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三)作品赏析
【课外阅读】《促织》结构赏析
【课外阅读】《促织》结构赏析《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
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
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
《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
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
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
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
“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
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
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
“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
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行文至此,着意写出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促织》教学详解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矿冶业、养殖业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时代特点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考取贡生。他长期在农村生活,广泛接触社会底层的人们,深刻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
作者生平
蒲松龄的文学创作以民间传说和野史资料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创作出了大量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他的作品语言简练生动,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收录了许多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和人情味的作品。
创作特点
02
CHAPTER
作品内容与主题
03
CHAPTER
作品艺术特色
小说以成名之子魂化蟋蟀作为结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运用倒叙手法使情节达到高潮。
倒叙手法
伏笔照应
视角转换
作者巧妙地运用伏笔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增强了故事的逻辑性和可信度。
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不同人物的视角,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让读者身临其境。
03
02
01
作者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有力。
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
难点解析
针对文章中可能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和困惑。
重点解析
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重要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06
CHAPTER
相关资源推荐
《<促织>赏析》,作者
XXX,出版:XXX出版社,出版时间:XXXX年
《促织》注释及理解赏析
促织注释1.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
2.尚:崇尚,爱好。
3.西:这里指陕西。
4.华阴令:华阴县县官。
5.才:(有)才能。
这里指勇敢善斗。
6.责:责令。
7.里正:里长。
8.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9.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
直,通“值”。
10.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
居,积、储存。
11.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12.科敛丁口:向百姓征税摊派费用。
科敛,摊派、聚敛。
科,聚敛。
丁口,老百姓。
丁,成年男子。
13.操童子业: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应考。
操……业,从事……行业。
童子,童生。
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14.售:原意是卖物出手,这里指考取。
15.迂讷:拘谨而又不善于说话。
16.累:积累。
17.裨益:补益。
18.款:款式,规格。
19.宰严限追比:县令严定期限,催促缴纳。
追比,旧时地方官吏严逼人民,限期交税、交差、逾期受杖责,叫“追比”。
20.流离:淋漓。
21.能以神卜:能够凭借神力占卜。
22.红女白婆: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
23.爇香:点燃香。
24.翕辟:翕,合。
辟,开。
25.竦立:恭敬地站着。
26.无毫发爽:没有丝毫差错。
27.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28.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
29.青麻头: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垯”、“青丝额”,都是上品蟋蟀的名字。
30.有古陵蔚起:有古坟高起。
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样子。
31.蹲石鳞鳞: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排列。
32.冥搜:用尽心思搜索。
冥:深。
33.趁:赶。
34.蹑迹披求:追随(蛤蟆的)踪迹,拨开(丛草)寻求。
蹑,悄悄追随。
披,拨开。
35.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
拱璧,大璧,极言其珍贵。
啻,止。
36.蟹白栗黄:蟹肉和栗肉,指蟋蟀吃的精饲料。
37.斯须:一刻工夫,一会儿。
38.业根:祸种,惹祸的东西。
业,业障,佛教用语,罪恶的意思。
《促织》-精品文档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揭示社会弊端
作品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弊端,如官场的腐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等,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 无耻、骄奢淫逸的生活。
反映时代风貌
《促织》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一家的悲欢离合,形象 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残酷,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
增强文化素养
《促织》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阅 读和学习它可以增强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 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06 相关作品与比较 研究
