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讲义1:蕴涵

合集下载

语用学课件-预设与蕴涵

语用学课件-预设与蕴涵

The projection problemThere is a basic expectation that the presupposition of a simple sentence will continue to be true when that simple sentence becomes part of a more complex sentence.This is one version of the general idea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sentenc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its parts.However,the meaning of some presuppositions (as ‘parts’) doesn’t survive to become the meaning of some complex sentences (as ‘wholes’).This is known as the projection problem.In example [12],we are going to see what happens to the presupposition q (‘Kelly was ill’) which is assumed to be true in the simple structure [12c.],but which does not ‘project’into the complex structure [12h.].In order to follow this type of analysis,we have to think of a situation in which a person might say: ‘I imagined that Kelly was ill and nobody realized that she was ill.’[12]a.Nobody realized that Kelly was ill.(=p)b.Kelly was ill.(=q)c.p>>q(At this point,the speaker uttering[12a.] presupposes[12b.].)d.I imagined that Kelly was ill.(=r)e.Kelly was not ill.(=NOT q)f.r>>NOT q(At this piont,the speaker uttering[12d.]presupposes[12e.],the opposite of [12b.].)g.I imagined that Kelly was ill and nobody realized that she was ill.(=r&p)h.r&p>>NOT q(At this piont,after combining r&p,the presupposition q can no longer be assumed to be true.)In an example like [12],the technical analysis may be straightforward,but it may be difficult to think of a context in which someone would talk like that.Perhaps example [13]will contextualize better.In an episode of a TV soap opera,two characters have the dialog in [13].[13]Shirley:It’s so sad.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Jean: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We know that now.If we combine two of the utterances from [13],we have the sequence, ‘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Identifying the different propositions involved,as in [14],we can see that the presupposition q in [14b.] does not survive as a presupposition of the combined utterances in [14e.].[14]a.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p)b.George got Mary pregnant.(=q)c.p>>qd.He didn’t get her her pregnant.(=r)e.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p&r)f.p&r >>NOT qOne way to think about the whole sentence presented in [14e.] is as an utterance by a person reporting what happened in the soap opera that day.That person will not assume the presupposition q (i.e. that George got Mary pregnant) is true when uttering [14e.].A simple explanation for the fact that presuppositions don’t ‘project’ is that they are destroyed by entailments.Remember that an entailment is something that necessarily follows from what is asserted.In example [13],Jean’s utterance of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 actually entails ‘George didn’t get Mary pregnant’ as a logical consequence.Thus,when the person who watched the soapopera tells you that ‘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you have a presupposition q and an entailment NOT q.The entailment (a necessary consequence of what is said) is simply more powerful than the presupposition (an earlier assumption).The power of entailment can also be used to cancel exastential presuppositions.Normally we assume that when a person uses a definite description of the type ‘the X’ (for example, ‘the King of England’),he or she presupposes the existence of the entity described,as in the utterance of [15a.].Also,in any utterance of the form ‘X doesn’t exist’,as in [15b.],there is an entailment that there is no X..But does the speaker of [15b.] also still have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entity described?[15]a.The King of England visired us.b.The King of England doesn’t exist!Instead of thinking that a speaker who utters [15b.] simultaneously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King of England (=presupposition) and that there is not a King of England (=entailment),we recognize that the entailment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presupposition.We abandon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As already emphasized,it may be best to think of all the types of presuppositions illustrated in Table 4.1 as ‘potential presuppositions’ which only become actual presuppositions when intended by speakers to be recognized as such within utterances.Speakers can indeed indicate that the potential presupposition is not being presented as a strong assumption.Possessive constructions such as ‘his car’have a potential presupposition (i.e. he has a car) which can be presented tentatively via expressions such as ‘or something’,as in [16].[16]a.What’s that guy doing in the parking lot?b.He’s looking for his car or something.In [16b.],the speaker is not committed to the presupposition (he has a car) as an assumed fact.It is worth remembering that it is never the word or phrase that has a presupposition.Only speakers can have presuppositions.Ordered entailmentsGenerally speaking,entailment is not a pragmatic concept (i.e.having to do with speaker meaning),but instead is considered a purely logical concept,symbolized by‖-.Some examples of entailment for the sentence in [17] are presented in [18].[17]Rover chased three squirrels.(=p)[18]a.Something chased three squirrels.(=q)b.Rover did something to three squittels.(=r)c.Rover chased three of something.(=s)d.Something happened.(=t)In represen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entailment between [17] and [18a.] as p‖- q,we have simply symbolized a logical concequence.Let us say that in uttering the sentence in [17],the speaker is necessarily committed to the truth of a very large number of background entailments (only some of which are presented in [18a.-d.]).On any occasion of utterance [17],however,the spaeker willindicate how these entailments are to be ordered.That is,the speaker will communicate,typically by stress,which entailment is assumed to be in the foreground,or more important for interpreting intended meaning,than any others.For example,in uttering [19a.],the speaker indicates that the foreground entailment,and hence her main assumption,is that Rover chased a certain number of squirrels.[19]a.Rover chased THREE squirrels.b.ROVER chased three squirrels.In [19b.],the focus shifts to Rover,and the main assumption is that something chased three squirrels.One function of stress in English is,in this approach,clearly tied to marking the main assumption of the speaker in producing an utterance.As such,it allows the speaker to mark for the listener what the focus of the message is,and what is being assumed.A very similar function is exhibited by a structure called an ‘itcleft’construction in English,as shown in [20].[20]a.It was ROVER that chased the squirrels.b.It wasn’t ME who took your money.In both examples in [20],the speaker can communicate what he or she believes the listener may already be thinking (i.e.the foreground entailment).In [20b.] that foreground entailment (someone took your money) is being made the shared knowledge in order for the denial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to be made.The utterance in [20b.] can be used to attribute the foreground entailment to the listener(s) without actually stating it (for example,as a possible accusation).It is one more example of more being communicated than is said.。

