,表现极其复杂。

强调按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性、病势进行论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07关注证候演变证候并非静止不变的,应注意动态观察,防止其转化、演变。

他带领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出了“瘀毒致变”理论,认为“瘀毒转化”在冠心病患者再发急性心血管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可冀:行进中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

陈可冀:行进中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

陈可冀:行进中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近日,以“行进中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为主题的第五届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陈可冀院士团队的相关专家就现代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作了主题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陈可冀院士认为,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包括脏腑痿瘁、精血虚损、神气衰减、阴阳俱衰4个方面。

脏腑痿瘁,气血不充,肌肤失养,外表体窍即表现出衰老退化征象。

他还将老年病的病理特点归纳为阴阳平衡易损、多脏同病、气机失和、病理产物壅滞4个方面,并将老年病临床治疗的原则总结为以下六方面。

一是侧重补虚,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培补脏腑,尤其是培补脾、肾。

但补虚要注意补阴不过于滋腻,补阳不过于刚燥,峻补气血应避免滞涩不通。

二是扶正宜用调补,但立方遣药不可过偏、过猛,补虚应有主有从,补之法不唯见何脏虚便一味补其虚。

应时时顾及中州,调理脾胃亦属调补,不唯药疗,食饵、果菜等均有调理补益之效。

三是祛邪慎用攻伐,应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无滞,攻邪宜“衰其大半而止”。

四是攻补兼施,但关键在于补而不偏,攻而不伤,补中有泻,泻中寓补。

五是治疗应缓急得当,太急则欲速不达。

六是老人用药应慎重,不宜药量过大,应小量用药,大抵为常人之半或三分之二,逐渐收效。

在老年病的治疗方面,陈可冀院士认为,老年疾病虽然常常虚实兼见,但实际上仍以虚多实少为多,治疗时不免要侧重于补益。

陈院士在老年心血管病临床中体会到,补法中的益气、养血、滋阴、助阳是常用的治法,通法中的理气、活血及化瘀甚至消导等方法也是常用治法,二者常并用。

借鉴汉唐及清代的各种经验治疗,前者剂量一般偏大,真正起到补虚作用;后者剂量略小,起到调补和通补作用,务使阳得阴动,阴借阳运,通而不耗伤正气。

现在有些处方中川芎、红花、桃仁等剂量常在20~30g,陈院士认为不妥。

此外,目前补气多用红参或高丽参,性味温燥,剂量偏大或久用易于化火,配合麦冬和五味子养阴生津就可以免其弊端,在老年心血管病临床中常用。

2021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血瘀证的用药研究范文3

2021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血瘀证的用药研究范文3

2021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血瘀证的用药研究范文 陈可冀院士临证倡导气血辨证在内的十纲辨证,认为气血乖常乃人身疾患之重要因素,重病、久病多有血滞、血瘀之嫌,活血化瘀常可收到起沉疴之效[1]。

陈院士临证善于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多种现代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

本研究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传统医案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以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为研究对象,分析陈院士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血瘀证的用药规律和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 年 1 月至 2010 年 9 月陈可冀院士门诊病案 277 份,涉及患者男153 例,女 124 例,年龄 15 ~ 88 岁,平均 ( 56. 92 ± 15. 56) 岁; 其中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 117 例,冠心病 92 例,冠心病介入术后 34 例,心律失常 48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5 例,心力衰竭 22 例,脑梗死 20 例; 中医诊断为胸痹 101 例,眩晕 71 例,心悸 44 例,头痛 14例,喘 12 例。

1.2 纳入标准 经陈院士诊治,符合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西医诊断标准[2-6],且中医辨证包含血瘀证者; 症状、诊断、辨证、处方、用药等病例资料完整; 使用中药汤剂治疗,且处方中含有活血化瘀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的界定参照陈院士对 35 种活血化瘀药物的分类方法[7]。

1.3 数据录入及整理 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研究室提供的中医医案信息采集系统并加以改进,将病案以高度结构化的信息录入数据库。

