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海南常见海鱼品种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
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
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
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
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
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
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
侧线鳞片数48~ 56枚。
体长可达50厘米。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
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
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
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鲷的一种,黑沙立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大白腊黄花鱼的兄弟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大头叫姑鱼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白叫姑鱼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沙钻沙钻台湾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金线鱚多鳞鱚多鳞鱚的背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褐菖鲉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分辨出来。
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
海南岛环岛海钓点
海南岛环岛海钓点海钓是海洋旅游的高端产业之一,是集渔业、休闲、游钓、观光于一体的休闲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与高尔夫、骑马、网球被列入四大贵族运动之一而备受青睐。
美国2.84亿人口有1500万艘钓鱼艇,近一亿人参与海钓活动,11亿美元的消耗,却能换来31亿美元的利润回报。
日本游钓人数有37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30%以上,其中通过导游进行游钓的达111万人。
日本仅渔具、鱼饵的零售额就达7.5亿美元。
海钓在我国许多沿海地区已经形成支撑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我国著名海钓城市象山为例,2006年,象山县全年接待游客共232万人次,其中参加海钓人员达50%以上。
而在2005年,仅钓鱼一项,带给舟山群岛的经济收入就达100多亿元。
海钓以渔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娱乐为内容,海钓产业涉及渔业、渔船、渔民、码头、岛礁、深海资源、气候、环境、陆地交通、通讯、安全救护、钓具及配件生产、导钓服务等各个环节。
由于海钓产业链长,经济和社会价值高,能够充分利用海南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不改变渔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将渔民从捕捞业为主的直接海洋经济模式转变成依靠海洋资源创造陆地经济的模式。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海洋资源,拥有大量的鱼源以及丰富的物种,使之被成为“海钓天堂”。
环海南岛四周的海钓钓场多达上百个。
1.海口市南港码头:南港码头由东堤和西堤所环绕,堤坝的组成是工字型混凝土结构,东堤可以驱车直往,西堤就要攀爬一番了。
两堤的内外皆可钓鱼,主要鱼种为黑鲷、白鲷、红友、石斑、军曹、鹦哥、白鲳、泥蜢等等。
适合钓法:浮游矶钓、船钓、路亚。
距离海口市区仅20公里,环境得天独厚,天然的人工礁钓场,随着时间越来越久,来这里栖息和觅食的鱼类也会越来越多。
早、晚相对比较好钓。
镇海钓点:镇海钓点位于海口市秀英区镇海村附近,是海口市西北角伸出琼州海峡最多的地点,由于没有避风港原因,新海村民在海边建造了一个长约 500米的防风长堤,长堤外侧水深约三米,此堤由于建造时间较长,加上防风长堤外有大片的礁石,使这一带成为海鱼聚积的地方,鱼种也较多。
钓友常见海鱼品种整理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
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
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
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
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
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
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
侧线鳞片数48~ 56枚。
体长可达50厘米。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
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
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
