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可也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良啊,颜回.”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1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他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18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19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2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译文】颜渊感慨地叹息说:“老师的学问和人德、仰望它愈益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愈益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独立站立.虽然想象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入手了.”2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2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周彡也.”【译文】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2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遵照您的话去做.”25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2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讲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的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人与附和而不是和谐.”27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28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不随便说话的人接近于仁.”29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31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译文】孔子说:“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却不与他交谈,这是失掉了人;不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却与他交谈了,这是失掉了语言.明智的人即不失掉人,也不失掉语言.”32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33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34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35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3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3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38 子曰:“有教无类.”【译文】孔子说:“教育人不分任何类别.”39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4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41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42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43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44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4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46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47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48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懂天命,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论语笔记015 贫而乐者需有道
论语笔记015----贫而乐者需有道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谄:卑屈,因当时的社会结构,这里的谄和后世皇权社会里的谄媚行为有一定区别,指态度上的卑屈。
后面的“骄”也指态度上的,前后对应。
何如:怎么样。
可:可以了,不错。
古语中有些可是指完成,这里是比较意义上的,还有不足。
乐:单从字面上看,指生活乐观。
皇侃本等古本在“乐”下都有“道”字。
指向就比较具体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后世的注释中对这句的考据比较多,一种说法是:切指的是制作骨器,磋指制作牙器,琢指制作玉器,磨指制作石器。
就是指切磋琢磨都是同一等级的,都是把天然之物进一步加工成器物。
还有就是切磋指制作骨角牙器,磋是进一步精细加工,而琢磨是制作玉石器,磨相对于琢是进一步精细加工。
还有就是把磋考据为错,切磋都是粗加工,琢磨是精加工等等。
其实《淇奥》的诗文只是讲一个青年女子对一个男子的爱慕,切磋琢磨等句和诗文后面的“如金如锡,如圭如壁”都是用来描述男子的风度品格。
而子贡在这里引用并没有涉及原诗文的意思,仅从字面上比喻追求学问修养要进一步深化。
赐:子贡的名字。
在《论语》中,孔子对学生都称名。
诸:从前文看,孔子在这里指的是子贡因为上面的一个道理而能领悟内涵,因此不解释为“几个、一些”这样的概数词。
在这里是虚助词,与“之”同义。
往:过去的事,这里引申为已知的事;下面的“来”,未来的事,同样引申为未知的事,即内涵。
而皇本中。
来者后面还有个“也”字,“者也”和前面的“富而好礼者也”一样都是虚助词。
没有这个“也”字,者就可以视为代词。
这段对话的精髓在于子贡的问题与孔子的回答中间的差异。
从心理学的定义来看,动机、意愿、态度、行为是不同的概念。
并且逐级支配,即动机支配意愿,意愿支配态度、态度支配行为,但这些支配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还要受性格、认知、文化、环境等影响。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高考《论语》《诗经》名句及翻译《论语》名句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
