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2(实验性分离和)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
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
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
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
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
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
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
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
(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
(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附标准答案
7.复合音、语言、言语听觉特征8.两个或两个以上、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9.一分钟、明适应、提高,降低,暗适应10.时间分辨能力、转盘闪烁方法11.刺激强度、复杂程度
12.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13.数量上、质量上、属性、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自变量、某种特定反应14.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15.每一水平上、交互作用16.反应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听觉掩蔽包括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6.良好图形法则:指视知觉组合的一个倾向是知觉良好图形,良好图形一般是同一组刺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构成好图形的五个因素为:共同命运(即运动方向相同)、对称、平行、连续、封闭。
三、名词解释
1.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就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它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顾名思义,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17.费希纳、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传统心理物理法18.感觉敏感性、反应偏向19.感受性曲线、相同的感受性
20.比例量表
21.实验组、控制组22.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23.额外变量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题库版)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题库版)1、填空题变量是指在()或()可变的事物的()。
在实验中实验者()、()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称为因变量。
正确答案:数量上、质量上、属性、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江南博哥)、自变量、某种特定反应2、名词解释次级内隐自尊效应正确答案:意指个体作出的判断通常是与个体的自尊密切相联的,都有维护和促进自尊的功能,但是,个体本身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意识。
3、填空题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和()。
因此,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速度、准确性、权衡4、填空题最能够最有效运用实验控制策略的是().正确答案:实验室实验5、名词解释被试内设计正确答案: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
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
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
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
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6、填空题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正确答案: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7、填空题脑磁图(简称MEG)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在头颅外表产生(),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正确答案: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8、填空题社会测量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正确答案:确定测量标准9、填空题心理学上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称(),它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
又称()或唐德斯三成分说。
第二个时期称(),它是由斯顿伯格奠定基础的。
正确答案:减数法时期、唐德斯反应时ABC、加因素法时期10、单选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A、极限法B、恒定刺激法C、阶梯法D、平均差误法正确答案:B11、名词解释直接验证正确答案:是一种对实验效度进行验证的方法,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1、实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对实验心理学有突出贡献的心理学家:(1)费希纳:(1801~1887)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家、实验美学家。
他是实验心理学奠基人和实验美学的创始人。
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1、联系心理与物理世界 2. 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创立了实验计量心理学(2)冯特:研究贡献:1. 冯特倡导以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3. 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开创的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现实的人类心理。
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
(3)艾宾浩斯:研究贡献: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1. 开创性地采用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2. 作为记忆研究的开山鼻祖,为记忆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奠定了根基。
3、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1)脑功能成像技术(2)元分析:元分析是对已有研究结果的总体分析,也有人称为“总分析”。
元分析运用了测量和统计分析技术对分别进行了的一些实验或研究进行定量化的总结,找出一组相同课题研究的结果所反映的共同效应。
元分析的特点: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元分析的步骤:1、以往研究的检索2、研究的分类和编码3、研究结果的预测效果量=(实验组的因变量平均值-对照组的因变量平均值)/对照组的标准差4、分析与评价(3)反应时新法(4)实验性分离第二章1、除科学方法之外,还有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权威、先验、注意凝聚2、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自我校正3、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霍桑效应、实验者效应、安慰剂效应(2)统计回归回归假象指在许多测量情景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与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些,低分组的得分高些。
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2(实验性分离和)
脑损伤研究中的单一分离
情景回忆:采用时间-序列任务,给被试呈现一对图 形,要求被试判断哪个是先学的。 熟悉性回忆:采用频数判断任务,也给被试呈现一 对图形,要求其判断那个图形看到的次数更多。
思考与讨论:
单一任务分离有何不足?
