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文稿演示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讲座-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药学专著,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 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记载病名170余种,包括内、外、 妇、儿各科。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 《神农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作者陶弘景,成 书于公元500年左右,《神农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条文逐一 注释、发挥,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 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 《新修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 李 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全书卷帙浩博, 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44 种。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 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 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唐慎微,成书于 1108年,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图文并茂,方 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 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 • •
• •
•
五、气味配合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 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 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味越 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 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 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 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 能清热泻火,牡蛎咸 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 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 肾;一气多味, 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 意义。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总论演示用稿(课堂用五六章)
十九畏
最早见于《医经小传》刘纯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 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 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 草乌不顺犀(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 调冷气,若逢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 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
为什么妊娠禁忌药不是用于堕胎的 1.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在我国古代,堕
胎是违反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前人记载堕
胎药,主要还是从妊娠禁忌药的角度来认识、 对待,而不是在寻求堕胎的有效药。
2.用妊娠禁忌药堕胎,既不可靠,也不 安全。
3.能引起堕胎是早期妊娠禁忌的主要理 由。
妊娠禁忌药的分类 在为数众多的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
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在临 床上也应区别对待。古代对妊娠禁忌药主要 提禁用与忌用,极少提慎用。近代则多根据 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 大类。
禁用药——剧毒药、药性峻猛之品、有堕胎 作用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 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螫、雄黄、砒 霜等。
慎用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 温里药中的部分药及滑利之品。如桃仁、红 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 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4配伍的临床指导意义:
①药物配伍后产生协同作用饿而增强了疗效,临床 应该充分利用。(相须、相使)
②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拮抗而抵消或消弱原有的功 效、作用,用药时应注意。(相恶)
③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药物毒性或副作 用,在使用有毒药物、烈性药物时,必须考虑选用。 (相杀、相畏)
④药物配伍后可以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属于配伍 禁忌者,原则上应该避免应用。(相反)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中药基础知识PPT简单
04
中药发展历程
01
起源: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草药治病
02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问世
03
繁荣:唐宋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本草纲目》等著作问世
04
传承:明清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本草纲目拾遗》等著作问世
重要人物与事件
神农氏:传说中的中药始祖,尝百草,发现草药治病
升降浮沉:药物在人体中的升降、浮沉作用
毒性: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配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关系
中药的应用范围
01
治疗疾病: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02
保健养生:中药可以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03
美容养颜:中药可以改善皮肤状况,延缓衰老,保持年轻。
04
调节情绪:中药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06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药分类与性质
中药的分类
按照药物来源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01
按照药物功效分类: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
02
按照药物性质分类:寒凉药、温热药、平性药等
03
按照药物作用部位分类:心脑血管药、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等
04
中药的性质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归经:药物进入人体后所归属的经络
加工目的:提高药效、降低毒性、改善口感等
加工工具:锅、炉、蒸笼、石磨等
加工过程:清洗、切制、干燥、粉碎等
炮制方法:炒、炙、煅、蒸、煮等
02
03
04
01
炮制与加工的目的
最新[中医中药]中医中药基础知识幻灯片课件
过程中易粘锅 ❖ 花粉等微小饮片因总表
底,宜包煎.如:
面积大,疏水性强,煎 煮时宜包煎,避免漂浮
车前子、葶苈 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
子等。
如:蒲黄、海金沙、蛤 粉、六一散。
另 煎:
❖ 一些贵重中药,为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 出及减少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引起 损失,需在另器单独煎煮取汁,再将药 渣并其他群药合煎,然后将前后不同煎 煮的药液混匀后分服,如:人参、西洋 参、西红花。质地坚硬的贵重药,如羚 羊角、水牛角,应单独煎煮2-3小时取汁。
六、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四种 趋向的性能。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 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作用;沉降的 药物都主下行向内,有降逆、渗湿、泻下 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气味有关,如辛 甘温热主升浮(如麻黄、桂枝);酸咸苦 寒药主沉降(如大黄、芒硝)。
❖ 七、归经,即每种药物进入机体后对脏 腑或经络的病变起作用所具特殊性和选 择性的性能。如失眠与心有关,柏子仁、 酸枣仁能治失眠所以入心。具有相同气 味的药物亦可对不同脏腑的病变起作用, 如同样有苦寒药,黄莲入心,黄苓入肺、 黄柏入肾、大黄入胃、龙胆草入肝等互 有差异。
❖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 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 用,常用于阳症、热症,如黄莲、黄柏 等。温热药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 作用,常用于阴症、寒症,如附子、干 姜等。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 不同滋味。
❖辛:有发散、理气或润养等作用, 如解表的麻黄,理气的陈皮,补阳 的附子等。
干津少、皮肤干燥、 阿胶、鹿茸、龙
大便不爽、四肢酸麻, 眼肉、紫河车、
妇女月经延期、量少 熟地、白芍、鹿
色淡。舌质淡红、无
苔、脉细数无力。
2024版06608_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0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2024/1/24
11
中药的性能特点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 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内、 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 相反。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 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 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2024/1/24
十九畏
指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 制约的关系,如硫黄畏朴 硝,水银畏砒霜等。
妊娠禁忌
孕妇应禁用或慎用的中药, 如巴豆、牵牛、大戟、斑 蝥等。
25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2024/1/24
