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高三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fdd91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2.png)
高三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A.①岩B.②岩C.③岩D.④岩【答案】A【解析】火山口附近的岩石属于喷出型的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不能有变质岩或沉积岩形成,故在物质循环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
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可知是①岩为岩浆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A.与太阳辐射无关B.只发生在岩石圈内部C.促进了三类岩石之间的直接转化D.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答案】D【解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与外力作用有关,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A错;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顶部,且与地球的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有联系,B错;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C错;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通过地质作用形成了很多有用的矿物,如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等,所以D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2.读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D.太平洋板块【答案】B【解析】根据六大板块相关知识:印度洋板块主要有阿拉伯半岛(图中M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洋的一部分组成。
因此选B项。
【2】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A.板块生长边界B.板块消亡边界C.海洋区域边界D.陆地区域边界【答案】A【解析】依据图中板块运动方向判断,图中箭头表示板块张裂,即生长边界(图中为红海)。
因此A项正确。
【考点】读图定位能力;六大板块和边界类型判断。
3.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该河谷()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答案】A【解析】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下,故①形成年代较早;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容易受侵蚀;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邪不宜修建水路,否则坏形成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bb14278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d.png)
A
B
C
3、风力作用
大气环境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01
12
50
KM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O3层
25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高度分布
气温垂直分布及原因
大气运动特征
平流层
对流层
低纬_________-
中纬__________
高纬_________
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主要靠O3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2、水气、杂质少,能见度好,利于高空飞行。
1、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
2、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
地 面
1、吸收具有选择性
上层大气 O3
紫外线
H2O、CO2
红外线
2、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增热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上界
地面
地面增温
地 面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大气辐射
射向地面
太阳辐射
大气削弱
地 面 吸 收
长波辐射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大气削弱少
纬度高—太阳高度小—经过的大气路程长—大气削弱多
大气上界
地 球
赤道
下垫面因素
变质岩
高温高压变质
高温高压变质
变质岩
01
岩浆
02
冷却凝固
03
岩浆岩
04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作用
高一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8cdad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2.png)
高一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图表示的是在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
(2)B图是________地貌,往往形成于______地区。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
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的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 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上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流水沉积三角洲(平原)(2)沙丘干旱、半干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3)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解析】(1)A图为河口三角洲,是由于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的。
(2)B图是沙丘地貌,往往形成于风力作用较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过牧、过樵、过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保护植被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根本措施。
(3)由图中等高线可看出,该地海拔低于250米,坡度较和缓,应为丘陵地形;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判断,该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是一种地形倒置的现象。
【考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按成因分别属于()A.岩浆岩和沉积岩B.岩浆岩和变质岩C.变质岩和岩浆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答案】B【解析】花岗岩是岩浆向上侵入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属于岩浆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
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形式
![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e7f5873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d.png)
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形式
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它涉及到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球内部的岩石循环。
当两个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会向下俯冲进入地幔深部,这种俯冲作用导致地壳物质再循环的形成。
首先,当一个地壳板块开始向下俯冲时,板块上的沉积岩和一些已经变质的岩石会随着板块一起进入地幔。
这些物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会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
