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西汉前、中期政治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提纲
第4课西汉与东汉一大一统国家的巩固I、内容提要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I1.历史分期一、西汉的分期: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一一文景之治(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0年)2.西汉强盛I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40年一一公元前87年)3.西汉衰落:汉昭帝一一王葬篡汉(公元前87年一一公元9年)二、东汉的分期:1.东汉前期:光武帝刘秀一一汉章帝(公元25年一一公元89年)2.东汉中期,汉和帝一一汉灵帝(公元89年一一公元190年)3.东汉晚期:汉献帝统治时期(公元190年一一公元220年)HK知识体系一、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定都长安(1)治国思想:黄老之学,无为而治(2)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经济依复(文景之治)(3)郡国并行:“汉承秦制”+“惩亡秦孤立之败”(4)王国问题:分封异姓王到分封同姓王;诸侯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5)七国之乱I公元前154年,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的统治)1.政治强化:(1)设立中朝,削弱外朝(中朝外朝制)一一加强皇权(2)颁行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一一削弱地方,加强中央(3)设置刺史,监察百官与豪强一一削弱地方,加强中央(4)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的爵位一一削弱地方,加强中央(5)察举征辟,选拔官吏一一构建官僚体系2.经济垄断:(1)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生产与销售:(2)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3)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3.社会治理:(1)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2)以法外的酷烈Γ∙段对付贪残之吏:(3)实行“编户齐民”,增加政府税收。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古代史: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8世纪)经济:1、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工商食官政治:分封制、宗法制文化: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前8世纪~前3世纪)经济:1、铁力牛耕2、土地私有制3、小农经济4、出现大量私商政治:商鞅变法文化:百家争鸣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园220)经济:1、土地私有制在全国扩展2、商业发展(有时间和空间限制)3、丝绸之路政治:1、中央集权制2、中外朝制3、郡国并行制度4、察举制文化:1、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2、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北魏均田制与租佃制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文化:儒家地位受到挑战,佛道盛行。
隋唐时期经济:1、曲辕犁出现2、制瓷业(颜色:南清北白)3、市坊分开,日中为市。
政治: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文化:1、三教合一2、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宋元文明(10~13世纪)经济:1、经济重心南移2、坊市界限打破,对外贸易发达政治:宋中央:二府三司、参知政治、三衙地方:文臣、转运使、通判元中央:中书一省制地方:行省制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和王阳明开创陆王心学明清时期(14~19世纪)经济:1、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2、重农抑商3、海禁政策政治: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文化: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近代史:1840~1860经济: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近代共轭出现3、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4、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从同上口岸传入政治: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文化: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1860~1895经济:1、近代工业的创办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文化: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1895~1912经济:1、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形成3、社会生化发生巨大变化政治: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化:维新变法与三民主义1912~1927经济:1、民族工业出现过短暂春天,1919年后再次陷入萧条2、社会习俗发生变化政治:1、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共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2、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3、国共合作4、北伐战争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1927~1937(土地革命)经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政治: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思想:工农武装割据1937~1945(抗战)经济: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政治: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思想: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1949(解放战争)经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政治: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思想:毛泽东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现代史:1949~1956(过渡时期)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政治:新中国成立、第一届人大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形势: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立、帝国主义对中共实行封锁,包围政策1956~1976经济:中共八大、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出现失误(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政治:左倾错误、文革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文化:双百方针、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高考废止外交: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1972中美走向正常化(未建交)、1972年中日正常化国际形势: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出现、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1978~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政治:民主法治、一国两制思想文化:邓小平理论、恢复高考、《义务教育法》1986、科教兴国战略1995外交:不结盟、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亚太经合组织国际形势: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区域化。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中国古代部分1.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确⽴、发展。
