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7a3b26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3.png)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石壕吏》。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石壕吏》是八年级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这一单元的文章及诗作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编者在单元提示中提出:要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且要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需要教师正确引导的年龄阶段,并且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于诗歌不分,更是要带领学生反复品味朗读。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两个目标:第一,反复诵读诗歌,品味其中诗句的意境;第二,感悟其中哲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从学习方法上来说,我将尽力使用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于是,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我将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预习环节,学生代表PPT展示预习成果环节,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环节,教师提问设疑环节,学生交流探究环节,课外拓展环节。
首先说一下预习环节。
所谓预习是中学生按照要求处理一些常规问题的环节,把文中不认识的字词查清楚,因为这是一篇古诗,因此文中很多注释的熟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还有对作者杜甫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等等。
其次,学生代表PPT展示预习成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最主要的是老师事先将全班同学分组,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课前共同寻找材料和制作PPT,到了课堂上每组同学请代表上台展示本组PPT,这个环节不但让学生自主积累了知识、还学会了筛选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能力。
第三,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环节。
本文需要反复地品读才能感受其中的寓意,因此我认为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初中语文《石壕吏》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课堂实录教学观摩与点评听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
![初中语文《石壕吏》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课堂实录教学观摩与点评听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a6e1b93c1ec5da51e27099.png)
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一)(表六)
执教者:学校:时间:
班级:七年级科目:语文课题:石壕吏课型:教读
一、教学过程记录
1、导入课文
(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
(2)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
(1)石壕吏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
(2)而老妇人是如何应对石壕吏的?
3、深入研读
(1)指导朗读;
(2)补充石壕吏与老妇人的对话;
(3)同学演绎石壕吏与老夫人的对话;
(4)对于老夫人这样苦难的家庭,石壕吏与诗人分别持怎样的态度?4、写作赏析
(1)本诗采用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补充侧面描写的例子——《陌上桑》。
5、总结内容
杜甫诗歌常见主题:忧国忧民
6、布置作业
三、观课报告
章老师在课前有让学生介绍古诗的环节,把它作为课前常规坚持下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发言者公众演讲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益处。
章老师在讲课前带领同学们一起了解了一下杜甫这个诗人的背景,以及当时的具体的历史时代背景。
章老师非常强调知人论世,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及诗人所处的时代,将能更好的体会诗歌情感。
我挺喜欢的一个环节即“补写”环节,补充写出石壕吏逼问的话,以及老妇人回答的话。
使学生充分地进入诗歌情境,发挥了学生想象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有一处略觉不妥:在讲解侧面烘托的描写手法时,章老师举了《陌上桑》中罗敷的例子。
对美女的描写以及讲解过程中引起的学生情感、兴趣点上的变化与骚动,都不大利于传达本文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哀悯之感。
以此而知,即使是举例子,也要考虑内容的契合度以及情感思想上的契合度。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b6bb68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b.png)
《石壕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在语言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故事情节。
同时,它在思想内涵上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言文基础,但对于唐代历史背景以及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珍惜和平的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学习诗人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3826363f7ec4afe04a1df73.png)
《石壕吏》说课稿一、说教材:《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
《石壕吏》语言凝炼、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
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1.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初步尝试鉴赏诗歌,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法:1.朗读法: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
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趣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导演编导课本剧、情景对话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
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2)合作。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4679a2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5.png)
《石壕吏》说课稿《石壕吏》说课稿1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重点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
