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思考的方法

合集下载

道术器用 四层次法

道术器用 四层次法

道术器用四层次法〇、引言最近给大家讲解方法论的时候,总是套用一个模型,就是六个层次模型,在很多课程上用过,比如说《你的年计划一定会失败》、《时间管理方法论究竟是什么》、《问题管理方法论综合体系串讲》、《微型创业公司团队管理方法》、一天太阳姐问我:“永澄,这个层次的图叫什么名字啊”,我当时就被问住了。

想想看,既然是模型,就要具备通用性,更重要的是科学性,不能拍脑门来忽悠人啊!为了搞清楚这个事情,我和几个小伙伴再次讨论了,将这个模型进行了调整,并整理了本篇文章。

一、模型:掌握精通四层次法经过本次讨论之后,我们把上述模型命名为掌控精通四层次法,具体见下图所依然通用的思考模型构建的层次体系结构,基于该结构,本体系的成立就有了背书支撑。

道术器用这四个字,有的人说是出自道德经,这一点我并不认同,我并没有见到道德经里面有相关的内容,查找了很久也不知道它到底出自何处,索性叫它是“道术器用四层次”吧。

那这个模型为何叫做掌握精通四层次法,这里还是需要解释一下的。

在成人学习理论中,有个六级掌握水平的理论描述,大约意思是我们掌握一个领域的理论或者能力,按照从浅到深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

为了便于对照,我们通常将分析、评估这两个层次称之为掌握,创造这个层次称之为精通,所以,整个方法论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如果要对一个领域掌握并达到精通,至少要从道术器用这四个层次来考虑。

那么,我们来具体看看这四个层次都要考虑什么?(一)道道这个东西是不能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的时候就不是那个样子了。

从对“道”的这种理解和解读上,可以演绎出三个主要内容:理念、规律、目的。

对于这三者之间的综合描述,可以理解为对某一个方法论、领域、体系的道的阐述。

分别来说说看都是什么:•理念:自己所秉持的一些观点,自己如何看待、判断这个领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说是一种指导思想。

通常在政府公文的提纲挈领的那一段,大约就是这个内容。

张五常的思维方法

张五常的思维方法

【摘要】张五常的《学问无界说》一书中的四篇文章,集中反映了他一生的经济学研究所坚持的基本方法:提倡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反对滥用假说和数据,重视实地观察与直觉感受等等。

总体上看,作者以归纳方法为主、演绎方法为辅而独具特色,但又捍卫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传统。

【关键词】张五常;学问无界说;经济学方法论;实证主义【作者简介】陈俊杰,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方法论。

毋庸讳言,张五常在中国学术界堪称一位集争议与名气于一身的经济学家。

对于他总结其一生的治学心得的封笔之作《学问无界说》一书,予以适当的关注似有必要。

本文试图从方法论角度着眼,重点分析作者在该书的四篇文章中集中体现的一些较为独特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关于“经济学的音乐”①根据该文的标题就不难判断,作者至少不会反对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艺术化。

将音乐等艺术分支纳入人文学科的范畴应该不会遭到反对,而试图将经济学纳入人文学科的范畴的西方经济学大师也不乏其人,如阿玛蒂亚·森②。

作者在该文中专门引用了弗里德曼的一段话:一个人对经济的感受是天生的,不是从教育中学得。

很多智慧了不起而又受过高度训练的职业经济学者,懂得经济学的字符,但听不到其中的音乐。

另一方面,有些人没有受过经济学教育,但对经济有很好的直觉感受。

重视“直觉感受”,这符合笛卡尔的先验论。

然而笛卡尔也经常反思一些直觉,怀疑自己有可能做梦,或者产生幻觉,或者邪恶精灵会误导他,所以“一切皆可疑”。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论者与先验论者,提出“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③,但又陷入了折衷主义的泥潭。

作者强调,一个人对经济的直觉感受与这个人的智商没有多大关系。

物理天才爱因斯坦对经济的判断差不多凡说皆错。

不是说蠢材才能学好经济。

19世纪的穆勒,智商是人类记录,对经济的感受好得不得了。

当然,真蠢材在任何学问上都不会有大成,虽然读今天的经济论著,蠢材可以考及格的为数不少。

张五常《经济解释读书笔记》

张五常《经济解释读书笔记》

张五常《经济解释》读书笔记张五常先生才华横溢, 是天才, 是怪才, 是老顽童, 是金圣叹式人物, 是目前中国及至世界经济学界泰山北斗。

她不走平常路, 她玩世不恭, 她特立独行, 用她自己独创, 反主流, 独立思索方法来对日常经济现象作出解释, 走出了一条经济学研究康庄大道。

她语出惊人, 常常提出了和目前所谓“主流”经济学相左见解, 但细思又合情合理。

她师从多位获诺奖学者, 年少成名, 堪称中国经济学界第一人。

是现在在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华人经济学家。

第一章: 科学方法关键讲了经济学研究, 需要部分科学方法。

这些方法是我们学习研究经济学基础, 是避免落入“套套”思维方法。

所以, 要避免误入歧途, 先要学习这些方法, 所以放在第一章。

这些研究方法且与其它学科是不一样, 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思索方法也不一样, 看一遍基础看不懂。

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够不停回头来看, 来验证, 来体会。

小结: 本章是讲经济学研究科学方法。

第二章: 从自私说起任何学科都要有最基础起点, 或者说是基础假设。

才有得研究辩论。

比如数学上最基础一加一等于二之类, 才有后面千千万万。

经济学第一个基础假设是: 个人是作为经济分析基础单位。

任何经济问题不能够从团体、政府、国家为起点分析。

经济学上全部行为都是个人决议, 但要注意个人决议是武断。

是受到一定约束。

经济学第二个基础假设是: 每个人选择都是自利。

亚当斯密《国富论》精辟论证了这一点, 人人都是在局限情况下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但张五常先生扩展了斯密说法, 认为自私自利也是有害。