(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业和商业被官府所垄断。
(3)思想⽂化:礼乐制度是维系等级制度的⼯具,⽂化教育为官府所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与⽂明持续发展”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逐步⽡解。
(2)经济:⼩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近本的经济形态。
男耕⼥织、⾃给⾃⾜是其基本特点之⼀。
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3)思想⽂化: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
3.秦汉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和巩固。
秦朝统⼀后,建⽴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经济:⼩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步加强。
(3)思想⽂化: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官⽅思想和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从此不复存在。
4.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重⼤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步发展。
(3)⽂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药发明;楷书、草书流⾏,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5.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省制度。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化:理学产⽣;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峰,活字印刷术发明、⽕药⽤于军事、指南针⽤于航海;⽂⼈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化宝库。
汉朝历史知识点
汉朝历史知识点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历时四百余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本文将从汉朝的起源、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来探究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点。
一、汉朝的起源西汉的建立,距今已经有2020多年的历史了。
西汉的建立是在202年,以刘邦家族的汉朝,取代了秦朝灭亡后的乱世,统一了中国大陆。
而汉朝前身的故事,其实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七国互相厮杀,其中一个叫做赵国的小国,有一个年轻人叫做韩信。
他后来以机智和勇气赢得了赵王的信任,成为重要将领。
之后,韩信随着赵王与汉王刘邦的联姻,加入了刘邦的队伍,并各处厮杀,最终攻占咸阳,打败了秦始皇的儿子。
二、政治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历久弥坚。
首先,汉朝是一个王朝,其地位高于其他大夫和诸侯。
其二,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封建制度的代表,其制度包含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由皇帝和受其授权的大臣们组成,而地方政府则由郡守、县官等更低级的官员组成。
此外,汉朝还采用了科举制度,以选拔贤才。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的1898年。
三、经济状况汉朝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
因此,在汉朝时期,农业依旧是国家的经济支柱。
但是,在汉朝之前,中国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的生活贫寒。
汉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开发新的农田、改良农业技术、引进新作物、加强农业管理以及积极发展水利等等。
这些改进促进了中国民族文明的发展,也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之一,它的文化成就以文学为主,其中包括诗歌、散文、史学、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诸多方面。
在文学方面,汉朝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离骚》、《楚辞》、《汉书》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第五讲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堆积起来,该】材夺料得无反处映收了藏什,一么直?推挤在屋外,
腐烂的不能吃了。民间街头巷尾都有马,乡村野马 成群,成母马的人,到处受到轻视排斥,甚至不许 他参加聚会。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吃膏粱肥肉,为 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为姓氏名号。
牝封:建(p经ìn济) 繁雌性荣的,鸟封或兽建,剥与削“牡较”重相。对:牝
池盐 海盐
橹、舵、 布帆、锚、 高十余丈
色泽光洁 文饰精美
井盐
水军类型 多样的舰
船
意义
冶铁技 术领先 世界
(三)商业及城市的繁荣
1.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在封建经济中,商业有存在的必要; .②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 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基础)。
2.商业繁荣的表现
(1)商业与贸易
①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 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 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 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 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 司马迁在《史记》中屡以黄老并称。《史记·乐毅传 赞》记载的黄老学者有河上丈人、安期生、乐瑕公、 乐臣公、善公。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 后、安丘生、王生、黄生等也是著名的黄老思想的信 奉者。《汉书·艺文志》里托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 《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 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 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 的重要著作。
• 汉武帝设刺史后,汉成帝曾改刺史名为州牧,汉 哀帝又把州牧改回刺史,以致西汉到东汉末,刺 史、州牧的名称改来改去,但名称变化中,刺史 (州牧)的权力不断增大,品级也由六百石上升 到二千石。东汉中叶以后,刺史有不少受命领兵, 而至东汉末年,刺史(州牧)已拥兵一方,治所 固定,属官大增,由监察官已演变成地方军政长 官,郡县制也因此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 政制度。
西汉前中期政治从黄老无为到“霸王道杂之”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五十五 分。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
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 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 、縻费天下者,悉罢之。” 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今又请 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 以优民也。朕不忍闻!”
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
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
其变也。
——《史记·平准书》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 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
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曰治 者,非愚且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 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 之势,何以异此!
不肖,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
惜哉!
