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人教版必修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课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课文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教材简说: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
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5.3《登高》课件1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八层悲苦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一可悲 悲秋,时之惨凄也,二可悲 作客,羁旅也,三可悲 常作客,久旅也,四可悲 百年,暮齿也,五可悲
多病,衰疾也,六可悲 登台,台,高迥处也,七可悲 独登台,无亲朋也,八可悲
任务三:细悟请感
结合尾联,谈谈杜甫悲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艰难苦恨”四字力重千钧,蕴涵丰厚,有晚 景凄凉的慨叹,老病缠身的哀伤,半生漂泊的愁 苦,更有忧国忧民的情志 。
《登高》是在 大历二年(公时元,7杜67甫年身)在 写的。此夔时州安史 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趁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去世,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他的心头。
这一年秋天的 重阳节 前后,杜甫独自登高远眺,感慨万千, 写下这首七言律诗——《登高》。
任务一:自由朗读诗歌,划出节奏
悲秋
悲自然之秋 悲人生之秋(暮年、多病、孤独、漂泊) 悲国家社会之秋(国家混乱、民众潦倒)
拓展延伸
时光穿梭,假如你在登高遇到杜 甫,你想和他说些什么?
我想告诉他:千载之下,公不孤独,你有知音。穿过历史 的长河,有人追着你的足迹,就像你追着宋玉的足迹“怅 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你为之怅望的,也有 人和你一同怅望;你为之洒泪的,也有人与你一同洒泪; 你那些心情,有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艰难苦恨繁双 鬓”,我感受到你沉郁的热血,仍在铮铮呐喊,你以决绝 的悲愤携卷着国仇家恨,将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大地 山河,在那万方多难的时代,你注定要以你坚韧的灵魂,救 赎着万千悲苦却炽热的心灵。看着你那裹满沧桑的宽厚布 衣,艰难登高的清冷身影,我懂了你的执着。盛唐错过了 你的年华,那国破家亡的时代自然承载不了你才气,如今 的我只有默默钦叹,用我这微薄的文字来读你的冰山一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共18页PPT)
• 1、对偶工稳,音韵和谐。 • 2、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 3、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即深刻、深厚,“郁”是凝重、含 蓄。沉郁是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而非消极 或简单的忧愁。这首诗将诗人漂泊他乡、身体 多病、孤独无依、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悲伤 心情一起倾斜出来。
“顿挫”是指语言的凝练,节奏的铿锵。是 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如何理解尾联中“艰巨”一词?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巨,又有个人的苦难,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艰巨苦恨繁霜鬓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之恨 以及日见白发增多却壮志难酬之 虑使诗人悲从中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新停
杜 甫 诗 三 首
登高 杜甫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它的“诗眼”是哪个字?
凄凉、悲愁、苦闷、 孤独、沉重、忧郁
诗人在首联和颔联选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会构成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 、落木、长江
既肃杀凄凉,又雄浑高远。 ——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悟情,抓直接抒情的词句,仔细品味其 中蕴含的复杂感情,并与风景融会,情 景交融,相辅相成。
• 还要知人论世,要结合学过的诗人的其 他作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 景,以最终深入体悟诗人的情感。
本诗的主旨:
•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风 景,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 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 伤时叹己的情怀。
• 把握意境的特点(用双音节词概括)。
• 颈联和尾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了“悲”的哪些丰富意蕴? (多少层“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登高 课件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 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 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 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 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 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 的七言律诗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 甫 诗 三 首
一、杜甫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 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明丽清爽的秋景图
沉郁悲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忧国伤时
• • • • • • • • •
盖”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 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必修三备课文本解读:杜甫《登高》美点赏析【诗歌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美点赏析】《登高》一诗是“诗圣”杜甫的晚年诗作,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现在仍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无论是从章法、意象,还是从表达技巧等角度来赏析,都能感受到“旷代之作”的绝美。
一、章法布局之美从整体来看,《登高》一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
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写登高之所见,后面抒登高之所感,层次清晰。
诗歌四联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联从细处、微观的角度起笔,写眼前所见的具体景物;颔联从大处、宏观的角度承接,所见之景为秋季的整体氛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内心的悲苦;尾联则为“合”,对悲苦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补充。
起承转合平均分布在四联,让诗歌产生和谐的美感。
再品析诗歌的局部,前两联的写景句,不光是从微观到宏观,写出了层次,而且这两联四句,前后相互承接,其中一三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都是写江景,真是绝妙之至。
在首联一二句中,诗人的视角也有变换,诗人在第一句中把视角放在“风急天高”的高远处,可算是仰视,第二句中把视角放在“渚清沙白”的低近处,可归为俯视,两句视角不同,俯仰之间,更加凸显层次之美。
接着看后两联的抒情句,同样很有章法。
颈联中的第五句从“万里”空间的角度立意,第六句是从“百年”时间的角度着笔,时空变幻,悲情四溢。
而尾联七八句,则是把个人生活多艰、国家民族多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艰难苦恨白发添,贫病潦倒人生难,两句极尽悲苦。
和写景句一样,在抒情句中也讲究了交互承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而“苦恨”,因“病”而“停杯”,前后承接的两句诗不光是角度一致,内容上也是紧密相连。
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五课 登高 (共27张PPT)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细读颈联,仔细体味,诗人写出了几重“悲”?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独,无亲朋也;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八重愁苦: 身逢战乱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多年漂泊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国家多难,亲人离散
感面 到对 有自面 些 己对 无 迫滚 可 近滚 奈黄不 何土尽 。的的 病历 躯史 ,长 杜河 甫,
品味语言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下
来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 苍凉、沉郁、雄浑而悲壮 情感: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两联是: 写景
后两联是: 抒情
本诗的诗眼是:
