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类学-

合集下载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3000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3000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3000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与人类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旅游活动,重点关注了旅游活动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指出,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它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在旅游人类学中,作者强调了旅游活动对人类文化的重要性。

旅游活动能够让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

同时,旅游活动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缓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作者认为,旅游人类学的研究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应用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旅游活动对文化的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总结起来,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旅游人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旅游活动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旅游人类学讲义

旅游人类学讲义

旅游人类学讲义旅游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旅行和旅游如何在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如何影响个人、群体和社会。

本文将按照不同的类别介绍旅游人类学的重要概念和关键特点。

文化和旅游文化是旅游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旅游是文化传承、发展和表达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其他社会、文化和历史。

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旅游最主要的吸引力之一,旅游也因此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旅游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这也要求旅游从业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研究能力。

社会和旅游社会是另一个重要的旅游人类学概念。

旅游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旅游将个人与群体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加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同时也可以推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然而,旅游业也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文化冲突、资源过度消耗、城市过度拥挤等问题。

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和旅游历史是另一个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概念。

旅游不仅是现在的消费需求,更是过去文化和历史的延续。

旅游可以通过游览人文景点、博物馆和古迹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和感受不同时间段的人类文化和历史发展。

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人们可以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进入旅游业的历史,也经常被加工、虚构和商业化。

因此,旅游业需要提供更为真实和负责任的历史体验,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结论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

旅游业的成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需要注重文化素养、社会责任和历史传承等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人们对文化、社会和历史的需求和兴趣。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

1旅游:人们居于不同想法离开居住地前往异地,在此过程中同旅游中介和旅游地所发生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2游客:出于不同想法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前往异文化地区体验不同生活,或参观或访问的群体。

3符号:符号即旅游标示物对游客的意义,作为符号系统,一般的旅游标示物都具有两种基本的指示功能,能指和所指,同时也具备几种基本的指示功能:标志功能、代言功能、宣介功能,通常符号的能值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化不大,而能指变化却很大。

4通过仪式:“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包含分离、过渡、组合三个程序内容,就如从世俗、神圣、世俗的变化。

5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以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事项未研究对象,比较偏应用,主要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6全球化:这一概念,源于对国际关系和现代化的延续,它不只限于政治经济领域,同时社会文化也出现全球化,它体现在任何人、事、物都可以在全球流动,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7柯思:从旅游经验角度来分析,游客的旅游经验有多种模式和类型,1:来自于游客生活的社会所施于的“推力”而产生的“再生模式”2:由于厌倦、无聊现在的生活而逃离,体验新生活的“转换性模式”3:以体验经历不同文化为目标的“经验性模式”4: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模式去进行长期的旅行体验的“实验性模式”5:以一种“选择性”的精神中心为信念或为之约束的“履约性”的旅行活动的“存在性模式”。

8旅游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人类学是一个跨地域、跨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研究最关心的是社会群体的文化表现和社会行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法”,人类学田野调查素来以在某一个“异文化“地方长时间生活,参与观察,从事第一手资料收集,重实地调查为原则,他可以让我们去到主、客人的社会,能让我们参与进当地人的生活,去了解当地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

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

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

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旅游人类学是一个新兴的人类学分支,是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旅游业的兴盛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旅游人类学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旅游人类学不仅从文化和社会角度分析了旅游现象,而且紧密关注着旅游对文化、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和前景。

第一部分:旅游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旅游人类学是以人类学为基础,以旅游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型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将旅游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探讨不同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旅游行为和文化冲击、旅游业对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

论文研究的方法通常包括实地考察、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档案研究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习俗、文化遗产、语言使用等方面,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通过深度访谈游客,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感受;通过参与式观察,体验旅游文化,感知文化冲击;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群体对旅游的态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等;通过档案研究,了解旅游相关政策、统计数据等。

旅游人类学研究方法不仅严谨、科学、深入,同时也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第二部分: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旅游人类学研究为多学科领域提供了构建旅游文化体系的基础,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旅游人类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拓了人类学研究领域。