语用学讲义1:蕴涵

语用学讲义1:蕴涵

11、在练习6里,我们注意到落在一个词上的重音可以 用来凸显某一特别的蕴涵。某些句子结构也可以做到, 尤其是在没有重音表示的书面语里特别有用。后一种 句子一般叫作分裂句(cleft sentence):
(a)The PAINTERS broke the window.(口语) (b)It was the painters who broke the window.(书面语)
5、在下面每组对话中,请找出从语义学观点来看是 冗余(redundant)或矛盾(contradictory)的信息。 然后用语用学术语这些信息可以告诉听话人些什么。
(a)Tome:What’s your stepmother(继母)

like?

Bob: Well, she’s a woman and she married
并设想有一个语境使表面上无意义的话段对听话人而言是有有意义11在练习6里我们注意到落在一个词上的重音可以用来凸显某一特别的蕴涵
第2讲 蕴涵
1、看以下出自广播和电视播音员之口的一个 个“话语片段”。它们有什么问题?
(a)It’s been an amazing year for Crystal Palace over the past 12 months.
(b)The robbery was committed by a pair of identical twins,both are said to be about age 20.
(c)Send in your competition answers with your name,age,and how old you are.
4、在以下每对句子中,假设其中一个句子是人为性 正确的话,另一个句子是否也自动正确?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义项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
男人:男性的成年人。 女人:女性的成年人。
(1)用来对比的应该是指称同一种类 对象的词语
(2)语义特征分析应该先从指称事物 最小类别成员的一组词语开始,如有需 要,再进一步扩大对比分析的范围。
最小语义场的确定可参考有关对象 的分类,在许多情况下,最小语义场与 某一对象的最小类别相应。例如:
1、词语搭配受语法规则的制约 2、词语搭配受语义条件限制 3、词语搭配受每个语言的词义系统限
制 4、词语搭配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 5、词语搭配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
和修辞效果
李老师看到了王老师,王老师也看到了 李老师。
李老师看到了一头猪,这头猪也看到李 老师。
李老师看到了一块石头。
她姐姐是一个单身汉。(×) 她:[第三人称][女性] 单身汉: [-女性]……
语调形式等来表达的意义。 1、词所指称的事物及其结成的关系
(1)词汇意义 (2)关系意义 语法关系意义
语义关系意义 (3)句式意义 2、说话人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的总态度。 (语气意义)
(二)语用意义
句义一方面取决于该句子的语言 意义,一方面又取决于语境等句子的外 部因素。
二、词语的搭配
正确的词语搭配是使句子有意义的基本 条件。
请把门关上!
预设:门是开着的。
说话者具有支使听话者的条件。
说话者知道听话者有能力做这件
事。
(2)预设的语用特征 1. 预设的合适性 预设的真实性是包含该预设的语
句合适(真实有效)的前提条件。 2.其次,预设具有已知性,是已知
信息。 3.预设具有可取消性。
我绝不会让我的妻子伤心。 预设:我有妻子。 如果我有妻子,我绝不会让我的妻子伤心。
[上圆下平、用发酵的面粉蒸成、无馅] [上圆下平、用发酵的面粉蒸成、有馅]