很多研究者指出,从单一分离推论两个独立的
心理过程是不可靠的。因为这种分离完全可以 用一种共同的心理过程去解释。如这种共同的 心理过程可能对其中一个测验比较敏感,而对 另一个不敏感。(异法同证中常见)
(3)交叉双重分离
含有一个自变量,两个任务;实验中一个自
变量对两个任务有相反的作用。 假设c1、c2是自变量的两个水平,在任务A 上,c1>c2;而在任务B上,c1<c2。
Weldon(1987), 容 易命名的图片和具 体事物词,在自由 回忆和残词 补全任 务上实现交叉分离。
雅各比(Jacoby, 1983)让正常人被试在三种条件下学习反义词。条 件一为无上下文,被试看到“xxx—冷”而大声说出“冷”字, 这是要 求被试加工冷字的字形。条件二为有上下文,被试看到“热——冷”的 目标字并大声读出冷字,这是要求被试加工冷字的意义。条件三为产生 条件,被试看到“热——???”而要求被试说出“冷”字, 这是条件一和 条件二的结合,却要求被试既加工字形,也加工意义。三种条件下,被试 的一半用直接测量方法测验——即再认;另一半用间接测量方法测验— —即知觉辨认。结果显示在再认测验中,产生条件下击中概率高,有上 下关系条件次之,无上下关系最差。与此相反,在间接测验中, 无上下 关系条件下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关系条件次之,产生条件最差。 出现 了交叉双重分离。
实验性分离技术
实验性分离最早由Teuber于1955年提出,主 要用于神经心理学的脑损伤实验。如他认为如 果A部位损伤的患者比B部位损伤的患者在P测 验任务中占优势、而在Q测验任务中占劣势, 则可认为这两种损伤导致了不同的认知功能损 害。(目前仍广泛用于脑损伤研究) 后来在内隐记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由任 务分离演化出过程分离。
代数学方法 卷二
代数学方法卷二代数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运算和性质。
代数学方法卷二是代数学的其中一个学习资料,本文将对其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卷中涉及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和一些具体的例子。
一、卷中主要内容代数学方法卷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四则运算及其扩展:整数、分数、小数等的加、减、乘、除运算。
2. 代数式的化简和展开:利用代数运算性质,将一个复杂的代数式化简为简单形式,或将简单形式的表达式展开成复杂形式。
3.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通过代数运算和方程的变形,求解给定的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集。
4. 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通过代数方法分析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并绘制函数的图像。
5. 线性方程组与矩阵:利用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代数运算,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集,并讨论其解的唯一性。
6. 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和解的判别式。
二、解题思路1. 四则运算及其扩展:根据运算法则和优先级,逐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注意对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应进行通分和对齐。
2. 代数式的化简和展开:利用分配律、结合律、消去律等代数运算性质逐步化简或展开代数式。
注意变量之间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3.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对于线性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因式分解、配方法和求根公式等方法求解。
对于不等式,可以通过代数方法和图像分析的方法求解。
4. 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通过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析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并绘制函数的图像以验证结果。
5. 线性方程组与矩阵:利用矩阵的一系列运算,并运用高斯消元法和矩阵的性质来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集。
6. 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通过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和对称轴,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对于二次方程,可以利用求根公式和配方法来求解,并通过解的个数和判别式来判断其解的情况。
三、举例说明1. 对于四则运算及其扩展,例如计算:(1/2 + 3/4) × (2/3 ÷ 1/5)。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_3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课程教材研究所赵占良新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三个要素:知识、方法和过程技能。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着力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力图构建符合高中学生探究能力发展需要的科学方法体系和技能体系。
下面对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作简要的分析。
科学研究的方法大致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科内的特殊的方法,如生物学研究中的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分离细胞器的方法、解剖的方法等;第二层次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这些方法是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中概括出来的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第三层次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如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教材中强调的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和理性思维的方法两大方面(见下图)。
