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一、理论概述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
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
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
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
制度变迁的动力与主体关于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指新制度(或新的制度结构)的产生,并否定(替代)、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的制度结构)的过程[1]。
制度变迁作为一种制度动态过程的考察,它涉及制度变迁的动力和主体问题。
任何制度,不论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一般而言,非正式制度并不是人类理性的直接对象,而是个人有限理性行为的意外社会结果,而正式制度则表现为人类集体理性的直接对象和产物,它是人类理性作用的有意识的社会结果。
制度变迁的“主体”[2]一般必然的表现为,在正式制度建构过程中有意识地理性参与、并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有意施加影响的行动主体。
因此,制度变迁的主体可以是政府、阶级、利益集团、企业或组织,也可以是自愿聚集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可以是个人。
与有意识的制度变迁相反,无意识制度演化论将制度变迁的过程看作一个主体无意识参与的自发演化过程。
因此,在无意识演化中,并不存在制度变迁的主体,该过程中不论个人行为怎样作用和影响制度变迁,只要他们没有在意识上指向特定的制度结果,那么他们就只是制度变迁的客体,而非主体。
制度变迁的主体一旦形成,他们就会根据既有的信息和行为目标,主动积极地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
这一有意识参与制度变迁的过程大致如下:对现有制度做出评价→形成认知和把握时机→确立制度变迁目标→选择制度变迁方式→制定变迁方案→实施变迁→调整完善目标制度→确立并巩固新的制度结构。
由于制度变迁过程的复杂性和结构性特征,制度变迁主体的参与同样需要特定的程序和分工。
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是对考察导致制度变迁的因果原理的物理学类比。
如果将制度变迁的现象视为结果,那么任何导致制度变迁的因素都可以视为制度变迁的动力。
黄少安(2004)主张从内外两种作用力来解释制度变迁动力的问题。
他指出制度变迁的内动力是指由特定制度对应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内在矛盾作为动力源;而制度变迁的外动力则是指变迁主体从事变迁的直接动机和意图。
制度变迁理论
整体变革式制度创新会受到旧制度的顽强 抵抗,特别是那些旧制度的受益者会千方百 计阻挠新制度的建立,因此,整体变革式的 制度创新往往会导致社会震荡和冲突。
局部制度变迁: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 ,如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社会 保障制度变迁等等。与局部制度相对应的制 度均衡称之为局部制度均衡。当然,这种变迁 也可以与整体制度变迁同时进行,因为整体制 度变迁就是由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加总
制度变迁的各种方法、途径不能等同于制度 变迁本身,因而,制度创新是导致制度变迁 的方法、途径,而不是制度变迁本身。
二、关于制度变迁的事例 Fatherhood economics
人们会对制度产生需求, 是因为制度能够 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方便和 利益就是制度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当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时,人们渴望有法 律法规以及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以有效地制止 这种状况。
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
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的两面性:积极 性与消极性。(诺斯悖论)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国家权力 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同时,国 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 ,因为,国家权力不仅具有扩张性质,而且 其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利实现的,在国 家的侵权面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导致无 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这就是有名的“ 诺思悖论”。
张宇燕在华南师范大学演讲
路径依赖的存在提醒人们在进行制度创 新时,初始的制度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初始 的制度选择有差错,将可能会使整个制度创 新最终远远偏离目标,即“差之毫厘,失之 千里”。
路径依赖要求人们在渐进的过程中,做 出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要十分谨慎地不仅 要考虑其直接后果,还要研究其长远的路径 影响,以免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形。而且在偏 离的路径上走得愈远,回到正确路径需要的 代价就会愈高,以致最后导致整个制度创新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是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制度变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
本文将再次评价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探讨其理论的内涵、具体应用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制度是指规范社会行为的一套规则和约束,主要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习俗、惯例以及道德规范等。
这些制度规则不仅影响着经济交易和资源配置,还决定着社会组织、政治机制以及政府行为。
其次,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
制度变迁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演进。
他将制度变迁分为两个层次:限制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
限制性制度是指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限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等。
激励性制度是指对人们行为的激励和奖励,主要包括经济体系、契约和产权制度等。
他认为,限制性制度通过规范和约束行为,创造了对所有人一样的机会和公平;而激励性制度通过激励和奖励,引导个体行为发生变化。
再次,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还强调了路径依赖和惯性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使得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根本性的变迁。
一旦一个制度形成,就会产生一定的利益团体和权力结构,这些利益团体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阻碍制度变迁。
因此,制度变迁通常需要突破这种路径依赖和利益团体的阻力,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或改革来推动。
