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a1ae04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5.png)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1. 引言1.1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实践、互相促进、共同创新的一种新模式。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产学研用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实现技术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加速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
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企业界的技术人才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可以相互交流、合作,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传播,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技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有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实现各方共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正文2.1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目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得到重视和支持。
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一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这种模式对于促进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育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目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这一模式向着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9ef19c1711cc7930b7166b.png)
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陈玉香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5年第4期陈玉香(新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摘要院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当前产学研合作现状的实例分析,指出当前存在问题,并从创新人才培养、立足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扶持等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以利于产学研合作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院产学研合作现状对策2006 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1]。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全国各的产学研合作开展的如火如荼。
据不完全统计,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有86 个,遍布全国20 多个省、市、自治区。
在这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内,批准发明专利1185 项,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306 项,在孵企业总收入499.98 亿元,累计有15 家企业上市[2]。
河南省的产学研合作也日渐活跃。
1 河南省产尧学尧研的合作现状1.1 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2012 年度河南省协同创新项目13 项,汇集17 所高校,20家科研机构,25 家大中型企业和6 个省辖市政府,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3 年上半年17 个单位62 个项目达成产学研合作。
2014 年河南省116 项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集中签约,涉及95 家企业,拟投资5.9 亿元。
1.2 企业合作单位从名牌高校向省内高校转移。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提供的2001 年资料显示:河南省企业产学研联合以与名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突破口,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科院等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正式签署了一大批合作协议。
近年来,随着高校对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视,省内高校也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涌现。
江西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江西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bba0d44d4d8d15abf234e78.png)
江西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对策作者:戴军涂海丽霍现学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27期摘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动力转型。
江西省产学研用主体边界清晰,核心主体不明确,主体间缺乏合作和渗透,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程度整体不高,且产学研用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较弱,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效率较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存在市场化导向不足。
为此,需要从“三权改革”与“创新成果有效供需平衡”来思考江西省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发展。
关键词:江西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市场化导向一、引言当今中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的双转型关键时期,江西省要实现在中部的崛起,实现绿色发展、赶超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其必然之路是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实现创新人才高地、科研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高地的三位一体。
二、江西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不足(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程度有待提高1.产学研用主体间缺乏网络式合作关系。
产学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三螺旋”理论,大学、产业和政府各自作为螺旋创新进程中的重要一极,三者间相互作用、紧密融合,通过打破部门界限,形成三边网络和混生组织,促进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形成相互渗透、多元互惠、共生共荣的“三重螺旋”全新合作式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创新驱动型发展。
[1]但江西省在产学研各主体间关系尚处于一种松散、各自为政状态,各主体之间合作方式多以短期阶段性和单对单为主,多主体间没有形成聚集与合力,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生态网络系统。
2.产学研用主体间缺乏网络式互动渗透。
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技术中介机构是产学研用合作的要素,各要素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
[2]但现阶段,产学研用各主体边界清晰,条块分割明显;主体间缺乏合作与共赢理念,缺乏主动合作和换位思考意识,主体间网络式互动渗透缺乏,产学研用协同性创新效率不显著。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待遇由职称和业绩决定,体制内的考核、评定制度的固化,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市场的不完善,使得科研人员难以在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和面向实际应用来开展合作式创新。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462ffc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7.png)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的实现路径和可行性。
一、产学研协同的切入点:(1)产学研衔接创新模式该模式针对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将三者衔接起来,通过中介机构或团队将各自资源优势集中起来,并通过研究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2)产学研联合研究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联合研究,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并由企业与高校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最后归企业所有。
(3)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产品或项目。
高校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则主要承担产品推广和商业运营等任务。