——《史记·游侠列传》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田)蚡以肺腑为相。……当是时,
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 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繁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
,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
罚太极故也。
——《新语·无为》
对秦亡的反 思、对秦政 的否定,成 为西汉初年 社会思潮的 主流。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曹)参之相齐,……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 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 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 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 相。 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 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 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 ,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 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 ,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内容分析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为西汉王朝的兴衰,二为东汉王朝的兴衰。
其中,西汉的兴盛是本课内容的主体部分,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是本课内容上着墨最多之处。
东汉兴衰起伏的历史是本课的另一主要内容,但是相比于西汉兴盛来说,无论是内容体量还是学习深度都要差一些。
因此,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中心,学习理解汉朝盛衰的历史过程并从中总结规律与教训。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历史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其认识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对历史的认识还不够理性和客观,历史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是并不稳定。
三、教学目标1.了解“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史事,知道两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从中体会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分析并理解中国古代君主施行不同政策对封建国家兴亡盛衰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影响历史发展的具体因素,认识历史的规律性。
3.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对文化昌盛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汉王朝的兴衰更迭,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巩固。
难点: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信息。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中心线索应该是围绕两汉王朝兴衰阐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表现、原因和意义。
但是,如果单纯讲述王朝兴衰的历史,会使本课的线索过于突兀和单一。
故本课的设计以丝绸之路在两汉的开辟与兴衰为明线和主线,以两汉王朝的兴衰为暗线和辅线。
明线重具体,暗线重抽象;明线重感性,暗线重理性。
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以汉朝的丝绸之路作为本课的导入,简单介绍丝绸之路概况,并以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作为观察历史的载体,走进历史的深处,探索丝绸之路背后的因果关系。
中国通史大事年表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京师大学堂
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19世纪末期
实业救国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辛丑条约》:允许铁路驻兵、划设“使馆界”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1906年
·百家争鸣:学术下移
前356年——前350年
商鞅变法
·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小农经济:初税亩井田制瓦解
前221年——前 206年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察举制,大一统
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前202年——8年
西汉
·中朝(内朝),郡国并行,设立刺史制度,察举制,推恩令,西域都护府;
·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
1972年
·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74年
核潜艇研制成功
1976年
·四五运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年
高考恢复
1978年
1958年
中俄签定《爱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地区
1859年
《资政新篇》
1860年
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定《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尖沙咀、库页岛地区
1861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9世纪60——70年代
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部分)
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吴楚七国之乱:(P176)“七国之乱”是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趁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185)西汉前期,最高统治集团以黄老思想指导政治,在官吏中或社会上,诸子百家的思想亦很活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汉武帝即位,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八王之乱:(P313)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王与马共天下”:(P317)永嘉之乱后,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辅佐琅玡王司马睿,王导的堂兄弟、王羲之的亲生父亲王旷认为:当时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南京,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导、王旷已经南下“开辟”了根据地。公元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琅玡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西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西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1. 汉武帝政策的转变土地与奴婢问题:西汉自文帝时开始,土地兼并日益激烈。
至汉武帝时,情况已很严重。
大量的农民失掉土地,到处流亡,沦为奴婢的人极多。
这时已有人呼吁,说“土地”与“奴婢”问题是两个重大社会问题。
可是起初,汉武帝对此很不重视,他征调大量的徭役在长安大造宫殿苑囿,真是奢侈腐化,挥霍无度。
其他贵族官僚也是如此。
如景帝之子中山王刘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
”他还曾不知羞耻地对赵王彭祖说:“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
”他和其妻窦绾两墓都在今河北满城山崖中。
1 968年发掘时,出土有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大量随葬品,还有两件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
这样多而精美的器物都是剥削而来。
当时,汉朝正对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还经略南越和西南夷,人力物力的消耗已很严重;再加统治阶级贪婪无厌,徭役频繁,赋税有增无已,更加剧了社会的危机。
流民起义:当时的破产农民,成群结队地逃亡各地。
据元封四年(前107年)统计,当时的关东流民多达二百余万口。
流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各地相继发生农民起义。
南阳一带,以梅免、百政为首;楚一带以叚中(jiǎzhòng假仲)、杜少为首;齐一带以徐勃为首;燕、赵之间以坚卢、范主为首。
多者数千人,少者数百人,自立名号,攻城夺邑,释放囚犯,捕杀守、令,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汉武帝一再派中央重要官吏,衣绣衣,持节和虎符,发兵镇压农民起义,都未成功。
武帝制定“沉命法”,自郡太守以下大小官吏,对辖区内的农民起义不及时发觉镇压者,处死。
可是农民起义已有燎原之势,郡守县令无力镇压,就欺瞒不报,起义更加发展。
轮台罪己诏:武帝的暴力镇压政策失败了,他感到问题很严重,需要改变政策。
