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亚国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东北亚国际关系
【摘要】
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多边协调机制的发展正预示着政治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但是东北亚政治与安全形势相对平稳的背后,依旧呈现出流动化的特征蕴含着重大战略变化的可能。日本和韩国在外交与安全战略上的调整客观上削弱了中国的战略环境基础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正在被压缩。中国需要有心态上的调整和可行的预警方案,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与对应体制。
【关键词】东北亚国际关系中国蒙古美国
东北亚和谐区域的构建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地区政治互信与依赖关系的建立不仅取决于各国政府的相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各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如何深化,能否做到“增信释疑”。认真对待历史问题、消除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是促进各国政治对话与合作、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只有在国民层面上的相互认识和理解达到新的高度,才有可能推动各国政府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合作关系,在构建东北亚和谐区域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及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按地理位置的分布,包括俄罗斯联邦的东部地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岛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华北地区,日本国的北部与西北部,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蒙古国。即是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广义的陆地面积有1600多万平方公里,占亚洲总面积的40%以上,,有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国全境和俄罗斯远东沿海。
东北亚国际关系之蒙古
蒙古,在国际舞台上一想默默无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有重要性。
蒙古是一个高原内陆国家,其领土完全被中国和俄罗斯所包围,人们经常以“蒙古是中俄之间的一个楔子”来形容蒙古语中俄两国的位置关系特征。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邻国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战略安全环境。一般而言,邻国的数量多,则国际关系复杂,反之则能避免复杂的周边安全环境。不过,邻国数量少,夜壶带来周边关系缺乏选择性的不足。蒙古邻国数量虽少,但情况特殊,完全被中俄两国过封闭,而且两个邻国不仅是地理大国,还是国际战略格局地位举足轻重的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从国力对比看,俄罗斯与中国是两个世界级的战略大国,蒙古的国力远非能同任何一个邻国相比,蒙古语两大邻国国力对比悬殊。形成“两强夹一弱”的真挚地缘态势。蒙古的国家安全处在受两大国钳制的环境中,其战略环境和安全态势基本由中俄两国决定,因此,蒙古安全与中国与俄罗斯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作为两个强国之间的缓冲,蒙古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环境也有重大影响。蒙古作为中俄之间的巨大化结合部,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决定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是亚欧大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价值的国家。
各个大国在蒙古都有自己的战略构想。多年以来,美国一直努力将其势力范围渗透在中俄两国邻国之间保持平衡的蒙古国。冷战后,美国对蒙古的外交政策,即以第三方力量介入蒙古事务之中,利用蒙古平衡中俄两国力量。而蒙古在保持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努力保持“均衡政策”的同时,也提出了“第三邻国”战略。对美国来说,蒙古的价值在于它的战略地位,是出于21世纪在东北亚地区争夺战略优势,有效制衡对手的战略考虑。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看,为了实现“单极世界”的构想,他在欧洲利用北约进行东扩,想中亚渗透;在亚洲利用美日韩军事同盟压缩主张“世界多极化”的中俄两国战略空间,已形成对中俄两国的战略优势,防止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和抑制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蒙古所处的地缘政治因素恰好符合美国的战略需求。美国一旦控制了蒙古就等于在中哥两国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形成“北抑俄罗斯,南遏中国”的战略态势,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对中国来说,蒙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蒙古位于中国的正北方,两国共有4600公里的边境线,保证中国北部的和平与安全是中蒙两国的战略考虑。如果军队从中蒙边境南下,没有任何天然屏障。中国必须警惕美日对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大力渗透和防止美日利用蒙古在东北亚地区的特殊地
理位置打蒙古牌,即防止蒙古成为美日两国监视中国、制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向纵深发展的桥头堡。警惕泛蒙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中蒙政治、经济合作,使中蒙关系健康发展。
东北亚国际关系之美国
美国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研究美国的东北亚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美国东北亚政策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同时也有很强的“继承性”,对于我们研究美国当今的“东北亚区域国际关系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美国不同阶段的东北亚政策,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在传统东方秩序——“华夷秩序”衰落时期的政策(1784-1894)。即从“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广州至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此时政策内容不明确,也不详尽,处于摸索阶段,表现为:用有限的国家力量帮助私人商业势力获取贸易机会。不过这个时期在东北亚的利益毕竟没有构成美国国家利益的重心,不能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所以很少得到国家力量的倾力支持。在政策制订的依据、机制方面也非常粗糙、不规范,有时显得有些混乱;从国家层面的政策目标认定、手段选择等方面都比较保守、谨慎。第二阶段:在“华夷秩序”崩溃时期的政策(1894-1903)。即从中日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爆发前。随着实力增强及在东北亚的利益增加,美国的政策也逐渐明晰,试图在区域国际政治中发挥重要影响,最后形成“门户开放”政策。虽然还是优先考量经济利益,但已经开始重视政治问题,注意营造符合美国利益的东北亚政治格局。但是,在内战和重建之后,急剧膨胀的空间再次吸收了美国国力增长的冲击波,在东北亚的国际事件中,美国都表现出积极参与、试图主导,但又力不从心的势态。第三阶段:在东北亚格局大调整时期的政策(1904-1914)。即从日俄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此间美国政策由挺日、拒俄、建立均势,到制日、抗日,再到向日本妥协。对日关系成为了美国东北亚政策的核心问题。自中日甲午战后,日本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国际力量,开始参与到东北亚的国际博弈的大棋局中来。在20世纪初的东北亚国际争端中,以日本为主动力的中、日、俄关系成为了主
旋律。在日、俄争夺中,美国的政策表现为:小心地建构“均势”,竭力阻止该区域中“超强国家”脱颖而出。
东北亚国际关系之中国
中国处在特定的空间里面,东亚大陆的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本身不在于你是不是能够自觉的从地缘政治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但是本身制约了国家的兴衰,本书着眼于未来,未来以中国为主体,用地缘政治学分析中国的地缘政治,中国的历史其实就在地缘政治学的的约束之下、制衡之下,在这个结构里面出现兴衰,现在大陆和台湾中间有一个海峡,朝鲜38度线,越南是17度线,实际上都是二战结束之后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结果,现在我们还处在这个后果里头。中国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之下,实际上也有自己的地缘政治思维,受到他国地缘政治的影响,包括海峡两岸的现状,朝鲜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它的实力增长,再一个对自己国家民族地位的自觉。鸦片战争前后,那时候中国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后面第二次大战,中国融入苏东的阵营,这种依附形式的发展,再光荣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这么一个历程。
以意识形态看国与国之间的国家,文革时说,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天涯若比邻”,把人与人的朋友关系比喻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种比喻其实不恰当的,国家的关系不是个人的关系,中世纪基督教时代,认为个人的道德可以推广到国家,马蒂亚说个人的道德不是国家的道德,国家有国家的理性,不是个人的理性,修身是一回事,治国是另外一回事。
全球化时代,以往我们闭关自守的时代不见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必须有全球的战略眼光,要考虑到全球化格局的变化,这种国际知识,过去好像是专门的知识,专家的知识,但是在现在,变成了每一个知识分子必备的知识,没有这个知识,很难涉足于一些公共领域的重大问题。这也是现在社会里,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个悖论,你想涉猎公共性问题,但是他需要你具备一些专业化的知识,这个和19世纪左拉满足一些道德上的控诉有关系,但是现在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