这些岩石可能会经历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并最终通过火山喷发等方式返回到地表,形成新的岩石地壳。
其次,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还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密切相关。
地幔中的部分岩浆会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这些喷发物质会覆盖在地表,形成新的地壳。
这种过程也会影响地球的地质构造,如造山运动等。
此外,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还对地球表面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地壳物质再循环形成的新岩石地壳可能会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地壳物质再循环也会影响地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对人类的生活和安全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幔中岩石的变化,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构造、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
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c13c89c66294dd88d1d26b19.png)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原因是:( B ) A.流水搬运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2.下图中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 )
3.下列关于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外 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重力能 B.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风化、侵蚀、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
1.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和性质发生 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有下列中的:( C )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大理岩、板岩 D.花岗岩、砂岩 2.下列各项中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A ) A.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3.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 B ) A.风能 B.地球内部的热能 C石 举例 石灰岩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大理岩 板岩
页岩
(四)地震
地震产生的原因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 世界两大地震带
六大板块分布图
板 块 交 界 处
张裂区(生 长边界)
海上—— 陆上——
海洋、海岭 裂谷、断层
相撞挤压 区(消亡 边界)
海上—海沟 大洋板块与 交界处—岛弧 大陆板块 陆上—海岸山脉
(一)岩浆活动
1、岩浆停留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代 表岩石花岗岩)
2.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 地壳中喷出的现象(代表岩石玄武岩)
(二)地壳运动
1、褶 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背斜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理意义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理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6a243e1e009581b6bd9ebf4.png)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原图一: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图【核心知识】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球内部的岩浆(源于地幔的软流层)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b。
(2)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a。
(3)图中向上的箭头表示地壳抬升运动导致岩石出露地表,接受外力的破坏(风化、侵蚀)作用。
(4)被破坏的岩石受外力的搬运作用,在相对低洼地带沉积,形成沉积岩d。
(5)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
(6)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而沉积岩、变质岩需要通过岩浆才能转化为岩浆岩。
原图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变式一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岩石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解析】近年世界各地地震和火山喷发类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受到世人强烈关注。
该题以发生低强度喷发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南70公里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为背景,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片切入,重点考查的内容却不是地质灾害,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
既关注到全球瞩目的地理热点问题,又有对自然地理核心知识考查的独特视角。
考查考生从图像中准确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认识具体的地壳岩石圈物质循环和转化的过程,相互转化的关系,转化发生的空间和参与循环的各物质存在的空间。
第1题,该山体为正在喷发的火山,山体的岩石应该是岩浆岩,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明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只能由地球内部地壳以下地幔中的岩浆转化而来。
【答案】D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2题,考查内容与第1题有承接关系,必须以判断出该山体岩石主要是岩浆岩为前提,才能顺利解答第2题。
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7ce7311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2.png)
地壳物质循环1. 引言地壳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岩石、矿物、土壤等物质在地壳、大气和水体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这个循环过程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物质交换之一。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的生命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它维持着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2.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矿物的分解、物质的迁移和沉积等。
2.1 岩石的风化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在空气、水和生物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碎的过程。
风化主要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是由于温度变化、水的冻融作用等而引起岩石的物理破坏。
化学风化是由于水和大气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岩石表面而引起的化学变化。
2.2 矿物的分解矿物的分解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在风化作用下破裂、溶解或转化为新的矿物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离子和元素。
2.3 物质的迁移在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风化和分解产生的离子和元素会通过水体、大气和生物的介质迁移到其他地方。
在水体中,这些离子和元素会被溶解在水中,形成溶解态物质。
