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合集下载

【中考复习】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

【中考复习】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

【中考复习】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分析之“名词作状语”,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概括分析之“名词并作状语”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并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Caquet。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回去,其一犬端坐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则表示对人的态度。

比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挤,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沃苏什卡]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并作“事”的状语,则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必须用宴请兄长的方式宴请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道听途说其有没有,汝?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沃苏什卡]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润色动词“运”和“有载”,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就是用箕畚运往渤海边上;“船载故曰”,意思就是用船载运进去。

c句的“目”和“耳”分别润色动词“见到”和“言”,则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见。

d句的“面”润色动词“刺及”,则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劝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批评。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例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引导语: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比如时间名词日与月活用的例子就有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中日(译为每天),日削月割(《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日)等。

文言文中名词做动词和名词做状语的区别

文言文中名词做动词和名词做状语的区别

文言文——古汉语名词做状语详解2009-10-23 10:44:44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5294次评论:0条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

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

“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
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这种用法通常是为了强调名词的特性或状态,或者是为了表达一种比喻或拟人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例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在这个句子中,“风烟”和“天山”都是名词,但是它们被用作状语,描述了“净”和“色”的状态。

意思是说,风和烟都消散了,天空和山峰都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2. 庭下如积水空明。

在这个句子中,“庭下”是名词,被用作状语,描述了“积水空明”的状态。

意思是说,庭院下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 驴不胜怒,蹄之。

在这个句子中,“蹄”是动词,但是“驴”被用作状语,描述了“蹄”的方式。

意思是说,驴因为愤怒而用蹄子猛击。

4.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在这个句子中,“云”和“响”都是名词,被用作状语,描述了“集”和“应”的方式。

意思是说,天下的人们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响应号召,带着粮食争先恐后地追随。

总之,名词作状语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它能够通过强调名词的特性或状态来丰富语言的表达形式。

初中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句

初中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句

初中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
3、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4、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5、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
6、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
7、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

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介宾结构)。

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札”;“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或介宾结构或助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

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释为“命名”。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为“称王”。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

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

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既非叠词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

那么其中一个作动词用。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以”、“且”连接,表示动作的。

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解释作动词的名词的方法】(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

(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的比较

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的比较

3、用“而” 把名词和动词或动词短语连接。
文言文名词用作动词的几种情况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②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③恐为操所先。 【解析】 ①寓,名词作动词,译作“住宿”;前面是“所”。 ② “履”(本义:鞋)“踦”(本义:一只脚),因 为与“所”组合,活用为动词;应译为“手所接触的 地方,肩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 地方。” ③“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 为“抢先”。
爪,用手抓破
端,穿着礼服; 章甫,戴着礼帽
“宾客”受“稍稍”修饰,意思为“把……当客人”
2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 作“命名”讲。
名词直接作状语
发现规律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上:向上,下:向下)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 (南:向南,西:向西)
文言文专题复习
词名 作词 状作 语动 的词 与 较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 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论语·颜渊》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 治理国家。孔子说:“君要像 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 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 像儿子的样子。”
文言文名词用作动词的几种情况 1、两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 系或修饰关系,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 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敬贤礼士 ③ 沛公军霸上 籍吏民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解析】 例① “衣帛”不是“衣服和布帛”,也不是“衣服 的布帛”,而是动词“穿帛” 。 例② 礼,活用为动词“礼待”;名词“士”作宾语。 例③ “军”,驻扎 造户籍册或登记 “函”,原本是名词,“木匣子”。因为带了宾 语“首”,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在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在文言中,一般作为名词使用的词被放在动词的前面,且这个词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因而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从而担负起副词的语法功能。

这被称为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便于理解,举个例子——“你在那儿狗叫什么!”这个例子中,“狗”是名词,放在动词“叫”前面,这个“狗”明显不是“叫”这个动作的实施者,而是对“叫”这个动作的修饰和形容,所以这个“狗”是状语,可以理解成“像狗一样”,所以这个“狗”就是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

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下面就具体讲解名作状的几种用法。

一、表示比喻(比况)起(比喻)比况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举例: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分析:“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就是名词作状语。

2.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分析:“人立”,像人那样站立,“人”就是名词作状语。

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孙子·谋攻》)分析:“蚁附”,像蚂蚁一样依附,“蚁”就是名词作状语。

4.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庄子·达生》)分析:“柴立”,像枯木那样独立,“柴”就是名词作状语。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分析:“斗折”,像北斗七星一样弯折,“蛇行”,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行进。

“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分析:“犬坐”,像狗那样端坐,“犬”就是名词作状语。

二、表示地点(处所)这类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举例: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以下是 8 条关于名词作状语的文言文例子:
1. 其一,“蚕食桑叶”,你看那蚕宝宝可不就是像小馋猫一样一点点地吃着桑叶么!就如同士兵蚕食敌方阵地一般。

