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合集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基本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基本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基本
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学习,推动理论体系的发展,建设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

2. 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党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群众路线,推进依法治国、公正司法、廉洁政府建设,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人们秉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倡导民主法治观念。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6. 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

7. 发展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的发展和健全,确保人民对国家生活的广泛参与。

以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文明国家。

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

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

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作者:李智超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5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新时期我国要着力建设的主流政治文化,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物,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在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必须立足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明确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大力加强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内涵;作用;方向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45-02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28政治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提高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手段。

在不断加快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思想保证和理念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明确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力加强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继续发挥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物,反映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指明了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其特定的内涵。

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后,从而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心理以及政治制度等因素的集合,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

在当前背景下,其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还客观地包含了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参与型政治等时代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愿景。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_欧阳军喜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_欧阳军喜

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有效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非公有制经济为经济发展营造蓬勃生机,激活市场竞争机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使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并使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文化制度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既要正视文化多样化的需求,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在社会制度方面,坚持公平正义,倡导和谐互助的社会理念。

正视社会差异,扶助弱势群体,主张机会均等,实现公平,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社会管理创新要探索出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

要强化制度保障,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五)提升制度建设自觉,树立制度权威,培育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提升制度建设自觉,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提升制度建设自觉,就是要进一步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一个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提升制度建设自觉,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否则,制度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提升制度建设自觉,还要注意把握制度建设的规律性。

树立制度权威,是制度能够顺利运行的基本前提。

树立制度权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决不能将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

只有树立制度权威,人们才能自觉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制度也才能发挥作用。

树立制度权威,就是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

培育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是制度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最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最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天大的事”。

然而,要想让这一体系真正被老百姓理解、践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则要“作于细”,使核心价值观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的必然性 现实生活可以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种类型。

从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来看,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

人们对某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相当程度上是从自身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小事”的变化来确认是否可信、可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来源于人民群众丰富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

人们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从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理解、评价和实践某种价值观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其功能,就必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根基在日常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与之相适应的一套价值观念,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形成的统一体。

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灰色的理论常常孕育在新鲜的日常生活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非日常生活正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它必须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获得生命的活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引领、统摄、整合作用,必须转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

日常生活是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把日常生活纳入视野,关注民生,体现民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实现其自身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伦理,它体现于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

比如我们正在开展的个人品德建设,就是要倡导国民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icrosoft-Word-文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icrosoft-Word-文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四要大力宣传: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要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二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三要提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精髓。“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不仅是政法系统要开展的一项重大的活动安排,更涉及政法干警的理念和意识层面,涉及思想深处对我们自身职业的一种认知、反思与定位。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着眼长远、把握方向、凝聚人心的一件大事,我们政法委机关一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化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化解读
民 的力 量 整合 起 来 。 就 横 向 比较 而 言 , 多 国家 的经 验 也值 得 我 们 很
的态度 反 应 较 为冷 漠 、 们 彼此 缺 乏 足够 的信 任 的 人 政 治现 象 , 种 现象 非 常 不利 于 凝 聚 在一 个 旗 帜 下 这
共 同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的政治信仰是马克思 主 义、 毛泽 东 思 想 、 小 平 理 论 和 “ 邓 三个 代 表 ” 要 思 重
此 外 , 心价 值 体 系建 设 也 是 对 中 国共 产党 长 核
我认为 : 社会 主 义核心 价 值体 系 的本 质是 一 种 政 治
文化。
第一 ,社会 主 义核 心价值 体 系首 先要体 现 的是
政 治性 原 则。
当前 , 会 上 存 在 一 种 政 治 信 仰 迷 惘 、 政 治 社 对
型 和 变革 , 经济 体 制 深 刻变 革 , 会 结 构 深 刻变 动 , 社
利 益 格局 深 刻 调 整 , 思想 观念 深 刻 变化 。这 种 空 前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建 设 是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收 稿 日期 :0 2 0 — 1 2 1— 3 1
作者简介 : 陈
提 出建 设社 会 主义 核 心价 值 体 系 , 是我 们 党 的思 这 想 文化 建设 上 的一 个重 大 的理论创 新 。
( ) 二 市场 经 济下 重视 意识形 态领域 的 必然要 求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最新 成 果 武 装全 党 、教 育 人 民 , 用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共 同理 想凝 聚力 量 , 以爱 国主 用
力 ” 再 到 “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是 兴 国之 魂 , , 社 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通过的《文化政策促进
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 义”。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 ● ● ● ● ● ● ● ● ● ● ● ● ●
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产业 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的核心话题之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 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 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 是清谈,而是一种文化,但不是书斋的文化而是 先进的文化,是行动的文化、实践的文化,是能 动的(革命批判的)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群众 的文化。它是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 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 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 将依然生活在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 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 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文化的 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过程,人创造 了文化,人又成为文化世界的产物。
2.文化的主要功能

