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5荆轲刺秦王 5教师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3.找出第一、二部分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二)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三)古今异义:
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第四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第五部分:结局(从“轲自知事不就”到结尾)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2.理清各段内容;
准备阶段:1、2段:说背景;3、4段:备信物;5段:备武器;6段:配助手。
诀别阶段:7、8段:叱太子;9段:易水悲歌;
刺秦阶段:10、11段:计见秦王;12-17段:刺秦王18段:壮志未酬。
一、自主学习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5个部分
《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
2、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荆轲为什么去刺秦王?
(2)刺秦前,他们做了哪些准备?
(3)出发前,发生了什么事?
(4)简述荆轲刺秦的经过?
3、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这件事?
(满分5分)
*切记在书本上找标准答案,要有自己的理解
*任务可在小组内再作细分,先化整为零,最后再化零为整
评价标准:
小组全情投入,无交头接耳的小组加5分。如果出现说话、做其它事情、注意力不集中现象,1人次给小组扣1分
自学
互动
(对学)
(群学)
(分钟)
1、各小组针对上述问题起立讨论,先对学2分钟,再群学达到统一的结果
2、各小组将自主学习的结果的要点、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设计要讲究艺术性。以供展示
3、组长做好本小组展示安排(如口头展示、黑板展示、情境展示等)和点评安排。
练习
互查
(分钟)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2)实词:顾、见、发、
(3)虚词:而、为
(4)词类活用
(5)古今异义
(6)特殊句式
(满分5分)
总结
提升
(2分钟)
1、文言文学习首先要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课文大意。
2、古今异义词的收集。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
形式
体验式
课型
学习展示课
时间
地点
讲课人
流程
具体内容
学法指导
明确
目标
1、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美,引发心灵的震撼。
荆轲教师版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了解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研读开端1—2段4.【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引导法、讨论法【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一)知识清单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课前探究探究一: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1、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督亢.( kàng )樊於.期(wū)戮没.(mò)揕.其胸(zhèn )变徵(zhǐ)拊.心(fǔ)淬.火(cuì)濡.缕(rú)忤.视( wǔ)叱咤..(chì zhà)瞋.目(chēn )振.怖(zhèn )惊愕.(è)箕踞..(jī jù)目眩.(xu àn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 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5.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探究二:理出故事梗概1、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重要的事呢?提示:刺秦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勇刺秦王——刺秦失败2、这篇叙事性的作品跌宕起伏,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把握叙事脉络呢?提示:情节段落概述开端: 1-2段行刺原因发展: 3-9段行刺准备高潮: 10-17段行刺秦王结局: 18 段行刺失败故事的主人公是荆轲,故事的主线是“刺”,故事情节围绕着这个“刺”字展开,行刺的缘起,行刺的准备,行刺的实施,曲折完整,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提问背诵易水诀别一段二、人物形象分析1、荆轲:①荆轲的“智”:a) 私见樊於期 b) 顾笑秦武阳 c) 为自己解围 d) 荆轲有所待 e) 厚遗秦蒙嘉②荆轲的“勇”:a)顾笑武阳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侧面衬托) b)勇逐秦王c)倚柱而笑箕踞而骂——目眩良久(正面描写)不畏强秦,不怕牺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结论: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面对强秦,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2、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3、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
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4、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
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
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
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
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
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
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
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5、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探究: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古人对荆轲的评价——非议:苏轼:“始速祸焉”鲍彪:“轲不足道”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课后作业与练习】一、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识记《战国策》的相关知识2.学习1、2自然段,掌握重要实词(略、侍、谒、愿、更)的意义。
3.从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初次出场,概括荆轲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情境1.读下面的资料,勾画重点,了解《战国策》这本史书的相关知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古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2.阅读《点金训练》P27~28“八、背景资料”的相关见容,勾画重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三.学习任务(一)通读全文,在文中为难认的字注音,完成下面的题目。
【公开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
目标提示导入
文化常识简介
自学检测(约10分钟)
学生齐声朗读,难字词及时发现,探讨。
教师积极引导
交流讨论(约5分钟)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教师适当点拨
释疑解难(约12分钟)
复述故事情节第一部分,把握课文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学习
当堂训练(约10分钟)
在你眼中,荆轲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荆轲应该刺秦王吗?“刺秦”是进步还是落后?如何看待“刺秦”这一事件呢?点拨、评价反Fra bibliotek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
作业延伸(约1分钟)
请以“我眼中的荆轲”为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
反思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1课时(总4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分组
安排
课前准备
多媒体、导学案、课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第一部分文言文字、词
导学过程
修订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3、问题展示:
荆轲为什么要行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师版
二、提出话题,进行探究。
1、引入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了同学们的最感动的人和事。其实克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大家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这是什么原因?高一Fra bibliotek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
学习时间
第周第课2015年9月23日
学案编号
学习内容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主笔人
黄随枝
审核人
高珊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重点)(难点)
3、缺少观察与思考。
3、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学习方法
先读材料,后讨论点评,再实际操练
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一、新课导入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我们心灵的琴弦,激起心灵的阵阵涟漪。
2、阅读教材57页,作出回答。
①我们之所以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的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敏感。