张五常导师阿尔钦论证了自私是为了适者生存, 生物学家道金斯又从生物学角度说明自私是动物基因。

张五常先生不争论这些, 不去争人性本善或恶, 而把自私作为一个基础假设。

从而为后面经济学研究提供辩证基础。

小结: 本章是讲经济学研究基础假设。

第三章: 缺乏与竞争首先张五常先生解释了什么叫“物品”(GOODS): 产品、商品、服务、关爱、空气、明月清风等“有胜于无”东西。

读书的方法-张五常技巧解答

读书的方法-张五常技巧解答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lastic part’s structure service requirement, mounding quality and mould menu factoring cost. 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By adopting the multi-direction and multi-combination core-pulling. 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mould was introduced读书的方法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

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

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

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

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佯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

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

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

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

张五常 读书的方法

张五常 读书的方法

张五常读书的方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书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之一。

然而,如何高效地读书,提取和吸收知识,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个挑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的读书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

第一部分:读书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阅读新的书籍之前,张五常先生强调了以下的准备工作,以提升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1.明确阅读目的:在开始阅读之前,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非常重要。

是否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或者娱乐放松?明确目的有助于读者聚焦于阅读内容,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调整心理状态:读书需要集中注意力和专注力,因此在阅读之前,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冥想、呼吸练习或者放松的音乐来帮助专注。

3.了解作者和背景:在开始阅读之前,了解作者以及书籍的背景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经历、观点和写作背景,可以使你更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有效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张五常先生提倡一种主动的,有策略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收获。

以下是他常用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1.略读与精读结合:当你第一次接触一本新书时,可以通过快速翻阅目录、章节标题和副标题来获取整体思路。

然后进行略读,浏览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在略读之后,再进行精读,关注重点段落和细节。

2.划重点和做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划重点和做笔记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使用高亮笔或者书签标记重要观点、关键词和有意义的句子。

同时,在书籍的空白页或者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想法、问题和心得体会。

3.提问和思考:寻找阅读材料中的问题,不断提问自己,思考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是否合理。

通过思考和探索,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与他人讨论和分享: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读书心得可以帮助巩固和拓展理解。

可以加入读书俱乐部、参与书评活动或者与朋友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和见解。

第三部分:读后的整理与巩固阅读一本好书并不意味着结束,对所读书籍的整理和巩固才能使知识真正融入自己的脑海中。

读书的方法-张五常

读书的方法-张五常

读书的方法作者:张五常摘自《卖桔者言》新年时节,送些什么给学生呢?送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吧。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

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

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

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

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样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

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

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

理解越深越准确,记忆就越清楚,而应用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

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

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得不偿失。

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

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二百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着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

(1)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

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

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

很多讲者的数据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

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

张五常 思想要从一片空白起笔

张五常 思想要从一片空白起笔

张五常思想要从一片空白起笔2006-03-0917:16:49老师艾智仁给我最大的影响,是他永远像一个天真小孩那样看问题。

当年同学们都听说他是理论高人,智商不凡,但五十岁了,对任何问题彷佛一个小孩子第一次看世界,给我有难以形容的感染力。

教功用,他问:什么是功用?教货币,他问:什么是货币?问他一篇大名鼎鼎的关于产出函数的文章,他问:你相信文章里说的吗?这种教育方法之前之后我没有见过。

那时艾师在行内有名,但不像十多年后那样举世知名。

我推迟博士课程一年,只为了等艾师从他造访的史坦福回到加大,先听他的课,才考他出的博士理论试题。

于今回顾,那是我在经济学习过程中作出的最好一项决定。

这决定不是受到同学的影响,而是两个其它原因。

其一是一九六二年,麻省理工的森穆逊到我就读的加大演讲。

没有谁不知道森氏是当时最负盛名的经济理论家。

演讲后一位同学举手提问,森氏说:「让我教你一点价格理论吧。

」跟着停下来,游目四顾,说:「对不起,在你们这里我不敢教价格理论!」举座哗然。

大家都知道,他的意思是我们有一个艾智仁,而当时艾师不在座。

第二个原因,是我拜读过艾师于一九五○年发表的《风险、进化与经济理论》,精妙绝伦,深不可测,于是五体投地,非拜他为师不可。

后来成为艾师的入室弟子。

每次入室求教,他总像小孩子般看我提出的问题,次次如是,影响了我对学问的处理方法。

说像小孩子般看问题,其实是说从一片空白开始想;之前想过的,再想,也是从一片空白起笔,丝毫传统的成见也没有,自己此前的观点一概不管。

朋友,你可以做到吗?如果可以,那么你不是天才也算是准天才了。

天才其实就是那样简单的一回事。

如果有成见的约束,摆脱不了前人之见,算你智商顶级,思想不可能传世。

如果你的智商只是一般,受到成见的约束就会升级为蠢才了。

不要误会,我不是说传统之见什么用处也没有。

正相反,我是个尊重传统的人,以经济学为例,我对传统的理论学得通透。

然而,尊重传统,熟习传统,接受传统的影响,不等于受到成见的约束或左右。

看张五常老师文章的感悟

看张五常老师文章的感悟

看张五常老师文章的感悟对于经济学,我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地道的门外汉。

百无聊赖,网上闲逛,偶然发现五常老师的文章,气贯长虹,海上骑鲸,出神入化,机智泉涌,风趣幽默,引人入胜。

一旦拥有,爱不释手,走马观花,尽是享受。

有些内容已经懂了,有的还没有看懂。

为了获得老师的指教,凡没看懂的,一律假定五常老师错,这叫抬杠长本事,岂能怕虎啊。

一、需求定律太混乱五常老师在《经济解释》中说:“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古往今来,何时何地,不能有例外。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多如天上星,而价格只是其中之一罢了”这句话的错误是因果关系倒置。

