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评论作文:割发焉能代首
割发代首读后感
![割发代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c0326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3.png)
割发代首读后感《以割发代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讲述了楚国将军范蠡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割下自己的头发来换取齐国的支持。
这个故事充满了忠诚、牺牲和勇气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相互争斗,战争频繁,楚国和齐国也不例外。
范蠡是楚国的一位将军,他深知楚国和齐国的实力悬殊,如果楚国单独与齐国对抗,必然会失败。
于是,范蠡决定割发代首,以此来换取齐国的支持。
这种行为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大胆和不可思议的,因为头发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割发代首意味着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
范蠡的牺牲精神和忠诚让人深受感动。
他不顾一切地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着想,甘愿割下自己的头发,以换取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无私的精神让人感叹不已,也让人深思,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范蠡一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奉献,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故事中,范蠡展现了一种无私的爱国精神,他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个人的利益,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学习和尊重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树立起这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另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外交和战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蠡之所以要割发代首,就是因为他深知外交的重要性,他知道单凭楚国的力量是无法与齐国对抗的。
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各国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而不是相互对抗,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的来说,《以割发代首》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范蠡的牺牲和忠诚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思考。
我们应该学习和尊重这种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外交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它的精神和启示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9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87d07dfbcd126fff6050bea.png)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9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好词摘抄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名不虚传、吴下阿蒙、手不释卷、旦夕之危、如鱼得水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好句摘抄1、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
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
操回寨,重赏典韦,加为领军都尉。
2、曹操追至南皮,时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
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
操大怒,欲捕斩之。
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
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
百姓皆垂泪而去。
3、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
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
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
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4、留郭嘉于易州养病,求向导官以引路。
人荐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
畴曰: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
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蹋顿可一战而擒也。
操从其言,封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张辽为次;操自押后:倍道轻骑而进。
5、且说董承自刘玄德去后,日夜与王子服等商议,无计可施。
建安五年,元旦朝贺,见曹操骄横愈甚,感愤成疾。
帝知国舅染病,令随朝太医前去医治。
此医乃洛阳人,姓吉,名太,字称平,人皆呼为吉平,当时名医也。
平到董承府用药调治,旦夕不离;常见董承长吁短叹,不敢动问。
6、却说曹豹见张飞只十数人护从,又欺他醉,遂引百十人赶来。
飞见豹,大怒,拍马来迎。
战了三合,曹豹败走,飞赶到河边,一枪正刺中曹豹后心,连人带马,死于河中。
飞于城外招呼士卒,出城者尽随飞投淮南而去。
中学生作文-一代枭雄——曹操作文500字
![中学生作文-一代枭雄——曹操作文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8b505d64693daef5ef73d40.png)
一代枭雄——曹操作文500字
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是“奸雄”,我不否认。
但我们可以
从“割发代首”事件中看出,他对平民百姓是很好的,他那副“奸雄”的嘴脸也只是对待敌人的方法,正所谓兵不选自.作文厌诈。
“割发代首”事件大概是这样的:有一次,曹操带领他的军队经过一
个乡村,曹操特意吩咐他的手下,行军时不要践踏了百姓的庄稼,如
果踩到了,立斩。
所以,官兵们十分小心地渡过麦田,生怕猜到庄稼。
可当曹操骑马过麦田是,他的马因受到了惊吓而践踏了麦田。
他很严
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可执法官员坚持不定,于是曹操拿起
剑割发,并传示全军,说:“我今天践踏麦子,本该斩首,但我今天,割发以代。
”
与曹操有关的著名事件还有“官渡之战”、“东伐乌丸”等,这些著
名战役都体现了曹操惊人的军事天赋,虽说这些胜利与曹操本人有很
大的关系,可这也同样离不开他的谋士和武将们,从中,我们还可以
看出曹操另一个特点:重用人才。
不管你骂过我还是打过我,只要你
是个人才,我都会重用你。
例如张辽,他本是和吕布一起镇守徐州的,后被曹操生擒,曹操把其他人包括吕布全部杀掉,唯独留下他,为什么?因为他比其他人厉害。
这些就是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有才、体会民情、重用人才。
励志的古代文言文名句经典7篇
![励志的古代文言文名句经典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3dbc3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7.png)
励志的古代文言文名句经典7篇经典励志古文名句篇一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范晔《后汉书·班超传))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古文励志名言篇二1、凡是要好,须问三老。
《增广贤文》2、用于国有节,取于民有制。
《苏轼》3、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落。
《增广贤文》4、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增广贤文》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7、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
《冯梦龙》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9、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1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11、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辛弃疾》12、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吴承恩》13、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战国策》14、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增广贤文》15、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增广贤文》16、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增广贤文》17、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18、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增广贤文》19、虚骄自大者败之媒,卑飞使用翼者击之渐。
《康有为》20、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21、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22、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蒲松龄》23、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
三教三训之校纪校规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三教三训之校纪校规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https://img.taocdn.com/s3/m/98dd0a180b4e767f5acfce9b.png)
静静地想一想!