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
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
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
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石壕吏》说课稿(精选4篇)
![《石壕吏》说课稿(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2d8c4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c.png)
《⽯壕吏》说课稿(精选4篇) 作为⼀位不辞⾟劳的⼈民教师,时常需要⽤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壕吏》说课稿(精选4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壕吏》说课稿1 我主要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三个⽅⾯进⾏说课。
⼀、说教材 《⽯壕吏》是⼋年级第五单元的最后⼀篇课⽂《杜甫诗三⾸》的第三⾸。
这⾸诗写的是⼀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仅⽤120字就栩栩如⽣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精练得⽆以复加。
《杜甫诗三⾸》中的《望岳》是诗⼈24岁时的作品,《⽯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的杜甫已经47岁了,诗风由开元盛世时的雄伟深远凝变为深沉含蓄。
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及本诗的内容思想、写法上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标确定为: 1、读懂诗⽂⼤意,积累⼀些⽂⾔词语,如“新”、“室”、“裙”、“前途”等古今异义词;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课堂上达到基本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理解作者“语不惊⼈死不休”的精炼语⾔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题⽬和主要描写内容的关系,了解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4、感受诗歌中忧患苍⽣、悲天悯⼈的圣⼈情怀。
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其中,重点是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说教法学法 《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的个性化⾏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
”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读好了,也就学好了。
本⽂的教学,我将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建⽴起⽂本和学情之间的联系,使⽂本特点被学⽣认知、理解和领悟,才算完成了⼀次教学从此岸到彼岸的摆渡。
石壕吏评课稿
![石壕吏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43dc71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0.png)
石壕吏评课稿《石壕吏》说课稿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杜甫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写的“三吏”、“三别”都植根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历来被称为“诗史”。
《石壕吏》作为其中的一篇,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
而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经久不衰的经典篇目,更加体现了《石壕吏》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石壕吏》却被简单操作为“讲解字词——文章大意——主题概括——全文背诵”等几个粗略的步骤进行学习,“不求甚解”式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讲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可见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积累基本的语文常识的基础上读懂,并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篇诗歌作为一篇典型的叙述性诗文,体会叙述性诗文的写作特色是必要的,其中的语言美,含蓄美都需要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文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把握。
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在事实的诉说中寄予了作者对安史之乱的控诉和对百姓的无限同情。
深入地学习叙述性诗歌的写作特点,理解本首诗歌的主旨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在《石壕吏》这篇古诗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诗歌的内容,而且要通过词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内容到形式的把握上升至审美情趣的提高。
以上这些便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1、提问法。
本首诗歌,语言看似浅白易懂,但由于学生知识和阅历尚浅对于其蕴含着的深意不一定能注意到,这就需要老师提问引导,从而拓宽本首诗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品析词句法:通过词语的比较、意义的发掘、情感的体会,品赏评议,体会本首诗歌的语言的精简美、含蓄美和诗歌的工整美、气势美。
石壕吏说课稿(通用6篇)
![石壕吏说课稿(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6e1e0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a.png)
石壕吏说课稿(通用6篇)石壕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出处: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本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反复诵读课文,领会他们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这个单元还有《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和《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
二、说学情(一)学生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没有深刻的感受。
(二)在领会诗中精炼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的点拨。
三、说教法(一)创设情景、投入情感法。
因为八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社会阅历都较浅,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
(二)探究发现型教学法。
自主探究诗中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四、说学法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从授课对象看,我教的是八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是文言文知识不够丰富,因此,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学习法和情景感知法两种学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因此,在教学时我做了一下两方面的设计。