17
常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举例
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
甘
炙甘草偏于补中益气。
草
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
黄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
芪
毒,大黄炭多用于出血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大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黄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白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术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黄芪
正品黄芪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 有豆腥味。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共60张PPT)
培训专用
三、 炮制方法
可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制法等五大 类型。
纯净处理——去掉灰屑、杂质及非
药用部分。
修治 粉碎处理——粉碎药物及符合制剂
及其它炮制法之需。
切制处理——利于炮制、贮藏、
调剂及有效成份煎出。
培训专用
洗——除去杂质。
淋——使其清洁或软化。
培训专用
三、剂 量
【概念】 剂量,又称用量,主要是指一味药的干燥饮片在汤
剂中的成人一日量。 【计量的换算】
1两=30克
1钱=3克
培训专用
【确定依据】
1. 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2. 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3. 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4. 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培训专用
四、用 法
【汤剂煎煮方法】 1. 普通煎煮方法
十大广药:广藿香、化橘红、阳春砂、巴戟天、 高良
姜、金钱白花蛇、广地龙、佛手、沉香、 广陈皮。
培训专用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 浙八味:白术、菊花、芍药、玄参、玄胡、浙贝、 温郁金、麦冬。
培训专用
二、中药的加工
目的:促使干燥,保障质量,便于包装运输
加工方法:
挑拣、清洗
切片 去壳
培训专用
第三节
中药的采制
培训专用
采集
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 行。通常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每种植 物药材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
培训专用
1. 根、根茎:通常在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2.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 内浆液充足时采收。
培训专用
3.叶、全草:通常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花将开 放或盛开而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
2024版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中药学概述•中草药资源及分类•中药基础理论体系目录•常见方剂与治法解析•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未来发展与挑战中药学概述中药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中药学历史渊源及发展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中药学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中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地位作用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意义方法中草药资源及分类中草药资源概述中草药资源的定义01中草药资源的特点02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03常见中草药种类及功效如麻黄、桂枝、紫苏等,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等功效。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具有补肾强腰、清热燥湿等功效。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藤等,具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等功效。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等功效。
草药木本植物药藤本植物药矿物药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采集方法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加工方法包括清洗、切片、晒干、炒制等步骤,以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提高药效。
贮藏方法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防止受潮、霉变和虫蛀。
中草药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保护措施可持续利用策略中药基础理论体系阴阳平衡中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如寒凉药治热证、温热药治寒证等。
五行养生法根据五行养生法,调和阴阳平衡。
金木水火土,代表不同的体质、脏腑和中药属性。
药物分类中药按阴阳属性分类,如阳性药物多具有发散、上升、温热等作用,阴性药物多具有收敛、下降、寒凉等作用。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药学中应用经络系统中药归经原理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药物归经根据药物归经原理,将中药分为不同的归经类别,如肝经药、心经药、脾经药等。
脏腑功能可治疗肺虚证、清心药可治疗心火亢盛等。
脏腑经络理论与药物归经原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中药的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如升阳药可提升阳气、降火药可降火下行等。
常见的中药知识PPT课件
04
安神药多属甘味或酸味,能养心安神、滋阴补血,对 于失眠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03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中药的配伍原则
01
02
03
相辅相成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互 相增强对方的药效,从而 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制相衡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相 互制约,平衡药性,降低 副作用。
相畏相杀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减 轻或消除对方的毒性或副 作用。
解表药多用于感冒初期,症状较轻时, 对于感冒后期或症状较重时,需配合 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清热药
清热药是指具有清热解毒、凉 血泻火等作用的药物,主要用 于治疗温热病、热毒证等。常 见的清热药有黄连、黄芩、黄
柏等。
清热药主要通过清除体内的热 邪和火毒,达到清热解毒、凉
血泻火的目的。
清热药多属苦寒性质,苦寒能 泻火、清热,对于热病、热毒 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生冷食物
某些中药与生冷食物同服,会影 响药效的发挥。如人参、黄芪等。
油腻食物
某些中药与油腻食物同服,可能产 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如黄连、 黄芩等。
辛辣食物
某些中药与辛辣食物同服,可能增 加药性燥热,产生不良反应。如生 地黄、熟地黄等。
04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
中药的煎煮器具
砂锅
砂锅材质稳定,受热均匀,是煎煮中 药的首选器具。
02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药
解表药是指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 如感冒、咳嗽等。常见的解表药有麻 黄、桂枝、紫苏叶等。
解表药多属辛味,辛味具有发散作用, 能增强人体的阳气,驱散寒邪。
解表药主要通过发散体表过度的寒气 或热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的体温和汗 腺分泌,从而缓解症状。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PPT演示课件.ppt
精选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1.晒干法 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 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 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 求的药材。
精选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4.石灰干燥法 主要适用于易变质的药材。
精选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二)采集
一.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精选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中药性能
(三)升降浮沉
升,即上升提举; 降,即下达降逆; 浮,即向外发散; 沉,即向内收敛。
精选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中药性能
1.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 有不同的趋向性。
2.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 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 病的目的。
精选课件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2.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精选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三)干燥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 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中药知识培训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45页。
药品定义:
我国《药品管理法》中明确规定,药品是指
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 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 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 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 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 等。
