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树立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大学精神
![树立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大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639f0fb8d5bbfd0a795673d0.png)
树立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大学精神水建系吴静我们常说,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
一所大学就像一个人一样,也应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内在品质和气度。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内在气质,是学校发展哲学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外化为学校的学风、教风、师德、师风。
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培育新时期具有我国特色、学校特点的大学精神,是摆在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通过培育大学精神,有助于在校园内积淀起具有教育熏陶作用、凝聚感召作用、激励引导作用的治学思路,有助于在承袭与创新中宏扬先进的大学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艰巨期,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竞争亦日趋激烈。
置身于这样的生态环境之中,大学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学培育与环境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文化,而这一切,正是培育大学精神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纵观现代大学发展史,可以发现,作为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大学,若没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催人奋进的精神,那将缺乏自我更新发展的生机活力。
大学在促提高、谋发展时,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照耀下,才能于教泽绵绵,薪火相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就。
河套大学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成立的一所综合性职业教育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先后有七所院校并入河套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显著曾强,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特色日益凸显,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为总结历史经验,弘扬优良传统,突出办学特色,以便展望未来,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战略的思路与规划,必须树立有自己特色的大学精神。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对河套大学的了解,我认为我校应当树立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办学理念,这是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现实需要的。
从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从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f41676f1700abb68a982fb27.png)
38堕签鎏婴些垫查兰堕兰塑!!!!笙笙!塑!!!!!!!!!坚!!!!!∑!!!!!!!!!垒!!!!!!!!!堡!!!!g!从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黄之晓(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61)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在高职院校把工作重心从外延建设转到内涵建设、文化建设的今天,笔者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站在运用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的角度,就如何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精神作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职;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5—0038~02大学文化是师生传承、改造和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以大学为载体,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培养出大量有创造活力的人才,孕育出有新鲜分子的文明成果。
于高职院校而言,文化建设是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支撑力量,是凝练学院特色、凝聚师生信念的重要载体。
大学精神传递给了高职院校师生怎样的文化力量?如何让这种力量融入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去?这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亟需思考的问题,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对大学精神有这样的诠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若论其目,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明明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属新民。
梅老先生将“明明德”和“亲民”分析为大学精神的表征,把研究学问、修生养性与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作为大学文化力量的体现。
文化之于大学,又有其特殊的价值,它可以被理解、接受和欣赏,当共处于一个比较的环境时,不同的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其自身的优势,共存相融而绝无替代的必要和可能。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说:“大学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不妨碍我们去体味其中的差异,让人在心仪已久之际又可以进行选择,这是大学文化的魅力。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a6e2919cb9d528ea81c779c4.png)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
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
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
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
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
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
大学时事报告----期末考试
![大学时事报告----期末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2a83d46b48d7c1c708a145f1.png)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由此可见,文化发展已是一个国家不得不重视的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而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这一载体。
即文化发展不能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脱离!而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且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它又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而且它的某一个创意可以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业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经济价值,还具有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价值,具有提升和展现国家实力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我国作为大国参与国际竞争,文化的竞争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文化竞争中重要的竞争力来源,就是来自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来自于明星品牌的竞争力。
故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并从其产品发展过程中全面提升文化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动:第一,需要加快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立法,完善各项支持,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特别是要加快文化与科技结合领域,如互联网等领域的立法,同时借鉴高科技领域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相应的产业配备发展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第二,需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竞争。
一方面,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市场结构仍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另一方面,改制之后的部分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和核心竞争力。