”“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
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
(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选段——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阅读下列二个论语语段回问以下问题:之阳早格格创做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已若贫而乐,富而佳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取?子曰:赐也,初可取止诗已矣,告诸往而知去者.子曰:“饭疏食,饮火,直肱而枕之,乐亦正在其中矣.没有义而富且贵,于尔如浮云.”1、对付上头二个语段明黑没有精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佳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地步更下.那种思维对付即日仍有一定的指挥意思,社会上无论贫或者富皆能干到各安其位,即不妨脆持社会的安靖了.B正在第一段对付话中不妨瞅出,孔子对付子贡比较谦意,子贡能没有懂便问,而没有是没有懂拆懂.孔子期视他严肃教习《诗》,有问题便取教授探讨.注沉《诗》的教养功能,那是孔子培养中的一个隐着特性.C孔子尽力提议“安贫乐道”,认为有理念,有志背的君子,没有会经常为的吃脱而奔忙的,吃细粮,喝黑启火,直着胳膊当枕头,对付于有理念的人去道,不妨道是乐正在其中.D孔子提出,没有切合于道的繁华枯华,他是脆定没有予交受的,对付他去道那些物品,如天上的浮云普遍,没有值得沉视.那种思维深深做用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普遍老百姓所交受.2、道道您对付那二段所表示的孔子思维的明黑参照问案:1、B⒈文段体现了孔子将礼战义视为公德的下标.⒉、他期视人们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佳礼的理念地步.⒊他强调,只消切合道义,那么浑苦的死计也是洋溢着快乐的.⒋、那一思维的提出,对付后世知识分子有少近的做用.复习时抓住孔孟的主要思维为突破心,如,孔子的“仁”(最下公德尺度: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礼”(止为规则:克己复礼)“中庸”(处世规则:中庸之道、过犹没有及、执用二中)“培养”(有志于教,有教无类、教思分离、果材施教、教教相少)等思维.孟子的“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沉)“王道”(以品止政者王)“仁政”(养民\教民)“性擅”(人皆有怜悯、羞恶、辞让、利害之心)等思维,体验深刻含意,教会比较,通联现真死计加以举一反三.。
《论语》分类解读之为人篇
《论语》分类解读之为人篇《论语》分类解读之为人篇【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暴,庄严而安详。
【现代诠释】这是记载孔子学问修养表现在外的神态容貌,符合儒家的“中庸”,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讲的善于掌握分寸。
不仅是神态容貌,为人、做事、礼节,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化最讲究的,这种分寸感,完全来源于经验的历史积累。
它貌似玄虚,只是难于掌握和达到罢了。
【原文】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②奚③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①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知名贵族,在楚国政治生活中很有影响力,封地在叶(旧念shè)城(今河南省叶县南)。
叶公是叶城的邑宰,由于楚君称王,所以相应称公。
②女:通“汝”,你。
③奚(xī):为什么。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讲:他的为人,用功得连吃饭都会忘记,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现代诠释】当我们激情奋发、不知疲倦地探索人类未知时,常常完全忘记了吃饭,一当学有所得时,常常完全忘记了忧愁,甚至完全忘记自己的实际年龄,而丝毫没有意识到衰老已在渐渐地降临在自己的头上。
寥寥几句话,刻划了孔子一生为学,活到老,学到老的情趣。
【原文】子钓而不纲①,弋③不射宿③。
【注释】①纲:鱼网上的总绳叫纲,此处作动词用。
②弋(yì):用带丝线的箭来射鸟。
③宿:过夜,这里指归巢过夜的鸟。
【译文】孔子钓鱼,不拉大网捕鱼;用带绳的箭射鸟,不射归宿的鸟。
【现代诠释】从孔子钓鱼不竭泽而渔,射鸟不射归巢之鸟,多少看出了孔子对自然界的生物也有一些同情之心,虽然谈不上是为了生态平衡,但可以说孔子对自然界生物亦具有爱心。
推而广之,对于一切人,也是一种仁爱之心。
【原文】子曰:“赐①也,女②以予为多学而识③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高考必背 《论语》82则(含译文)
高考必背《论语》82则(附译文)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0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0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0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0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子贡说:贫穷时不谄媚,富有时也不骄纵,这种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可是比起能做到贫穷而仍能长保其乐,富有而能崇尚礼仪的人,就还差一点了。
06、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译文】子贡说:“诗经上说处理骨角玉石时,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是否正是老师现在的意思呢?”0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 “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
”0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思想纯正)。
”0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四十岁能不再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能听到忠言逆言都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都不会越出规矩。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高考《论语》《诗经》名句及翻译《论语》名句解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