第二页,共45页。
概念
❖ 中药:
❖ 指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总称。
第三页,共45页。
概念
❖ 中药材:
❖ 中药材是指药用植物、动物及矿物的药用部分 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
第四页,共45页。
概念
❖ 中药饮片:
❖ 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 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黄芪(绵黄芪) 葛根(粉葛、甘葛) 龙胆(胆草、龙胆草)
牛膝(怀牛膝) 白花蛇舌草(蛇舌草、白花蛇草) 淫羊藿(仙灵脾) 蒲公英(黄花地丁) 细辛(北细辛) 墨旱莲(旱莲草) 延胡索(元胡)
决明子(草决明) 龙眼肉(桂圆肉) 胖大海(大海、膨大海) 苘麻子(冬葵子) 天仙子(莨菪子) 郁李仁(李仁) 千年健(一包针、千年见) 白附子(禹白附) 白术(于术、冬术、于潜白术) 川贝母(川贝)
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
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
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
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
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
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
❖
第五页,共4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泻下通便、软坚
咸 散结、消肿,多
肾
用于大便干结,
消除肿瘤、结核。
黄连、牛黄、 杏仁、大黄、 枇杷叶、黄 芩、厚朴、 白芍。
芒硝、牡蛎、 壁虎、石决 明。
二.中药的升降浮沉
• 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 种趋向的性能。
含 • 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 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 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
•中药的性能 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 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 体为观察对象。
一.四气五味
• 性味是指药物 的四气 、五味 . (一)四气 1.四气的含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 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 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 要概念之一。
•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 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 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 气味俱同,作用也略有不同。 • 气味均不同的药物,其功效也就有所区别 .
在辨识药性时,不能
结
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
论
起来。必须将气和味
中药基础知识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中药是以中医学理论阐述其药性并 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具有独特的 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 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 点,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为了与之 区别,并体现“中国特色”,逐渐将本 草学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与 “本草”的概念及其变迁
能生津开胃,收
酸 敛止汗,帮助消
肝
化,改善拉肚子
症状。
补虚止痛,缓和
甘 药性,调和脾胃
脾
系统
薄荷、木香、 川芎、小茴 香、紫苏、 白芷、花椒、 肉桂
乌梅、五倍 子、五味子、 山楂、山茱 萸。
人参、甘草、 红枣、黄芪、 淮山、薏仁、 熟地黄。
(续前表)
具有清热泻火、
苦 降火气、解毒、
心
除烦燥等作用。
是药物的作用。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
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
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 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 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 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 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 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 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 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 因之而标以咸味。
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
四气 、五味作用的总结
四性 属性
作用
代表中药材
温 阳 祛寒补虚。
热
祛寒,消除寒症。
红枣、黄芪、当 归、川芎、龙眼 肉
肉桂。
寒
清热解暑,消除热症。 金银花、黄连、
阴
大黄、生地黄。
凉
降火气,减轻热症。 薏仁、菊花、西
洋参、罗汉果。
五味 作 用
对应器官 代表中药材
辛 能活血行气,发 肺 散风寒。
• 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 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 凉药而用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 伤阳。
• 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 则必然要加重病情。
(二) 五味
1.五味的含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即
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2.五味的确定 •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 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 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 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 有热性。
3.四气的作用
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 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4.四气的意义
• 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 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中药”: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疾病 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 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古代称为“本草”。
“本草”: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包 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由于其来源 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 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本 草”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2.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 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 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 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 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 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பைடு நூலகம்
3.五味的作用 辛散行、酸收涩、甘缓补、 苦泄降 、咸软坚
4.五味的 实际意义
一是标示药物 的真实滋味
二是提示药物作 用的基本范围
(三)气和味的关系
•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 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 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 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 作用.
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 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的药性 和效能.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性能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 浮沉
毒性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药的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 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义 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 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 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 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 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意义
• 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 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 需要针对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升降浮沉, 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 药的原则。 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 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 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 可用大黄等通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