本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在商业实践中落地,可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缩短研发周期和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4)产学研知识转移模式该模式强调将高校已有的知识或技术推向市场,加速技术应用和推广。
高校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将自身的技术进行转化,和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的量产和应用。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1)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政策的指导、鼓励、支持和激励,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支持力度。
应该建立相关的资助政策,从资金和机构上支持政策落地。
(2)创新交流机制的落实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交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解决协作中的沟通问题,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性培养,重视经验共享、资源共建。
(3)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应该加强对产学研联盟运作的监管和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性联盟的资源与组织优势,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该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企业和高校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切换、互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产业化。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ce84e07941ea76e59fa0415.png)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作者:王娟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16期王娟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是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挥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带动企业产业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本文以阜新为例,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并针对阜新的发展现状,从政府政策引导、校企平台搭建、动力激励途径等几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对策建议2001 年阜新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
转型是阜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十余年来,阜新一直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2011 年,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1] 。
阜新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走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
一、阜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1、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政策扶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建设网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
一方面,高校及科研单位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2、企业科研能力不足,而高校的科研力量没有充分发挥。
企业的科研力量薄弱,能力有限,技术水平发展受限,而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水平没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二者的优势和短板正好可以互补。
将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补充到企业中去,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将阜新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轨道上脱离出来,借助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及科技力量,将粗犷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改善企业的技术水平。
3、校企联合动力不足,联系不够紧密。
高校和企业的关系不应停留在我育人、你用人的阶段。
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校企合作,但效果并不理想,企业对新出校门的人才持怀疑态度。
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激励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利益纽带来带动创新发展,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设步伐。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693bd9b7312b3169a551a4d3.png)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一、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用的现状(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现时状况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与研究型大学的产学研结合不同,是指高职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按照特定的目标形式而搭建起来的互动改良形式。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教育目前多是停留在书面上,并没有落实在实际中。
通过调研发现,每所高职院校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产学研的活动,然而采取签订协议方案的合作并不多,认同合作的企业数量显然占少数,合作的形式仍然处于分散状态。
高职院校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关注度很低,企业对这项合作教育同样缺乏热情。
产学研合作虽然具有多种形式,但是类型都比较单调。
产学研合作的最主要也是最能被接受的形式就是学生的实习,大部分学生都不参加其他活动。
高职院校打算通过实习来解决学生的工作问题,企业恰好也想通过实习吸取新鲜血液,两者都没有将合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技能上。
(二)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动力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然而在服务企业方面高职院校的能力较弱。
企业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和人员培训更感兴趣。
企业希望通过高职院校解决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难题,但是高职院校并不擅长,也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并不重视对组织的建设,所以没有积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产学研的合作,都是在院系层面进行的,从而没有更大的合作平台。
(三)外界的关注度缺乏政策的激励,对于合作并没有稳定的利益鼓励。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缺乏激励政策,没有对责任和义务的明确规定,因此企业希望政府制定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从而可以使合作对象直接获益。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且拥有自己的特色,如办学、育人、就业,并且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多种教育模式,诸如产学研用合作校内模式、基地加项目模式、订单模式等等。
然而,产学研用教育合作在进行过程中并不是特别的顺利,遇到了许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意识不强许多高职院校中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e1e882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9.png)
国际合作中存在着文化差异、知识产权保护等难题,需要加强沟通和协商,建立互信机制和合作规则,确保产学 研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及发展策略
深度融合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实践教学、 科研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
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通过设立奖学金、实习实训基地 等方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技术研发
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产学研 协同创新的技术水平,通过引进 先进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 ,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
。
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产 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效率,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CHAPTER 04