”“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
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
(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贫而无谄全文注释
《贫而无谄全文注释》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贫而无谄”这句话的全文注释。
“贫而无谄”出自《论语》,完整的句子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算可以了。
但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却好礼之人。
”咱们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有个穷孩子,他家里没什么钱,但是他从来不会去讨好那些有钱的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生活。
这就是“贫而无谄”。
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两个小伙伴,小明家里比较穷,小刚家里很富有。
小明从来不会因为小刚有钱就去巴结他,而是努力学习,靠自己的成绩赢得大家的尊重。
小刚呢,也不会因为家里有钱就骄傲自满,瞧不起别人。
再比如说,咱们班有的同学家庭条件不太好,但是他们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不会因为穷就觉得低人一等。
而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也不会因此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不友好。
其实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一种很好的品德。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有正确的态度。
就像古代有个叫陶渊明的人,他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他喜欢田园生活,过得很快乐,这就是“贫而乐”。
还有一些有钱人,他们会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别人,做很多好事,这就是“富而好礼”。
同学们想想,如果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就去讨好别人,富有了就变得很嚣张,那大家会喜欢他吗?所以呀,咱们要记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好啦,关于“贫而无谄全文注释”咱们就说到这儿,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成为更好的自己!。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出自《礼记·曲礼上》安安而能迁。
出自《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故事分享】(1)贫贱之交不可忘严光是汉代著名的士人,年轻时他和刘秀一起游历求学,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
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仍然没有忘记他。
刘秀知道严光很有才华,便派人到处寻找。
他把严光请到皇宫,热情招待。
刘秀想让严光当官,结果被严光拒绝了。
刘秀并不生气,晚上,两人交谈到了深夜,并在一起睡觉。
后来,刘秀尊重严光的选择,并没有勉强他当官。
刘秀贵为帝王,不忘鼓角,确实值得钦佩。
【故事分享】(2)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光武帝便与她一起谈论朝廷群臣,悄悄地揣摩公主的想法。
公主说:“宋公的戚容与道德,所有的朝臣都比不上。
”光武帝说:“待我考虑一个办法。
”后来宋弘被光武帝引见。
光武帝便叫公主坐到屏风后面,于是对宋弘说:“谚语讲人升了官就换朋友,发了财就换老婆,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答道:“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光武帝便回头对公主说:“事情不好办了。
”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
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洗牌的过程中向前推动,向前发展的。
谁都会说“想当年”,谁都会“叹当年”,可曾经的富人想当年、叹当年与曾经的穷人想当年、叹当年是不一样的。
谁也不要看不起谁。
贵与贱,富与穷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曾经的达官显贵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日落西山;曾经的平民百姓因自身努力,会日出东方。
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会随遇而安,不考虑身份地位的才是真君子,小朋友们,一定要做到尽头学习的四不要,做一个有思想道德的人。
《论语_发愤进取》.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里仁 · 八】子曰: 闻道:意思为得知真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 “朝闻道,夕死可 理 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 矣。” 也心甘。”
疏通文意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 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 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 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 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诵读后思考: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 矣。”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真理乃人生之必需,甚至比生 命还宝贵;二是为了真理,要有献身精神, 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献身精神的人,才可 以获得真理。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里仁· 十七】子曰:齐:意思为“ 等同” 孔子说:“见到贤人, 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 “见贤思齐焉,见 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 不贤而内自省也。”