图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1/ 16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对观察法已经做过这样的表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一中2024学年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一中2024学年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将新鲜萝卜切成大小、性状相同的细条,分别置于清水和两种渗透压相同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萝卜条的长度,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结束时,三组细胞液泡的体积大小依次为a>b>cB.实验结束后,若将a组萝卜条继续放于清水中,其长度可能不再发生改变C.b组细胞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D.c组实验结果不同于b组的原因是蔗糖分子不能被细胞吸收2.某科研小组利用质粒(图甲)和目的基因(图乙)构建重组DNA。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用限制酶HindⅢ和PstI切割质粒,可得到2条DNA片段B.不能用AluI酶切割质粒和外源DNA的原因是AluI酶会破坏目的基因C.构建重组DNA时,需选择SmaI酶和PstⅠ酶同时切割质粒和外源DNAD.导入了重组DNA的细菌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而不能在含氯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3.如图是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结构a是突触前膜,可以位于神经元的轴突,c是离子运输载体B.结构b是突触后膜,可以位于神经元的细胞体,c是神经递质受体C.结构b是突触前膜,可以位于神经元的树突,c是神经递质受体D.结构a是突触后膜,可以位于神经元的细胞体,c是离子运输载体4.如图是围绕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进行的研究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温度和洗衣粉是否加酶B.本实验研究的因变量可能是污渍残留量C.两类洗衣粉的最佳使用温度都为t1D.温度超过t2后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可能失活5.有一种肾小球炎症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体检会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1、冯特提出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变量3、自变量的定义: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4、操作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试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5、指导语: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6、天花板效应:两个被试的被测量都已经达到了反映指标量程的最顶端(300磅的秤,一 个 350磅,一个300磅),致使他们各自的效果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
地板效应:测试量的水平到了反应指标量程的最低端了。
(每次都是最差的成绩)7、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是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8、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9、额外变量的控制的方法 实验条件 因变量 无关变量 相关变量 自变量额外变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如:双盲实验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办法。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5、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10、交互作用: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发生了。
11、P73 例B12、被试间设计:每一种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优点: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缺点:⑴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由于每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都需要不同的被试,当实验因素增加时,实验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就会迅速增加.⑵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是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的,而匹配和随机化技术也只是尽可能地缓解而不是根治这一问题.被试内设计:每一个被试分到每一个水平。
实验心理学讲义07第7讲 知觉
加,而且掩蔽音愈强,它的影响范围也愈大。(2)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3) 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2.听觉定位: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 时间差和周相差。
140
120
100 强
度 80
60 分
40
20
0
20 40 100 200 400 1000 4000
20000
2000 10000
频
率
图 7-17 纯音等响曲线 (采自 Robinson 和 Dadson,1956)
3.等高线 音高与音频和音强有关,等高线表示音高、音频和音强间的关系,可通过调整法获得。 如图 7-13 所示。
完成。 2.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视敏度可以
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V(视敏度)=
1 α(视角)
,医学界是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的,图
7-7 列出了视力表常用的几种刺激项目。
C
E
觉察
再认
解象
定位
图 7-8 四种类型的视敏度测试材料 (采自 Riggs,1965c)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会产生一种一亮一暗的闪烁 感觉,而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 稳定的或连续的光的现象。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简称 CFF):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 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 源前旋转来测定的。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1.运动错觉 主要指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如帕拉 托(Plateau,1833)制造的动景盘,图 7-8 就是一个动景盘的图案.