作为我们学生,学校为了维护安全和稳定,相应 的也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最基本的各项规章制度, 希望同学们自觉地遵守。如“晚归”制度、夜不归宿 制度、公物维护制度、迟到及早退的管理规定等。同 学们都能自觉地做到吗?都能主动地做好吗?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100米短 跑比赛的 规则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这个故事今天读起来也许觉得可笑,认为割把头发还弄
得那么严肃。其实当时割头发也是一种很重的惩罚。古人奉
行孝道,强调身体发肤由父母所赐,本人是不能轻易毁伤的, 否则就是不孝。因此,曹操这一“割发代首”之举,起到了 震慑全军、令行禁止的效果。我们暂且不管曹操这出戏是真 是假,对于最高统帅的他能做到这一点,这种遵纪守法的精
校的纪律为例,其制定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 维护公平保证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包 括认知能力,技能,品德等,都是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 养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良好的氛围中,我们的知识技能得到 丰富,情操品德得到陶冶,个体得到尊重,我们的独特性也 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你看见过赶鸭阵么?在广阔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 鸭子在欢腾地戏水着,后面养鸭人用竹篙撑着小船,嘴
里还大声地喊着:“哟——嗬——”,他们用竹篙拍着湖
水,驱赶着鸭群往前游,这些鸭子也真听话,叫往东不 敢往西。如果说动物都懂得守纪律,那么,作为最高级 生物的人类更没有理由不守纪律。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所以说,纪律对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点:
一、纪律能给予我们个性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 二、 纪律能为我们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使我们的 个性健康地发展。
关于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精选125句)
![关于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精选125句)](https://img.taocdn.com/s3/m/05f8214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2.png)
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关于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精选125句)段落,汉语词语,拼音是,意思是指根据文章或事情的内容、阶段划分的相对独立的部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的好段好句 11、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
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
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反?新恩虽厚,旧义难忘。
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
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
——关羽留书曹操,去寻刘备2、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诸葛亮对鲁肃语3、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杨彪对朱儁语4、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后世对诸葛亮和周瑜的评价5、谢曹丞相赠箭!——诸葛亮借箭后令将士齐喊6、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诸葛亮评论将帅之道7、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关于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后世的评价经典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名言9、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
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达,早晚必为吾所擒矣!——诸葛亮对魏国士兵10、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刘备三访诸葛亮,后世的评价。
11、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对陈宫的赞颂12、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煮酒论英雄13、吾非不知。
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孔明肺腑之言14、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de06d5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6f.png)
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第一篇: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适用话题】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运用示例】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作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
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
年轻的时候没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出土时释放出来。
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的人参。
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么会把国家的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4.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
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
将竞争之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
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
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海纳百川 大气乾乾 等两篇(附:名师点评)