第一,文化具有信息传递和认识功能 第二,文化具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第三,文化具有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教化民族心灵的功能;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指我国在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这个体系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方面。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提出和确立,为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思想动力和价值动力。

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深度解读,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

历史上,我国一直注重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调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传统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延续,体现在对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的强调上。

这种深刻的历史根源,决定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底蕴。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广度也体现在其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覆盖。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来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

在政治上,它强调民主、法治和公正,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导。

在经济上,它强调敬业、诚信和友善,推动了经济发展的道德建设。

在文化上,它强调民族自信、文明交流,促进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在社会上,它强调平等、和谐、爱国等价值,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了基础。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度上是全面的,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具体的指导作用。

它的形成和确立是我国特有的,是我国长期执政实践的结晶,是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定和深入宣传实施,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引导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奋力前行,有利于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在落实这一战略任务过程中,自然就会遇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认真学习和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和国民精神在近现代曾遭受重创,而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三观”扭曲、官德缺失、商业信义失调等各种丑恶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文明底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会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等,从而形成了坚固而稳定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绵延着浑厚的精神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者在相互交融中实现了传承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与借鉴也不可忽视,为其提供了智慧与精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文化认同。

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深化其与现代理论体系的融合与创新至关重要。

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实现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影响, 借鉴, 融合, 创新, 智慧, 精华, 建设, 作用, 意义, 重要性, 深度融合, 未来, 发挥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华,而且在传承中注入现代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与借鉴既在于其思想观念的传承,也表现在其实践经验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不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弘扬,也彰显了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前瞻性与适应性。

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深化交流与融合,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理论支撑。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首先。

之所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对我们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而言。

而苏联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如经济方面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形式。

其次。

回到正题。

所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政治体制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还是苏联时候传过来了),根本没有我们中国的特色在里面。

再次。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东欧也是照搬苏联体制而崩溃的)和苏联解体后,我们意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但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好的。

呵呵,只是苏联模式在苏联僵化了),因此我们要对我们原有的苏联模式进行改造,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举例的话,最典型的是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等等(这些在原来的苏联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前是完全没有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

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原因及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原因及基本内容

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原因及基本内容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决定”中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要命题。

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七大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加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原因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原因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样,将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其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原因就是为了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价值观念。

其中最根本的是树立价值观的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

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了一些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思想桎梏,形成了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体现了其理论创新的发展要求。

第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原因就是为了全党全国人民提供一个统一的精神动力。

在几大文明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根本,其中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这是由其地位、作用决定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四,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原因就是为了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主导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趋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重要支撑,大力弘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力弘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须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所有专业课的教学中,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让大学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们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大力弘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须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今日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创新水准和前途。高校应当且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涌流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当代大学生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勇于开拓,善于创造。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努力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校园风气的基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坐标,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要求进一步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大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可亲、可信、可学的优势,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要求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引导大学生坚持知行统一,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要求进一步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支持先进文化进校园,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工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意义与途径。

一、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这些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二、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3.大众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话语权。

四、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包括:1.教育引导: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文化创作: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初中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表现

初中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表现

初中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它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立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精神的基本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作为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形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政治教育中,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表现,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价值体现,人民是社会的根本,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每个人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人民做事、为人民服务,发扬为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弘扬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强调追求社会中每个人的公平发展和社会公正,倡导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的行为准则。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勤劳勇敢、富于创造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培养勤劳奋斗、追求创造的精神,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崇尚实干、敬业、创新的精神风貌。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每个人都要与祖国、与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同时,它也强调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奉献他人的价值追求,培养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政治课程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人民至上、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内在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内在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内在逻辑作者:邰哈斯其木格张静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第4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要基于“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维度。

