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模板:4988-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日益剧增,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的思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流。学习者的诉求需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接收到所需信息,这种诉求需要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移动学习带来了契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其发展将推动新一轮教学模式改革,移动学习教学研究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最前沿方向。
我校较城区中心学校办学水平略显薄弱,本着越是薄弱越要加快信息化步伐的思路,2017年秋,我校提出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的战略部署,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之道,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希望继续运用移动终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新的变革,为学校内涵发展开辟快速通道,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良性发展。
课题界定:
移动终端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资源推送智能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以及教学决策数据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移动教学模式研究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项目Wireldss Andrew,此后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在全球展开,尤其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企业和正副的支持下,对移动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成绩斐然。这些研究为移动教学奠定了基础。我国的移动教学模式研究起步比较晚,但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大力推进,尤其是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实验室开发的移动教育平台,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尝试。除此之外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承担了教育部“移动教育”相关项目。近些年,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学习正在被大量的小学采用,仅局限于无线局域网络建设,尚未大规模进行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实验。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其目的是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资源推送智能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以及教学决策数据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课题理论依据: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作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任务之一,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研究目标:
探索并形成小学阶段基于智能手机的“学生—智能手机—互联网—学习与评价”学习模式。研究内容:
1.建设丰富资源,实现资源推送智能化。
构建围绕移动设备的整体学习环境,实现包括宜昌教育云、希沃一体机、学生学习终端、教师终端等一系列硬件设备的无缝衔接,同时建设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平台和主题教学资源库。
2.创新课堂教学,实现交流互动立体化。
基于移动终端,形成“备课—上课—课后”的完整教学过程。
初步设想:
备课——依托云平台个人空间,编写教学设计,准备教学资源,利用移动终端调用教学资源,形成教学模块。
上课——进入课堂,打开移动终端同屏功能,实现教师端、学生端与一体机同屏。进入空间运行各个资源模块,实现授课、交流和评价功能,完成教与学的活动。
课后——教师发布任务、批改作业、解答问答、个别辅导等,学生可以利用平台上传作业、在线提问、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等。
3.深化家校沟通,实现家校合力最大化
学生家长利用移动设备进入教育云平台,查阅学习资源,辅导孩子学习;检查孩子学习状况,查看孩子学习成绩;向教师提出疑难问题,促进家校高效互动。
研究假设:
TAM模型指出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会影响用户对某种技术的使用态度,进而影响其行为意向。因此,我们提出了6个研究假设:
(1)感知有用性
感知有用性是指学习者对移动终端课堂教学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的认知程度。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在接受移动终端教学后会收获很多,那么他们就会更加乐意去接受并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也就是说个人感知移动终端教学收到的效益越高,其使用意愿也就越强。所以感知有用性与行为意向显著相关。
(2)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是指学习者认为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学习比较方便,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捷性、轻松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使用态度,个人使用移动终端学习感觉越轻松,其使用意愿也就越高。所以本文把感知易用性作为影响因素之一。
(3)感知娱乐性
感知娱乐性是指学习者借助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时能够感到愉快的程度。研究表明,小学生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当学生认为所学事物比较有趣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学习热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感知娱乐性和行为意向密切相关。(4)资源需求
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因素。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学习资源更多是通过教师和教材传递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到的资源较少。现有资源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基于移动终端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将会增加他们对移动终端课堂教学的接受程度。所以,资源需求和行为意向有密切的关系。
(5)喜爱程度
喜爱程度是指相对于传统教学,学习者对移动终端课堂教学的喜欢度。如果学习者比较喜欢新型的教学方式,可能就会喜欢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也就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相反,如果学习者习惯于传统教学,对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在接受移动终端课堂教学时就会比较困难。所以,喜爱程度与行为意向显著相关,我们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表 1中的假设H5。(6)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