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茶树病害种类调查与生防菌的筛选研究

合集下载

崂山茶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与防治建议

崂山茶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与防治建议

02
崂山茶病虫害发生情况
主要病害种类及症状
01
02
03
黑斑病
叶片上出现黑色斑点,严 重时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炭疽病
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 红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 叶片枯死。
根腐病
根部腐烂,导致植株枯萎 死亡。
主要虫害种类及危害
蚜虫
吸取嫩叶和嫩芽中的汁液,导致叶片变形、 植株生长缓慢。
螨虫
吸取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斑、脱落, 严重时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物理防治
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物理防治 方法,有效控制害虫数量,达到绿色 防控的目的。
开展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统防统治
在茶园开展统防统治,统一防治时间、用药方案等,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联防联控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用,共同应对病虫害的威 胁。
提高茶园管理水平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提高茶树的 抗病能力。
都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郭瑞, 王玉, 王晓栋, 等. 崂山茶 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 [J]. 中国茶叶加工, 2020(3): 23-27.
王玉, 郭瑞, 王晓栋, 等. 崂山 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J]. 中国茶叶, 2019(11): 45-
49.
张琳, 王玉, 郭瑞, 等. 崂山茶病 虫害生物防治研究[J]. 中国茶
合理修剪
及时修剪茶树,清除病枝、病叶,减少病原菌的 传播。
清洁茶园
定期清理茶园内的落叶、枯枝等,减少病菌的滋 生场所。
05
展望与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崂山茶病虫害的发生机理

茶树病虫害常见症状及防治方法

茶树病虫害常见症状及防治方法

茶树病虫害常见症状及防治方法茶树作为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之一,遭受病虫害的威胁时常不可避免。

茶树病虫害对茶叶质量和产量都有严重影响,因此及早了解茶树病虫害的常见症状,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对保障茶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茶树病虫害的常见症状和防治方法。

一、茶树病害常见症状及防治方法1. 茶青枯病茶青枯病是由茶树黄曲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水浸状斑点,并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茶青枯病的关键是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和清除病株,同时,合理施肥、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2. 茶树炭疽病茶树炭疽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它会导致茶叶叶片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黑色病斑,严重影响茶叶品质。

防治茶树炭疽病的方法包括合理管理茶园,保持适宜的株行间距和株距,以提供充足的光照和通风;及时采摘病斑患病部位,及时处理有病株、病果以及残留的茶树垃圾,还可以使用特定的炭疽病药剂进行喷洒。

3. 茶树红脚病茶树红脚病是由植物病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其症状表现为根部和茎部出现红色病斑,受感染的植株生长矮小,严重会导致茶树死亡。

防治茶树红脚病需要定期检查茶树的根系和茎部,发现病害及时处理感染部位,使用专业的病害防治药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此外,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增强茶树的抵抗力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二、茶树虫害常见症状及防治方法1. 茶毛虫茶毛虫是危害茶树的主要害虫。

其幼虫会食用茶树的嫩叶,导致茶树枝条憔悴,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茶叶减产。

防治茶毛虫的方法包括定期巡查茶园,发现虫害即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有针对性的杀虫剂。

此外,保持茶园的卫生,及时清除杂草和害虫共生的植株也是预防虫害的重要手段。

2. 茶丝螟茶丝螟是另一种常见的茶树害虫。

它以茶芽和嫩叶为食,导致同样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和产量减少。

预防和控制茶丝螟的方法包括设置黄板诱捕器、频繁播放捕食昆虫、合理施肥以增强茶树免疫力等。

在严重感染时,可以使用低毒性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茶树内生菌研究进展

茶树内生菌研究进展

茶树内生菌研究进展乔新荣【摘要】茶树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内生菌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本文对近年来在茶树内生菌分离方法、分布特点、优势菌群及生物学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茶树内生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信阳农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8)002【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药用植物;茶树;内生菌【作者】乔新荣【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2植物内生菌(Endophytes)是指部分生活史或全部生活史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细胞间隙,又不引起宿主植物明显病害的微生物,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和内生放线菌。

自1898年Vogi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人们发现植物中存在大量的有价值的具有生理活性的内生菌。

近些年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类新的天然药物的微生物开发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

茶树(Camellia sinensis)属于药用植物,茶叶的次生代谢物茶多酚、茶碱、有机酸、杀菌物质等, 具有兴奋解倦、消食去痰、解毒止渴、利尿明目、补充营养等功效。

