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探望权制度之完善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探望权是指家庭成员、亲友或律师等团体或个人按照法律规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探访被羁押人员、服刑人员的权利。
这种权利是被羁押人员、服刑人员以及家属和社会的一项法律保护,也是维护人权的基本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探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需要完善探望权制度,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首先,探望权的落实有时受到诸多限制。
一些地方没有制定明确的探访规定,甚至是全面禁止探望或仅允许有限的探访时间。
同时,探访过程中存在暴力、威胁、仇恨等不当行为,使得探访成为一种负面的体验,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要完善探望权制度,需要规范探访的流程和规定,同时加强对探访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维护被羁押和服刑人员和家属的利益。
其次,探望权的具体实践也存在问题。
一些地方的监狱管理部门不愿意配合探访工作,经常变换探访时间和地点,对家属和律师的探访提出了许多约束和要求。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狱管理部门的职业素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
同时,加强监管制度建设,确保监管部门的权利不会过度干涉探访权利。
最后,探望权的保障需要加强公众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培养。
社会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探访权利。
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宣传和普及相应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更加公正的探望权制度,维护人权和社会公平。
总之,探望权制度对于维护被羁押和服刑人员以及家族的权益至关重要。
完善探访权制度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领导,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支持和配合。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这个制度的实践,保障被羁押和服刑人员的人权,以及家属和律师的合法权益。
浅谈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doc
浅谈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2001年4月28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该法第38条规定了离婚父母对子女有探望的权利,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探望权制度。
这一规定强化了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探望权的保护力度,为人民法院处理探望权纠纷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该规定在立法上仍有一些瑕疵,下面笔者就该规定做一些探讨。
一、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探望权的主体过于狭窄。
依据该规定,享有探望权的主体只限于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这是对探望主体的极大限制。
它排除了子女的近亲属尤其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探望权,这是有悖常理的。
首先,按照中国的传统,祖孙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是十分亲密的亲属关系,从尊重民俗和倡导良好的亲属关系方面,赋予近亲属间保持联络与相聚的权利符合国民的意愿,也顺应中国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
其次,我国现行《婚姻法》、《继承法》均规定祖父母与孙子女、兄弟姐妹互为第二位的抚养义务人,且彼此为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如果连接触、联络、相聚的机会都没有,本该朝夕相处共享天伦的他们陌同路人,势必给履行抚养或继承义务和行使权利带来尴尬与困惑。
再次,在家庭关系中,除了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外,还有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
就子女的健康成长而言,父母的探望对其影响固然大,而兄弟姐妹的探望、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望,其作用也不容忽视。
因此,应赋予离婚的子女的近亲属在特定条件下的探望权是应有之义。
第二,探望权的适用范围过于单一。
婚姻法只拟定了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享有探望权,而在婚姻被宣告无效、婚姻被撤销或解除同居关系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是否也应有探望子女的权利,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浅谈子女探望权的完善和兑现
浅谈子女探望权的完善和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针对我国婚姻家庭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婚姻法》新增加了子女探望权制度的法律条文,为人民法院审理探望权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贯彻实施这一法律制度?子女探望权纠纷案件如何处理?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又将面临着这一新的课题。
一、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原告肖某与被告金某,在法院的调解下,自愿达成离婚协议,女儿(五岁)由父亲金某直接抚养,肖某不承担抚养费,待女儿十六岁时,肖某再行使探望权。
但是,两个月后,女儿因十分想念母亲肖某,要求与肖某见面,其父金某以离婚时有协议为由,拒绝其女儿与肖某会见。
经法院法官多次联系,金某仍不同意女儿与肖某会见。
该纠纷反映出,子女要求探望已离婚父亲或母亲,受到直接抚养人的阻挠该如何办?子女是否享有探望权?(二)黄先生与陈女士在街道办事处协议离婚,其子(十一岁)由黄先生直接抚养,陈女士每星期六下午六时在其家等待,儿子自己到陈家生活居住至星期日下午四时。
然后由儿子自己回到父亲黄先生家。
但是,儿子一直就没有到陈女士家。
原因是每星期六,儿子要参加学校举办的兴趣小组活动。
为此,儿子提出要求,需要黄先生和陈女士每星期日陪儿子在本市儿童乐园玩耍、探望。
由于黄先生与陈女士间矛盾尚未化解,致儿子的要求和陈女士的探望不能实现。
陈女士多次到法院咨询,寻求解决办法。