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展望 与趋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协同创 新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协同 创新的效率和成果质量。
国际化方向
国际化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必然趋势,未来产学研协同创 新将更加注重与国际前沿科技的对接,加强国际间的科技 合作与交流。
跨界融合方向
跨界融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向,未来产学研协同 创新将更加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与交叉,通过跨界创 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际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国际合作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资源,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推 动全球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
01
安徽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点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806859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4d.png)
安徽科技安徽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点及对策研究文/何文泉(安徽省统计局)摘要: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创新要素整合、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完善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
本文根据2019年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调查资料,对全省企业产学研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安徽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点、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安徽省产学研合作广度扩大,深度融合有待加强,并对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产学研合作能力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1]。
2019年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调查资料显示,全省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规模扩大,成效显著,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但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融合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特点1.产学研合作创新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9年,安徽省开展产品和工艺创新(以下简称“技术创新”)的企业共计10614户,占被调查企业总量的33.9%,较上年提升约4个百分点。
其中,7284户开展过合作创新,占开展技术创新企业总量的68.6%,较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4371户开展过产学研合作,占41.2%,较上年提升7.1个百分点。
产学研合作创新覆盖面持续扩大。
2.产学研合作的工业企业占比更高2019年,在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工业、建筑业、批零和服务业企业分别占80.5%,2.9%和16.6%;而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工业、建筑业、批零和服务业企业分别占88.0%、2.4%和9.6%。
产学研合作的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比例更高,占近9成。
3.政府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持力度更大2019年,企业与高校、院所、境内外其他企业和单位合作实施科技项目5886项,占企业科技项目总量的14.0%;产学研合作项目支出经费162.3亿元,占科技项目总经费的18.1%;产学研项目得到政府支持资金7.0亿元,占政府支持资金总量的38.0%;平均每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政府资金11.8万元,是平均每个科技项目获得政府资金的2.7倍。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策研究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6a165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5b.png)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策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而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培养模式和机制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内涵与意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是指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的封闭模式,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实践,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协同创新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再者,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高校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最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政府在协同创新中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能够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面临的问题尽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合作主体目标不一致政府追求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企业关注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高校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则侧重于科研成果的产出。
由于各主体的目标差异,导致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协同创新的效果。
2、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较为突出。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等现象,降低了合作效率。
学院产学研融合情况调研报告-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院产学研融合情况调研报告-产学研深度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cf32c79ac850ad02df804161.png)
学院产学研融合情况调研报告|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由于汕头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驱动,科技创新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区域科教中心”的发展目标提出以后,加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正式投入运营等多重因素,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对接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近年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产学研工作有所推进,特别是在科研平台建设、探索产学研体制机制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推动学院产学研融合工作更加深入地开展,找准关键问题,突破瓶颈约束,破解合作难题,开创产学研深度融合工作的新局面,科研设备处对学院产学研融合情况以及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学院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主要特点、基本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学院产学研融合现状及外部环境分析近年来,汕头市政府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工作推进速度较快,特别是从20XX年以来,依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在汕头的全面投建,以及市委党政提出的“西部高端智慧组团”战略思路,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得到空前加强。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趋势下,产学研融合工作有所推进,特别是成立了着眼于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院级科研平台两个,以及加大对应用型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基于产业需求的科技研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当下,学院产学研融合的外部总体环境及校内发展现状具有几个表现特点,现分析如下:1.政府释放产学研融合政策红利,本科院校成为科技创新主要供给方。
以金平区为例,近年来,金平区依托高新区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大举措。
