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瓶颈。
缺乏深度合作机制导致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合作阶段,无法实现深度合作和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和实践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影响了其职场竞争力。
学校资源配置不足和校企合作风险管理不完善也是制约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应对这些瓶颈,需要加强合作机制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实现产教融合、高效协同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对策、重要性、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实践结合、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建设、模式、优化、完善。
1. 引言1.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和提升职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化。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科研工作,促进技术和成果的转化,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助力学校成为人才培养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正文2.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分析包括缺乏深度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和实践结合不紧密、学校资源配置不足以及校企合作风险管理不完善等方面。
高职院校缺乏深度合作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瓶颈。
当前,很多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合作阶段,缺乏深入的战略规划和长期合作协议,无法形成真正的互利共赢关系。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校企合作办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办学面临着诸多难点。
本文将从难点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
一、难点分析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企业担心人才培养周期过长,短期内难以看到效益。
2.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高校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加剧了这一矛盾。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难以学到实用的技能,影响校企合作办学的效果。
4.学生就业观念滞后部分学生对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认为进了高校就能保证就业。
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对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二、对策建议1.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1)政府加大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
(2)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3)建立校企合作办学联盟,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参与积极性。
2.优化课程设置(1)高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2)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课堂教学。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升教师实践经验(1)高校与企业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2)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升自身实践经验。
(3)建立企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4.转变学生就业观念(1)加强就业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2)举办校企合作办学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看到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
校企合作的三大瓶颈与突破-精品文档资料
校企合作的三大瓶颈与突破一、引言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
为了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真正需求的人才。
这种与市场接轨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的认可,学生在校所学能够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质量,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三大瓶颈1。
企业缺乏合作动力这是目前校企合作最大的障碍。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校企合作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
学生去企业实习,会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和风险,这是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主要原因。
另外,大多数企业在合作中,只注重人才的获得而对于职业教育并没有太浓厚的兴趣,因此把校企合作当做是选择人才的途径,对于人才的培养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2.学校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是没能吸引更多企业的主要原因。
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专业特色,没有建立与企业对应岗位需要的能力相对应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最终导致毕业生无法顶岗实习.3。
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学校把学生送去企业实习。
很多企业员工数量并不多,没有太多可用于培训在校学生的资源,这种模式很难行得通。
对于学校来说,即使能够把学生送出去,人数也是有限的。
如何选拔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从实际操作看,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不一定就是去企业实习的合适人选。
三、突破瓶颈的途径与策略1。
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相对于大型知名企业来说,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深知招聘到优秀人才不易,因而具有强烈的合作欲望,希望通过帮助学校培养一部分在校学生这种手段培养出适合的人才。
在合作中,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名额,学校给予企业一部分特权,例如优先选择毕业生,定期到学校举办行业相关讲座,在本校召开专场招聘会,等等。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吉林机械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吉林市第一机械厂技工学校。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以培养机械类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办学目标,办学几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学校秉承“厚德博技,勤业进取”的校训精神,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和谐发展,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使学校发展进入最佳时期。
一、转变办学理念,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技工教育如何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办学模式改革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始终坚持技工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适时转变办学观念,及时调整办学发展思路。
1.树立开放式办学的理念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层面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技工教育必须面向企业和社会,对企业和社会开放,只有实施开放办学,才能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此,我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开放式办学理念,实现了由封闭办学向面向企业社会办学的转变,为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奠定了思想理念基础。
2.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内涵之一是技工院校要开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教育培训活动。
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而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对此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用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动态教育与培训,分别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
简而言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企业用工需求为风向标,使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层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技工教育最大的满足企业需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确保技工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第一篇: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一、我认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1、校企合作没有有力的政策及财政支持。
现在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行为,这些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
虽然校企合作倍受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评价院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仍没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2、校企合作缺失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
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
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使校企合作双方顾虑重重。
在现有法律和法规的框架下,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及义务,使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
3、校企合作的利益难以协调。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难以协调。
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受到明显收益的无疑是院校本身及其在校学生。
而企业所得到的利益则体现为获得了稳定的人力资本来源。
然而,一部分中小企业却看不到这一点,只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以致不愿意长期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实际上,企业到人才市场去招聘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支付的成本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所支付的成本要高很多。
4、学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
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学模式 、 教学模 式 、 培养模 式 、 评价模式
的关键环 节 , 是把职 业教育 纳入经济 更 社会发展 和产业发 展规 划 , 进职业 教 促 育规模 、 专业设 置和经 济社会 发展需 求
相适应 的重要途径 。
在教 育部 职业 技 术教 育 中心 研究
制 度的创新
《 国家 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 发展规划
者缺一不 可 。离开 了企业 的职业 教育 , 不是真正 意义上 的职业 教育 。
习, 需要 配备 专 门 的指导 教 师 , 工作 的
质和量可能会 受影 响 , 有些 企业还 要承
袁贵 仁强调 , 教育要 解决 的问 职业
题很 多 ,但 一个根 本点 在于校企 合作 。 校企 合作 既体 现 了职 业 教育 与经 济 社
会 、 业企 业联 系最 紧 密 、 直接 的鲜 行 最
担学 生 因技术 不熟 练 而损 坏机 器设 备
或发生安全 事故等风 险。 国家对 企业支 持职业 教 育 的税收 优 惠和 经费 补偿 政
策也不够完 善 。
全 国人大 教科 文 卫委 员会 提 出的
明特色 , 又是 当前改革 创新职 业教 育办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弱 点 与根 本 点
当前我 国职业 教育 发展 的致命 弱
点是 什么 ?
