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渔父”意象
基于历史背景浅谈渔父代表的意象
基于历史背景浅谈渔父代表的意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三国演义》篇首词下阕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阕词明白如话,笔者少时初诵时不免有了疑问: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是“白发渔樵”,而不是其他人呢?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
渔父之“父”通“甫”,是对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
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
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
史籍上至少还有两位这样的渔父。
第一位是汨罗江畔跟屈原相遇的渔父,他与屈原有一番人生对话,他离去时还作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其高士风范端得很足。
第二位是乌江边与项羽相逢的渔父,此渔父自报家门是乌江亭长,他力劝项羽渡江,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不料这番言辞竟然让项羽笑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接着项羽力战自刎。
真怀疑这位渔父是刘邦派来的高士呢。
除了这几位渔父,史上还有两位真正的高士渔父:姜子牙渭水直钩垂钓,愿者上钩的故事广为流传,使老姜被称为最牛渔父;东汉渔父严子陵则是另一种风范,他拒绝了同学兼皇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富春江,终老林泉。
樵即樵夫,以砍柴为生的人。
中国古代的樵夫没渔夫那么显赫,也颇出过几位名人。
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一曲《高山流水》奠定了两人的友谊,钟子期就是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是位如假包换的正宗樵夫;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一旁观看。
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一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诗词蔚然成风。
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作者:王林瞄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9期摘要:“渔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经典母题。
从《诗经》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钓于渭滨”的吕望予以神化,历经“庄屈”的形象定型,“渔父”在唐宋时期凝结为一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
“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
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古诗词;渔父;意象;隐逸《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1]397意象作为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为后人留下众多具有古典美的经典物象,“渔父”便是一例。
它大多藉由对渔父隐逸日常的刻画来传递情思,展现了文人气象万千的情感世界。
而在文人的性灵抒写下,渔父是“白发沧浪上”的垂钓者,吃着“菰饭莼羹”,过着“暮向芦中宿”的漂泊日子。
他们游离于庙堂之外,行走于江湖之边,这种状态有时是诗人生活的真实映照,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精神寄托与遐想显现。
纵观这类作品,可以看到文人纷繁各异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感知。
一、古诗词“渔父”意象的产生与流变《诗经》作为反映先秦时期日常生活的诗歌总集,已经有许多描写“农耕渔猎”场面的内容,从中可以找到不少与“渔”或“渔父”有关的诗句。
《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2]61《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2]381《召南·何彼襛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2]42显然,《诗经》中的渔父都是普通的打鱼者,诗作以渔类比,或传递婚恋之思、或映射公族嫁娶,具有浓厚的情爱伦理意蕴,而“志不在鱼”的朦胧意识投射也奠定了“渔父”一词的弦外之音。
让“渔父”这一平凡形象具有了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太公吕望,他也是史书记录最早的渔父原型。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崔曙凤说明: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
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
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篇文章原为由我指导的毕业论文,而文章的撰写完全是由崔曙凤独立完成的。
出于书刊惯例,发表时署了我的名字,在此谨作出说明。
(张京华)一、庄屈其人及各自的《渔父》篇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传《庄子》三十三篇。
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庄子为宋国蒙漆园吏和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两件事。
蒙地在今河南商丘,一说在今安徽蒙城。
宋国在庄子卒后不久被齐、魏、楚三国吞并,据崔大华先生推测,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在吴起变法时被迫迁徙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了宋国。
[1](P29)漆园吏可能是掌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一生穷苦,隐居不仕。
屈原名平,字原,先秦著名文学家,著作《离骚》,创立“楚辞”。
屈原为楚国贵族,仕楚怀王,官居三闾大夫,后遭放逐。
楚怀王为楚威王之子,故屈原的年代大略与庄子同时而稍晚于庄子。
庄子与屈原是先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个人物,一个出身贫困的下层,一个生为贵族;一个用避世的思想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个用入世的尺度衡量君臣的亲疏;一个是入“道”的隐士,一个是崇“儒”而又“独清”的君子。
但二人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清代钱澄之曾把屈原和庄子的作品放在一起,撰成《庄屈合诂》。
渔父形象探究解析
秋日郊居 宋·陆游 山雨霏微鸭头水,溪云细薄鱼鳞天。 幽寻自笑本无事,羽扇筇枝上钓船。
在山雨霏微,溪云细薄的天气里,渔夫垂 钓作乐,以欣赏鸭戏江水,鱼腾细浪。
渡江 唐·杜甫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春涛。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 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 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写江边人家垂钓取乐。春光明媚,江流上 涨,杂花生渚,芳草如茵,鱼龙高卧,江 上人家悠闲自在地垂钓自娱。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一场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思想交锋 →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 塑造了渔父形象。他具有怎样 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 形象?
