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历史答案与试题:七年级下学期

历史答案与试题:七年级下学期

历史答案与试题:七年级下学期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2. 以下哪位人物是汉朝的开国皇帝?A. 秦始皇B. 刘邦C. 刘秀D. 司马炎答案:B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三国时期的开始?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夷陵之战D. 淝水之战答案:A4.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A. 三国B. 晋朝C. 南北朝D. 隋朝答案:D5. 以下哪位人物是唐朝的开国皇帝?A. 曹操B. 李渊C. 刘备D. 司马炎答案:B二、填空题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____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答案:六2.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他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

答案:刘邦3. 三国时期的开始标志是____之战。

答案:赤壁4.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他在581年建立了隋朝。

答案:杨坚5.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他在618年建立了唐朝。

答案:李渊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成就。

答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成立于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通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推行法律、修建长城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请简要介绍汉朝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成就。

答案: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成立于公元前202年。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秦朝末年起义军的首领,他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汉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推行儒家思想、发展农业、修建丝绸之路等,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请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答案: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始于公元220年,终于公元280年。

人教版七下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本是初中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教材。

这本书涵盖了从隋唐五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

每个章节后都配有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课后习题的可能答案,但请注意,这些答案仅供参考,实际答案可能因版本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1. 隋朝的建立和灭亡- 隋朝是由杨坚建立的,他在581年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隋朝在589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和连年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在618年被唐朝取代。

2. 唐朝的兴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其兴盛的原因包括:开明的君主如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贞观之治”;经济的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如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峰。

第二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1. 宋朝的兴衰-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军事上较弱,最终在1127年被金朝所灭。

南宋时期,虽然在经济和文化上继续发展,但军事上依然较弱,最终在1279年被元朝所灭。

2. 元朝的建立和灭亡-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建立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他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内部的腐败和民族矛盾,最终在1368年被明朝所取代。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 明朝的兴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在1368年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在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有显著的发展,但最终由于内忧外患,于1644年被清朝所取代。

2. 清朝的兴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建立。

清朝在1644年入关,取代了明朝。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内部腐败,清朝逐渐衰落,最终在1912年灭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2.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答案】D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社会?A. 夏朝的建立B. 商朝的建立C. 战国时期的变法D. 秦朝的建立【答案】C4. 下列哪个皇帝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答案】A5. 下列哪个战争奠定了汉朝统治的基础?A. 淝水之战B. 巨鹿之战C. 楚汉战争D. 官渡之战【答案】C二、填空题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由______建立的。

【答案】嬴政2.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______。

【答案】郡国3. 楚汉之争的胜利者是______。

【答案】刘邦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措施。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筑万里长城,推行法治,强化国家机器等。

2. 请简要介绍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答案】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太学,选拔人才,推广儒学,统一思想;开辟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流;征服南越、东胡、朝鲜等,拓展疆域。

四、论述题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楚汉之争的历史意义。

【答案】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战争结束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

楚汉之争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是奠定了汉朝统治的基础,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三是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经验教训,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与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与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全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P3问题与思考: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参考答案: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2、P4材料研读:《旧唐书.李密列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

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况?参考答案:原因: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3、P5想一想:科举制的确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P5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参考答案: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5、P5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高超。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请查阅资料,并对照右图,分析赵州桥的特点。

参考答案:赵州桥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甚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P8材料研读: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参考答案: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历史试题和答案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历史试题和答案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历史试题和答案第一章:古代文明试题一:1. 什么是文明?2. 列举两个古代文明的名称和所在地区。

3. 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的特点?4. 请简要描述古埃及文明的特点。

答案一:1.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高度发展的状态。

2. 古代文明的名称和所在地区有: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古希腊文明(位于地中海东南部)。

3. 古代文明的标志性特点包括城市建设、农业发展、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制度的建立等。

4. 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包括尼罗河的重要性、法老统治、金字塔的建造、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字系统等。

试题二:1. 请简要描述古希腊文明的特点。

2.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如何产生的?3. 古希腊的艺术和哲学对后世有何影响?4. 古希腊的奥运会是如何起源的?答案二:1. 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包括城邦制度、奥林匹克运动会、哲学思想的发展、艺术的繁荣等。

2.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产生于雅典城邦,通过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逐渐形成。

3. 古希腊的艺术和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雕塑艺术、戏剧表演、民主政治理念、哲学思想等。

4. 古希腊的奥运会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最初是为了纪念众神而举办的体育竞赛,后来成为希腊城邦之间的盛会。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试题一:1. 请简要描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特点。

2.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有哪些特点?3. 请简要描述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

答案一:1. 夏朝的特点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传说中的启蒙帝王尧舜禅让有序。

商朝的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出现,商代青铜文化的繁荣。

周朝的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2.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兴修、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等。

3. 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指在社会交往、仪式活动等方面的规范和礼仪仪式的执行,体现了尊重、敬重和各种身份和地位的区分。

试题二:1. 请简要描述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初一下学期历史科期末考试题目与答案