先有价格还是先有需求?这不是鸡和蛋的问题。

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市场决定了价格,而不是相反。

没有供和求,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何来价格? 近百年来,人们都说:“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增长;供应定律:价格上升,供应增加”。

把价格变动当作供应和需求变动的原动力,显然是把因果关系完全弄颠倒了。

1、这是形而上的错误比如,火车站内有车,信号亮红灯。

站外车见红灯,就不能进站。

红灯提供给站外车一个信息——站内有车,不能进站。

站内有车是红灯信号的本质,也是站外车不能进站的根本原因。

价格仅仅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告诉人们供求关系的状况。

在形式上,无论供方还是需方,都是根据市场价格制定自己的行动决策。

但实质上,决策是根据供求关系制定的,不过价格信息易得,而供需量信息不易得到罢了。

恰如站外火车看不到站内车,只能根据红灯信号停车一样,当信息不充分时,供需双方只能根据价格制定决策。

恰如信号灯有搬错的时候,价格也有误导供求行动的时候。

2、两个定律相互矛盾“价格下降,需求增长;价格上升,供应增加”。

这两句话显然是驴唇和马嘴的关系,风马牛不相及,价格岂能同时既升又降呢?供求双方,在同一时刻,在同一市场上,见到的是同一价格变动。

根据五常老师的定律,各位客官你说说,当价格上升时,供应增长,卖给谁?价格下降时,需求增长,谁来供应??难道世界上竟然存在没有需求的供应,没有市场的价格吗?由此可见,流传那么广泛的“需求曲线”“供应曲线”,统统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

对林张之争的思考

对林张之争的思考

对林张之争的思考【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林张之争的背景和重要性2.林张之争的关键点: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选择3.林毅夫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制度创新4.张五常的观点:产权理论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5.两者观点的异同:对于政府作用的认识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6.对林张之争的思考:理论的适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7.结论:总结林张之争的价值和启示正文【引言】林毅夫和张五常的争论,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次重要辩论。

两人的观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林张之争的关键点】林毅夫和张五常的争论,关键在于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选择。

林毅夫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制度创新,而张五常则主张产权理论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林毅夫的观点】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其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快速发展。

同时,他也强调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改革,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张五常的观点】张五常则主张,产权理论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保护产权,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他批评林毅夫的观点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可能会导致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

【两者观点的异同】林毅夫和张五常的观点,都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在政府作用的认识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林毅夫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张五常则主张政府的作用应该限于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维护市场秩序。

【对林张之争的思考】林张之争让我们看到,理论的适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

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不能简单地套用。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的道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能盲目模仿。

【结论】林张之争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次重要辩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无论是林毅夫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制度创新,还是张五常的产权理论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一)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他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他的《合约机构与非私产的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等论文继续发展了他在交易费用以及产权重要性方面的理论。

1991年他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 1935年生于香港。

· 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学习。

· 1961年——1962年攻读硕士学位。

· 1963年——1967年攻读博士学位。

· 1967年到芝加哥大学跟从科斯做博士后研究。

· 1969年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

· 1982年至今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

张五常教授著作甚多,求学之时,就凭一本《佃农理论》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返港后,以一系列用中文下笔的专栏文章在华文世界取得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等。

其近年来下笔完成的三卷本经济学著作《经济解释》,2005年末更出版英文学术文集《张五常英语论文选》(Economic explanation: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S Cheung)此两书,被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成、也将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经典著作。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摘要:张五常教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学术思想,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试图从基础上对教授的经济学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概括。

主要内容涉及教授对产权、交易费用等若干概念的解释,以及佃农理论和企业理论等。

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的方法论

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的方法论

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的方法论引言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科学领域,我们需要通过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来进行思考和研究,以确保我们的结论是准确可靠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原则,帮助读者培养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的能力。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的系统化过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问题:科学研究通常从提出一个问题或假设开始。

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被验证或证伪的,并且应该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2.收集信息: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这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实验观察、采访专家等方式进行。

3.建立假设:根据已有信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假设来解释现象或回答问题。

这个假设应该是可验证的,并且应该能够预测未来的观察结果。

4.进行实验:为了验证假设,我们需要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并且应该控制变量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

5.分析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这个结论应该是基于数据和逻辑推理的,并且应该能够被他人所接受和验证。

6.发布结果: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结果公开并与他人分享。

这可以通过学术论文、会议报告、科学期刊等方式进行。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基于推理和分析的思考方式,它帮助我们建立合理的观点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逻辑思维原则:1.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

它基于已知的前提和逻辑规则,得出一个特定结论。

如果所有人都会死亡,那么某个人也会死亡。

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

它基于已知的个别观察结果,得出一个普遍规律或结论。

观察到所有的猫都有尾巴,可以归纳出所有猫都有尾巴。

3.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通过假设一个命题的反命题,并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这个假设是错误的方法。

如果我们能够推导出一个矛盾的结论,那么原命题就是正确的。

4.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无效的论证。

张五常《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

张五常《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

《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班级:217小班姓名:蒋晓倩学号:68《科学的方法》作为《经济解释》卷一的第一章,融合哲学逻辑与实证转接,向我们阐释了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根据内容共分为八节,我认为这一章实际上可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科学是什么和科学不是什么。

一、可证伪性与检验作者在本章提到了科学形成的三个条件,并且指出科学最重要的一点:可能被事实推翻。

“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

”这同波普尔的“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同时林毅夫也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中提到,“方法论规范化的其中一个要求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