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沙立黑鲷的一种,黑鲷的一种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大白腊黄花鱼的兄弟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大头叫姑鱼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白叫姑鱼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沙钻沙钻台湾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金线鱚多鳞鱚多鳞鱚的背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褐菖鲉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分辨出来。
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
海南人最爱吃的十种鱼,每一种鱼的价格都不高,但营养价值挺高
海南人最爱吃的十种鱼,每一种鱼的价格都不高,但营养价值挺高身为一个光荣的岛民,这辈子,从小到大的最爱的食物,第一位就是海鲜,海鲜里面的鱼虾蟹,那就不用说的,美味好吃啊。
现在,来说一说平时吃的比较多的一些鱼鱼,这些鱼的价格都相对比较便宜。
1、马鲛鱼海南人最爱的马鲛鱼。
不能不说,实在是好吃的很啊。
煎得香香的,配米饭最好了。
过年过节送礼的不错选择。
海南人都是一条一条的买来送礼的。
2、带鱼带鱼,也是从小到大,很常吃的一种鱼。
价格也很平民。
香煎,红烧都好吃。
3、秋刀鱼顾名思义,看长的样子,就知道名字是怎么来的了。
秋天吃是最肥美的鱼了。
日本人最爱吃的秋刀鱼,那就是烤着吃了。
朋友出去吃烧烤时,秋刀鱼是必选的。
4、红杉鱼最有印象的就是香港人说的红杉鱼(某张港钞)。
可以用来香煎,口感脆香,清蒸红杉鱼,口感也不错的。
5、立鱼红立鱼,又叫立鱼、立花、立仔、板立、长旗。
正式名称是二长棘鲷,产于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主要产地在北部湾及雷州半岛。
暖温性底层鱼类。
体长130~230毫米。
栖息于近海水深20~70米的沙泥底水域。
为南海经济鱼类。
红立鱼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刺少,非常适合蒸制食用。
蒸制后,鱼肉爽滑鲜嫩,是过节餐桌不可多得的一道大餐。
6、沙丁鱼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一般不见于外海和大洋。
它们游泳迅速,通常栖息于中上层,但秋、冬季表层水温较低时则栖息于较深海区。
罐装沙丁鱼有多种食用方法,可制成三明治,也是人们餐桌上的佐餐佳品。
7、福寿鱼淡水鱼,去河里钓鱼常会钓到这种鱼,如果钓到很多,还会剖腹,用盐,晒干的。
鱼的口感还可以。
小编最爱的就是红烧福寿鱼,很下饭的。
8、塘鲺塘鲺是一种鱼类,可食用,学名胡子鲶,在分类上属鲶形目、胡子鲶科。
属于热带、亚热带鱼类,广布于我国南方各地,既是营养丰富的消费品,又是具药用价值的滋补品。
9、后安鲻鱼后安鲻鱼是万宁市后安镇的特产。
后安鲻鱼,体长稍扁,头部平扁,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上颌中央有一凹陷,背鳍两个。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
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
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
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
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
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
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
侧线鳞片数48~ 56枚。
体长可达50厘米。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
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
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
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鲷的一种,黑沙立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大白腊黄花鱼的兄弟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大头叫姑鱼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白叫姑鱼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沙钻沙钻台湾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金线鱚多鳞鱚多鳞鱚的背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褐菖鲉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分辨出来。
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
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
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
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
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
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
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
侧线鳞片数48~ 56枚。
体长可达50厘米。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
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
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