渔•渔父父是这一一位形知象天,达对命塑、造与屈世 推原来移讲的,隐具者有。对比、衬托的 作用。 他飘忽来去,看透了尘世的 纷•文扰章,采却用保了持对超比然的姿手态法,,懂 得主要与通世过推屈移原,和随渔遇父而的安问,与追 求答,一表种现无了拘无两束种、对自立由的自人在生 的态度人和生截境然界不。同的思想性格。
《楚辞﹒渔父》
屈原的《楚辞 渔父》则叙述了“屈原既 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而偶遇渔父的场景,刻画了 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的悲愤与不平。渔父的 “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最终没能点化屈原, 屈原最终自投汨罗江而死。
渔父之道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 不随波逐流,不妥协,特立 独行的形象;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 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 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 格。
对话分析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古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 就如张志和笔下的《渔歌子》“青 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 归。”
渔父已演化成为一种象征,寄托和一根 中国人的灵魂的精神支柱。它倚儒道, 法自然,重节义,使得中国人悠悠然自 得于天地之间,看惯秋月春风,花开花 落,云卷云舒,在淡然与坦然间玩味人 生的意趣,体验生命的大度,独享一份 从容。
•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 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 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 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 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 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 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 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 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 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谢谢大家
写取一枝清瘦竹,两风江上作渔竿
------古文中的渔父意象
在古诗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 样的场景:
一位渔父,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 轻点水面,与清风明月为伴,高枕烟霞林 涛而眠;或歌,或钓,自在于一叶扁舟, 飘零于江湖之间,余韵悠长……
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近这淡泊磊落的渔翁形 象,感受这中国文化的独特景观。
• 又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 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 鱼情。 ”
2,抒发为官失意的愤懑,傲世愤俗之情:
• 这是屈原的正统传人,作者多为遭 贬的名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唐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探析
生活的终极关怀 , 而在唐代则成为文人 出仕的一种
手 段 。孟 浩然 《 临 洞庭上 张 丞相 》: “ 八月 湖 水 平 , 涵 虚 混太 清 。气 蒸 云梦泽 , 波撼 岳 阳城 。欲济无 舟楫 , 端 居耻 圣 明。坐 观垂 钓者 , 徒有 羡 鱼 情 。 ” 这 是 孟 浩 然 借助 垂钓 者在 向张九 龄表 达援 引之情 。正 如霍 松
生存 的 保证 , 也是 中国古 代文 人欣 赏 和崇拜 的对象 , 中国古 代文 人与 水结 下 了深厚 的感 情 。由于对 水文 化 的崇 拜和 敬仰 , 与水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的 渔父 进 而也 就成 为 中 国古代 文人 关 注 和欣 赏 的对 象 , 大 量 以渔
顿 之 中的屈 原 , 使 他 终 于悟 “ 道” , 最 终 投 泪 罗 江 而 死 。可 以说 , 渔父 是使屈 原 “ 悟道 ” 的关 键 人 物 。 当 然, 渔父之道是隐逸之道 , 屈原之道是 “ 独善其身 ,
情感深, 对后世的渔父诗词创作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
对 渔父 形 象 的演变 具有 过 渡意 义 。
一
种 随意 洒脱 、 超 然 物外 、 顺应 自然 、 不 食人 间烟火 、
有 独立 思想 人格 而 又愤世 嫉俗 的隐逸之 士 的生活 方
式 和生 命追 求 。
、
唐前文学作 品中渔父形象 的原型及 内涵
另 类追 求 。
和《 楚辞》 。《 庄子 ・ 渔父》 和《 楚辞 ・ 渔父》 是文学 作 品 中最 早 出现 的渔 父 形 象 , 这 两 个 渔 父 形 象 都 是
作 为人 生 劝导 者 面貌 而 出现 的 角 色 , 他 们 身 上 折 射 出道家 思想 中的淡 泊 、 隐逸 、 顺其 自然 。《 庄 子 ・渔 父》 描 写渔 父如 何 教导孔 子 , 对 于孔 子奉 行 的 “ 杀 身