茶叶是一种天然保健饮品,被称誉为21世纪的健康饮料,当今全球有近半数人饮茶。

因此开展茶树内生菌的研究,对防治茶树病虫害、提高茶叶的保健功能、开发新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本文综述了茶树内生菌的分离方法、分布特点、优势菌群以及生物学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茶树内生菌资源提供依据。

1 茶树内生菌的分离1.1 茶树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茶树内生真菌分离的关键步骤是茶树组织块的表面消毒。

研究表明,次氯酸钠是最合适的表面消毒剂,并与酒精相结合,建立起一般性表面消毒的流程。

张婉婷和张灵枝[1]优化茶树成熟叶片的分离条件为:先用75%乙醇浸泡1min,然后用3%的次氯酸钠浸泡5min, 再用75%乙醇浸泡1min,最后用无菌水漂洗3次。

茶树病害病原菌Botryosphaeria_dothidea_生物学特性研究

茶树病害病原菌Botryosphaeria_dothidea_生物学特性研究

第3期(总第411期)2024年3月No.3农业技术与装备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QUIPMENT茶树病害病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生物学特性研究王谦,尹舒蕾,尹慧存,占欣如,苗方愉,赵丹(信阳学院理工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采用皿内测定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信阳市茶树叶部病害病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生物学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Botryosphaeria dothidea 能正常生长于PDA、OA 和MEA 培养基上,在MEA 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较前两者略慢,产孢情况于OA培养基上相对较好。

在不同营养因子影响下,病原菌的生长速度不相同,在以葡萄糖为碳素的培养基上菌株生长速度最快,以蛋氨酸作为氮素的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最快。

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可正常生长,菌落呈球形,并伴随新菌落的产生。

最适pH 值为6,能够适宜微酸环境,当pH 值为8时菌株几近停止生长。

关键词茶树;叶部病害;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S43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4.03.064Tea Plant Disease-causing Bacteria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of Botryosphaeria dothideaWang Qian,Yin Shulei,Yin Huicun,Zhan Xinru,Miao Fangyu,Zhao Dan(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yang University,Xinyang464000,Henan,China)Abstract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a pathogen of tea leaf disease in Xinyang city of Henan prov ‐ince,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in-dish assa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ould grow normally on PDA,OA and MEA medium,the growth rate of MEA medium was slightly slower than the first two,and the sporulation of OA medi ‐um was relatively better.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nutrient factors,the growth rat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as different.The growth rate was the fastest in the medium with glucose as carbon,and the fastest in the medium with methionine as nitrogen.The op ‐timum temperature for the growth of the strain was 25℃.The strains grew normally in liquid medium,and the colonies were spheri ‐cal,with the formation of new colonies.The optimal pH value is 6,which is suitable for slightly acidic environment,and the strain al ‐most stops growing when the pH value is 8.Key words :tea tree;leaf diseases;Botryosphaeria dothidea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otryosphaeria dothidea 作为葡萄座腔菌科真菌中的模式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2],可引起多种木本植物病害,导致茶树叶片患病,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4]。

茶树抗病虫性种质筛选及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茶树抗病虫性种质筛选及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抗病虫能力有关 , 茶树芽叶茸毛 , 叶片气孔 、 角质层 、 内部栅 栏 组织 和 海绵 组 织 的结 构 特 点 以及 茶 多 酚 、 咖啡碱 等物质 的含量情况都可以作为筛选抗病虫茶 树品种的依据 H J 。在 2 0世 纪 8 O年代中后期 , 已 有不少学者开始致力于调查鉴 定抗 性茶树种质 , 从 而筛选 出抗性茶树品种( 系) 。
汪 云剐 等通 过 田间 自然 鉴定从 1 0 5份 云南 茶 树
1 . 1 茶树抗虫种质筛选 曾莉等经 田间和室 内鉴定试验 , 从3 O份资源材