特别是长期的事业体制导致文化市场领域转企单位,存在竞争力不足,依赖政策以及缺乏提升竞争力的能力等问题。
对于刚刚转企改制的企业,应当对其经营管理者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实现从事业型管理者向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转变。
;第三,需要持续培养龙头企业。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3f3f5e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3.png)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教会学生在社会较高层面上做人和做事。
大学教育实力的显现,不但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于大学教育软实力的大学文化通过其核心——大学精神对受教育的大学生精神成长全方位、全过程地发挥巨大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办学的精神价值传统,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彰显大学办学的先进理念和科学定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模式、道德人格和心理健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学精神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健康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历史性概念,受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状况等因素影响,不但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当是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格。
首先,具有自身内部的统谐性与完整性,即人格诸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同步协调发展,道德水准、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力等方面的品质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相一致,心理系统诸要素之间协调,生理机能与心理品质协调。
其次,具有自身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与他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在主动适应社会健康需求中和谐,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主动体现个人能力存在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和谐,在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上和谐。
最后,具有人格智能与活动能力发展的全面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有客观而全面的认知,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接受大学教育培养,在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心理素质的构建和运用上系统化、科学化、活力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https://img.taocdn.com/s3/m/822d12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6.png)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精神的熔炉。
在中国古代,大学乃是倡导儒家思想、弘扬礼仪文化的圣地,寄托着国家、民族的文化精髓。
如今,在当代社会中,大学文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是一个凝聚校园精神、熏染学生个性的重要舞台。
在大学里,不同的学校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往往源自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园精神的培育。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是每所大学都必须重视和努力做好的事情。
一、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大学精神,就是要弘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鼓励校园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而这种精神,应该是积淀着学校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能够激励学生、教师积极向上的向着目标前进。
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和教师们都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和硬实力的培养。
而培育大学精神,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弘扬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
大学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培养爱国之心,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弘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创新是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在学术、科技、文化等领域有所突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弘扬助人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不仅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更要有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二、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大学文化是大学的个性,是学校的精神象征。
每所大学都应该有着明显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和教师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感受到学校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就是要打造学校独特的办学氛围,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学校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要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
大学精神 演讲稿
![大学精神 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91cd49e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7.png)
大学精神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学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
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
首先,大学精神体现在对知识的追求上。
大学,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我们在这
里汲取知识的营养,培养自己的才华。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钻研各门学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大学精神体现在对人生的热爱上。
在大学,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我们要珍惜年华,不负韶华,勇敢地去追寻梦想,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大学精神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念,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有担当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大学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对知识、人生、社会的热爱和
责任感。
让我们怀揣大学精神,勇敢地向前迈进,让我们怀揣大学精神,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大学精神的理解
![大学精神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a6509f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2.png)
大学精神的理解
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这些历史的背后就是一切中国过去的伟大思想,这些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形成了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
而其中最重大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传承自中国古代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诞生的,是一种精神的的思想,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崇尚虚心,练达智慧,积极创新,勤俭节约,长达为人正直,遵纪守法,恪守诺言,恭敬孝顺,细心谨慎,吸取教训,勇于担当,具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服务于全社会福祉。
这是对传统中国古代文化的最源因性的总结,也是一种追求
高尚精神生活和仁爱意识的信念、心态和行为准则,深深扎根在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
“大学精神”首先就是传授人们虚心听取他人的观点,增加反思的能力,由此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自我。
此外,“大学精神”还崇尚向上学习,真正努力去学习、掌握社会科学,了解客观规律和追求理想目标,以此求得真正的智慧。
而“大学精神”还支持廉洁、奉献、保持良好的性格,以此把握住人的美德,把握住当下的机遇和发展。