新文言文专题一古文中的“渔父”意象
新⽂⾔⽂专题⼀古⽂中的“渔⽗”意象2019-07-29淡泊磊落的渔翁形象,是中国⽂化的⼀道独特景观。
“渔⽗”这⼀遗世独⽴的隐逸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灼灼闪光。
从先秦《诗经》“⽵竿,以钓于淇”到清代郑板桥“写取⼀枝清瘦⽵,两风江上作渔竿”,横亘两千多年,“渔⽗”形象,⼀路郁郁葱葱、浩浩荡荡,其⽣命⼒之蓬勃令⼈感叹。
分析梳理古诗词中“渔⽗”这⼀意象的内涵及其嬗变,对欣赏我国古典诗词很有帮助。
寻根溯源《吕⽒春秋》记载:“太公钓于兹泉,遇⽂王。
” 这是政治意义的渔⽗。
⼤概最早从这⾥开始,渔⽗“垂钓”总和微妙的政治⽬的有关联。
《吴越春秋》记载,伍⼦胥逃到江边时,⼀位等他已久的渔⽗“渡之千浔之津”,不仅为绝其⼼中“掩⼦之盎浆,⽆令其露”的担忧⽽“覆船⾃沉于江⽔之中”,更为坚守内⼼⼈格尊严和精神信仰⽽殉命,这是隐居的侠客义⼠。
他开启了中国传统⽂⼈归隐⼭林,坚守德操,拒绝世俗,追求⾄情⾄性⼈格的精神之门。
“渔⽗”意象根基深厚、沉淀丰富。
⽂学意义上的“渔⽗”意象是由庄⼦、屈原这两位先后⽣活于同⼀时代的⼤家,在各⾃的《渔⽗》篇中不约⽽同创造出的。
屈原在楚辞《渔⽗》中描绘了⼀个与⾃⼰意见不同的渔⽗,这是⼀个随波逐流、和光同尘、善于变通的渔⽗,有着“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的爽朗豁达。
⽽庄⼦《渔⽗》⼀⽂中的渔⽗是个懂“道”的⼈,他着了道袍,是圣和道的统⼀体。
他批评了孔⼦的礼乐仁义等主张,指出只有“道”才是为⼈处世、治国安邦之妙⽅。
虽真伪尚有争议,但作为⼀种历史的存在,两篇美⽂,⼀副梗概,两种⽴场,突显出了⼀个形象。
两个故事有着巧妙的相似,不谋⽽合地将“渔⽗”意象塑造为淡泊、超脱、遵循时命、顺应⾃然的隐逸符号,通过“渔⽗”这⼀特殊的中⼼⼈物形象,以独特的视⾓映射出以儒、道⽂化为背景的古代隐⼠风范,使“渔⽗”意象从⼀开始就深⼊⼈⼼,成为了超脱旷达、逍遥隐逸的代名词。
甚⾄连⼀⾔不发、乃⽽去的动作,从古到今都如此相似。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
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 《垂钓》白居易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
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
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论古典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年第!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2-+%"’"3/-&’4"’’232!!!""#年#月’()&!""#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论古典诗词中的渔父意象"钮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浙江湖州!*+*"""#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渔父%意象来抒写文人心曲的诗词很多&这些$渔父%都是诗人自我形象和人格的写照&诗人们通过放浪江湖’临渊垂钓的$渔父%"唱出了对高洁人格和自由人生理想的追求"创造出了一种闲适幽雅的审美人生意境"从而为中华文明保持了一份圣洁的理想&关键词!渔父(古典诗词(历史源流(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中图分类号!M!"-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P+"*O’(G),"%#*$),#*(?"$%&’-(%C$)9263L($*"F*F#G)-(%4"*$6/"()*’"?5(N"$),O$*"%(-:H"%#"$#O)48E(6982<%C^8E3<?B6)8)>96E E8569T%<B E19=!C;!^65(97A%C1(B6)878<E"1(23%(4%5678%)696):;<53)%9%=8569>%99<=<"1(23%(*+*"""">38)6#.6#*%$&*)M)>38)<E<987<?67(?<"6=?<67)(B J<?%C D%<B E56)J<C%():7%:<E5?8J<6):<Q D?<E E73<D%<7E*B8):EF87373<8B6=<%C$C8E3<?G B6)%&M)C657"73<E<$C8E3<?B<)%6?<73<D%?7?687E%C73<D%<7E73<B E<9H<E&;3<D%<7E=8H<H%85<7%73<8?:<E8?<C%?C?<<:%B6):)%J8987A 73?%(=373<8B6=<%C J%3<B86)C8E3<?B6)"5?<678)=69<8E(?<9A6):<9<=6)7E5<)<%C98C<6):D?<E<?H8)=6D8<5<%C3%9A96):C%?>38)<E<5(9G 7(?<&="3>(%,#)C8E3<?B6)(596E E8569D%<B E(38E7%?8569?%%7(5(97(?69D E A53%9%=A(6<E73<78576E7<渔父"作为一类虚构的人物形象"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唐代诗人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作+渔歌子,五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站在斜风细雨中%的渔父和柳宗元笔下$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堪称千古一绝"逐渐成为中国隐逸文人心目中渔父形象的一种定格&此后"五代李珣’南唐李后主等人也相继仿作&至宋代"经苏东坡等人推波助澜"$渔父%意象越来越经常地出现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研究渔父意象"对于透视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渔父意象的历史源流较为完整的渔父形象最早见于+庄子,和+楚辞,&+庄子,中的渔父的假设诱导对象是孔子"+楚辞-渔父,中的渔父的假设诱导对象则是屈原本身&他们的身份都是隐者"都是对假设诱导对象的积极入世进行了批评"表现了道家一派的思想倾向&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没有听从$渔父%$随其"收稿日期!!""0"*!!