在大气中,它们可以以气态存在或与颗粒物相结合形成悬浮物。
而在生物体内,这些离子和元素可以被吸收和转化。
2.4 沉积物质的迁移最终会导致物质在地壳中的沉积。
沉积可以是岩石的形成,也可以是矿物的沉积,还可以是土壤的形成。
这个过程是循环的收尾阶段。
3. 地壳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地壳物质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质构造、生物活动等。
3.1 气候因素气候对地壳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岩石风化和矿物分解的进行,因为较高的温度和水分会加速这些过程。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物质的迁移和沉积,例如,气候干旱可能会导致水体流失和物质沉积减少。
3.2 地质构造因素地质构造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物质的风化、分解和迁移过程来实现的。
例如,在构造变动较频繁的地区,如火山活动带和断裂带,岩石风化和矿物分解通常会更加剧烈。
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也会影响物质的迁移和沉积。
高三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4fda1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a.png)
高三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江西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一致称为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
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为世界“绝景”。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形成图甲风景的岩石属于图乙中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图甲的景观岩石属于花岗岩。
读图图乙,根据岩石的转化关系判断,图中的A距离岩浆近,可能代表花岗岩,B距离岩浆比A远,可能是喷出岩。
两种岩石都应能发生变质作用,所以选项A对。
B、C、D错。
【2】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B.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用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D.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答案】C【解析】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地表,受外力作用,形成独特景观,C对。
【3】为了对三清山进行准确地景观数据获取、格局分析、生态监测、生态规划等研究,可以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GIS B.RS、GPS C.GIS D.RS、GPS、GIS【答案】D【解析】要获取准确的位置数据,如经纬度,海拔高度,需要用GPS技术。
进行生态监测,要用RS技术。
进行格局分析,生态规划需要GIS技术。
所以D对。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地质作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读下图,据此完成后面的小题。
【1】关于a、b两河之间分水岭南北两侧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山麓植被为温带草原B.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山麓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北侧a河含沙量小,南侧b河含沙量大D.北侧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南侧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答案】D【解析】结合图中经纬度及图示信息判断, a、b两河之间分水岭为秦岭,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秦岭北侧为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山麓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错;秦岭南侧为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山麓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错;a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C错误;秦岭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区,种植冬小麦,南侧为亚热带气候区,种植水稻,D正确。
高一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7680d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d.png)
高一地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 2013年8月18日下午,日本鹿儿岛县樱岛的昭和火山口发生爆炸性喷发,喷出的烟尘高达5000米,为观测史上最高的一次。
大量火山灰直冲云霄。
图甲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与昭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图甲中的()A.甲B.乙C.丙D.丁【答案】D【解析】昭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再根据图甲和所学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因此答案选D项。
【2】图乙数码所示辐射中,直接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而减弱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阻挡了太阳射向地面,直接使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数码②减弱,因此B项正确。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受热过程2.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1)~(5)题。
(13分)材料一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方框代表岩浆、沉积岩和岩浆岩,数字代表各种地质作用。
材料二亚洲东岸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材料一图A中代表岩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A中的地质作用与图B中乙、丙两处岩石的形成对应的是乙________、丙________(填数码)。
(2)图B中丙岛屿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的原因是由于位于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相撞挤压附近,地壳运动活跃。
(3)图B中甲、乙两处出现地形倒置的是处,原因是。
(4)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____________(甲或乙)处,理由是。
(5)据图B分析,甲地东西侧谷地发育的河流流域面积相当,但东侧河流水量较小。
请从河谷成因差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1)a ②①(2)亚欧太平洋(3)甲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4)乙乙处岩层为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5)甲地东侧为断层构造,岩层断裂,河水下渗明显;西侧为背斜谷,河流水不易下渗。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84499f34ee06eff9aef80796.png)
岩浆岩类
② Ⅱ
沉积岩类
① Ⅰ ⑥
变质岩类
④
Ⅲ
⑤