实验心理学 (2)
什么是实验设计:广义的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一系列内容。
狭义的实验设计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
包括:1、建立与研究假设有关的统计假说2、确定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处理和必须控制的多余条件3、确定实验中需要的被试的数量及被试抽样的总体4、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5、确定因变量和使用的统计分析因素:指研究者在实验中感兴趣的一个变量,研究者通过操纵改变它来评估它对因变量的影响,这个变量也叫自变量。
因素水平:指实验中所操纵的变量的每个特定的值,因素水平有的是自然的,有的是人为控制的。
处理与处理水平的结合:都是指实验中一个特定独特的实验条件,对于单因素,一个实验条件为一个实验处理,对于多因素,一个实验条件作为一个实验处理水平的结合。
主效应:指实验中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叫因素的主效应。
交互效应:在一个多因素实验中,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称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自变量的控制:1、通过操作定义2、通过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因变量的控制:1、通过操作定义固定因变量2、良好因变量的标准:a因变量要有客观性b反应指标要准确c因变量数量化d因变量要有有效性无关变量的控制:1、随机化:随机选择被试,随机安排实验处理2、匹配3、消除:使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消失4、附加自变量5、统计分析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1、问题的提出与假设的建立2、实验中变量的选择和控制3、被试的确定,包括选择与安排4、实验操作5、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内部效度: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明确程度,还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1、历史: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一)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专用)
Sz-lwh
主干知识 归纳整合
(必1 P50)
(必1 P9) (必1 P64)
(必2 P24)
(必1 P116) (必2 P89)
(选必2 P5) (必2 P6) (必2 P93)
(必1 P51) (必1 P102)
(必2 P44)
(必2 P54)
(必1 P18)
(必1 P98) (必1 P30)
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③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_成___熟__的___具__有__颜___色__的___植__物__细___胞,
如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其细胞内含有紫色的大液泡)。
SzLwh
一、教材基础实验和实验方法 5、教材实验中的“一材多用”——洋葱
SzLwh
新鲜洋葱也可用于DNA粗提取
根尖细胞的DNA复制。
(×)
(4)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 )
SzLwh
一 教材基础实验和实验方法 二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实验方法
SzLwh
CONTENT S
目
录
“ 天 下 无 难 事
,
只 怕 有 心 人 ”
一、教材基础实验和实验方法 (一)观察类实验的一般操作流程
跟踪训练
高三二轮复习
1.(2021·浙江1月选考,6)在进行“观察叶绿体”的活动中,先将黑藻放在
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预处理培养,然后进行观察。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A.制作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不需要染色
B.黑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制作临时装片时不需切片
C.预处理可减少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便于观察
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实验设计专题
维管束鞘细胞不变蓝,叶肉细胞 变蓝 维管束鞘细胞变蓝, 叶肉细胞不变蓝
维管束鞘细胞不合成淀粉,叶肉细胞都合成淀 粉 维管束鞘细胞合成淀粉,叶肉细胞都不合成淀 粉
8.整理实验,引导学生学会归纳
复习时可以将几年中的必做和试题中的实验进行系统的 整理,列成大表,全部实验内容可以一目了然
实 验 编 号 实 验 名 称 实 验 原 理 方法步 骤要点 实验现 象或结 果 结论 实验失 误分析
(自身对照)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相互对照)
例:“探究pH值对淀粉酶活性的影 响”,设置pH值分别为1、2、3、 4、5、6、7、8、9的9支试管。
2.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 的 实验假 设 实验过 程
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 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 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 素的关系 往往具有多种可能 因结果已知,故不存在 假设 不定 模仿已经作过的
2.实验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②重复性的原则 ③随机性原则 ④简便可行性原则 ⑤单一变量原则 ⑥对照原则
3.实验的变量
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自变量):就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改变 的因素或条件。 反应变量(因变量):就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 化结果。