最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当代社会变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政治结构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认识到制度变迁是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就能根本性地改变;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路径依赖和惯性的作用,必须突破现有的利益团体和权力结构,为制度变迁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支持。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约束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制度变迁理论是研究制度变迁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的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变革的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变迁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
政治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政权的更替往往伴随着制度的变革。
经济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压力推动了制度的演进。
社会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背景,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革引发了制度的调整。
文化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支撑,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影响了制度的改变。
制度变迁理论主要有制度演化论、制度路径依赖论和制度创新论等。
制度演化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逐步调整和改进,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制度演化论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认为任何制度变革都应该建立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避免剧烈的冲突和动荡。
制度路径依赖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既受历史条件限制,也受现实利益驱动。
制度的选择和变迁往往依赖于历史上的习惯和惯例,不能忽视创新和的可能性。
制度路径依赖论强调随机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对于解释制度变迁中的突发事件和突破具有重要启示。
制度创新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策略的选择过程,需要有人主动推动和引领。
制度的创新和变迁往往需要社会的共识和行动,需要有领导者和者的引领和推动。
制度创新论强调制度变迁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制度变迁不仅是制度的调整和,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表现。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要遵循基本原则和法治精神,推动制度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建言献策,形成共识和合力,推动制度创新和变迁的顺利进行。
总之,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是研究社会变革的重要理论体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是指人们共同遵守和执行的一套规范、流程和程序,是一种经过长时间形成的“被隐含的行动程序”。
在社会生活中,制度对于维护秩序、促进发展、规范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而制度变迁则是指制度的演变、变迁和重构过程,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基础之一、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就是研究制度以及制度变迁的一门学科。
一、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制度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共同实施行动的规范和原则。
制度具有隐性、持久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不同的制度产生不同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制度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主要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制度的演变是通过社会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发生的。
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利益的转移、价值观念的改变和利益主体的重新配置。
三、制度变迁的动因与机制。
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其动因主要包括内外冲突、时代需求和制度矛盾。
主要的制度变迁机制包括逐渐演进、突发变革和逐步革新等。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与策略。
制度变迁的路径主要包括革命变革、演化与发展、渐进等不同的方式。
制度变迁的策略主要包括与重构、制度创新与调整等。
五、制度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的重塑、社会关系的改变和社会信任的建立等。
制度变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规范行为、维护公平、保障权益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六、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制度变迁理论在理论界得到了广泛重视和研究,主要包括制度发展理论、制度变迁路径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和制度效能理论等。
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指导社会变迁和的实践。
总之,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理解社会的秩序与变迁、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制度,可以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指导,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同时,制度变迁理论也需要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相互交叉,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为社会变革提供多元化的解释和思考。
制度变迁理论概念与原因
制度变迁理论概念与原因首先,制度变迁理论的概念:制度是社会关系体系中的规范和约束性规定,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过程,它具有时间性、系统性和目标性。
制度变迁可以是性质和特征的变迁,也可以是结构和职能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当社会出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危机和矛盾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人们要求制度的改变和适应,以解决这些问题。
2.制度内部矛盾:制度的内部矛盾也是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随着制度的发展,一些内部矛盾开始显现,制度的规定无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从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迁。
3.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制度的变迁。