旅游人类学的出现,使得人类学对旅游业的研究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丰富了人类学研究的内容。

旅游人类学研究未曾涉及的旅游行为、旅游需求、旅游经济、旅游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结果也为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环境学、历史学等跨学科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2. 探索了文化多样性。

旅游人类学研究了不同文化环境下旅游活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探讨不同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和对旅游体验的影响。

旅游人类学教程

旅游人类学教程

旅游人类学教程摘要:一、旅游人类学的概念与历史1.旅游人类学的定义2.旅游人类学的历史发展二、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1.田野调查2.文化解读3.社会与文化变迁三、旅游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旅游与民族文化2.旅游与地方文化3.旅游与全球化四、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1.我国旅游人类学的发展概况2.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研究热点3.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五、旅游人类学教程的学习与实践1.学习旅游人类学的方法与技巧2.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3.旅游人类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正文: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与人类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人类学、旅游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关注旅游活动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

旅游人类学教程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旅游人类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情况,通过学习实践,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旅游人类学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旅游活动对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化解读和社会与文化变迁。

田野调查是旅游人类学的基础,通过对旅游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旅游活动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文化解读则是通过对旅游现象的深层次文化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与文化变迁则关注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社会与文化结构的影响。

旅游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与地方文化以及旅游与全球化。

旅游与民族文化研究关注旅游活动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影响;旅游与地方文化研究则关注旅游业发展对地方文化特色的影响;旅游与全球化研究则关注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影响全球文化格局。

在我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与应用正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研究热点包括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与地方文化以及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等。

此外,我国学者还积极开展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与实践,为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旅游人类学》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教学大纲Anthropology of Tourism【课程编号】RZ39132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数】2 【先修课程】人类学概论【学时数】36【适用专业】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类一、教学目的、任务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旅游人类学是民族学专业的应用性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能够良好的把握旅游管理中文化的保护与传递的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民族文化旅游规划制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基本文化和旅游管理知识。

(2)能够结合案例讨论现有旅游的不足。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导言 2 学时主要内容:1.旅游人类学研究的进展2.从人类学视角看旅游3.旅游人类学研究之间的交流教学要求:1.熟记教学目的与意义2.掌握学习旅游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其它教学环节:无(二)从涵化和发展的视角看旅游 2学时主要内容:1.人类学对这一问题的看法2.指导范式3.朱尔道·阿罗涅斯对米哈斯地区置宅旅游的研究4.尼泊尔夏尔巴人登山旅游的发展教学要求:掌握人类学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其它教学环节:讨论广西阳朔西街文化现象(三)从个人经历转换的视角看旅游 2学时1.旅游的游客2.接触状况和游客反应3.旅游对游客的影响4.到土耳其旅游的希腊游客的态度变化教学要求:掌握游客的心理特征其它教学环节:无(四)从上层建筑的视角看旅游 2学时主要内容:1.旅游的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的分配2.上层建筑的观点3.一些旅游上层建筑4.格雷伯恩对日本人旅游的社会组织的研究5.美国印第安人的美术明信片教学要求:1.了解社会结构对旅游的影响2.掌握在旅游规划中重视地方文化建设其它教学环节:(五)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简单述评 2学时主要内容:1.旅游研究:一种人类学视角2.把旅游看作一种涵化和发展3.把旅游看作个人经历的转换4.把旅游看作上层建筑教学要求:对旅游人类学基本方法理论有所掌握其它教学环节:无(六)政策情况 4学时主要内容:1.佩科克马西安塔克特人的旅游开发2.旅游活动的社会场域3.当今世界旅游活动的社会场域4.政策研究的应用5.应用研究者的任务掌握政策制定对旅游的影响和范围其它教学环节:(七)向可持续旅游迈进 4学时主要内容:1.美国的环境保护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3.旅游领域的可持续发展4.作为一种替代形式的生态旅游5.巴厘岛可持续发展计划教学要求: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谈论分享广西发展旅游的经验其它教学环节:(八)结束 2学时主要内容:1.对世界本质的争论给我们什么启示?2.应用性旅游研究的机遇和问题3.包价旅游4.目的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要求:1.理解掌握旅游与经济的关系2.理解旅游居住地居民与旅游的关系其它教学环节:无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一)教学重点1.旅游的管理常识2.旅游的地方文化展示3.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教学难点1.地方发展经济与旅游之间的关系2.现代文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护(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案例教学3.课堂讨论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一)考核方式:考试(二)成绩评定:平时成绩或教学实践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论文文化真实性与旅游体验2013年12月摘要:随着对文化真实性探究的深入,发展旅游业时如何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考虑的因素也多起来,但主要的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首先,传统文化在转换为商品化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不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束缚拥有这种文化资源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体验的文献研究数量庞杂,还未形成明显的系统。

