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1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设计21、古诗五首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设计21、古诗五首
课题:21、诗词五首
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常识,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歌的意蕴。
3、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学习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关于词
词是唐五代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当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长短句”。它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文人习作渐多,晚唐五代日趋繁荣。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二》中的习题。
3、小组研讨在自读理解过程的疑难字词句。
4、学生回答展示,其他学生更正补充,教师点评。
【导学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20分钟)
1、过渡:我们刚刚欣赏了星空美景,接下来我们随李白去感悟长江山水的美。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三》中的习题。
(3)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反复吟咏,背诵积累。
(3)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含答案)班级小组名称姓名一、朗诵古诗,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

二、走近作者。

1、《登幽州台歌》作者是,字,唐代文学家。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在诗歌上,他推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有《陈伯玉集》。

2、《望岳》作者是,字,自号,世称“”“杜少陵”等。

唐代诗人,被世人尊为“”,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垂老别》《新婚别》)等。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

3、《登飞来峰》作者是,字,号。

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4、《游山西村》作者是,字,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诗人。

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

5、《己亥杂诗(其五)》作者是,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岱.宗()青未了.()割.()决眦.()凌.绝顶()鸡豚.()箫.鼓()叩.门()己亥.()吟鞭.()龚.自珍()四、解释下列加点字。

(1)独怆然..而涕下()(2)齐鲁青未了..()(3阴阳割.昏晓()(4)造化钟.神秀()(5)自缘.身在最高层()(6)会当..凌绝顶()(7)莫笑农家腊酒浑.()(8)吟.鞭东指即天涯()五、诗句默写。

(1)造化钟神秀,。

(杜甫《望岳》)(2)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3),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4),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5)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

写花有情的诗句:,。

第二部分探究案一、朗读《登幽州台歌》、《望岳》回答下列问题。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无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无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掌握各首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重点)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资料助读】1、《登幽州台歌》:诗人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2、《望岳》:诗人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3、《登飞来峰》:诗人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游山西村》:诗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

南宋著名诗人。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

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2.《望岳》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3.《登飞来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主持过“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学习探究《登幽州台歌》1.请大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

2.思考: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4.从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5.假如你是陈子昂,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吟诵这首诗?试着有感情诵读。

《望岳》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望岳》,注意读准以下字音,读出节奏。

岱宗造化曾云昏晓决眦2.品析诗歌,思考:(1)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诗人是如何写出泰山“高大”这一特点的?讨论明确:通过“青未了”“钟”“割”“决眦”等词语、赏析,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泰山“高大”这个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诵出这种豪迈的气势。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班级:姓名:小组《古代诗歌五首》第1 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1.走进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

王安石(1021—1086)字,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

被列宁誉为“11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 30 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学习过程】探究一《登幽州台歌》1.前两句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古人和来者指谁?2.后两句从什么角度来写,诗人为什么会见此景象而落泪?3.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探究二《望岳》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探究三《登飞来峰》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教师寄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2.如何理解“浮云”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哲理?三、目标检测用课文原句填空。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2课时导学案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2课时导学案

21 古代诗歌五首第2课时◎重点:1.学习情景交融及写景、叙事、抒情密切结合的方法。

2.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赏析作品中千古传诵的句子。

知识链接律诗与绝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

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预习导学】1.古诗填空。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者。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不畏浮云遮望眼,。

2.自读《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完成填空。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等内容,诗人陶醉于山野风光和农村的淳朴风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和的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主要写诗人时的感受。

【答案】1.(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3)自缘身在最高层2.农村风光、农村生活习俗喜爱恋恋不舍辞官离京【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设计自学方案根据以往诗歌学习的经验,为自己设计一个自学方案。

·学习小助手·学习诗歌有哪些方法呢?诵读、品词、析句、探究诗情等都是主要的方法,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个方案,形式可以多样。

【答案】示例:1.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熟读诗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3.找出诗歌中生动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诗句进行多角度赏析,写几句评述性文字。

任务驱动二交流自学成果先根据设计的自学方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交流探究结果,并回答下列问题。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二十一课,题名为《古代诗歌五首》。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诗、宋词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的背景,以及五首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诗歌风格各异,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历史背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通过学习这五首古代诗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深度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宋词的来源、特点和意义,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学习五首古代诗歌,掌握其基本意义,理解它们的情感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对古代诗歌的产生背景、特点和意义进行简单的介绍。