在十多年持续开展的政产学研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整合资源,依托“家门口”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优势,推动西部整体智慧城区的提升。
探索出“科学园+技术园+产业园+配套区”模式,提出了“校区、园区、城区、社区”四区联动的发展思路,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建设研发测试、创意设计、技术转移、孵化育成等“八个中心”。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94f44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e.png)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实践研究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概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三者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产业界的需求、学术界的研究、研究界的技术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
产业界的需求是协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研究界的技术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政府的政策支持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联合研发:产业界与学术界或研究界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享研发成果。
- 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技术转移:研究成果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产业界,实现产业化应用。
-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设计。
2.1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
这包括明确各方的职责和角色,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及设立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2.2 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
这包括制定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以及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3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关键。
这包括建立技术交易平台、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实验室等,以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远程协作和交流。
2.4 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是提高协同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树立开放合作的理念,鼓励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以及营造尊重知识产权和保护创新成果的良好氛围。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0859a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0.png)
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引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政府、企业和高校作为创新主体之一,日益意识到共同合作、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政府、产业界和高校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密切合作关系,旨在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国纷纷加大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投入和力度。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正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持续变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对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评述,探讨其发展现状、影响和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分析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政府、企业、学术界之间合作与创新的模式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提出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建议,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各自优劣势和经验教训,为我国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终目的是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国内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现状国内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十分复杂多样。
在政府的引导下,国内各级政府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de1ff56c85ec3a86c2c5ed.png)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1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的宏观构想协同创新是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③高职校企合作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企业规模大小、专业特性和可利用的资源等。
(1)打破利益分割局面,建立“产业集群式”的协同创新机制。
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建立产业集群,围绕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企业性质发展专业,开展教学活动,或着进行科研创新带动新型产业发展,使得与地区产业相关联的学校、企业及其其它机构形成关系紧密的产业网络,并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等渠道,加速知识生产与知识运用的过程,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集群内企业由于行业相关、地理接近,专业化分工合作频繁,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会大大增加,校企合作才能更深入地发展。
比如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这里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高端装备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五大产业的产业集群,辉瑞公司、华大基因公司、药明康德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加速了光谷生物城的建设;以数控机床、清洁能源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较好基础;在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化载体建设迅速,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原创型中小企业,形成了武汉光谷“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的两大特征。
④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以光谷为核心的周边职业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改革,也为职业院校的就业带来优势。
同时,各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活动,又将助推产业的完善。
各主体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以白身的需求和目标、资源和优势为导向,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改革创新。
同时,光谷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集群式的文化影响力。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8e2d03158f5f61fb73666fb.png)