流而扬其波!的劝告"而是选择了一条#知死不可让!的决绝之路$屈原式的痛苦以及屈原式的操守一代又一代地震撼着诗人们的心魂"而渔父形象也第一次登台亮相并与现实统治者分庭抗礼$从此"一叶孤舟"一片江水"远离政治"泛游江湖的#渔父!形象几乎成为后世文人漂泊遁世的共同追求目标$至唐宋时期"渔父继续作为隐士和世外高人的形象出现$这是渔父原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渔父形象塑造得极为丰满的时期$#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张志和"渔父#$#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湖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陆游"鹊桥仙#$作为文人化身的#渔父!"其具体的生活状态是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读书%醉酒%垂钓$他们向往隐逸山林的生活"以寄情山水为人生一大乐事$元代作家创作&渔父词’的热情丝毫不减前人$照元人看来"做官岂止不自在"简直是危险极了$因此"能安安稳稳做一个渔父是最理想的$#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白贲"正宫%鹦鹉曲#$此类作品明清时也较多$如刘基的&渔歌子’(#钓得鳊鱼不卖钱"瓷瓯引满看青天$芳树下"夕阳边"睡觉芦花雪满船$!又如郑板桥的&道情’(#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再如纪晓岚的&秋江独酌’(#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拍一呼复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由上可见"#渔父!意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现实及封建文化的必然产物$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落沉浮之后"习惯于将大自然作为身心养息之地$他们寻找与其心境意趣相对应的自然物象作为情感落差的补偿"从而使得#渔父!意象具有了特殊的生命含义和审美情趣$可以说"正是渔父形象带给了中国文学史一份纯净%一份飘逸$二!渔父意象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代文人"从识字起就被灌输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他们饱读诗书"深研经史"渴望入仕"建功立业"以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但他们的希望一旦成为事实"理想的光环则往往黯然失色$现实回报莘莘学子们更多的是仕途的艰难和命运的颠踬"忠直之人得到的多是刻骨铭心和浸透血泪的生活体验$步入仕途欲建功立业而又屡遭偃蹇之苦的文人们"在政治失意"仕途蹭蹬"报国无门之下"便有了心慕江湖的宿梦$他们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T +0!,的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下"形成了#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心理机制"追求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把自己的心灵交付于大自然"寄情山水"放浪江湖"在自然之中怡神%悦性%养生$于是便有了以渔父意象作为艺术创作中心的诗词$渔父意象犹如一个多姿多彩的面具"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了不同社会背景下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诗中的渔父钓罢归来"一不上岸"二不系舟"而是在深夜"趁着月落天暝"江村寂静"在舟中坦然无忧地睡着了$是#渔父!不怕钓船随风飘走吗?不是$因为#渔父!深知现在风平浪静"钓船能稳稳地停在岸边$即使夜里风起浪涌"船随浪击"最后钓船会飘荡在#芦花浅水边!"并停泊在那里$大有任凭风吹浪打"我自泰然处之的胸怀$这是一个放浪不羁"蔑视惊涛骇浪"豁达自信的#渔父!形象$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千山!%#万径!突出了垂钓背景的寥廓%浩瀚"#鸟飞绝!%#人踪灭!则突出了垂钓背景的寂静%寒冷%凄清"从而创作出了幽僻清冷的气氛$这时"在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扁舟之中"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父!独自旁若无人地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父!不畏严寒"抗风冒雪"是那样地独立不移"坚韧顽强"是那样地冷峻寂寞"超然物外$这是一个清高而孤傲的#渔父!形象$#渔父!的孤傲不屈"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投影$再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张志和五首&渔歌子’中的第一首"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烟波垂钓图$在桃花汛到来的西塞山前"高处是从水面飞入天空的白鹭"低处是落英缤纷涌着绿波的春水$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正在#斜风细雨!