其他作家的类似作品
• 蒲松龄的《促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著名作品,表现了社 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类似的作品还有李清照的《如梦 令》、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 展示了底层人物的生活和情感。
《促织》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作品背景 • 作品内容 • 作品分析 • 作品评价 • 作品影响 • 相关作品与比较研究
01 作品背景
作者介绍
•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又 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出生 于书香世家,十九岁考中秀才,但后来屡试不中,直到七十 一岁才援例入贡生。他一生科举不利,生活清苦,但广泛搜 集民间文学、野史外传及藏书,写下了著名的《聊斋志异》 。
03 作品分析
主题思想
社会批判
作品通过描述促织的悲惨遭遇,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特别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和荒淫无耻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人性探讨
作品还通过对主人公成名的心理变化和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命运无常
杜诗详注pdf下载-杜诗详注古诗全诗赏析
杜诗详注pdf下载|杜诗详注古诗全诗赏析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作品赏析黄希曰:《尔雅》释:蟋蟀,一名蛬,今促织也。
陆玑疏云: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一名蛬,一名蜻蛚,楚人谓之王孙,豳人谓之趋织。
里语云“趋织鸣,懒妇惊”,是也。
《古今注》:促织,一名梭机、莎鸡,一名络纬。
促织甚微细①,哀音何动人②。
草根吟不稳③,床下意相亲④。
久客得无泪⑤,故妻难及晨⑥。
悲丝与急管⑦,感激异天真⑧。
(促织,感客思也。
哀音动人,领起通章。
草根床下,皆其哀音。
久客、故妻,此其动人者。
末言虫鸣出自天真,故其感人独至。
丝管属借形。
)①班固《典引》:“不遗微细。
”②阮籍诗:“鶗鴂发哀音。
”③沈约诗:“草根积霜露。
”《王褒传》:“蟋蟀秋吟。
”④《诗》:“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⑤《鹦鹉赋》:“逐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歔欷。
”鲍照诗:“弃妻望掩泪,逐臣对抚心。
”此五六所本。
《后汉书》:“温序曰:“久客思乡里。
”汤惠休《秋风词》:“蟋蟀夜鸣断人肠,长夜思君心飞扬。
”⑥【顾注】故妻,指弃妇、孀妇言。
《朱买臣传》:故妻与夫家见买臣饥寒,呼饭之。
陆机诗:“欲鸣当及晨。
”⑦宋武帝诗:“深心属悲弦。
”鲍照诗:“催弦急管为君舞。
”蔡邕《琴赋》:“感激弦歌,一低一昂。
”⑧《琴操》:伏羲作琴,修身理性,返其天真。
诗到结尾,借物相形,抑彼而伸此,谓之尊题格。
如咏促织而末引丝管,咏孤雁而末引野鸦是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
专题08《 促织》知识梳理(解析版)
《促织》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促织》是其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二、字词梳理(1)促织:蟋蟀的别名。
(2)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1426-1435)。
(3)尚:崇尚、喜好。
(4)促织之戏:斗蟋蟀的游戏。
(5)西:这里指陕西。
(6)华阴令:华阴县县令。
华阴县。
明代属西安府,治所在今陕西华阴。
(7)进:进奉。
(8)才:有才能。
这里指勇猛善斗。
(9)责:责令。
(10)里正:里长。
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11)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12)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
直,价值、价钱。
(13)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
居,囤积、储存。
(14)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
胥,官府的小吏。
(15)假此科敛丁口:借此向百姓摊派(进贡蟋蟀的)有关费用。
假,凭借、利用。
科敛,摊派、征收。
丁口,即人口。
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
(16)操童子业: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
操,从事。
童子,童生。
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17)售:卖出。
这里指考取秀才。
(18)迂讷:迂拙而又不善于言辞。
(19)薄产累尽: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
累,积累。
(20)裨益:补益。
(21)败堵:残破的墙垣。
(22)靡计不施,迄无济:什么办法都用上了,最终也没有成功。
靡,无。
迄,最终。
促织作者简介
促织作者简介《促织》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是诗人听闻蟋蟀而感秋之作。
首联写蟋蟀哀音的不同寻常,中间两联写蟋蟀鸣声不断对人们心绪的影响,尾联以蟋蟀叫声不受礼俗影响作结。
全诗运用衬托、互文等手法,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怀之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
当时杜甫客寓秦州(今甘肃天水),远离家乡,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作此诗抒发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
作品赏析:人们常常把鸣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
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
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
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
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此诗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
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
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促织》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感悟作品中的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促织》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蒲松龄及作品《聊斋志异》,引发学生对《促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促织》,标注生僻字词,查找资料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剖析作品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