并请同学们合作讨论,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几句具有韵律美的语言或诗句。

2.学习《春晓》(1)阅读课文,示范并要求学生吟诵《春晓》,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2)分组学习《春晓》,让学生自己理解、朗读,并选择一名同学代表组内进行表演。

(3)上台表演,全班同学进行欣赏和点评。

3.学习《登鹳雀楼》(1)教师讲解《登鹳雀楼》中的生动形象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2)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进行朗诵和表演,让学生理解并体验诗歌中的感情和情感。

4.学习《静夜思》(1)教师让学生先自行理解《静夜思》的意思,然后就一些问题进行交流。

(2)请学生朗读《静夜思》,并就“静夜思”的意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请同学们就《静夜思》进行创作: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心目中的“静夜思”。

5.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对于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简要解释清楚,帮助学生全局理解诗歌。

(2)分组讨论,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感情,分享学习到的文化内涵。

七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第六单元21 诗词五首【前寄语】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学习目标】1.背诵本五首古诗词,掌握基本字词。

2.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牛郎织女的故事,人尽皆知,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首诗就是借助这个神话传说,抒发情感的。

(板书题目)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与作品李白,字太白,号青居士,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岑参,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1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1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含答案

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过程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环节四








环节五




1.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2.摘抄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引用。

教学反思
朗读教学是诗歌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五首诗时,我注重了诗歌的朗读,无论是理解内容,赏析诗句,还是把握思想环节,都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朗读诗歌。

多种朗读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探究如何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并初步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1)知人论事;(2)分析诗人选取材料构成的艺术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诗歌语句应注意景和人、物与人、景和情、物与情之间的关系。

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是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能通过自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3.能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书写的美感,并学会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xiāo( 箫 )鼓chuàng( 怆 )然决眦.( zì ) 涕.( tì )下足鸡豚.( tún ) 吟.( yín )鞭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念天地之悠悠..____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____(2)造化..钟神秀____指天地、大自然。

____(3)荡胸生曾.云____同“层”。

____(4)会当凌.绝顶____登上。

____3.文学常识填空。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____陈子昂____,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2)杜甫,字子美,自称____少陵野老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其诗被称为“诗史”。

其作品主要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__北宋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____南宋____(朝代)爱国诗人。

(5)《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是____龚自珍____,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登幽州台歌》中“古人”指谁?“来者”又指谁?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答案:“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

2.《望岳》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导学案
3、再读古诗,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诗句的节奏。
4、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交流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生根据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概内容。




1、读诗,根据个别字的意思理解整首诗。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古诗二首
登飞来峰
千寻塔 欲穷千里目
见日升 站得高
不畏 看得远
只缘 更上一层楼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学生讨论,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5、《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为我们介绍了五首古代名篇,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水平。

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五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关雎》、《咏史》、《山村咏怀》、《悯农》和《江雪》。

这五首诗歌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意境,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下面我们依次来进行细致的学习。

首先是《关雎》,这是一首西汉时期的乐府民歌。

它以南国男女的相思之情为主题,描述了关雎的凄美爱情故事。

我们需要注意到这首诗的特点是抒发情感,以及它特有的韵脚和押韵方式。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并且提高我们的音韵感。

接下来是《咏史》,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它以咏史之名,实质上是表达了对时代沧桑和壮丽人生的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以及对他们的仰慕之情,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千古流芳和人物的伟大,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

第三首是《山村咏怀》,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山村的景色,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中的山村不仅是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心灵的归宿。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杜甫独特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山村人民的赞美和思考。

第四首是《悯农》,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这首诗以农民生活场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佩和惋惜之情。

通过描写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生活困境,诗人传达了改善农民境况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吁。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关注到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首是《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雪的景色,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江雪的纯洁和无私,象征着诗人对理想和追求的追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21《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丰富文化积淀。

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这五首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直至会背诵默写。

2.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古诗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

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

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和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2.杂诗指兴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诗。

有两类:(1)指杂体诗。

即兴而作,随心而述。

代表性的有回文诗、字谜诗、打油诗等。

这些诗各有特点,有些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如初唐诗人沈佺期的《杂诗三首》。

(2)随感而作的无题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

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是作者将自己在己亥年南归北上往返途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了三百余首杂诗,统名于此。