②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一种发现美的眼光。
③我们除了要对生活敏感外,还应该有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我们有时候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可能是我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司空见惯了,正如书中说的一样“面对一个生活场景,一句真情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
荆轲教师版导学案2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3—9段2、疏通文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掌握“深”“顾”“流涕”“偏袒”“为”“见”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背诵“易水诀别”一段,赏析其场面描写的特点与效果。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引导法、讨论法【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一)知识清单1、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①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②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é),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③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zhǐ)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yìn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
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④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的娥。
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2、场面描写①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送别场面等。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荆轲刺秦王》课时:第一、二课时编写人:审核:高一备课组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朴素自然又饱含真情的语言。
三.情境导入:四.学习过程1.“自学”提示: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编订而成。
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全书按国别编辑,共33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
《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戏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
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
《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2.荆轲刺秦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大约是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经先后灭掉了韩国和赵国,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荆轲刺秦王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等;通假字:反、卒、还等;古今异义词:涕、币、提等。
2、掌握古代记叙散文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等塑造形象的手法,理解主要人物的鲜明个性。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探究,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文学常识介绍《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课文分析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简述故事梗概。
2、分析人物形象:荆轲、秦武阳、樊无期、太子丹、秦王。
3、应该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外拓展训练一、基本知识检测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C.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E. 偏袒扼腕而进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 秦王必说见臣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荆轲(kē)拜谒(yâ)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B. 偏袒(tǎn)扼腕(â)厄运(â)濡染(rú)怯懦(ruò)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 创伤(chuāng)变徵(zhǐ)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D. ①⑥⑧4.找出与例句相同的句式。
荆轲刺秦王_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目标平台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3、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4、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5、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一)预习案二、预习检测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足下樊於()期骨髓()燕()国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厚遗()蒙嘉鄙()人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倚()柱箕()踞以骂目眩()2、注意下列加线字的古今异义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
今:鼻涕)②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
今:货币)物③樊将军以穷困(古:处境困难。
今:贫穷)来归丹④樊於期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扼腕而进⑤诸郎中(古:宫廷的侍卫。
今:称中医医生)执兵⑥乃引其匕首提(古:投击。
今:拿着)秦王⑦断其左股(古:大腿。
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3、一词多义①解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C.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D.后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E.悉埋于地,解其综缚解A.解除B.解剖C.分开D.解释E.解开②还A.秦王还柱而走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C.予羁縻不得还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还A.环绕B.回来C.回D.旋转E.归还③振A.振长策而御宇内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大命将泛,莫之振救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E.且迁我如振落叶耳振A.举起B.震慑C.救D.震慑E.摇动④被A.秦王复击轲,被八创B.同舍生皆被绮绣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E.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A.遭受B.穿着C.遭受D.表被动E.披散着4、找出文中活用的词、特殊句式,各不少于三个。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教师版
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2、词类活用:进军北略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北)
3、特殊句式: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以”)
翻译:秦王用一千斤金作奖赏重金征求樊於期的头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秦王购之千斤金,万家邑”)
2、预习导引
(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楚辞》。还按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汉代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散文集。全书共三十三篇,所记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
翻译原则:
1.忠于原文(不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字;尽量直译。)
2.文中如果出现特殊用法的词(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译文中一定要体现出来。
3.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
教学之思
学习过程第一次评阅人:时间:
一、自主预习
1、引桥知识
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学生版)2
重庆市朝阳中学高2015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迄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