(一)自主学习法。
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去把握知识,比如我让学生借助注解、查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以及读懂课文大意。
(二)鉴于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和语言方面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师要加强指导。
五、说教学过程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爱国诗人。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石壕吏》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石壕吏》](https://img.taocdn.com/s3/m/831bd311581b6bd97e19ea0f.png)
老师是杜甫的石沟官,这本教材分别有三个,分别是王月春和本课第一,这些诗代表杜甫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和个人心情。
老师的教学思想如下:回顾前两种诗意的风格,导致创作背景,然后导致这首诗的背景---学生自由地再读一遍,注意力试图弄清楚这种感觉诗歌---终身阅读,健康组合作,理解诗意,然后报告(作为杜甫的身份见到)---概括情节的开始,发展,高潮,老师的结果基于情节开始分析和讨论---杜甫对人的态度和态度的官员。
首先,从优点看,教师教学基本技巧扎实,教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语言简单幽默,阶级思维清晰,黑板布局合理,具有良好的语言教师能力和文化素养。
从课堂教学评价,教学坚实,特别是教学一词,掌握关键词已经很好的实现,应该说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我们想探索这一课的缺点,待改进,我想我们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这是一首诗,诗歌它无疑是适合阅读的,因为诗歌本身的特点,与其他风格相比,具有强烈的感觉,精致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谐的语音学,锋利的节奏只让学生在郎朗的感觉,学生的语言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
但是这一课是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整个班级的学生只读了四次,而且有两次是阅读,一旦学生阅读了个人,老师没有利用机会来指导学生参与在评价测试中,老师自己指导学生朗读。
之后,老师赶紧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虽然从年轻教师的教学不到两年,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老师对学生的看法是不够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思考太少时间,或者急于问,或者教师而不是自问,是典型的充满教学方法的充分庭院,虽然有灵感,但还不够领导,解释太多,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室的主人,拿着学生的鼻子,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最后,老师在掌握教材方面,教师不能专注于教学和风格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选择,虽然教学链接的完整性,但没有专注于教学知识,可以说是详尽无遗。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石壕吏》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石壕吏》](https://img.taocdn.com/s3/m/a3bc750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a.png)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石壕吏》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石壕吏》该教师上的课是杜甫的《石壕吏》,本课本有三首,分别是《望岳》《春望》和本课这首,这几首诗分别代表了杜甫处于三个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和个人情绪。
该老师的教学思路如下:回顾前两首诗歌风格,引出创作背景,进而引出本诗写作背景---生自由朗读一遍,注意揣摩诗歌情感---请一生读,教师略作评价---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意,然后汇报(以杜甫的身份介绍所见所闻)---概括诗歌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教师依据情节逐层展开分析讨论---杜甫对民和吏的态度。
首先从优点看,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语言简洁幽默,上课思路清晰、板书布置合理,具备了一个语文老师优秀的功底和素养。
从课堂教学方面评价,教学扎实,尤其是字词教学、关键词语的把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应该说对于初中生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要探讨这堂课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这是一首诗歌,诗歌无疑是适合朗读的,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强烈的感情、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只有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去品悟去感受,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可是本节课在这方面做的还不足,整个课堂学生只朗读了四遍,而且还有两遍是齐读,一遍学生个人读,教师也没有顺势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试读,教师本人进而可以指导学生的朗读。
匆匆读过之后教师就急着带领学生去分组讨论去了。
其次,虽然是从教不足两年的年轻教师,但从课堂教学上看,教师的学生观认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或者匆匆问匆匆答,或者教师取而代之自问自答,属于典型的'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启发,但引领不够,讲解过多,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从而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初中语文石壕吏评课稿
![初中语文石壕吏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110e88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e.png)
初中语文石壕吏评课稿一. 引言石壕吏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列为初中语文必修课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对这篇文章进行评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二. 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石壕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该诗以描写平凡的农民石壕吏的形象为主线,同时也折射出唐代社会的富强与贫困两个方面。
白居易自己也曾亲历农村生活,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
三. 课文分析1. 内容概述石壕吏以平凡的农民形象为主角,揭示了农民的艰辛与困苦。
通过对石壕吏一家的生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贫困农民的同情之情。
2. 人物形象刻画通过对石壕吏形象的刻画,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揣摩。