![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海纳百川 大气乾乾 等两篇(附:名师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2a41ce6d31126edb6f1a10ad.png)
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海纳百川大气乾乾等两篇(附:名师点评)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海纳百川大气乾乾一考生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读书会的时间,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海纳百川,大气乾乾”。
摈前嫌,任良相,贤君海纳百川彰显王者气度;合诸侯,匡天下,霸主大气乾乾书写传奇春秋。
读罢齐桓公的故事,我深深感慨于齐桓公博大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应该向齐桓公学习:海纳百川,大气乾乾。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而《周易·乾卦》中说:“君子终日乾乾。
”齐桓公成就大业的原因之一正是在于以君子大气,包含容纳了意见、人才和天下。
纳言,此为从谏如流之气度。
齐桓公对于鲍叔的推荐、谏言欣然接受,这是他倚靠管仲强大齐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中国的历史一再证明,唯有博纳良言、从谏如流的领导者才能有所作为。
楚汉之争中,刘邦对张良、萧何的建议欣然采纳,同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汉朝一统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纳言,实际上是以他人的智慧,弥补个人认识的局限,这需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
纳才,此为任人唯贤的气度。
齐桓公放下成见,不计前嫌,任人唯贤,这样的胸襟在历史上着实少见。
【优质文档】三国演义的好段赏析-word范文 (5页)
![【优质文档】三国演义的好段赏析-word范文 (5页)](https://img.taocdn.com/s3/m/4054258fb0717fd5360cdcdd.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国演义的好段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小编精心整理了三国演义的好段赏析,欢迎阅读参考!三国演义的好段赏析1、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
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
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反?新恩虽厚,旧义难忘。
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
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
——关羽留书曹操,去寻刘备2、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诸葛亮对鲁肃语3、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杨彪对朱儁语4、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后世对诸葛亮和周瑜的评价5、谢曹丞相赠箭!——诸葛亮借箭后令将士齐喊6、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诸葛亮评论将帅之道7、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关于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后世的评价经典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名言9、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
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达,早晚必为吾所擒矣!——诸葛亮对魏国士兵10、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刘备三访诸葛亮,后世的评价。
11、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对陈宫的赞颂12、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煮酒论英雄13、吾非不知。
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孔明肺腑之言14、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20篇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d99c14ad02de80d4d840d2.png)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20篇我眼中的曹操(作文20篇)我眼中的曹操作文(一):所谓奸雄,曹操的奸诈算计与谋略抱复,都为他的性格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笔。
“奸”,因为他的阴谋:“借”王垕人头一用,假装梦中杀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其他人能够损害他的名誉,能够骂他甚至羞辱他,可是绝不能阻碍他的野心。
对于曹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等等都是脱口而出。
作为“雄”,他的许多特点都备受人们赏识。
首先,他求贤若渴,许攸来投,他“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见贤才来投,曹操激动地连鞋都不穿忙出门迎接,关羽来时他用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他,可见其诚意。
他的抱负,从那句“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中不难看出。
刺杀董卓可见其勇,割发代首可见其治军之法。
他的谋略自然出众,“望梅止渴”“濮阳诈死破吕布”“抹书间韩遂”等都可体现。
这就是曹操,一个乱世之袅雄,一个奸绝亦是才绝的人。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二):曹操在我眼中是一位十分了不起,可称得上是英雄的人。
在当时一个乱世里,他能够自我保全性命且在当中获得利益,平定了北方。
相比他而言,孙权,刘备的获权方式都没他艰苦。
他遇到袁术、吕布、袁绍等大敌人也不惧怕,反而抓住了他们的弱点,并打败了他们。
曹操做事果断,有韬略,心机很重,这些品质都使得他能平定北方。
他还爱惜人才,追求实干。
正如郭嘉十胜十败之说里说得一样:“公既然有此十胜,何愁不败袁绍。
”他的做事方法我们今日也能够借鉴,虽然他做事也有狠毒的一面,这一点成为了小说家主力抨击他的一点,但他无疑是个大英雄。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三):我眼中的曹操,雄才大略,心中有远大的志向。
他才智过人,有着高瞻远瞩的谋略。
他是出色的军事家、指挥家,战场上冷静沉着,临危不惧。
他十分爱才,手下也不乏大将。
文如许攸郭嘉,武如许褚张辽。
有志之士来投,他能够“周公吐哺”;为了收得关羽,他不惜付出许多,即便明白他终将离去。
曹操人物评价两篇
![曹操人物评价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c44b373186bceb19e8bbe6.png)