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摈弃。

”我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证据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证明一个理论。

然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再证明该理论正确与否。

一个反例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如出现在美国一本小学自然教材的序言中的文字“本书教给您的这些科学知识有可能明天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只要你发现一个反例!”启示任何人都应有一种批判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而科学理论需要耐得住检验,林毅夫认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养成经验实证的习惯。

“当我们学习现有的理论时,要养成不断将所学理论和自己所知的经验事实对照的习惯。

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时也要不断地寻找更多的经验现象来检验这个理论的习惯。

从这种理论和经验的不断对照中,去寻找理论创新的机会,也从这种不断对照中去深入了解现象,寻找更深层、更一般的理论。

”二、验证条件(限制条件)犹如处在数轴两个极端的套套逻辑和特殊理论、模糊不清、互相矛盾、非事实与无限制的理论都不具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而毫无解释力。

在研究方法上必然要避免出现这些错误。

但事实上,上述这些“错误”的理论中,将范围加以约束、收窄,有时可以促成一个有内容的——可能错的--理论,引出不少具有灵活的、解释现象能力的理论。

张五常_读书的方法

张五常_读书的方法

张五常读书的方法新年时节,送些什么给学生呢?送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吧。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

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

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

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

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样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

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

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

理解越深越准确,记忆就越清楚,而应用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

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

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得不偿失。

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

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二百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着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

(1)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

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

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

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

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

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

读完本文约需30分钟张五常教授在很早年间有一篇文章,名字叫作《学术里的老人与海》。

那篇文章讲的主题就是说,一个人在做学术的过程当中呢,其实未必是发的文章越多越好。

像很多教授一年发几十篇,那就实在是太多了。

像钓鱼一样,钓鱼到最后你钓到那条,最大个的鱼才最能够代表你的价值。

所以,张五常教授说,一个人所做的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看你的文章被别人引用过多少次。

而在所有的我看过的这些心理学的书里,今天我要讲的这一本,就一定算是一条大鱼,这本书叫作《思考,快与慢》,它的作者叫丹尼尔·卡尼曼。

他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是人类有诺贝尔(奖)以来,第一个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而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泰勒(Richard Thaler,也译作理查德·塞勒),就正是丹尼尔·卡尼曼的学生,他们都在研究同一个主题,就叫作非理性。

我以前讲过很多书,都引用过《思考,快与慢》里的内容,所以它真的是一条大鱼,但我一直没有想过要讲它,因为它真的太学术了。

不过随着读书会不断地深入,我发现我们不能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工具层面,给大家讲很多的工具。

我们也需要讲一些深入的书,让我们了解原理。

虽然,它不能够使你立刻获得一个工具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它可以从底层让你变得更聪明,让你更加了解自己。

丹尼尔·卡尼曼小时候是一个犹太的孩子。

在德国人占领的时候,所有的犹太人孩子都需要在身上贴一个标志,就是贴一个犹太人的标志,走在大街上。

有一天晚上,他去小朋友家里玩,结果玩高兴了,错过了宵禁的时间。

等他从那个小朋友家里出来的时候,已经宵禁了,就是犹太人就不能够在街上走了。

他吓坏了,他把自己那件印有犹太人标志的那个外套反过来穿,把外套裹在里边,希望不要被德国人发现。

这时候迎面走过来一个德国军官,他就吓得要死,你想一个犹太孩子碰到了德国军官。

那个德国军官就把他叫住,跟他聊天,他心里一直在想,完了,这下我死定了。

张五常 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 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方法熊彼德(J. A. Schumpeter)曾在堂上批牛,指如假包的物理天才只思想,有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而留後世!批有道理。

但牛在物理上的丰功,是他在逃避瘟疫的年中想出的其後就再有甚重大──是花一,但“一”是非同小可。

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可惜他天之高,超世俗,要也不到。

有些朋友以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料而相想了出,他也可照推理。

但因斯坦所能到的,跟他有甚相干?不自量力,以此最!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思想障。

我不不敢牛或因斯坦相比,就是半天才也算不上。

但正因故,我倒可以一有用性的思考方法。

我的思考方法是回的。

一平凡的人能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

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利,我。

在大念,我不缺的就是了要老的思考方法。

所有要考的都考了,我就作旁生。

有一次,赫舒拉(J. Hirshleifer)在後我:“你旁了我六期,道我所知的你未全?”我回答:“你的我早你的著作中了,我你的──我要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我偷“思”的行了很多年,遇明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的事。

些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著不少。

我心察他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非天才也可用得著的,久而久之就得甚用。

但因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合了各人的方法,作己用。

然些人大都是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分就是自取平凡。

我合了普通人也可作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是非毫不重要假如你跟另一人同作分析或,他常某一或是他的,或“自己”放在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