尤其国内许多学者在旅游体验基本理论方面研究还处于从国外引进阶段,更多是对旅游体验定性方面的研究,而定量方面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

关键词:文化真实性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影响文化真实性的因素旅游体验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旅游背景下地方文化真实性研究游客和社区居民的文化真实性感知总结一、基本概念1、旅游人类学所谓人类学(Anthropology)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所拥有的文化等方面都应是其研究的内容,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科学。

旅游人类学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2、文化真实性客观性真实、建构性真实、存在性真实客观主义者坚持“客观性真实”,即强调客观事物的原汁原味的真实性。

由此产生的旅游者体验是对事物原形的认识性体验。

文化真实性的涵义也在文化商品化背景下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是非功过,本文将从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角度对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问题进行论述。

3、旅游体验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

”体验式旅游更着重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比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等等。

二、文化真实性(一)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1、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旅游人类学在美国

旅游人类学在美国

旅游人类学在美国旅游人类学是一门关注旅行和旅游活动对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影响的跨学科领域。

在美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

以下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旅游人类学在美国的发展现状。

研究内容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地理等等。

在美国,旅游人类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研究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产品、旅游文化领导力等。

旅游文化遗产是指各种遗产资源,如古迹、建筑、传统节日等,这些资源吸引了旅游者前来,并丰富了当地文化。

旅游文化产品是指旅游业者开发的旅游产品,如文化旅游线路、文化主题公园等。

旅游文化领导力是指旅游业者对当地文化的领导力,如何让旅游与当地文化结合,促进文化发展等。

旅游社会旅游社会是研究旅游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者行为、社会资本、旅游劳动力等。

旅游者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行中的行为,如消费行为、环保意识等。

社会资本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如旅游社区、旅游志愿者等。

旅游劳动力是指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如导游、酒店员工等。

旅游经济旅游经济是研究旅游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旅游收入、旅游就业、旅游消费等。

旅游收入是指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如旅游收入、税收等。

旅游就业是指旅游业对当地就业的促进作用,如旅游就业人数、就业岗位等。

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行中的消费行为,如文化消费、购物消费等。

研究方法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调查、访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

在美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国际接轨,多采用跨学科、混合方法。

实地调查旅游人类学的研究需要深入到旅游现场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地调查是获取原始数据的主要方法。

实地调查可以使用现场观察、记录和测量,通过这些资料来获取旅游活动的固有特点。

实地调查包括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比较常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

旅游人类学(5篇)

旅游人类学(5篇)

旅游人类学(5篇)旅游人类学(5篇)旅游人类学范文第1篇在文化人类学讨论当中,其特别重视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并且在长期的进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以文化讨论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也存在一些优秀的讨论案例。

那么在开展旅游文化讨论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旅游文化也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讨论现状国外学者与旅游文化学有关的讨论起步比较早,在长期的讨论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学科分野讨论,并且在识别出多种旅游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实证分析,如:均质化、人造景观、麦当劳化、游客注视、文化真实性、旅游族群性、文化商品化等。