该纠纷反映出,子女提出的合理要求,能否得到父母的尊重?如得不到尊重,子女能否申请中止探望?(三)原告黄某诉被告雷某离婚,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其女儿(三岁)由原告黄某直接抚养,被告雷某一次性给付子女抚养费10000元,雷某享有探望女儿的权利。
离婚不久,黄某出外打工,女儿由奶奶直接代抚养。
雷某到黄某家探望女儿,其奶奶百般阻挠,拒绝雷某探望。
无奈,雷某通过邮政局,向女儿邮寄衣服,遭到拒领。
雷某向法院申请,要求变更抚养关系,退回抚养费10000元。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婚率不断攀升,导致了大量的隔代抚养、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探望权制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探望权制度是指非父母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该制度在解决离异家庭及其他类型家庭纠纷和矛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探望权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
一、当前探望权制度存在的问题1. 司法审查不规范在我国,对于探望权的行使需要通过法院审查,但目前我国的法院对于探望权的审查并不够规范,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判决不公正,给探望权的行使造成了困难。
比如在一些情况下,非父母监护人明显有能力、财力和意愿给予子女更好的教育和生活,但法院依然可能不支持非父母监护人的探望权申请。
2. 探望权无法强制执行目前,我国对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力度并不够,一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愿意履行探望权,法院的执行力度并不够强,导致一些家庭出现合理的探望权无法得到行使的情况。
3. 控制权过于倾向于父母方在离婚或家庭矛盾纠纷的判决中,法院会更多地倾向于父母的控制权,而不是更好地考虑到子女的权益。
这就导致了非父母监护人的探望权被忽视,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为了更好地保障探望权的行使,需要对司法审查程序进行完善,建立更加规范的司法审查程序。
法院应该更多地侧重于根据子女的最大利益来进行审查,并充分考虑非父母监护人的诉求。
需要建立更好的社会监督机制,确保法院的审查能够更加公正、客观。
对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力度也需要加强,可以通过增加法院对于违反探望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来加强强制执行,使得违反探望权的行为更加不容易得逞。
3. 提高非父母监护人的定位三、探望权制度的完善建议1. 建立专门的探望权法律规范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应该专门建立探望权相关的法律规范,明确规定探望权的具体行使细则、程序和法院的审查标准,以及对违反探望权的处罚力度等,从而使得探望权制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离婚、再婚、单亲家庭等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探望权制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探望权制度的完善对于维护子女权益、调整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的探望权制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完善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一、探望权制度存在的问题1. 控制不力目前我国的探望权制度存在控制不力的问题,导致部分离婚家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
有的父母会拒绝对方探望子女,或是对方迟迟不履行探望义务。
这种情况下,一方往往会无法正常地与子女见面,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
2. 制度不完善我国的探望权制度依然不够完善,很多地方在立法上存在漏洞。
探望权的界定不清晰,容易引发争议;探望权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也没有统一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探望权的执行机构和程序不够规范,导致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3. 效果不明显由于探望权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导致很多家庭在处理探望权问题时依然存在矛盾。
有的家庭甚至因为探望权问题而再次发生纠纷,给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探望权制度存在控制不力、制度不完善和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完善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二、完善探望权制度的建议1. 加强立法完善探望权的执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部门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建立统一的探望权执行机构,规范探望权的执行程序,加强对探望权的监督和指导,提高执行的效率和公正性。
3. 增加探望权知识的普及在当前的社会中,很多人对于探望权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导致很多探望权的冲突和矛盾。
政府可以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探望权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探望权意识,增加公众的接受度和支持度。
4. 强化调解和协商机制在探望权纠纷的处理中,政府可以加强调解和协商机制的建设。
可以设立专门的调解和协商机构,帮助双方争议当事人解决探望权的纠纷,化解矛盾,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摘要】本文围绕探望权制度展开讨论,对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强调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必要性,提升探望权执行效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被探望对象的保护措施。
结论部分呼吁加强探望权制度的规范化和人性化,确保公正和公平。
提出关于探望权问题的自身设法解决问题,建设立法机制、加强监管力度等探讨思路。
通过分析问题根源,提出有效改进措施,为完善探望权制度提供可行建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探望权制度、问题、完善分析、监督、管理、效率、法律制度、保护措施、规范化、人性化、公正、公平1. 引言1.1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探望权制度是指在家庭成员关系中,确保亲属间相互探望的一项重要制度。