思考是不被成左右的。

要“出”或要“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程上,“自己”的不可有特的位置。

“功”是有了答案之後的事。

在推理中,你要不同的作客的衡量。

有些人佛利民好、理地去自己的,是的。

佛利民的思想快似,但他更快!因他太快,往往人的印象就是有。

在我所的高手中,有一推理“自己”加上毫重量的。

事後“功”是另一回事。

同地,在上有威或宗回事──些只是仰慕者他的呼我不要被名倒了。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06113091 马俊)摘要:张五常教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学术思想,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图从基础上对教授的经济学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概括•主要内容涉及教授对产权,交易费用等若干概念的解释,以及佃农理论和企业理论等•从而,为我们熟悉和掌握教授的经济学思想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张五常;价格理论;产权;交易费用如今在国内,说起张五常(StevenN.S.Cheung教授,即便不是学经济的人恐怕也是早有耳闻的.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价格理论,交易费用和合约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将新制度经济学应用于中国问题研究的第一人.教授传奇的学术经历和丰富的学术成果让人们对他本人及其理论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这也正是张五常热在国内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回首六十年代初期,当时全力专注于产权和交易费用研究的只有四个人,即阿尔钦(A.A.AIchian),德姆塞茨(H.Demsetz)科斯(RonaldH.Coase)和张五常.一九五九年张五常进入洛杉矶加州大学后,得到了导师阿尔钦,以及其他名师如德姆塞茨等人的言传身教.同时,他也深受科斯和戴维德(A.Director)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作为今天合约经济学开山之作的《佃农理论》,从而影响力大增.一九六七年由于《佃农理论》被戴维德等人看中,张五常因而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奖学金并跟从科斯作博士后研究.由于他表现出色所以深受科斯的欣赏,后来他被转为了该校的助理教授.在这里,与他共事还有德姆塞茨,戴维德以及斯蒂格勒(G.J.Stigler) 等许多名家.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加之他自身的刻苦钻研,芝大的研究生活对他影响很大.此间,他写成了关于合约选择与合约结构的两篇重要的文章.一九六九年他去了华盛顿大学,在那里他与巴泽尔(Y.Barzel),麦基(J.S.Mcgee), 诺斯(D.C.North)等人共事多年,并以诸多原创性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巴泽尔和诺斯. 显而易见,这种多年来身处潮头,屡遇名师的学术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应该说教授是幸运的,更是成功的.教授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始终坚持着两个原则.一,经济学的目的是解释真实世界,并推出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义.二,强调价格理论的重要性并始终用价格理论的基础假设去解释现象.他常说自己的研究是继承了斯密.马歇尔.奈特.弗里德曼和科斯等价格理论大师的伟大传统,且坚持经济学是实证科学.同时,他在众多前辈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独特的创见,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经济解释》(三卷本)是集其经济学思想的大成之作,当中形成了价格理论新的分析架构.在开始介绍教授的经济学思想之前,对实证经济学(关于价格理论)的发展历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是非常有必要的.1776 年,斯密在《国富论》中最先确立了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在这部巨著中, 真是国民财富的增长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但他的分析中缺一直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存在需求定律.而且,他对价格有完全一般化的理解,他把所有约束人的行为的局限条件都处理为价格或成本.同时,斯密确立的体系属于实证经济学体系.因为他没有使用复杂的计量工具就抓住了复杂事实的简单逻辑,也没有使用数学公式却透析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演进进行了分析,这一点意义非凡.教授常说自己是在复斯密的古,并称自己是"古人",发展的理论是"古文",看来不无道理.然而,斯密的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最主要的失误在于真实价格或价值与名义价格的区分以及将劳动作为衡量价值的绝对标准.正是这些失误直接误导了后来的经济学者,使经济学走向了歧途.这一点在斯密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中,以李嘉图最为典型.他对价值的错误理解,使得他从成本或供给的角度来分析价值,形成了劳动价值论或成本价值论.而且,其中缺乏明确的选择行为分析架构.由于对资本,财富等概念没有一般性的理解,他发展出了很多模糊不清的概念如资本积累,储蓄,投资和再生产等.同时,他的分析中缺乏明确的因果关系概念,常常使自己陷入循环论.他对经济体系运行的公理"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 没有明确的认识,对制度安排或制度选择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分析中的应用也完全没有给予考虑.经济学到了李嘉图手里,已经开始以提供政策建议为目标了.在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基础上,19 世纪70 年代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发起了边际效用革命.他们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从需求的角度或效用的角度来分析价格或价值的决定,未考虑成本或供给,最后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理念使得数学开始大量进入经济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欣赏数学方程式的完备,抽象和优美,追求对经济系统最一般的"镜像"描述,而不关心是否可以解释真实世界.对边际效用的研究,还促使了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可见,边际效用革命使经济学在背离实证经济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也不能认为全无贡献和进步.至少边际理念为经济解释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方法,因而意义重大.还有就是,它促使马歇尔提出了价格理论的完整分析架构.1890 年马歇尔将需求价值论和成本价值论合而为一,建立了价格理论的第一个真正完整的理论架构.他认为经济学家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复杂事物间的简单规律,并用简单规律解释复杂现象.他的《经济学原理》是继《国富论》之后对经济思想史的又一次整合.他明确强调经济学的唯一目的是解释真实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他还认为需求定律是经济学统一的基础,是经济学的基石,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关系决定所有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另外,边际理念和边际相等原理在他这里得到了绝妙的应用.遗憾的是,马歇尔对成本理念认识不清,对供应的本质认识不足,这使他在面临规模收益递增问题时几乎束手无策.为此他发明了长期,短期,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来掩盖自己的不足.而这些对于解释现象或行为没有任何作用的概念,不仅违背了他自己的许多理念和初衷而且还深深误导了后来的经济学家.他对需求定律的理解不完全,也使他在解释吉芬商品的存在时力不从心.正是基于此,教授常说自己一生没有发明什么新的理论,他所做的只是对马歇尔传统的补充和完善.在《经济学原理》出版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马歇尔的传统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追随.相反,瓦尔拉斯系统却占了上风,成为大多数经济学家信奉的经济学规范.此后,以政策为导向的经济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向:一是英国剑桥大学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张伯伦教授的《垄断竞争理论》,提出了完全市场竞争的理念.