早在元封五年(前106年)以前,他就感到社会问题已很严重。
他曾对卫青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高一西汉强盛知识点
高一西汉强盛知识点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充满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
在高一历史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西汉强盛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段历史。
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西汉强盛时期的知识点。
一、政治篇:1. 汉初文景之治:西汉初年,刘邦和刘盈先后称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汉朝。
刘邦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文景之治,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文景之治”。
他制定了丞相中尉制度,建立了太学,注重教育智力培养,使国家政权逐渐稳定。
2. 汉武帝的改革: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推行均田制,以保证农民的生活稳定,大力发展中央集权体制。
此外,他还积极推行开发西南的政策,加强边防建设,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二、经济篇:1. 农业的改革:在西汉强盛时期,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
汉武帝刘彻实行了均田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稳定生活。
此外,他还推行了耕者有其田政策,使得社会上的庞大农民阶层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2. 对外贸易的繁荣:西汉时期,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域以及中亚、中东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增加了国家财富和经济发展。
同时,汉朝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进行了贸易往来,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三、文化篇:1. 文学艺术的繁荣:在西汉强盛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大量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如《楚辞》、《汉赋》等,丰富了文化内涵。
此外,随着与西域和中亚等地贸易的兴起,大量的外来文化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科技进步的推动:西汉时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
例如,汉武帝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使得文字和知识传播更加方便。
同时,农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农具的改进和灌溉技术的发展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总结-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1)时间:前202(2)建立者:刘邦(汉高祖)(3)都城:长安(陕西西安)(4)治国思想:黄老思想(黄帝、老子)——“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少支出2.“文景之治”3.“汉承秦制”4.地方:郡国并行制(1)根源:刘邦分封异性诸侯王——剪灭异性王,分封同姓王——诸侯、郡县并存(2)隐患: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3)措施:汉景帝武力平定——汉武帝“推恩令”二、西汉的强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加强1.政治上:(1)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势力(2)加强君主专制(皇权):中朝——削弱丞相权力(3)选官制度:察举制(4)监察制度:13州部,分设刺史(5)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2.经济上:(1)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2)盐铁官营(3)均输平准(4)抑制工商3.思想上:(1)尊崇儒术(董仲舒)——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设立太学4.开疆拓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1)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卫青、霍去病)(2)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4)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汉宣帝)(5)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治理三、西汉的灭亡与王莽“新”朝1.西汉灭亡的原因(社会背景):(1)政治黑暗;(2)土地兼并;(3)赋税沉重;(4)社会动荡2.王莽“新”朝(1)前9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2)王莽改革急于求成,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前23年,新朝灭亡四、东汉的兴衰1.光武中兴(1)建立:25年(2)都城:洛阳(2)巩固统治的措施①政治:加强皇权(尚书台);控制外戚;整顿吏治,惩处贪腐②经济:节省开支: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清查全国土地、户籍;释放奴婢③思想:重视儒学2.东汉的衰落(1)政治黑暗:皇帝早丧→幼子即位→太后临朝→外戚干政→政皇帝夺权→依靠宦官→士人不满→党锢之祸→“失根统”(2)经济: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动摇统治根基→军阀割据→名存实亡→前220年曹丕代汉五、两汉的文化领域成就性质/意义/特点/。
西汉大一统
西汉王朝模板构建: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继承)郡国并行制(修改,同姓诸侯王-矫秦亡之弊)西汉初:1.经济上:轻徭薄赋,休养生息2.政治上:诸侯林立,相权较大3.思想上:黄老之学,无为而治4.外交上:和亲汉武帝(刘彻)时期:1.经济上:盐铁官营,打击豪强2.政治上,推恩刺史,设置中朝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外交上,丝绸之路,打击匈奴选官制度:征辟制、察举制举例说明:打匈奴(要求:分权→集权)例题:2013年天津卷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8分)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6分)并分析其意义。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40张)
④富商坐大,影响国家税收,不利国民
——《史记•平准书》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⑤思想各异,不利社会秩序稳定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
——内《忧汉书外•董仲患舒传》
⑥边境不宁,匈奴入侵,威胁国家安全
——《史记·匈奴列传》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强化 (1)颁布“推恩令”
东汉
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张仲景被 誉为“医圣”。
从植物中提取、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
东汉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
▪ 大一统——思想统一,适应国 家统一的需要
▪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 君权
▪ 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4.开疆拓土 (1)北击匈奴 ▪ 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 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 大片区域。 ▪ 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 汉初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县、乡、里。……此外,刘邦为“矫秦
县之失策”,还“封建王侯,并跨州连
▪ 有所损益
邑”,可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
▪ 地方行政制度采用郡县和分封并行制
赋敛”。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在位君主
措施
影响
先:在统一战争中分封 诸侯拥兵自重,对中央集
(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 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 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闭门成市, 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2)过程 ①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 发动起义起义军称“黄巾 军”。 ②黄中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 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越机拥兵自重军 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 存实亡。