料中筛 选出对茶苗根结线虫病 高抗材料 5份 , 抗性 材料 1 3 份 。随后 , 通过笼内产卵量 、田间产卵选择 性和 田间种群密度调查等试验 , 对3 0份资源材料进
张觉 晚等 研究 了不 同茶 树 品种对 丽纹 象 甲 的抗 性程 度 , 从 中鉴定 出抗 丽纹 象 甲品种 4个 , 中抗 品种
1 1个 , 感 性品种 1 2个 , 黑 叶水 仙 、 乌龙、 政 和大 白、 毛蟹 、 水仙 7 9 0 1 、 铁 观音 等 品种 抗性 较 强 , 适 于在 丽 纹 象 甲严重 区种植 。 通 过调 查宫 崎县 综 台农 业 试验 场茶 叶分 场 及鹿 儿 岛茶 叶试 验 场 的 2 7 6份 茶 树 品种 、 品 系对 桑 白蚧 .
茶树 是多年 生 的木本植 物 , 易受病 虫的侵扰。 在生产上 , 人们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 , 通过对茶树喷 施农药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但 是随着人们 的食品 安全意识的提高 , 茶 叶绿色无公 害食 品越来越受到 关 注 。因此 , 通 过 研究 茶树 的抗 病 虫性 , 培 育 高抗性 品种 , 可 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 防止农残超标 , 对茶叶 的出 口创 汇有 一 定 的促 进 作用 。抗性 育种 已经成 为 2 1 世 纪 茶树 育 种 的重要 目标 。 从2 O 世纪 8 0 年代至今 , 我 国茶树育种工作取 得 了显 著进展 , 茶树 育种 目标 经历 了 “高 产 一 优 质 早 生 一 多抗” 的发展 历 程 , 育 种 手 段 从 传 统 的单

山茶炭疽菌对茶树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山茶炭疽菌对茶树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山茶炭疽菌对茶树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程开鑫;杨凯欣;邓雅元;黎欣;刘恩贝;王玉春;吕务云【期刊名称】《茶叶科学》【年(卷),期】2023(43)1【摘要】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叶部病害的优势致病菌。

从中国13个产茶省的茶树病叶中分离获得65株炭疽菌菌株,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属于山茶炭疽菌。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导致茶树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

YCW1180、YCW1331、YCW1382、YCW1387、YCW1419、YCW1443、YCW1451、YCW1453、YCW1454、YCW1461、YCW1613和YCW2134等12个菌株致病力显著强于其他菌株,菌株YCW1378致病力最弱。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试65个山茶炭疽菌菌株对25%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药剂敏感性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对菌株YCW143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仅为36.00%,抑菌效果最差,而对大部分菌株的抑制率高于70.00%,表明大部分菌株对该药剂高度敏感。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影响了山茶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

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治茶树叶部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页数】12页(P55-66)【作者】程开鑫;杨凯欣;邓雅元;黎欣;刘恩贝;王玉春;吕务云【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S435.711【相关文献】1.橡胶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2.茶花和佛手胶孢炭疽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敏感性研究3.一种测定疫霉菌致病性及对杀菌剂敏感性的新方法研究4.葡萄胶孢炭疽菌对3种麦角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敏感性5.橡胶树不同种群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树茶病虫害的防治与管理方法

古树茶病虫害的防治与管理方法

古树茶病虫害的防治与管理方法古树茶是指年龄较大、树势较为强壮的茶树,具有丰富的茶叶品质和独特的风味。

然而,由于其生长周期长,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与管理方法。

下面将从病虫害的种类、防治措施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茶树病虫害的种类1. 茶蟹螨:茶蟹螨又称为红蜘蛛,主要危害茶树的叶片,导致叶片出现黄斑、脱落等现象。

2. 茶瘿蜂:茶瘿蜂危害茶叶的嫩梢,使其由癌状突起逐渐扩大形成肿瘤。

3. 茶蠹蛾:茶蠹蛾主要危害茶树的嫩梢和叶片,导致茶树的生长缓慢,茶叶产量减少。

4. 茶毛虫:茶毛虫危害茶树的叶片,使其变黄、脱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5. 茶小绿叶蝉:茶小绿叶蝉主要危害茶树的新梢和嫩叶,导致茶叶的品质下降。

二、茶树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寄生性生物控制茶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引入各种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蜻蜓等,控制茶蟹螨的数量。

2. 生理防治:通过调整环境条件,增强茶树的抗病虫性。

例如,适时修剪茶树,保持适宜的树冠形态,增加茶树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化学防治:采用农药喷洒等方式,控制茶树病虫害的发生。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正确的用药剂量和方法进行施药,并遵守安全使用农药的规定。

4. 预防措施:加强茶园的管理和护理工作,提高茶树的抗病虫能力。

例如,定期清理茶园内的落叶杂草,消除虫蚀叶片等病源。

三、茶树病虫害的管理方法1. 定期巡查:每年定期巡查茶园,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症状,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清洁消毒:定期清洁茶园内的设施和工具,避免病菌和病虫的传播。