他们将斯密"看不见的手"简单的,教条式地理解为完全市场竞争.二是英国剑桥大学凯恩斯教授的《通论》所引发的革命.虽然凯恩斯是一个关注真实世界的人,但他的理论却不是为了解释现象或行为.其追随者对《通论》的片面理解以及对著作中一些理论失误的继承和发展,使得经济学成为了更加名副其实的"经世致用"之学.三是英国剑桥大学庇古教授创立了福利经济学.他的著作《福利经济学》不仅诸多概念模糊不清,而且全部理论都是服务于提供政策建议.四是法国经济学大师瓦尔拉斯发起的数理经济学和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与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创立的计量经济学.由于数学方法的大量运用,使得经济学具有了"科学"的外衣和"精确"的名声,所以追随者无数.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经济学也不例外.20世纪60年代,经济解释的潮流开始不断高涨,经济学开始向斯密和马歇尔的传统回归•产权和交易费用经济学既新制度经济学很快兴起,并在奈特,弗里德曼,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以及张五常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和壮大•说实话,教授的经济学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广博•本文受笔者自身局限条件的约束,也仅仅在几个方面对其做了简单的概述.回味教授的著作,让人感受最深的是他贯穿于所有文章中的分析方法,以及由此组织建立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在这方面, 教授大量借鉴了卡纳等人的逻辑哲学成果•本文将从介绍教授的分析方法开始,逐渐涉及他的经济学思想.一,科学的方法:实证主义与经济解释教授始终认为,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但困难的是,经济学者也是人,于是就难免将自己的价值观牵涉在内,以致用主观的好恶来作为科学的结论.因此, 主观感情与客观分析的清楚划分是尤为重要的•优秀经济学家之所以优秀,就在于能够冷却自己的感情,并将上述二者划分的泾渭分明•而所谓科学的方法,是抽象理论与客观世界转接中的实证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实证经济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授强调,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因而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尤为重要•(一)现象必有规律.不管是大自然或人为的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寻的.事实上,现象有规律,自古以来就概莫能夕卜.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正是出于人们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孜孜不倦现是必有原因的.这些就是科学的必需条件.(二)事实不能解释事实.解释现象是需要非事实的抽象理论的.事实的规律不能不言自明,自我解释. 天下雨,天上一定有云(这是现象的规律),但雨的出现不能解释云的存在.私有产权带来经济繁荣(这也是规律),但繁荣不能解释私产的存在•倒过来说,也没有什么解释能力.事实的规律只可以使我们知其然,但却不能使我们知其所以然.(三)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是指只能特殊地解释一个现象,完全没有一般性的解释能力,因而内容太多.所谓套套逻辑,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甚至不可能被想像为错,因而没有内容.例如:四足动物有四只脚.对此,我们通过增加约束条件或局限条件,可以使特殊理论增加更具一般性的解释能力(代价不至过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套套逻辑增加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内容.通常,可以解释现象和行为的理论都必定是介于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四)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在整个科学方法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理论的推测一定要可能被事实推翻. 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不管是对还是错,有解释力的理论就是有用的理论.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套套逻辑•还有四种情况会使一个理论免于可能被事实推1, 理论模糊不清.能解释现象的理论•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可是•概念或分析模糊不清•理论就不可能清楚地证明是错的•也不可能清楚地被事实推翻.因此• 模糊不清的理论没有解释能力.例女口•下雨天空就一定有云可能是错的(但从未错过),但是如果我们不清楚地知道云为何物•我们又怎么来判断对与错呢2, 理论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并非空洞(不像套套逻辑),也并非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言论互相矛盾,使人不知所指,因而变得没有意义了.例如•有人说"一幅全白的墙壁有污点".这句话不空洞,也很清楚.但"全白"与"污点"互相矛盾,不能共存,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可见,矛盾的言论可以有内容,也可以很清楚,但不可能有意义. 3, 用以验证的现象,并非现象(事实).天下雨,天上必有云.这句话中的雨和云是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但假如雨或云不是事实,无从观察,那么雨云之说就无法验证了. 这反映了实证科学中的一个很深刻的哲理.一方面,凡是一个有解释能力的推断,其考证方法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假若A发生,B就会跟着发生,而A与B皆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但问题在于,事实是不能解释事实的•所以,在另一方面,有解释力的理论一定得始于抽象的思想,以某些非事实的假设入手,然后经过逻辑的推理,引出可以被验证的含意.4, 被推断会发生的现象没有限制•例如,经济学上所说的均衡或非均衡只是概念,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不是现象或事实,是不可以被观察至V的.教授认为,非均衡是指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就缺少了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意,而均衡则是指因为有限制而达到可以验证的理论.也就是说,可验证的含意,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含意中的附加条件以及现象的推断不能是没有限制的.(五)理论的真实性.事实不能解释事实,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又必然是抽象的,那么理论有真实性吗在教授看来,真实有多种意义,若不搞清楚是哪个方面的,争论就永无止境了.有解释力的理论最终是要被用于事实验证的,这就表明有实用性的理论是有其真实性的.对于有解释力的理论的非真实性,其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理论本身必定有抽象的成分.说它非真实,当然是对的.但说它非真实而没有解释力,却是错了.第二,所有事实或观察的描述都一定需要简化,而这简化使事实变得非真实了.第三,世界很复杂,简化的假设(与思想上的抽象假设不同)是必需的.但这个简化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处理,若取消这个简化并不会影响效果.第四,当把验证条件作为一种假设时,它一定要有迹可寻,无论怎样简化,也一定要大致吻合世界的真实情况例如,做化学实验时需用一支清洁的试管(清洁是一个验证条件),我们不能用一支肮脏的试管而假设它是清洁的.在经济学上,局限条件(验证条件)的真实调查与简化,是忠于经济解释的最艰难的过程.二,价格理论的传承:需求定律、交易费用与制度效率教授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注重概念的科学,只有对基本概念掌握的通透才能深入浅出,让价格理论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经济学真正有用的概念少之又少.所以, 掌握基本概念就是领会教授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一)对价格理论基础假设的解释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要有一个起点,因为科学不可能在一个争论不休的起点上存在和进行下去•因而,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们之间的共识作为基础假设或公理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规则.只有当人们在共识之上以理性的思维推出一些可以用事实来验证的含意时,争论和反对才会有理有据•那么,价格理论的基础假设是什么呢?