第六章 语用学(预设和

第六章  语用学(预设和

第四节 语言的接触

三、多语共用 (一)社团双语和个人双语 (二)自然双语和 认为双语 四、语言接触 (一)语言融合的成因 (二)语言融合的方式:1、自愿融合 2、被迫 融合 五、语言混合:1、皮钦语 2、克里奥尔语
二、地域方言

(一)地域方言的成因 1、交际的阻隔 2、异族语言的影响 (二)地域方言的差异 (三)地域方言的发展
地域方言的论述《颜氏家训 音辞篇》

“自兹厥后,音韵铎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 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旨,失在浮浅,其辞多 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 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 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 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紫为 姊,以洽为狎,如此之例,两失甚多。“

b. Assertion:drink(Akiu,red wine)
指示语的类型



指示语一般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空间指 示、社交指示、语篇指示。 人称代词的人称指示用法: 谁去呢? 我去——你去——您去 我们去——咱们去 我们去,你留下。
指示语的常规用法和变异用法



(1)荔枝原产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我=我 们) (2)我们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 “骆驼”……(我们=我) (3)他这个人很内向,你问他十句,他才回答 你一句。(不定指:你、他)
(二)预设触发语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语用学是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以语言使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语言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语言结构本身,而是涉及语言语境、语言使用者和言语行为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补充。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语境和语言使用的关系:语用学着重研究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和目的来选择适当的语言使用方式,因此语境会对语言的使用起着决定性作用。

2.强调言语行为的功能:语用学强调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进行的言语行为,而不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语用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和信息传递的目的,以及语言的效果和效用。

3.研究语言行为的策略和技巧:语用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研究人们在不同的社会语境和社会角色中所使用的语言行为策略和技巧。

在不同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根据所处的角色和目的来选择适当的语言行为策略和技巧,例如委婉语、讽刺、比喻等修辞手法。

4.强调言语交际的合作性:语用学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合作性行为,需要交际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

因此,语用学也研究交际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交际过程的合作性特征。

语用学的应用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语言教学提供理论基础: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应用和交际功能,为语言教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

2.提高社交交往的能力: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交交往中的言语行为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交交往中的语言使用规则和交际技巧,提高社交交往的能力。

3.改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和交际习惯存在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习惯和言语行为,从而改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4.促进语言技能的提高:在语用学的研究中,人们需要理解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和信息传递的目的,这可以促进人们语言技能的提高,从而提高语言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语用学演示文稿·修改版

语用学演示文稿·修改版

三原则运用的顺序
• 列文森指明:量原则、信息原则、方式原 则这三个原则的运用是有顺序的,总的来 说是: •
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
预设
• 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 • 1892年《意义和所指》(On Sense and Reference) • Voraussetzung(德文,指“预设”) • 1905年 罗素(Bertrand Russell) • 1950年 斯特劳森(P.F.Strawson)
会话含义
• 1.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 • 格赖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完成了从 意义(meaning)到含义(implicature)的过 渡。发展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即语用推 理。
• 2.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 • • • • • • 列文森三原则: 1.量原则(Q—原则) 说话人不少、受话人不多 2.信息原则(I—原则) 说话人不多、受话人不少 3.方式原则(M—原则) 常规、非常规
• 蕴涵(entailment) • 预设(presupposition) • 列文森: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由语言词语的 语义详尽说明来预测预设的理论。这样的 一种理论在本质上是混合型的:预设将不 自成一类,而是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复杂 的互相作用的一种结果。 (levison,S.C.1983:Pragma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言语行为
• 1955年奥斯汀(J.L.Austin)(1911--1960) 英国哲学家。 • 言语行为理论(theroy of speech act) • 施为句(performative sentence or performative utterance,简称performative)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語義和語用第五章語義和語用语义是以语音形式表达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语言意义: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不受语境和语境的影响。