同时,“大学精神”还有另一个关键内涵:就是坚持法制,做到诚实坦率,对自己的行为拥有诚信的态度,认真负责有序地完成每件事,如此才能够真正得到良好的社会信誉、实现健康有建设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大学精神”代表了令人尊敬的价值观,有助于深入探索生命的价值,让社会充满爱,并且推动学习和生活正能量,从而达到人际、知识和审美全面发展的目的。
所以,大学精神,也是一种文明、理性、公正、包容的精神,应该永远在人们的心中留有一份空间,其基本精神一定要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1169a1b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e.png)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在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他们既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的希望。
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责任:作为大学生,首要的责任是好好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社会责任:大学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大学生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环保责任:当代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学生应该担负起环保责任。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大学生应该具备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组织和活动,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创新责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大学生应该担负起创新责任。
他们应该勇于尝试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大学生应该具备创新精神,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业实践,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5. 文化责任: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大学生应该担负起文化责任。
他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大学生应该具备文化素养,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 志愿责任: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大学生应该具备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志愿组织和活动,为社会和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是多方面的,既要关注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也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
![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f5c7fde9aeaad1f346933f1e.png)
板书: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主讲:清华大学党委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这个软的东西有的时候比硬的东西,难获取,而且久远。这个硬的东西,比如说盖房子,我们如果能找到钱,我们就可以盖。说句心里话,如果教师经费比较充足的话,聘教师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东西。但是最难的是一所学校,几十年,上百年积淀下来的这种精神,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想,说这个电视大学,网络大学,有没有可能替代有校园生活的大学。我们的基本看法是不可能,网络、电视都可以做到一件事情,就是把全国,甚至全世界,在某一门课里面最好的教师之一,给他讲来,说这一门课这个老师最好,都可以做到。所以你所有的课都有可能是最好的老师,在电视、或者网络上上课,但是他不能培养出,我个人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好的学生,为什么?我理解学校的教育最本质的过程,是人文过程,本质的过程是人文过程,同一所中学的孩子,考到了不同的大学,一年下来就变化了。什么使他变化的,我想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内容,是这个学校文化的熏陶,是这个学校精神力量的驱使,使他变化了。所以我讲一所大学精神的这种重要性,是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想我的基本结论就是有校园生活的大学,是不可能被即使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替代它。那么清华大学,讲到学校的大学的精神,我们觉得有这么几个是非常突出的,第一个就是爱国奉献,那么这里面我想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基于明耻。大家可能都知道,清华是一所“庚子赔款”办的学校,这件事情本身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耻辱,所以清华的师生在学校里面学习,就一直会感受到国家落后,民族落后所造成的这种阴影,或者说艘受到的冲击。它的含义是什么?所以爱国的这个概念在清华的师生里面,有非常强的这种冲击力。所以它,我想是从本源里面产生一种很基本的精神,或者一种文化。像当年“五四”运动时候,消息传导清华以后,清华是怎么起来的,闻一多先生那个时候是学生,他在墙上就是书写了岳飞的《满江红》,把这个《满江红》这首诗写在墙上,学生就集合起来了,就到城里去了。“一二.九”运动的时候,当时学生蒋南翔,后来清华的校长,是《清华周刊》的一个主编,他在上面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我这个我想也是清华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的一种态度。第二个爱国,就是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就是爱国行动无需理由。这也是根基于国耻的这样一种爱国意志的一种体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咱们搞“两弹一星”,清华有一大批校友参与了这样“两弹一星”的建设,也一个校友的一句话,对清华学生一直是有很大的影响,就是王淦昌,那时候总理把他们叫去,总理就跟他们讲了,说我们国防事故刚刚起步,这些事业需要一批尖端的人才,需要一批第一流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应该更加强大,淦那么昌就当是非常简明地,表达了一个态度,就讲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愿以身许国。这句话之后就是十多年的隐姓埋名,我想这个是很不容易。还有一个清华校友,对清华影响也很大,就是清华35届的一个毕业生,叫彭桓武,这是学问非常好的一个教授。我去过核试验基地,他们当时跟我讲,理论,就是我们原子弹的理论部分的完成,彭桓武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他最早是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学习,跟的导师是贝波恩教授,是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么后来回国了,中止了他的很多研究工作,回国了。他所中止的一些工作,后来有两项工作得诺贝尔奖,就是别人继续做了。那么他回来以后,就有人感到非常的惋惜,说你这么好的学问,就这样中止了你在国外的工作回来了,然后就问他,说你当时为什么回来?他也讲了很有分量的一句话,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倒需要讲讲理由。这是一个我讲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讲爱国还有一次层意思,就是上大舞台,干大事业,清华九十周年校庆,就是2001年,我们请了一位校友代表全体校友,在九十周年校庆上作演讲。这个是一位女将军,清华六十年代毕业的一位女将军,她有一句话,现在清华的年轻的学生,很多人都背得出来。她就说我们这些清华毕业的学生,当年都是极普通的一些学生,说仅仅是因为我们投身到一个伟大的事业中去,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在现在学生里面,就一直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而且这句话对激励现在的年轻人,起到很大的作用。我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都很感动的一个毕业生的情况,清华78级,1978年,就是78级学生,热能系一个毕业生,毕业以后分到航天部五院,就是做卫星的一个研究院,去做科研人员,后来就是中央机关支教团,就把他派到延庆一中去当老师,做得非常好,延庆县的管教育的副县长,和一中的校长都想把他留下来,这个人也和朴实,他说你跟我们领导说,领导如果同意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后来他们经过做工作以后,这个毕业生就留在延庆一中当老师,一当就当了18年,延庆县是北京最苦最穷的县之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cd718950e45c3b3567ec8b3d.png)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
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
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
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
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
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
大学精神浅谈
![大学精神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9dd5e733eefdc8d376ee32f3.png)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高瞻远瞩,并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这对现代西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大学的建立,明显受到了西方诸大学理念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就是仿效西方的大学建立的。