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当时秦朝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政权。
秦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础,包括中央集权、行政组织的建立以及贵族制度的废除等。
秦朝的统治维持了短暂的时间,公元前202年,秦朝灭亡,为了争夺中央权力,出现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局面。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之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朝代交替,包括汉朝、三国时期、西晋、五胡十六国等。
这段时间的政治发展体现了封建王朝的衰落和农民起义的兴起,其中最重要的是汉朝的建立。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封建王朝,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历时近四个世纪。
汉朝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县官制度以及对匈奴的边防政策等。
随着汉朝的灭亡,中国政治又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混乱。
从公元220年到589年,中国出现了南北朝的局面,分为南朝梁、南朝陈、南朝齐、南朝梁、北朝魏、北朝东魏、北朝西魏、北朝北齐和北朝北周。
这段时间的政治发展充满了战争和政权更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589年,隋朝建立,中国政治再次统一。
隋朝的政治发展主要体现在改革创新和大规模的征战中。
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积极发展农业和商业经济;同时进行多次的征战,史称"隋朝兴亡之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历时近三个世纪。
唐朝的政治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包括建立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度、实行宰相制度以及对外扩张等。
历经数个朝代的更迭与政治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
然而,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再次经历了政治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国进入了共和时代。
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中,包括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推行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建设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计划,但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荡。
02中国通史:秦汉史复习
3.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 (1)制度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 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 政府的职能部门。 (2)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 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 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特 点。 (4)加强监察制度: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汉代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4)、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央:沿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建立中朝-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执行机构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中枢机关) 选官制度----察举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实行刺史制度 ,监察地方 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东汉时)改刺史为州牧。成为州最高长官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五、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 《上林赋》《子虚赋》 乐府诗 文字: 绘画和 雕塑: 秦-小篆 秦汉-隶书 大多实用性的文字 东汉-楷书 雕塑精品--秦始皇陵兵马俑 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 石、画像砖。
1.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 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D.六国统治者代表着腐朽落后势力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原因
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巩固统治 ②思想基础--法家理论 ③政治探索--秦商鞅变法 ④现实条件--秦统一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3)、秦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措施 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始皇帝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实行郡县制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制定选官制度 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 一车轨,修驰道 、长城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整顿风俗
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夏商西周时期:涵盖了中国早期历史的起始阶段,包括夏、商、西周三个朝代。
主要内容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以及周朝的分封制度等。
2. 春秋战国时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包括诸侯争霸、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兴起,并涉及到一些战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3. 秦汉时期:涉及到秦朝的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建立,重点在于秦始皇的治理、兵马俑的发现以及汉武帝的开创性举措。
另外,还包括了西汉的倾覆和东汉的建立等内容。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描述了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两晋南朝的兴起以及北朝时期的南北分裂等情况。
该时期的历史事件较多,包括杨坚的隋朝建立、唐朝的繁荣等等。
5. 宋元明清时期:描述了宋朝的北方与南方政权更替,元朝的建立和明朝的兴起,同时也包括了清朝的建立和统治等。
该时期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此外,中国通史还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儒家思想的传播、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总体而言,中国通史涵盖了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变迁。
西汉时期知识点总结图
西汉时期知识点总结图西汉时期是从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开始,到公元8年王莽篡位结束的一个历史时期,共历时大约220年。
在这段时间内,西汉统治者实行中央集权,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加强对外战争和对内统治。
西汉时期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知识点,以下是对西汉时期的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背景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经济初步恢复和社会政治大变革的时期。
西汉初期,中国面临着兵灾连年、百姓疲惫、土地荒芜以及社会动荡。
卫革命的成功,不仅结束了持续了四年的内战,也标志着刘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权,并封建土地。
政权机构的建立意味着中央政权得到了强化,也标志着中国开始了统一的历史进程。
二、政治制度①中央集权西汉时期,政治制度主要是中央集权和封建制度并存,实施封建制度。
刘邦建立政权后,封建化政权被逐渐建立起来,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刘邦自给年年处置各地公田,加强中央集权。
刘邦又对私田下令扩大重收,并征收现行的公田的百货、李鉢,要贪迁启本,建成干休。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统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县官制和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封建制度西汉时期,中国实行封建制度。
封建制的核心是封建君主政权,地主阶级牢牢占据着政权,掌握着行政、军事和经济权力。
察丘高的尚,况是来历诗猫,指示制国,配置主五。
③统一思想的推行西汉时期,统一思想得到了推行。
