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及名词解释(30)1、传播一一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大众传播一一就就是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得大规模得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3、信息一一一切表述或反应事物内部或外部得互动状态或关系得东西都就是信息。
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得认识与思维得过程中。
4、信息社会一一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5、信息沟一一谓“信息沟”,就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而存在得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得存在, 人们才有进行传递与交流信息得言语活动。
这种信息得传递与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6、符号一一就是信息得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就是信息表达与传播中不可缺少得一种基本要素。
7、所指一一所指即就是当能指这样得声音-形象在社会得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得联想。
8、能指一一能指就是符号得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9、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一指得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与意义而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得过程10、主我一一指个人得主体意识11、客我一一指从周羽观察到得她人对自己得态度、评价与期待。
12、内省一一日常得、长期得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得品徳与行为为目得13、内省式思考一一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得得自我反思14、镜中我一一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社会得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而“镜子”,个人透过这而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15、集合行为一一指得就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6、传播情境一一传播情境指得就是对特左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得总称,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进行得场景,如时间、地点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集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 传播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传播学的分类:按传播媒介、按传播内容、按传播流向、按传播途径
3. 传媒与传播的区别
二、传播学主要理论
1. 传播行为理论:传统线性模型、双向互动模型、多重模型
2. 社会认知理论:认知不均衡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观众定位理论、犯罪学派理论
3. 文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符号学派理论、批判理论
三、传媒与社会
1. 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2. 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3. 报刊和新闻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 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2. 传播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 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媒体伦理与自律
1. 媒体的角色和社会责任
2. 媒体专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 媒体自律制度和监管机制
六、未来传播趋势
1. 新媒体的发展和趋势
2. 传播技术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3. 传媒将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
综上所述,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传播学的主要理论,了解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遵守媒体伦理与自律要求,关注未来传播趋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与集大成者⏹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Harold. D. Lasswell,l902-l97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sfeld,1901-1976)⏹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Carl I. Hovland,l912-1961)⏹“集大成者”施拉姆2.什么是传播,有哪些特点?⏹传播的定义:“ 社会信息传递的行为或过程”传播的特点a)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传播是一种双向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 .四功能论?a)监视:守望社会,向社会告知并提供新闻b)联系:媒介对周围信息的选择、解释、批评c)传承社会文化: 教育增进社会凝聚:扩大共同经验的基础,减少迷乱,持续社会化d)娱乐:解决日常困扰,打发闲暇时光(鼓励人们逃避现实);创造大众文化:艺术、音乐,使大众有机会接触(伤害精致艺术);提高公众品位,激发对艺术的兴趣(降低公众品位,阻碍人们对艺术的崇尚).3.两个环境理论?a)现实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技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
b)虚拟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即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p564.什么是模式?5w模式?模式的定义: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模式有文字模式、图象模式、数学模式,其中图象模式是常被采用的。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5w模式评价:从本质上讲,模式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的设想。
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把传播只看作是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过程,而忽略了传播中由受众向传播者“反馈”的机制。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communication(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和一位集大成者:①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的泰斗、“所有社会科学的大师,各领域的先锋〞。
奉献:他和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群众传播学〞的概念,提出了5W模式,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
奉献:关于群体动力的研究;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
③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出色人物。
奉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是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策略的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④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奉献:对播送进展研究,分析播送的容和形式对听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群众效果传播的转折点,“意见领袖〞的提出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和“多级传播论〞的问世。
⑤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其中?群众传播?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的问世标志着传播学根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传播的专业涵:传播的双向性;传播的容是信息;传播的目的性。
2、传播的特点:①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展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达。
③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传播学概论是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考前复习对于顺利通过考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做好考前复习准备。
一、概念基础1. 传播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对传播学的整体把握。
2. 传播模式和传播过程:了解传播的基本模式,如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以及循环传播模式,并能够描述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
3. 传播媒介和技术:学习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并了解各类传播媒介的应用和发展。
二、传播学理论与模型1. 传播学的理论:了解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如媒介效应理论、认知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等,并能够分析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2. 传播模型:学习传播模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拉斯韦尔模型、SMCR模型等,理解不同的传播模型对于不同传播场景的适用性。
3. 传播科学方法论:了解传播科学的方法论,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应用范畴和步骤。
三、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学习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如客观真实原则、隐私保护原则等,了解传媒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
2. 传播法律:了解与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新闻法、版权法、侵权法等,了解传媒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护。
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学习设计、实施和分析传播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2. 传播实践案例:学习传播实践的案例,如公关活动、广告策划、媒体报道等,了解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相关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1、传播学起源: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尔⼠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个将单个或少数⼈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所共有的过程。
这⾥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直和社区⼀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于⼀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表述的内容和采⽤的姿态措辞等等,⽆不反映着各⾃的社会⾓⾊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类传播的⼀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为的发起⼈——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种传播——⽆论其参与者是个⼈、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为。
(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们在进⾏传播之际,将⾃⼰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声、⽂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就不能成⽴,或传⽽不通,或导致误解。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接收、理解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等。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直接性、灵活性和反馈及时等特点。
群体传播则是在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它能够形成群体共识和群体规范。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常见的有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关活动等。
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描述。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明确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
