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者,中国学问也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先秦儒学?还是儒释道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其本质何在?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汉语学术界对此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于语焉不详、不知所云。
而本文则认为,所谓儒释道及其本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其实,则不过在于遵循一个“道”字;而且这个“道”,就是古已有之的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儒释道”。
关键词:儒、释、道、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的核心的实质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所以传承下来,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与国学的推行者们有很大的关系,如今学术界掀起了振兴国学研究热潮,首先在中国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兴邦之事,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有待于探讨,其次在大学里开设国学研究所,就意味着传承了国学的发展吗?在阐述这个命题前,首先弄清楚国学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
不论是秦砖汉瓦,还是明月清关,考据学证实非秦即汉。
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到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内外很多人总以为儒家是中国文化主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不错,儒家是官方认可和提倡的思想和伦理道德,但是仔细考察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儒家不过是一层美丽的外衣,而外衣之内的躯体是另外一个东西,有人认为是道家、法家等。
我认为也不是道家、法家,而是儒释道及其诸子百家。
说到此,这个问题似乎扑朔迷离了。
其实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议,名家众说纷纭。
陈独秀认为:“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
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
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曹聚仁也认为:“科学之研究,最忌含糊与武断,而国学二字,即为含糊与武断之象征”。
国学的兴起与基本含义
国学的兴起与基本含义【国学的兴起与基本含义】(1)、“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国学热”的兴起必然有其一定的原因,能够说,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国学的兴起是适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了社会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根基。
首先,国学的发展与新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危机存有直接的现实关联。
在新世纪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反应在这些关系背后实质性的东西是人们所要面临的诸多危机,包括道德危机,精神沦丧危机,价值危机等等,所以,在当代际遇下,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需要解决潜伏在社会深处的危机,而克服危机的方法就是回归经典,从几年内的文化积淀中寻求历史的根基,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国学,试着从国学经典中寻找人们的精神家园,回归经典,感悟国学带给我们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重温经典的温存,感受国学带给人们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意义。
其次,“国学热”的发展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方面,从时代发展与变迁的角度看,是中国文化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性点。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丧失了文化的主体性功能,我们听到的不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多的是批判与否定,所以,要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准确的理解与评估传统的民族文化,重新定位传统文化在国家中的地位,以新的视野与态度去看待文化的崭新形象,而不是一味的贬低,轻视与批判。
另一方面,要以新的研究方向对待文化传统,就国学来说,所涉及到的科目众多,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它们更好的融为一体,使国学得到大众普及,这是学术界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此外,国学的兴起还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有着必然关系,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重拾文化精神,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丰富我们每个人的内涵与修养,对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国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大意义。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材料一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 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后来大家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
钱穆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
”马一浮也指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
”这是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
长期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
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
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
为此,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
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
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
(节选自刘梦溪《国学辨义》)材料二: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
事实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现在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都属这个范畴。
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常识范围。
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
