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九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德育反思的途径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教育学第九章教育评价ppt课件

教育学第九章教育评价ppt课件

从与教育活动直接联系的角度看,教育 评价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1)考查学生 现实反映出的状态以及所具有的能力和特 点;(2)判断学生在态度、语言、行动等 方面哪些是应当发展的,哪些是需要教育 改进的;(3)判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怎 样变化的;(4)从学生的变化中考察教育 活动的成功度等。
三、教育评价的作用 1、激励作用 2、诊断作用 3、调节作用 4、管理作用 5、发展作用
第九章 教育评价
第一节 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案例一:请老师慎重评价学生
不久前的一次校庆会上,我偶遇一位中学同 学.我们谈现在、谈过去,不知不觉中,谈到教过 我们的老师.这时,我这位同学情绪十分激愤地 说:"这个老师毁了我的一生!"他叹了一口气说:" 记得初中时,我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可有一次不知 为什么语文考得很糟,老师狠狠地批评我:‘怎么 搞的?别人大踏步前进,你大踏步后退,我看你是 没救了!'从那以后,我常扪心自问:我真的没救了 吗?你想,老师的话就是权威,权威都认为我没救 了,我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呢?从此一蹶不振,成 绩果然大踏步后退,直到高三毕业前才摆脱了这 个阴影,勉强上了电大……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方法
一、教育评价的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1、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evaluation)一般是在 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的前期阶段开展的测评,重 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 况作出合理的评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 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这些信息资源 的获取可以通过查阅被测评者在此之前的有关成 绩记录、摸底测验、学习要素调查表等方式获得。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的环节、方法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的环节、方法

(2)教学测量的分类
速度测量。 按测量结果解释方法分:常规参照测量 标准参照
按测量的功能分:普通测量、难度测量、
2,教学测量的指标

信度
效度
难度
区分度
3,考试
是教学测量的常用手段,学生成绩的测
量基本是通过考试来实现。 考试一般包括:命题、实施、评分三个 组成部分。 命题是考试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般步骤: 确定考试目标;分析考试内容;确定考 试题型;制订“命题双向细目表”;编 制试卷。

(2)教学评价的标准
从评价的内容上可分为:
评价教学实际达到指标程度的具体要求。
效能标准
职责标准 素质标准 从评价的参照点角度可分为: 社会标 准 科学标准
4,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评价的原则: 导向原则;客观原则;公平原则;科学原则; 可行原则;反馈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评价信息的采集方法 教学评价信息的分析方法 :定性;定量 教学现象的价值判断方法:绝对判断、相对 判断
(一)概念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基本含义
应用要求 实际运用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含义 基本程序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课的含义
四.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教学测量 1、教育测量的概念: 教育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对教学
现象做出数量化的描述的活动。这里主 要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情况的测量。 (1)教学测量的意义、作用: 了解、选拔学生,检查教学目的的实施 情况,评定学生成绩、升级、编班等。
( 二)教学评价

1,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 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过程及 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分类(438页) 七种分类法

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过程 PPT课件

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过程 PPT课件

媒介性: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
增强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应该发挥各教学媒体 的功能,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优化的媒体组合 系统。不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流程就失去了有 效的载体。
3、依据
系统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本身是建立在系统论的基础之上, 教学过程又是教学系统的子系统,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就应 该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因素。这必然涉及学习需要、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方面的确定和选择, 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对这些因素和环节 必须进行通盘考虑并整体设计,失去任何环节的设计都有 可能与我们既定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
后努力学习;
5、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追求学术优异,百分制是鉴 别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
6、百分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评价传统 7、能做到定量分析,便于统计;
8、可精确地计算学生的成绩。
反对意见: 1、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全面的评定需采取多种方式; 2、教师往往被困在要考试的内容上,也就是说,这样做
第九章 教育过程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过程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教育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教育过程 1、定义 教育过程是教育活动展开的时间流程及其结构。 2、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中介
课时计划
2、上课----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
如何上好一堂课? 1)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2)内容正确,掌握熟练 3)方法恰当,启发思维 4)语言清晰,教态自如 5)教书育人,调动全体 6)结构合理,组织得好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教育学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教学的基本程序和策略。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它通过系统地组织和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的基本程序和策略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循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教学的基本程序和策略。

一、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阶段。

1.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在此阶段,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准备等。

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可实现性和可评价性。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准备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具、文字资料等,以便在教学中使用。

2.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实施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

在此阶段,教师要注意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首先,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包括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学生的分组等。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阶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改进。

首先,教师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测验、作业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其次,教师要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制定学习计划。