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学习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德育渗透目标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资料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4. 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5.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6.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7.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双手捧着)8.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9.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0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信物;今:书信)2.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生活贫穷,经济困难)3. 而伤长者之意(古:品德高尚之人;今:年长之人)4.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5.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表可能、能够、许可)6. 将军岂有意乎(古:同意,愿意;今:故意)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8.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这时;今:表顺承)9. 终已不顾(古:不回头;今:不照顾,不考虑)10.持千金之资币物(古:礼品;今:货币)11. 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今: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2. 秦王还柱而走(古:跑;今:行走)13. 诸郎中执兵(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14. 左右乃曰(古:身边侍臣;今:方位名词)15. 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特殊句式判断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2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倒装句A 状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2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3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B定语后置1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C宾语前置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被动句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并理解全文,了解《战国策》及作者相关知识。
2.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2一、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ó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刺客。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三教师版
二、具体地分若干情节。如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这些情节表现了荆轲深谋远虑、刚毅不屈、机智勇敢、粗犷豪迈、沉着冷静、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
一、自主预习
1、古今异义
持千斤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力量来达到目的。
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2、词类活用
乃朝服,设九兵(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
2、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请分析一下。(找出文中动作描写,语言、神态、表情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答:文章中14—17段集中描写了荆轲刺秦王的场面。
一、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3、一词多义
秦王惊,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乃引其首提秦王(举起)乃为装遣荆轲(整理)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为变徵之声(发出)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又前而为歌曰(作)
发尽上指冠(头发)嘉为先言于秦王曰(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编写: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型: 新授课课时:3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第1课时【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自主学习】字词积累,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至燕( )南界愿得谒( )之督亢( )地图皆为戮( )没痛于骨髓( ) 揕( )其胸偏袒扼腕( ) 切齿拊( )心收盛()樊首瞋 ( ) 目以药淬()之血濡( )缕不敢忤( )视变徵( )之声厚遗( )蒙嘉图穷匕见( ) 卒( )起不意以药囊提( )轲被八创()箕踞( )以骂目眩( )良久【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5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子(从“秦将王翦破赵”到“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开端(从“太子丹恐惧”到“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
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第三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第四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第五部分:结局(从“轲自知事不就”到结尾)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讨论解决,概括总结文章脉络)1.准备:1、2段:说背景;3、4段:备信物;5段:备武器;6段:配助手。
2.诀别:7、8段:叱太子;9段:易水悲歌;3.刺秦:10、11段:计见秦王;12-17段:刺秦王18段:志未酬。
三、小组讨论,找出第一、二部分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展示完成,教师点拨)(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二)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三)古今异义: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四)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五)特殊句式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四、思考下列问题: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
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探究】一、小组讨论,找出(3-9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展示完成,教师点拨)(一)通假字: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二)词类活用: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认为……迟。
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白衣、戴白帽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三)古今异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到。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四)固定结构1、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2、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3、将军岂有意乎表反问,难道……吗。
4、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5、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五)根据横线下的句子的特点,在横线上写出它所属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2)省略句取之 ( 以 ) 百金( 省略介词“以”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省略介词宾语 )(3)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第三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
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4、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5、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
6、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7、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课后巩固】1、默写易水诀别一段2、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易水边的环境………【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言常用虚实词;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新课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
【课堂探究】1、小组讨论,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展示完成,教师点拨)(一)通假字: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二)词类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三)古今异义: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掷击今义:垂手拿着或使物由下往上移(四)固定结构1、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2、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