其中有不少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
最近听一位领导说,他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
大学应成为国学复兴的担纲者
大学应成为国学复兴的担纲者作者:向春肖海涛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06期摘要:国学是国本,国学复兴是文化复兴。
返本开新,开放包容,多元交融,促进国学现代转型,其影响和受益的不仅是中华民族,也会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福祉。
要传承和弘扬国学,培养具有文化自觉自信的中国人,需要加强国学教育,国学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大学应根植于中国文明深处,成为国学复兴的担纲者。
为此,需要:⑴从战略高度看待国学教育的重要性;⑵扎扎实实从制度和内容上加强国学教育;⑶加强中西文化比较与融会教育;⑷努力培养现代国学专门人才;⑸注重培育人格,陶铸精神;⑹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国学修养等。
关键词:国学复兴;文化复兴;国学教育;大学;担纲者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6-收稿日期:2013-04-16作者简介:向春(1965-),男,湖北黄梅人,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研究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辑部,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国学是国本,国学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福祉。
国学与教育密切关联,要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培养具有文化自觉、自信的中国人,大学应加强国学教育,应成为国学复兴的担纲者。
一、国学复兴是文化复兴所谓国学,相对西学而言,是中国学术、中国学问的简称。
正如蔡尚思先生所说:“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
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1]。
综合起来,国学涵盖古今,包罗广阔,从时间上看,纵贯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与文物;从空间上看,涵盖神州大地的人文和生活经验;从内容上看,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出的杰出智慧和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等思想文化形态,渗透在中国人的心灵积习和人伦日用之中。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2020年国学和语文有什么区别
国学和语文有什么区别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弁言》的开端,写下一句令人 ___的话:“‘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
”如何理解他的这个论断?我以为,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中国过去有“国学”之实,而无“国学”之名,“国学”其实是“五四”以后,面临“西学”的冲击而立名的。
第二,按照西式的学科分类,学者可以从国学中抽绎出文学、史学、哲学来,待到抽绎完毕,钱先生担心“国学”也许就会自然解体。
我们认为,钱先生的这个说法前一半是对的,因为现今的国学概念,的确过去没有,无所师承。
后一半的担心则是过虑了。
经过几十年的学科分立实践,我们承认,学者确实可以从国学中抽绎出文学、史学、哲学来,但这种抽绎的结果,绝对不会是国学的解体,反而可能是国学的提升。
如果处理好国学与文史哲学科的关系,那就不仅不会互相抵消,反而是可能相得益彰的。
在中国古代,“国学”本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周礼·春官·乐师》有云:“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礼记·学记》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国家级学校的称谓,历代有所变化。
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监,唐宋时则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明、清两代设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
清末佚名撰《西巡回銮始末》:“学堂之设,(光绪)二十四年业已议有章程:县设小学,府设中学,省设大学,循序递进,给照为凭;大学卒业学成,乃咨送京师国学,覆加课试,量才授官。
所学皆实用,所取皆通才,而国家收得人之效矣。
”可见,“国学”从周朝就有了,原来是国家级的贵族子弟学校,逐渐发展为国家的最高学府。
优秀的庶民子弟也可进入国学,经过考试,量才授官。
作为国家一级学校的“国学”概念,与今天所谓“国学”的概念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
国学作文800字(通用9篇)
国学作文国学作文800字(通用9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作文800字(通用9篇),欢迎大家分享。
国学作文1观数十年高考在中国的发展,重理轻文已成了学子们的普遍思想,俗话有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乎,在中国传统主流教育中的文科与国学偏被遗忘,甚至成了理科生中没用的学科。
对于现状,作为一名倾向于文科的文科生,心中自有感慨万分,却也倍感无奈啊。
当今世界发展之潮流并非学术研究,并非什么大思想,并非是古时百家争鸣的时代,现在国家倡导的是经济,是民族复兴与发展,要大力发展,必重视科技,想科技兴国,必重视理科。
但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我们却丢落了一些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思想的发展。
因为国家的发展重视科学,所以后面直接面对社会的就是理科专业,国家得任意部门都需要一名理专的人来提高科技含量,并且,社会的企业注重实际效益,能带来效益的人才就是好人才,科技常常注重创新,然而现在的科技却被格式化,新中国的重理教育像科举制重文那样失去新意与活力。
所以回到高中,有多少学生忍着外界与社会所带来的压力从而艰难的选择了文科,而且不仅数量极少,质量也实在不能恭维。
因为教育重心的移,文科不可避免的失去主线,与社会脱轨,无论是就业还是一个人的成长,文科似乎只是被看作辅助性的东西,而不能作为人生的方向主流。
尽管是一些文科生,也不明白自己的清晰方向与未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的失衡导致国家文化的残缺,传统文化的断代,直至近几年,中国又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提高文化实力。
这种亡羊补牢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对文科生产生积极影响,但究竟是把文化放在辅助方面。
然而国家要发展和复兴,却只能把理科放在主要位置,因为它关系着国家的现实利益。
但重理也绝不可轻文,特别是国学与古哲学等方面,原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绝不应该在近代被丢弃。
国学讲座课件
• 古人学习国学先读《孝经》,接下来就可以开 始读四书了 •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 庸》 • 先读《大学》,《大学》是一个间架,告诉你 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 于如何去格物致知,如何去诚意修身,大学没 有具体说。所以《大学》是个纲领,是个条目 • 再去看《论语》,《孟子》,《中庸》,以至 其它的经书 • 四书读熟了,就可以看六经了。诗书礼易春秋
•