现行的探望权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分析和改进。
现行的探望权制度存在执行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的问题。
一些监管环节不严,导致部分家庭成员无法及时获得探望权,造成探望权的不公平现象。
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必要性凸显。
监督机制薄弱,一些探望权执行者滥用职权,侵犯被探望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探望权执行者的监督与管理至关重要,确保探望权的正常执行。
提升探望权执行的效率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流程复杂、操作不便等原因,导致探望权执行的效率较低,影响了探望权的实质内容。
建立完善的探望权法律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起健全的探望权法律制度,澄清相关法律责任,保障亲属探望权的合法性和权益。
加强对被探望对象的保护措施也是完善探望权制度的重要方面。
对于弱势群体,尤其需要加强保护,确保其在探望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当前探望权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提升执行效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保护措施,以实现探望权制度的规范化和人性化,确保其公正和公平。
2. 正文2.1 现行探望权制度存在的问题现行探望权制度的法律规定不够清晰和完善。
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模糊性和不足,容易产生争议和纠纷。
浅论我国隔代探望权制度的完善
浅论我国隔代探望权制度的完善
赵常鸽
【期刊名称】《女报》
【年(卷),期】2024()4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与家庭观念发生了巨变。
一方面,(外)祖父母抚育未成年(外)孙子女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离婚率不断走高,促使(外)祖父母探望(外)孙子女愈加困难。
是否允许(外)祖父母依据专项立法探望(外)孙子女,已然引发社会关注。
本文首先阐述关于隔代探望权的学理争论与立法争议,表明应将隔代探望权纳入《民法典》的观点。
其次,从基本国情、老年人精神赡养、司法现状三个角度,论证立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同时,支持采取一定措施,限制探望权利的滥用。
最后,提出具体行使规则,完善我国隔代探望权的法律保护。
【总页数】3页(P0178-0180)
【作者】赵常鸽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从“为亲的探望”到“为子的探望”——关于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思考
2.比较法视野下的探望权制度——兼论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
3.我国隔代探望权制度构建研究
4.我国探望权的理论反思及制度完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探望权制度是指监狱、看守所等刑事执行机关对罪犯家属、亲友进行探望的一项权利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罪犯的基本人权,维护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他们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探望权制度在实际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完善。
探望权制度应该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法律应该规定详细的探望权实施程序和标准,明确探望时间、地点、条件等具体要求,避免任意扩大或限制探望权的可能性。
监狱、看守所等刑事执行机关应该对探望权进行更加细致的管理,确保程序的公正和透明。
探望权的行使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罪犯身体状况不佳、有严重精神疾病、有逃跑风险等,可以暂时取消或限制其探望权。
对于一些严重罪行的罪犯,如恐怖分子、毒品制贩者等,也可以适当限制其探望权,以减少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为了确保探望权的行使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加强对探望环境的改善。
监狱、看守所等刑事执行机关应该提供良好的探望设施和条件,确保探望人员的安全和舒适。
探望人员也应该遵守规定的探望时间和秩序,不得干扰罪犯的生活秩序和监狱、看守所的正常运行。
还应加强对探望权的监督和评估。
相关监管部门应定期对探望权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处。
也应积极听取罪犯家属、亲友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和完善探望权制度。
探望权制度是保障罪犯基本人权的重要制度之一,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加强对探望权的规范和管理,改善探望环境,加强监督和评估,将有助于探望权制度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对罪犯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1. 引言1.1 探访权的重要性探访权是指被羁押在监狱或拘留所的人员,以及在抚养关系、婚姻关系、财产关系中需要相互探访的人员,依法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探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喁,它不仅是保障个体尊严和人权的基本途径,也是维护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探访权可以帮助被羁押的人员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被边缘化的风险,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康复和改造。
对于家庭成员或关系亲密的人员来说,探访权可以加强彼此间的情感联系,维护亲情纽带,减少家庭矛盾和婚姻破裂的可能性。
探访权还可以促进法律制度的透明和公正,监督监狱管理机构的工作,保障被羁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探访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基本权利,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加强对探访权的保障和改进,对于建设法治社会,促进人权保障,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探访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访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在一些监狱、看守所等场所,存在着对人权的侵犯,探访权受到限制甚至被剥夺的现象。