5. 赏析翻译:对比分析原文与翻译,赏析作品的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促织》全文;3. 选择一篇《聊斋志异》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奥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作品;3. 采用对比分析法,赏析原文与翻译的差异,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4.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读后感:通过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4. 小组分享: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表达能力等。
促织第三段知识点归纳整理
促织第三段知识点归纳整理关键信息:1、段落内容:详细描述了成名因无法完成征促织的任务而面临的困境。
2、文学手法:运用心理、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3、主题揭示: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百姓被官府压迫的悲惨境遇。
11 段落内容分析111 成名的困境描述这一段开篇就点明成名因交不出合格的促织而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短短数语,将官府的严厉逼迫和成名所遭受的残酷体罚展现得淋漓尽致。
112 家人的反应成名的妻子“忧闷欲死”,这一描写侧面烘托出了整个家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绝望氛围。
113 成名的绝望心理成名自己“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直接展现了他在走投无路时的绝望心态。
12 文学手法运用121 心理描写如“惟思自尽”,直接揭示了成名内心的痛苦和绝望已达到顶点,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所承受的精神重压。
122 动作描写“转侧床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成名的坐立不安和极度痛苦。
13 主题揭示131 封建社会的黑暗这一段通过成名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官府的蛮横无理和百姓的悲惨无奈。
官府的严厉征敛,不顾百姓死活,凸显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
132 对百姓的压迫成名作为普通百姓,在官府的重压下毫无反抗之力,只能遭受毒打和折磨,体现了封建制度下百姓的苦难和被压迫的命运。
14 语言特色141 简洁明了作者以简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情节和人物的困境清晰地表达出来,不拖沓不累赘。
142 生动形象如“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15 与上下文的关联151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官府征促织的背景,为下文成名儿子误毙促织以及后来的曲折情节做了铺垫。
152 情节推动成名的绝境促使了后续一系列故事的发展,使整个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16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161 软弱无奈的成名成名面对官府的逼迫,表现出了软弱和无奈,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162 善良却饱受折磨的妻子妻子的“忧闷欲死”体现了她的善良和对家庭的担忧,也反映了她同样处于苦难之中。
促织赏析
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写促织的善斗,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然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然而在这时,又掀起波澜: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本领。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本文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促织》教学详解
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人生哲 理以及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中华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与研究
文学地位
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 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地位得
到了广泛的认可。
故事情节
《促织》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引人入胜,展现出作者高超 的叙事技巧和想象力。
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性 格特点突出,使得读者能够深 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 感。
主题思想
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 生活,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黑 暗现实。
批判封建统治阶级为满足自己 的贪欲而肆意搜刮民脂民膏, 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物形象分析
成名
本是一个老实、善良的读书人,因受官府迫害而落魄乡间 ,终日以斗促织聊以自慰。后因其子成名得促织而荣耀乡 里,但成名因得虫早逝,家破人亡。
02
作品内容与主题
作品内容概述
背景介绍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清代文学家,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约创作于1707年,通过叙述一个县令逼迫百姓上交蟋蟀以供宫廷玩乐的故 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情节梳理
全文共23段,以“促织”为线索,描写了征促织、捕促织、养促织、斗促织、献 促织等一系列情节,反映了主人公成名一家的悲欢离合,以及各级官员的丑恶嘴 脸。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主题 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活动设计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通过 表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 。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文 章的主题、人物形象或情节发展 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 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促织图鉴]促织
[促织图鉴]促织第一篇促织:《促织》阅读答案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不终岁,薄产累尽。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古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
成妻具资诣问。
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