•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 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 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 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 •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 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 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 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 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 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 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 国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核心 理念,其构成主要由儒家的进德修业, 以及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 屈原的浪漫热烈的精神气质组成,它是 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具有 生生不息的力量。
•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原因在于其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自 远古以来就形成的血缘宗观念,将血缘亲情观 念引申到人伦与政治领域,使孔孟之道具有了 民族心理与文化根基的支持。孔子思想的两个 关键词便是孝、悌,延伸到亲亲、尊尊。是仁 学的基础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 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 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 兵书类 • 孙子兵法 吴子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将苑 守城录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备论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握 奇经 鬼谷子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孙子 略解》曹操注 兵制 阴符经 素书 乾坤大略
国学者何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
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
夫周秦诸子,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
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
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
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帮忙翻译一下国学是什么?一个国家自己的学问(学说)。
有土地而后人生养在土地上,因此而形成国家。
有了国家就有了这个国家的学说,学的意思,是学习一个国家的学问让它为自己国家所用,然后用学来的学问治理自己的国家。
国学,是和国家一起存在,本是地理,根是百姓的意志,是不可能马上就从国家和百姓身上剥离的。
君子生在一个国家,就通晓这国的学问,知道爱护这个国家,没有不知道爱护这国之学的。
三段:十五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然而二十世纪是亚洲古学复兴的时候。
先秦诸子,就好像古希腊的七贤。
土耳其毁灭古罗马(西罗马帝国)的书籍,就像嬴政焚书坑儒一样。
旧的宗教束缚国民,贵族依靠封建制度盘剥百姓,就好像汉武帝摆出百家一样。
哎!西学进入中华,大家都为之瞠目结舌(吃惊的意思),但考究它的实际,其实和先秦诸子差不多。
于是先秦诸派就随之再次兴盛,吹嘘秦人灰烬的已经失望了。
扬祖国的荣光(这两句不准确,请楼主再研究)亚洲古学复兴,并非时候?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
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
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
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
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
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
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邓实:《古学复兴论》(1)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
国学知识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
集四部;
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讲演录》所分,分为
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来源
“国学”之名,始之
清末。其时欧美学术 进入中国,号为“新 学”、“西学”等, 与之相对,人们便把
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
为“旧学臣、父子、
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
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1Ps的内涵
美国著名市场营销 学家菲利浦·科特勒 教授又提出了11P营销 理念,即在大营销6P 之外加上调研、区隔、 优先、定位和人,并 将产品、定价、渠道、 促销称为战术4P,将 探查、分割、优先、 定位称为战略4P。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 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 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 境界。
《大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大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发儒家内圣外王 的政治思想。朱熹曾概括为“三纲领”与“八条 目”。
11PS
• • • • • • • 产品(Product)、价格(Price)、 促销(Promotion)、分销(Place) 政府权力(Power)、 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 调研(Probe)、区隔(Partition)、 优先(Priorition)、定位(Position) 员工(People)“
4RS理论的优缺点
国学概述
三、国学的发展历史 “文革”结束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 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枝盛叶茂。90年代“国学” 热再次掀起,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 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 定位。 现在,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学将会获得它的新 生和发展。 现在我们国家和民主制度日益完善,振兴国学、弘扬传统文 化,是国民的自觉意识,学习国学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因 此,国学必然会有一个全面的、长期的、蓬勃的发展,国学已 经进入了它的春天。
六、学习国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我们学习国学,应该做到:吸取其精华,借鉴优秀文化,学习 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结合现实,创造新的文化,指导社会实践。 我们提倡弘扬国学,并不是要搞什么文化“回归”,倒退复古,也 不是要求国人都“一窝蜂”地钻进故纸堆里,将国学奉为圭臬,将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求国人将国学所 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继承下来、光大发用,融为 一体,进而转化为全社会的文明自觉。平心而论,国学中确有一些 封建糟粕的东西,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 封建思想,这是我们应当摒弃的。但其基本内核是健康的、有益的, 因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国学,正确认识国学,辩证对待国学,批 判地予以吸收、继承。