等 国内知名企业 的支持合 作 , 就没有 青
力 ;三是 多数企业 缺乏 “ 社会 公 民” 意
岛职业 教育 的享 誉全 国 ; 有金 牛集 团 没 等企业 的合作 , 就不会 产生新 疆农业 职
只会绕 线 圈 的学生 ,还 能不 能找 到工
作 ?” 曾主管 职业教 育工作 的原教育 部
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遇到的瓶颈剖析
The n l ss o t tln c s n o a a y i n he bo te e k e c unt r d i o a i n l a e h- e e n v c to a nd t c nia duc to ¨s h0 l nt r ie c o r to ’ c le ain c 0 —e e prs o pe a in’
第 2 卷 第 3期 9
V0. No3 1 29 .
企 业 技 术 开 发
21 年 2 00 月
职 业 技 术教 育“ 校企 合 作" 到 的瓶 颈剖 析 遇
干 丽 亚 , 杨 蕊2 ‘
( . 州市 商 业 技 师学 院, 南 郑 州 4 0 2 ; . 1郑 河 5 1 1 2河南 职 工 医学 院, 南 郑 州 4 19 1 河 511
GAN L -y i a ,YANG i Ru
( . h n z o C t C m e c a T c n c a o l g , Z e g h u H n n 4 0 2 , h n : 1 Z e gh u iy o m r i l eh i in C le e h n z o , e a , 5 11 C ia 2 H n n e i a C l e e Z e g h u H n n 5 1 1 C i a . e a M d c l o l g , h n z o , e a 4 1 9 , h n )
目前 , 国职业 技术教育 的“ 我 校企合作 ” 进行 了许多 合 素质 和 综 合职 业 能 力 的高 级 技 术应 用 性 人 才 。培 养 目
的探 索 , 行 了许 多模 式 的 实 践 , 取 得 了 一 些 成 功 的 经 标 的特 色 , 进 并 决定 了职 业技 术 院 校 办学 的企 业性 和地 区性 。 验 ,为社 会 和 企 业 培 养 了 一批 有 一技 之 长 的职 业 技 术 人 由于 职业 技 术 院校 自身 办 学 基础 差 , 高职 教 育 理 念 和 对 才 , 足 了一 些 企 业 的 职业 技 术 人 才 方 面 的需 求 嘲 满 。但 总 内涵 把 握 不 准 , 寻 求 “ 企 合 作 ” 不 能 从 高 职 教 育 规 在 校 时 体上来说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目前 的 律 和校 企 双 赢 的需 求 合作 ,校 企 合作 双方 的 积极 性 难 以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
校企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然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合作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影响1.1问题表现校企合作中常见的问题有:1)双方信息不对称2)合作项目匹配度不高3)合作模式不够灵活4)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匮乏5)合作成果评估难度大1.2影响以上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和双方的利益,可能导致以下影响:1)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和企业需求2)合作项目无法顺利实施,难以产生价值3)影响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和学校整体发展4)企业形象和声誉受损二、校企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2.1信息不对称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前往往难以全面了解对方的需求、资源和实力,导致信息不对称。
2.2合作项目匹配度不高学校和企业合作项目的设定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不符合双方需要。
2.3合作模式不够灵活学校和企业合作模式缺乏灵活性,一刀切的合作模式可能无法适应不同的合作需求。
2.4资源匮乏学校和企业可能存在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匮乏的问题,影响合作项目的开展。
2.5合作成果评估难度大学校和企业由于合作项目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果评估,导致合作项目的效益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方案3.1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双方应加强信息共享,通过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对方的需求和资源情况,避免信息不对称。
3.2提高合作项目匹配度学校和企业在开展合作项目前,应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精准匹配合作项目,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
3.3探索灵活的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探索更灵活的合作模式,采取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根据不同合作项目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合作模式。
3.4加强资源支持学校和企业可以加强资源支持,通过政府引导资金、产学研基地、企业孵化器等途径,提高校企合作项目的资源支持度。
校企合作的困难和对策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晏鹏[摘要] 校企合作,是国家着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各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所必须要走的路.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合作不深入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首先是要提高校企双方的认识,并建立好相应的机制,其次是根据企业和就业需要,灵活合作形式,再是加强双向沟通,充实合作内涵。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也提出,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基本途径,为此,各中等职业学校加大力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路子,但目前仍没有走出困扰,我们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
调查中,我们发现,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操作不规范,双方缺少书面协议,很多是通过中介(人力资源公司或劳务派遣公司)进行沟通,校企双方只要有一方不满意,合作就会中止。
因此,我们认为,政府要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定一些规则,对校企合作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得中职学校在调节上有一个依据,企业在追求利益时,也能明晰社会责任和义务。