同时,对茶叶采摘工具进行高温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虫危害。

3. 适时修剪:对茶树进行适时修剪,保持树冠的透光性和通风性,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

4. 合理施肥:根据茶树所需的营养元素和生长需求,采用合理的施肥方法,增强茶树的抗病虫能力。

同时,要注意施肥量的控制,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茶树生长过旺,增加病虫害的发生。

茶树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茶树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茶树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一、茶(铁观音)中文学名:茶树科:山茶科Theaceae 拉丁学名:Camellia sinensis 属:山茶属Camellia 界:植物界种:茶树 C. sinensis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域:真核域Eukary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英文名:tea plant目:杜鹃花目Ericales茶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

一般为灌木,在热带地区也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基部树围1.5米以上,树龄可达数百年至上千年。

栽培茶树往往通过修剪来抑制纵向生长,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间。

茶树经济学树龄一般在50—60年间。

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呈三角形,果实开裂后露出种子。

春、秋季时可采茶树的嫩叶制茶,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主要病虫害据统计,我省茶树害虫共有389种。

为害重的有20~30种,占总数的7%,其中大多数在生产过程当中不必用药防治。

一、茶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剌吸为害:造成叶片的叶尖叶缘枯焦。

芽叶萎缩,严重时整个茶园似火状。

对茶叶的品质影响很大,可造成茶叶碎片多,涩味重。

成虫产卵为害: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是芽叶生长受阻,传播病害。

茶假眼小绿叶蝉在我省一年发生8~9代(高山茶园)或12~13代(平地茶园),,冬季以成虫在向阳避风的茶园或杂草上越冬。

每年发生主要集中有二个时期(高峰)。

主峰在5~6月份,主要为害夏茶。

此时是全年为害最重的时期。

次峰在9~10月份,主要为害秋茶,在有此地区发生也十分严重。

(3)此虫寄主多如豆类、麦类和禾本科杂草。

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三叶间嫩茎内。

虫情调查据宋寿龄1995年报道:对小绿叶蝉的调查,用95%机油乳剂加3~5%凡士林充分溶解后作粘着剂,使用时,涂擦在搪瓷盘上用拍打法检查盘中的成及若虫的数。

此方便准确,同时不受时间的限制。

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清除园间杂草,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减少虫卵并恶化营养和繁殖条件,减轻危害。

茶树病虫害测报与防治

茶树病虫害测报与防治

天敌保护与利用的问题
茶树病虫害的天敌资源丰富,但常常被忽视或者破坏, 导致天敌数量减少,无法发挥自然控制作用。
天敌保护与利用对策
通过推广天敌保护技术、建立天敌种质资源库等方式来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同时开展生物防治技术培训,提 高茶农对生物防治的认识和积极性。
06
CATALOGUE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THANKS
感谢观看
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问题与对策
要点一
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问题
要点二
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对策
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病虫害产 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
采用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品种,或者使用复 配药剂等方式来克服病虫害的抗药性,同时开展综合 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方法。
天敌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茶树病虫害测报与防治
汇报人:
日期:
CATALOGUE
目 录
• 茶树病虫害概述 • 茶树病虫害测报 • 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 常见茶树病虫害及其防治 • 茶树病虫害防治中的问题与对策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CATALOGUE
茶树病虫害概述
茶树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
茶树病虫害的定义
茶树病虫害是指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病害和虫害。这些病害和虫害主要由微 生物、昆虫和其他生物因素引起,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预报服务
提供预报服务,预测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危害程度,为茶农提供及时的防 治指导。
03
CATALOGUE
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强的茶树品种。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茶树的抗 病能力。

茶树主要害虫研究进展

茶树主要害虫研究进展

茶树主要害虫研究进展杨妮娜; 黄大野; 万鹏; 曹春霞【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22【总页数】4页(P1-3,30)【关键词】茶树害虫; 种类; 危害情况; 防治技术【作者】杨妮娜; 黄大野; 万鹏; 曹春霞【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4;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711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

茶叶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在茶树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及质量。

近年来,随着气候、栽培方式及耕作模式的变化,导致茶树上病虫害种类逐渐增加,且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危害范围呈扩大趋势[1]。

茶叶虫害的发生已然成为影响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笔者将对目前茶树上虫害最新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防治茶树害虫提供参考依据。