二是一些探访权制度实施不够规范和透明,导致家属和社会公众对探访权的行使产生困惑和不满。
三是一些执法机构和相关部门对于探访权的保障意识不强,监督制约不力,导致探访权被滥用或受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在紧急状态或灾难事件发生时,探访权的行使面临挑战,相关规定不够完备和灵活性不足。
五是一些特殊人群,比如残疾人、外国人等,在探访权的行使上面临更多的障碍和困扰,需要更多的保障和帮助。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增加监督力度,加强执法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培训和意识提高,建立更加透明和有效的探访机制,以确保探访权的行使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和实施。
需要加强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大众对于探访权的关注和支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法治和人权保障环境,共同维护探访权的合法权益。
【内容结束】2.2 探访权制度的改进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探访权的立法保障,明确探访人员的权利和责任,规范探访程序和条件,确保探访权得到有效保护。
论我国的探望权制度及其完善
论我国的探望权制度及其完善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探望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日益凸显出来。
探望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权利保障,旨在保障民众与拘留、监禁等情形下的被限制人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下面,我们将从探望权制度的背景、案例和未来展望三方面来探讨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现状及其未来的改进方向。
一、背景我国法律规定,容留所内的被羁押者、监狱所内的被监禁者等均有接受探望的权利。
这是出于保护被限制人员与外界交流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保障民主、人权和司法公正的需求。
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探望权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探望难、手续繁琐等,因此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案例1. 探望难我国部分监狱存在探望难的情况,特别是律师探访被监禁人员时更是面临诸多困难。
例如,有些监狱规定要律师提前7天预约才能探访被监禁人员,而且每次探访仅限30分钟并仅限于律师与被监禁人员的谈话,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被监禁人员以及他们家属的沟通成本。
2. 手续繁琐除了探望难之外,探望手续也往往过于繁琐。
例如,有些探访要求参观者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并需向容留所缴纳押金才能进入容留所内,这也扰乱了探访者的合法权益。
3. 医生探访此外,我国的法律对医生探访被监禁人员的规定也较为宽松。
例如,吸毒人员因为身体原因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但是因为被监禁而无法按时服药,从而严重威胁了受监禁人员的身体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临床指南,为受监管的吸毒人员提供相应的治疗服务。
三、未来展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还需要更完善的探望权制度。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改进:1. 控制探访数量为了保障被监禁人员的权益,容留所和监狱应合理控制探访数量,并确保探访时每个探访者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言权和听取权。
2. 简化手续对于探访的手续应当简化,例如对个人信息的要求不应过于详细,同时缴纳押金等规定也应当放宽。
3. 增加探访时间为了让探访产生更大的实际效果,探访时间应当适当增加。
论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85(2018)03—0098—04论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杨 帆[1]【摘要】我国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正式规定了探望权制度,但在主体范围、探望方式、非婚生子女利益保护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实践中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
本文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从扩大探望权主体范围、引入虚拟探望方式及保护非婚生子女利益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探望权子女利益完善建议一、探望权概述(一)探望权的概念及特征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或母享有的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探望、交往和联系的权利。
探望权是基于亲权的一种派生权利,这种权利在父母离婚后体现出来。
探望权是非财产性权利,在效果上体现为一种精神利益,能够加强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的感情联络,确保了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自然情感需要,而且这种情感具有伦理性。
探望权的权利主体具有身份上的特殊性,我国的探望权主体仅限于一方父母单独享有,父母以外的人是被排除在外的。
(二)探望权的功能1.有利于维持父母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的亲子关系。
血浓于水,关心、照顾子女是父母的天性和本能,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形成了坚固的情感纽带,探望权使离婚后的父亲或母亲可以继续了解和关心子女,赋予了他们伴随子女成长、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权利,对子女的身心状况进行了解,从而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子女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其情感需求。
离婚后未获得直接抚养权的父母一方,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看望或短期共同生活的方式,与子女之间进行感情交流以缓解父母的思念之情,减轻子女的身心伤害,增强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感。