不论中西方几乎所有的能够蓬勃发展的大学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大学发展的力量,也就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如果说把大学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大学精神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人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徒有其形,很难存活下去。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对大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抵御腐蚀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学里聚集着有知识的、有理想的、有活力的一群人们,这些青壮年将来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踏入社会之前,他们大多数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当真正面对社会的各种挫折与诱惑时,这些人会有几分定力不至于堕落呢,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是危害社会,一切都是未知数。
要把自身的活力迸发出应有的光辉,大学就是方便他们迸发光辉的加油站与中转站。
大学学生大多是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精英人群,代表着各自地区的特色文化,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的交流、传播必然会造成文化的碰撞,大学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文化碰撞的战场,大学精神对如何将大学生打造成一群真正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何有效的在大学里开展科研、创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有三种表现:一,永恒的道德精神;二,自觉地学术精神;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道德精神应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因为不论是大学、中学亦或是小学,凡此类者皆为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三峡大学校训:求索魂—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
![三峡大学校训:求索魂—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b04e0f94dd88d0d233d46aa0.png)
求索魂——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顾问:刘德富石亚非主编:张世梅覃好君参加编写:张锐贾小桂司宜林大众文艺出版社序言刘德富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我校开展了以校训“求索”为主旨的校园精神大讨论活动,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次大讨论活动中,全校广大师生涌跃参与,积极谏言,开展学术交流、征文比赛、演讲辩论,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为繁荣大学文化、弘扬求索精神、引领校风学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将这批宝贵的精神财富汇编成册并结集出版,切实值得纪念和庆贺。
“求索”出自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峡大学以“求索”为校训,简明扼要,取义高远,既是继承民族精神,探索科技奥秘,弘扬中华之魂的时代需要,也是三峡文化特色的精华体现,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思想内涵。
经过长期的沉淀和提炼,以“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特定内涵的“求索”精神已经成为大学文化的内核,成为鞭策广大学子探求真知、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源动力,成为激励全体教职工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勤劳奉献的精神力量。
2007年下半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度挖掘、凝练承载我校历史和文化传统,彰显地域与学科特色,并与学校发展目标和长远战略相适应的大学精神,把党代会提出的创新大学文化的有关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校园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学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学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求索”精神大讨论活动。
自9月10日动员大会以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各单位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相继开展了演讲、辩论、征文、研讨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热情空前高涨,在校园内形成了思考“求索”,践行“求索”,弘扬“求索”的良好风尚,推出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对于培育和弘扬具有三峡大学特质的大学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促进校风的根本好转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学精神:大学生命的灵魂
![大学精神:大学生命的灵魂](https://img.taocdn.com/s3/m/5c5bb4a4312b3169a551a48c.png)
大学精神大学生命的灵魂大学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是知识交流的中介,是开展智慧的源泉。
现代大学,要获得长足进步,肩负起社会的重托,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必须坚守自己的大学精神。
一、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永久支柱,是大学生命的灵魂。
它滋养着人的理想与人格,孕育着人的精神与智慧,以此为学人树立价值坐标,成为一代代学子的精神家园,并从根本上导引着社会的进步。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其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
大学精神给大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大学成为思想与智慧交锋的阵地,涵纳价值观念与理性思考的中心。
我们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精神。
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基。
自由精神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自由,它使大学成为各种观念自由发展的场所。
“思想自由是公民凭借自我独立思考而产生理论、学说、观点、信仰、主张等抽象思维结论的自由”。
可见,思想自由是一种内心活动的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解放,思想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是言论自由,它使大学成为自由表达思想、观念的场所,使学者具有敢于言说的勇气。
“大学必须承认教员在校外即对于其教授学科范围之外之各种问题,有发表言论的权利。
其自由和责任应与一般的人民一样享有负担”。
三是学术自由,它使大学成为探讨高深学问的场所。
“在学术问题上,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允许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还要允许人们通过认识的深化不断去修正错误,这就是学术自由的本质所在。
历史已经证明,越是开展学术争鸣,就越能促进学术繁荣。
反之,用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去禁锢人们的思想,就难免要阻碍学术的发展,甚至会扼杀先进的学术思想。
”学术自由的意义在于给予学者探索真理的勇气,激发学者追求真理的灵感,它是大学生机与活力的象征。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96855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c.png)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
它包括了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等方面。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首先,大学精神包括对知识的追求。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是大学的生命之源。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谦逊和谨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其次,大学精神包括对真理的探索。
大学是真理的殿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真理的深层次含义,不断挖掘真理的内在规律。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开放和包容,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
再次,大学精神包括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殿堂,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尊重人文精神,不断弘扬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传承人文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最后,大学精神包括对创新的崇尚。
大学是创新的殿堂,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崇尚创新,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不断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秉承大学精神,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求变,为推动大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fce986c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1.png)