1 茶叶害虫的种类及其危害1.1 食叶类害虫茶树上危害较重的食叶型害虫大多为鳞翅目害虫,主要有茶袋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茶长卷蛾(Homona magnanima)、茶白毒蛾(Arctornis alba)、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hypulina Wehrli)、云尺蠖(Buzura thiberaria Oberthur)、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μmura)、肾毒蛾(Cifuna locuples)、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这类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叶片空洞或者缺刻,从而影响茶树的生长及长势;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茶长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这类害虫以幼虫在叶片上吐丝、卷叶啃食叶肉为害,使得叶片徒留一层表皮,严重时造成茶树叶片焦黄枯褐,芽梢及植株生长受抑,茶叶产量及品质下降。

茶树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茶树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第2期(总第386期)2022年2月No.2 FEB文章编号:1673-887X(2022)02-0009-03茶树内生菌的研究进展张华琳,王科翰,陈雪冰,李东育,张欣欣(信阳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茶树内生菌对茶树的所处环境以及代谢情况影响较大。

目前,关于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对茶树内生菌的研究不足,文章从茶树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分布及生物学作用方面阐述茶树内生菌的研究进展,为茶树内生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茶树内生菌的资源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茶树;内生菌;分离鉴定;生物学作用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2.02.003Research Progress of Endophyte in Tea PlantZhang Hualin,Wang Kehan,Chen Xuebing,Li Dongyu,Zhang Xinxin(Xinyang University,Xinyang464000,Henan,China)Abstract:Tea endophyt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metabolism of tea plants.At present,the research on plant en‐dophytes has been relatively rich,but the research on tea endophytes is insufficien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endophytes from the aspects of isolation,identification,distribu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 tea endophytes,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tea endophytes.Key words:tea plant,endophyte,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biological action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是一类生活在健康植株的各种组织或器官中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会导致宿主植物产生明显的病害症状,能够与宿主植物互惠共生、协同进化。

山茶叶部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山茶叶部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山茶叶部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作者:何美仙黄飞来刘忠良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4期摘要 2014—2016年分别对金华市3个观测点(金华市国际山茶物种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中国茶花文化园)山茶植株进行了山茶叶部病害调查,其中发生较严重的病害有3种,即炭疽病、灰斑病和藻斑病。

在防治策略上,应选择适宜立地条件、加强栽培养护管理、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措施,同时积极尝试新的方法。

关键词山茶;叶部病害;发生;防治;浙江金华中图分类号 S43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110-02金华市是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大市,园林绿化苗木的种植、贸易以及相关的产业已成为金华市重要产业之一。

山茶是重要的绿化苗木之一,金华市以盛产山茶而著称。

据统计,目前金华市山茶品种有1 000个以上,面积超过800 hm2,品种数量和栽种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其中,金华市国际山茶物种园已经收集山茶物种204个,占已定名物种总数的80%。

随着山茶在园林绿化上的普遍应用、海内外品种的频繁交换、苗木大范围远距离的调运,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山茶的病害发生情况也出现了变化,有的偶发病害变为常发病害,有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研究表明,山茶病害的发生80%以上危害叶部。

为及时了解病害发生现状,科学合理地指导防治工作,提升山茶品质和观赏性,2014—2016年对山茶叶部主要病害再次进行了系统跟踪调查。

1 发生特点2014—2016年分别在金华市国际山茶物种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中国茶花文化园设置观测点,在各观测点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各选择10株山茶植株,每株山茶在东、南、西、北、中5个方向各选择5个枝梢,挂牌,在每年的3月上旬到11月下旬,每隔10 d观察记录植株病害的发生情况,通过病害分级,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确定病害的田间消长动态[1]。