例如,作者通过形容石壕吏“头悬悬,额缨缨,双耳垂肩”的姿态,传达了他浑身是汗水,疲惫不堪的状态。
同时,还通过描写石壕吏的平凡打扮和辛勤劳作,表现出他们与其他农民的普遍相似性。
3. 语言运用分析作者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词语和细腻的描写手法,为石壕吏的形象注入了生命力。
他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石壕吏与其他富裕人家相比较,以凸显出他们的贫困。
作者还使用了排比句式和修辞等修饰手法,使整篇文章的语言更具艺术性。
四. 教学方法与要点1. 阅读课堂通过学生阅读原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并提炼出重要细节。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分析石壕吏形象的塑造手法,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2. 观摩导读老师可以用录像、PPT等方式展示一些名家的朗诵,让学生在欣赏中能更好地品味诗词的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对于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进行观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仿写练习通过给学生一些写景任务,要求他们运用类似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巩固对于石壕吏课文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 心得体会石壕吏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诗文佳作,通过对于农民形象的生动描绘,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于贫苦人民的同情,更展现了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艰辛的劳动。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写作能力,使他们能从中受益并在创作中吸取营养。
石壕吏 职称说课稿
![石壕吏 职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21ab4d6aa00b52acfc7cae3.png)
2014年中学高级职称竞聘说课《石壕吏》说课稿吉林特殊教育实验学校赵迪各位评委,我说课的主题是《石壕吏》。
这是一节阅读实践活动课。
我将从教材、学情、活动构想、教学法、教学流程五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三吏三别”之一,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贵在精炼,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二、说学情我所教的高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既有聋生知识面窄,语言能力差,惯于注重表象,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等共性。
又有其特点,思维相对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敢于表达,有一定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古文赏析是他们的短板。
三、说活动构想我开发了系列实践活动课程,本课的阅读实践以能力转化为关注点,以《石壕吏》这一现实主义经典为载体,通过梳理、提炼、探问、感悟的实践,使学生愉快的获得,轻松的转化,精准的评价,自由建构知识体系,对阅读产生兴趣和自信。
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长期目标: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思维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准确流畅、富有个性的进行表达。
短期目标:①知识目标:学会准确、精炼、完整的检索信息,学习材料的整合,建立材料与情感的联系,学会倾听与交流,能准确表达情感;②能力目标: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训练、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在活动中有所创新;③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兴趣,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人性美,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教学重点、难点我把检索信息,整合材料,训练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初步形成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活动重点。
将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学习创新作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活动遵循的是我的市级创新成果《聋校语文公式法》的变形“图表法”。
尝试“自主+实践”的教学模式,依据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加工思考,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石壕吏评课稿
![石壕吏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fb1d90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0.png)
石壕吏评课稿篇一:2017江西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石壕吏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石壕吏《石壕吏》说课稿一、说教材:石壕吏》说课稿一、说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
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
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四、说设计:(一)导入:张贴在黑板上两幅对联,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石壕吏》获奖说课稿(优质)
![石壕吏》获奖说课稿(优质)](https://img.taocdn.com/s3/m/e8aa7d2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2.png)
石壕吏》获奖说课稿(优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诗的内容和情感,我将采用以下学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的语言和节奏,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注释法: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歌的意思,同时也能够积累文言词汇。
3)联想法: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4)讨论法: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并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想象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战乱的背景和百姓的苦难生活。
2、朗读环节: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同时也可以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
3、注释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歌的意思,同时也能够积累文言词汇。