2. 其二,“犬坐于前”,那狼像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你说怪不怪呀!这“犬”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狼的坐姿呢。

3. 其三,“席卷天下”,哎呀呀,这势力就好像一阵大风把天下都给卷起来了,多霸气呀!“席”字多妙。

4. 其四,“云合而响应”,大家不就像云朵聚集一样纷纷响应号召,真有气势呀!这里的“云”可不就把那种聚集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5. 其五,“蜂拥而至”,人们就像一群蜜蜂似的呼呼地涌过来了,多热闹啊!这不就是名词作状语的妙处嘛。

6. 其六,“狼奔豕突”,那场面就像狼和猪慌乱地奔跑逃窜,“狼”“豕”不就是很好的状语嘛,真有意思。

7. 其七,“星驰电掣”,好家伙,那速度就跟流星飞驰、闪电急驰一样快呀,“星”“电”多形象啊!
8. 其八,“土崩瓦解”,就像土堆崩塌、瓦片破碎似的一下子就垮掉了,“土”“瓦”作为状语多生动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太有表现力啦!能让语言变得特别鲜活有趣呢!。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用丹 谓 下砂视 其语辙 , 登 轼 而 望 之 。
向谓 下杂 然语而 前 陈 者 , 太 守 宴 也 。
在前 谓 面语
上使外将兵
在外 谓 箕 畚边运 于语渤 海 之 尾
用箕畚谓 其 岸 势语 犬 牙 差 互
像狗的牙齿一谓样 语
课堂小结
像… …词作 状语
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课堂小《结夸父逐日》
16、中军置酒饮归客 中军:在中军帐里。《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17、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
样。 《狼》
18、复前行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桃花源记》
19、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 《核舟记》
20、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
的山谷里。《三峡》
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情境导入
其 一 (狼) 犬 坐 于 前 。
定主
谓 补语
语语
语 “像狗一样

”,修饰谓
略 主语
名词 语“坐”。

起修饰

或限制
作用
知识讲解
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 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作用,从而 充当了谓语的状语。
。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
13、四面竹树环合
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

名词作状语例子文言文

名词作状语例子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朝服,在早上;衣冠,穿衣戴帽)——《邹忌讽齐王纳谏》
2. 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

其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笞常痛,今母已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耳。

”——《韩诗外传》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封,向东;西封,向西)——《左传·僖公三十年》
请注意,以上只是名词作状语的一些例子,具体的用法可能会因不同的文言文作品和语境而有所不同。

文言文复习 词类活用

文言文复习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作主语和宾语,有些名 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 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 “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 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九、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 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 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 “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 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 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 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 语。例如:登高而招 《劝学》登高在这里修饰后面的招, 表示招手的方式。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 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 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所谓活用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所谓活用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1、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3、闻寡人之耳者 4、无案牍之劳形 5、望峰息心 6、凄神寒骨
七、意动用法 主语对于动词的宾语含有认 为……怎么样 翻译:
以……为…… 认为……是…… 把……当做……
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吾妻之美我者 3、渔人甚异之 4、如鸣佩环,心乐之 5、不耻下问 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木兰诗》) 3、表动作趋向 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向(往)……”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名词作状语类型 4、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解释时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
5、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解释时在时间名词 加上一个“每”字 ②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6、表动作进行方式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一、名词作状语
1、狐鸣呼曰 2、学而时习之 3、石青糁之 4、空谷传响 5、斗折蛇行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9、山行六七里 10、东临碣石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4、手自笔录 15、其一犬坐于前
16、复前行
二、名词作动词
当名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就 可能活用为动词了。
1、鞭数十,驱之别院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有仙则名 5、腰白玉之环 6、一狼洞其中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以光先帝遗德 9、名之者谁 10、故自号曰醉翁也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归纳------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明那横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

名词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一、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的特征、状态。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翼”修饰动词“蔽”,表示动作的特征。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修饰动词“坐”,表示动作的特征或状态。

二、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对待的方式。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侍之:“兄”修饰“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修饰“待”,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客人那样”。

三、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1.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已入:名词“船”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载”所用的工具。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箕畚”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运”所用的工具。

四、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1.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名词“间”用做状语,表示动词“至”发生的处所“小路”。

(译:刘邦已经离开,估计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名词“廷”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见”发生的处所“殿堂”。