病情指数分级标准见表1。

发病率(%)=(发病数/被调查总数)×100;病情指数=∑(各级病害数×严重度等级)/(被调查总数×发病最严重度等级)×100。

茶病虫害防治

茶病虫害防治
+ 从1969—1985年历时十七年,由昆虫学家、 化学家、微电子学家、农药加工学家不同 学科联合攻关研究完成的。
+ 1971年从60,000头雌成虫提取出性信息素, 并鉴定出有效成分有2种,经生物测定,对 雄虫有一定引诱活性,但不如用虫引诱的 效果
+ 1979年发现了反-11-十四碳烯-1-醇醋酸酯对 引诱效果有增效效应。
二.60年茶树病虫害防治的回顾
1.化学防治阶段(CC)(50-60年代)
DDT, BHC廉价高效,成为50年代茶叶生产上的“万灵 药”
DDT, BHC的世界性污染问题暴露 《寂静的春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出版问世 两次茶树害虫的变迁和演替
3R 的出现: Residue (农药残留) Resistance (农药抗性) Resurgence (害虫再猖獗)
种植抗病虫品种 采摘 修剪 清蔸晾脚 深翻培蔸
抗性鉴定-田间种群密度
2009年7月份不同品种田间虫口密度调查
百梢虫口密度
50
45
40
35
30
斑竹园-S
竹山一号-S
25
20
15
10
建德-R
5
举岩-R
0
德清-R
蓝天-S 恩标-S
长兴紫笋-R
1
2
3
4
5
时间(次数)
抗性鉴定-产卵选择性验
若虫孵化数(头/枝)
第四次混合竞争产卵孵化试验
中 茶
A
30
B

1

25

0

20
15 D 10
紫 5笋
C D
举 岩
日 铸
C D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茶树病害监测和防御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茶树病害监测和防御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氧 合 酶代 i 途 径 , 放 C 挥 发性 物 质 , 身 于 释 如顺 一 一 3 己烯 醇 [ 笔 5 1 。 者等研究 发现低浓 度的反一 一 2 己烯 醛 即 可 抑 制 茶 炭 疽 病 菌
( ol or h m t c 一ie ) C l t i u h u s n e tc e, n 的生 长 。
炭疽病菌 ( .t a—i ni 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 C h es es e n )
4 .硫 素 和含 氮 化 合 物
植 物 硫 素 是 一 类 含 硫 蛋 白质有 一定 的毒 性 。含 氮化 合 物 主要 是 来 对

导 植 物 释 放 大量 的挥 发 物 , 多种 微 浓 度 的挥 发物 组 成 复 杂 混 合物 , 以一 定 的 比 例组 成 特 定 的 化学 指 纹 冈 。 同 的生 物 因 不
子可诱 导同种植物释放不 同的挥发物。 病害相关的植物挥 发
物大致 分为绿叶性气味 、 芳香族化合物 、 萜类 化合物 , 也包含
挥 发性 物 质 在 病 害 监 测 及 抗 病 防 御 中 的 作 用 进 行 简 单 慨

质, 多数能抵御病原菌侵染。如鼠尾草挥发性物质的主要组 分 O 和 p一 l 侧柏酮 、樟脑等含氧单 萜可抑制病原真菌灰葡
萄孢 ( o yi c ee 。 B t t i r r s n a) 3 .芳香 族 化 合 物
植挥性质茶病监和御的用究状 物发物在树害测防中作研现
刘 守安 王梦馨 韩 宝瑜
( 国农 业科 学 院茶 叶研 究所 ,30 0 中 10 8)


要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植物之 间和植物与病害互作中起 着重要作用。病害胁 迫下植物挥发物在种类和数 量上都

茶树病虫害防治办法

茶树病虫害防治办法

重度危害
对茶树生长和产量产生严 重影响,多数叶片或枝干 受损,甚至可能导致茶树 死亡。
03
茶树病虫害的物理防治
人工捕杀法
人工捕杀是一种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人工直接捕杀害虫,如茶毛虫、茶蚕等,以减少其种群 数量和危害。
人工捕杀适用于害虫数量较少,且分布较为集中的情况。
黄板诱杀法
黄板诱杀是一种利用昆虫对黄色敏感的特性,将黄色板涂上机油或粘胶,放置在茶园中,诱使害虫停靠在黄板上并被粘住或被 杀死。
注意个人防护
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佩戴防护用品,如 手套、口罩等。
避免污染环境
尽量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如不将 农药喷洒在河流、湖泊等水源地附近。
化学农药的合理选用与轮换使用
要点一
根据病虫害种类选用农药
要点二
轮换使用农药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种类,选用具有针对性的化学农药。
为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化学 农药。
除虫菊酯是一种植物源农药,能 够干扰害虫的神经系统,使害虫 死亡。
06
茶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 施
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茶树抗病能力
1 2
合理施肥
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增加茶树营养,提高抗 病能力。
科学灌溉
保持茶园水分适宜,防止过度湿润,减少病原 菌繁殖。
推广生物防治
3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病虫害发 生。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证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对于茶叶生产具有重要意 义。
通过防治茶树病虫害,可以提高茶树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
02
茶树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
茶树病虫害的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包括变色、枯斑、畸形等。