问者第二篇促织:夜书所见古诗鉴赏夜书所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赏析: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汉语》第四章《散文鉴赏》第二节《促织》。
详细内容包括《促织》原文的阅读、理解、翻译和赏析。
重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促织》的原文阅读、翻译和赏析;2. 理解并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3.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促织》原文的理解、翻译和赏析;教学重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促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促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阅读原文:让学生自主阅读《促织》原文,了解大意;3. 翻译原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讲解重点字词;4. 赏析散文: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5.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答题方法和技巧;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散文中的难点和重点,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六、板书设计1. 《促织》2. 主要内容:a. 原文阅读b. 翻译赏析c. 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d. 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促织》原文;b. 分析《促织》中的修辞手法;c.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 答案:a. 略;b. 略;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基本掌握,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还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散文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原文翻译赏析;2. 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4. 作业设计。
一、原文翻译赏析1. 词汇: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要掌握重点词汇的古今异义;2. 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注意句子成分和语序;3. 修辞: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如对仗、排比等;4. 意境:翻译时要传达出原文的意境美,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促织解析
“用传奇之法,而以志
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传奇,指唐代传
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
言短篇小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
篇末评论
“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 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 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作者在具体细致陈述了故事始末之后,作 了深刻的思考,把这件事情放在整个社会现实背 景上来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和危害,指出,上自“ 天子”,下到贪虐的官吏,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 ,是酿成民众悲剧的祸根。“天子一跬步,皆关 民命,不可忽也。”作者为民请命、借古讽今, 应予肯定。可是作者用“善恶有报”的宿命观点 来解释成名的一贫一富,明显属于宣扬封建迷信 ,客观上只能起麻痹被压迫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消 极作用,应予否定。
1、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课本) 2、寻之多时,绝无踪响。(另版本)
写出捉蟋蟀时的极度紧张,揭示“岁征民间”之 苦。
3、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课本) 4、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 (另版本)
失虫之忧甚于失子,揭示成名精神上所受的摧残。
细读课文,点击心理
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 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篇末评论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详略安排文笔变化抑扬起伏详写捉虫曲折过程略写献虫层层受惠粗笔勾勒故事开端饱含同情工笔描述发展高潮饱含同情粗笔勾勒故事结局辛辣讽刺心理描写细腻合理情景描写逼近生活情节曲折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比较阅读
《促织》解析
蒲松龄
小说为什么以“促织”为题?
“物线法”——以物串联起全文的情节发 展
速读课文,理清情节。
❖ 征促织 ❖ 得促织 ❖ 斗促织
捕促织 失促织 进促织
促织-蒲松龄
4.故事结局喜剧更好还是悲剧更好?
一般认为喜剧更好。 ①喜剧更加荒诞,是在人化促织成功的基础上实现的,说明现实中无法实现。 ②喜剧更加深刻,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一个小虫,说明社会何其腐败。 ③喜剧更加讽刺,更能反映滥用职权、随意封赏、仙及鸡犬的荒唐可笑。
5.文中写小虫善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对比:“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对比小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 造成小促织懦弱无能的印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文言小说集,有近500篇。“聊斋”是 作者的书斋名,“志”即“记”,“异”指“异闻”。“聊斋志异” 指在聊斋中记述的奇异的故事。
这些故事收集于民间神话传说,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 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包括爱情故事、抨击科举、揭露残 暴三类。《促织》属于第三类。
二、任务驱动
大喜 举家庆贺
区区促织 关乎一家安危
情节波澜起伏
得赏暴富
一人飞升 仙及鸡犬
卜得促织
儿毙促织
如被冰 怒索儿
得到异虫
劣-喜-恐-不敢 -大喜-骇立愕呼 -顿足失色-惊喜
儿子复苏
心稍慰 僵卧长愁
抢呼欲绝
得儿尸体 不复聊赖
五、细节探究
1.字词解读
笼养之(用笼子) 名作状 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使动 会征促织(恰巧) 成然之(认为……对)意动 (劣之 /益奇之 ) 无毫发爽(差失) 高其直(同值)
1.讲一讲《促织》的故事。 2.画一画成名的心理变化图。 3.成名妻子求神一事可信吗,干嘛这样写? 4.成名僵卧长愁是担心儿子吗,说明什么? 5.故事结局喜剧更好还是悲剧更好? 6.成名以后当官会成为好官还是恶吏?