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鲷的一种,黑沙立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大白腊黄花鱼的兄弟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大头叫姑鱼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白叫姑鱼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沙钻沙钻台湾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金线鱚多鳞鱚多鳞鱚的背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褐菖鲉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分辨出来。
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
钓友常见海鱼品种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
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
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
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
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
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
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
侧线鳞片数48~ 56枚。
体长可达50厘米。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
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
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
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沙立黑鲷的一种,黑鲷的一种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大白腊黄花鱼的兄弟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大头叫姑鱼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白叫姑鱼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沙钻沙钻台湾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金线鱚多鳞鱚多鳞鱚的背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褐菖鲉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分辨出来。
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海南常见海鱼品种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
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
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
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
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
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
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
侧线鳞片数48~56枚。
体长可达50厘米。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
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
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
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鲷的一种,黑沙立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大白腊黄花鱼的兄弟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大头叫姑鱼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白叫姑鱼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沙钻沙钻台湾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金线鱚多鳞鱚多鳞鱚的背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褐菖鲉褐菖鲉,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分辨出来。
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
海南鱼类品种
海南鱼类品种
海南岛位于中国最南端,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其周围的热带海域孕育了丰富的鱼类品种。
以下是一些在海南常见的鱼类:
1.红鱼(红鲷):是一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高档食用鱼,适合煮
汤或蒸食。
2.石斑鱼:包括点带石斑鱼、黄花石斑鱼等,以其肉质鲜美、富含营
养而著名,适合清蒸或煮汤。
3.马鲛鱼(鲭鱼):肉质紧实,是制作鱼丸和鱼糜的好材料。
4.银鲳鱼:体形扁平,肉质细腻,适合红烧或清蒸。
5.乌鱼:也称黑鱼,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滋补品,适合炖汤。
6.海鲈鱼:肉质鲜美且无小骨,非常适合儿童和老人食用。