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
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诵读后思考:孔子与子贡原本比较人的境界的问题, 子贡听了老师对人更高境界的描写,为什么用《诗经》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言说这种境界?而孔子听完
又为什么大加赞赏? 明确:子贡这里言说的是从人要到达更高境界所要历 经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孔子之所以大加赞赏,就是 因为,子贡不仅仅认同了两种境界的不同,而且还能 讲出由较低境界向更高境界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探究二 学习《雍也 十二》后,谈谈“一个人做某件 事情,力不足与不愿做”有什么不同。 答:在孔子看来“力不足”者与“不愿做”者的区别 在于两点:第一,有无“做”的强烈愿望,第二有无 “做”的实际行动。“力不足”者因为有“做”的强 烈愿望,所以尽管他不一定“做到”但他在行动上不 懈努力,使自己能“尽吾力而无憾”;而“不愿做” 者,却常常用“力不足”为借口,结果本来可以“做 到”的事却没能做到,让自己遗憾终身。
论语中关于诗经的句子
论语中的诗经下面是带“诗”及带有关具体诗的章节。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皆雅言也。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未若贫而乐,...学而篇第一15-16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是子贡和老师孔夫子之间的对话,子贡问老师,如果一个人贫穷但是不谄媚,富贵却不骄纵,这样的人怎么样?我们去观察会发现,通常日子过得不太好的人,总是多求多怨,总是要求别人要对自己好,要求别人要对自己付出,要求社会帮助自己,所以贫穷的人多求多怨是一种人性的规律;而富贵的人通常容易骄傲傲慢,这也是人性的规律。
所以子贡这里问老师,如果一个贫穷的人却不去谄媚,富贵的人却不骄傲自满,这样的人怎么样?子曰:“可也。
”孔夫子说这样的人还不错,接下来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说能做到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傲慢的人,不如能做到贫穷却乐在其中,富贵同时还好礼节的人。
贫穷却还能乐在其中,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安贫乐道,只有内心富足的人才会安贫乐道。
如果我们只是做到了贫穷不谄媚,不代表内心没有怨恨,不代表内心富足,只能算还不错,但还不够。
要想一个人的内在变得富足,就要懂得安贫乐道。
我们很多朋友一起学习,一起修行,已有将近一年时间,我们再来回顾这一年,现在的自己是不是比一年前更自信了。
比如我们原先穿得不好,看到穿得好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自卑;比如我们原先没有别人有学识,看到更有学识的人就会产生自卑;再比如在企业中工作,领导赞美了其他人而没赞美我们,可能我们就会有一种自卑的想法和感受。
可是随着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行,当我们内在变得富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淡定自若,这就是安贫乐道的一种体现。
之前引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安贫乐道的状态。
为何其他人都认为这样的生活贫困,而颜回不这样认为呢?因为颜回是安贫乐道的,他享受在其中,他内心是富足的。
《论语_发愤进取》..
疏通文意
原文
【学而·十五】子贡 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 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 如磨’,其斯之谓 与?”子曰:“赐 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 来者。”
译文
孔子说:“赐呀,你能 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 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 思,举一反三,我可以 同你谈论《诗》了。”
词语
粪土:腐土、脏土。 ?: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 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诛:意为责备、批评。
与:语气词。)
原文
译文
【公冶长·十】宰予昼寝,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
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 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 与何诛!”子曰:“始吾 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
疏通文意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 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 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 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 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 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 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疏通文意
原文 【雍也·十二】 冉求曰:“非不 说子之道,力不 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 道而废。今女 画。”
词语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
说:音yuè,同悦。 不喜欢老师您所讲 的道,而是我的能
力不够呀。”孔子
说:“能力不够是
到半路才停下来,
画:划定界限,停止
前进。
现在你是自己给自
己划了界限不想前
▲诵读后思考:孔子与子贡原本比较人的境界的问题, 子贡听了老师对人更高境界的描写,为什么用《诗经》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言说这种境界?而孔子听完 又为什么大加赞赏?