三、故事情节
情节
线索
文学作品的赏析及现实生活的映照分析——以《促织》为例
007[摘 要] 文学作品蕴含的内涵异常丰富,尤其是我国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经典文学作品,在对其进行赏析时,能够透过文学作品的表象观察到现实生活的映照。
以《促织》为例,作为我国优秀的短篇文言文小说,通过描写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对当时腐朽的官僚制度以及官员的奴性意识进行了讽刺与批评,对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描绘,通过对作品主旨、语言与想象等进行分析,对当时的社会道德进行了思考。
以《促织》为例,通过多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以便人们更好地思考当下的生活。
[关 键 词] 文学作品;赏析;现实生活;映照;讽刺思考文学作品的赏析及现实生活的映照分析——以《促织》为例许海红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必然包含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思考,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时,也必然会以多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主旨,以及作品中描绘的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现实与现实的对比映照,促进人们对当下的生活进行思考,起到警醒的目的。
在对任何一部作品进行赏析时,赏析角度的不同所能得到的感受也就不同,无论是从哪一方面进行文学作品赏析,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给出完整与真实的记录,但肯定是当时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映射。
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通常都包含着当时的生活环境、社会状态、政治形态、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是作者文化底蕴与社会状态的真实反映,虽然作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一定的加工创作,但是其内核无法改变。
读者通过阅读会被作品中的内容所吸引,不同认知层次的人群获得的感受与感悟并不相同,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本文以《促织》为例,从多角度对其进行文学赏析并分析其对现实生活的映照。
一、《促织》概述《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优秀的文言文小说,其主要通过文章对当时统治阶层的黑暗、残暴进行了讽刺与批判,展现了当时官僚制度的腐朽,以及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同情。
文章内容不仅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促织文化,且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给人以道德的思考与警醒。
促织课文精讲
促织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促织》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起因。
因为宫廷中喜好斗蟋蟀,所以官府向百姓征集。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但他捉不到符合规定的促织,愁得想要寻死。
第三、四部分(第3-4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成名在巫婆的指引下,找到了一幅画有蟋蟀的图画,按图苦搜后终于捉到了一只佳品。
第五、六、七部分(第5-7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成名儿子弄死了蟋蟀,害怕、恐惧之下投井自杀。
后来,成名儿子的灵魂化作了一只蟋蟀,斗败了所有的对手。
第八部分(第8自然段):故事的结局。
成名上交了这只蟋蟀,并因此得到了抚军的赏识,发了财。
上述段落划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同时,请注意,对于文学作品的段落划分,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划分方式。
二、文章赏析《促织》是一篇富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短篇小说。
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性的复杂面貌。
以下是对《促织》的赏析:作品通过描绘成名一家因缴纳促织而遭受的种种苦难,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命运往往被官府所主宰,他们不得不为了满足官府的贪欲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成名的遭遇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缩影,他的痛苦和无奈成为了对封建社会的有力控诉。
作品通过成名一家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变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面貌。
成名是一个善良、懦弱的人,他在面对官府的压迫时显得无能为力,但在关键时刻却能为了家人而挺身而出。
他的妻子则是一个勤劳、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家庭的幸福而默默付出。
而成名的儿子则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他的命运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转折点。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真实,也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品还通过荒诞的情节和讽刺的手法,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例如,成名儿子灵魂化作蟋蟀的情节,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荒诞现实的讽刺,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思考。
《促织》课件(共46张PPT) 2024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③喜剧性的结尾 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
纯属幻想。这样的结果不可能出现,设计这样一个虚构的结局, 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入胜,更不 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 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 创作意图。
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 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 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作者以此抒发愤懑不平之感。
【活动5】如何理解成名一家的苦难?
成名一家的苦难对整个封建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 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质朴、善良而被“报充 里正役”,这样就引来更大的灾祸,不仅“薄产累尽”,而且 屡受杖责,被逼得“惟思自尽”。费尽苦心得到一只能够“塞 责”的促织,又被儿子误毙,以致儿子投井,骨肉分离,造成 极大的精神痛苦……直到儿子僵卧岁余,魂化促织,历经险厄, 才从灾难中拯救了全家,于是因祸而得福。
文中表时间的词语
(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一会儿) (2)食顷,帘动(吃一顿饭的工夫) (3)斯须就毙(一会儿) (4)未几,成归(没多久) (5)既而得其尸于井(不久,随后) (6)俄见小虫跃起(不久,一会儿) (7)旋见鸡伸颈摆扑(随即,跟着就) (8)无何,宰以卓异闻(没多久)
任务一 梳理情节
的事。但魂化蟋蟀则不可能。这个虚幻情节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 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 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连死了都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 处,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地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 没有了生路。
这段故事其实隐含着一个强烈的对比: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 生命孰轻孰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儿子与蟋蟀的性命不可 “得兼”的时候,成名自然便会“舍儿而取促织者也”。不仅如 此,即使舍弃儿子也不足以让成名摆脱那样的悲惨境界,只有让 儿子变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这是一种多么 没有天理的社会!