7.金枪鱼:在海南周围海域也可捕捞到,适合做刺身、寿司或烧烤。
海南还拥有许多其他海洋生物资源,如海参、龙虾、螃蟹等。
这些海产不仅是当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海南的渔业对于当地经济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海南海鱼名称及图片
海南海鱼名称及图片梭地雀鲷三叶锦鱼三斑雀鲷六线黑鲈(包公)海鸡母笛鲷(海鸡母花脸)哈氏锦鱼杜氏海猪鱼低框鹰斑鲷(臭头格)白带高身雀鲷缘鳍海猪母名称:真鲷,又名加吉鱼、鲷盆鱼习性:真鲷属暖温性底层鱼类。
喜栖息于底质为沙泥或砂砾的近海,喜结集群,于生殖季节游向近岸。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四大海域均有分布。
体重:体长一般为15-30cm,重为500-1000g。
钓场:底质为沙泥海区、近岸砂砾海湾、深水海滩。
钓法:船钓底钓法、远投竿远抛底钓法、延绳底钓法。
名称:黄鳍鲷,又名黄加吉、黄翅鱼习性:黄鳍鲷分布在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
它喜欢栖息在潮流缓慢的岩礁海区,一般不作长距离洄游。
摄食沙蚕、贝类、虾、藻类和有机物。
体重:一般体重500g,最大个体达3.5Kg钓场:港湾乱石处、养殖场、养鱼排、内河出口处,内湾沙泥地、近岸岩礁周边、红树林内沟等。
钓法:手竿拖动钓法、轻矶竿浮钓法。
名称:黑鲷鱼,又名海鲋、黑加吉、乌格鱼习性:黑鲷鱼在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分布,在四大海区中的岛屿、岩礁和港湾相对多一些。
黑鲷鱼属浅海暖温性底栖鱼类。
它喜欢栖息在岩礁或沙泥底质的海区。
一般不作长距离的洄游。
以小型鱼类、虾类、贝类和环节动物为食饵。
体重:体长一般为12-30Cm,最大重量4kg。
钓场:近岸岩礁周边、港湾、码头防波堤、河流出口处、内湾沙泥地、养鱼排、养殖场等。
钓法:手竿拖动底钓法、矶竿浮漂钓法、投竿远投底钓法。
名称:剑鲈,又名剑曹、鲈鱼、金目鲈习性:剑鲈属近岸浅海中上层鱼类。
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亦生活于淡水水体,体长达50cm左右时生殖腺成熟。
秋末于河口一带生殖。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
体重:一般个体为4-8kg,最大达15kg。
钓场:河口咸淡水交汇的沿岸矶石附近、码头防波桩附近、内湾沿岸岩礁附近。
钓法:矶竿浮钓法、投竿抛拖钓法、手竿拖动钓法。
名称:鲈鱼,又名鲈板、花鲈习性:鲈鱼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本部、我国沿海均产。
南海鱼类趣闻
南海鱼类趣闻
南海是一个富饶的海洋,拥有许多种类的鱼类。
以下是一些南海鱼类的趣闻:
1.石斑鱼:南海的石斑鱼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东星斑和老鼠斑。
东星
斑的身上有美丽的星点,而老鼠斑因其形状似老鼠而得名。
2.龙趸:龙趸是一种大型鱼类,可以长到3米长,重达200公斤。
它的肉质
鲜美,是南海沿岸的珍贵食材。
3.黄花鱼:黄花鱼在南海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鱼类,因其漂亮的黄色皮肤和温
和的性格而受到喜爱。
4.红绸鱼:红绸鱼的体型较小,通常只有几厘米长。
它们通常生活在珊瑚礁
中,是潜水爱好者的最爱。
5.鹦鹉鱼:鹦鹉鱼因其形状似鹦鹉而得名,它们的颜色鲜艳,是南海观赏鱼
中的明星。
6.青衣鱼:青衣鱼是一种中大型鱼类,其身体呈蓝色或绿色,是南海常见的
食用鱼类。
7.泥猛:泥猛是一种生活在浅海泥沙底的小型鱼类,其皮肤颜色鲜艳,常被
用作观赏鱼。
8.龙舌鱼:龙舌鱼的形状奇特,头部尖长,口鼻部分膨大。
它们的肉质细
嫩,是南海的特色美食之一。
9.金钱鱼:金钱鱼的形状像一枚金币,因此得名。
它们通常生活在珊瑚礁附
近,是潜水爱好者的捕捉目标。
10.海马:海马并不是真正的马,而是一种小型海洋生物。
它们通常寄生在海
草或珊瑚上,是南海的珍稀生物之一。
南海的鱼类资源丰富多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和观赏对象。
《三亚常见海鱼》课件
欢迎来到《三亚常见海鱼》PPT课件!在这里,我们将带您了解三亚地区丰富 多样的海鱼种类,以及它们的特点、捕捞技巧和美食等。让我们一起探索这 海洋世界的奇妙之处吧!
三亚海鱼种类介绍
红娘鱼
体型庞大,肉质鲜美,是深受游客欢迎的经典 海鲜之一。
鲈鱼
体型修长,鳞片细腻,肉质细嫩,是三亚常见 的食用鱼类之一。
总结和展望
通过本课件,我们了解了三亚常见海鱼的种类、特点、捕捞技巧、食用方法 以及养殖现状。
未来,应继续加强科研和保护,促进三亚海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 海鲜美食的需求。
将鱼整体烧煮,搭配酱汁,口 感香醇。
煎炸
裹上面粉或者面包屑后,油炸 至金黄色,酥脆可口。
三亚海鱼的养殖现状和发展前景
1 养殖技术进步
现代养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三亚海鱼养殖的发展。
2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对海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3 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乌鳅鱼
鳅形状独特,游动迅捷,肉质鲜嫩,常用于烹 饪特色汤料。
毛鳞鱼
饱满的肉质,口感丰富,是地道的三亚特色美 食。
海鱼的特点和生态习性
• 三亚地区的海鱼以品种多样,体型丰满,肉质鲜美而著称。 • 它们常在珊瑚礁附近和浅海水域活动,喜欢富含营养的海底底层。 • 海鱼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游动迅捷,捕食能力强,是海洋生态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三亚海鱼捕捞技巧
1
网捕
使用渔网将海鱼围起来,随后捕捞上来。这是一种常用的捕捞方法。
2
拖网
将渔网拖在水中,利用船只移动的力量,捕捞大量的海鱼。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
银鲈,大陆叫短体银鲈,台湾叫短钻嘴鱼,香港叫连米;另外一种大陆叫 长棘银鲈,台湾叫曳丝钻嘴鱼,香港叫银米。还有一种长吻银鲈,我似乎 在螺棚钓到过。
短体鲈,连米,短钻嘴鱼
短体银鲈,连米,短钻嘴鱼
长棘银鲈,银米,曳丝钻嘴鱼
长吻钻嘴鱼(长吻银鲈).