初一下学期历史科期末考试题目与答案

初一下学期历史科期末考试题目与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A. 夏朝的建立B. 商朝的建立C. 西周的建立D. 秦朝的建立答案:D2. 下列哪个皇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A. 秦始皇B. 汉武帝C. 汉文帝D. 汉景帝答案:B3. 下列哪个战役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决战?A. 马陵之战B. 桂陵之战C. 长平之战D. 巨鹿之战答案:C4. 下列哪个文档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制定的,规定了土地、人口、赋税等制度?A. 《农战法》B. 《九章算术》C. 《汉律》D. 《推恩令》答案:D5. 下列哪个朝代实行了行省制度?A. 秦朝B. 汉朝C. 三国D. 元朝答案:D6. 下列关于岳飞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他是南宋的建立者B. 他在抗金战争中表现出色C. 他是北宋的著名词人D. 他是明朝的名将答案:B7. 下列哪个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中英《南京条约》B. 中法《北京条约》C. 中日《马关条约》D. 中英《天津条约》答案:C8. 下列哪个事件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A. 九一八事变B. 七七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一二八事变答案:B9. 下列哪个会议确立了为党的指导思想?A. 中共一大B. 中共二大C. 中共三大D. 中共七大答案:D10.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 1949年1月1日B. 1949年10月1日C. 1950年1月1日D. 1950年10月1日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____。

答案:秦朝2. 汉武帝时期,发明了____,使我国古代数学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答案:十进位制3. 隋朝时期,开通了____,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大运河4. 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有____、杜甫、白居易等。

答案:李白5. 宋朝时期的两大发明是____和指南针。

下学期七年级历史试题与解答

下学期七年级历史试题与解答

下学期七年级历史试题与解答
试题一
1. 请列举三个古代文明国家。

2. 什么是农耕文明?
3. 古代文明国家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答一
1. 古代文明国家的例子包括:埃及、中国、印度。

2. 农耕文明指的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人们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来维持生活。

3. 古代文明国家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有关。

试题二
1. 请解释什么是封建社会?
2. 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3.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解答二
1. 封建社会是一种社会结构,以封建主义为基础,由封建地主
阶级统治,农民和奴隶为主要劳动力。

2. 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封建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关系、农民进
行劳动交换以缴纳租税、封建地主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等。

3.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体现为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试题三
1. 请解释什么是工商业?
2. 工商业在古代有何特点?
3. 工商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解答三
1. 工商业是指生产和销售商品的经济活动,包括制造业和商业。

2. 古代工商业的特点包括:手工业为主,商业活动以交换为基础,商人地位较低,生产和销售相对简单。

3. 工商业的发展对社会带来了多种影响,如促进了经济繁荣、
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等。

以上为下学期七年级历史试题与解答。

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课后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课后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课后练习题(含参考答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1-—11课练习题与答案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王莽B.杨坚.李渊D.李世民2.隋朝统一全国是在:A.581年 B.605年.589年 D.611年3.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A.均田制、行省制B.分封制、井田制.郡县制、租调制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南水北调.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攻打陈朝B.巩固隋朝的统治.巡游享乐D.攻打高丽6.下列关于隋朝时期的洛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运河的中心B.隋朝定为东都.商业盛极一时D.李渊在此起兵反隋7.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A.永济渠B.广通渠.江南河D.灵渠8.曾三次派人去台湾的隋朝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隋炀帝D.唐太宗9.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B.奢侈腐化,滥用民力.法律严酷D.宦官专权二、多项选择题10.隋朝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有:A.隋朝官仓储粮多B.造船技术水平高.洛阳商业盛极一时D.开凿大运河1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A.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B.社会秩序安定,南北经济化得到交流.南方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缩小D.北方民族大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三、材料解析题12.阅读下列材料:(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

承其全实,遂恣荒淫。

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

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

……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①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是什么?②这段材料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参考答案一 1.B 2.3.D 4.5.B 6.D 7.8.9.B二 10.ABD 11.AD三 12、①隋亡原因在于:隋炀帝统治残暴,把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七年级历史下册书上习题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 盛唐气象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同时,日本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

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答: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答:(∨)皇帝荒废朝政()发生严重灾荒()杨贵妃得宠(∨)节度使权利膨胀()农民负担过重(∨)军队战斗力薄弱2、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答: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第6课北宋的政治1、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指的是地方财政,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利。

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

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做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2 -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

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

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1、略2、说一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南宋偏安的?答: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象。

“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何时才能着手?“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

末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竟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故都汴州。

整首诗描写了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不思抵御外族侵扰,过着苟且偷安、粉饰太平的日子。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答: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

材料二反映出南宋都城临安商业范围广,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规模,商品种类繁多。

2、探讨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及它的作用。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便于携带。

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这一描述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后来是怎样改变的呢?答:这一描述,反映了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

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并在1206年建立起- 3 -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答: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西夏灭亡、蒙古灭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元朝建立、南宋灭亡。

第11课元朝的统治1、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答: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想一想: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关系?答: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想一想: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2、答: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答: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等;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1、根据培根的评述,说一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答: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正应用客观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想一想: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今天邮政中的什么措施?答:特快专递。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4 -- 5 -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答: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答: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事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

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答: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

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说明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答: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作品用直线连接起来。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2、1987年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都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搜集有关万里长城和故宫的资料,撰写成文,具体介绍这两项古代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

万里长城以势若游龙的身子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北京故宫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精髓,其建筑设计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立体轮廓、、空间组织、建筑色彩,还是平面布局,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1、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答: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只得吃蓬草,树皮、石块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

但是,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崔征如故。

2、下列各项,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请在()内画∨(∨)朝政腐败,宦官擅权(∨)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征派苛捐杂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结合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为什么郑成功确认台湾是中国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