当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时,现有的制度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变迁。
4.制度创新和制度转变:制度的创新和转变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有时候,一些新的理念和观念涌现出来,对现有制度提出了挑战,需要制度进行相应的变迁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
5.利益关系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利益关系会发生调整,原有的制度可能无法保障各方利益,需要进行制度的变迁来维护和调整利益关系。
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也可以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社会稳定的维护,以确保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方的作用,形成多元的决策和参与机制,以保证制度变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八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 2.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 按照戴维•菲尼的观点,主要取决于设计新制 度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要素价格。
人力资源; 要素成本; 实施上的预期成本。
▪ 组织费用; ▪ 技术革新; ▪ 知识的积累、教育体制的发展等; ▪ 政府权力的稳固上式和它对社会生活更多方面的渗透。
▪ 戴维•菲尼(1988)对制度变迁供求分析中过于强调需求忽视供 给的不足再次提出批评。
▪ 林毅夫(1989)总结性地指出:“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 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理论框架 进行分析。”
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 对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框架进行全面总结的 是戴维•菲尼。
制度非均衡的类型
▪ 1.制度供给不足
▪ 指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从 而导致制度真空的存在或低效制度的不能被替 代。
制度的短期供给不足
制度的长期供给不足
▪ 第一,由个人会自愿团体在潜在利润的诱致下推动的制 度变迁常常会导致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
▪ 第二,在潜在利润诱致的制度变迁不能满足社会对有效 制度的需求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必然; 但政府也可能失灵。
一是规模经济;
二是外部性;
三是克服对风险的厌恶;
四是市场失败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
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 1.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德姆塞茨(1967)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土地私有 权的发展;
舒尔茨(1968)也研究了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 变动对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他还具体分析了 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价值提高对制度变迁需求 的一些表现;
▪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有意识地推动制度 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 迁的供给主体。可以是团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 是政府。其中政府或者说国家是最重要的。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引言:制度是指一系列的规则和规范,它们约束着社会和经济的运行。
而制度变迁是指这些规则和规范发生改变的过程。
制度变迁在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理论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关于制度分析和制度变迁的理论体系。
它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重要性。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影响着经济的效率,而制度变迁是通过改变规则和约束来提高经济绩效的关键途径。
新制度经济学关注于两个核心问题:制度的起源和变迁,以及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对于制度的起源和变迁,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是社会演化和博弈的结果,而非人为的设计。
制度变迁通常发生在制度的内外部压力和变革驱动下,它可以通过政治改革、法律变动和经济转型等方式实现。
对于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多种解释。
首先,制度可以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行。
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透明度、促进合作与协调,从而增加经济的产出和效率。
其次,制度的完善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一套良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创新激励机制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最后,制度还可以影响经济的分配效果。
不同的制度安排可能导致不同的财富分配格局,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种非线性和历史依赖的过程。
它认为现有的制度和规则往往根植于过去的选择和路径,难以轻易改变。
路径依赖理论指出,制度变迁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效率的问题,还涉及政治、历史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通常遵循特定的路径。
一旦某一路径被选择并固定下来,它将会对后续的选择和变迁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是因为制度变迁面临着一系列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制度变迁理论
B
11
强制性(人们必须接受)
无论人们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的,政府有强大 的国家机器保证其意志的贯彻。
非赢利性与赢利性
政府与一般经济组织一样,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功能。政 府在通过法律体系和法律机制、直接和间接补贴、信贷活动和 公共服务等方式影响私人生产的同时,其自身也直接参与了生 产,如直接提供国防、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在消 费方面的作用则包括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政府支出和直接购买 物品和服务的政府支出
B
13
政府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阻碍经济 的发展。没有政府不行,但政府常常又干了许多愚 蠢的事情。
一旦一个政府获得了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利,是 不会轻易放弃的,而且还会自我扩张,而这种权利 常常损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地方政府则利用手 中权利常常进行设租活动。
诺斯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 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农村制度改革。
B
32
明明是好的制度,为什么就难以实施呢?