由于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学生实习很难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主要表现在,学生顶岗实习往往通过中介机构参与组织、安排和管理,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实习报酬往往通过中介机构以管理费的名义进行截留。
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客观上,中介机构相对于中职业学校来说,由于有人缘地缘优势,与企业沟通更加便利。
主观上,仍是利益作祟,企业、中介与学校各自考虑自身利益,而放低了学生利益。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等活动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同时也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科研需求。
在校企合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双方合作意愿不强、合作机制不够规范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需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1.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校企合作能够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企业资源的参与也能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2.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学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开展合作项目,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3.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并提高就业竞争力。
4.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学校和企业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1.合作意愿不强:传统的教学科研模式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意愿不强,学校更关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而企业更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
2.合作机制不够规范:目前很多校企合作项目都是零散的,缺乏长期合作机制,导致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3.合作成果不够明显:一些校企合作项目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缺乏实际推动作用,导致双方难以维持长期合作。
4.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不足。
三、校企合作的解决方案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1)加强双方沟通与对接:学校与企业需加强沟通,了解双方需求和资源,共同探讨合作的方式和计划。
(2)制定合作协议和方案: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明确合作内容、责任、权益等,确保合作方案的可持续性。
校企合作瓶颈问题解析
校企合作瓶颈问题解析摘要:我国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大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期,虽然历史短,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结识”了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
但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去甚远。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模式;学生技能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55-02一、校企合作形式的划分校企合作形式,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
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二是中层次合作。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三是深层次合作。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二、校企合作形式划分出现的问题然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与实践之间,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
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与突破策略
一
人 才 , 养 “ 师 型 ” 师 , 高 教 学 质 量 和 师 资 水 培 双 教 提
平 。
( ) 强 校 企 合 作 有 利 于 提 高 就 业 竞 争 力 二 加 校 企 合 作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使 学 校 通 过 与 企 业 的
( ) 强 校 企 合 作 有 利 于 解 决 经 费 不 足 和 师 资 一 加
力 量 薄 弱 的 问题
校 企 合 作 可 以 更 好 地 整 合 企 业 和 学 校 双 方 的 资 源 配 置 , 善 教 学 条 件 , 助 企 业 提 供 的 实 训 基 地 和 改 借
实 习 设 备 , 高 学 生 的 专 业 技 能 和 实 践 能 力 。 有 利 提 于 在 师 资 建 设 上 利 用 学 校 的 教 师 力 量 和 企 业 的 技 术
别 要 重 点 支 持 农 村 中 等 职 业 教 育 。 目前 , 国 农 村 我
职 业 教 育 在 办 学 方 向和 专 业 设 置 上 与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严 重 脱 节 , 有 很 好 地 在 地 方 经 济 建 设 中 发 挥 应 有 没
的 作 用 。加 强 校 企 合 作 , 于 促 进 我 国 农 村 职 业 教 对
收 稿 日期 :0 9 4 9 修 稿 日期 :0 9 0 一 l 2 0 一O —2 20- 5 1
党 的十七 大报 告在谈 到推进 社 会 主义新 农 村建
程 的教育 模式 , 目的主要是 培养 应用 型技 术人 才 , 其 提 高 学 生 对 社 会 与 生 产 的 适 应 能 力 和 竞 争 能 力 。 通 过 校 企 双 方 共 同 参 与 , 用 学 校 和 企 业 双 方 不 同 的 利