“潦倒新停浊酒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我们来看看杜甫的“酒杯”: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 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 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 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 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 旧都洛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这八重愁苦中,你能领悟出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 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 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 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 忡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登高
作客。羁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独登,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 长久漂泊、作客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八重“悲”。
台。 高迥处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语言精炼准确,简 直到了“难易一字”之地步。
五、尾联诗意解读:
“艰巨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
比 喻 时长 间江 的 流 逝一 。泻
千 里 ,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悲 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
尾联的“悲”在哪里?
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 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 恨毕生。在这样的境况下, 企图以酒解愁,但穷困潦 倒,又加上有病,最近连 酒也喝不成了!诗人忧国 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
一
切
渚清沙白鸟飞回。
景
语
无边落木萧萧下,
皆
情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语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鸟”、 “落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
孤旋 独, 无说 依明飞 。它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登高》
飘零的身世,短暂的 生命在亘古苍茫的天地 间越发让人感到沉郁苍 凉。
鉴赏颈联 从颈联可以看出杜甫遭遇了哪些悲苦的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孔子:“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研讨与练习(三):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 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登 杜
高甫
学习目标:
•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能。 •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3、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人物生平(回顾)
杜甫
诗史 、诗圣 、三吏三别 一生的四个时期
①(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 ②(35-44岁)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 ③(45-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 ④(49-59岁)漂泊西南时期
三、朗读体悟
1、齐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自由读:读懂诗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55岁在夔州所作。当时, 安史之乱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隙而起, 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骚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 天地间”。途中,在重阳节登高抒怀。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亦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 等。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
祈福、团圆。
国运:社会骚乱、民不聊生 自身:八苦——壮志未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杜甫真正的伟大之处,是对悲苦的正 视和担荷。在他的诗歌里面能够传达 一种感发、激励的生命,那个生命一 定是他最真实的、最纯真的、用自己 的一生去实践的生命。
——叶嘉莹
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 在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 呼,唱得越急切,节奏越神秘,最 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 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诗读到这一层还不够,这首诗留给 我们的印象难道就是悲伤和悲伤吗? 在悲伤之上,我们还读出了什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既然已经年老多病,又无亲朋陪伴,杜甫
为什么还要拖着老迈病躯独自登台呢?
一是为抒怀,表明诗人对现实的正视与 担当; 二是表明诗人不甘寂寞,不甘沉溺,表 达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三是忠君爱国思想的真情显露。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 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 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 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而对偶又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 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此时又是 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 五可悲;亲朋亡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悲;孤零零的独自 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悲”, 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悲意?
永泰元年( 765 ) 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遂 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 秋, 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 766 ) 春,自云安至夔州,居之。秋,寓西阁。 大历二年( 767 ) 公在夔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2)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着诗人发奋图强 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 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郁诗风顿挫
顿挫:
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表达感 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 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慢慢地起伏,这就是所 谓顿挫。
沉郁是寓意深厚,顿挫是感情低徊。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我们怎样赏析这首诗?
诵读
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孤独、凄楚、痛苦、悲愤
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是鉴赏它的什么呢?
意象、 情感、表达技能、语言特色
意象是什么?意象分哪两类?
凡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描写的景和物 都叫意象.意象分人物意象和景物意象两大类
沉郁顿挫
沉郁:低沉郁积。指诗文深沉蕴藉。
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分。杜甫 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 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 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 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 而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 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 “沉郁顿挫”的风格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5《登高》
登高
学习目标:
唐 ·杜甫
•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 2、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自由诵读, 读完能否用一个字或词说说自己的感受?