录入信息:1) 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单位、邮编、住址、电话等。

2) 初诊记录: 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等。

3)理化检查:血液生化指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检查等。

4) 中药处方: 方剂名称、中药药名、剂量、煎服法等。

陈可冀:临床善用活血化瘀疗法

陈可冀:临床善用活血化瘀疗法

陈可冀:临床善用活血化瘀疗法(一)注重气血辨证结合八纲陈氏在学术上重视气血相关理论,推崇人身以气血为本,人之有形不外血,人之有用(功能)不外气,气血平和,阴平阳秘,则身安无病;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则疾病由生。

由此而言气血为患是疾病产生的重要本质之一。

因而,在诊治过程中,十分强调气血辨证。

他指出“古人所云:人之一身不离阴阳,所谓阴阳,如果以气血二字予以概括,亦或不为过”。

认为气血辨证较之阴阳辨证更为具体、实用,它不仅可反映阴阳辨证的主要内容,而且可弥补八纲辨证之不足,气血辨证既是辨病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又是施治中的主要依据,故在临床上善执气血辨证之牛耳,结合八纲和脏腑辨证的方法诊治内伤杂病,可统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于一体,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对临床实践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气血学说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中就已充分认识到了气血相关的重要性。

如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医学真传·气血》篇有“人之一身,皆气血之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与血,无处不有”的记载。

《不居集》中则说“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息”。

《血证论》亦云“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皆强调了气与血息息相关,互根互用,气血和畅,循行不休是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的重要生理条件。

气血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形成了气血辨证的理论基础。

《素问·调经论》曾有论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元·朱丹溪也指出“气血充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均强调了气血失调是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故有“百病皆生于瘀”、“久病入络为瘀”、“怪病多瘀”之说,可知气血失调导致血瘀为病的广泛性,多种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均可贯穿着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从而出现“血瘀”的共同征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表现中的任何一项都可诊断为血瘀证。该标 准既突出了中医传统特色, 又兼顾了现代医学检查结 果, 可谓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笔者等还就血瘀证的有 关指征在诊断上的贡献度, 首次提出血瘀证诊断评分 标准, 并推广使用, 结果见表 1。
该标准在进一步实践考察后, 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3 常用活血化瘀药物的临床应用分类
究, 并与安慰剂的疗效进行比较。其结果冠心 2 号片 的疗效为 80.4%, 安慰剂的疗效为 16.1%。《中华心血 管病杂志》认为,“有较强的说服力”。此外, 笔者等还 采 用 红 参 、三 七 、延 胡 索 益 气 活 血 复 方 治 疗 不 稳 定 性 心绞痛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笔者在电镜下观察到, 冠心 2 号的主要成分药川 芎 中 的 一 种 生 物 碱 川 芎 嗪 (四 甲 基 吡 嗪 )有 明 显 的 抗 血 小板 聚 集 作 用 , 并 可 以 减 少 TXA2 的 生 成 , 临 床 证 实 , 其具有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
血瘀证是由血行不畅或血流瘀滞而形成的。我 国古典医书记述甚多。我国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就 有“ 治 瘀 医 方 ”, 记 载 了 应 用 当 归 、丹 皮 及 川 芎 等 活 血 化 瘀 药 。《 神 农 本 草 经 》载 药 365 种 , 其 中 活 血 化 瘀 药 占 了 41 种 。《 黄 帝 内 经 素 问·腹 中 论 》载 述 用 活 血 药 茜 草 等 治 疗“ 血 枯 经 闭 ”, 张 仲 景 还 对“ 瘀 血 ” 设专篇立论。
临床表现
判定标准
手术史

腭粘膜征阳性
(轻)4
(重)5
肢体偏瘫
(轻)5
(重)7
精神异常
(烦 躁 )4
(狂 躁 )8
皮肤粗糙
(轻)4
(重)5
全血粘度升高
10
血浆粘度升高