四、出现“国学热”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在物质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人 们便要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程度,升 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以便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 身,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享受。于是,也便向国学汲取营养。 第三,国学的特质所决定。 (1) 国学的精髓是贵生(2) 国学的精髓是尊道 (3) 国学的精髓是尚和(4) 国学的精髓是悠久、博大 第四,伟大的民族,应有伟大的民族文化。一个强大的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和心理纽带,这条纽带 断了,这个民族也就消失了。学习国学,振兴国学,弘扬中国 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中华民族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同 时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做出贡献的需要。
国学文化有哪些基本概念及涵义
国学文化有哪些基本概念及涵义国学热至今方兴未艾。
国学文化的兴起必然引导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
国学文化在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的过程中,也对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国学文化的介绍,欢迎阅读。
国学文化的介绍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清民实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1-2] 国学文化渊源演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
国学常识国学简介
国学简介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关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那么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从头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概念,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给咱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口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学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一辈子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讲习记》,《国学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普遍,但要紧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样来讲,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固然是属于国学范围,但也能够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偏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那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儒学经典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若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类文体历史高作史部份为“正史类”、“纪年类”、“纪事本末类”、“外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2018更新)最新河南电大《国学经典选读》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100% 通过2016年秋期河南电大把《国学经典选读》纳入到“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1.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孔子说的“五者”为()(4.00分)A. 历史上五位奉行仁义的人B. 金、木、水、火、土C. 仁、义、礼、智、信D. 恭、宽、信、敏、慧2.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分别是畏天命,畏大人,畏()。
(4.00分)A. 信仰B. 天子C. 圣人之言D. 父母之命3.关于“国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4.00分)A. 张之洞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B. 国学的概念和内容从古至今始终如一,一成不变。
C. 季羡林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D. 追溯“国学”一词,最早出自《论语》4.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焉。
(4.00分)A. 一家B. 天下C. 一国D. 一人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4.00分)A. 德B. 教C. 礼D. 仁6.按照孔子的理念,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我们普通人实施“仁”的途径(4.00分)A.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B.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以下对这句话解释不正确的是()。
(4.00分)A. 恭而无礼:恭敬但没有节制B. 葸:过分小心而显现出畏惧的样子C. 这句话主要是说不应该拘泥于礼D. 这句话说了“礼”的重要性8.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①)。
“国学”、“国故”、“国故学”
“国学”、“国故”、“国故学”诚如陈寅恪所指出,“盖一时代之名词,有一时代之界说。
其涵义之广狭,随政治社会之变迁而不同,往往巨大之纠纷讹谬,即因兹细故而起,此尤为治史学者所宜审慎也”[①]。
清季民初,“国学”、“国故”、“国故学”三词曾经一度并行于世,给人们造成了相当混乱。
因此,从它们各自缘起和产生语境入手,疏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学”的由来与涵义“国学”一词,古已有之。
《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②]《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③]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太学相当,二者往往互训。
而近代意义上的“国学”,语义则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究其来源,20世纪20年代即有论者推断其为舶来品。
何炳松曾追寻“国学”二字“从何而来”,但“在中国书中总是查考不出他的来历”,于是他估计“大概是由西文中翻译出来的”,即“支那学(sinology)”[④]。
汪震、王正己也说:“国学这个观念,大约产自外国,英文为sinology,意为中国的学问。
日本有‘支那学’。
”[⑤]而曹聚仁在晚年回顾时,更具体阐释说:“‘国学’这一名词,并不是古已有之的。