其在开展旅游文化的讨论过程中,将讨论的重点放在文化的解释上。

而我国与国外的讨论相比,在旅游文化有关的讨论方面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并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旅游文化本体认知上,其认为必需要先明确的界定出旅游文化的概念,才能够将其应用详细的旅游文化现象中来,但是始终未能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也使得关于旅游文化的讨论存在肯定的迫切性,并且旅游文化也被给予了工具性的特点。

但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进展,其中产生了大量的旅游文化之实,只是还没有形成名正言顺的旅游文化之名。

这也是我国旅游文化学讨论所面临的逆境,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学科讨论成果无法通过旅游文化学整合;另一方面旅游实践当中存在的许多案例都没有在文化视野下降进行考察,这也是导致旅游文化本体始终模糊不清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总的来说,国内外在开展旅游文化讨论时,在讨论重点及喜好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讨论所面临的逆境在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当中,对于旅游文化具有明确的要求,要求能够明确的界定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但是当前不管是在学者的讨论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旅游文化一词消失的频率颇高,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随着各项讨论的不断深化,人们渐渐在查找一种能够摆脱旅游文化认知逆境的方法,于是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端详旅游文化的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以文化人类学视野来探究旅游文化就是各种方法中的一种典型代表。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人类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考核类别:专题研讨+考试适用对象:本科生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文化旅游与遗产管理方向)总学时、学分: 34 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传统和新形势下的旅游人学的理论和知识,并能将这些原理用于指导文化旅游的应用中。

为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可细化为:第一,让学生了解旅游与文化、旅游与意识、旅游与真实性、旅游与博物馆等之间的关系;第二,让学生掌握新的发展形势下旅游人类学的新范畴和新要求,理解和掌握旅游与族群、旅游与艺术、旅游与遗产等关系。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讲授旅游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旅游与文化、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旅仪式的解析与旅游体验;族群、民族旅游与社会参与、性别角色;旅游与跨文化、旅游中的主客关系、旅游与其他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旅游动机与游客分类、旅游与经验、旅游与休闲、旅游真实性问题;艺术的内涵、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与艺术、旅游中的民族艺术及其变迁;遗产旅游的问题与发展;旅游与博物馆。

三、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旅游活动中,明确旅游活动中的族群与游客、国家与地方、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与商品性等重要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

难点是如何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游客和游客行为,捕捉跨领域、跨文化的旅游活动产生的文化互动。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课程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和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专题研讨带领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旅游人类学概述(2学时)1.人类学的范畴2.旅游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3.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4.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第2章旅游与文化(2学时)1.旅游与文化2.文化对旅游的作用3.旅游对文化的影响第3章旅游与仪式(2学时)1.旅游仪式与旅游仪式过程2.旅游仪式与旅游体验3.旅游仪式的特点第4章旅游与族群(2学时)1.族群、民族旅游2.民族旅游与社区参与3.民族旅游与性别角色第5章旅游中的主客关系(2学时)1.旅游与跨文化2.旅游中的主客关系3.旅游与其他社会关系及其互动第6章旅游与经验、休闲(2学时)1.旅游动机与游客分类2.旅游与经验3.旅游与休闲第7章旅游与真实性(2学时)1.旅游与真实性2.真实性内涵3.旅游真实性研究的发展第8章旅游与艺术(2学时)1.艺术的内涵2.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与艺术3.民族艺术的内涵、特征与类型4.旅游中的民族艺术及其变迁第9章旅游与遗产(2学时)1.遗产概述2.遗产旅游3.遗产旅游的问题与发展第10章旅游与博物馆(2学时)1.博物馆2.博物馆旅游3.博物馆旅游与符号专题研讨(14学时)1.文化旅游融合2.旅游与族群认同3.旅游与全球化4.休闲旅游5.旅游中的真实性6.遗产旅游7.博物馆旅游。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旅游人类学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

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

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1.关于人类学1)概述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