[2]2.有利于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通过1959年《儿童权利宣言》和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条约确立的保护儿童立法的国际性指导原则,体现了政府、社会以及父母要特别注重儿童的健康发展,对儿童的利益予以特殊保护。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探望权制度是指在刑事执行过程中,被害人、被告人或其他相关人员有权利探视服刑人员或被羁押人员的法律制度。
探望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保障被羁押人员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
但是,在探望权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加强。
首先,探望权的申请和执行程序不够规范。
当前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还没有明确规定探望权的具体程序和要求,这导致探望权的执行流程不够清晰,执行难度大。
为此,我们应该建立规范的程序和明确的要求,以使探望权得到更好的落实。
其次,有些程度上探望权的限制过于严格。
在现实中,一些被羁押人员的探望权遭到了严格限制。
例如,某些罪犯由于严重违反纪律,其家属被禁止探望等。
但是,这些限制并没有落实在法律条文中,较难保证其合法性和公正性。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些限制,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以规范限制探望权的情况。
最后,探望权的执行效果不理想。
在一些案件中,探望权得到了落实,但是由于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和审核,探访人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应该充分考虑探望权的重要性,确立探访人员必要性的合法性,推动相关部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提高探望权的效率和执行力。
总之,完善探望权制度是我们日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完善探望权制度上,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程序和明确的要求,做到服务合理、公正。
同时,在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探望权的重要性,推动相关部门尽快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提高探望权的效率和执行力。
我们应该多方面的推动探望权的完善,让这一制度真正地发挥其保障司法公正和保障被羁押人员权利的功能。
论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
…
n g … f ai r…t i a … n d i一
论我 国探望权 制度的完善
林 亚 琳
( 2 5 0 1 0 0 山东大学 法 学院 山东 济南 )
摘 要 : 自我 国 《 婚 姻 法 》确 立 了探 望 权 制 度 以来 ,实 践 中就 出现 大量 的对 探 望权 执 行标 准不 一 的 情 况。 究 其原 因主 要 是 法 律 规 定过 于 笼 统 , 没有 统 一 的、 可 操作 性 的标 准 。本 文 借 鉴 了国 外 先进 经 验 ,结 合 我 国 实 际情 况 提 出 了完 善 探 望权 制 度 的相 关建议 。 关键 词 :探 望权 ; 目前 的情 理 而 言 ,探 望 的 内容 不 仅 包 括 父 母 子女 的交 往互 动 ,思 想 和情 感 的交 流 ,还 应 当包 括 在 人 身 和 财产方 面 对子 女 的保护 和 照顾 。 最 后 ,缺 乏 有 效 的 中 止标 准 。 现行 法 律 规 定 如果 未 与 子 女 共 同生活 的一 方对 子 女 的探望 不 利 于 被探 望 人 的 身心 健 康 ,与 子 女 共 同生 活 的一 方 可 向法 院提 出 申请 ,请 求 中止探 望 权 人 的 探 望 。具 体 何 种情 况 属 于 “ 不利 于 子 女 身心 健 康 ”没 有 明 确 规 我 国 的探 望权 制 度 设 立 于2 0 0 1 年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婚 姻 定 ,实践 中职 能依 仗 法 官 的 内 心标 准 ,容易 出现 裁判 结 果 不 一 法 》的修 正 案 。其 根 本 出 发点 是 “ 维 护 和保 障 未成 年 子 女 的利 的情 况 。 益 ” 。探 望 权 制度 的确 立 一方 面 填 补 了我 国多 年来 亲 权 没 有制 三 、 完善 我 国探 望 权 制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探望权制度是指离婚后子女与非监护人父母亲或其他亲属间相互探望的权利。
这一制度在离婚家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的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探望权制度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
探望权制度在具体执行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一些情况下,非监护人父母或其他亲属对子女的探望权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执行。
监护人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限制对子女的探望,或者在探望的具体安排上存在着不合理的限制。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探望权的执行进行更加严格和有效的监督,保障非监护人父母或其他亲属的探望权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探望权制度在法律上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具体来说,目前中国的《婚姻法》中对于探望权的规定相对较少,而且相关规定比较简单,无法完全覆盖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这就需要相关立法机构对探望权的相关法律进行进一步的审议和修改,确保法律能够更好地保障非监护人父母或其他亲属的探望权。
探望权制度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一些情况下,非监护人父母或其他亲属申请探望子女的程序比较繁琐,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探望权的申请程序进行简化,确保非监护人父母或其他亲属能够更便捷地行使自己的探望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改善探望权制度的建议。
建议在相关法律中对探望权进行更加具体和细化的规定,明确非监护人父母或其他亲属的探望权,以及监护人对于探望权的义务和责任。
建议相关部门对于探望权的执行进行更加严格和有效的监督,确保非监护人父母或其他亲属的探望权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建议对探望权的申请程序进行简化,让非监护人父母或其他亲属能够更便捷地行使自己的探望权。