引进的制度为什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宏观的宪法制度、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等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国家长期形 成的意识形态、传统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也 是难以一下子变革的,这些制度一旦形成就难以变 革,从而成为其他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
B
9
组织(主要指非政府的组织)
赢利性组织是促使市场经济中各种制度变迁的 重要主体。
如公司制企业的形成、股票市场规则的形成、 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规则、约定、惯例、法律形成等 等,都是在赢利性组织的努力下才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
非赢利性组织,如保护动物协会、绿色和平组织。
B
10
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具有其他主体没有的特点: 垄断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 政府是唯一的,在既定的时期内是无法选择的。
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
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什么是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指社会中制度性规范的改变。
它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需要制度作出相应的改变。
同时,制度变革也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是针对制度变革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种理论。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度变迁对社会的影响制度变迁对社会的影响非常重要。
它可以改变社会的组织形式、产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比如,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改变,将影响国家政府的管理方式、规范行为等。
而经济制度的改变可能影响该国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个人就业。
2. 制度变迁对个人的影响制度变迁对个人生活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新制度下,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会发生改变。
比如,教育制度的改革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制度、招生方式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人的教育成就和未来发展。
3. 制度变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制度变革对社会文化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新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文化认同等可能发生变化。
比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普遍认为劳动是一种荣誉,而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商业活动和资本积累变得重要,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
制度变革的驱动力来源制度变迁的驱动力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制度的内生要求制度变革的内在要求是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规范,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比如,某些旧有制度无法解决一些新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
2. 意识到旧有制度的不足在现实生活中,随着问题的暴露或社会不满的加剧,人们会逐渐意识到旧有制度的不足。
这些问题一旦形成共识,也会成为推动制度变迁的驱动力。
3. 谋求利益最大化在一些情况下,个人或群体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而主张制度变迁。
比如,在市场经济下,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保护自身利益,主张放宽相关管制,而这种自身利益的诉求,也促使制度变迁得以实现。
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制度变迁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进过程也受到了多种发展的制约因素。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一种解释以及预测制度变化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要从制度的内外部因素出发,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并提供了一种对制度变迁的预测和解释。
制度是一种规则和规范的集合,它们约束了行为者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
制度的变迁是指制度的规则和规范发生改变或转变的过程。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主要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包括制度内部的动力和机制。
例如,制度内部的利益冲突、权力争夺、资源分配等问题会推动制度的变迁。
此外,制度内部的反馈和学习机制也会影响制度的变迁。
例如,制度的不完善或困境会引起行为者的反馈和调整,从而推动制度的变迁。
外部因素包括制度外部的环境和压力。
例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国际关系等因素会对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外部利益集团的行动和影响也会促使制度的变迁。
例如,社会运动、利益团体的活动会对制度的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行动者的互动和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政治力量会进行博弈和斗争,以争取自身的利益。
同时,制度的学习与适应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会对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
制度变迁的预测和解释是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内容。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对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对未来的制度变迁进行预测。
例如,如果一个制度内部存在着利益冲突和不平衡,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那么该制度有可能会发生变迁。
总之,制度变迁理论是一种对制度变迁进行解释和预测的理论框架。
它通过分析制度内外部的因素,解释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并提供了对未来制度变迁的预测。
这一理论对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度变迁理论_评述与启示
制度变迁理论_评述与启示导言:制度是一种规范社会行为和组织干系的体系,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制度也在不息演变和变迁。
对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探究以及对此的评述和启示,可以援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制度的进步过程,为当前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制度变迁的理论1.路径依靠理论路径依靠理论认为,当前的制度状况是历史过程中的结果。