当代大学生的六种精神当代大学生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他们需要具备六种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追求卓越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他们应该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二,服务社会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应该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勇于担当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勇于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他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负责。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观念,敢于质疑和挑战自己。
第四,开放包容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精神,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接纳不同的人和思想。
他们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接受外来文化和观念的冲击。
第五,团结协作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他们应该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发挥团队的优势和潜力。
第六,诚实守信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和精神,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他们应该具备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不欺骗他人、不抄袭作弊、不弄虚作假。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自我约束和自律自省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
大学生应肩负的文化使命
![大学生应肩负的文化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ae2c2da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d.png)
大学生应肩负的文化使命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而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当肩负起重要的文化使命。
大学生应当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文化自觉大学生应该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
只有真正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大学生才能在文化使命上发力。
因此,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国学经典,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学、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并且要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
二、文化传承和弘扬作为大学生,要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大学生要学会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内涵,亲自实践并将其传承下去。
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参加文化比赛、举办讲座等方式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并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三、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去。
可以选择参与各种文化团体或协会,积极投身于文化项目中,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同时,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创作、写作、绘画、摄影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文化创新。
四、推动文化融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节、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增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了解与交流。
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五、创新文化发展大学生应当保持创新的精神,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可以尝试探索新的文化形式,如数字文化、网络文化、创意文化等,通过创新方式和方法来表达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发展的进步。
六、文化使命与个人成长大学生肩负文化使命不只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也是为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投身文化使命,大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操和意志品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以文化的智慧塑造自己的品格和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王志刚马平川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
大学精神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总给我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
一所大学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不断壮大教育事业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的过程。
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
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王志刚: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及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及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在我看来,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教风、学风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是其具体表现。
它对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马平川: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
大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王志刚:大学精神是立校之本,是建校之基。
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大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大学的本质先是源于其社会性,然后才是精神性,大学真正形成于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精神眷顾的则是大学之人,关注的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与理想,体现于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
只有存在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续,并且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诠释。
马平川: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认为,大学应该是指引社会的灯塔。
依此说来,那么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灯塔。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神品格,文化气质。
是大学自己的“精神名片”。
是展示大学形象、引领大学发展的内在力量。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立身于独特时代背景、地域环境、文风学风之中养成的文化个性。
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几度岁月的风雨沧桑,数代人的敬业笃行,使大学精神在日渐沉淀中滋养、丰富而充盈着大学人的思想和个性,又在大学日新月异的创造中,主导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王志刚: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主要通过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大学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所大学的硬实力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可以提高到较高水平。
而属于软实力的办学理念、管理等文化精神层面的这些因素,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不懈奋斗。
因而,软实力才真正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正相关影响因素。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