例4.【高考经典】(07海南卷) 【高考经典】 海南卷) 海南卷 右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 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 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 问题。 问题。 1)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 1)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 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 为侵入岩,图中: 为侵入岩,图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火成岩1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火成岩2 C、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 火成岩1 火成岩2 D、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 火成岩1 火成岩2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3.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地质构造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 石油、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储油、储气 储油、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采石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顶部裂隙发育, 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底部低凹,承受静水压力, 底部低凹,承受静水压力,易 汇集水流 断层线岩石破碎, 断层线岩石破碎, 岩隙易被蚀 为洼地, 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沉积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温度、压力变化下导致 片麻岩、大理 大理岩是优良 原有岩石在温度、压力变化下导致 片麻岩、 温度 原先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 岩、石英岩、 的建材;石英 原先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 结构 石英岩、 的建材; 形成的岩石 板岩 岩作工业用材
例1.右边一组 1.右边一组 图表示某一地区沉 积岩和化石的生成 过程,回答问题: 过程,回答问题: 1)按时代从古到今的顺序, 1)按时代从古到今的顺序,四幅图正确的排序是 3-1-4-2 ,理由 按时代从古到今的顺序 是 沉积岩层由少到多 各地层的生物由低级到高级进化 。 2)为什么岩石会是分层次的? 2)为什么岩石会是分层次的? 为什么岩石会是分层次的 不同时期的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岩石结构, 不同时期的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岩石结构,因 此出现分层次分布的形态。 此出现分层次分布的形态。 3)地震波通过上述岩层时,波速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3)地震波通过上述岩层时,波速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地震波通过上述岩层时 会变化。因为不同的岩层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会变化。因为不同的岩层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4)由上述过程可知,沉积岩具有哪些方面的信息价值? 4)由上述过程可知,沉积岩具有哪些方面的信息价值? 由上述过程可知 体现地层新老;反映古地理环境。 体现地层新老;反映古地理环境。
3.1地壳物质循环
![3.1地壳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88fe423743323968011c920a.png)
1、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2、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地壳物质不换 大气、水、生物直接参与地表物质循环,影响地表自然环境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沉积物 固结成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喷出岩
上升到地表
变质作用
侵入岩
重融再生
岩浆
岩浆活动
二、岩石及成因
有用矿物的富集就形成了矿产
3、矿产
矿石
含矿产的岩石, 如磁铁矿:Fe3O3 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 如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等
矿产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石油)或气体(天然气)
常见的矿产:金刚石、石墨、石棉、金矿、高岭土、赤铁矿、黄铁矿。
三、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中的三大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 化之中,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二、岩石及成因
1、岩石:地壳中的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聚合在一起,形成岩石
2、类型
(1)岩浆岩
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侵入岩)或喷 出地表(喷出岩),并冷却凝固 如:花岗岩、玄武岩
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侵蚀逐渐变为疏松的物质,搬运沉 (2)沉积岩 积后,经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物理沉积)及石灰岩(化学 沉积)、煤(生物沉积)等 成层沉积并含有化石,可以记录地壳演化历史 岩石遇到高温、高压而发生成分、性质的改变而形成 (3)变质岩 如石灰岩受热变质成大理岩
3·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二、岩石及其成因
三、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点
![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58378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5.png)
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地壳之间的循环过程。
它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和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
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了地球上各个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转化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地壳物质循环的起点是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
风化是指岩石在接触大气、水和生物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侵蚀是指流水、冰川、风等自然力量将岩石表面的碎屑搬运和剥离的过程。
风化和侵蚀能够将岩石中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释放出来,进入地球的其他圈层。
2.地壳物质的沉积和堆积:经过风化和侵蚀的岩石碎屑会被水流、风力或冰川运输到其他地方,最终沉积和堆积成沉积岩。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中的物质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形成地质层序。
3.陆地和海洋的物质交换:沉积岩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重新进入陆地或海洋。
例如,河流将陆地上的碎屑和溶解物质带到海洋中,而海洋中的生物也会吸收和沉积一些物质。
这种物质交换可以使得地壳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
4.地壳物质的再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物质的再循环。
这包括了岩石的变质和岩浆的形成等过程。
岩石的变质是指由于高温和高压等地质作用,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了结构和成分的变化。
而岩浆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导致岩石熔化形成的物质。
地壳物质循环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
通过物质的循环,地壳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转化和利用,为生物提供所需的养分和能量。
同时,地壳物质循环也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二氧化碳的循环可以调节地球的温度,而氮的循环则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起来,地壳物质循环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地壳物质的沉积和堆积、陆地和海洋的物质交换以及地壳物质的再循环等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2)
![第一节: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2)](https://img.taocdn.com/s3/m/d6f097355727a5e9856a61c2.png)