制度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受到很强的惯性作用,现有的制度会影响到将来的选择。
这一理论指出,制度的变迁需要思量历史的渊源和路径依靠现象,不能简易地进行割裂和替换。
2.制度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通过创新和改革来实现的。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创新是推动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这一理论重视从制度内部寻找改革的动力和手段,提出了制度变迁的创新路径和方法。
3.制度转型理论制度转型理论关注整个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
它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从一种基本的制度形态向另一种基本的制度形态转变的过程。
制度转型理论诠释了社会制度演化的根本逻辑和规律,可以为制度改革提供改革方向和目标。
二、制度变迁的评述1.制度变迁中的优势与限制制度变迁既有乐观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限制。
在制度变迁中,阅历积累和路径依靠的优势可以保持社会稳定和连续性,增进社会成员的适应和认同。
然而,路径依靠和旧有利益的阻力也会导致制度演变受限制。
例如,某些旧有利益集团对制度改革持保守态度,使得改革进展缓慢。
因此,评述制度变迁时需要全面熟识其优势和限制,以便找到有效的改革路径和方法。
2.历史对比与阅历借鉴历史对比是评述制度变迁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制度变迁进行对比和探究,可以找到共同点和规律。
这些历史阅历可以为当前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通过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阅历,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制度变迁的。
因此,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总结阅历,利用成功的例子来指导制度的变迁和改革,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North'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是由诺斯(Douglass C. North)提出的一种解释制度变迁的理论。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组织社会结构、资源分配和权力运行的规则和约束机制,而制度变迁则是制度内部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所导致的制度调整和演进的过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通过三个关键要素来解释制度变迁:制度路径依赖、制度外部性和制度性的权力。
首先,制度路径依赖指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既定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具有惯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既定制度是经历了一系列相互作用和适应过程后形成的,具有持久且不易改变的特性。
尽管既定制度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由于其内部和外部的稳定因素,使得制度变迁相对较为困难。
因此,制度变迁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协商,通过改革和重建来推动。
其次,制度外部性是指制度与其他制度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现象。
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制度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互动的。
制度外部性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政策和市场力量等来改变。
例如,国家政策的变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进步都可以对制度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制度变迁。
最后,制度性的权力是指在制度变迁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
制度性的权力通常来自于各种影响制度变迁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利益集团、社会组织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用他们的权力来推动或阻碍制度的变迁。
除了利益相关者之外,制度性的权力还涉及到对规则和惯例的认同和遵守。
当人们对一种制度有了足够的认同和遵守时,制度变迁才能够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通过路径依赖、制度外部性和制度性的权力这三个要素来解释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在实践中,制度变迁需要对既定制度进行调整和重建,并通过各种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来推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引导制度变迁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和工具。
第4章制度变迁理论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制度非均衡的原因
➢①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 社会科学进步;制度引进;政府政策改变
➢②技术的改变 技术变化在制度结构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技术的改变相应改变了特定制度安排的
相对效率并使某些制度安排不再起作用。 ➢③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④其他制度安排的改变
39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四章 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二、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与模型 三、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四、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五、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1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一、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过程 ➢(三)制度产生和变迁的产权基础
2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影响制度变迁的时滞的核心因素:现存
法律和制度安排的状态。
32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 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
--非均衡的制度结构
➢(1)帕累托最优均衡 ①已获要素资源潜在收入的全部增量; ②有潜在利润,但低于制度变迁成本; ③不改变制度无法重新分配收入。
➢(2)创新压力 ①制度创新的潜在收入增加; ②创新制度的成本发生改变; ③法律或政治的某些变化影响制度环境。
13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5. 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
制度不完全是理性设计的产物,不同利 益集而的博弈才是决定一个制度优劣的根本 原因。
制度也不是完全自由演进的,因为利益 集团显然是一个对制度变迁具有决定作用的, 并且具有明确利益目标的主体。
14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6. 林毅夫对制度变迁的分类
11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豆瓣内容简介: 豆瓣内容简介