曹操人物评价两篇评价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纵观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为复杂,并且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
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的他是一个大奸臣。
历史上有很多人用恐惧狠毒的眼光,恶性贬低他,曹操俨然成了奸险狡诈之人的代表和化身。
但我细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对这些评判不敢苟同,曹操纵有过失,但事不至此。
《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
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
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我们如果仅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他,就如同用手指在地图上指点国界一样,把他圈入“非此及彼”的善恶范畴。
是的,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
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得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使我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
下面,我就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某些人的看法:曹操是旷世之英雄对曹操英雄形象的赞叹自古有之: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曹操:“知人善用,难眩以伪。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20篇)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b3ad340975f46527d3e1fa.png)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20篇)我眼中的曹操(作文20篇)我眼中的曹操作文(一):所谓奸雄,曹操的奸诈算计与谋略抱复,都为他的性格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笔。
奸,因为他的阴谋:借王垕人头一用,假装梦中杀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其他人能够损害他的名誉,能够骂他甚至羞辱他,可是绝不能阻碍他的野心。
对于曹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等等都是脱口而出。
作为雄,他的许多特点都备受人们赏识。
首先,他求贤若渴,许攸来投,他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见贤才来投,曹操激动地连鞋都不穿忙出门迎接,来时他用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他,可见其诚意。
他的抱负,从那句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中不难看出。
刺杀董卓可见其勇,割发代首可见其治军之法。
他的谋略自然出众,望梅止渴濮阳诈死破吕布抹书间韩遂等都可体现。
这就是曹操,一个乱世之袅雄,一个奸绝亦是才绝的人。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二):曹操在我眼中是一位十分了不起,可称得上是英雄的人。
在当时一个乱世里,他能够自我保全性命且在当中获得利益,平定了北方。
相比他而言,孙权,刘备的获权方式都没他艰苦。
他遇到袁术、吕布、袁绍等大敌人也不惧怕,反而抓住了他们的弱点,并打败了他们。
曹操做事果断,有韬略,心机很重,这些品质都使得他能平定北方。
他还爱惜人才,追求实干。
正如郭嘉十胜十败之说里说得一样:公既然有此十胜,何愁不败袁绍。
他的做事方法我们今日也能够借鉴,虽然他做事也有狠毒的一面,这一点成为了小说家主力抨击他的一点,但他无疑是个大英雄。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三):我眼中的曹操,雄才大略,心中有远大的志向。
他才智过人,有着高瞻远瞩的谋略。
他是出色的军事家、指挥家,战场上冷静沉着,临危不惧。
他十分爱才,手下也不乏大将。
文如许攸郭嘉,武如许褚张辽。
有志之士来投,他能够周公吐哺;为了收得,他不惜付出许多,即便明白他终将离去。
他又十分奸诈、狡猾,奸雄是他家喻户晓的形象。
浅说须发_初一作文
![浅说须发_初一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178d6aa2161479171128a4.png)
浅说须发《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为曾子所作。
文中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身体发肤”是我们的身体包括头发、胡须、眉毛,我们身体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给与,是不能损伤的,即便在身体最外边的“发”,也不能损伤,这样才能“扬名于后世”,才能“以显父母”。
这大约是中国最早把头发、胡须,提高到“孝”的高度。
须发,就是胡须和头发的统称,“须发”这个词在古文和古诗词里是经常用到的,正因为中国人这么看重须发,秦朝时就把剃除犯人的须发作为一种刑罚,髡刑是剃除头发,耐刑是刮掉犯人的胡须。
我们现代成年人,天天都刮胡子,每月至少理一次发,按秦朝规矩,我们岂不是每天都在受刑罚!好在时代不同了。
古人都是留胡须长发,被剃掉须发,这就成为了“另类”,心理造成很大压力,这是对人格的一种侮辱,这样的刑罚一直流毒到现代的“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们把他们批斗的“臭老九”和“黑五类”剃成光头,或一半有头发,一半没头发的“阴阳头”,对他们进行人格侮辱。
人们既然这么看重须发,自然就少不了有关须发的故事,历史上有名的大约就是美髯公关羽了,《三国演义》里关羽出场时也就是二十五六岁,就已经是长须飘飘了;第二十五回曹操问关羽:“‘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
每秋月约退三五根。
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
’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
次日,早朝见帝。
帝见关公一纱锦囊垂于胸次,帝问之。
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
’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
帝曰:‘真美髯公也!’”关公的胡须长过腹部,怕损伤而用锦囊保护,并被汉献帝赞叹为“美髯公”。
古时对胡须的珍爱是得到公认的,但也有自愿剪胡须的,《旧唐书·李勣》记载:“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乃自翦须,为其和药。
读割发代首有感作文
![读割发代首有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36b9f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6.png)
读割发代首有感作文
哎呀,这事儿真是头疼啊!曹操那规矩大家都知道,过麦田毁
青苗的得斩首。
可他自己这马儿怎么就不争气,偏偏就踩了麦田呢?这下子,他自己得咋收场啊?
曹操骑在马背上,脸色那叫一个难看。
他心想,这下完了,我
这规矩定得那么高,自己倒先犯了。
这可怎么办?斩首?那我自己
脑袋不就没了?