建议相关部门对探望权的保障进行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确保在全国范围内都能够对非监护人父母或其他亲属的探望权给予充分的保障。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离婚、再婚、家庭成员迁移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也带来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探望权。
探望权是指离婚后,子女与非监护人父母或者其他亲属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会面的权利。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项权利也经常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何完善探望权制度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司法执行问题在我国,离婚后探望权由法院审理裁定,但在一些情况下,法院的裁定未能得到充分执行,例如监护人为违背约定擅自限制或拒绝非监护人父母探望子女。
这种情况下,非监护人父母往往很难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探望权,这会对子女的成长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亲子关系问题离婚后,子女成为了双方亲权的问题。
在一些情况下,离婚双方因个人情感纠纷或者利益冲突,会将孩子当做筹码进行争夺,导致了孩子在双亲之间的痛苦与无助。
如果探望权制度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执行,子女与非监护人父母的亲子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长远来看也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法律缺乏细化在我国,对于探望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笼统,比如《婚姻法》中对于探望权只字未提。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细化规定,执行裁定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导致一些监护人可以通过种种手段规避探望权的执行。
一些具体情况下的具体处理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细化。
四、社会关注度不足相较于其他社会问题,探望权未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关注和关心。
探望权问题通常隐匿在家庭之内,成为了一个不被重视的角落。
这也导致了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完善探望权制度是当务之急。
应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探望权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这一问题。
需要明确探望权的法律规定,将其纳入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中,并细化制定相关的执行细则。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司法程序,强化对于探望权的司法呵护,保障非监护人父母的合法权益。
还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辅导工作,让离婚后的父母认识到子女的权益应该放在首位。
论探望权制度的完善
论探望权制度的完善作者:刘萍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09期【摘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家庭结构的深刻变革,离婚现象越来越普遍。
通过诉讼离婚或协议离婚是解除婚姻关系的两种方式,婚姻关系的变化产生的父母子女关系,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
离婚案件中除无子女的情形外都会涉及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抚养费的给付及探望问题。
①我国《婚姻法》中确立了探望权制度,但法律规定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探望主体的范围是否过于狭窄,能否扩展;法律对中止探望权的情形规定过于笼统,能否明确;探望权强制执行难困境,能否改进。
为更好保障在父母婚姻破裂环境下的未成年子女的成长,在此对如何完善探望权进行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
【关键词】探望权;完善;子女1.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望权制度屬于一种亲权制度,探望权制度设立的初衷为了解决夫妻解除婚姻关系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对子女进行交流探望弥补情感缺失的一种制度。
抚养子女是父母双方共同的权利和义务该项权利义务基于特定的人身关系而产生,不因父母双方之间配偶关系的终止而割裂。
该制度最早源于英美法系等国家,后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接受。
我国学界对探望权的性质有权利说、义务说和折中说等三种学说。
在我国权利说又分成单向权利说和双向权利说。
单向权利说是指在夫妻离婚后,未直接抚养方单方面所享有之权利。
在立法上的表现为赋予第三人探望的权利而并未不规定相应的义务。
双向权利说认为探望权具有双向性。
②不论是未直接抚养一方的父或母或者是未成年人子女都能成为探望权的主体,子女既能被动接受探望的一方,也能主动要求未直接抚养方的父或母进行探望,这与联合国公约所确立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相契合,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义务说强调父母基于血缘和身份上的联系,对未成年子女的探望保障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其天然的职责,离婚后的父母应该尽最大努力削减因婚姻关系变动而对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父母如果消极作为或者不作为致使未能履行探视义务违反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和法律的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1期2010年2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1Vol.31Feb .2010论我国探望权制度之完善陈秋玲(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湖南衡阳 421008)摘 要:探望权是2001年修订《婚姻法》时新增设的一项权利。
但我国现行的探望权制度存在主体范围过窄、内容过于简单、中止规定不明确、强制执行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救济措施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的基础上,针对这些不足进行完善。