体外血栓干重增加
10
体外血栓湿重增加

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10
血栓弹力图异常

微循环障碍
10
血液动力学障碍
10
纤溶活性降低
10
血小板释放功能亢进 10
复方效能较好。
5 活血化瘀方药对心脑 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 1) 倡导在抗心绞痛和抗血小板中应用活血化 瘀方药, 以及冠心 2 号及其组成药的应用研究。
已故著名中医临床家郭士魁擅长应用活血化瘀 医方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病, 笔者见到他应用重剂血 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一位心绞痛病人, 使其心绞痛频繁 发 作 1 周 内 消 耗 硝 酸 甘 油 100 片 减 为 20 片 左 右 , 使 我深受启发。1972 年由阜外医院吴英恺院长为组长的 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建立, 郭士魁老大夫和我 等参加了开发冠心 2 号复方, 当年黄宛、陈在 嘉 、邵 耕 、顾 复 生 、金 荫 昌 、寇 文 熔 、陈 文 为 等 著 名 教 授 也 参 加了这项研究。冠心 2 号复方由川芎、丹参、赤芍、红 花、降香等一派活血化瘀药组成。数以千计的 病 人 应 用此药, 有效率达 80%以上。后制成精制冠心片。上世 纪 70 年 代 初 采 用 随 机 双 盲 双 模 的 研 究 方 法 进 行 研
我 们 课 题 组 对 34 种 活 血 化 瘀 药 物 就 26 项 血 液 流 变 学 功 能 等 做 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破血药与 活血药强度确有不同。
4 常用活血化瘀复方功效 的比较
中医传统习用复方治病, 通过 辨 脏 腑 定 位 、辨 虚 实 表 里 、辨 气 滞 气虚、辨瘀 滞 轻 重 、辨 寒 凝 热 毒 、辨 外 伤 劳 损 、辨 风 痰 有 无 等 施 以 不 同 的复方, 其效验可期。传统临床辨 证通用八纲辨证, 笔者认为, 应增 加气血辨证而成十纲辨证。
( 2) 消 化 系 统 : 溃 疡 病 、胃 炎 、消 化 道 出 血 、慢 性 肝 炎 、肝 纤 维 化 等 。
( 3) 呼吸系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反应等。
( 6) 神 经 精 神 系 统 : 脑 中 风 、脑 外 伤 、慢 性 头 痛 、 震 颤 麻 痹 、周 围 神 经 疾 病 、精 神 分 裂 症 等 。
活血化瘀药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血 栓栓塞性疾病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新路。
( 2) 血 府 逐 瘀 汤 对 冠 心 病 PCI 后 再 狭 窄 的 防 治 研究。
指有活血、行血通瘀作 用 的 药 物 。 该 类 药 物 有 川 芎 、蒲 黄 、红 花 、刘 寄 奴 、五 灵 脂 、郁 金 、三 七 、穿 山 甲 、 姜 黄 、益 母 草 、泽 兰 、苏 木 、海 风 藤 、一 枝 蒿 、牛 膝 、马 鞭
表 1 定量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方法( 分)
临床表现 舌质紫暗
陈 可 冀 , 1930 年 10 月 生 。中 西 医 结 合 医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 香 港 浸 会 大 学 荣 誉 博 士 。现 任 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 人事 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药典委员, 世界中医药 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主任委 员 。先 后 获 爱 因 斯 坦 世 界 科 学 奖 , 首 届 立 夫 中 医 药 奖 , 求 是 奖 及 何 梁 何 利 科 技 进 步 奖 。其 中“ 血 瘀 证 与 活 血 化 瘀 研 究 ”所 获 国 家 科 技 进 步 一 等 奖 , 为 目 前 中 医 药 领 域 的 最 高 奖 项 。
清 代 王 清 任 十 分 推 崇 活 血 化 瘀 治 法 , 认 为 应“ 气
血 为 先 ”, “ 气 有 虚 实 , 血 有 亏 瘀 ; 标 而 本 之 , 本 而 标
之”是很重要的, 并创立了一系列活血化瘀复方, 被广
为应用。
本课题组对 8 个经典活血化瘀复方就心脑血管
药效学强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证实清代王清任的几个
Hale Waihona Puke 心应手的复方。医圣张仲景活血化瘀复方的古方新用有用当归芍
药散治疗痴呆、记忆力减退; 温经汤治疗闭经、带下; 红
兰花酒治疗妇科病、胸痛; 鳖甲煎丸治疗肝脾肿大; 大