茶树炭疽病菌拮抗链霉菌的筛选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茶树炭疽病菌拮抗链霉菌的筛选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茶叶科学 2024,44(2):283~298Journal of Tea Science 茶树炭疽病菌拮抗链霉菌的筛选及其抑菌特性研究张玉丹1,2,谭琳3,刘仲华1,2,肖敦根4,邓玉莲1,2,李桂花1,2,黄虹1,2,杨学宇1,2,胡秋龙1,2*1.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128;2.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3.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4. 湖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218摘要: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为获得对 C. camel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茶园生境中分离筛选出对其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开展基于链霉菌菌株的抗菌谱测定、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试验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无菌发酵滤液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活性稳定性,并测定其产胞外降解酶能力、抗菌物质合成基因、挥发性与非挥发性代谢物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对茶炭疽病菌 C. camelliae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菌株XS-4,对茶炭疽病菌的平板抑制效果为76.42%;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 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XS-4鉴定为多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olychromogenes);菌株XS-4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抗菌性能具有广谱性。

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菌株XS-4能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发现,拮抗菌XS-4发酵液能抑制茶炭疽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2.48%;菌株XS-4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KMB培养基,在KMB培养基中培养7 d所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无菌发酵滤液对温度、酸碱度、紫外照射、蛋白酶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菌株XS-4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好,抑菌率达81.92%;菌株XS-4具有产生淀粉水解酶、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的能力;菌株XS-4具有产生抗菌物质的pks-Ⅰ及pks-Ⅱ基因。

一种茶树内生菌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的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茶树内生菌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的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茶树内生菌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的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刘家名,姜浩,秦丽,李卓妍,黄玉琚,李佳勋,李大祥申请号:CN202210515959.3
申请日:20220512
公开号:CN114672424A
公开日:
2022062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茶树内生菌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的应用。

该内生菌是从茶树体内分离出的一株新型内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IrpexlacteusNo.2,已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通过拮抗实验结果表明,该内生菌对植物常见病原菌表现出了良好的抑菌效果,进一步说明该内生菌株能够用于植物病害的绿色安全防控。

申请人:安徽农业大学
地址:230036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晓博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崂山茶树病害种类调查与生防菌的筛选研究
摘要对崂山茶树病害种类进行了调查,同时以茶云纹叶枯病为靶标菌进行生防菌的筛选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崂山茶场的主要病害为茶云纹叶枯病、茶赤叶病和茶轮纹病;从茶树上分离得到5种生防菌,对茶云纹叶枯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为茶园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茶树;病害种类;调查;拮抗细菌;筛选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12-02
茶叶是人们喜欢的健康饮料,具有清心明目、生津止渴的功效,是世界三大饮料(可可、咖啡、茶叶)之一。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产量居世界第二,品质第三,创汇第四。

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因素,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而农药残留是当前茶叶出口创汇最大的卫生质量问题[1]。

要解决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根本措施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茶园病虫害,研制高效、无公害农药。

而科学使用农药的前提是了解当地茶园的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崂山绿茶产区地处崂山山脉,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纬度高,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形成崂山绿茶特有的品质,味浓、香高和耐冲泡等显著特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2,3]。

同时崂山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茶园病害的发生特点。

笔者对崂山茶树病害种类进行调查,旨在摸清本地茶树病害的种类,以期为茶园病害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茶园病害种类调查
在茶树生长季节,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在茶园采集病害标本,并记录病害危害部位及发生程度,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茶树病害种类鉴定[4,5]。

1.2茶树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根据病害症状,采集病叶,按常规方法分离病原菌,即在病叶的病健交界处取2~3mm组织块,每病斑3~5块置于培养皿中用70%的酒精消毒30~60s,然后用无菌水洗净3~4次。

经无菌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置于pda上25℃培养,2d后检查分离情况,并进一步纯化。

依据培养性状、形态观察和致病性确定病原菌,斜面保存备用[6]。

1.3拮抗菌的分离与纯化
采集不同品种(龙井、福安和福鼎)茶树的根、茎、叶等组织切碎,称量10g放到盛有9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30min后,再依次稀释为10-2、10-3、10-4等3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重复3次。

在na上培养48h后观察,挑取不同形态、色泽、大小的菌落在na培养基上纯化培养后转到斜面培养基上保存,备用。

1.4拮抗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将纯化后的细菌分离物在na平板上28℃培养24h,用双向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茶树云纹叶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