4、联想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5、讨论环节: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并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想象力。
6、总结环节:通过简短的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诗的内容和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研究,我将设计以下板书:1)课文标题:《石壕吏》2)关键词:石壕、吏、老妇、差役、战乱、苦难、忧国忧民3)重点句子:一怒一苦,如椽巨笔著诗史;一听一闻,心系苍生显圣名。
六、说教学效果预设: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我预计可以达到以下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诗歌。
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3)学生能够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到诗歌平实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
4)学生能够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够理解诗人既希望唐王朝能尽快取得战争胜利,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复杂情感。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我按照“导入-朗读-品析-感受”的教学环节,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组织教学。
首先,我采用了合作探究法、诵读感悟法和自主赏析法三种学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石壕吏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1d0252a700abb68a882fbac.png)
石壕吏说课稿石壕吏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石壕吏》出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名篇。
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
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已学习了《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引导。
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只是一般性的,感受不深。
在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体会本文精炼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探究发现法、情境表演法等推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情景感知法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说教学过程: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体现语文实践这一新课标的精神,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感知大意——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演深悟情怀——质疑探究明确主旨”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具体安排是:(一)由人物画像导入,同时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
根据两幅对联请学生猜出人物“杜甫”先由学生介绍已知的杜甫生平及创作,教师补充强调要点,引出课题并板书。
然后屏显诗歌背景,明确体裁“叙事诗”。
(二)学生听范读,解决字词读音问题,把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
石壕吏评课稿
![石壕吏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650e164ad02de80d4d8404b.png)
石壕吏评课稿《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用大量篇幅记叙老妇的致词,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
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本篇属文言名篇,而八年级学生打下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第二课时的目标定为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主旨。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牢牢地抓住关键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进行,主要人物是“吏”和“妇”,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吏”的“怒”和“妇”的“苦”。
老师在本诗中设了几个想像点:让学生想像“吏”是怎样“呼”的?“妇”是怎样“啼”的?还在主体部分设置了想像问题:“你觉得这部分中老妇的一段致词是在什幺情况下说出来的?”,又问官吏都是怎样逼问的。
使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为细致,对形象的理解更加透彻,也有利于理解老妇的苦难生活和差役的残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人物描写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一次大胆创新是几乎所有板书都由学生完成,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此外,在课前组织学生精心排练了一个简单的舞台剧,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上完这节课,我感触很多。
首先,老师要适应角色转换。
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生情并茂的表演话剧的舞台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其二,老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要懂得与同学彼此合作广泛交流。
第三,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此外,在集备过程中,对每个。
石壕吏听课记录及评价
![石壕吏听课记录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68dfc1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d.png)
石壕吏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一个贫穷的壕吏的生活境况和内心世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听课记录及评价:听课记录:1.诗的开篇通过描写壕吏家中贫瘠的环境,表现出他贫穷的境况。
2.壕吏虽然在外工作,但是工资微薄,生活十分艰辛。
他每天都要携带铁锹去挖石头,劳累至极。
3.壕吏身体衰弱,面容憔悴,但他仍然坚守岗位,勇敢地面对艰难的生活。
4.诗中描绘的壕吏在严寒冬天里坚守岗位的情景令人动容。
他在寒风中挖掘石块,没有丝毫怨言和退缩之意,展现了他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5.壕吏不仅身体疲惫,而且内心孤独寂寞。
诗中提到他没有伴侣,没有儿女,形容了他在生活中的孤独和无依。
6.最后一句“问余何事重?唯艰与易否。
”表达了壕吏内心深处的思考和价值观。
他认为只有艰难与容易这两个极端可以在人的生活中衡量,其他事物都不值一提。
评价:1.这首诗通过描写壕吏的贫穷和艰难生活,展现了杜甫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切,体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和批判。