岩浆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岩
变质作用
2.岩石转化的特点 (1)岩浆只能变成岩浆岩,或者说岩浆岩只能由岩浆 凝固生成。 (2)所有的岩石都可以融化为岩浆。 (3)岩浆岩可以变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但沉积岩和 变质岩不能变成岩浆岩。 (4)三类岩石不能都彼此相互转化,只有沉积岩和 变质岩能相互转化。
(三)地壳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 过程是: A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 同的矿产资源。 1.(2007 上海地理,4)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 一般是: C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 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 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 和能量传输。 4.岩浆形成新的岩石,旧的岩石融化为岩 浆,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岩石 圈(地壳)也不例外。
P34、35活动1、2
1.(1) 岩浆岩 岩 浆 沉积岩(变质岩) 变质岩(沉积岩) B.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D.重融作用
洞口九中
1
谭东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的概念: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发生着 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地质循环的范围: 岩石圈(岩石) 软流层(岩浆)
3.地质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内力 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 成岩等外力作用。 地壳深处或以下,重融再生(内力作用)
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4868c6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d.png)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 产生影响如生物多样性、食物
链等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资源产生 影响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影响 地球的气候变化
火山喷发、地震等 自然灾害对气候产 生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影响 大气成分进而影响 气候
地壳物质循环影响 海洋生物进而影响 气候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物质被风、水、冰川等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沉积物。
沉积作用:搬运后的物质在地表沉积形成新的岩石、矿物等。
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到形成新的岩石、矿物等周 而复始永不停息。
循环类型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 岩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 的关系
未来发展机遇
地壳物质循环的研 究和应用将更加广 泛和深入
地壳物质循环与全球 气候变化、资源利用 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地壳物质循环的研究将 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 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 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地壳物质循环的研究 和应用将推动绿色、 低碳、循环经济的发 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 标的实现
固结作用: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 成新的岩石
循环动力
地壳物质循环的动力还来自于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潮汐能
地壳物质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 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和重力能
地壳物质循环的动力还包括地 球内部的压力和地壳的构造运
动
地壳物质循环的动力还包括地 球外部的风力、水力和生物作
用等
循环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等过程
生物圈包括生 物体和生物活 动生物体和生 物活动通过生 物循环等过程 进入地壳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内部的地核与地幔的物质循环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内部的地核与地幔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0e908e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6.png)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内部的地核与地幔的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地核和地幔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化学研究正是在探索这两个区域的物质循环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地球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解释地球上的地质现象提供重要依据。
一、地核的物质循环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区域,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核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熔融态的金属核物质上升到地表和固态地核物质下沉到地幔的过程。
其中,熔融态地核物质上升到地表形成岩浆,进而喷发形成火山,是地球上火山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固态地核物质下沉到地幔则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新循环,对地球动力学和地壳构造变动起着重要作用。
地核物质的循环是通过地幔对地核物质的摄取和释放实现的。
地幔是地核与地壳之间的过渡层,由硅酸盐矿物和较少的铁、镁等元素组成。
地幔物质对地核物质的摄取主要通过岩石圈和下地幔的对流运动实现。
地壳的陆地板块和海洋板块的构造运动以及热对流都可以带动地幔物质的上升和下沉,进而影响地核物质的循环。
二、地幔的物质循环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地球化学圈,由硅酸盐矿物和铁镁矿物组成。
地幔的物质循环主要表现为岩石圈的运动和热对流。
岩石圈是地幔与地壳相结合的地带,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层次之一。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主要通过地壳的板块构造运动实现。
板块构造运动包括大陆板块的碰撞和俯冲以及海洋板块的扩张和消亡,这些构造运动带动岩石圈物质的上升和下沉,影响地幔的物质循环和地球的地质活动。
热对流是地幔物质循环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是由于地幔内部的热量不均匀引起的。
地幔中的物质受热后会上升,形成对流循环,然后冷却下降,再重新受热上升,如此循环往复。
热对流带动地幔物质的上升和下沉,促使地幔物质在地球内部进行循环。
地幔热对流对地壳板块构造运动、地震活动以及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有着重要影响。
三、地核与地幔物质循环的意义地核与地幔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动力学和地质现象产生深远影响。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687733283968011ca3009164.png)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常见的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转化与地壳的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3.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及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1)岩浆上升发生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埋藏及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3)各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回到地幔深处,被熔融成岩浆。