都贴上看看
小口副银鲈
曳丝钻嘴鱼
黄鸡鱼
纵带髭鯛
斜带髭鯛俗名:铜盆鱼
金线鱚
多鳞鱚
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
褐菖鲉
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
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
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 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 细鳞鯻
突吻鯻
红鱼
<M»y
灰黑鳍火点
新月锦鱼
隆头鱼科,除了青衣,有人也叫它哨牙妹
香港叫青衣的是这种,隆头鱼科,黑斑猪齿鱼
鹦鹉鱼,台湾叫鹦哥鱼,也叫青衣
这是条鹦鹉鱼青衣,给个特写,看看它的牙,突出且成整体一个板状
再看看隆头鱼青衣的牙,是稀疏的颗粒状
新月锦鱼钱鱼俗称金鼓,也有叫太阳鱼
鳓鱼(曹白鱼)
俗名鲙鱼、白鳞鱼、白力鱼、曹白鱼、春鱼、鲞鱼、网扁、火鳞酋、鳞子
黑鲷的一种,黑沙立
黑鯛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
黄花鱼的兄弟
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
大头叫姑鱼
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
白叫姑鱼
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
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
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
沙钻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
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
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
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
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
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
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
侧线鳞片数48~ 56枚。
体长可达50厘米。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
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
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
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鲷的一种,黑沙立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大白腊黄花鱼的兄弟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大头叫姑鱼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白叫姑鱼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沙钻沙钻台湾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金线鱚多鳞鱚多鳞鱚的背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褐菖鲉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分辨出来。
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
儋州渔民整理的海鲜大全,以后再也不怕不认识海鲜了!