语用意义:指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暂时的、隐含的意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使用的最小符号,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

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包括新词、古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其特点为: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二词的词汇意义1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它这包含三个方面: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2色彩意义也称词的“修辞意义”,是指以理性意义为基础附加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联想色彩。

a感情色彩:是指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主观感情评价和态度。

有褒、贬、中性之分。

b形象意义:词在获得理性意义的同时,还往往因对对象的描绘而具有某种形象感。

①内部形式比较生动的复合词;②拟声、绘色、摹状的词;③具有比喻义的词。

c语体意义:词用于不同的语体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d联想意义:通过理性意义或语音中介的联想而产生的,大多具有民族特点。

3搭配意义一个词经常与一些词组合而不与另一些词搭配,这种由于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搭配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1一般。

在复合词的词义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词义的泛化中,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它还必须包含能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特征,但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

语用学蕴涵与语用含义的区别和联系

语用学蕴涵与语用含义的区别和联系

语用学蕴涵与语用含义的区别和联系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用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语用学蕴涵与语用含义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本文将从理论上对语用学蕴涵与语用含义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探讨。

首先,要从基本概念的定义上来理解语用学蕴涵与语用含义的区别。

语用学蕴涵一般指的是一句话或话语的背景,即它所涉及的情境。

而语用含义就是指这句话或话语表达的实际意义。

例如,一句话“我饿了”,语用学蕴涵是指说这句话的背景,也就是此时此刻这个人饿了,而语用含义则指说这句话的意义就是表示这个人现在需要吃东西。

其次,要从语用学蕴涵与语用含义的功能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语用学蕴涵可以帮助话语的发言者表达其情境的内容,在话语的接收者解码过程中,语用学蕴涵可以更轻松地把话语的意思传达给人们从而形成共同的沟通。

而语用含义的功能则是负责把话语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它可以帮助话语的发言者表达其本意,也可以帮助话语的接收者正确理解话语的内容。

最后,要从具体例子来说明语用学蕴涵与语用含义之间的关系。

有趣的是,在一些情况下,语用学蕴涵可能和语用含义会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一个晚会的场景中,一位男士把令人愉快的台词“累了,我们走吧”说给另一位女士,表达的语用学蕴涵可能是想邀约这位女士,而其语用含义则可能是希望两人一起离开开心玩耍的晚会,而没有想象中的暧昧含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语用学蕴涵和语用含义是有一定区别的,但它们也有联系。

语用学蕴涵是话语表达意义的本质所在,它可以提供背景信息,有助于话语的发言者成功地表达他们的情境;而语用含义则是用来表达话语的实际意义的,它可以帮助话语的接收者正确理解话语的内容。

因此,语用学蕴涵和语用含义之间联系紧密,其中,语用学蕴涵提供背景信息,语用含义则是话语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语用学蕴涵与语用含义的区别和联系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能够有效地表达情境并迅速传达意思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联系。

语用学——精选推荐

语用学——精选推荐

一语境(2)1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意义的意义》,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2 弗思把“语言”看成是社会过程。

认为语言有三种含义:一种自然倾向;一个系统;泛指话语事件。

《语言理论概要》3韩礼德于1964年提出“语域”这个术语,实际上就是“语境”。

4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

把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

5莱昂斯归纳出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即:每个参与者都必须知道……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了“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的理论,提出了“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如)二指示词语(6)1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指示词语》认为,指示词语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知指示句”;2 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一般是:①中心人物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3 菲尔莫把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分为两种:身势用法和象征用法。

身势用法的指示词语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象征用法的指示词语只需要知道言语时间的基本事件空间参数就可以理解。

4 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分为照应用法和非照应用法。

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的所指跟前面出现的别的词语的所指是同一对象,后者用法如:I met this weird guy the other day. (我那天遇到这么个古怪的家伙)5 人称指示(1)人称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人称指示的基本语法区别是第一、二、三人称。

(2)称呼语是用来指称听话人的名词短语。

蕴含的名词解释

蕴含的名词解释

蕴含的名词解释名词是语言中最常见的词类之一,起着描述、指示或代替特定事物的作用。

而蕴含则是一种逻辑关系,用于表示一个陈述推理出另一个陈述的关联。

本文将论述蕴含这一概念以及它在不同领域中的意义。

一、蕴含的意义蕴含,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陈述可以推导出另一个陈述或命题。

具体来说,当一个陈述A可以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得出另一个陈述B时,我们可以说B蕴含于A。