汉初信条的物质,生魂灵物,无神道和事无神道,和翁两级所信。
青青子男日行一百里都入郑麦,舁出镇桩。
据中国大辞典典,翁为凡魂,为上精。
]]:"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也逐渐成为主流,对推行封建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经济制度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西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形势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汉代消费,实行圈日法配置生产资料和征税系统。
[2]“②水利工程的兴建西汉时期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伤真城,爔是喜,造邱丹谯”。
③商业的发展西汉时期,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绵阳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素材:汉代中前期的政治结构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意义
汉代中前期的政治结构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意义“王者莫高于周文,霸者莫高于齐桓。
”[[i](《高帝纪》)王是指儒家行教化,以德行、仁义为治国之本的统治政策;霸则是指法家以严刑酷法和统治权术来维护统治秩序,进行专制统治。
所谓霸王道杂之,即儒、法并用。
它既从统治思想上强调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又从行政运作上兼顾依法行政原则,为汉代中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从理论上理顺了统治思想。
一汉代中期以前的政治结构的变动汉初基本上是一种军功集团与刘氏皇室“共天下”的政治结构,这一结构的基本特征为:军功阶层始终是汉初政治力量的中坚,他们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权力,在他们的控制下,地方基层社会秩序与中央政权力量之间缺乏可能的、稳定的通道。
换句话说,地方社会秩序被排除在了汉皇朝中央和地方政权体系之外,反映在选官制度上,主要是军功、任子、赀选诸途登进,以这种制度体制和方式吸收的人才只能局限于统治阶层内部,而处于政治权力结构之外的阶层很难得到一种稳定的升入政治领域的通道,也就是说,这种政治结构根本缺乏从全国普遍地吸收新鲜血液的制度化途径。
这样一来,一直到武帝以前,皇朝政治并没有获得国家基础社会秩序的全面支持,中央政权并未能在地方社会的基础扎下根。
不过,虽然汉初政治结构中的军功阶层与地方社会二大势力之间相对地缺乏社会流动性,但由于汉皇朝奉行的宽松政策,政权力量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或干扰也相对较少。
其结果,是在军功阶层终不可避免地衰落的同时,社会秩序中的重要力量,地方豪强阶层大力发展起来,成了武帝朝以后重要的社会问题。
[[ii]] 因此,武帝朝国家政治权力与地方社会秩序的关系总得来看是相当紧张的。
单就政治结构而言,这时的皇朝政治已经打破了汉初那种由一个集团(军功集团)把持政治的局面,如《汉书·公孙弘传》赞所言:“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厥,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示意图
中书门下
军权 行政 财权
权
枢
密
三司
使
使
参知政事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名词解析】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 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 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 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 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 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的职权。
郡统辖。 实质: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但是诸侯一直存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 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 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
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 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
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 ,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
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 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
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 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
【答案】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相传汉武帝巡幸河东,与群臣 饮宴,作《秋风辞》。后人于 山西汾阴县建秋风楼纪其事。
单千安 于秋乐 和万未 亲岁央
匈奴和亲方砖
当“ 单 于 天 降 ” 瓦
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 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 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网疏阔。……刑罚大 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汉书· 刑法志》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 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 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 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 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 器,不得以金银铜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 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德至盛也。……呜呼,岂不仁哉!——《史记· 孝文本纪》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田)蚡以肺腑为相。……当是 时,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 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 豕海上。年四十余,始学《春秋》杂说。……元朔中, 代薛泽为丞相。先是,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 上于是下诏……封丞相弘为平津侯。其后以为故事,至 丞相封,自弘始也。 公孙贺,……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 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 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初贺引拜为丞 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 射为官,材诚不任丞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 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 已拜。 ——《汉书》列传
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汉书· 五行志》
建元 元光 元朔 元狩 元鼎 元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太初 天汉 太始 征和 后元
明妃出塞图
明 仇英 绘
三 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霸王道杂之”的统治特 征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 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 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皇读 是 秦 失一 刑 始 败种 罚 皇 了书 的 的 ,, 裁 统 ——《汉书· 武帝纪》 武 他 制 一 帝的 ; 思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 贤良对策焉。…对曰:“……《春秋》大一统者, 成 手 汉 想 功段 武 是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 了 是 帝 不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 。利 的 要 禄统人 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的一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诱思读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引想书 ——《汉书· 董仲舒传》 。是, 结要他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 顾果人的 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 颉,民手 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 刚始只段 靡然向风矣。 ——《史记· 儒林列传》 ——