–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中集中表述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由于人类 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 动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易的基本先决 条件,产权结构 的效率引起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国家则规定着产权的结构并最 终对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此外,由于约束行为的衡量费用很高,如果 没有思想信念约束个人最大限度追逐利益,会使经济组织的活力受到威 胁。因此,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一种节省时间精力的工 具,有助于实现决策过程简化并使社会稳定和经济制度富有黏合力。诺 思从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的演进,显然 是富有启录意义的。
•
诺思在第三篇着重探讨了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问题,指出二者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 这其实与上文提到的路径依赖有一定关系,即制度必须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相联系,仅 仅是移植制度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绩效。应该看到,历史上形成的有利于经济发展 的制度都依赖于具体的经济实践,比如商人法的出现就与普通法相矛盾,但却因为其 有效性而保留下来并成为正式规则。诺思还指出,激励是经济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 因此一个合理的制度应该使能够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也就是说,采用或者实行某种 制度,必须使之与本国的国情相契合,从而使之产生对经济行为者的有效激励。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诺思在重视制度在经济学的重要地位的同时,还突出了 心智构念的作用,认为人的观点、态度和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对其行为和选择产生着 重要影响,但是,这种主观因素要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深切影响,并与非正式约束具 有密切的关系。还要认识到的是,由于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人们的心智构念不能 做出准确有效的判断,并且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一方面揭示了制度的必要性,另 一方面也说明制度的实施很难达到最优。特别是人的心智构念在发挥作用的时候,还 与人的自利倾向相互作用,从而使其容易选择符合自我利益的路径,特别是在谈判能 力强大的时候,这种倾向的影响就更深远。不过,这种心智构念尽管来源于历史文化、 现实体验甚至基因要素,但主观因素是否具有决定性仍然需要打上问号,毕竟现实体 验特别人们所经历的各种外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行为和判断产生着巨大影响,至于主 观重要还是客观重要,实在是难以衡量的问题,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相互影响是较为合 理的解释。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在交易中为确保合作结果所需投入的资源越多,成本也越高。通过一些能降低信息成 本的自发制度(voluntary institutions)来建立第三方实施,可以使许多复杂的交换得 以实现。然而,要真正实现内生于现代经济技术中的、非人际关系化交换的贸易收益, 就必须依赖那些以强制力量来实施合约的制度。因为在非人际关系化交换的条件下, 纯粹自发的第三方实施系统的交易费用是相当高的。相比之下,由政治组织作为第三 方、动用强制力量来实施合约,则在监管与实施合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不过这里又暗含着一个经济发展的根本困境。如果说我们不能没有国家(state),那 么同样,由国家也未必是件好事。如何才能让国家像一个不偏不倚的第三方那样行事 呢? 这段话里的意思和我以前模模糊糊的想法很相近。当然,看了大师手笔有豁然开朗的 感觉。为什么合约的第三方监督实施不能由竞争性的机构来提供?如果法庭(裁判机 构)可以有竞争性的供给方(欧洲中世纪的世俗法庭与宗教法庭,以及现代的联邦-地 方两套法院体系的部分竞合)作为稳定的解,那么执行机构(换句话说,暴力机器) 为什么不能竞争性提供?发达的市场经济体无一不伴随着发达的政治制度,“自我执 法”现象最多见于行将崩溃的社会,以及较为原始的社会中,这是否能部分的说明, 由于大规模非人格化交往对第三方实施的要求,即便执法机构在初始条件下有着竞争 性的供给,随着演化将最终收敛于近似于垄断的解呢?于是无政府资本主义这个术语 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悖论,越是非人格交易程度高的领域,其契约的自我实施就越困 难,作为暴力垄断者的政府的规模收益就越明显。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 提要文摘附注: 提要文摘附注
– 诺思在本书中集中表述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由于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 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获得经济效益 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易的基本先决 条件,产权结构的效率引起经济 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国家则规定着产权的结构并最终对产权结构的 效率负责。此外,由于约束行为的衡量费用很高,如果没有思想信念约 束个人最大限度追逐利益,会使经济组织的活力受到威胁。
制度、制度变迁及经济绩效
•
弄清制度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并 厘清制度是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生 产成本的。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 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 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 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结在了一 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 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 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将制度 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 去,是改进二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将 给出一种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纲 要。在过去20年中,我一直专注于 研究制度问题;尽管如此,在一些 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制度 变迁与经济绩效》在探讨政治制度 与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 变迁方面,要比我冼前的研究更加 深入。
•