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

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

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

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类的长期田野观察,希望以此方式解答史前考古学无法研究人类先祖行为的遗憾,而这类研究其中又意外启发对灵长类语言沟通系统的研究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有交叉,除了对人类体质的考古调查之外,还包括对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及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作出阐释。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TOUR ANTHROPOLOGY )学时数:40学分数:2.5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旅游人类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人类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为理论基础,联系旅游管理和旅游活动组织实际,探索旅游人类学自身的运行规律,阐述了旅游人类学的一般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旅游人类学的知识体系和实践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旅游人类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旅游人类学基础理论、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的具体内容;熟悉旅游人类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旅游人类学之于旅游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解基于可持续旅游发展框架下的旅游人类学发展的方向和重要意义。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一)课程的教学内容1、导言旅游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人类学视角看旅游;旅游人类学研究之间的交流;旅游人类学教学阅读指南。

2、人类学视角看旅游从涵化和发展的视角看旅游:人类学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指导范式;朱尔道·阿罗涅斯对米哈斯地区置宅旅游的研究;尼泊尔夏尔巴人登山旅游的发展;从个人经历转换的视角看旅游:旅游的游客;接触状况和游客反应;旅游对游客的影响;到土耳其旅游的希腊游客的态度变化;从上层建筑的视角看旅游:旅游的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的分配;上层建筑的观点;一些旅游上层建筑;格雷伯恩对日本人旅游的社会组织的研究;美国印第安人的美术明信片。

3、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简单述评旅游研究:一种人类学视角;把旅游看作一种涵化和发展;把旅游看作个人经历的转换;把旅游看何等上层建筑;迈向更广阔的图景。

4、政策情况佩科克马西安塔克特人的旅游开发;旅游活动的社会场域;当今世界旅游活动的社会场域;政策研究的应用;应用研究者的任务;应用性旅游研究的简要事例;马克·曼斯珀格对雅浦岛旅游影响的研究;杰弗里·沃尔对“温室效应”和旅游关系的研究。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及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关系的学科。

下面是我对旅游人类学的一些读书笔记:1. 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一种特定的行动,它包括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其他地方,并对该地进行观察、享受和体验的活动。

2. 旅游的社会意义:旅游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旅游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理解,同时也对目的地社区的经济、环境和文化产生影响。

3. 旅游的文化意义: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社会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密切相关。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接触到其他地区的文化,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

4. 旅游的身份建构:旅游活动有助于个体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形象。

旅游者通过选择不同的目的地、参与不同的旅游活动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身份。

5. 旅游的地方认同:旅游活动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己所属地区的认同感。

旅游者通过参观本地景点、了解本地历史文化等方式,加强对自己所属地区的归属感。

6. 旅游的经济影响: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旅游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旅游支出和税收等经济效益。

7. 旅游的环境影响: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可能给目的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因此需要进行可持续旅游发展。

8. 旅游的政治影响:旅游活动也有一定的政治影响。

旅游可以改变目的地社区的政治格局、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同时也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旅游目的地的政策、法规等。

以上是我对旅游人类学的一些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业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密切相关,旅游产业也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人类学就是以对旅游文化的解析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一个旅游学科。

本文主要探讨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一、旅游人类学的概念旅游人类学是研究旅游现象的跨学科领域,旅游学科与人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旅游人类学是具有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特色的混合学科,它所研究的旅游现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对众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成果。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内容为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旅游行动中人群的文化互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场所的文化价值及其演变、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文化价值及其演变等。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旅游现象,可以更好地促进对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旅游事实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变迁,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和文化变革的体现,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 宗教旅游的兴起早期的旅游主要以朝圣为主,如中国的庙会文化、尼泊尔的朝圣文化、梵蒂冈的基督教朝圣文化、伊斯兰教的麦加朝圣等,这些宗教文化的旅游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品牌。

2. 历史文化旅游的崛起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历史文化旅游的市场已经逐渐壮大,以长城、故宫、清明上河图、天坛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3. 新型消费与体验式文化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城市时尚旅游、主题乐园旅游等,都已经成为新兴旅游市场。

同时,文化旅游中体验式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如科技馆、动物园、博物馆、温泉等都成为旅游者需要体验的旅游项目。

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涉及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者和旅游场所,是一种以旅游活动和旅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研究。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旅游者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探索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旅游活动对旅游者和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二是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分析旅游业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是跨学科性。