改进和刨新合作模式,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2 1年 6 日, 《 育部财 政 部关 于进 一 步推 进 “ 家示 范 0 0 月1 教 国 性 高 等职 业 院校 建 设计 划 ”实 施 工作 的通 知 中 明确 提 出 : “ 推 进 地 方政 府 完善 政 策 、加 大投 入 ,创 新 办学 体制 机 制 ,推进 合 作 办 学 、合作 育 人 、合作 就 业 、合 作发 展 ,增 强 办学 活 力” 、 “ 地 方政 府 与行 业企 业 共建 高 职 院校 ,探 索 建立 高职 院 校董 事 会或 理 事会 ,形成 人 才共 育 ,过 程 共管 、成 果 共享 、责任 共 担的 紧 密型 合 作 办学 体 制机 制 ” 。文件 指 明 了 国家对 高 等职 业教 育 发展 所 倡 导 的 一种 方 向 ,掀 起 了高 等职 业 教育 体 制创 新 、校企 共 育 、共 建 办学模 式研 讨新 一轮 高潮 。
ap c ,n o a v o p r i p rt n t h o g r et o prt na d n ut a s a g o p r i , rn t n e o e m n fn t n se t i v t e o ea v e l a o ,e n l yp j o e i n d s i rt i c e t n t s e g e vr e tu ci s s n i c tex o i c o o cc ao i r lt e c ao o t h t g n h o
a dp o oep o o n o p rto . n r m t r f u dc o e ain Ke wors Sc o le tr rs o eain Bote e k e khr u h y d : h o —ne iec op r t tln c Bra t o g p o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瓶颈与措施
尽管国家提倡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 ,但缺乏具体的政策引导和实施细则 ,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缺 乏明确的指导方向。
法规约束力不足
目前,国家对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还 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对合作中的权 益、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的界定和约 束,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校企合作模式单一
提升合作质量
通过评价机制,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合作中的 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升合作质量 。
加强企业参与,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企业参与
学校应积极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
实现互利共赢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实现共同发展。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详细描述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 合的教育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在实 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技能和知识,同时培养对职业的敬畏 和热爱,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
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工匠精神
总结词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
详细描述
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校 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教学 课程。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校企合作是一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 量和适应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
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的 深度融合,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 和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实现共赢发展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实现共赢发展
于 品丹
( 山东 科 技职 业 学 院
山东
潍坊
2 15 6 0 3)
摘 要 :依 靠行 业 企 业发 展 职 业 教 育 ,突 出 实践 能 力培 养 ,创新 人 才 培 养模 式 已成 为 共识 。必 须从 教 师 转 型 、选 准校 企 合 作 的切 入 点 、搭 建 中 小 企 业服 务 平 台、 深化 和 拓 展 合 作 空 间 等 方 面 ,提 升 校 企 合作 的吸 引力 ,激 发 企 业 参与 的热 情 ,从 而 实现 共赢 发 展 。
关 键 词 :校 企合 作 切入点 横 向 科研 合作方式 服 务 平 台 共赢 发 展
当前 ,高职 教 育 明确 了坚 持 以服 务为 宗 旨 ,以 就业 为导 向 , 工 学结 合 的 发展 路 径 。 只有 与行 业企 业 紧 密结 合 的高 校 ,才 能 为 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所需 人才 。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突 出实践 能 力 培养 ,创新 人 才培 养 模式 已成 为 大家 的共 识 。置身 于 当前 全 球 国 际金 融 危机 的发 展背 景 之 下 ,如何 更 新观 念 ,消除 偏 见 ,打 破 校企 问 融 合发 展 的瓶 颈 ,真 正 让 高校 成 为企 业 的智 力 支 撑 ,让 企业 成 为 高 校 的办 学依 托 ,是 高 等 职业 教育 改革 面临 的迫
切问题。
一
障机 制 ,按 条件 聘用 ,按 社 会 贡献 取酬 ,通过 绩效 分 配改 革 ,引 导教 师 走 下企 业 ,开 展 横 向科 研 ,以实 现 由 “ 斋 人 ” 到 “ 书 社 会 人 ” “ 业 人 ” 的转变 。 、 企
二 、 选 准校 企 合 作 Fra bibliotek 切 入点 即校企 双 方 的现 实 需求 点 。要 切 实从 企业 需 求 出发 ,寻找 校 企 合 作 的切 入点 ,采 取 最 能满 足企 业 需要 和 发挥 院 校优 势 的合 作
校企合作群办学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群办学模式研究【摘要】分析校企合作群办学思路,总结校企合作群办学措施、特点及成效,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校企合作群办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群双主体办学模式办学思路办学职业院校的基础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就业需求等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校企合作成为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更是职业教育的工作难点。