儋州渔民整理的海鲜大全,以后再也不怕不认识海鲜了!即使你是专业的吃货,下面的海鲜你也不一定全认识,下面是儋州渔民整理的资料,给大家普及下知识吧!1 石蜐( ji é ) ,佛手2 鲎(hào)——鲎(hòu)3 黄鱼——大黄鱼4 黄姑鱼5 白姑鱼6 海蜇(zhé)7 墨鱼、乌贼8 鱿鱼9 望潮——章鱼10 钉螺——棒锥(zhuī)螺11 香螺12 花螺13 泥螺14 辣螺15 寄居蟹16 牡蛎(lì) (生蚝)17 花蚶(hān)18 淡菜——贻(yí)贝19 海瓜子20 海葵21 蛏(青)子——蛏(chēng)子22 青蟹23 米鱼——鮸(miǎn)鱼24 鳓(lè)鱼25 赤魟(hóng)26 虾蛄(gū),别名:濑尿虾!27 带鱼28 鲥(时)鱼——鲥(shí)鱼29 鲳鱼30 虾潺31 乌鳞鲳——乌鲳32 对虾33 竹节虾34 弹涂鱼、跳鱼35 蝤蠓虎——乌塘鳢(lǐ)36 凤鲚(jì)37 招潮蟹38 河豚(tún)(顺便提醒只要把河豚内脏去除干净,鱼肉是没毒的可以食用)39 甲鱼40 鲻(zhī)鱼41 玉秃42 鳗(第一声)珠——斑尾刺虾虎鱼43 河鳗44 虎蠓——斑纹蟳45 红虎蟹46 鲈鱼47 梭子蟹48 海鳗49 水白虾50 蛇鳗51 大头虾——中华管鞭虾52 剥皮鱼--绿鳍马面鲀53 硬壳虾——须赤虾54 裙带菜--凉拌绿藻55 虾米、虾皮56 马尾藻--褐藻57 海苔--条斑紫菜58 小黄鱼59 文鳐鱼--飞鱼60 蛤蜊61 花蛤62 紫菜63 青占鱼64 秋刀鱼65 鲍鱼——海耳66 鲆鱼——鸦片鱼67 海带68 鲑鱼—马哈鱼—三文鱼69 扇贝70 大龙虾71 百吉海鳗——褐海鳗72 多宝鱼——大菱鲆73 石斑鱼——鲙鱼74 黑鲪75 棒鱼——针鱼76 安康鱼——海鬼鱼77 梭鱼——犬鱼78 香波螺——波螺79 鹿角菜——角叉菜80 海木耳81 桃花虾82 墨鱼蛋83 虾籽——虾蛋84 海胆——海刺猬85 海星86 虹鳟鱼87 黑鱼88 海马——水马鱼欢迎您到儋州吃海鲜!。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
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
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
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
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
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
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
侧线鳞片数48~ 56枚。
体长可达50厘米。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
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
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
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鲷的一种,黑沙立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大白腊黄花鱼的兄弟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大头叫姑鱼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白叫姑鱼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沙钻沙钻台湾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金线鱚多鳞鱚多鳞鱚的背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褐菖鲉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分辨出来。
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
海南出海海钓常见的几种毒鱼
海南出海海钓常见的几种毒鱼海南出海海钓常见的几种毒鱼驴友们在海钓时,常常会钓到很多不知名的海鱼,殊不知有很多海鱼是有毒的,千万不能用手触摸~小心中毒,看看吧!以后钓到以下的海鱼,可要注意咯....三亚海钓常见毒鱼——狮子鱼(又称海蝎子)狮子鱼体长可达450毫米。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渐侧扁狭小。
头宽大平扁。
吻宽钝。
眼小,上侧位。
口端位,上颌稍突出。
鳃孔中大。
体无鳞,皮松软,光滑或具颗粒状小棘。
背鳍延长,连续或具一缺刻,鳍棘细弱,与鳍条相似;臀鳍延长;尾鳍平截或圆形,常与背鳍和臀鳍相连;胸鳍基宽大,向前伸达喉部;腹鳍胸位,愈合为一吸盘。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极海,少数见于南极海。