他想了想,突然一拍大腿,说,“有了!”他立马下了马,抽
出佩剑,把头发割下一缕来,一脸严肃地对着大家说,“我曹操,
今日马踏麦田,按规矩当斩。
但身为统帅,不能自戕。
我愿以此发
代首,以示惩戒!”。
大家一看,曹操这举动,也都服气了。
心想,这曹大人还真是
言出必行,自己犯了规矩也愿意受罚。
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曹操
的马踏麦田也成了他言而有信的一个佳话。
割发代首读后感
![割发代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9a841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3.png)
割发代首读后感割发代首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仪式,用来表示对某种事物的忠诚和承诺。
在这个仪式中,人们会以割发代首的方式来表示对某种事物的忠诚和承诺。
这种仪式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割发代首虽然已经不再流行,但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却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割发代首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在中国古代,割发代首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仪式,代表着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忠诚和承诺。
在这种仪式中,人们会以割发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忠诚和承诺,这种忠诚和承诺往往是非常坚定和不可动摇的。
因此,割发代首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仪式,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割发代首的仪式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在这个仪式中,人们会用割发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忠诚和承诺,这种忠诚和承诺往往是非常坚定和不可动摇的。
因此,割发代首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仪式,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割发代首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在现代社会,割发代首已经不再流行,但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却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忠诚和承诺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而割发代首所蕴含的忠诚和承诺的精神价值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即使在现代社会,割发代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割发代首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仪式,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在中国古代,割发代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仪式,它代表着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忠诚和承诺。
在现代社会,尽管割发代首已经不再流行,但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却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因此,割发代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一评论作文:让生命之花绽放
![初一评论作文:让生命之花绽放](https://img.taocdn.com/s3/m/4ef9a023a2161479171128fd.png)
让生命之花绽放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一评论作文的让生命之花绽放,欢迎阅读。
如果说智慧是根,善良是枝,勤奋是叶,那么诚信就是花,它散发着馥郁的花香,点缀五彩的生命,为生命而绽放。
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默默支撑,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来支撑起无比睿智的人生?不错,是诚信,坚守诚信,就是坚守气节的操守,坚守诚信,就是做人的根本。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德”的基础核心,是世人的道德规范之一,是为人处事的应有权。
中华民族的诚信动人故事举不胜举:如直评汉武帝,不怕杀头的司马迁;如实指责唐太宗,犯颜直谏魏征;东汉时期,欧阳参想陷害郡守成,让戴就作伪证,但元比威迫利诱,戴就守死不从。
他铁骨铮铮,我只知为人应有诚信,不应有虚假言语去害人。
诚信看来要求比较低,但要作到并一辈子坚持实属不易,它几乎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
小到不说谎,大到对祖国事业的忠诚坚守。
我们讴歌诚信,礼赞诚信,因为它使我们人格发光,使我们的品质在人生的旋律中闪烁。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都在受到诚信的考验:如果你手中有一张假币,你会不会用它买东西?如果考试时有一道题目做不出来,你会不会偷看同桌的答案?如果你拾到十元钱,你会不会交给老师?等等。
相信大家都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因为我们都知道美好的人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诚信像三月的春天,把金秋的期望罐入复苏的泥土,它是一串珍珠串联起来的人格,有效地维护着我们的尊严。
诚信是金子,能创造无穷的财富,诚信又是基石,奠定成功的基础,诚信更是灵魂,创造伟大的生命。
愿大家拥有诚信,因为诚信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要想成为强国、兴国的栋梁之材,就要从小打好道德的基石,能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坚守诚信,做一个真正的诚信之人。
让我们这朵生命之花永绽放,让生命因你而更精彩。
初中议论文作文:割发焉能代首
![初中议论文作文:割发焉能代首](https://img.taocdn.com/s3/m/10ee0332ff00bed5b9f31d58.png)
割发焉能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之所以被称为美谈,是敬重其执法严明,不论贫富贵贱。
但割发岂能代首?倘使一士兵踏入麦田,岂能以割发而代首?发不加与尊,以其借口而推脱免死,岂不是“以罪代刑”,何来公正之说?虽有人言自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弃之则为大逆不道,他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以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且慢,在某一回,曹操杀害马超父亲马腾时,马超一时性起,竟起了数十万西凉大军进攻许都,其一次,曹操战败后,西凉兵追杀曹操,大呼:“生长须穿红袍者事曹操。
”曹操为得保命,只得割须弃袍。
可见,曹操“割发代首”是假,掩人耳目是真,权且为收买人心,不授人以柄罢了,他是一枭雄,谙熟政事,带兵之道,其人用心之险恶,做法之虚伪,明眼之人岂不一眼可察之?