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杜甫身逢战乱,从 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 八个年头了,3年后58岁的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是56岁的杜甫在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 峡,流寓客滞江汉时所写。你认为此诗抒发是“发奋图强” 的感情还 是“怨愤”之情?为什么?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 以诗人表现了一种老当益壮 、顽强不息的精神。
首联共写了哪些景物?
急 高 哀 清 白飞
风 天 猿 渚沙鸟
设身处地想想,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 清冷、凄清、萧条… …
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韶人 光生 易短 逝暂
生命的短暂 反 衬
宇宙之永恒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的“悲”有几层含义?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 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文简析
篇目三 登 高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考点二
体会诗歌意境
理解诗歌内容
一、相关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
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 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
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
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 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
3. [对应考点二]根据提示,在横线处填上恰当内容。
宋代的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 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悲”意:他乡作客,一可 悲; 常年作客 ,二可悲;寒秋作客,三可悲; 万里作客 , 四可悲;“百年”无为,五可悲; 身患疾病 ,六可悲;亲
三、行文脉络
1.诗歌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 具有怎样的特点?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
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它们的特点。作用: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 之感、写内心之愁作铺垫。
2. [对应考点一]诗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 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
退出
朋亡散,七可悲; 孤独登高 ,八可悲。这种种的可悲,使
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
4. [对应考点二]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 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提示]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登高》课件12张
⑤试着找一找,作者具体 在悲什么?(结合课后第 三题)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八层意思。
①万里,地之远也; ③作客,羁旅也; ⑤百年,迟暮也; ⑦台,高迥处也;
②秋,时之凄惨也; ④常作客,久旅也; ⑥多病,衰疾也; ⑧独登台,无亲朋也。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自身命运 国家命运 (仁) 无处排遣的愁
五、归纳总结
悲自然之秋 悲人生之秋(暮年、多病、孤独、漂泊) 悲国家社会之秋(国家混乱、民众潦倒)
伤秋悲己、忧国忧民
六、趁热打铁
阅读诗歌,并回答下列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一句?这句诗有什么特点? (3分) 2、后两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解析: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1分)这 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1分)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 生动。(1分)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伤己忧国的思想感 情。(2分)第三联写诗人失去亲朋消息,自 己既老且病,与孤舟为伴,漂泊在外,流露 出孤苦无依的悲伤。(2分)第四联写战乱不 休,诗人感伤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动荡不安 的国家局面的忧伤。(2分)(言之有理即可)
四、条分缕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
①前两联写了哪些景(ຫໍສະໝຸດ 有哪些意象)? ②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意象:风、天、猿、 渚、沙、鸟、落木、 长江。
特点:悲凉、冷寂、 凄清、雄浑、壮阔、 高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显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落日”“秋风”,意境雄浑、开阔,又体 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 达。
注意:三段式分析套路。源自(2)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着诗人发奋图 强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 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总之,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 文士不遇等基本涵盖了我国古典登高诗
主旨。其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 登高必愁,大方多悲、凄婉哀伤。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
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而是一只 孤独痛苦的鸟。
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微小,很
孤单。
➢猿鸣——使人听了它的叫声 感到十分悲凉
古诗中的“登高”意象
表现情势:
登山、登楼、登台、登塔、 倚栏、凭栏
古人借登高抒发几种情怀?
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人之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人愁。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 邈,归思难收。 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 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或单纯怀乡或有所寄托和隐喻,都真实显露了飘 泊流离之愁和思念故乡的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二、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三、赏析文本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
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情感蕴藏: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比较赏析】《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秋兴·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
“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
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
“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
“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
作者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登岳阳楼》中有诗句“老病有孤舟”,可见“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物,有家难归,魂系孤舟,其惨苦又有谁人知(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作者卒于湘江孤舟中)。
尾联“催刀尺”即赶制寒衣,强调天已寒冷,“急暮砧”即黄昏时急促地捣衣声。
结尾两句紧承上联,用“催刀尺”“急暮砧”这两个声动相连的词组作铺张,把作者想回家的焦急心情进一步烘托出来。
此外,诗中用字处处对仗而双关,“波浪”、“风云”、“两开”、“一系”、“催”、“急”等,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忽近忽远,忽高忽低,犹如巫峡治水,时而盘旋回落,时而奔腾向前,与杜甫自己的澎湃思潮汇合在一起,诗意十分缠绵感人。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
《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
《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