关键词:探望权;未成年子女;主体范围;内容中图分类号:DF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13(2010)0120046204 探望权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作为处理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探望子女的法律依据,为各国立法和法理所接受。
我国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正式规定了探望权制度,但由于我国探望权的立法起步太晚,理论准备不足,因此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抽象,可操作性差,给司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探望权制度进行完善以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一、探望权的概念、特征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婚姻家庭法都有关于探望权的规定,但各国或各地区的法律对这一制度的具体称谓有所不同。
美国和法国称为探视权,俄罗斯称为来往权,德国称为人身交往权,台湾地区称为会面交往权。
我国立法时为与在押囚犯的探视制度相区别,将其命名为探望权。
关于探望权的概念理论界有一定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探望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包括其近亲属﹚享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方式探望子女或与子女短时间共同生活的权利;再一种观点认为探望权指基于自然血亲或拟制血亲关系的父母在婚姻关系解除后,不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所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之间没有财产内容的一种探视、看望的权利,包括与未成年子女的联系、会面、交流等权利。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概念都将探望权的主体限定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母一方,因此并无原则性的区别,只是第三种界定明确指出了探望权的具体内容。
至于第二种概念则将探望权的权利主体扩大到未成年孩子的近亲属,符合探望权的立法趋势,但与我国现行婚姻法只将探望权赋予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的规定相抵触。
此外,这三种概念都存在两个不足。
首先,均未明确探望权设立的宗旨是为了子女的最佳利益;其次,他们(包括现行立法)都把探望权限制在夫妻离婚之后。
事实上,探望权的产生不一定以父母离婚为前提。
我国还存在大量的非婚生子女,按照《婚姻法》的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因此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父母一方也应该享有对该子女的探望权。
综上,笔者认为探望权的概念可表述为:法律基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最大利益原则而赋予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的一种探视、看望未成年子女的非财产性权利,包括与未成年子女的联系、会面、交流等权利。
探望权作为一种基于亲子关系而产生的特殊的身份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探望权设立的宗旨是为了维护未成年子女的最大利益。
第二,行使探望权的主体具有特定性,系法律规定不直接收稿日期:2009206222作者简介:陈秋玲(1976—),女,湖南祁东人,讲师,硕士生,从事婚姻家庭制度研究。
64抚养子女的父或母。
第三,探望权的客体是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的身份利益,即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对未成年子女的管理、教育、抚养、照顾的亲情和责任。
第四,探望权的权利兼义务性,探望权对于不直接抚养方而言,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因此探望权人不得自行抛弃此权利。
第五,探望权的非财产性,探望权主要是通过探望,会面,交流等方式来实现家庭解体后一方的亲权,从而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系一种非物质上的权益。
第六,探望权的实现具有依赖性。
探望权的实现必须通过另一方的协助才能顺利地履行,法律规定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义务协助非直接抚养方顺利行使其权利。
二、我国探望权的立法缺陷(一)探望权的主体范围过窄依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享有探望权的主体只限于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
这一规定排除了子女的近亲属尤其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探望权,笔者认为这一限制是不合理的。
理由如下:第一,按照传统,我国的伦理道德中历来注重祖辈与孙辈之间的亲情,且由于我国三代同堂的家庭非常普遍,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赋予祖父母、外祖父母探望权符合民众的意愿,也顺应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
第二,由于我国贯彻执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大部分家庭独生子女居多,许多老年人将晚年的情感大部分寄托在唯一的孙子女或外孙子女身上,如果法律不能保护他们探望权有违基本情理。
第三,现行婚姻法规定了祖孙之间一定条件下之抚养、赡养义务,继承法亦规定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互为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而且孙子女、外孙子女还是代位继承人。
但如果他们之间连接触、交流的机会都没有就很难保证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
因此赋予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探望权是与我国婚姻法、继承法中的隔代抚养、赡养、代位继承的精神相一致的。
最后,不赋予祖父母、外祖父母探望权违背了探望权立法趋势的要求。
在美国,宪法上祖父母没有探视孙子女的权利。
但是,美国的每一个州都先后制定《祖父母探视法》,允许祖父母探视孙子女,有的州甚至扩展至其他亲戚[1]。
《加拿大离婚法》、《瑞士民法典》、《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都有类似的规定。
(二)探望权的内容过于简单、笼统我国探望权的内容规定得过于简单、笼统。
第一,未明确规定探望权权利内容的范围,仅仅表述为“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容易造成实际操作的困难。