教授认为用价格理论来解释世事的两个最关键的共识或基础假设是,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教授称之为自私的假设)和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价减量增).其实,这正是教授经常所称道的自己解释世事的两个制胜绝招,也是价格理论的精髓所在•若局限条件发生变化,则人的行为就一定发生变化•但是要解释或推测人的行为的变化,人的行为就不能随意变化,而必须要受到理论的约束.在这里,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律即理论主要是指需求定律.1,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经济学的分析是以个人为起点的,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由个人来作出的,经济问题其实就是选择问题.而经济学要想通过推测人的选择(行为)来解释现象,那么人的选择就必须受到理论的约束.因为,不受约束的行为中是推不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内容的.但是,由于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偏好函数和目标函数,他们的选择就取决于是否能实现各自的目标.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们尽力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只是人们各自不同的目标使得利益最大化具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随之人们的选择也变得多种多样.然而,如果我们轻易地认为任何选择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么就是犯了套套逻辑的错误.关键是我们必须指明在怎样的局限条件下,人会因为自私而作出怎样的选择,而局限条件的变化又会导致选择发生怎样的变化.可见,局限条件的认识,审核和界定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人们对于自私的本质历来持有不同的观点,如:斯密认为自私是被逼局限条件行为变动理论(需求定律)出来的,是适者生存;阿尔钦以自私作为基础假设,同时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道更斯认为自私属于遗传;教授认为自私应该作为一个基础假设.自私作为基础假设,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但是,只要能把局限条件处理得当,各种观点的解释能力都是一样的.可见,作为一个基础假设,人的本质是否真的自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最为关键的是,用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假设来解释人的行为时是否能推出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含意.2,需求定律需求定律主要是用来指出人们需求行为变化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假设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效用分析常常被用来研究人们需求行为的变化规律,可是事实证明效用分析推不出需求定律.因为吉芬商品的存在, 使得效用分析的三个定理(争取局限下的最高效用;替换定理;内凸定理)推出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需求曲线不能总是保证向右下方倾斜.所以,为了解释行为,我们必须假设一个需求定律并以此为基础假设.而这个需求定律就是指,当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时,对物品的需求量必定增加.可见,需求定律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假设,主要是因为它对行为具有更强的约束,不仅包括了效用分析中三个定理的所有行为约束,而且也把吉芬商品排除在外了,因此很容易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其实在教授看来,效用分析是可以被挽救的.因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竞争和吉芬商品是不能共存的.一样物品,如果价格越高人们越愿意多买,那么卖者就会越不愿意卖,因为价格还可以长得更高.这样的物品怎么可能在市场成交呢但教授最终没有接受效用分析,因为"效用"是抽象的不存在之物,不仅很难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而且很容易陷入套套逻辑的陷阱.当然,需求定律不仅限于价格变动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很多物品没有市价,一些制度中也不存在市场,但需求定律依然适用.因此,可以影响需求的因素是数不胜数的."需求量"与"需求"的区别也就在于此,即前者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而后者随价格之外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在影响需求的这些因素中哪些变哪些不变呢显然,需求定律选择变与不变的因素是需要准则的.教授所定的准则是: 只要需求定律的验证含意不被事实推翻,其他的不变因素越少越好,其他可变因素越多越好,因为这会增加需求定律解释现象的广泛性.基于此,教授认为关于变与不变的界定有如下三项是安全的,是可以不被事实推翻的.1,凡是直接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皆可变.如,农业丰收,供给增加,价格下降.2,凡是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皆不可变.如,连天大雨影响雨伞需求量.3, 价格转变会导致需求量的转变,但价格的转变还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转变,而这些其他因素可能再影响需求量.如, 糖作为中间因素可以影响咖啡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这些在中间的,间接地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可变.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为了需求定律能解释行为,我们要假设每个人的品位是不变的.因为以品位的变化来解释行为,不可能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需求定律是价与有关的量的定律•关于什么是价,什么是量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斯密指出,价值有两种•一种是用值,一种是换值.所谓用值是指某物品给予其拥有者或享用者的最高所值,或这个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换值是指获得该物品时需要付出的代价,在市场上换值就是该物品的市价•那么,价格就是一个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在选择均衡点上,市价就必定等于最高的边际用值.而需求量是指在不同的价格(换值)下,消费者试图换取的最高的量•事实上, 需求量是一个无从观察,不存在的量,是个意图之量.教授认为量可以分为"有质"的和"委托"的两类,以及二者的合并•其中,凡是质量被直接度量而算价的,就是有质的量.如,钻石的定价.凡是通过无质的委托单位来算价的,就是委托的量.如,瓶装维他命的定价•重要的是,价与量是必定有直接联系的,有关的量是价直接表达着的量•(二)对交易费用的解释局限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变化,那么认识和界定局限条件呢其实, 所谓局限条件是指那些约束人们争取更多利益的条件•根据不同的角度,局限条件可分为八种:财富,知识,价格,成本,边际产量下降,竞争,产权和交易费用•其中前五项的分析是比较简单的,如:价格和财富(收入)约束着消费需求咸本,知识和边际产量下降定律约束着生产供应•而后三项的分析都不太容易处理,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竞争这个局限条件上下足了功夫,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则引入了对于产权和交易费用这两个局限条件的分析•当然,最后这两种局限条件也是最难处理的.教授认为,相对于抽象的产权而言交易费用是可以考证的.同时,产权的存在也是因为有交易费用的存在•所以,以交易费用作为局限条件时就可以不考虑产权了.交易费用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休谟和斯密,但直到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后,交易费用才首次得到了开拓性的分析•最广义地说,交易费用包括了鲁宾逊(一人)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那些费用.这样定义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交易费用常常只有在边际上才可以分开.如果我们能够在边际上把不同类型的交易费用区分开来,并能够把这些费用按顺序排列好,便会得到可检验的命题•严格地说,交易费用实际上应该称为"制度费用",这也是科斯的观点.一个人以上的经济必然包含有制度,但由此而产生的费用却完全不需要有任何交易.尽管"交易费用"这个词严格说来并不正确,甚至会产生误导,但却是沿用至今.交易费用。