当然,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大学综合实力发展中都不可或缺,有人指出现代大学的所谓“3S”即大师、大学精神、大楼,这也体现了软硬实力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在持续提升硬环境建设水平的同时,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优秀的大学文化,卓越的大学精神,敦厚的大学品性,对一所大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马平川:大学何以成其“大”?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也说过类似的话:“大学之大,乃求是“研究”之大。
”虽然梅贻琦、竺可桢两位校长表述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学者要把学问做大,做强。
一所大学思想的高度取决于其学术的高度。
大学培养大师,大师成就大学。
一流的大学呼唤一流的学术大家、教学名师。
高水平师的资队伍是大学人才工作的核心,大学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领军人才。
大学要努力造就自己的大家、名师。
王志刚: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有“十年磨一剑”和甘于寂寞的精神,还要有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
知识分子对国家发展、社会前途,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感,要“以天下为己任”。
大师总是寥若辰星的,但大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求实创新,崇尚真理的人格风范,应该是我们学者的精神典范。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样大学才能成为学者和学子的精神家园。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建设一支敬业、务实、奉献的,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关键。
马平川:大学何以成其“大”?教育为大。
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41年发表《大学一解》,文中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这就是著名的“从游说”。
这段话很有意思。
就是说大学就像一片汪洋大海,老师是水里的大鱼,学生是水里的小鱼,大鱼带着一群群小鱼游,小鱼跟着大鱼游,游着游着,小鱼也就变成了大鱼。
正是在从游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借鉴,理解,模仿,而最终成才。
那么,“教师如何成为大鱼”,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王志刚:梅贻琦通俗的比喻其实深刻的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
“教师如何成为大鱼”这至关重要。
因为“大鱼要带小鱼”。
要播撒阳光到学生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在此过程中,大鱼扮演着引导、保护、支持的角色。
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教师的灵魂。
教师要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出色的教育技能、良好的道德风尚感染熏陶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马平川:一个大学推崇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应该如何培育和发扬大学精神?这与大学校长有着直接关系,大学校长是大学发展的总设计师,是大学精神的代言人,大学精神的捍卫者、坚守者、倡导者和执行者。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精神就是大学校长的思想和品格的集中体现。
一流的大学总是和一流的大学校长联系在一起。
蔡元培北京大学的十年时间中,塑造的北大精神,大力倡导并亲自实践,造就了北大的一代辉煌。
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蔡元培、竺可桢、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等著名大学校长的一系列办学理念和教育主张,至今仍影响着现代大学的发展。
王志刚:大学是大学校长教育理念与精神的实践地。
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大学精神”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出:著名大学的校长都很重视根据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方针和办学目标。
梅贻琦校长于1934年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紧迫的情形之下”,教育学生“从学问里研究拯救国家的方法’。
1936年竺可帧先生在浙江大学阐明“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时,就过去历史和目前环境两方面来讨论中国和浙江省的地位,来证明本校“所负的历史的和时代的使命,”教导学生“致力学问”,以身许国”。
从考察名校大学精神形成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大环境。
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历史沉淀与现实的融合。
任何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文化理念的孕育、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背后都必然有一个的文化支撑,体现了一种集体性思考,并以稳固的具有本文化特质的思维方式,大学同时根植于民族文化的环境之中,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对大学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优秀的文化传统内化滋养着大学师生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王志刚:“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立心立命、勇于担当”是宝文理的大学精神,也是一代又一代文理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生动写照,是宝文理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学风校风在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是师生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和提炼。
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二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怎样建设?三是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怎样建设?四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要让每个师生真正从内心去领悟大学精神,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志及品质之中。
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承载着大学精神的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治学态度、严谨作风和模范言行对学生的表率作用和耳濡目染。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细致入微的,其作用效果也是潜在的和持久的。
马平川:大学是一个文化场,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
作家老舍曾经说过,“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是大学生活那一段,它是清醒的、意识的、自动的、努力向上的生活,而且是后半世生活的根基”。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活开启了通往真正意义上的求知的大门。
大学精神能对培育健全的人格力量,树立卓越的人生目标具有熏陶和教化的作用。
大学精神能够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团结一支队伍,坚定一种信念,凝聚一股力量。
王志刚: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被当时和后世知识分子作为人生价值追求。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
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
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Space of NAU!R!M_t k a_n.}6U_m8}这四句话最能体现出儒者的境界与襟怀。
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知识分子操行的标准。
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张载的“四为句”涉及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所体现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神圣使命。
其意义深远,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很大。
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是张载开办书院讲学的地方,是关学思想发源地。
宝鸡文理学院起源于在宝鸡,发展在宝鸡,崛起在宝鸡,张载的“四为句”作为我校独特的大学文化资源,对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非常重视,把“立心立命,勇于担当””作为是宝文理大学精神的的核心,励其志﹑明其行。
把教师和学子的向往、憧憬和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
培养教师和青年学生懂得感恩、乐于回报、胸怀天下、勇担责任的使命意识。
马平川: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也就是说大学发展到今天,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外,还有第四个职能:文化传承创新。
这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和新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作为西部地区高校怎样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区域优势,如何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有所作为?王志刚:我校具有独特的办学区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