子贡曰贫而无谄全文解读
子贡曰贫而无谄一、引言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在贫穷时不应该低头谄媚,而在富有时也不应该变得骄傲自大。
这句话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子贡曰贫而无谄”进行解读。
二、理解“贫而无谄”2.1 贫穷的定义贫穷是指一种物质上的困难和缺乏。
一个人在贫穷时,通常会面临生活的艰难和压力,但这并不应该成为低头谄媚他人的理由。
2.2 无谄的意义“谄”是指对他人恭维和奉承,无谄则代表不去低头媚骨。
在贫穷时,人们往往会因为需要帮助而对他人奉承,然而子贡告诫人们不要沦为这样的人。
三、贫穷时无谄的重要性3.1 保持自尊与自信无论贫穷或富有,一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贫穷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或者价值,因此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尊严,不低头谄媚是非常重要的。
3.2 坚守道德底线无论贫富,一个人都应该坚守道德底线。
贫困并不是一个人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而做出无底线行为的借口。
因此,在贫穷的时候,更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去谄媚和追逐虚荣。
3.3 培养真实的人际关系贫困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为了获取利益而对他人谄媚。
然而,这种谄媚往往是虚伪的,只会带来短暂的利益而损害真实的人际关系。
贫穷时不谄媚,可以培养真实的人际关系,建立基于信任和尊重的友谊。
四、富有时不骄傲的意义4.1 对他人的尊重富有时,不应该骄傲自大以免对他人产生不尊重的态度。
作为富有者,应该以谦逊的姿态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努力和价值。
4.2 感恩与回报社会富有时,更应该保持感恩之心,并回报社会。
过于骄傲自大的人往往忽视了他人的贡献和帮助,没有正确对待财富。
因此,富有者应该将财富用于造福社会,回馈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4.3 避免自身的腐化富有时,如果骄傲自大,容易使自身迷失,产生腐化的倾向。
因此,富有者应该保持谦虚和纯洁的心态,以免失去自己的根基和道德底线。
五、结语从“子贡曰贫而无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贡对人们的要求是很高的。
孔子对贫富的态度论语
孔子对贫富的态度论语咱们聊聊孔子对贫富的态度吧。
这事儿得从《论语》里找答案,孔子在里面说了不少关于贫富的话,咱挑几个有意思的,好好说道说道。
孔子啊,他是个讲究人,对贫富的态度,那是既现实又理想。
他说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话听着就挺有深度的。
你想啊,穷的时候,咱不巴结有钱人,不低头哈腰的,这就是有骨气。
富的时候呢,咱不骄傲自大,不欺负穷人,这就是有修养。
孔子觉得,贫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咱怎么对待贫富,怎么做人。
他还有句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话挺有意思的,孔子觉得啊,大家不怕穷,怕的是分配不均,有的人富得流油,有的人穷得叮当响,这就不行。
还有啊,大家不怕日子苦,怕的是心里不安定,整天提心吊胆的,这日子也没法过。
所以啊,孔子觉得,要想社会和谐,贫富得有个度,大家心里得有个平衡。
孔子自己对贫富也挺看得开的。
他一辈子没怎么享过福,有时候还得饿肚子,但他从来不抱怨。
他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就是说,吃点粗粮,喝点凉水,胳膊一弯就当枕头,这日子也挺乐的。
孔子觉得啊,贫富都是身外之物,心里头有乐子,那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啊,孔子也不是完全不在乎贫富。
他有个弟子叫子贡,特别有钱,还老拿钱出来做好事。
孔子就夸他,“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一听,挺高兴的,觉得自己做得不错。
但孔子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就是说啊,虽然你做得不错,但要是能做到穷的时候还能乐乐呵呵的,富的时候还能讲礼貌,那就更好了。
孔子觉得啊,贫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穷的时候咱得保持乐观,富的时候咱得保持谦逊,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对贫富的态度啊,还体现在他对待弟子的方式上。
他有个弟子叫颜回,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学习特别刻苦,品德也特别好。
孔子就特别喜欢他,夸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就是说啊,颜回真是个贤人啊,吃点粗粮,喝点凉水,住在破巷子里,别人都觉得没法过,但颜回还是乐乐呵呵的。
《论语》中子贡
《论语》中的子贡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7)【注释】告朔之饩羊: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年历书颁发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天,因之叫“颁告朔”。
诸侯接受历书,藏于祖庙。