管理探索Һ㊀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杨㊀静ꎬ谢金良ꎬ王㊀峰ꎬ王海伟摘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ꎬ不仅能促进竞争力的提高ꎬ同时也有利于创新乘数效应的有效提升ꎮ然而就目前形势来看ꎬ地方创新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ꎬ例如ꎬ企业参与积极性差㊁科研院所作用未得到发挥㊁政府没有明确的定位㊁高校资源没有合理利用ꎬ同时用户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ꎮ这就是明显的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㊁目标规划㊁合作共赢的创新文化以及互惠互利的激励机制缺乏ꎬ而形式主义和阻碍有效沟通过的壁垒多ꎬ概括而言就是 四缺两多 ꎮ本文认为当今时代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促进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ꎬ分别是改变目前存在的协同创新的形式主义㊁对其制度体系进行建立健全㊁对目标进行明确㊁促进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㊁打破各组织之间存在的交流障碍㊁营造共赢的文化氛围ꎬ推动 双创 的提升发展ꎬ着力于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ꎬ不断进行改革ꎬ促进创新创业更好地发展ꎮ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ꎻ发展理念创新ꎻ地方一㊁当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遇到的困难在地方场域中ꎬ在科学规范㊁相对稳定的制度下ꎬ多元创新主体相互间产生作用㊁交流及影响而形成了规则和运行过程ꎬ并从中得出创新成果ꎬ进而促进地方社会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㊁转型ꎬ也有效推动创新主体得到发展ꎮ无论是地方政府㊁高校㊁企业㊁科研院所还是用户等ꎬ通过这套规则和运行规程ꎬ作为主体他们都有明确的角色定位㊁功能定位ꎬ能有效地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ꎮ对于多元主体而言ꎬ他们在一起并不是简单地资源的集合ꎬ也不是 1+1 类型的组合ꎬ而是以地方协同创新机制为载体ꎬ在地方创新生态体系中相互作用ꎬ进而产生出更多的创新能量ꎮ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ꎬ创新主体的能量并没有被激发出来ꎬ协同创新还处在发展初期ꎬ整体职能满足平台共建㊁人员共用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ꎬ发展在 点 和 面 上进行ꎬ还需要往纵深层面发展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协同创新的发展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一)政府没有明确角色定位ꎬ无法有效发挥引导服务功能政府在地方协同创新系统中是不会直接进行创新活动的ꎬ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ꎬ不比其他创新出体差ꎻ反之ꎬ它的作用其实是至关重要的ꎮ政府代表公共大众行使权力ꎬ其在 双创 政策的制定㊁落实及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ꎬ为了促进 双创 工作顺利开展ꎬ必须要促使政府的引导㊁服务及监管等功能得到有效发挥ꎮ然而ꎬ目前在 双创 工作开展过程中ꎬ地方政府对于自己的角色和职能还无法明确ꎬ政府依然固守着官本位的思想ꎬ严格把控着各项权利ꎬ进而无法在 双创 过程中做到更好地服务ꎬ很难推动 双创 工作突破瓶颈ꎮ尤其近些年ꎬ为了推动发展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的方针政策ꎬ但是地方部门虽然积极响应号召ꎬ出台了一些政策ꎬ但却是在没有理清文件精神㊁更没有与自身相结合基础上产生的ꎬ这样不能有效推动发展ꎬ反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ꎮ这些都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对于这种新常态还是有些陌生的ꎬ管理方式不到位ꎬ领导结构也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不想适应ꎬ使其引导和服务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ꎮ(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ꎬ创新的收益低于成本地方政府为了得到良好的政绩ꎬ在地方协同创新系统中ꎬ定会积极推进各方面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资源共享ꎬ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发展ꎻ其中高等院校为了有效了解社会发展对于高校及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ꎬ也为了满足其教育教学㊁可续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发展需求ꎬ会积极参与到协同创新体系中ꎬ主动寻求与行业的合作ꎮ然而ꎬ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ꎬ在协同创新系统中ꎬ高校㊁科研院所一腔热情ꎬ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ꎮ在创新中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ꎬ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将其作为服务的重点ꎮ企业追求的是利润ꎬ而我国的大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ꎮ实际上ꎬ高校经常会送一些学生进企业实习ꎬ组织教师进行挂职锻炼ꎬ或是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展开一系列研究ꎬ但其实并不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帮助ꎬ反而会使其成本有所增加ꎮ因此ꎬ大多企业不愿意开展合作ꎬ大多只是走走形式而已ꎬ企业不能积极参与其中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和创新效益的矛盾ꎬ这样的矛盾不利于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发展ꎮ(三)高校智力资源未能有效利用ꎬ四大职能脱离地方需求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ꎬ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同样如此ꎮ高校的优势就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ꎬ其在人才㊁科技服务及知识的输出以及创新创业平台构建等方面的优势是无可比你的ꎮ然而ꎬ目前我国高校的智力资源并为得到有效利用ꎬ与发达国家相比ꎬ我国高校对创新的推动还多要提升的空间ꎮ最主要的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需求ꎬ高校的四大职能却无法满足ꎬ这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体现ꎬ一是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特有文化相脱节ꎻ二是高校专业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脱节ꎻ三是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与地方经济转型及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ꎻ四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相脱节ꎮ虽然现在地方高校已经逐渐努力与社会实际相适应ꎬ但是在能力方面还是无法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ꎮ高校教育目前处于尴尬的地位ꎬ一方面没有做到助力国家㊁政府发展ꎬ另一方面也没有真正做到与地方实际相结合ꎮ(四)科研院所与地方创新体系不相融合当前共享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ꎬ随之思维模式㊁创新模式以及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发展变化ꎮ在当前 互联网+ 快速发展的社会情况下ꎬ无论是知识㊁技术的更新ꎬ还是模式与产品的更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ꎬ这也就凸显了跨界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重要性ꎮ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ꎬ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提升ꎮ当前面对的一些问题都是较为棘手的ꎬ伴随着改革发展向 攻坚期 深水期 的发展ꎬ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问题ꎬ而是复杂烦琐的系列性问题ꎮ因此ꎬ为了有效推动新时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ꎬ需要对跨界合作㊁交叉学科㊁融合发展等做到足够的重视ꎮ科研院所一般是在特定领域较为专业ꎬ并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业性研究组织ꎬ它的成立往往是围绕着一类社会问题ꎬ然而其专业性㊁权威性的特点却在跨界㊁共享㊁融合等趋势发展的过程中限制了研究院的发展ꎬ特定领域的限制ꎬ使其未能很好地沟通外界大环境的信息㊁能量和资源ꎮ尤其是在 双创 时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ꎬ科研院所的这种滞后性逐渐凸显ꎬ有些科研院所已经无法融入创新创业系统了ꎬ这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ꎬ不利于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建构ꎮ(五)创新过程忽视用户需求ꎬ社会痛点未得关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ꎬ一方面要及时对传统的生产㊁营销及发展方式进行变革ꎬ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质量ꎻ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用户的需求ꎬ坚持 用户为王 的全新思想ꎬ以此为基础为创新寻找着力点和突破点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是竞争格局创新差异化ꎬ引领新领域发展ꎮ关起门来自己做是创新最大的障碍ꎬ要想创新首先要以用户的需求为一切的出发点ꎮ当前ꎬ在创建地方协同创新机制过程中ꎬ各方面将重点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ꎬ却忽视了用户的需求ꎬ地方中存在的很多推动创新的 需求源 未能得到重视ꎮ无论是地方政府ꎬ还是企业㊁高校㊁科研院所等ꎬ国家政策与发展规划是其目光追随的重点ꎬ对用户需求却缺乏关注ꎬ 政-产-学-研 未能达到 用 这一环节ꎬ这样就源于此ꎬ这也造成了全国范围地方协同创新大同小异的局面ꎮ所有层面都围绕着高层ꎬ却忽视了创新发展的痛点问题ꎬ这是一种根基不稳ꎬ没有生命源泉的创新机制ꎮ二㊁从创新角度出发给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建议(一)健全协同创新制度体系ꎬ明确创新主体权利义务制度是各项活动开展的依照ꎬ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同样如此ꎬ首先要在响应党中央㊁国务院 双创 精神ꎬ在创新创业已有的政策和制度上ꎬ着重强调 双创 工作中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作用ꎬ加快地方协同创新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ꎬ促使各部门密切交流ꎬ促使创新政策的协同效应得以有效发展ꎮ建立这样的体系ꎬ最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政府的角色㊁权力和职能ꎮ促进地方清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ꎬ要做到权力的明确ꎬ使政府简政放权ꎬ实现对政府权力的透明化监督ꎬ最大限度地发挥权力的效能ꎻ推动 放管服 