在pda平板的四周接上细菌分离物,平板中央接种培养48h,茶树云纹叶枯病菌
菌丝块直径为4mm,每处理重复4次,28℃培养3~5d,观察抑菌圈的产生情况,并对有抑制作用的细菌测量抑菌带的宽度、病原菌的菌落直径,计算拮抗菌的抑制率。

抑菌作用的大小以抑菌带和抑制率表示[7]。

抑菌带是指在对峙生长中生防菌和靶标病原真菌之间形成的一
种透明带。

抑菌率(%)=[(对照的病原菌落半径-对峙培养中病原菌菌落半径)/对照的病原菌落半径]×100
拮抗细菌的鉴定通过革兰氏染色以及菌体的形态进行,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阳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阴性菌,具体参考沈萍等[8]运用的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崂山茶园病害种类调查结果
2006~2007年对不同田块茶园分别进行茶树病害的系统调查,结果见表1。

通过调查发现,有9种病害在崂山地区发生,其中茶云纹叶枯病为崂山茶园的主要病害,茶炭疽病、茶赤叶斑病为次要病害。

叶部病害发生普遍,根部发生较少。

2.2茶云纹叶枯病的分离与鉴定
从茶云纹叶枯病的病叶上分离获得的分离物,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菌丝和孢子以确定茶云纹叶枯病菌,采用孢子悬浮液回接到茶树叶片上,保湿48h,10~15d后,对发病的叶片再一次进行
病菌的分离。

通过分离纯化以及致病性测定确定分离物即为茶树云纹叶枯病菌。

茶云纹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以成叶为主,病斑初为黄色水浸状,后期颜色加深,有波浪形波纹,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上生小黑点,沿轮纹排列,病斑多在叶尖或叶缘发生。

病斑上的小黑点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为单胞。

2.3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从茶树根际土壤和茎叶等健康组织中分离得到细菌131株。

以茶云纹叶枯病菌为靶标菌一共筛选出了5种抑制率大于50%的拮抗细菌,编号分别是l1、l2、l3、la和lb。

其中,以la的抑制效果最佳,抑菌带宽度和抑菌率分别达到0.72cm和77.3%。

其他4株拮抗菌对茶云纹叶枯病菌也有一定的效果,其抑制率分别为71.2%、54.8%、52.0%和65.5%(见表2)。

对5株拮抗菌进行了培养性状和形态鉴定,la、lb、l1、l3等4个菌株的菌落是凸起的,而l2的菌落是平展的;在5株拮抗菌中仅有lb产生红色色素,其余4个菌株不产生色素。

5株拮抗菌细胞均为长杆状且产生芽孢,通过革兰氏染色均为是革兰氏阳性菌
(g+)。

初步鉴定认为,这5株拮抗菌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

3结论与讨论
茶树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危害,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茶树病害达
380多种,常见的约有30多种。

通过对崂山茶场的茶树病害的系统调查,摸清了崂山茶场的主要病害为茶树云纹叶枯病,同时茶炭疽病和茶赤叶斑病也有一定程度发生。

茶树叶部病害发生较为普遍,根部和枝部病害发生较少,这和冯明祥等[8]的报道一致。

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同茶树品种对不同病害抗性不同,可以种植抗性品种进行病害的防治。

这些结论为进一步制定崂山茶园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茶叶无公害生产,关键性技术是要解决好病虫害防治与农药残留的矛盾,以期获得优质和高产的茶叶。

绿色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是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所以研究和利用拮抗菌来防治茶树病害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9]。

本研究从茶树的根际和叶围分离获得了5株芽孢杆菌,对茶树云纹叶枯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具有作为生防菌的潜能。

这些菌株的作用机理、活性物质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 陈宗懋.解读世界各国制订的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9):30-33.
[2] 汪东风,杜德红,江晓红,等.崂山绿茶微生物污染情况及控制关键技术[j].茶叶,2004,30(1):40-42.
[3] 胡维军,侯君合,刘学才,等.崂山绿茶不同产区茶园土壤与灌溉水安全质量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7(2):83-85. [4] 陈雪芬.茶树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
[5] 陈宗懋,陈雪芬.茶树病害的诊断和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 罗兰,袁忠林,陈茎.小麦全蚀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23(3):205-207.
[8] 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9] 冯明祥,王佩圣,姜瑞德.崂山茶区茶树病虫害记述[j].中国茶叶,2002,24(2):14-15.
[10] 卢东升,吴小芹.茶园有益微生物及其微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117-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