狮子鱼主食甲壳动物,也吃小鱼。
中国数量较多的为细纹狮子鱼。
三亚海钓常见毒鱼——狮子鱼(又称海蝎子)特别提示:要是被刺到,必须马上去医院,否则你会很惨!三亚海钓常见毒鱼——河豚鱼河豚鱼口小头圆,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大的长达1米,重10千克左右。
眼睛平时是蓝绿色,还可以随着光线的变化自动变色。
河豚虽然有剧毒,但其肉鲜美柔嫩无比,人们常把河豚鱼片与日本绘画相提并论,柔和细腻,令人回味无穷。
河豚鱼的肝脏、血液、卵巢、生殖腺、鱼子均有毒,食后舌、唇、手、足失去知觉,全身麻木,血压下降,很快便会窒息死亡。
三亚海钓常见毒鱼——河豚鱼特别提示:河豚鱼有剧毒,不可食用。
三亚海钓常见毒鱼——海蛇海蛇(Pelamis platurus),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
与眼镜蛇亚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
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
本亚科有13属、38种。
三亚海钓常见毒鱼——海蛇特别提示:钓到海蛇时要千万小心谨慎,不要被咬到。
三亚海钓常见毒鱼——篮子鱼(又称泥猛)篮子鱼的吻部很像兔子的嘴,吃东西时的样子也很像兔子,所以又称兔鱼。
背鳍、臀鳍、尾鳍上长有坚硬且长的刺,长刺的根部会分沁毒液,故被刺到的时候会感觉到剧痛。
三亚海钓常见毒鱼——篮子鱼(又称泥猛)特别提示:身上的刺有毒,摘钩时要格外小心,如被刺中,奇痛无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常见海鱼品种
黑棘鲷,又称黑鲷,海钓最常见的目标鱼,俗名乌格、黑格、厚唇,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
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鲷科的其中一种。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中国东海、香港等海域。
本鱼体侧扁,背缘弯曲,腹缘较平。
背鳍单一,硬棘强大,与软条间缺刻不明显。
侧线上方至背鳍硬棘中央部位有鳞片7~8枚,侧线起点有一不规则黑斑。
体侧并有若干黑色纵带。
背鳍硬棘11~12枚,软条11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
侧线鳞片数48~ 56枚。
体长可达50厘米。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质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内湾。
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成雌性。
春季到初秋为其产卵期。
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
黑鲷的一种,黑沙立
黑鲷也分黑沙立、白腊与黑牛之说,这一条广东人称黑牛,或称牛屎立大白腊
黄花鱼的兄弟
大白姑鱼,也叫日本白姑鱼
大头叫姑鱼
皮氏叫姑鱼俗名:黑鮸、加网
白叫姑鱼
红牙,石首科,与黄花、叫姑鱼同科
钝头叫姑鱼(团头叫姑鱼)俗名:黑加网
道氏叫姑鱼(湾叫姑鱼)俗名:春子
沙钻
沙钻台湾人统计大概有35种之多,在北海常见的有两种,即是多鳞鱚和斑鱚(也叫杂色鱚),背部青色的为多鳞鱚,有花纹的叫斑鱚,还有一种金线鱚,但少见
金线鱚
多鳞鱚
多鳞鱚的背
斑鱚,这是我在螺棚钓的
褐菖鲉
褐菖鲉,海口最常见,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头公,石九公)
鯻鱼,多叫北立弓,町公,“沙牯头”,台湾叫花身鸡鱼,也叫茂公鱼,唱歌婆,硬头浪,花甲,打烂碟,细分鯻鱼又分几种,分别是细鳞鯻,突吻鯻,六带牙鯻,四带牙鯻,最上面这条细鳞鯻就是我们常常钓获的那种
细鳞鯻
突吻鯻
六带牙鯻
四带牙鯻
把真鲷和二长棘鲷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真鲷幼鱼和小一点的二长棘鲷粗看上去几乎没有区别,只有通过背上有没有那两根长棘才能
分辨出来。
我在北海钓到的巴掌大的红腊里面其实经常是两种鱼都有。
还有一种四长棘鲷,背部四根棘
二长棘鲷,对比一下与真鲷的背部
真鲷
斑点鸡笼鲳。
中文学名:斑点鸡笼鲳,俗名:鸡鲳、金龙鲳、花鲳、桨打鲳、臭屎鲳、龟笼鲳,属鲈形目鸡笼鲳科鸡笼鲳属。
斑点鸡笼鲳体侧扁而高,呈菱形,背缘在背鳍起点处和腹缘在臀鳍起点处最高。