割发焉能代首!封建将相曹操的这一套愚弄人民的把戏,我们今天万万不能仿效,无论什么人触犯了法律,我们都应该依法处置,弄不得半点虚假。
否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是一句空话,腐败的制度只会腐蚀这个社会,法不加与尊的不公将引起社会的动荡!。
初中读后感《割发代首》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割发代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e87fc6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9.png)
《割发代首》读后感
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政策。
有一天他对军队下令,“严禁毁坏麦田,违者杀头”。
有一天,曹操正准备带兵去打仗,恰巧麦田里飞起来一群鸟,吓得曹操的马四处乱跑踩坏了一大片麦田。
曹操让军官制他的罪,军官十分为难。
曹操说:“我是主帅不能杀头,就用割下我的头发代替砍头吧。
”说完,他就用宝剑割下自己的头发,交给军官。
曹操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正是因为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他的手下才能够严格遵守军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关于准备的作文800字
![关于准备的作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2fb31d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f.png)
关于准备的作文篇一:作文考试如何准备谈谈作文考试如何准备谌根平不少同学往往认为作文无课本,没法复习。
这些同学对作文考试,大多采取这种态度:考前猜猜想,背几篇文章;临场套套题,湊几百字。
根据经验,这样做是很难收到好效果的,因此导致作文考试失误的例子举不胜举。
正确的做法如下:首先要系统总结自己作文中的经验教训。
复习作文并非无本本作依据。
小学写的就不说了,单中学课内写的加起来就不下几十篇,这些作文,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写的,有些还是由教师认真批改、讲评过的。
从这些作文中,大家既能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又能总结出自己的失败教训。
如果你时间充足,还可以挑选其中写得较好的文章,进行认真修改,编成一本自己写的“作文选”,这是很有意义的。
由于回顾以往自己作文练习走过来的路子,从自己作文实践中把写各种常见文章的经验整理一遍,监场应考无论碰到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做到心中有底,思考有路,这比猜题碰运气好多了。
同时,升学之后继续练习作文,也容易提高。
第二是归类整理自己作文中的错字病句。
别看同学们作文每篇都有错字病句,但归纳起来无非下列几种类型:错字,有因增笔、减笔、误笔写错的;有因辨别不清而写成与之形相近、音相同、义相似的另一个字的。
病句,有成分残缺、重复罗嗦的、用词不当不合事理的,等等。
这些错字病句,平日老师在批改、讲评屡次指出过,但是有的同学硬是不注意。
如能借总复习之机,把这些错字、病句一一抄出,按不同类型归并起来,容易引起自己的警惕,查明其产生的原因,防止它们再次出现。
第三是结合复习课文,纠正自己的作文弊病。
不少同学复习课文,往往是孤立地记忆课文中的字词句和听老师讲解时写下的课堂笔记,不会把课文跟自己的作文挂起钩来。
这样复习是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的。
如何把课文跟自己的作文挂起钩来?对比法与设想法可以一试。
对比法。
复习课文跟新课文不同,因为课文都是熟悉的,每读一篇都很容易想到和它体裁相同、写法相似的其他题目。
因而我们不妨把课本原先排列次序打乱,把类似的课文连到一起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割发焉能代首
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一评论作文的割发焉能代首,欢迎阅读。
历史上,曹操割发代首仿佛是纪律严明的象征,在我看来,割发焉能代首?
在过麦田时,为了避免践踏麦子,曹操下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而当曹操骑马走过时,马因一只斑鸠从麦田里飞出而受了惊,践踏了麦子。
曹操立马“敕主薄议罪”又由于“法不加于尊”曹操当机立断,拿刀割了自己的头发,美其名曰:“割发代首”。
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
不少人认为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纪律严明,实属难能可贵。
可这岂是纪律严明?若是一个普通士兵走过,践踏了麦子,他还能割发代首吗?正是因为曹操知道“法不加于尊”又不想破坏军纪,所以才“割发代首”。
再来看曹操和袁绍大战时,袁绍对手下说“红袍长须者”是曹操,以致曹操不得不割发,这时,他忘记头发是从父母继承来的吗?没有,他怎么可能忘记,他只不过是想活命。
再看现在,“割发代首”已经演变为对中国贪官污吏的处罚捉小放大的调侃。
这是中国……
我只希望,在现代中国,这种“割发代首”的事情能少发生,创建和谐中国。
来源与互联网,仅供个人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