(译: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她回国。

)。

如何区分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动词

如何区分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动词

“枢”各自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上却存在差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瓮”、
“绳”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同。笔者查阅了
一些资料,尝试着来作点分析。鉴于“瓮牖
绳枢”是一个并列短语,“瓮牖”与“绳枢”
的结构一样,这里就以“瓮牖”为例。 具体说来,对“瓮”的意义和用法存在 两种不同理解:
一、认为“瓮”是名词作状语。
动词则为名词作动词。
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⑹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⑺范增数目项王 ⑻秦师遂东
⑸⑹符合“名+动”格式,为 名词作状语; ⑺⑻句为名词作动词。
注意
在“名+动”格式中,名词除了
作状语,还可作主语,对此,要联系
语境,看这个名词前是否另有主语, 如果前面另有主语,则判定为名词作
状语,反之,则为名词作动词。
二、认为“瓮”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中新教材优秀教
案· 高一语文》(下)(任志鸿主编,南方出
版社2004年版)和《古代汉语词典》(曾林
编,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等书。
我认为,第一种看法认为“瓮”是名词作状语是
不妥当的。
《学生古汉语字典》把“瓮”释为名词作状语,把
“牖”释为“窗户”,是一个名词。而名词作状语的

《过秦论》一文,其中有云:“然陈涉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对“瓮牖绳枢”,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高教版)注释为:
“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牖,窗户。枢,门上的转轴。”
一般工具书对这个短语大意的解释也都基
本相同,但是具体到“瓮”、“牖”、“绳”、
特征是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动词起修饰作用。这 说明编著者心中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是模棱两可的。 《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把“瓮”释为名词作状 语,把“牖”释为名词作动词,应该说是保持了理解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名词一、名词作状语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

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

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

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济和设这两个动作,翻译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类句子还有很多。

比如:“夜缒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的例子。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充当谓语,是不直接带宾语的。

但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名词或几个名词一起用的现象,那么就要让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来引出宾语。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词,按说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

补足这个句子应该是“刘邦籍吏民”,“刘邦”是主语,“吏民”是宾语,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谓语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谋其政,活用成动词“登记户口”。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在这个句子中,“之”是代词,代指头。

“函”是匣子。

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了,那么前边的名词“函”就要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用匣子装”。

类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范曾数目项王”中的“目”都是这种用法。

名词也一般不受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判定是活用为动词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

《荆轲刺秦王》在这个句子中,皆是副词,翻译为“全都”。

“白衣冠”是名词,翻译成“白色的衣帽”。

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说,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所以要让“白衣冠”活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

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

名词作状语的七种情形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明那横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

名词作状语有下列七种规律:规律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灰‛与‚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徐宏祖《游黄山记》)句中的‚壁‛,‚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中的‚影‛,就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成语,如‚土崩瓦解‛中的‚土‛与‚瓦‛、‚星罗棋布‛中的‚星‛与‚棋‛、‚蚕食鲸吞‛中的‚蚕‛与‚鲸‛、‚风起云涌‛中的‚风‛与‚云‛,也都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状态的例子。

仅以‚土崩瓦解‛为例,指出一个误区。

有人认为‚土崩‛与‚瓦解‛均为主谓关系,然后构成了联合结构。

错了,因为在成语决不是说‚土‛与‚瓦‛怎么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的‚杖‛,‚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促织》)中的‚笼‛,‚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应该归入状语这一种用法。

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词状语在翻译时除了可以加介词之外,还可以时灵活一些,如‚余自齐安适临汝‛(《石钟山记》)句中的‚舟行‛就应该译为‚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中的‚目见耳闻‛也该译为‚亲眼亲耳‛才是。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掌握它的运用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词语,避免翻译文句时望文生义。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

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

例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醉翁亭记》)——(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像张开的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

例子中“翼”放在动词“蔽”的前面作状语,描绘出了动作行为的状态。

…… 2.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

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

例如: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

例子中的宾语是表示人的名词,“隶”用以修饰动词“使”,表示对待或处置对象的方式。

3. 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

例如:畚箕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例子中“畚箕”表示的是“运”的工具,应翻译成“用畚箕”。

4.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

例如:
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蔺相如。

例子中“廷”表示动词“见”所涉及的处所。

5. 表示情势或道理。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情势或道理,可以加“依”“按”这类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来解释它。

例如:予分当引决。

(《指南录后后序》)——我按道理应该自杀。

例子中“分”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根据某种情势”或“按照什么道理或规定”而
产生某种行为的意思。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1. 表示每一。

例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曾减少吧? 2. 表示渐进。

例如:
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单纯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趋向。

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在”“到”或“往”“向”等来理解。

1. 表示方位。

例如: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就日何时离人近的问题在争论。

2. 表示趋向。

例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泉水。

例子中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上、向下。

【强化训练】
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作解释。

1. 北收要害之郡。

2.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 蜂房水涡。

5.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6.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7. 有大石侧立千尺。

8.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9. 日削月割。

10.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