最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

二、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的基本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目标的导入和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晰地呈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当前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等教育学》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高等教育学》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成果的评价
通过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考试、论文和实践等,有效衡量教学质 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和指导。
教学过程的构成
教师
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提供知识和指导。
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掌握知识和技 能。
课程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评估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与学生关系和谐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展。尊重 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积极互动和合作。
《高等教育学》第九章高 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 则
本章将探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及教学原则,旨在提供关于高等教育中教学的 深入了解和指导原则,助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具有多样性和挑战性,涉及广泛的学科和知识领域,通过创新 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 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原则
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自 主学习的能力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中注意力的引导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和成果的质量。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 1. 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 2. 知识体系的组织者 • 3. 共生关系的对话者 • 4.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5. 不断发展的学习者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教师要努力做到的“三个牢固树立”:
•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好教师”的四条要求:
• 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
学习目标
• 了解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特点及意义 • 了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内容、途径 • 熟悉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标准 • 了解班主任的角色、任务与职责 • 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 • 描述理想的师生关系特点及建构策略 • 了解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观点,阐述理想的学生观 • 阐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3. 热爱、尊重学生 • 4. 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二节 班主任
班主任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 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做好 班主任工作,需要了解班主任的角色与作用、任务与职 责,掌握建设班集体的方法。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 1. 价值性 • 2. 伦理性 • 3. 复杂性 • 4. 教育性 • 5. 创造性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三)教师职业的意义
• 1. 传播人类文明 • 2. 传递社会价值 • 3. 开发学生潜能 • 4. 升华人生价值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四)教师的角色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 1. 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 2. 知识体系的组织者 • 3. 共生关系的对话者 • 4.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5. 不断发展的学习者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教师要努力做到的“三个牢固树立”:
•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好教师”的四条要求:
劳动委员打消了“引咎辞职”的念头,表示要化内为动力,积极工作。同学们也增强了 班级认同感。此后,班级卫生一直保持良好,多次获得“卫生流动红旗”,其他各方面也很 有起色。
请评析材料中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三、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三)班集体的建设
• 1. 共议并确立班集体发展目标 • 2. 民主选举班干部 • 3. 开展多样化的主题班会 • 4.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一、班主任的角色与作用
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思想道德教育和组织教 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建设有序、有活力的班集体是学校各项教 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班 主任是受学校委托负责班集体建设的教师,是按照国家的教育 目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与文化,通过建立班级管理 制度,培育班级文化,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从而为 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徳、智、体、 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 1. 价值性 • 2. 伦理性 • 3. 复杂性 • 4. 教育性 • 5. 创造性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三)教师职业的意义
• 1. 传播人类文明 • 2. 传递社会价值 • 3. 开发学生潜能 • 4. 升华人生价值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四)教师的角色

教育学(第九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九章)PPT课件
2、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与道德 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 律与心理特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世界观 和人生观;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文明习惯养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国情; 民主法制
十一、德育模式
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 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 等的组合方式。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 (知)、体谅模式(情)、社会模仿模 式(行)。
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力?
认知模式
【瑞士】皮亚杰:理论建构 【美】科尔伯格:实践操作的德育模式 关注重心: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阶段和顺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ຫໍສະໝຸດ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 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 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 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 个阶段。道德两难问题.doc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逻辑推理局限于具 体直觉,在具体经验和观察中进行学习。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社会代表者;主导 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性 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 德育方法:活动方式(手段、方法)的总和
4、德育过程的矛盾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七、德育过程
1、概念:施教传道+受教修养;个体社 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内化)
2、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 品德形成过程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

教育学第九章(上)

教育学第九章(上)
教学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力和能力。其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事劳动的能力;道德的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体育运动的能力以及学生智力活动的兴趣、爱好、意志、特长等。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都是在“双基”基础上形成的,又是进一步掌握“双基”和今后从事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掌握“双基”和发展智力、能力的辩证关系,防止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才能获得成功。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探讨教学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法运用
第一节教学原则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是泛指那种经验的传授和经验的获得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指的是学校教育中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即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
据此,我们认为,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个性和思想品德的活动。教不能脱离学,学不能没有教,教学永远是教和学相互依存的统一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合乎社会需要的培养和发展。
3.教育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识增长、能力发展,而且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也同时受到熏陶,发生变化。教师应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给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以有益的影响。