蕴含关系是一种重要的逻辑关系,它帮助我们在思考和表达中建立起推理的连接,使我们能够从已知的陈述中推导出新的结论。

蕴含关系可以表示为A→B,其中A为前提,B为结论。

这种逻辑关联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解释和分析不同领域中的问题,并推导出新的结论和观点。

二、蕴含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在语言学中,蕴含是解释语言表达方式的关键要素。

语言中的蕴含关系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和口头表达的真实含义。

有时候,人们的陈述并不直接表达某个观点或信息,而是通过含蕴的方式传递。

通过理解蕴含,我们可以捕捉到更准确和深层次的意义。

举个例子,在日常对话中,有人说“今天很热。

”虽然这句话并没有明确提到其它陈述,但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对于天气的主观感受。

这就是通过蕴含理解语言的过程。

三、蕴含在哲学中的意义蕴含在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帮助哲学思考的过程变得更加精确和严谨。

哲学家们使用蕴含关系来建立逻辑论证,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结论。

蕴含关系在哲学思考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逻辑工具,使我们能够推理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由于蕴含关系的普遍性,哲学中常用的推理方式是假设一个前提,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这种推理方式帮助哲学家们探索各种思想问题,并从中发现新的见解和真理。

四、蕴含在科学中的应用在科学领域中,蕴含关系被广泛应用于建立理论框架和推导出科学法则。

科学家通过观察现象,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证明,建立起蕴含关系,将现象和理论联系在一起。

科学家们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依赖于蕴含关系的运用,通过不断地推理和验证,他们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机制。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内容摘要:语用学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语文教学要回归语言本体,只有立足语用学,才有可能找到真实语言能力的本源,才能找到语文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语用学内涵特征应用意义一.语用学的内涵特征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

何兆熊先生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

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

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二.语用学的应用意义1.应用语用学,切中了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这种的特质,首先是与语用学科有着天然契合的,因为“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教语文,学生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学语文,使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切实成为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对话,让学生在闻不到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学会语言文字运用。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辅助讲义0.OriginA.渊源——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基础:Metaphysics 形而上学Epistemology 知识论Ethics 伦理学最初的三类问题:*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 有关人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 有关生命的意义与道德实践•现当代哲学基本问题之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唯心主义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元论——另类回答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现当代哲学基本问题之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大多数哲学家回答肯定,但解决原则不同: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不可知论——另类回答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哲学家如何关照语言?虚假的本体论陈述貌似关于普遍的东西的陈述虚假的特称描述语虚假的本体论陈述1. 食肉的牛不存在。

2. 印度的牛是不可侵犯的。

表层分析:―不存在‖是对―食肉的牛‖的描述。

若这种描述成立则混乱了世界上根本没有―食肉的牛‖这一事实。

我们怎么可能对根本无其物者进行描述?问题:―存在‖和―不存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谓词或描述语。

语言学意义的―存在‖和―不存在‖有时是虚假的;而哲学意义上的―存在‖和―不存在‖一定追究真值条件。

改写:* 任何牛都不是食肉的。

? 任何可侵犯的牛都不在印度。

在前一例中,―存在‖消失了;在后一例中,―可侵犯‖却不能消失。

―食肉的牛不存在‖并不一定引起误解,但它倾向于引起误解。

貌似关于普遍的东西的陈述3. 不守时应当受到责备。

4. 张三应当受到责备。

表层语法分析:世界上有―张三‖这样的具体人物;世界上有―不守时‖这样的共相。

深层意义分析:―张三‖应该为自己不守时感到惭愧;―不守时‖却不会为自己感到惭愧。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1. 概述在语言学中,蕴含和预设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语言表达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蕴含和预设的定义开始,逐步深入探讨它们的区别,并结合语言学概论的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 蕴含的定义和例子蕴含是指从一个陈述中可以推导出另一个陈述的关系。