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 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 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 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 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 “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 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 解。解兄子断杨掾头。……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 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穷治所犯, 为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 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 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 孙弘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 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 与不肖,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 戏,惜哉! ——《史记· 游侠列传》
察举和征辟是汉代士人的主要入仕途径,察 举尤为重要。经数百年演变,为科举所取代。
察举:朝廷定立科目,地方长官按 标准推荐。后逐渐增加考试内容。 科举:朝廷定立科目,公开招考, 士人自由投考。
常科或 岁举 特科或 诏举 &孝廉 &秀才(茂材) &贤良方正 &文学 &明经 &明法 &勇猛知兵法 &明阴阳灾异 & ……
后 世 五 刑 : 笞 、 杖 、 徒 、 流 、 死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
西汉广阳王刘建墓
墓室用柏木黄心纵向堆垒环绕,称为“黄肠题凑”
二 汉武帝的功业
加强集权 开拓边疆 垄断财利、统制经济 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与“昭宣中 兴”
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 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 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 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 而衰,固其变也。 ——《史记· 平准书》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 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 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曰治者,非愚且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 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 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贾谊《治安策》
马非百《桑弘羊传》 (《盐铁论· 本议》)
吴 慧 著
这就使地主阶级的国家同 时成为一个经营五金百货 的大公司,政府的财政部 长(“大司农”)同时成 为这个大公司的总经理。 政治和商业合二而一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
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 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 百姓、縻费天下者,悉罢之。” 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 今又请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 下,非所以优民也。朕不忍闻!”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 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 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 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 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 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 汉代西北边陲曾出土 赏严明,晚而改过,付托得人,此其所 大量简牍,具有重要 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史料价值。
西汉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尚 书
匈奴
焉耆 莎车
西域都护府,汉宣帝神爵二年(公 元前60)置。东汉称西域长史府。
楼兰
且末
均输 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 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 官有利。 (《史记· 平准书》集解引孟康语) 平准 开委府于京师,以笼卖货物,贱即买, 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牟利。 是岁小旱,上令百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 当食租衣税而已,今(桑)弘羊令吏坐市列贩 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汉书· 食货志》) 平准与均输,只是一件事情的两面。 ①均输所以调剂空间上物价之不平, 平准兼以调剂时间上物价之不平。 ②均输分设在郡国,平准则只京师 有之。 ③均输是类似行商性质的工作,平 准则为类似坐贾性质的工作。
第五章 西汉前、中期政治: 从黄老无为到“霸王道杂之”
一 黄老无为思想与西汉前期政治 二 汉武帝的功业 三 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一 黄老无为思想与西汉前期政治
无为而治方针的确立 文景之治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 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 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 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 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 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繁而天下逾乱, 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 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新语· 无为》
对秦亡的反 思、对秦政 的否定,成 为西汉初年 社会思潮的 主流。
(曹)参之相齐,……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 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 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 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 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 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 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 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 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 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史记· 曹相国世家》
上 古 五 刑 : 墨 、 劓 、 刖 、 宫 、 大 辟
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 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 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 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 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 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 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 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 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 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不犯。 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 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 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 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 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 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 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 除肉刑!” ——《史记· 孝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