改革进展ꎬ使地方政府明确自身在协同创新机制中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职能ꎬ逐渐转型为服务型政府ꎬ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公共服务㊁宏观管理以及政策引领等方面的水平ꎮ其次ꎬ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也要对地方协同创新中高校㊁科研院所㊁用户及行业企业的权利㊁义务与责任进行明确ꎬ使他们能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ꎬ进而各抒己见ꎬ推动创新创业的快速发展ꎮ特别是要推动 政 产 学 研 用 一体化合作关系和保障制度的建立ꎬ使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地位和云从程序在制度层面得以明确ꎮ(二)制订协同创新目标规划ꎬ构筑地方创新发展生态如果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推进没有目标可言ꎬ那么这将是一个不实际的存在ꎬ其作用更是无法得到有效发挥ꎮ地方协同创新系统在之后的发展改革中ꎬ其涉及的各方面主体ꎬ包括地方政府㊁科研院校等ꎬ都应该参与到地方协同创新机制中长期构建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中ꎮ相较于其他机制ꎬ地方创新机制同样是由虚拟的沟通交流体系㊁创新行动体系㊁组织领导体系以及信息反馈体系几个部分构成ꎬ要想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得理解ꎬ并且将其转化为工作方式方法ꎬ就必须要明确分解㊁界定地方协同创新之际的高年㊁作用㊁结构以及内容ꎮ不同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不同和独特之处就在于此ꎮ地方协同创新机制应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机制ꎬ并根据当地社会需要设定重点问题㊁所需条件以及目标效果等ꎮ(三)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ꎬ激发协同创新持久动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法研究可得ꎬ利益分析是地方协同创新长效工作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ꎬ要在政产学研用多方主体协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方意见ꎬ进而为地方协同㊀㊀㊀(下转第10页)三㊁提高国有企业政工师工作质量的措施(一)提高政工师的素质在国有企业中员工人数较多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ꎬ政工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ꎬ并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ꎬ这样才能更好处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ꎮ在企业管理中ꎬ政工师需要具备较好的言谈技巧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ꎬ这样才能为员工化解各种矛盾ꎬ并为员工树立正面㊁阳光的形象ꎮ在国有企业中担任政工师一职ꎬ必须要对该岗位有充足的热情ꎬ并热爱自己的岗位ꎻ同时还需要关心每一位员工及家人ꎬ给员工最大化的关爱ꎬ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ꎮ尤其是针对一些深陷困境的员工ꎬ在心理上安慰和辅导员工ꎬ促使与员工之间搭建一座信任的桥梁ꎻ还需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新方式ꎬ最大化实现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ꎮ(二)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在国有企业管理中ꎬ政工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了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ꎬ促使企业拥有健康的发展方向ꎮ所以政工师必须要意识到岗位的重要性ꎬ并注意自己的工作应以企业为中心ꎮ政工师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时ꎬ还需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ꎬ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的不足之处ꎬ是否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ꎬ改善工作方法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ꎮ政工师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ꎬ就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到其中ꎬ做好本职工作ꎬ针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ꎬ必须要及时有效的解决ꎬ同时还需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ꎬ促使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全面㊁深入地开展下去ꎮ(三)将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ꎬ在国有企业管理中ꎬ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不断诞生ꎬ那么在政工师工作中ꎬ就应该把当下最先进最科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ꎮ在终身学习理念下ꎬ政工师要想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ꎬ必须要不断给自己充电ꎬ促使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做到与时俱进ꎬ同样还需要多读多写ꎬ促使自己的思路和观念始终走前企业的最前面ꎮ政工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文化素养ꎬ才能满足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求ꎬ促使企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ꎮ这些对于政工师而言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政工师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ꎬ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ꎮ四㊁结语综上所述ꎬ政工师是员工之间良好的润滑剂ꎬ是国有企业幕后工作者ꎬ是企业组织与氛围的营造者ꎬ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在国有企业中ꎬ大部分员工都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对待ꎬ只注重自己是员工ꎬ做好本职工作即可ꎮ而政工师的存在主要是对这些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ꎬ改变员工的认识和思想ꎬ拓展员工的知识和视界ꎮ而我国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ꎬ对国有企业政工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ꎬ所以当下必须要提高政工师的素质ꎬ坚持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ꎬ将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ꎬ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国有企业政工师的工作质量ꎮ参考文献:[1]张伟.政工师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ꎬ2018(8):89-90.[2]高艳红.国有企业管理中政工师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探究[J].青年时代ꎬ2016(13):227.作者简介:崔海荣ꎬ青海西矿杭萧钢构有限公司ꎮ(上接第2页)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ꎮ为此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ꎬ应肯定企业盈利的性质ꎬ为企业的利益提供保障ꎬ使协同创新机制能够有效应对甚至解决企业在营销㊁人才供给及生产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ꎬ使企业能在这一过程中看到利润ꎬ大大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ꎬ进而使其创造性得以激发ꎮ其二ꎬ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推动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ꎬ对所有创新所得收益根据各个主体贡献的大小进行合理的分配ꎬ多劳多得ꎮ其三ꎬ完善奖励机制ꎬ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理的奖励ꎬ进而激发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协同创新机制ꎬ并为推动机制发展而发挥自身能力㊁智慧ꎮ(四)培育合作共赢创新文化ꎬ营造平等参与互动氛围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ꎬ必须得到重视ꎮ要想有效推进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发展ꎬ就必须要重视文化的力量ꎬ一是要重视创新型文化的培育发展ꎬ同时要一次为基础对地方特有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ꎬ推动平等㊁共赢协同创新文化的发展ꎬ升级发展创新型文化ꎮ地方政府首先应改掉 以官为尊 的传统固守思想ꎬ大力发挥自身的服务能力ꎬ树立合作和责任观念ꎬ利用有利条件为协同创新发展营造氛围ꎬ并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积极发挥代工作用ꎬ保障和支持协同创新的发展ꎮ高等院校应不断升华和延伸大学文化ꎬ在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团队协作㊁联合攻关以及协同育人等方面的优势ꎬ要将其特有的文化创新的传承的功能进行有效发挥ꎬ进而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ꎮ当前企业中的企业文化同样属于合作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一种ꎬ可合理的对其进行融合发展ꎮ三㊁结束语综上所述ꎬ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创新型文化的培养是构建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第一步ꎬ随之还要对地方传统文化㊁行政文化㊁企业文化以及大学文化进行有利的吸收ꎬ形成系统创新文化ꎬ进而促进新时期创新创业和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ꎮ作者简介:杨静ꎬ谢金良ꎬ廊坊职业技术学院ꎻ王峰ꎬ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ꎻ王海伟ꎬ廊坊市第四中学ꎮ。