※实验的目的就是获得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之间的关 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影响实验结果 的其他因素或条件。 额外变量:如果无关变量控制的不好,也会引起实验 结果的改变,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
6.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
(1)题目中提供的实验材料、器皿,一般情况下都有用、都 要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用? (2)步骤设计一般不宜连续表述,往往需要分段进行,并加 以编号如“⑴、⑵、⑶……”
生物控制变量实验
设计和完成实验一、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1.明确实验目的2.分析实验原理3.选择材料用具4.设计实验步骤5.预测实验结果;6.观察收集数据7.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二、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⑴单一变量原则①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 (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
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
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
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
如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对三组实验不等同、不均衡,就会产生额外变量,影响实验的真实结果。
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
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
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B.根据信息可推测gasdermin基因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抑制基因C.上述细胞死亡过程中细胞内的mRNA种类并未发生变化D.gasdermin成孔蛋白结构正常时才具备使细胞膜成孔的作用4.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说法是()A.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摩尔根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且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艾弗里利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设计了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5.①~④是在某种因素影响下生物的性状表现。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①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呈现镰刀状;②F1圆粒豌豆自交产生的子代出现皱粒;③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与Lcyc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④同一株水毛茛在水中和空气中的叶片表现出两种不同形态。
A.①②中的性状可遗传,③④中的性状不可遗传B.①中的性状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而形成的C.②中的皱粒豌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的淀粉分支酶异常D.发生③④现象的生物体的基因碱基序列并没有发生改变6.研究发现,印度洋中多个丽鱼物种都来源于早期的同一个物种,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颜色的雌雄丽鱼专挑与自己颜色相同的丽鱼作为交配对象,形成生殖上相对隔离的族群,而不同的族群以不同生物为食,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颜色丽鱼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是基因重组B.对比不同丽鱼物种的基因序列,是研究它们进化关系的分子水平证据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D.上述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7.水中毒又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指当机体所摄入水总量大大超过了排出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滞留。
代谢组学小常识
代谢组学小常识概念:•代谢组:指一个细胞、组织或器官中所有代谢物的集合, 包含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小分子(通常分子量<1000), 比如肽、碳水化合物、脂类、核酸等。
•代谢组学:通过考察生物体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受刺激或扰动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或其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系的一门科学。
实验流程:(以液质联用为基础的代谢组学为例)•样本前处理:在保证小分子代谢物完整的前提下,处理的步骤越简单越好,以保证操作容易重复,也为大批量样本的处理节约时间。
•数据采集:依据实验目的有所不同。
o非目标代谢组学:选用高分辨质谱仪(TOF,Orbitrap等),有助于检测到尽可能多的化合物,另外高分辨的质核比数据也有助于数据库检索以及化合物的鉴定。
o目标代谢组学:通常使用三重四极其杆质谱,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以及定量的准确性。