之中悠然自得地垂钓$除了肥美的鳜鱼外"世上的一切尘俗和纷扰"他都忘掉了$表现出了#渔父!自然淳朴的意趣和傲世归真的情怀$这是一个闲适自得%襟怀潇洒的#渔父!形象$从封建宗法制度下逃遁出来的文人们"临于水"钓以鱼"敞开胸襟"将自我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和自然中"去分享其中的永恒和宁静"从而#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大宗师#$$)!*+T ++-,他们借自然之生!P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与浪漫!正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归隐方式!完全符合深受儒庄禅思想影响的古代文人的心理"于是!#渔隐$便成了诗人们理想的隐逸方式!他们情不自禁地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梦$"三!渔父意象的审美情趣人有追求自由闲适的天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要全面实现人的自由何等不易"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外在的因素!如环境%制度%观念等无不阻碍着自由的实现!因而人们更加感觉到个性自由%精神解放的可贵"生活中人们大多存有隐逸%闲适情结!文人士大夫尤甚"一部中国文学史!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闲情文化史"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不但把闲情当作生活!更把它提高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无论儒家%道家或佛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都是在探讨与建构以境界为中心的闲情理论!闲情的状态被推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成为一种独特的生命境界"在这种审美境界中!闲适的心灵%超然的宁静既是审美的前提!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唐"船子和尚#钓鱼偈$%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横斜!醒后不知何处"!北宋"苏轼#渔父$其二%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北宋"周邦彦#舜庙怀古$%信船垂钓!对酒邀月!闲来翻书!遁迹江湖!桨声欸乃!渔歌悠扬"与自然山水目往神接!悠然自得!这是一种多么优美的人生体验"#审美是人格的投入!是人格的畅适"$&*’(T +#)正是这种生活态度才衍生了闲适幽雅的审美风韵"在中国文人们看来!求取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是一种文化选择!也是一种精神需要"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既可以通过外在事物来实现!也可以在内心的适意%自足%自由中去求得!二者并不矛盾"正是基于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渔父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才显得有滋有味"试看李珣的*渔父词+,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你看#信船归去卧看书$的那位渔父是何等的潇洒自由!何等的悠然超迈!这里的渔父实际上是作者的自诩!或者说是作者对这种闲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如果说周旋于华堂绮筵中的人们的陶然忘机只是暂时的忙里偷闲!那么如此自由自在的渔父可以称得上是完全自然化了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去被动地适应环境!刚好相反!它指的是超出自身生物族类的局限!主动地与整个自然的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P ’(T +.")从而真正获得了闲情生活的妙趣!使闲情成了一种可以安顿诗人精神生命的灵性之境"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热爱悠闲的性情是经过了文学的熏陶和哲学的认可的"闲情对于诗人来说是构筑其心灵自由的必需时空"闲情又是一个修养过程,首先它排除了对世事的思虑-其次它抛弃了贫富得失等计较-再次它把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它使自己的心境如初升太阳那样清明洞彻!在虚静之中观照人生!达到庄子所谓#逍遥游$的境界"#人在美的观照中!是一种满足!一个完成!一种永恒的存在!这便不仅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计较%苦恼!同时也即超越了生死"$&0’(T #-)在这里!生命的闲适状态成为对生命意义体悟的必要条件"它通过对心理修养的调节!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一个自由的心理空间"这种自由的心理空间!在一个自由的时间里!加上审美的心理!成就了一种闲情的美!创造出简约玄淡%超然脱俗%旨趣高雅的哲学美!升华为一种诗意的享受"正是这种审美的渴求!才使诗人去追求闲情的生活%闲情的美"因此!文人#渔父$梦的核心是自由与闲适!他们追求渔父生活的闲情乃是体验一种艺术人生!创造一种人生审美意境"这正是渔父意象所蕴含的深层美学意蕴"中国诗人的千年#渔父$梦的追求与人生的终极审美指向是一致的"审美就是对自由的追求!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由%获取自由的过程"诗人们通过#渔父$意象向内心深处去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它反映在诗词作品中!