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

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张五常据说熊彼德(J·A·Schumpeter)曾在课堂上批评牛顿,指责这个如假包换的物理学天才只顾闭门思想,没有将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开而留诸后世!这批评有点道理。

但牛顿在物理学上的丰功伟绩,是他在逃避瘟疫的两年中想出来的;其后就再没有什么重大发现——虽是昙花一现,但这“一现”却是非同小可。

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屡见经传;可惜他天赋之高,远超世俗,要学也学不到。

有些朋友以为爱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资料而将相对论想了出来,他们也可照样推理。

但爱因斯坦所能办到的,跟他们有什么相干?不自量力,以此为最!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些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种思想障碍。

我不仅不敢与牛顿或爱因斯坦相比,就是半个天才也算不上。

但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倒可以写一点有实用性的思考方法。

我的思考方法是学回来的。

一个平凡的人能学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学。

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专利,与我们无关。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

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

有一次,赫舒拉发(J·Hirshleifer)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6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我这个偷“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

这些师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着实不少。

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

但因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综合了各人的方法,作为己用。

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

兹将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谁是谁非毫不重要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三 角度有远近之分
在思考的过程中,细节与大要是互补 短长的,无论细节想得如何周到,在 大要上是有困难的见解,思考者就可 能前功尽弃。
但在大要上是对了的思想,细节的补 充只是时间的问题——就算是错了细 节也往往无伤大雅。
第五

例子远胜 符号
例子远胜符号
推理时可用例子,也可用符号 有科学性的思考,用例子是远胜用符 号的
不要将预感抹杀
第三

不要将预感抹杀
平衡逻辑和预感的关系 逻辑保证了团队沟通的效率,也有助 深入地了解问题和构建思维框架
但是,过于倚重逻辑也会抹杀预感
逻辑必须辅以感觉,或称预感
不要将预感抹杀
纯以预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 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 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 方法。
第六

百思不解就 要暂时搁置
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
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 案却走了出来,是常有的事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 间并没有白费。将问题搁 置一旁,过些时日再想, 可有奇效。 等待是思考的一个重要步骤
《思考的方法》
原 文 网 址 二 维 码
以善用数学而负盛名的经济学者,都 是以例子帮助思考的 以数学求证是得了大要之后的事
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
一 要全部包括在例子之内 通常的办法就是将例子内的枝节删去 ,使重点突出,务求在重点上例子与 理论有平行的对比
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
二 例子要分真假
四 例子要一般化
将多个不同的例子归纳为同类,加以 一般化,是寻求一般性理论的一个重 要方法。 过于一般性的理论,因为没有例外的 例子,所以也没有解释的功能。因此 之故,例子既要归纳,也要分类。
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
五 要试找反证的例子
思考要找支持的例子;但考证是思考 的一部分——考证就要试找反证的例 子了。 可靠的理论,是一定要有可以想象的 反证例子的——但若反证的是实例, 理论就被推翻了。
读文笔记
张五常
张 五 常 总 结 的 六 条 实 用 思 考 方 法
张五常
(1935—)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
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 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 学系,是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 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
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读前三问
“思考的方法”指的是什么?
“思考的方法”就是高效地思考吗?
“思考的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能在工作生活上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如何学习“思考的方法”?
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思考的方法”指的是什么?
“思考的方法”指 1. 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
或办法;
2. 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
“思考的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完成组织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无事忙”,“忙无果”或是“给 他人制造麻烦”这三个怪圈中而无法挣脱。 而正确的“思考方法”就是同时让我们学会“想正确的事情” 和“ 把事情想正确”的能力,能够高效的完成组织目标和个人 目标。
如何学习“思考的方法”?
第一步:谁是谁非毫不重要 第二步:问题要达、要浅 第三步:不要将预感抹杀 第四步: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第五步:例子远胜符号 第六步: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
所有可用的例子都是被简化了的。以 严格的准则来衡量,没有一个例子是 真实的。 少知世事的人可先从假例子入手,其 后再找实例辅助;实证工夫做得多的 人,往往可省去这一步。
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
三 例子要新奇
众所周知的例子缺乏吸引力 在思考上,较新奇的例子会较容易触 发新奇的思想。
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
第一

谁是谁非毫不重要
谁是谁非毫不重要
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
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
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 任何高手都可以错,不可以尽信
高手与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广 泛,后者肤浅而狭窄
问题要达、要浅
第二
问题要一 针见血
问题要 问得浅
学会问 问题
要断定 问题的 重要性
步 四 第
转换角度可 事半功倍
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一 茅塞可以顿开
茅塞(Mental Block)是一个很难解释 的思想障碍,是每个人都常有的。 想不到的答案,大多数不是因为过于 湛深,而是因为所用的角度是难以看 到浅的一面。
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二 角度可以衡量答案
从一个角度看来是对的答案,换一个 角度却可能是错了。 任何推理所得的一个暂定的答案,都 一定可以找到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衡量 。若不同的角度都不否决这个暂定的 答案,我们就可对答案增加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