•数据预处理:峰提取,排列,归一化。
o多数质谱商家都提供了配套的预处理软件,例如安捷伦公司的MassHunter,热电的Sieve,沃特世的MarkerLynx以及Progenisis QI。
o同时也有一些基于网络的可以免费获取的软件。
建议使用配套的软件,因为不需要额外的数据转换,不需要上传数据,节省时间。
•数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包括主成份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聚类分析(HCA)等。
各个厂商也提供了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比如安捷伦的MPP,热电的Sieve,沃特世的Ezinfor。
目前常用的第三方软件是Simca-p,同时也有一些网络的开源软件可以使用。
•化合物鉴定:数据库检索,标准品对比,二级质谱对比。
代谢组学文章中常见的统计图(一)主成分分析(PCA)PCA得分图(score plot),用来看样本天然的分组情况,在分析时不加任何分组信息。
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一个样本,样本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由其中所含有的代谢物的差异决定。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心理学研究方法》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判断题】(10分)被试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或主线A.对B.错2【判断题】(10分)利用实验心理范式收集数据属于测评法A.错B.对3【判断题】(10分)蔡元培1917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中国心理学诞生A.错B.对4【判断题】(10分)科学心理学与古代心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多了现象学和实证的研究方法A.对B.错5【判断题】(10分)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要有控制性A.错B.对6【单选题】(10分)()最早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可以测量的A.孟子B.孔子C.冯特D.蔡元培7【单选题】(10分)()将心理学研究设计和心理学统计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A.方法B.变量C.被试D.问题8【单选题】(10分)科学研究的顺序正确的是()(1)选择对象(2)收集数据统计分析(3)证明假设(4)确定问题A.1234B.4123C.4213D.43219【单选题】(10分)“心理学虽然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提出的。
A.冯特B.艾宾浩斯C.巴浦洛夫D.赛里格曼10【多选题】(10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有()A.实验设计B.被试C.统计分析D.心理现象第二章测试1【多选题】(10分)心理学实证研究的类型有A.相关研究B.实验研究C.问卷研究D.因果研究2【判断题】(10分)探究引发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相关研究A.对B.错3【多选题】(10分)因果研究设计的方式是A.平衡分组B.非特异性选择C.操作性分组D.特异性选择4【单选题】(10分)多个变量均是连续变量,用什么统计方式来进行分析A.多系列相关B.分离卡方检验C.多向方差分析D.积差相关与多元回归5【单选题】(10分)探究强化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影响,强化和绘画兴趣分别属于A.存在变量;引发变量B.引发变量;引发变量C.存在变量;存在变量D.引发变量;存在变量6【判断题】(10分)探究不同噪音与灯光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其中噪音、灯光和工作效率都是引发变量A.对B.错7【单选题】(10分)探究两水平的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A.方差分析B.F检验C.卡方检验D.t检验8【单选题】(10分)探究类型变量与类型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A.卡方检验B.方差分析C.F检验D.t检验9【判断题】(10分)研究变量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A.错B.对10【单选题】(10分)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常见的数据类型是A.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连续数据B.自变量是连续数据,因变量是类型数据C.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类型数据D.自变量是类型数据,因变量是连续数据第三章测试1【判断题】(10分)类型变量的特征是间断性、有限性A.错B.对2【判断题】(10分)连续变量都可以处理为类型变量,但类型变量不一定都能处理为连续变量A.错B.对3【多选题】(10分)两水平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方法有哪些?A.二列相关B.点二列相关C.方差分析D.t检验4【单选题】(10分)类型变量被人为划分成二分变量,那么该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采用A.二列相关B.方差分析C.点二列相关D.F检验5【单选题】(10分)类型变量本身就是二分变量,那么该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采用A.F检验B.方差分析C.二列相关D.点二列相关6【单选题】(10分)将类型变量按水平分为多个组,比较多组被试在连续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A.方差分析B.二列相关C.点二列相关D.t检验7【多选题】(10分)下列哪种是属于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的研究设计A.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B.智力水平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C.