国外立法一般都对探望权的权利内容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值得借鉴。
如《法国民法典》第288条规定,不行使亲权的夫妻一方保留有监督子女的抚养及教育的权利,对涉及子女生活的重大选择,均应通知该方。
非因重大原因,不得拒绝该方探望及留宿子女的权利[2]。
第二,探望权权利义务规定不一致,不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
我国婚姻法第38条第2款规定,行使探望权的时间、方式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法院判决。
很明显当事人协议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子女的发言权,限制了未成年子女的合理要求和合法权益。
第三,未规定探望权人的义务内容,容易导致探望权人滥用权利侵害协助义务人的合法权益。
(三)探望权的中止和强制执行规定有待完善11探望权的中止规定过于抽象。
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或母探视子女,危及子女身心健康的,经人民法院判决可以中止探望权。
这一规定过于原则,实践中很难操作与把握。
有的当事人对法定的“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做随意、任意的解释,将对方的缺点、过错夸大,来达到不让对方探望子女的目的。
同时中止探望权的原则性规定赋予了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探望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止探望权对探望权人影响很大,法律应该本着公平、负责的原则从制度上来保障探望权人的探望权不被任意剥夺,因此立法中应该细化中止探望权的规定。
21探望权的强制执行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从司法实践看,探望权纠纷的最大难题就是执行问题,而造成这样的法律尴尬局面是与探望权纠纷执行案件本身的特殊性分不开的。
首先,执行标的的特殊性。
探望权案件执行的标的既是行为又是人身权利,本身具有抽象性。
其次,执行内容的连续性。
相对一般民事案件“一次执行完毕,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即行消灭”的执行方式,探望权纠纷案件的执行内容具有连续性。
只要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协助义务人有妨碍探望权行使的行为存在,当事人申请维权,执行程序就会被启动。
最后,执行内容的滞后性。
尽管法院在判74决时明确规定了具体的探视时间、方式和地点,但是探望权案件的执行内容是随着父母子女生活、工作、学习等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往往会造成法院判决与现实情况相冲突,而继续执行原判决内容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由于上述特点,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了案件的“执行难”现象,加之法律没有作更为详细的规定,使得探望权人在行使探望权时常遭拒绝或阻挠。
(四)我国婚姻法对探望权的救济措施不健全探望权的设立无疑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让家庭破裂后未能取得直接抚养权的一方看到了一丝曙光,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未成年子女的心灵创伤。
可是,没有救济的权利或救济不到位的权利只不过是一句空口号。
我国现行婚姻法对探望权的救济措施很不健全,除规定“对拒不执行探望子女的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外再无其他救济措施,而法院的强制执行必须由当事人提出请求方能启动,且请求一次才执行一次,远远不能满足探望权执行内容连续性的需要,这使得探望权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当初立法时人们的美好愿望依然相距甚远,因此我们应加强学习,借鉴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探索对探望权的救济措施。
三、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若干建议(一)扩展探望权主体范围通过借鉴国外法律、法规,我国立法应明确探望权主体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父母。
探望权是亲权的延伸,我国法律明确赋予了因离婚而导致家庭破裂的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的探望权,但为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使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笔者认为法律同时也应明确:在婚姻被宣告无效、被撤销或解除同居关系时不能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生父或生母也应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21祖父母、外祖父母。
从我国现行家庭模式和子女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未成年子女的近亲属尤其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作为探望权的权利主体,是符合国情民俗和立法旨意的。
(二)充实探望权的内容11明确规定探望权的权利内容。
参照国外立法,我国探望权的权利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实:(1)知情权,知晓子女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生活情况的权利;(2)会面权,与子女见面的权利;(3)交往权,与子女通过书信、电话、或互赠礼物的方式保持联系的权利;(4)暂住权,根据约定,将子女带离直接抚养方住处,与自己暂住一段时间的权利;(5)变更权,在得知子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时,向法院提出变更抚养权的权利。
21明确赋予已满十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的发言权。
为确保探望权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法律应规定在当事人就探望权达成的协议中须纳入未成年子女的意见。
探望权的立法宗旨是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所以只有充分考虑到未成年子女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避免出现父母权利本位的立法偏差。
31明确探望权的义务内容。
立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作必要的限制:(1)探望权人必须按照当事人双方的约定或法院的判决行使探望权;(2)探望权人不得私自将未成年子女藏匿起来以脱离对方当事人的监护;(3)探望权人不得做出任何不利于子女成长的行为;(4)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时不能干扰对方的正常生活,侵犯其合法权益;(5)探望权人不得强迫未成年子女接受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