每逢初一,就杀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告朔。
朔,每月初一。
饩羊,用于告朔礼的羊。
到子贡时,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罢了。
因此子贡觉得连羊也不必杀了。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húliǎn)也。
”(5.4)【注释】瑚琏:夏曰瑚,商曰琏。
都是古代祭祀时用的器皿,相当尊贵。
意指子贡才能相当出众。
孔子曾曰君子不器,指他在成德上尚需努力。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9)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2)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3)【注释】文章:当指外在的威仪文词,也可以理解为古代文献的学问。
性与天道:天生之谓性,也叫人性。
天道一词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它侧重的是天的客观规则和天对人世的祸福效应。
天命侧重于人对天意的主观领悟与实践天意的责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5)【注释】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文子。
敏:做事动作迅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选段——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浏览下列两个论语语段答复以下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个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对上面两个语段懂得不准确的一项是()A孔子以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惟对今天仍有必定的指点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即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足,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愿望他卖力进修《诗》,有问题就与先生商量.重视《诗》的教化功效,这是孔子教导中的一个明显特色.C孔子死力倡导“安贫乐道”,以为有幻想,有志向的正人,不会老是为的吃穿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幻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个中.D孔子提出,不相符于道的功名利禄,他是果断不予接收的,对他来说这些器械,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看重.这种思惟深深影响了古代的常识分子,也为一般老苍生所接收.2.谈谈你对这两段所表示的孔子思惟的懂得参考答案:1、B⒈文段表现了孔子将礼和义视为道德的高标.⒉.他愿望人们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幻想境界.⒊他强调,只要相符道义,那么清苦的生涯也是洋溢着快活的.⒋.这一思惟的提出,对后世常识分子有深远的影响.温习时抓住孔孟的重要思惟为冲破口,如,孔子的“仁”(最高道德尺度: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礼”(行动准则:低廉甜头复礼)“中庸”(处世原则:不偏不倚.矫枉过正.执用两中)“教导”(有志于学,有教无类.学思联合.因材施教.教授教养相长)等思惟.孟子的“平易近本”(平易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道”(以德行政者王)“仁政”(养平易近\教平易近)“性善”(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长短之心)等思惟,领会深入寄义,学会比较,接洽实际生涯加以融合贯通.。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阅读答案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阅读答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注]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
切磋琢磨,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
②赐:子贡名。
⑴下列对选段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能保持骨气,富贵能不骄横的人,持否定态度。
C.子贡的回答说明他悟到人要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像加工象牙和骨等材料要精益求精一样。
D.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举一反三,这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式的教育。
⑵结合①②选段,谈谈孔子对贫富的看法。
(3分)参考答案:9.(6分)⑴(3分)B(没有持否定态度)⑵(3分)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名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可也【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