三读“成名” 品赏《促织》
30立行•观察课堂呼吸栏目编辑吉萍jcjx533@读“成名”品赏《促织》张华军(乐陵第一中学,山东德州253600)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促织》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此文堪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作者用1700字左右的篇幅铸就了如长篇巨著《红楼梦》一般的史诗风格。
作品虚实变幻之奇,起伏波澜之妙,正侧穿插之机,回风 激射之势,无不奔赴眼底,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更具有销魂夺魄的艺术魅力。
教学时,我通过学习活动和任务设置,引领学生展开多重对话,细 读文本,透视时代,知人论世,深人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活动一:品味语言,走进成名的内心世界通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完成以下任务:任务1 :找出文中体现成名心理活动的词语,概括成名的心理变化过程,探讨变化的原因。
任务2:勾画文中最打动你的描写成名的句子,写下你的评点或批注。
设计说明:任务1:概括成名心理变化过程,是让学生在曲折离奇的情节中感受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
作 者围绕征促织、捕促织、得促织、失促织、获促织、斗促织、贡促织,以神来之笔刻画了成名由悲到喜、喜极而泣、悲极复喜的内心变化:忧闷一大喜—怒—悲—喜—懦瑞—大喜—惊喜。
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连,人 物形象真实、丰满。
纵观全文,成名时悲时怒时喜时愁,皆因促织。
促织使得成名由“忧闷欲死”“惟思自尽”到“裘马过世家焉”,让成母大骂儿子“业根,死期至矣”,使成子死(“既得其尸于井”)文章编号:1002 -2155(2020)12 -0030 -03去活(“成子精神复旧”)来。
区区一只小虫紧系成名一家的祸福,得之化祸为福,失之则大祸临头。
任务2:要求学生做批注,评点最动人之处。
人物形象塑造离不开个性化的语言,此环节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领略小说变幻难测、字字血痕的独特魅力。
文章精练处惜字如金,关键处用墨如泼、细致入微、生动感人。
促织二首的评价
促织二首的评价促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据传,白居易是根据自己亲眼目睹的女纺织工人的场面所作的,整首诗形象生动,作者通过深入到工人的生活中去,微观的体现了唐代农村的生产生活。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包括抒情、叙事、夹叙夹议等。
下面,我将对这首诗进行评价,并从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语言方面该诗使用了唐诗常用的五言古文体,字数平稳,结构严谨。
在诗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形象,让人感受到有关织布的力度和拍打的声响,从而使人仿佛置身于纺织场中。
例如,“机声裂文绮,声振四邻里。
”,“双手抽梭迅,五指细剥提。
” 这些描写都使人非常深刻。
此外,诗中的描写简洁、有力,极富表现力。
比如,“女工有时愁,不歌空饮泪。
” 这句话单纯地写出了工人们的心境,语言锋芒直指人心。
二、艺术特色尽管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其艺术特色却非常鲜明。
白居易表现了他对工人的深刻理解,将他们的生活、人性和工作状态娓娓道来。
这首诗具有深切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体现了唐代的生产生活和民族精神。
白居易没有对农民和工人进行特意美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这与唐代其他的抒情诗和叙事诗的风格大不相同。
同时,该诗还采用了叙事、夹议的手法,以讽刺社会上那些穷奢极欲的人。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白居易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观念。
三、影响与价值促织一诗的影响非常深远,它的主题使它成为了唐代诗歌理想和现实的极佳融合,也是白居易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
该诗的内容十分深刻,体现了作者的敏锐观感和深刻人性思考。
它让人们深入了解唐代的农业生产和劳动者的生活,鲜活独具的语言和形象与现代理解和欣赏之间建立了远古和现代的桥梁。
因此,这首诗无论是从文学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文学的角度来看,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白居易的《促织》是一首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唐代古诗,它发掘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疲惫、抱怨以及深刻思想,在唐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促织的细节描写
“伏”——“暴怒”——“奔”——“跃”—— “张”、“伸”龁——“颌 ”——“矜”—— “叮”
显示了小虫的神奇的本领。小虫是由成名 的儿子变化而来,作者运用夸张和细节描 写,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统治阶级造成虫 命为贵、人命为贱的社会病态心理,对统 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赏析“太史公”笔法
[清] 蒲松龄
熟悉故事情节
• 试说说《促织》所述内容。 • 要求尽量忠实于原文。根据其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 展、高潮、结局,完成对故事情节的大 致描述。
情节结构与线索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官府 逼迫,为捕捉促织受尽种种苦难。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 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第四部分(第5/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 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小虫在搏 斗中大获全胜。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 大小官员均受促织恩荫。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府 之暴虐,社会之黑暗,人民 所受灾难之深重。
成名的内心变化, 写得错落有致, 其时悲时怒时喜 时愁。人物的心 理刻划与其悲欢 离合的命运紧密 相联系——区区 小虫系着成名一 家之祸福安危, 得之则化祸为福, 失之则大难临头, 给人以更加真实 的感觉,使人物 的形象也更加丰 满。
赏析作品人物