2.诗中的壕吏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敢面对困难的态度,他虽然生活贫困,但依然坚守岗位,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种乐观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
3.这首诗以朴实、真实的语言描写了壕吏的生活,没有任何修饰和浮夸,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受力。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壕吏生活中的苦难和辛酸。
4.这首诗以老百姓的视角来审视社会,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和不满,呼吁社会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境遇。
这种关怀和爱心也是当代社会需要的。
5.诗中所描绘的壕吏形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他虽然生活贫困,但却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6.通过描写壕吏的孤独寂寞,诗人呼吁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行动。
7.诗人通过壕吏的内心独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思索。
这种思考和反思具有普遍性,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八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f6ea41a0975f46526d3e1f7.png)
石壕吏评课稿八年级语文教案高老师在我们学校执教不到两年,但小年轻在公开课上的良好表现,令我这个接对师傅颇感光荣。
我觉得聪明的年轻人就应该善于把握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 展示自己,推荐自己。
下面我就高老师的课,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整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流畅。
高老师从各朝各代的文学样式谈起,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注解①的了解,从而进入对本文的学习——《石壕吏》,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前,不忘对朗读要求的明确,朗读完后,先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作整体感知:1、石壕村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围绕文中哪句话展开叙写?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作研读赏析,包括析字赏文”和添字加句”有了对文本的透彻了解后,请学生进行背诵,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所以整堂课基本上能做到一气呵成,环环相扣。
(二)老师的准备、设计比较充分。
虽然一堂课上的内容不可能完全预设,我们也反对课堂上老师不顾课堂生成、天衣无缝地按照预设的情景循序渐进地推进,但老师课前充分地设计准备,一定会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好处。
高老师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他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肯定化了不少的心思,图文并茂;有关文本及其相关知识的链接内容丰富,所以在整堂课上高老师能表现得自信、洒脱,师生之间融洽的合作,较好地处理课堂生成,我觉得比较多地还是得益于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也可以看出一个年轻老师较为端正的教学态度。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态度也应该贯穿在高老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的。
(三)学生的合作交流比较频繁,并能相时而动。
新课程比较强调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但也许是因为新课程实施了几年、老师们感觉有些疲软”的原因吧,如今的不少课堂上又开始沉寂”下去了,平时上课总感觉让学生讨论一下或议一议,太费时间,不如叫一两个学生讲一讲,然后直接给出”来得快捷,这样做虽然能使课堂教学计划如期完成,但学生整体参与课堂的情况肯定大打折扣。
但高老师的课上能经常及时地让学生动起来,可见老师平时在课堂上已养成了这样做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说课稿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杜甫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写的“三吏”、“三别”都植根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历来被称为“诗史”。
《石壕吏》作为其中的一篇,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
而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经久不衰的经典篇目,更加体现了《石壕吏》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石壕吏》却被简单操作为“讲解字词——文章大意——主题概括——全文背诵”等几个粗略的步骤进行学习,“不求甚解”式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讲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可见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积累基本的语文常识的基础上读懂,并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篇诗歌作为一篇典型的叙述性诗文,体会叙述性诗文的写作特色是必要的,其中的语言美,含蓄美都需要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文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把握。
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在事实的诉说中寄予了作者对安史之乱的控诉和对百姓的无限同情。
深入地学习叙述性诗歌的写作特点,理解本首诗歌的主旨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在《石壕吏》这篇古诗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诗歌的内容,而且要通过词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内容到形式的把握上升至审美情趣的提高。
以上这些便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1、提问法。
本首诗歌,语言看似浅白易懂,但由于学生知识和阅历尚浅对于其蕴含着的深意不一定能注意到,这就需要老师提问引导,从而拓宽本首诗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品析词句法:通过词语的比较、意义的发掘、情感的体会,品赏评议,体会本首诗歌的语言的精简美、含蓄美和诗歌的工整美、气势美。
3、自主合作探究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会组织学生自我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顺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一),疏通文意,理清顺序,把握文章整体结构本首诗歌用语比较浅显,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基本上能自我疏通文意,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进一步解决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对于疏通文章大意这一环节,尽可放手交给学生,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