当我们说“如果今天下雨,那么路上会很滑”。

这句话蕴含了“如果路上很滑,那么今天下雨了”。

蕴含是一种逻辑上的推理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表达的进一步含义。

3. 预设的定义和例子预设是指说话者在交流时假定对方已经了解或者同意的信息。

当我们说“我又换了新无线终端”,就预设了对方已经知道我们之前有一部无线终端。

预设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帮助说话者简化语言表达,同时也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交流默契。

4. 蕴含与预设的区别蕴含和预设虽然都涉及到语言表达中的额外含义,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蕴含是逻辑上的推理关系,是从一个陈述推导出另一个陈述;而预设是说话者在交流中假定对方已经了解的信息。

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我们常常会同时运用蕴含和预设,以达到更准确、简洁的表达。

5. 语言学概论中的例子在语言学概论中,蕴含和预设也有着丰富的例子。

在语义学中,我们经常通过分析词语之间的蕴含关系来理解其含义的丰富性;而在语用学中,预设则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认知和交流模式。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学概论中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蕴含和预设在语言学中的实际运用。

6.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蕴含和预设的区别以及语言学概论中的例子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在语言表达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蕴含和预设不仅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同时也反映了语言交际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深入理解蕴含和预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语言交际的认识。

7.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蕴含和预设是语言学中非常有趣和重要的概念。

语用学笔记[教学]

语用学笔记[教学]

语用学笔记一基础知识一语用学定义1 Levinson关于语用学的9个定义及批评2 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上述目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二语用学的由来、产生与发展1提出:语用学(Prgmtics)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W.Morris)于1938年在其专著《符号理论基础》(oundtions o the Theory o Signs)提出。

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部分,即:句法学(Syntx)、语义学(Semntics)和语用学(Prgmtics)。

其中:1)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2)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3)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interpreters(后改为使用者users)之间的关系”2 发展:1)语言哲学家B r·Hillel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indexic l expressions);2)英国哲学家奥斯丁(tin)和塞尔(J.Serle)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cts Theory);3)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tionl Implicture)及合作原则();4)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Prgmtics);5)利奇(G.N.Leech)的语用原则(Principles o Prgmtics);6)Wilso n﹠Sperber的关联理论(Relevnce Theory);7)范叔伦(V erschueren)的语言适应理论(Theory o Linguistic dpttion)及综合论();8)新格赖斯会话机制(Neo-Gricen Prgmtic pprtus);9)范叔伦(V erschueren)的统一理论框架(Coherent Theoreticl rmework)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功过1 区分语言(lngue)和言语(prole),指出语言是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主张就语言而研究语言;.de.Sussure 区分共时状态(synchronic)和历时状态(dichronic),认为共时状态的语言系统是语言研究的重点;提出语言系统共时描写的理论和方法。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语言学概论例子
摘要:
1.蕴含和预设的定义
2.语言学概论中的例子
3.蕴含和预设的区别
正文:
1.蕴含和预设的定义
蕴含和预设是语义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蕴含指的是一个句子或语句表达的真值条件,即当句子为真时,其所表达的事实或命题的真实情况。

预设则是指在特定语境下,一个句子或语句所暗示或暗含的意义或信息。

2.语言学概论中的例子
在《语言学概论》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蕴含和预设的区别。

例如,句子“张三吃了一个苹果”蕴含的信息是张三吃东西,而预设的信息是张三吃了一个苹果,这个苹果是可食用的,张三有吃东西的能力等。

3.蕴含和预设的区别
蕴含和预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蕴含是语句自身的意义,是句子的真值条件。

而预设则是句子在特定语境下的暗含意义,是句子的背景知识。

其次,蕴含是逻辑上的关系,是对事实的陈述。

而预设则是心理上的关系,是对信息的暗示。

最后,蕴含是语义学的核心概念,而预设则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

蕴含关
注的是句子自身的意义,而预设关注的是句子在交际中的使用。

总的来说,蕴含和预设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定义、性质和功能。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一、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及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总结而言,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只用于意义传达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其实际运用”,它涉及了语言中的语境、语用和语言行为。

在语言学中,语言的学习主要围绕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展开,而语用学相对比较忽略,但实际上语用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用学探究的是语言的实际使用,是语言的可操作性体现。

与语音、语法和词汇不同的是,语用学不只是系统性地描绘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它更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更具有实践性。

二、语用学的内涵特征1.语言变动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使用中的变动,包括:语言环境、语言说话者的必要性、对话方式、文化和政治背景等。