旅游人类学研究需要借鉴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对象涉及文化、民俗、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

要想深入研究旅游人类学,必须具备跨学科的背景和综合性的思维。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研究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旅游者在旅行中体验的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文化与心理的交流。

旅游人类学要关注旅游者对文化的感知和接受,关注旅游行为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主题是研究旅游的社会属性。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活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旅游活动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影响。

旅游人类学要关注旅游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从社会学的层面分析旅游行为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旅游人类学研究还要关注旅游的经济属性。

旅游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包括酒店、餐饮、交通、旅行社等多个领域。

旅游经济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旅游人类学要关注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变革,研究旅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跨文化研究。

旅游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不同文化的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旅游人类学要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旅游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旅游活动既有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属性,又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旅游人类学研究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经济状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从而推动全球化发展。

旅游人类学课程心得体会

旅游人类学课程心得体会

旅游人类学课程心得体会作为人类学一门专业课程的学生,我有幸选修了旅游人类学这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旅游的概念、意义以及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旅游人类学理论知识,还有机会参与实地调研,亲身感受旅游的魅力。

在这1000字的心得体会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在旅游人类学课程中的收获与感悟。

首先,旅游人类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旅游视角。

在此之前,我对旅游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景点观光和消费娱乐的层面。

然而,在这门课上,我逐渐意识到旅游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对自然和文化的探索与交流。

旅游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娱乐,更是一种认识和了解其他文化的方式。

通过旅行,我有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工作和娱乐的。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体验,使我对世界有了更加全面和宏观的认知。

其次,旅游人类学让我深入了解了旅游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我明白了旅游产业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它可以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也了解到旅游开发可能给当地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环境破坏、文化冲击和社会剥削等。

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管理环境和文化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深思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意识到作为旅游者,我们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去旅行,尊重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

此外,旅游人类学还教会了我如何进行田野调研和写作。

在实践环节中,我们组织了一次参观实地,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通过分析实地数据和访谈,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查和收集研究材料。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如何撰写论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这些技能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旅游人类学让我意识到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研究。

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还涉及到了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旅游人类学教程

旅游人类学教程

旅游人类学教程
摘要:
1.旅游人类学的概念与背景
2.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3.旅游人类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4.旅游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正文: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与人类社会文化关系的学科,它以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讨旅游活动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

旅游人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实践性,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业。

其中,旅游活动是旅游人类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旅游人类学关注旅游活动如何影响人类社会文化,以及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旅游行为和动机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则是旅游活动的承载者和推动者,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对旅游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旅游活动和人类社会文化的真实关系。

案例分析则是通过具体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历程,探讨旅游业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比较研究则是
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旅游活动进行比较,从中寻找旅游活动的共性和特性。

旅游人类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可以帮助旅游业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旅游人类学也有助于当地居民认识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提高居民的文化自觉,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人类学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旅游人类学讲座心得体会

旅游人类学讲座心得体会

旅游人类学讲座心得体会旅游人类学讲座心得体会在这次旅游人类学的讲座中,我收获颇多,深受启发。

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旅游人类学则是在这个框架下,研究旅游对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我在讲座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旅游人类学强调旅游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和目的地社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互动和交流可以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增进文化的多元性,也可以导致文化的冲突和矛盾。

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旅游人类学对于研究旅游如何促进和影响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旅游人类学追求“本位主义”。

所谓“本位主义”,指的是站在目的地社区的角度去研究旅游的影响和意义,以目的地社区的经验、视角和需求为出发点。

这一思想强调了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和文化意义,并倡导游客和目的地社区之间的平等和互惠关系。

通过本位主义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对于目的地社区的影响,帮助目的地社区更好地应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再者,旅游人类学鼓励从“术”的角度去思考旅游。

所谓“术”,指的是特定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和技能。

旅游作为一种特定的生活领域,涉及到游客的行为和目的地社区的服务和管理。

通过从“术”的角度去思考旅游,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的实践和运作机制,更好地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规划旅游行程,增加旅游的质量和深度。