当然,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通过小组交流后仍难以解决的就需要老师课堂上集中解决了。
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点,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首诗歌,作为一篇典型的叙述诗,必然有其发展顺序,学生通过之前的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不难解决这个问题。
诗的结构,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暮而“夜”,由夜而“夜久”,由“夜久”而“天明”。
诗中的三个“夜”字,正是其线索所在。
通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的发展顺序,诗歌的大体结构也就基本掌握了,对于这些环节,尽可能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当然,老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应忽视。
(二)、深入细节,由小放大,借用问题带领学生鉴赏诗歌的精彩“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在首句中,“暮”是故事发生的时间,“石壕村”作为其地点,了了五字便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可谓字字精炼,由此带领学生来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而“暮”至“夜”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什么,作者只字未提,直达“有吏夜捉人”。
为什么是“夜”才“捉人”?而且在这里,诗人不提“招兵”而用了“捉人”这样的字眼?第一个问题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一二个问题给人留下了空白和无限的想象,第三个问题不仅体现作者用词准确生动,而且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这些问题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便可,当然老师要适当的引导,这不仅可以锻炼其想象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等老翁越墙跑走了,老妇才敢于出门,由此更见其无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不仅是语言的对仗,还是诗中双方立场的对立,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无奈之苦再次显现。
简单的两句,足以让学生字字品味,体会其语言工整之美,气势之强,以及其中矛盾双方各自的姿态。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十四句,可看作一段。
而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换了三次韵,这三次换韵各自体现在哪里?三次换韵又意味着什么?在文中虽不见县吏的次次逼问,但联系前面我们知道老妇人的每一次回答都是由县吏逼问出来的,这三次换韵可能是老妇人出于无奈,在县吏的每次胁迫逼问下断断续续回答出来的。
文中虽不见字,但其声、其貌依稀可见。
再看老妇人致词的内容。
“三男邺城戍,二男附书至,一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是一次换韵,在县吏的逼问下,老妇人把自家能当兵的儿子的苦状一一哭诉出来,哪知凶恶的官吏并不就此罢休,也就有了下面老妇人的“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又一次换韵哭诉。
由老妇人的话中不仅可见官吏因不信老妇人之前的话语而往室内窥探的丑陋之状,还体现了老妇人被逼的无奈之状,在本句中“更无人”与下文有“孙”、“母”的出现发生矛盾,让人深思。
老妇人在官吏的逼问下说出了“室中更无人”的话语,而多疑的官吏不相信老妇人之语可能要上前搜家或者小孙子被惊吓而发出了声音,老妇人才不得不交代了孙子和儿媳的存在。
“出入无完裙”一句不仅道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表现出老妇人为了保护孙子和儿媳之心,因为“无完裙”没法出门见官吏。
也就有了下面老妇人再次致词换韵“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可见,老妇人前面的回答并没让官吏满意,官吏步步紧逼,无奈之下老妇人只好挺身而出。
从老妇人的回答中,可见战争的形势紧迫,即使是一把年纪的老妇人了也不放过,还要连夜赶去战场,准备明天的早饭。
在老妇人的致词过程中,官吏虽然凶恶,老妇人虽然可怜,但作者始终未出面阻止这一切,是否能就此判定作者与忧国忧民而著称的诗人形象有点不符呢?利用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在这里,老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知道石壕吏强抓兵丁是代表朝廷方面扩充军队以平叛。
再问学生,杜甫对安史之乱的立场、态度,使学生知道他也是痛恨叛乱,支持朝廷平定叛军的。
由此,学生就找到了答案,杜甫没有正面更强烈地谴责“吏”的理由就在于原则上支持朝廷。
但目睹了民众被强抓壮丁之苦,又十分同情、痛心,因此对“吏”只是侧面地作了含蓄揭露、批判。
无论是吏还是老妇人还是生活在战争之苦下的千千万万的百姓,又或篇二:说课稿·石壕吏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
接下来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效果预设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地位及作用:《石壕吏》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最为传诵的典范之作。
能够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2、内容简析:《石壕吏》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内容集中,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
按照时间顺序,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它与前两首诗的题材不同,是一首叙事诗。
二、说学情:学生在本课的第一课时已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文本疏通、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感受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这些还有待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古今异义词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初步把握杜甫诗作主要风格,理解?诗史?和?诗圣?的含义。
(3)、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精炼的语言。
(2)、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4.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5.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1.朗读法: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
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
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
先生读,互评,再视频朗读,生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积极参与学习。
本课以关键词语、关键诗句设问,引导学生学习,最后设臵表演剧本,鼓励学生创新、合作。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及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1.诵读法:在诵读中熟悉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品悟文本语言及作者思想感情。
2.圈点批注:在诵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