家庭教养类型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自信心高低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8【多选题】(10分)探讨多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只作相关设想应如何进行?A.在相关矩阵的基础上做因素分析,形成因素负荷矩阵B.统计各变量间的两两积差相关系数C.形成变量间的积差相关矩阵,展示出两两变量间的相关9【判断题】(10分)探究多个类型变量与1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一般只作相关设想A.对B.错10【判断题】(10分)探究多个类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卡方检验A.对B.错第四章测试1【判断题】(10分)随机分组设计可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非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错B.对2说明了期望的重要性的效应是?A.皮格马利翁效应B.霍桑效应C.蘑菇效应D.习得性无助3【单选题】(10分)考察学习方式(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和授课方法(传统型、创新型)对数学成绩的影响,一共有几个实验条件?A.6B.3C.2D.44当项目数较多时采用何种方法平衡实验处理?A.排除法B.平衡法C.拉丁方设计D.随机化法5【多选题】(10分)组内因素与引发变量的组间因素的混合设计的统计方法采用的是:A.卡方检验B.重复测量方差分析C.非重复测量方差分析D.t检验6【判断题】(10分)系统误差存在于每一次测量和研究结果当中,只影响效度,不影响信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 隐 记 忆 研 究 中 的 单 一 分 离
沃林顿等人(1970)发现内隐记忆的实验
补笔测验
词干补笔:指被试在学习一系列单词之后,测验时主试提供单词的前几个 字母(一般为3个)要求被试采用首先想到的单词来补全。 如: ju(stice), sha( ), app( ) 又如:学习window-reason, apple-kite等 ;测验时要求被试对不同类 型的词对进行补笔,其中有旧词对(window-rea_)和重组词对(applerea_),若被试对旧词对的补笔率高于重组词对,则可以认为出现了启 动效应。
模糊字辨认:指在测验时呈现的单词的字母不大清楚,要求被试辨认是哪 个词或什么字。(具体呈现方式有:改变幻灯片焦距、减小亮度、施加 干扰背景等)
词汇决定:要求被试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一 字母串第二次呈现时被试作出是否是词的决定所用的时间减少来反映启 动效应的存在。
单词确认:首先给被试呈现某一刺激单词,然后将这些项目与新项目混在 一起或者配对,要求被试加以确认。通过先前呈现项目与新项目在确认 精度以及确认所需时间的比较构成测验。(与再认测验的区别在于在速 示条件下进行)。
听知觉辨认:在听觉词的启动效应中采用的启动实验方法。具体做法:在 测试阶段呈现时采用白噪音加以干扰,然后由被试确定呈现词是什么词。
脑损伤研究中的单一分离
情景回忆:采用时间-序列任务,给被试呈现一对图 形,要求被试判断哪个是先学的。 熟悉性回忆:采用频数判断任务,也给被试呈现一 对图形,要求其判断那个图形看到的次数更多。
任务分离的实现方式
功能性分离:采用同一组被试,比较一个自变量在两 种不同任务中的效应时所产生的分离。
发展性分离:又叫神经心理分离,指在比较两个或多 个被试群在两个测验任务中出现的实验性分离。
这些被试群可以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可以是脑损伤患者和正 常人,也可以是遗忘症患者和正常人。
任何个体差异的研究都可以考虑采用发展分离,以揭示不同 人在认知机制上的差异。
这样就可以证明再认与词汇判断应该是两个独立的心理过 程。
3.任务分离范式的局限性
任务分离范式的意义不够明确,在方法上存在很多无法克 服的局限性。
由于这种范式依赖所使用的特定认知任务,而一种任务能 够提供对内部加工过程的纯粹测量是值得怀疑的。
事实上,加工过程与测验任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如 Hintzman(1990)指出,任何两种测验任务总是会有 一定的差异的,不然就不能称之为两种测验任务。如果我 们总是以为不同的测验任务涉及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而 以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在测验任务间能产生分离为证据, 那么我们可以说任何两种测验任务的比较都有可能产生分 离。如果这样,那么任务分离就失去了意义。(类似潜变 量研究,例
学习阶段:与其他方法一样 测试阶段:
假设所采用的间接测验为残词补全任务,那么在包含测验 (inclusion test,I)条件下,要求被试首先用有意识回 忆出来的词对残词进行补全,若回忆不出,则可用头脑中 第一个想到的词进行补全。
——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 在排除测验(exclusion test,E)条件下,要求被试有意
过程分离范式是一种通过简单的实验任务可以 将无意识加工从有意识加工过程中直接分离出 来实验设计技术。
思想基础——再认的双加工模型
该模型认为:再认可分为基于熟悉性的和基于意识提取的 两种加工机制。Jacoby指出,基于熟悉性(F)的加工依 赖于剌激的知觉特征,反映了自动利用记忆信息的过程, 基本不需占用注意资源;意识性提取(R)则是一种有意 识的需要注意资源的控制性加工。这种熟悉性和意识性提 取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加工过程。因而记忆任务的成绩既 可能只基于熟悉性,贡献为F(1 -R);也可能只取决于意 识性提取,贡献为R(1 –F);还可能是熟悉性和意识性 提取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贡献为 RF。
如Neely(1989)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在再认与词汇判断 两种记忆测验中,字词频率与加工水平的交互作用不同。 在再认任务中,语义水平的加工使高低频词的反应时之差 相对语音水平的加工缩短32ms;而在词汇判断任务中, 语义加工却使高低频词的反应时之差增长了43ms。在同 一实验中出现了正相关,又出现了负相关。 练习:请画出交互作用图
任务分离对认知加工过程的测量不是直接测量,而是完全 依赖于特定任务间的分离来间接推论加工过程的存在及特 点。 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的相互污染问题 …
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将认知任务间的分离作为不同加工过 程存在的直接证据,从而也无法对所推测的不同认知加工 过程的具体特点、共性和特性进行直接研究。