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f3eb28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9.png)
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特点
跨界合作
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跨越了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不同领 域之间的深度合作。这种跨界合作可以带来不同领域的优势和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和创新 。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政策支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
和资金支持,导致合作难以推进。
02
协调机制不健全
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合作项目难以得到全面有
效的推进。
03
评价机制缺失
政府对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难以对合作项目
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企业层面的问题
推动科技创新
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可以促进科技 创新和技术转化。通过政府、产业、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加快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进 步和创新发展。这种培养模式还可以 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03
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 题
政府层面的问题
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适应了当前经 济发展的需求,加强了政府、产业、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 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这种培养模 式可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通过跨界合作 、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提高了研究 生培养质量。这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了研究生实际应 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 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54821ffab069dc5122011a.png)
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刘进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3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作用日益重要,产学研合作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思想的有效实现途径。
山东省的产学研合作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文章分析了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对推动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 G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4-0182-03我国从1992年开始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政府将产学研合作定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并从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思想的有效手段,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发展模式,然后以山东省为例,重点分析了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推动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国内产学研合作现状1.1 国内产学研合作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主要围绕影响因素、合作创新机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开展。
姚潇颖[1]等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为技术创新、结构和环境,其中技术创新因素影响尤为突出。
王国红[2]等在阐述产学研合作与集成创新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认为限制集成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合作主体实力、沟通和信任。
丁桂香[3]从理论层面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投入、激励和制约以及沟通等运行机制。
泸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及对策建议
![泸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b9048f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b.png)
战略与决策DECISION—MAKING/CONSULTANCY泸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及对策建议♦李皓辰王利熊燕摘要泸州作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关键节点城市,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先行区”,为泸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省成渝地区经济科技意泸州市辖区内代表性的51家企业,川渝地区5所高校作为调查样本,对泸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主及对策行入研。
关键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策建议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一)政府引导,校(院)企协同创新意识日益增强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51家企业中,90%以上企业都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合作院校主要涉及了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2。
余家高校及院所。
其中,与四川大学合作的企业占比高达40%,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的企业达18%,与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南医科大学合作的企业分别占4%,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和四川轻化工大学合作的企业分别占2%,与其他院校合作的占比达38%。
在这些企业当中,与四川大学合作占比最高,主要原因是泸州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从2013年开始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每年共同1000,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协同合作,大的调了企业与四川大学开学研合作的性。
前,泸州市人民政府已经同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1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泸州产学研协同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成效显著,期,泸州市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学研达到600余项,了医、、农业、、化工等。
调查,60%以上企业学研协同有了和,的合作成20%达或,30%企业了企业主业,高了企业,了企业市占有。
在合作上,方主要以共建—)室或工研中、共享人:、成立业等开合作。
调查显示,期政府,企业作主体的技术攻关超50余,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超100。
成功实施了“10吨/年聚碳酸酯工业化示范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等一批重大产学研协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提升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国家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本文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研究背景,以协同创新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协同创新理论,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促进社会技术创新模式,综合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优势资源。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水平,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高校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相关各方的协同创新和发展,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鉴于产学研合作涉及政、产、学、研、金、用等多个单元,必须多方协同并进,才能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协同创新理论介绍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将其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1]国内以许庆瑞为首的浙江大学创新管理研究团队,先后采用理论推导、案例研究、统计实证等方法,以全面创新管理为中心,连续、系统地对协同创新进行了多角度、不断深入的研究,从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技术—市场创新的协同与管理,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创新,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