最后,旅游人类学提倡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可持续旅游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确保旅游对于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旅游人类学认为,旅游对于目的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旅游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行可持续旅游,才能保护目的地社区的环境和文化,持久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旅游人类学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旅游与文化、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人类学结课作业题目: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专业:旅游管理学号:XXXXXXXXXXXXXXX2学生姓名:XXXXXXXXXXXXXXX摘要:国外研究:1960年起,“旅游影响研究”成为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逐渐形成了旅游经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社会文化三个领域的影响研究.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迅猛发展,旅游给目的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1970 年以来,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国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以及相应的理论等方面。

1中国最早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其表现在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余秀娟)国外,旅游业出现得更早,相关研究也显得丰富而深入,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民俗学等领域涉及。

旅游影响在人类学领域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旅游人类学,并且其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对此的研究成果也颇丰。

正如美国学者葛雷本(H.Graburn)所说:“西方人类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层面上。

宗晓莲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评述》一文中认为,从目的地社会出发进行研究最为常见,而其中以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居多,早期学者们对旅游带来的影响持否定态度,后期研究中发现情况不是那么单一,发展旅游带来的影响利弊皆有,且不能完全归之于旅游开发。

关于此,在维莱内.L.史密斯(V.Smith)与1977年编著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中有较多的论述,这本书曾两次被西方学界称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里程碑,突破了单一角度评价旅游影响视野。

在民俗旅游中,关注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的相关的论述在国外旅游界已经引起普遍注意。

美国学者埃文斯.坡洽德(Deirdre Evans Pritchard)在《真实性、旅游、传统和法规----以坡特为例》一文中,通过对美国西墨西哥州最古老的建筑坡特宫殿附近售卖手工艺品的印第安人的遭遇,说明传统的外在要素常常干预其传承过程,公众、法律和文化保护主义者的设想、态度及注意力影响着的珠宝制造和销售,该实例中还涉及政府对传统的干预。

本迪克丝(Regina Bendix)的《旅游和文化表演----发明传统为了谁?》一文中,针对前期该领域的研究中对经济动机导致民俗表演的创造,从而影响旅游中民俗真实性的批评。

另一个学者苏珊.露丝(Susan D.Russell)考察了菲律宾一个曾经是殖民地的旅游点,指出这个村寨为旅游展演的传统宗教节目、歌舞习俗对强化民族认同身份有重要意义。

这些学者拓展了对旅游的研究视野,把民俗旅游问题推向了纵深。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吴磊漓江流域)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西方学界对于旅游带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短短40年间,随着大量的成果问世,其研究理论和方法也日渐形成体系。

学者们普遍认为,努涅斯1963年发表的关于墨西哥山村周末旅游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的文章,是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的开端。

随后的几十年,大多数学者只是单纯的将旅游产生的影响。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霍曼斯、布劳等人的社会交换理论。

巴特勒在1980年提出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区的演进过程是: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

巴特勒从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变化去说明旅游地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演化。

另外,社会交换理论对旅游影响研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社会交换理论可知,不论是游客还是社区居民,都遵守着某种利益交换功能,游客是为了得到一次身心愉悦的体验活动,而当地居民则是将旅游收益最大化。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如兰克福德和霍华德还曾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适用性较强的旅游影响态度量表。

从当地社区居民的态度入手来量化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90年代中后期,跨学科。

定量、定性分析法同时使用等特点表现在很多研究成果中,例如欧克对中国贵州两民族村寨的调查,斯坦利探讨各种民俗文化展示活动与文化自身之间的互动影响。

可以说,从这时起西方学界对旅游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更加的全面和完善了。

国内研究:(吴磊漓江流域)中国当代旅游业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至今日已有三十多年,但截至目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方法。

所以对于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问题研究也滞后于西方。

但是,还是有一些成果问世。

例如,1999年昆明举办的人类学研讨会所形成的论文集《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从人类学角度考察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