可见,任务分离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在结果解释上需要慎 重。不同加工过程的明确分离需要更精致的实验性分离技 术。(前瞻性记忆与回溯性记忆的分离分歧;类似不同难 度的心算;特异性脑损伤)
基本逻辑:如果同一自变量使不同测验任务有 不一致或类似结果,就可以推测完成这些不同 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之间存在差异或类似。
Tulving(1983)对实验性分离作了如下的描 述:“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 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 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 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但不影响另一种 任务的操作,或者变量对两种任务的操作 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 了。”
过程分离范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二)过程分离范式 (process dissociation paradigm)
共识:大多数记忆测验均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意 识与无意识记忆加工过程。基于这种认识,人 们在意识与无意识分离的方法论上的探讨,从 测验间的比较逐步演化为如何去分离在一个记 忆任务中可直接观察的意识与无意识成分。
以先前没有呈现过的词来补全词干,反而将先前学过的词 作为无关刺激。——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启动起相反的作 用。
因变量:都是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进行残词补全的概率。
意识与无意识指标的分离
这说明意义变量可促进再认测验的成绩,而抑制知觉辨认的成绩。同一 变量在两类测验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结果,说明这两类测验彼此不相同,可 能是由两种加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
双向关联
双向关联设计一般包含两个自变量和两个测验 任务。这种设计的典型结果模式是,两个自变 量的交互作用在两个测验任务上表现出不同的 变化趋势,两个测验任务在其中一个自变量的 水平上呈正相关,而在另一个自变量水平上的 结果呈负相关。这种设计能充分推测两个任务 反映了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两种测试条件
过程分离的两种条件: 包含条件: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共同促进作业成绩 排除条件: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 好相反。 通过综合这两种条件下记忆效果,既可计算出两个过程 的贡献量。
三个基本假设: 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 意识性提取在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 自动提取在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
心理学实证研究 与实验设计
陈彩琦
经典的认知实验心理技术范式
(1)Stroop任务范式
(2)启动技术
(3)实验性分离技术
(4)双任务范式
(5)N-Back任务 (6)Go/No-go范式
(7)Flanker 范式
(8)内隐联想范式 (9)DRM范式
如Craik有关感觉通道和加工深度对再认和词干补 笔的影响的研究。
Craik有关感觉通道和加工深度对再认和词干补笔的影响的研究。(有 关加工深度的控制方法:反义词。感觉通道:视觉呈现与听觉呈现。学 习阶段加工深度的控制:听觉浅层,有两个音节吗?视觉浅层,单词中 含有字母“E”吗?)
脑损伤研究中非交叉双分离结果模式
任务分离范式
(task dissociation paradigm)
(一)任务分离范式 (task dissociation paradigm)
1.任务分离范式的基本原理 任务分离是指用不同的测验任务来揭示同一自 变量的不同作用的方法。(多因变量) 基本假设:完成不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 不同的,因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相同。 这样,用不同的任务可以揭示不同的心理机能。
思考与讨论:
单一任务分离有何不足?
很多研究者指出,从单一分离推论两个独立的 心理过程是不可靠的。因为这种分离完全可以 用一种共同的心理过程去解释。如这种共同的 心理过程可能对其中一个测验比较敏感,而对 另一个不敏感。(异法同证中常见)
(2)非交叉双重分离
这种设计一般包含两个自变量、两个实验任务, 典型的结果是自变量V1影响任务A,但不影响 任务B;而自变量V2影响任务B,但不影响任 务A。
……
实验性分离技术
实验性分离最早由Teuber于1955年提出,主 要用于神经心理学的脑损伤实验。如他认为如 果A部位损伤的患者比B部位损伤的患者在P测 验任务中占优势、而在Q测验任务中占劣势, 则可认为这两种损伤导致了不同的认知功能损 害。(目前仍广泛用于脑损伤研究)
后来在内隐记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由任 务分离演化出过程分离。
或有性分离:指单一被试群对同一测验在相继两次测 验中出现的实验结果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反映了多 次测验之间的随机独立性。
2.任务分离范式的实验设计
(1)单一分离 这种设计包含一个自变量、两个任务,典型的 结果是自变量影响其中一个任务(A),但不 影响另一任务(B)。
如Shimamura等(1984)研究了 Korsakoff综合症患者和酒精中毒患者在自 由回忆和单词联想上的差别。结果发现,被 试类型对自由回忆成绩有显著影响,但在联 想任务上没有效应。由此可以推测自由回忆 和单词联想可能反映了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思考与讨论:
非交叉双重分离分离有何不足?
这种推论虽然比单一分离能提供更可靠信息,但是还 是无法完全排除两种任务可能基于相同的过程。如当 Craik研究的结果用加工效率来衡量时,补笔与再认两 种任务的成绩在四种实验条件下有类似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