口小,眼大。
体被栉鳞,并伸展至背鳍与臀鳍上。
体呈浅灰褐色,体侧有4~10条成横带状排列的浅黑色斑点。
背鳍连续,尾鳍弧形,各鳍均呈淡豆绿色。
该鱼属暖水性鱼类,体长一般80~150毫米,大者可达250毫米。
生活于近岸浅海,有时会进入河口咸淡水中。
斑点鸡笼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
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
生活于10~49米水深海域,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浅水区,常在港口或沙洲等地区出没,属中下水层鱼类,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斑点鸡笼鲳属于海产下杂鱼,
营养价值一般,经济价值较低,部分鲜食,大部加工成咸干鱼。
烹饪多用于红烧。
鲬鱼,北方多叫牛尾鱼,辫子鱼,牛鳅。
也有叫沙甲,刀甲,背部有一尖剌,锋利无比
黄鳍鲷(黄脚腊)
红笛鲷经常被叫做红鱼,也有叫红鳍笛鲷,这两条鱼看着很清晰,个头儿也大,都两斤多
红鱼
红鳍火点
新月锦鱼
隆头鱼科,除了青衣,有人也叫它哨牙妹
香港叫青衣的是这种,隆头鱼科,黑斑猪齿鱼鹦鹉鱼,台湾叫鹦哥鱼,也叫青衣
这是条鹦鹉鱼青衣,给个特写,看看它的牙,突出且成整体一个板状再看看隆头鱼青衣的牙,是稀疏的颗粒状
新月锦鱼钱鱼俗称金鼓,也有叫太阳鱼
鳓鱼(曹白鱼)
俗名鲙鱼、白鳞鱼、白力鱼、曹白鱼、春鱼、鲞鱼、网扁、火鳞酋、鳞子鱼。
曹白
银鲈,大陆叫短体银鲈,台湾叫短钻嘴鱼,香港叫连米;另外一种大陆叫长棘银鲈,台湾叫曳丝钻嘴鱼,香港叫银米。
还有一种长吻银鲈,我似乎在螺棚钓到过。
短体银鲈,连米,短钻嘴鱼
短体银鲈,连米,短钻嘴鱼长棘银鲈,银米,曳丝钻嘴鱼
长吻钻嘴鱼(长吻银鲈). 都贴上看看
小口副银鲈曳丝钻嘴鱼
黄鸡鱼纵带髭鲷
斜带髭鲷俗名:铜盆鱼
横带髭鲷,石鲈科的另一种鱼
泥猛
泥猛学名蓝子鱼,又名臭肚。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
这种也看着眼熟
鳗
前肛鳗也是广东沿海比较常见的浅海小型鳗鱼,体长多在15到43厘米尖吻蛇鳗也是比较常见的浅海小型鳗鱼,北部湾多产
赤点石斑赤点石斑
青石斑(点带石斑)
泥斑(褐石斑,云纹石斑)
金钱斑(网纹石斑,蜂巢石斑)
油斑,吊桥石斑飞鱼肚皮
飞鱼的背
六齿金线鱼
俗名叫红三、金线、拖三、金线鲤
鲻鱼和梭鱼
鲻鱼
美国红鱼
该鱼的英文名: red drum,即红鼓鱼,鼓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此鱼产卵时砰然不断,宛如击鼓,雄鱼先为击鼓,雌鱼继之,雌雄并游,产卵动作于是完成。
受精卵浮游水面,一日之内,便能孵化。
该鱼的俗名: 眼斑拟石首鱼、拟红石首鱼、红鼓鱼、红鱼、斑尾鲈、海峡鲈、黑斑红鲈、大西洋红鲈。
首先要说明的是此种鱼非中国海洋原有鱼类,原本分布在美国大西洋一带,抗病力强、成长快速、存活率高、又耐低氧,非常适合高密度的养殖。
它一年半即可长到36公分,两年则达55公分。
台湾是在1987年由水试所引进鱼卵,1989年繁殖成功後,开始推广到民间养殖。
但由於宗教放生的行为,自1998年起即已在台湾彰化一带的西海岸所钓获,正式成为台湾
海水鱼的外来种,中国大陆近些年来大规模养殖也造成了该鱼已经成为中国近海常见鱼类。
针鱼
北海钓到的针鱼学名鄂针鱼,属颔针鱼科,有俗称“针亮鱼”,也有叫它“梁鱼”,暖水性中上层鱼类。
体长一般200~450毫米。
喜栖息在近海内湾或河口附近,为颌针鱼中个体较小的一种。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
我国仅见于南海。
弹涂鱼
巴碟
黃鯆
宽身牙(鲾裸、牙鲾金钱仔)
细纹鲾(金钱仔)
颈带鲾(颈斑鲾金钱仔)
短吻鲾,在北海钓到的巴碟多是这种
幽面
幽面学名斐氏鲳鲹(音shēn)、小斑鲳鲹,也称卵鲹、红鲹、油面仔、幽面仔、斐氏黄腊鲹、南风穴仔
单带绯鲤
单带绯鲤(羊鱼科)也有俗称单线、单带、藤丝、朱笔,北海当地人称蜡烛油,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近海底拖网渔业捕捞的四大科属鱼类(丁、三、
线、立)中的“线”,即绯鲤属鱼类。
金鲳
金鲳属鲹(音shēn)科,学名布氏鲳鲹、狮鼻鲳鲹,俗称金枪、金鲳、金仓、红杉、红沙瓜仔、黄腊鲹。
北海有人在铁山新港钓获过。
我本人在钦州矶钓过五条。
大斑石鲈(斑鸡鱼)
此鱼学名大斑石鲈,也叫斑鸡鱼,俗名鸡仔鱼、石鲈、厚鲈、石鲫仔、头鲈、猴鲈、海猴,主要栖息于沿岸靠近礁石的砂泥底质海域,以小鱼、虾、甲壳类或砂泥地中的软件动物为主食,我国南海和东海产之。
主要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