围绕一只小虫,成名的心理活动由“惴惴”到 “大喜”,由“大喜”到“失色 ”,又由“失 色”到“惊喜”。试作一点分析。 【解答】 成名捕捉了一只小虫,自己感到沮丧,惴惴 不安,担心“不中于款”,不能符合官府心意。 当村中少年要将驯养的“蟹壳青”强与他的小 虫搏斗时,他是“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 拼搏一笑”。当小虫角逐得胜,成名一反常态, 变成 “大喜”。此时,鸡来啄小虫,“成骇 立愕呼”,“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当 小虫又获胜时,“成益惊喜”。统治者爱好 “促织之戏”,把成名这样的老实人精神上折 磨摧残至此!
怎样看待“求神问卜得佳虫” 和“成子魂化成促织”这两个情节?
明确: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 扬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象寄托作者的“孤愤”, 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的;成名一家遭受 的大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 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小小的乐趣,成 子魂化促织正是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 产物,有了这头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 成名的大苦难才能中止,这是荒唐的,却又是深刻 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淋的现实。这两 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 时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 人民的良好愿望及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
情节虽虚构,史料有依据:
明清笔记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 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 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读下段,与《促织》有何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 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头 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 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 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①《野史》悲剧,本文却是‚喜剧‛ ; ②《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本文为儿子 化蟋蟀③妻失促织,惧而自缢;本文为子 失促织,惧而自缢 ④《野史》为鸡啄食 促织;本文为子误毙⑤夫亦自经。
阅读课文第6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 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怒 ),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 儿子气息然则转为( 喜 ),但顾 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 而闻门外虫鸣则既(惊 )且 (喜 ),忽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劣);视之,意似良,则又转 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 为( 恐 )。 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写作目的
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 指天子(借古讽今的笔法)。本文是《聊斋志 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 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 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促织》的艺术特点
描 写 的 生 动 性 。
主 题 的 深 刻 性 ,
题 材 的 现 实 性 ,
• 如何理解‚异史氏曰‛这一段?在文中 作用如何? • 这是小说,最后却加了这么一段议论, 这种写法是受了什么影响? • 作者的议论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不 可取之处?
“异史氏曰”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 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 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 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 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 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 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 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概括故事情节
• 围绕促织和成名一家的命运,试用精炼 的语言概括其过程。(以两个字为小标 题)
征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 化虫——斗虫——献虫——评虫
赏析故事情节
• 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试结合内 容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 试以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 以及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 极复喜的全过程画出本文的情节变化曲 线图。
情节设置特点
• 情节的曲折性:一波三折 • 情节的虚构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 义相结合。 • 情节是为主旨服务的。
主题思想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 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 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 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 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迫害的下层群众的 深切同情。
情 节 的 曲 折 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