乃是十九世纪西学东渐以后,有些士大夫(精神上的遗老,有如今日海外所谓‘忠贞之士’)只怕‘国粹’给欧风美雨吹掉了,乃要紧紧地保存起来,称之为‘国学’(日本人称之为支那学,欧美人称之为汉学)。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他们就在那儿提倡‘国学’了。
”[⑥]由此看来,在此问题上,近代中国知识界几乎达成了普遍共识。
但这种追溯似仅是就“国学”这门学问的起源而言,并未对这一词汇本身如何得名的真实来历细加考辨。
颇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国学”的涵义也经历过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据竹内理三等编《日本历史辞典》载,日本古代的“国学”乃相对于中央的大学而言,指各国设置的郡司子弟学校,主要传授儒学和医学,在平安后期衰落[⑦]。
许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讲稿(14页)
许慎《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讲稿)前言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汉字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有不少专家认为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汉字,所以铸造了这么一个统一的共同体。
任何传统文化,要发挥其生命力都要在当代担负起它的使命和作用,因此所有的传统应该都是活着的,都是能够解决现存的或当代的问题。
我们现在来谈论《说文解字》,或者要学习《说文解字》,也是由一些当代的问题所引发出来的。
我们中国当代所面临的,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现在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个共识,是关于中国文化信仰的重建问题。
接下去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信仰怎么去重建?实际上现在也慢慢达成一个共识,就是重新回归我们的传统文化,以此来重建中国的文化信仰。
那么我们如何回归传统文化?一是我们要重建我们的经典之学,我们要重回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经典。
中国文化里面最主要的一个传统就是以经典出发来重建我们的中国文化。
另外一个途径是恢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的小传统,大传统慢慢渗透到民间,渗透到各个领域里面的小传统,通过这两个途径我们可以慢慢地恢复和重建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重建我们经典之学,如何重建我们的经典之学,我们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校到图书馆,从文化馆到美术馆,其实都在进行这样一些事业的倡导,但是怎么进行呢?其实还是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探索。
清代的著名的学者戴震在他的《戴东原集与是仲明论学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经(就是经典)之至者道也,就是经典是承载着什么东西呢?承载着道的。
所以明道者词也,那么道是用什么东西来记录的呢?是用一些词语来记录的。
这些词语是用什么东西来组成的呢?成词者字也。
反过来说,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中间的这个载体就是经典。
我们近代以来著名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在《泰和宜山会语》里面有几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他说国学的核心就是我们古代的六本经典,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失传了,但是它保留在礼里面,实际上六艺是保留在五经里面,总的来说他还是用六经或者六艺这个名称来代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
智慧树答案国学经典导读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在中国古代,“国学”指的是:答案:国家设立的学校2.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答案:章太炎3.国学典籍的经、史、子、集四分法始于:答案:隋代4.中国古代的道教、佛教典籍存录于:答案:子部5.本门课程主要研读的国学典籍有答案:《论语》和《庄子》;《诗经》;《史记》6.下列属于国学典籍的有:答案:《三字经》;《唐诗三百首》;《黄帝内经》;《九章算术》7.古代的经学就是现代学科中的哲学。
答案:错8.中国传统学术中存有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观念。
答案:对9.国学已经过时了。
答案:错10.国学主要指政治学、哲学,不包括文学艺术。
答案:错第二章1.在四部分类中和《诗经》同属一部的是答案:《论语》2.“六经”中到汉代失传的是答案:乐3.下列典籍属十三经范畴的有答案:《论语》;《尔雅》;《孝经》;《礼记》4.《诗经》中风、雅、颂的划分标准是答案:音乐5.下列关于四书的说法正确的有答案: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出自《礼记》;《论语》《孟子》是语录体6.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中,属于古文经的是答案:毛诗7.下列关于《诗经》中诗歌的说法正确的有答案:《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首;《硕鼠》是怨刺诗8.下列诗句使用了起兴手法的有答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9.《蒹葭》的时间背景是一个深秋的早晨。
答案:对10.《蒹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
答案:错第三章1.下列说法出自孔子的有答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正确的有答案:《论语》“子曰”中的“子”全部指孔子;《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论语》共20篇3.下列出自《论语》“学而”篇的成语有答案:巧言令色;一日三省;慎终追远4.下列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孝弟”的“弟”通“悌”,指敬爱兄长5.下列不是孔子弟子的是答案:子产6.孔门四圣中被尊为“亚圣”的是答案:孟轲7.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平江惨案与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危机应对
块刊登了《追悼新四军平江遇害烈士》纪念专栏。
专栏中刊登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毛泽东、叶挺、项英等人的挽联;涂正坤、罗梓铭、曾金声三同志略历;董必武作诗《挽嘉义新四军通讯处涂罗十烈士遇害》;戈茅所作诗《他们十个》;石西民所写《血战大江南北的新四军》一文,肯定了新四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江南地区坚持抗战的功绩,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平江惨案”表示愤慨。
次日,《新华日报》第一版还刊登了《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同人追悼涂罗曾诸烈士筹备处谢启事》,对昨日参加追悼会的社会各界团体友人表示感谢。
同日第三版发表特讯《风嘶雨号:追悼平江嘉义十烈士》一文,介绍了昨日在八路军办事处举行追悼会的情形,表达了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及新四军前方将士的悲愤之情,并告国民政府在此日寇进攻之际,应加紧团结以打击日寇之政治阴谋活动,切莫做令“亲者所痛,仇者所快”之事。
为表对遇难烈士的哀痛之情《新华日报》社、印刷部、救亡室、编辑部全体同志以部门为单位赠送挽联,言辞悲痛恳切,为亡者哀,对破坏抗战团结之顽固派痛恨,并表示要坚持团结抗战的决心。
为积极应对惨案,《新华日报》在复刊之前、复刊之后快速全面地报道了这一事实,一方面使大后方各界人士了解事实真相,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掩盖事实、污蔑新四军的政治阴谋。