香农韦弗模式则引入了“噪音”的概念,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表明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具有多种功能,如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娱乐等。
环境监测功能让我们能够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协调功能有助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共识,协调社会行动。
文化传承功能使前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得以传递给后代,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娱乐功能则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和放松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客观部分(填空、名词解释)(一)填空1.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的一文中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即()()和()。
2.迄今为止,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和()。
3.符号的基本功能包括三个方面,即()()和()。
4.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另一方面则是()。
5.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即()()和()。
6.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即()和()。
7.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除了拉斯韦尔之外,还有()()和()。
8.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21)(22)(23)(24)和(25)。
9.迄今为止,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26)(27)(28)和(29)。
10.符号可以分为(30)和(31)两大类。
11.传播过程具有(32)(33)和(34)特征。
12.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35)、(36)(37)和反馈等要素。
13.西方受众理论认为,受众在大众传播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38)(39)和(40)。
14. 美国社会学家()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突出强调传播的(),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15. 符号是信息的()或(),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16.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媒介、()。
17.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R)=()(i)×()(a)。
18.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有三种功能:()、()、()。
()19. .民主参与理论认为,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
20.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看作是(),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1. .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传播流”研究成为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发出信息,经过(),“流”向()的社会过程。
22.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的五种基本要素,后来人们称之为()。
23.()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24.美国社会学家()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具有()、()和()。
26.麦克卢汉的三个著名的观点是:()()和()。
27.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学家()就认为,大众媒介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28.“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
29.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两个方面,即()和()。
30.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为()、()、()和()。
31.传播过程具有()、()和()。
32.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一书中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33.群体意识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和()。
34.()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态。
35.()、()是媒介分析的核心问题。
36.《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的概念。
37.()、()和()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
38.对“第三人效果”产生制约的四个因素是:()、()、()和()。
39.一般认为,()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40.()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41.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
42.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是()和(),这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43.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和()。
44. 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45.传播技巧包括()、()和()。
46.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中提出的概念。
47.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中,欧洲源流包括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他的(),德国社会学家()和他的()。
48.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49.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即(),(),( ),( )。
50经验学派的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 ),( ),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者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51.香农—韦弗模式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这个模式导入了( )的概念。
52.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下,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 )。
53.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 ),( )。
54.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领域是( ),( ),( ),( ),( )。
55.群体的成立、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些条件,其中最进出的条件有三项:( ),( ),( )。
56.塔尔德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
57. 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即(),( ),( )。
58.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人们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另一类是满足社会精神生活需求或信息需求的精神生产,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
59. H.布鲁默提出的()理论也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60. 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面前不完全是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受到()、()、()、()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61.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有( ),( ),( )。
62. 1948年威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使控制论和香农的()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63.()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等。
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他也成为该校传播学系主任。
64.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理论。
65.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
目前几种主要的受众观有:(),(),()。
66. 构成一个基本传播过程的要素分别是(),( ),( ),(),()。
67.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即()和()68. 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69.()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意向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
他的这次调查被称之为()。
70.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他们把人们过渡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这种现象归因为大众传播的“()作用”。
71.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72.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73.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其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二是()。
74. 美国学者F·S·席伯特支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就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75. 大众的主要特点是:()、()、()、()、()、()。
76.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
(二)名词解释1.“自我互动”理论2.“三功能说”3.“热媒介”和“冷媒介”4.IPP指数5.知晓权6.“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7.“主我与客我”理论8.赖特的“四功能”说9.既有政治倾向指数10.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11.双重偶然性12.象征性互动理论13.拟态环境14.媒介依存症15.休眠效果16.“上限效果”假说1.能指: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能指又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2.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这一理论是将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显示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大众传播:即专业化的媒体组织通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4.“休眠”效果:由霍夫兰的等人提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完全发挥出来。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5.系统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机选取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
6.议程设置: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度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负于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7.所指: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所指又叫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8.主我与客我:米德认为,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同意,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才能得到,“客我”与“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9.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0.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即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消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