庶 虫








桃仁承气汤治疗精神疾病;
大黄
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 抵当汤治疗月经不利; 下瘀血汤
治疗产后腹痛; 王不留行散治疗外伤性出血。
病理切片示血瘀
10
新技术显示血管阻塞 10
注: 判断标准在 19 分以下为非血瘀证; 20~49 分为轻度血瘀证; 50 分以上为重 度血瘀证。
草、延胡索 、鬼 箭 羽 、紫 葳 和 王 不 留 行共 20 种。 3.3 破血类药物
指有破血消瘀作用峻猛的药 物。该类药 物 有 大 黄 、水 蛭 、虻 虫 、 蛴螬、自然铜、三棱、莪 术 、乳 香 、没 药、血竭和桃仁共 11 种。
( 10) 妇 产 科 : 功 能 性 子 宫 出 血 、痛 经 、子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宫 外 孕 、盆 腔 炎 、子 宫 肌 瘤 等 。
( 11) 儿科: 新生儿硬肿症、肝炎及紫癜等。 ( 12) 皮肤科: 红斑结节类病 、色 素 沉 着 、性 病 、酒 糟鼻等。 ( 13) 眼科: 视网 膜 血 管 阻 塞 病 、眼 部 免 疫 病 及 退 行性病。 ( 14) 口 腔 及 耳 鼻 喉 科 : 三 叉 神 经 痛 、突 发 性 耳 聋等。 ( 15) 骨科: 骨折等。 ( 16) 外科: 部分急腹症等。 ( 17) 肿瘤科: 血管瘤、肝癌等。 ( 18) 器官移植: 排异反应等。 由于血瘀证涉及多种疾病, 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 的适应症较多 , 疗效明显, 故有“活血化瘀现象”之 议 论, 实不为奇。
( 7) 免疫系统: 硬皮病、红 斑 狼 疮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荨 麻 疹 、血 管 神 经 性 水 肿 等 。
( 8) 代 谢 系 统 : 高 脂 血 症 、糖 尿 病 神 经 血 管 并 发 症等。
( 9) 结 缔 组 织 系 统 : 灼 伤 及 外 伤 性 皮 肤 瘢 痕 、角 膜瘢痕等。
少腹部抵抗压痛
脉涩 黑便 病理性肿块 舌下脉曲张
脉结代 无脉 腹壁静脉曲张 皮下瘀血斑
月经色黑有块
持续心绞痛 一般固定性疼痛 口唇齿龈暗红 细络 手足麻木
判定标准 (轻) 8 (重)10 (轻) 8 (重)10 10 10 10 (轻) 8 (重)10 8 10 10 (轻)8 (重)10 (轻)10 (重)10 10 8 6 5 5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
北京西苑医院 陈可冀 ( 北京 100091)
关键词: 血瘀证; 活血化瘀; 临床研究
Key Wor ds: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clinical research
( 4) 泌尿系统: 急慢性肾炎、血尿等。
1 血瘀证的临床诊断
( 5) 血液系统疾病: 真性红 细 胞 增 多 症 、紫 癜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弥 漫 性 血 管 内 凝 血 、高 粘 血 症 等 。
血瘀证诊断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诊断, 涉 及病种多, 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 久病 多瘀, 慢病多瘀, 温热病重症及创伤也多有瘀证。瘀血 证具有多样性, 有潜瘀血证或前瘀血证。不少国家对 此进行了相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 展 。 如 美 国 医 生 所 熟 识 的 ABC 药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Herbs), 即 活 血 化 瘀 药 ; 日 本 医 生 称 之 为 Oketsu Syndrome, 即血瘀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