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各界悼念活动的报道完整展现了大后方爱国民主人士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政策的不满与反击,从而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维护团结抗战大局。
(四)南方局争取各方人士的支持平江惨案发生之际,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即将召开。
早在2月时,中共曾以国民党挑起摩擦为由拒绝参加国民党组织的国民参政会。
8月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对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的态度问题。
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对此次参政会采取积极方针,为此,中共南方局负责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董必武于8月8日和15日,两次与民主党派人士黄炎培、张澜、沈钧儒等聚会,讨论关于向第四次参政会的提案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鉴赏教案
课题:国学者,中国学问也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以及初中生学习《弟子规》的意义所在。
教学难点:对于国学含义的解释及其所包括内容的具体阐发。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国学。
2、让学生知道学习国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让学生明白学习弟子规的意义所在。
授课方法:讲授,欣赏,讨论
课时:一课时
授课过程:
国学,指的是一国所固有的学术,它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治国之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的范畴是很广的,包括的内容也非常多。
而现在的学生甚至老师都没能正确地理解“国学”这个概念,当在课上问及“什么是国学?”时,学生要么摇头说不知道,要么直截了当地说国学就是语文,个别同学犹豫半饷憋出一个自认为很正确的答案:“国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
作为中国人,我们非常有必要去了解国学这个概念,国学既不是语文,也不是中国文学,虽然中国文学也属于国学。
事实上,国学中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
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当然,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不能要求他们理解如此复杂的概念,我们开设国学经典课的目的也不在于让所有的学生都精通这些博大精深的各类文化,而是为了通过一些国学经典内容,使德育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做人。
但是,在这之前,他们需要知道,国学中不仅仅有文学,还有很多内容。
对于初中生来说,提及这些古老的知识,或许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为了使他们对国学课不排斥,迅速地培养他们对于国学的好奇与兴趣,我采用了这样一种方法。
首先,我告诉他们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那就是“国学者,中国学问也。
”明确这个概念之后,我让他们自由回答都有哪些内容属于国学。
他们答出了像“戏曲、象棋、武术、书法国画、数术”等等内容,当把这些都出示在屏幕上之后,我便让他们提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项或某几项。
然后针对他们所提及的内容一一做出简要的讲解,比如喜欢武术,就给他们讲一些武术的相关内容,喜欢数术,就简单地讲一下关于《周易》的相关内容。
这些东西讲解的不宜过多,只是给他们一个简单的概念而已,让他们感兴趣是唯一的目的。
当然,这需要老师课前做很多工作,否则到时候学生一问,自己不会,效果就会打一些折扣。
这项工作结束之后,学生们的兴趣基本上都被调动起来了,对于国学的认识工作也就圆满地完成了。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对这一学期的国学课程做一个简单的安排,让学生知道,国学课究竟学哪些内容,他们学国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学校开设国学课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们背多少东西,写多少生字,毕竟,这些东西在语文课上已经做得不少了。
它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将古代先贤的非凡智慧与美好品德转化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内涵。
正是由于这一目的,本学期的国学课是以《弟子规》的讲解为主的,为什么讲《弟子规》呢?我们知道,《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虽然在诸多国学经典名著中,《弟子规》并不是最经典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
《弟子规》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这对于塑造中学生的人格与内在素质涵养方面是非常有用的。
现在的初中生,受到德育方面的教育并不多,虽然每个学校都在陆续
开展经典国学进校园的活动,但是真正从国学着手,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学生品格的却很少。
《弟子规》的学习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能够让学生真正从中学到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学生。
简而言之,《弟子规》活脱脱就是一部《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但是它又和现在那些冷冰冰的惩罚条例不同,重点并不在于做错了如何去惩罚,而在于如何做才是正确的,用一些正面的例子谆谆善诱,引导孩子们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何为对,何为错。
当问学生为什么学国学的时候,他们说是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我说他们只答对了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开设国学课是为了教他们写一个字——人。
只不过,这个人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一撇一捺,我们要写的这个人字,撇要撇出“孝”“仁”“谨”“义”,捺要捺出“德”“律”“信”“理”。
所以,要想写好这个字,并没有学生想象的那样简单,它其中包括的内容是很多的。
国学课开展,能让他们认识这个“人”字,学会写出这个“人”字,便成功了。
当我问他们是否会做人的时候,孩子们都说会。
这时,我给他们出示了两组图片,一组是干净整洁的校园,另一组则是随意丢弃着垃圾的地面。
这便是没有写好“人”字,就像一个学生,长得漂漂亮亮,穿得干干净净,但是却带着自己根本看不到的污点,而学习国学,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替他们擦掉这些污点,真正成为一个干净纯粹的人。
上完国学课,能够做一个好孩子,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好人,
足矣。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了国学的含义并不仅仅局限在语文和古典文学之上,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只要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都应当涵盖在国学范围之内。
讲解这类的东西,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自身积累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将国学知识讲出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毕竟是第一节课,学生的兴趣才是第一位的,要让他们在认识国学的基础上自发地去喜爱国学,期待国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