教育学第九章 师生关系

教育学第九章 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 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 度等。
(一)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师生之间 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依据特定的目的与任 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建 立的一种工作关系。
(二)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指教师 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 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 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民主平等 (二)尊师爱生 (三)理解宽容 (四)教学相长 (五)合作对话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策略 (一)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观。 其次,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二)尊重、关爱、理解学生 (三)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
(二)学生中心说 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 “做中 学”。 强调按照儿童的兴趣、经验与需要组织 教育活动,要求一切教育措施都要 围绕儿童制定,因为“儿童是起点, 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三)融合说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注重学生 主体性的发挥,其学说被称为“融 合说”。
第二节
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
(三)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 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 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师生间的认 知关系、情感关系等。
(四)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是指在师 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或因志趣相 同,或因性格接近,或因特长共同 而能建立起具有非正式色彩的个人 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理论探索
(一)教师中心说 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持此 观点。 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与支配权,而学生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 接受教师的任意管教与塑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九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九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九章教育方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第二节教育方法第三节德育方法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一、启发式与注入式(一)启发式1.基本含义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更多的是一位“引”师,引导学生去思考。

第二,在学生观上,学生是有待唤醒的独立个体。

第三,在教学效果上,居发式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自我成长能力。

(二)注入式1.基本含义注入式就是教育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传递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以听讲、记忆为主,“注入”是形象的比喻,比喻教师给学生传递知识就像一个注入容器的过程,学生是一个被接受的容器。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第二,在学生观上,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的客体。

第三,在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注入式方法没有协调处理好教育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教和学等关系,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活动变成单向的灌输,在某种意义上,算不得真正完成了教育过程。

二、接受式与发现式(一)接受式1.基本含义接受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为主,以理解、掌握等思维活动为主。

接受学习理论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2.主要思想第一,教师观上,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辅助者。

第二,学生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三,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接受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形成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更好地促进学习迁移。

(二)发现式1.基本含义发现式教学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自身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

发现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布鲁纳,发现式教育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

2.主要思想第一,学生观上,学生是一个主动发现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意见》(2006年6月4日)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职权影响力与个性影响力,既相关又相互独 立。 领导方式: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个体、群体、环境)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面临问题、 困惑与挑战
困惑之一:怎样对待“差生”?


在学校教育中,有一些学生被称为“差 生”,每个班主任可能都会面对“差 生”。 你以前的班主任是怎么对待“差生”的? 如果你被学校任命为一名班主任,你会 如何对待他们呢?
案例:班主任的职业意识


有位教师,年资不浅,可是每次接任班主任,不消一个 星期,他的学生都会大喊“命苦”,——在他的课上, 风雅是绝对谈不上的;你很难听到几句完整的表达,他 的语言既不纯洁也不连贯;他有把话说好的愿望,然而 只要他一开口,准会伤人,种下祸根。 有个学生考进这所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把父母和刚从 海外回来的亲友请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 这位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 在校表现怎么样?”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 “你们的女儿吗,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一点,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 转学;父母也觉得名校教师说话如此粗鄙,很为失望, 亲友们也很难堪。……
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第五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 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班干部任命制、“终身制”、特殊化、责任意识 淡,非干部学生缺乏班级主人翁意识等。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பைடு நூலகம்常规 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班级规章制度的组成部分 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学校层面 班级层面
(二)平行管理
1、概念: 指把对个人的管理和对集体的管理结 合起来的一种管理方式。 理论来源: 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2、实施要点

充分发挥办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 的力量; 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办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总之,要实施对班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 相渗透的管理。
案例:班主任的职业意识


你不了解学生,你可以不说或少说;即使这位学 生学习有困难,你也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说话方 式。 有教师自恃老资格,以为说话过头一些不要紧, 学生集合式迟到了几分钟,他训斥学生,泼口骂 道:“你们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学生目 瞪口呆,说,我们不敢相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 人会使用这类骂街语言!毕业多年,这句话让他 们终身不忘。 ——资料来源:吴非著,《不跪着教书》,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第61-62 页。
三、如何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续)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一定的活动节律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日常性的教育活动、阶段性的教育活动 2)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四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 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 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 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 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 一门艺术。在普遍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努力承担育 人工作的情况下,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
(二)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概述 (1)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目的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手段 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 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对象:
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即人、财、物、时间、空间、信 息,主要对象是人
(3)主要手段: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班主任,你为何要释放粗鄙?