[方法技巧] 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
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
(2)侵入在后。
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他岩石之后。
[对点演练]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 ) A.①③ B .①④C .③④D .②③ 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解析:1.B 2.C 第1题,依据图中岩石的覆盖情况,可知图中是先形成沉积岩后有火山活动,①④形成的应最晚。
第2题,③为沉积岩,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地壳的物质循环包括地质循环和岩石的相互转化,结合起来可用下图表示:依据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可总结基本规律如下表:2.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1)三个突破口①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③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描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描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118ce29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0.png)
描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物质在地壳中不断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它涉及到岩石的形成和变质、矿物的生成和分解、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表的风化侵蚀等多个方面。
地壳物质循环不仅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演化和岩石圈的构造,也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岩石圈的形成与变质、矿物的生成与分解、地表的风化侵蚀与沉积。
第一阶段是岩石圈的形成与变质。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是由不同矿物组成的。
岩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和地壳的构造运动。
当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时,会形成新的岩石。
同时,地壳的构造运动也会导致岩石的变形和变质。
例如,两块地壳板块的碰撞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温度,使岩石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
第二阶段是矿物的生成与分解。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矿物的生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液活动和地表的沉积作用。
当地球内部的热液穿过岩石裂隙时,会带走一些溶解在其中的矿物质,当热液冷却时,矿物质会结晶形成新的矿物。
与此同时,地表的沉积作用也会引起矿物的生成。
例如,河流和海洋中的水含有各种物质,当水体中的溶解物质浓度超过饱和度时,矿物质就会从水中析出。
第三阶段是地表的风化侵蚀与沉积。
地表的风化侵蚀是指地壳物质在风、水、冰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和变化。
风化作用可以将岩石和矿物分解成颗粒和溶解物质,而侵蚀作用则可以将风化产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这些风化产物最终会沉积在地表,形成新的沉积岩。
例如,河流中的沉积物可以在河床上沉积下来,形成河流沉积岩;海洋中的沉积物可以沉积在海底,形成海洋沉积岩。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岩石圈的形成与变质、矿物的生成与分解、地表的风化侵蚀与沉积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地球的地质演化和岩石圈的构造。
它们不仅影响着地球的表面地貌和地质景观,也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沉积岩是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主要来源,而岩石圈的构造运动也会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基本要求: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2 .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什么是矿物?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 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 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变质 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岩浆岩
侵入型 喷出型
冷却
变质岩
凝固
高温重熔
高温重熔
高温重熔
岩浆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为什么地点3缺失B层 分析有哪几种可能
①形成B层的时代,地点3地势较高, 没有发生沉积 ②B层形成后,地形抬升,该层完全被 侵蚀掉了,而后CD层发生沉积
例1、(2007 上海地理,6) 正确反映三大类岩
接触带
石灰岩 变质
(高温)
岩浆
变质带
石灰岩 大理岩 岩浆
3.变质岩
分析图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图中表述的规律。
3.变质岩
先成岩石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举例
石灰岩 页岩
大理岩 板岩
板 岩
白色
月球上哪 一类岩石 不可能形 成? 为什 么?
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我们发现 地球上 现存最古老的岩石是36多亿年前形成的。
矿物
富有 集用 达矿 到物 工在 农地 业壳 利中 用或 要地 求表
集合体 岩石
常见 造岩 矿物
矿产
三大类岩石特征及成因
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沉积岩特征及成因 Hale Waihona Puke 质岩特征及成因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喷出:玄武岩
侵入:花岗岩
岩浆
1.岩浆岩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常见岩浆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花 岗 岩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
积
岩
桂林山水甲天下
是
如
何
形
成
的
呢
?
桂林溶洞
2.沉积岩
裸露岩石 风吹 、 雨打 、 日晒 侵蚀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沉积岩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
沉积岩层
崇仁县南宝山沉积岩实景
沉 积 岩 组 成 的 山 体 剖 片 图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读古诗并回答: 千锤万造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描述的岩石是 石灰岩,按成因属于沉积岩。 2、在这种岩石是否可能找到生物化石 是 。 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 大理岩。 4、以该岩石为主的山区常形成 喀斯特(石灰,溶洞) 地貌。
主要成分为Fe2O3, 常为致密的块状、 鳞片状、豆状或 土状集合体,常 为暗红色。硬度 随含铁量的增加 而增高。
主要成分 为SiO2 。 纯净的石 英无色透 明,称为 水晶;含 杂质时呈 各种色调。
主要成分含有C元素
金刚石
花岗岩中的矿物 红色
黑色 白色
地壳的物质组成
元素
结合成单质 或化合物
寻找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
为什么地球 上比36亿年 更古老的岩 石不存在呢?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白色
风、流水、等外 力作用将岩石碎 屑物由高处搬运 到低处沉积
岩浆岩 岩石风化碎屑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侵入型
沉积岩
变质岩
接触岩浆后重融、再生
岩浆
地壳物质的循环
岩浆 岩
重 融
泠 凝
岩浆
沉积 岩
变质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