,诺思系统阐述了他的制度变迁理论,明确界定了制度的相关概念,对制度的起源、组成及其变化 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对制度的变迁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做了阐释,并将这种制度分析方法进一 步提升到解释经济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史的高度。他通过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展现了经济发展与演 化的动态过程,改变了经典经济学分析特定时点的静态假设,揭示了制度的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经典经济学假设排除了许多现实条件,而建立在一种很难实现的理想状态下,这就决定了在运 用经济学解释现实世界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增加变量,修改假设条件,才能使经济学分析与真实世 界建立起真实的联系。制度经济学自然是对传统的经典经济学的补充与现实化,因为它增加了制度 这一变量。经典经济学假设经济行为者都是理性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追逐财富的最大化,在这 个过程中他们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以及经济投入来获得信息、技术等要素,因此交易费用为零, 这也就决定了他们不需要制度。但这种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物,一旦联系到现实世界 就会发现,人们从事经济活动需要付出成本,这不仅指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在本书中体现为生产转 形),还包括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具体体现为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 及监管与实施契约的成本。为了减少这些成本,就有了通过制度进行约束的需求,但诺思在这里虽 然也看到维持制度运行同样需要成本的付出,却没有对之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大 缺憾,毕竟制度运行的维持成本也是巨量的,如果制度维持成本高于通过制度来降低的交易费用, 那就会产生规避第三方监管的需求,这种状况在落后国家特别是制度落后国家比比皆是,地下市场 是这种规避的典型体现。既然制度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就应该首先明确制度的含义,因此有必 要引用诺思对制度的定义及其对制度重要性的表述:“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 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 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
博弈论分析了理性经济人面对不同利益机会时的选择,揭示出个体的理性选择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结果,因此这就需要制度对经济人的选择机会进行约束,但是不同主体在谈判能力上的差异却又导 致制度的不公平性,因为强势的谈判主体会使制度的设计偏向自己,使得制度不能作为公正的第三 方对双方进行约束和规制。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前提是一种自利趋向的经济人假设,而事实上很 多人也有着利他倾向、自我约束或者其他非自利的行为,这取决于当事者的动机和对环境的辨识, 并受到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显然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对此进行简单的设定很难使其 与现实状况相符合,但也应看到,自利行为是人的一种潜在动机,要想避免这种行为对集体的损害, 仍然需要通过制度对之加以规范,并且人的处理信息和辨识环境的能力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智构念, 也就是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局限,这也决定了制度存在的必要。通过建立制度可以结构化 人们的行为,限制他们的选择集合。这里的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还包括非正式的约束(行为 规范、管理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另外还有这二者的实施特征,因为规则的存在如果得不到实 施,那就等于没有规则。就实施而言,需要一个第三方负责,最适合的自然是国家,但国家特别是 官僚结构也有自己的效用期望,所以他们很可能利用实施来为自己牟利,这也就使得制度的实施难 以实现最优。但是,依赖于参与者的自我实施也不现实,在人际关系化的交易中或许可以通过家族 等紧密关系网络来约束参与者,但在非人际关系化交易活动中特别是在跨地域、跨文化领域的交易 活动中,这种自我实施就越发不可能,因此需要建立公正的司法体系和有效的法治,才能有效的保 证制度的实施,在政治领域还应该建立宪政政体,保证公民的参与权,从而有效约束官僚机构的自 利行为。需要注意的还有,在这里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二者相辅相成,前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后 者,或者是将后者合法化,后者则是对前者的补充,使其更有效的实施。但二者又存在着不同甚至 是冲突,当正式规则发生激烈变动(革命或者转型)的时候,非正式约束可能还保留原样,这样就 导致了二者的不均衡状态,从而产生冲突,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二者的力量对比,或者正式规则保持 稳定并逐渐改变了非正式约束,或者非正式约束超越正式规则并使之难以施行而最终废止。应该看 到,非正式约束嵌套于文化之中,因此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沉淀,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因 此,要想实现制度的稳定或者均衡,必须实现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的相互适应和配合。
•
但是,制度在实现稳定与均衡的同时,也是在不断渐进变迁的。诺思指出,价格的相对变化导致了 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另一方面,诺思还强调了人们的品味的变化也就是主观意志的变化对制度变迁 的影响,当然,后者也与价格变化有着紧密联系,因为价格变化会改变人们的主观意志。通过观察 技术变迁的过程可以发现,之前的技术选择会深深地影响以后的技术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一种“路 径依赖”。而应用技术的组织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制度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历史上的选择对后世 有着深深的影响,这就形成一种锁入效应,使得制度在原有的轨道上行进和渐进变化。当然,这些 渐进变化逐渐积累也会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变迁,但这种根本性变化仍然带有深深的历史痕迹, 即便是在革命或者战争之后发生剧烈的正式制度的变化,也不能否定这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另外还 要注意的是,报酬递增以及以明显的交易费用为其特征的不完全市场对型塑制度变迁的路径有着很 大的影响,因为它们使现有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特别是在人的心智构念辨识复杂环境存在困 难的情况下,制度的变迁就要局限在原有的路径上。诺思的这一观点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 他还引用了历史事实来提供经验证明。以美国经济史为例,美国的经济制度建立在殖民地拾起即以 拥有的各种制度,特别是在土地问题上,殖民地时期就有了法规约束,而大陆会议通过的西北法案 也具有着重大影响,这就使得后来尽管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法规,却仍然使得土地问题的处理保留了 原有的方式。另外,英国和西班牙在面临类似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却走上了截然想法的道路,并分 别对北美和拉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证明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英国特有的文化以及分权 性的政治实践,使得英国在面临财政危机的时候走向了扩大议会权、司法独立等制度建构的道路, 而西班牙则走上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和官僚统治的道路,在荷兰反叛从而使其丧失重要财政源泉的情 况下,西班牙只能依靠剥夺财产权等方式挽救财政,最终走向财政崩溃的道路。北美和拉美分别带 有英国和西班牙的影子,并且,因为初始制度和文化的不同,即便拉美采用了诸多北美的政治制度 和法律规范甚至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也难以挽救其回归中央集权和官僚统治的道路,这就说明路 径依赖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