有学生议论某教师不配当教师,他心目中的教师 标准很高。他说,有的教师谈起学生时“眼神像 晚娘,语言像泼妇”,真是入木三分。 ……要知道,当面以粗俗的语言挖苦学生,已经 很不对了,有些教师不在乎自己的形象,总是要 把自己的粗鄙释放在学生面前;更恶劣的是,有 的人在学生面前不多说话,对任何现象都缄口不 言,似乎城府颇深;然而一转身,就能用最恶毒 的语言攻击贬损学生,这是把学生当仇人啊!
2. 班级组织的发展
1)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伊拉斯莫斯 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 织的理论基础。 3)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的京师 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 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班级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 单位。
——2007年11月23日 中国青年报,(上网日期:2007-11-25)
资深教师的忠告:理智地与家长保持距离
这种事我也遇到过。我的做法干脆,一句话回绝:没这个习惯,不破例。 家长请饭,毫无必要,这是极庸俗的风气。休说孩子还在校读书,即使 他考上了大学,也没有必要宴请老师。请一顿饭固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 事,但这种感恩的形式是落后的,即使把它作为一种礼节,也只是旧时 农民对手工业工匠的款待方式。 …… 首先对孩子不利。孩子知道家长与教师的特殊关系后,就有可能产生优 越感,他有可能不太在乎教师的要求,因为所有的事都可以由父母打招 呼解决。其次是教师的地位被动摇。教师本来与家长可以没有教育以外 的交往,现在他在学校教学中不得不较多地注意个别学生的表现,平衡 被打破了。这种做法,严重损害教师的地位,而他的职业自尊从此荡然 无存。 不要轻易接受家长的馈赠。我们不该怀疑这种馈赠出自于家长的善意, 但是这会增加你的心理压力。最好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对双方、 对学生都有好处。 ——资料来源:吴非著,《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月第一版,第74-80页。

(三)目标管理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四)民主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概念: 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 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其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 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 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 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今年中秋前的一个晚上,一个家长提着一盒月饼来找我,正好我不在 家,她就在外面等,直到很晚把我等回来。她一见面就拉着我,让我 给她说说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发现很多时候,家长是想借送礼这 个机会,多和老师沟通,其实如果老师多主动一些,找家长反馈学生 的动态,可能家长就不会使那么多“劲儿”了。 吃饭的事情我是不愿意去的。可是,有些家长却“神通广大”,老师 不给家长面子,总得给领导面子吧。有一次,一个在卫生系统工作的 家长硬是通过学校一个副校长把我“请”了出去,一起吃饭的是几位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中层领导。在觥筹交错的场面上,我觉得浑身不自 在。酒足饭饱,学校领导说三缺一,拉着我和家长打牌。夜深散场, 一同打牌的某单位一个女领导满意地拍拍我说:“今晚表现不错嘛, 我开始对你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了。”听了这话,我觉得怪怪的,搞 来搞去,我成了“三陪”?我是一个老师,应酬不是我的专项,教好 学生才是我的正差啊。 我承认,我也会有一点点虚荣,偶尔家长请我们到附近的城市散散心, 或是送些土特产什么的,有时我也会欣然接受。 一方面我不赞同家长送礼,一方面我却在收礼,我是不是很矛盾呢?
——资料来源:吴非著,《不跪着教书》,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第79页。
困惑之二:该不该接受家长请客送礼 ?



这个年代,家长们很困惑:该不该给老师送礼?殊不 知,老师们也很困惑,特别是班主任,比如:我有时 就很矛盾,面对家长的请客送礼,我到底该不该接受? 我是南宁一所高中的语文老师,从教经历不足10年。 从今年开始,我接任班主任。此后,我不仅得到了学 生的另眼相待,也得到了家长的特别“关注”,家长 送礼物请吃饭的事情就多起来。 东西不外乎土特产、红包或是购物卡之类,记得刚刚 当老师时,对它们还有些抵触,但渐渐地,我不再抗 拒,我发现,收礼现象在学校里很普遍,尤其是班主 任。而当我拒绝时,家长们会更紧张,担心老师是不 是对孩子有什么意见。
第三节
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功能)
三、 如何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近期、中期、远期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把对积极分子的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 积极分子可以是多种类型的 积极分子的队伍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和班级管理
(一)班级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通常由老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通 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 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 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 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做有自尊感的班主任



教师没有自尊是最可怕的。一位教师如果没有到了没有自尊的地步,作 为教师他的职业生命已经结束了。 有教师请人吃饭,酒足饭饱,客人告退,教师百般挽留“在坐一下”, 几番过后,客人脸上不好看了:已经杯盘狼藉,为什么还不买单?此时 忽有学生家长出现在包间门口,说“x老师,签过了。”——原来这位 先生是在等熟悉的家长来签单。于是散席。有人忿忿地说,以后再也不 来了,和这种教师在一起用饭就像陪着他讨饭似的。另有一群教师到学 生家长开的内衣厂“参观”,临走时老板送每人男女内衣各一包,大家 欣然接受。事后该生对同学吹牛:所有老师,不管男女,贴身穿的都是 我爸爸送的,不信可以打赌。 没有自尊,任何人都会蒙受耻辱而不自知,然而教师缺乏自尊,斯文扫 地,遗害是最严重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学生。…… ——资料来源:吴非著,《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10月第一版,第79-8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