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解释翻译】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这一章是子贡跟孔子的一段对话,是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心得的汇报,老师也是非常善巧的帮助学生提升。
从这里我们看到,师生之间那种学不厌,教不倦,师资道合这种情形。
我们来看朱子的解释,他讲到『贫而无谄』,谄就是卑屈的意思,我们讲谄媚巴结。
『富而无骄』这个骄,是矜肆的意思,矜是骄傲,肆是放肆。
朱子讲,「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
」常人就是平常人,一般普通人在贫或者富这两种境界当中都不知道去自守。
自守是守住自己的节操,我们讲操守。
在贫穷的地位上,往往会生起卑屈的心,自卑而又爱好谄媚巴结;在富贵的地位上,很容易就会生骄慢放肆,这两种都是病。
子贡在这里告诉他的老师,说能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两种病都去除掉,所谓无谄无骄,这是知道自守了。
可是这个地位,这个境界,并不算很高。
朱子讲,「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一个境界里头,心里还有贫富的分别。
虽然不生谄媚或者骄肆的这些烦恼,但是心中还离不开贫富二相,离圣人境界还是很远的。
子贡,我们想一定是达到这个境界了,他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他是富贵人,历记载他是大富,很会经营的,真的是富可敌国的。
他能够做到富而无骄,在富贵当中仍然能够谦虚好学,难能可贵。
他把自己的心得向老师汇报,问老师能做到这样的地步怎么样?『何如』,就是请问老师,讨老师一个评价。
那老师怎么回答?『子曰:可也。
』孔子告诉他,这个还算可以。
可以后头肯定还有未尽之辞,下面还有话说。
换句话讲,子贡这样的一个境界算不错了,比起凡人来讲已经高出很多,但是还不算高,还有很多要进步的空间。
所以『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所说的这个境界,就比子贡要高。
他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
这个乐是快乐,朱子讲,「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
在贫困的境界里头,依然保持心地宽广,身体舒泰。
体胖,这个不念胖,念盘,它是表身体的舒泰,那种从容安详的样子。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他还在追求着成圣成贤,他忘记贫困的忧恼,所以他乐。
就如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仍然是不改其乐,他是贫而乐。
所以颜回的境界就高过子贡。
「富而好礼」,在富裕的境界里头还能好礼。
这个好礼,朱子讲「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
虽然家境富贵,可是他绝不会有骄慢心,处处都能够遵礼而行,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好礼。
他不仅是知礼,知礼是好礼的基础。
《论语》里面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不仅知礼,而且好礼,在遵循礼的生活当中,乐而忘忧,所以他能够安处善,乐循理。
他安住在善法当中,他遵循天理而行,不亦悦乎,不改其乐,在富贵当中也不自知富贵。
换句话说,他将贫富都忘了,心中已经没有贫富的分别执着。
所以子贡的境界,我们看出他是个善人的境界,但是贫富二相未破,还有分别执着。
孔子这里讲到的「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忘其贫富,没有贫富二相的分别。
因此,子贡听到以后他也就更加的需要勉励了。
孔老夫子在这里给他这么一回答,首先是称许他现在的这个水平,但是勉励他继续提升,真的是叫循循善诱。
郑康成的批注里面讲到,「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
「贫而乐」,为什么他乐?像颜回,他为什么乐于箪食瓢饮居陋巷?因为他志于道,他有崇高的志向,他没有想到贫困是忧苦。
所以,一个人专心致志求学求道的时候,他绝不以衣食贫困为苦。
郑康成自己也做到了,郑康成是东汉的大儒。
他先后游学十几年,曾经拜当时的经学大师马融为师。
后来学成以后,马融都自叹不如。
所以,郑玄(郑康成)一下子就成名了,远近向他拜师的弟子非常多。
朝廷听闻他的德行学问,也多次的聘请他入朝担任要职。
但是郑康成他不恋名利,看到当时东汉末年朝廷的黑暗,羞于跟那些追求名利者为伍,所以不愿涉足仕途。
屡次朝廷邀请,他屡次都拒绝,自己是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这个工作。
记载里面还讲到,汉灵帝的时期,当时执掌朝廷大权的是外戚大将军何进,他为了笼络人心,想要邀请郑康成入朝为官。
当时州郡的官吏胁迫郑康成,郑康成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
何进就为了表现礼贤下士的样子,所以对郑康成是礼敬有加,设大礼来迎接。
郑康成他为了保持自己名士的节操,拒不穿朝服,而是穿着普通儒者的便服,跟何进见面。
只是隔了一夜,还没等何进给他授予官职,他就逃走了。
后来,朝廷也是屡次征他入朝为官,他都拒绝了。
最后到汉献帝时期,献帝请郑康成做大司农。
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而且当时圣旨下来的时候,要迎接郑康成入朝,所过的州郡的这些郡县长都出来送迎。
郑康成他逼得没办法,在家拜受了朝廷的官职以后,乘着车到了许昌。