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是管理创新,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国别界限,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限度整合。
随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断加速,协同创新重要性日益凸显,协同创新思想已经成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协同创新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主要表现拥有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分享机制,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可以便捷地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开展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合作[2]。
将协同创新理论上升到宏观层面,其主要形式和具体运作方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
有研究学者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
”[3]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通过产学研用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要求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攻方向,将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实现创新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国内,201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苏州大学等牵头单位申请的17家中心成为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此外,南京理工大学深化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服务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南京农业大学协同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很好地将“学校科研思路”和“企业生产思路”紧密地统一于一体,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推广服务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合肥工业大学通过构建协同纽带和桥梁,以及协同创新能力的积累和培养,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高度结合,等等。
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产学研协同创新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
美国硅谷的“联合创新网络”;美国北卡三角科技园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本《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法》提出的企业协同创新;韩国“技术研究组合”提出的若干行业大科学工程;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协同创新网络;以及目前美国最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组建模式:“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模式[4],等等。
三、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产学研合作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协同创新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主要表现为政府政策环境不完善、政策导向不够清晰和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政策方面,虽然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还没有形成体系,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如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利益分配等方面暂时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
另外,各级政府在政策导向方面,如人事、税收、考核等方面的导向还不是十分清晰和有力,有待进一步完善,以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
极性。
2、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要表现为产学研各方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不足。
高校院所方注重科研和技术开发,对成果转化重视程度不够,至少在政策、制度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企业方注重经济效益,倾向于一揽子打包合作,将产学研合作中风险和成本不恰当地转嫁到高校院所方,使得很多合作仅仅停留在浅层,解决部分技术问题,无法形成长期、深入的合作;政府方面在不断加强引导,但尚未形成政策氛围,无法形成有效的外在动力。
3、产学研协同创新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主要表现为产学研合作经费总量少,需求面广,来源渠道有限。
企业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压力往往望而却步,希望政府或其他方面共担风险。
但目前由政府、风投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还有待建立健全。
以产学研基地建设为例,产学研基地一般由高校和地方政府投资共建。
如果在培育期内不能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一旦过了培育期,或者需要增加投入,资金问题就会凸显,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
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强调控,推进政策协同优化
政府要加强调控,紧密围绕国家规划和相关政策,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基础和经验,拟定出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主要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立法保障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扶持力度的加强,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介服务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着手,解决制约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的政策瓶颈,推进政策协同优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5]。
2、鼓励引导,打造协同驱动体系
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并行推进,打造协同驱动体系。
内部驱动主要包括经济效益驱动,精神激励驱动,主要体现为产学研各方,包括企业、高校院所等,在产学研合作中是否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以及是否可以在精神上获得相应的激励。
外部驱动主要包括政府支持驱动、科技进步驱动和市场竞争驱动,政府通过出台支持和保障政策来引导产学研各方推进协同创新,科技进步从科学技术角度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此外,市场竞争会对产学研合作各方,尤其是企业方形成有力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3、拓宽视野,构建融资投资体系
融资投资体系的构建,需要产学研合作各方共同协作,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投资体系,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将现有的高校投入、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和政府投入
进行固化和拓展,同时积极引入银行、保险、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努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带动、社会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投资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弥补产学研合作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筹资能力、政府支持、私人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资金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技委《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20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3]严雄.产学研协同创新五大问题亟待破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3-20.
[4]武学超.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与经验——以I/UCRC模式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5]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