便成为了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情感!从而为中华文明保持了一份圣洁的理想"参考文献"&+’&南宋’朱熹&四书集注&L ’&长沙,岳麓书社!+R .-&&!’陈庆惠&老子庄子直解&L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R R .&&*’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L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 R !&&P ’李泽厚&华夏美学&L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L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 第!期钮绮,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探“渔父”意象
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
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
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
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
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
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
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
渔樵耕读,“渔“位于首。
“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
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
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
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
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
“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
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
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
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
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
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
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火候,等待时机。
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
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的。
三.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渔父意象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是诗的大国,诗歌中以渔父为意象的非常多。
以唐朝为例,王维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诗中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仅从这三位诗人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渔父意象的影响力。
其次它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创作都有影响。
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忘路远近的武陵渔人。
小说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
戏剧如京剧中的《打渔杀家》。
再次对我国美术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绘画、雕塑作品中,在众多的古代瓷器中,那些高士题材,多以渔父形象出现:他们或放舟山水,或垂钓碧波,或醉卧溪旁……你在欣赏的同时,一种“大美”,自然就走近了你。
最后对我国古代文人字号的影响。
明末清初有一个文学家、戏剧家姓李取名渔,号为笠翁。
李渔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后来由于科举失利,他改走人间“大隐之道”,自建家庭戏班,自娱自乐。
李渔的转型,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很有代表性。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渔父”能让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总之,“渔父”形象是中国古代专制统治与文人政治理想矛盾的产物,是在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土壤缝隙中嫁接而成的一种形象。
因为这种形象能够概括几千年专制统治中文人普遍的经历和思想,因而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也就永远生活在中国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