到了半路,就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所以仍然是没有到任就职。
因为他也在形式上拜受了这样的一个官位,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郑司农,他是大司农的官位。
据记载,当时郑康成接受了十四次的邀请,请他出来做官,但是他皆拒而不受。
这真的是名士的清高,不愿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官员为伍,而是一心一意在学术上去钻研,以布衣而雄视世人,不愧为真名士。
郑康成我们知道他的著作很多,《论语》实际上我们今天读到的版本也是最终由他会集而成,他也有对《论语》的批注,成为汉代最的经学大师。
而他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是真正在学术上有这样的成就,而且他的德行也跟他的学术成就相匹配,真正是有德有学。
他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正是他视名利如浮云,不恋功名,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统统放下,真做到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担当起颜子箪瓢陋巷家风,才有这样伟大的成就。
这是什么?贫而乐,这是因为他志于道。
所以郑康成他自己对《论语》这一句批注是「志于道」,他有真实的体会。
志向最重要,学贵立志。
朱子讲,读书「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我们读书求学,目的是在哪里?朱子讲读书,背诵很难背,没关系,熟读就能背。
读多几遍,人家十遍能背的,我百遍也能背了。
人能十之,我百之;人能百之,我千之,我总是能背下来。
对书里头的义理不能够精详的理解,细细的去思惟,去参考批注,也能够理解。
唯有志向不立起来,那就没有着力处,所以最重要的是志向!志向在哪?志于道,志在圣贤,我为道而求学的,不是为名利而求学。
有这样的志向,那就将贫富都放下,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有志向的君子,他才能做到真正的好学。
所以,「贫而乐」就比「贫而无谄」要好。
那「富而好礼」?好礼是自己能够内肃,待人能够恭敬,这就比「富而无骄」要好。
待人恭敬比不骄傲这又高一筹。
子贡听到夫子的讲解,他就悟了,真的是做到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他悟了孔子的意思之后,他就引用《诗经》的一句话来表达,子贡这言语是相当优秀。
夫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子贡学诗也学得很好,所以言语相当的漂亮。
你看他这里用《诗经》一句话来表达他的悟处。
《诗经》是引用《诗经·卫风·淇奥篇》,『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出自于《诗经》里。
他讲到的,他问夫子,说「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志于道,乐道。
「富而好礼」,乐道好礼这个意思是不是就是说《诗经》上讲的切磋琢磨?这是向夫子请教,同时也是汇报。
这个切磋、琢磨的意思,朱子的解释,他说这一句诗是讲到,「言治骨角者」,就是做骨角这样工艺品的人,「既切之而复磋之」。
你看他用骨角来做成工艺品,他有切的时候,有磋,来雕琢。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有雕刻玉石的,用一块玉石雕成一个人物这种形像,他琢和磨。
这都是雕刻时候的动作。
「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细细的去雕琢,精益求精。
这是讲到切磋、琢磨的意思,这是用做骨角玉石的工艺品这桩事情,比喻我们治学也要精益求精。
朱子讲,「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
」子贡他原来就以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个境界已经是的了,马上就来向夫子报告,好像要准备请夫子来给他印证他学成了。
可是他听到夫子这么一讲,说这个境界不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境界,他就明白了,知道义理无穷,学无止境,不能得少为足。
所以,他虽然得到了一点点水平,但是不可以自足,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所以他引用《诗经》这句话来表明他的这个悟处。
学生如此的好学,而且如此的聪颖,当然老师是非常的高兴,底下老师也表达他的欢喜之心,也是对学生的嘉许。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个赐就是子贡的名字,子贡姓端木名赐,端木赐。
老师称呼学生,直呼其名,就好像父母称呼儿女的名字一样,老师跟父母的地位过去是相同,而一般的朋友不能称他的名,要称他的字。
所以我们一般人称他子贡,不能称他端木赐,这样就很不礼貌。
只有谁才能称?只有老师和父母才能称名。
连皇上称人都要称字,这是礼,这是敬人。
夫子叫着子贡的名字说:「我现在开始可以跟你谈诗了。
」为什么?「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个诸,孔安国的批注说,之的意思,当之字讲。
就是告诉他一部分的内容,他马上就能够引申理解下面的内容。
朱子说,「往者,其所已言者」,夫子已经说的,这是往。
说了是什么?告诉他,「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是已经说了,这叫往。
「来者,其所未言者」,没有说出的话,结果子贡都能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