对于同一段话,不同语言组成的人看这段话的意思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语用学的研究就非常必要。

2.语境的影响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中,语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语境的不同可能导致语言表述的含义不同。

萨普尔(Herbert Paul Grice)提出了语用学最有名的理论——言语行为守则(Grice的合作原则),即别名称为合作行为守则(CP)的研究。

Grice认为我们的理解是有机会联合我们对语言所处场合的理解以及远离语言的经验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甄别说话人所遵循的CP来确定其真正呈现的思想、意图、感情和欲望。

三、语用学的应用意义1.语用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在自然语言处理中,为了更好地识别我们所说和外部环境之间的意义和关系,语用学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语音识别和信息检索中,利用语用学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性。

2.语用学与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上,语用学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3.语用学与社会交际在社会交际中,掌握语用学的知识有助于人们更多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通过深入了解语言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人们降低语言障碍,更好地沟通。

《语用学讲义》课件

《语用学讲义》课件
《语用学讲义》PPT课件
本《语用学讲义》PPT课件将帮助您了解语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语 用理论在交际中的作用。欢迎分享和讨论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表达意图,以 及应对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方式,涉及语音语调、话语行为、语用策略等方面。它帮助我们理解语言 与社会背景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交际。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言语行为
从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分析话语行为和意图之间的关系。
话语分析
探索话语的成分和结构,包括语用联想、背景推断和话语行为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
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和语用偏误。Βιβλιοθήκη 语用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探讨言语行为的不 同类型和其意义。
提供机会进行问题讨论和答疑,加深对语用学的理解。
礼仪和职场礼仪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 仪和职场沟通技巧。
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和应对
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挑战,并 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总结
1 语用学的作用和意义
深入理解语言交际的规则和方式,提升交际中的表达能力。
2 学习语用学的建议
分享学习语用学的方法和资源,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使用。
3 问题讨论和答疑
语言行为分类
Searle基于言语行为的功能分类,如表示陈述、 承诺等。
语用策略
1
直接和间接表达
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中直接和间接表达的差异和策略。
2
修辞和辞格
研究修辞和辞格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和影响。
3
礼貌和口头禅
掌握不同文化和社交场合中的礼貌用语和口头禅的使用。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和语用偏误

语义蕴涵关系层级类型及推理机制分析

语义蕴涵关系层级类型及推理机制分析

语义蕴涵关系层级类型及推理机制分析梅明玉【摘要】在语用学和逻辑学领域中,蕴涵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于语义蕴含概念、语义蕴含的层级类型和其中语义推理机制的认识和了解,将对认识和分析日常语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文本蕴涵关系的层级类型和推理机制的研究分析,也对以后相关语言的理解和语料库建设作用重大.【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蕴涵;蕴涵关系;层级类型;推理机制;分析【作者】梅明玉【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与外国语分院,浙江,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1.0 引言近年来,语义蕴涵(entailment)已经成为语言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研究的一个共同课题,而随着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语义蕴涵也成为了计算机人工智能在语言方面的研究课题。

然而,语义蕴涵涉及众多含有细微差别的概念和内涵,也涉及到许多临近的概念。

其中对文本蕴涵的定义做具体的描述、对文本蕴涵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文本蕴涵的层级结构及推理机制做理论上和具体语言上的分析,这些内容都对语言中众多的同义异形方面的表达方式建立模型,构建相应的语言语料库等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2.0 语用推理中的文本蕴涵的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杰佛里◦利奇(1987)在《语义学》一书中对语言学中概念蕴涵定义为:如果两个命题之间的区别仅是一个命题的变元与另一个命题的变元有下义的关系,那么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蕴涵关系。

束定芳(2002)在《现代语义学》对蕴涵也做了描述,他认为下义词的词义可以蕴涵上义词的词义。

胡壮麟(2005)从语义成分的角度描述了蕴涵的概念:从语义成分来说,人们可以这样认为,因为a句中所包含有b句中的词的所有语义成分,所以由a句可以衍推出b句。

胡壮麟(2005)的《语义学教程》给出了定义为:A sentence(S1)entails a sentence(S2)if and only if whenever S1 is true,S2 is also tru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tterance(a):Annie RUINED the sweater. Utterance(b):Annie ruined the SWEATER. Utterance(c):ANNIE ruined the sweater.
Entailment1:‘Someone ruined the sweater.’ Entailment2:‘Annie did something to the
当分裂句被用在口语里时,也会伴随某种重音指派方 式,一些有趣的意义就会浮现出来。试比较:
(c)It wasn’t ME who burnt the toast. (d)It WASN’T me burnt the toast.