相互影响的共存模式彰显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历史的经验揭示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反映两者融合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方式具有“内涵—实质—目标”三位一体的功能,并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实现两者融合的关键是协调好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辩证关系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4-0044-06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P171)。

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教化与伦理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与继承发展。

两者的高度契合有利于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融合根据:基于“理论—历史—现实”的三重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要基于“理论—历史—现实”的三重维度。

就理论维度而言,相互影响的共存模式彰显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就历史维度而言,历史经验彰显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就实践维度而言,现实需要反映两者融合的重要性。

(一)理论维度彰显融合的可能性从理论渊源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都是从这一文化的固有土壤中孕育的,无不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高中政治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高中政治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高中政治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看,它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中,如何将这样一种“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从相遇结合到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精神底蕴,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就无从谈起。

毛泽东注重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题解读马克思主义,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他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来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将“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升华为“群众路线”思想;用“知行观”生动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近年来,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小康”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中国特有的“和合”思维的当代阐发;“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理念将传统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科学发展观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基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其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治国安邦、修齐治平思想的超越与转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仁者爱人”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体现,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四个方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全社会价值取向的根本指针,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撑。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孔孟之道、礼乐之邦、诗画之乡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注重的是人伦道德、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强调的是自我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忠孝、仁爱礼仪、谦和谨慎等为核心,强调儒家的“仁者爱人”、“义者治国”、“礼者安邦”等传统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引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与精神追求上存在着显著的契合和统一。

在价值取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等重要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

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

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一是主导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性的内在根据在于它的先进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顾雪松高娟
《文史天地》2012年第5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这一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政治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及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联系,不妨从以下方面加以考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强调中国特色,善于学习,但不盲从。

二是不背离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水平,科学发展。

说到底还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决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3]
在中国古代,不少政治家都注意根据国家具体形势制定治国政策。

如汉高祖刘邦面对经济破残的局面,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因战争破坏,民生凋敝,提出“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4]意思是轻徭薄赋。

汉高祖和明太祖的休养生息政策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国古代政治家根据国家具体情况而制定或调整治国方略,对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借鉴意义。

诚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集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5]。

二、热爱祖国并维护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致力于长江南北、海峡两岸的联系和统一。

隋文帝面对陈后主据守江南的局面,认为不会因“一衣带水”之隔而不救江南百姓于水火![6]宋太祖认为,长江以南的南唐没有理由割据自立。

康熙帝面对郑氏占据台湾,在和平谈判无果之后,派施琅出兵台湾,实现了祖国统一。

中国古代的许多政治家关心国家
统一,但不表明他们不爱好和平。

如署名刘基的《百战奇法·好战》称:“黩武穷兵,祸不旋踵”,反映了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不主动进攻周边国家的心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中国古代热爱祖国并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有一定联系。

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改革创新在传统政治文化中也有体现。

在中国古代,改革家辈出,商鞅变法终于使秦国富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国古代不仅有改革,而且也有创新。

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明清之际徐光启、袁崇焕、皇太极注意引进并使用红衣大炮,一度取得了局部战争的胜利。

人们可能对古人的“法古”印象较深,其实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也在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治国方略。

比如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秦汉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隋唐则在若干边疆地区实行羁縻制度,元代有土司制,到了明永乐时期则创行改土归流。

再比如对地方的治理,秦汉是郡县制,到唐朝实行道州县制度,宋代又行路州县制度,元代以来普遍实行行省制,而省制沿袭至今。

四、古代政治家或是提倡节俭,或是忧国忧民,或是森严执法。

汉文帝提倡节俭,开文景之治的先声。

北宋的范仲淹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唱,其精神境界受人敬仰。

明太祖朱元璋曾将走私茶叶的驸马欧阳伦处死,成为大义灭亲的典型。

总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值得继承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一。

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成分也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畴内弘扬光大。

注释:
[1]参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连载(一~七),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http://hXd./mkszy/2009-10/16/content-58983.htm.
[2]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2年第1期。

该文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3]胡锦涛:《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10月11日),载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1月。

[4]《明太祖宝训》卷三,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

[5]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1月。

[6]《南史》卷十《陈本纪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顾雪松:华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高娟:天津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