二、预习任务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诵读五首诗,同桌互说诗意。

将翻译写在旁批上。

三、预习检测(一)走进作品了解作者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代(朝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望岳》选自《》作者,字,尝自称。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学案

二、互助释疑三、课堂小结四、学习反思:《登幽州台歌》1.(1)语调:痛苦、孤独;语速:低沉、缓慢;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2)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3)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1)①破题:关于幽州台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西南。

幽州台:即蓟丘、烟台。

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在此延请天下奇士,又称黄金台。

诗句中的“古人”“来者”也就是像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②强烈情感③意象独到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前、后(纵观时间的长河)天、地(横跨空间的广阔)意象磅礴,一扫齐梁形式主义,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辞藻华丽繁杂但托物言情却没有了),大力表举“汉魏风骨”,这样的诗作是“初唐四杰”都没有能够达到的文学境界,因此,本诗在唐诗中有无可匹敌的艺术价值。

《望岳》1.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五岳泰山”——泰山2.(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3.再读诗歌,明白诗意(1)略(2)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其次,学生在诗歌创作环节表现得相当积极,这让我很欣慰。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诗歌的内涵。针对这一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内涵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4.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登幽州台歌》中怀古抒情的表达技巧,如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展现诗人的豪情壮志。
-《乌衣巷》的意象运用和深沉的历史感,重点分析“旧时王谢堂前燕”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对比意义。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选自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赏析《登幽州台歌》;
2.鉴赏《乌衣巷》;
3.品味《江南逢李龟年》;
4.体会《滁州西涧》;
5.领悟《论诗》。
直接输出: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并强调古代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但我也意识到,课堂总结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回顾上,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最后,我深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和引导能力还需提高。在讲解难点问题时,我发现自己的语言有时过于专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决定在课后加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握赏析精彩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设想该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鉴赏诗歌领会诗文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但目前学生只在初一上册时学过古诗,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鉴赏的能力也不强,故我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初一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导学案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望岳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了解泰山位于__________省__________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__________”“ __________”之称。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__________”的美誉。

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2.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__________,自称__________,后人称他杜少陵,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__”。

他本人被尊为“__________”。

他与李白齐名,世称“__________”。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其中《春望》“三吏”“三别”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3.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此时,24岁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鲁大地,他被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透露出诗人远大抱负的诗篇《望岳》。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五岳是指哪山吗?2.了解泰山3.了解作者4.写作背景◆活动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顺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

(4)再读诗歌,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活动三:赏析诗句,领悟诗情1.小组合作,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21.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与蕴含的哲理。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人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本诗课题:(出示课件2)21 古代诗歌五首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课本知识(出示课件5)文体知识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

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

但唐朝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来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2)走进作者教师展示作者“陈子昂”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7)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在诗歌上,他推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代诗歌五首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登幽州台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开耀进士。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击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于狱中。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课文赏析: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问题探究: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导学案参考答案: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境遇,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诗人想到宇宙浩大,个人渺小,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内心无限感慨,涕泪纵横。

“独”字,正是诗人寂寞、凄凉、苦闷的心境。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独怆然而涕下。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望岳》一、预习、自学(独立完成)(一)阅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给下列字词注音(1)岱.宗()(2)未了.() (3)决眦.()2、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帮助自己理解句意。

(1)齐鲁青未了.()(2)造化钟.神秀()(3)阴阳..割昏晓()()(4)阴阳割昏晓..()(5)荡胸生曾云()(6)会当..凌绝顶()(7)会当凌绝顶..()3、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面,划分节凑,掌握诗歌大意。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课堂研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提示:抓住各联的关键词)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归纳诗歌的主题。

(提示:运用“这首诗歌通过写……(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的句式表达。

)三、品味语言。

(1)“造化钟神秀”中“钟”字使用精当,请作简要赏析。

(2)“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作简要赏析。

四、拓展思考:《望岳》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五、当堂检测。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3、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参考答案二、课堂研讨1、(“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2、神奇秀丽高大雄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广阔、景色秀美、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4、品味语言(1)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或高大雄伟)(1分),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2分)。

(2)"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3)“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或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5)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三、课堂练习1、望高大雄伟2、神奇秀丽高大雄伟3、示例: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登飞来峰》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节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预习测评:1.重点字词:⑴千寻:(2)闻:(3)不畏:(4)浮云:(5)眼:(6)缘:(7)最高层:2.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3.《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三、巩固测评: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4.对应精炼:(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答:(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