宗晓莲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一书,以云南纳西文化为例,探讨了丽江在旅游大开发的背景下,旅游开发对文化变迁的互动影响,折射出二者将来的构建模式和发展方向。

李伟的《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从民族旅游地综合研究现状入手,透视了民族旅游发展及其文化影响,分析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剖析了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模式和价值,得出了对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独到见解。

徐赣丽所著的《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是基于对桂北平安壮寨、金竹壮寨、黄洛瑶寨长期的田野调查,此书主要论述了民俗旅游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互动、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以及民俗旅游村与民俗文化的保护。

吴忠军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总结了作者十几年来对民俗旅游开发的经验,以广西龙胜民俗开发为案例,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和民族地区旅游之间的关系。

谭德清主编的《天人和谐人文重建----漓江流域文化底蕴与社会发展的审美人类学探究》一书,从审美人类学出发研究桂林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变迁问题,也涉及到了旅游对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

郭于华主编的《仪式与社会变迁》探讨了民间仪式造成的社会文化变迁。

关于旅游与接待地社会文化问题的文章也有一些。

早期学者们大都从纯旅游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如刘振礼(1992)深入到河北野山坡,选择三个不同的旅游开发阶段的村庄作为调查点,指出了旅游对当地的社会影响及其对策。

申葆嘉(1992)通过对旅游活动过程的分析,探讨了旅游接待地形成社会压力的原因和因素。

郑向敏(1996)以民俗风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旅游给接待地在这些方面带来的影响。

后来,该领域的研究更加侧重于从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社会学理论出发,刘赵平(1999)构建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机构框架,并说明了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还有像宗晓莲(2002)以云南纳西文化为例,探讨了旅游开发与社会变迁的联系。

肖红根(2001)和周霄(2002)分别从旅游社会学和旅游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廖杨(2004提出研究民族民俗旅游,需要从文化相对论出发,最终当地民众意愿,才能认清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的文化本质,实现旅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杨俭波(2005)通过对旅游发展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问题的探讨,从时间延展层面上总结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一般特征和阶段发展模式。

刘迎华(2006)以广东海陵岛的两个旅游村落旅游发展的对比来探讨旅游开发对当地文化产生的影响。

保继刚(2006以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细节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旅游企业与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

冯志明(2007)总结了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出发,所做的旅游影响分析。

目前,学界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还比较侧重于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成果较少,而选取处于不同旅游开发阶段的接待地来横向比较的研究更少见。

(朱艳红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相比较而言,在这一领域,国内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国外,中国的当代旅游业起步于1970年末1980年代初,在这短短地20余年时间里,旅游学术研究就显得非常薄弱。

尤其旅游给目的地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更是如此。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有个别对此问题比较敏感的学者开始注意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刘振礼①以野山坡为案例,研究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申葆嘉2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压力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此时的研究现状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以及旅游学术研究的水平关系密切。

当时中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学者、政府以及民众更为关注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人门仅仅把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对待,因此,还不足以引起对旅游的开发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做深层次的研究,加之旅游学术研究刚刚起步,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水平也有限,因此,对此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一种思考。

1990年以后,国内旅游的迅速崛起,使中国的旅游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现实的需求成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动力,我国的旅游学术研究也进入一个异常活跃的阶段,研究的广度、深度、角度、方法等都不断得到扩展。

人们的关注目光逐渐从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转向旅游的整体效益,尤其是旅游的社会文化后果,这已成为学者门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中,建立在案例基础上的旅游社会文化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代表性的研究有陆林(3)关于旅游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的研究,作者以皖南旅游区作为个案,认为皖南不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的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差别并不明显,共性大于个性。

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与所受利益有关。

保继刚、戴凡固则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的态度作为研究视角,探讨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指出大理的旅游开发促使当地人产生了强烈的学习英语的愿望,并指出这种愿望是否会持续下去,是否也会出现在其他的旅游地区。

将有待与进一步研究。

李凡、金忠民。

在对西递、宏村和南屏三个古村落居民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发展旅游业对三个村落的社会面貌、消费水平、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影响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