4、在以下每对句子中,假设其中一个句子是人为性 正确的话,另一个句子是否也自动正确?
1(a)Goldilocks(金发姑娘) saw a bear. 1(b)Goldilocks saw an animal. 2(a)This porridge is too cold. 2(b)This porridge is not too hot. 3(a)Baby Bear cried. 3(b)Baby Bear wept. 4(a)Mama Bear is in front of Papa Bear. 4(b)Papa Bear is behind Mama Bear. 单向蕴涵(One-way entailment) 双向蕴涵(Two-way entailment)
(a)My mother is a woman.
(b) My mother is a doctor.
(c) The tiger is unhappy.
(d) My mother is a boy.
(e) The tiger is a reptile(爬虫).
分析型句子(analytic sentence):字面意思即可决定句 子真假。
9、试着写下三个分析型句子,如“My mother is a woman.”,并设想一个语境,使表 面上没有什么有效信息的话段事实上向听话人 传递了特别有效的信息。
10、试着写下三个表面上矛盾的句子,如 “My mother is a boy.”,并设想有一个语境使 表面上无意义的话段对听话人而言是有有意义 的。
11、在练习6里,我们注意到落在一个词上的重音可以 用来凸显某一特别的蕴涵。某些句子结构也可以做到, 尤其是在没有重音表示的书面语里特别有用。后一种 句子一般叫作分裂句(cleft sentence):
(a)The PAINTERS broke the window.(口语) (b)It was the painters who broke the window.(书面语)
5、在下面每组对话中,请找出从语义学观点来看是 冗余(redundant)或矛盾(contradictory)的信息。 然后用语用学术语这些信息可以告诉听话人些什么。
(a)Tome:What’s your stepmother(继母)

like?

Bob: Well, she’s a woman and she married
(c)Send in your competition answers with your name,age,and how old you are.
(d)So you’re a housewife and a mother.Do you have any children?
2、现在假设你来自另一个星球。你已经学过英语的词 汇和语法,但你以前从未来过地球,从未见过任何地球 上的人。作为你们星球的习惯,你理解任何东西都是根 据字面意思。现在你的任务是判断以下句子的正误,并 说明你的理由。
8、给以下每个句子提供两个蕴涵。一个是单 向蕴涵,一个是双向蕴涵。
(a)My sister-in-law grows roses. (b)Steve is furious. (c)Tom sold a computer to Mark. (d)My brother repaired my car.
人为型句子(synthetic sentence):只能根据现实世界 的事实来判断真(人为性正确)假(人为性错误),而 非字面意思所能体现出来的。
3、假设以下例中的(a)句都是人为性正确 的。然后再看(b)句,根据正确的(a)句 能否认为(b)自然就是正确的。
1(a)Annie caught a trout(鳟鱼). 1(b)Annie caught a fish. 2(a)Annie is thin. 2(b)Annie is not fat. 3(a)Annie baked a cake. 3(b)Annie baked something.
sweater.’ Entailment3:‘Annie ruined something.’
7、下面哪些句子不能被判断为“真”或“假”, 除非你有额外的非语言信息:
(a)My hamster(仓鼠) is a mammal. (b)My cousin is a girl. (c)My sister is a girl. (d)My sister is female. (e)I saw a female rock. (f)I saw a female tortoise. (g)My cat likes ice-cream. (h)My sick cat is not well.
第2讲 蕴涵
1、看以下出自广播和电视播音员之口的一个 个“话语片段”。它们有什么问题?
(a)It’s been an amazing year for Crystal Palace over the past 12 months.
(b)The robbery was committed by a pair of identical twins,both are said to be about age 20.

my father.
(b)Dave:There’s your Uncle George.

Lucy:That man’s a snake.
(c)Jane:You ate all the coo of the cookies
6、对于Annie ruined the sweater这句话来说,可 以有三种不同的重音模式。请将每句话与其凸显 的蕴涵连接上。当你做这个练习时,再考虑一下, 信息是怎样根据重音变化来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