由于校企合作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尚未成熟、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为推动校企合作工作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将院校与企业短期的合作、单一形式的合作演变为长期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即建立校企合作群体,形成多校、多企、多方的多元合作机制,才能依托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本文试分析校企合作群办学思路,总结校企合作群办学措施、特点及成效,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校企合作群办学模式,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企合作群办学思路学校和企业一对一地开展合作,无论是合作办学、合作教育、合作就业、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作的面和合作的资源往往都很有限,久而久之便会资源枯竭而产生疲劳感,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
而校企合作群办学即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集中部分相关的院校、专业群体和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形成一种集约式的合作办学模式,行、企、校多方构成的智囊团式的教育合作群体优势互补,打开了校企合作的广泛渠道,使校企双方成为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形成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关系,在招生、就业、教学、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局面。
二、校企合作群办学措施2010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办学,成立华汽教育合作项目部,2011年成立中锐汽车学院,由校企双方安排人员担任中锐汽车学院理事会和行政领导职务,担负项目组织、沟通、运营、实施、管理等工作,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专业教学、师资培训、招生就业、开展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活动,将这些过程制度化并形成一系列管理文件,使校企合作项目各项工作规范、有效的开展。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
校企合作方案校企合作办学难点与对策
校企合作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趋势,它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同时也可以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
但是,在校企合作的办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难点和问题需要解决,下面将详细探讨校企合作方案的难点和对策。
一、难点分析
1.双方合作意识不强
校企合作需要双方有合作意愿和目标,但很多企业和学校缺乏理解和认知,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优势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缺乏合作热情和信心。
2.制度设计不完备
校企合作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规范双方的行为,但很多学校和企业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人力来设计、执行合适的制度,会导致合作计划制定不充分,实际操作困难等问题。
3.合作过程管理不到位
校企合作需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往往导致过程控制不佳,无法实现最佳的合作效果。
4.评估机制缺失。
如何解决高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如何解决高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和发展瓶颈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高校校企合作成为促进高校、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重要方式。
然而,目前高校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发展瓶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瓶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1.合作模式不明确。
合作方式单一,不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校方面倾向于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而企业则更注重市场应用。
2.缺少长期战略规划。
校企合作的目标和策略缺少明确的长远规划,缺乏稳定、高效的机制和体系。
3.信息不对称。
企业方面在考虑校企合作时更加关注实际效益,而学校的考虑更多的是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
4.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需求。
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不匹配,导致企业无法吸纳到专业、技能、素质全面的人才。
5.人才流动性不足。
高校人才流动性差,大量的优秀人才留校了,而企业则往往招不到所需的人才。
二、解决方案1.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建立一整套完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使合作更灵活,更高效。
2.加强长期战略规划。
建立长期的制定规划机制,明确校企合作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稳健的科技管理体系。
3.信息共享和平衡。
建立平衡、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沟通双方的需求和利益,消除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合作更有效。
4.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人才,建立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实习及就业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5.加强人才流动性。
建立多元招才机制,实行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培训,提高人才流动性和结构的多样性,增强人才吸引力。
三、结语高校校企合作不仅是高等教育向产业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一项共赢的战略合作模式,为解决我国产业升级、增强创新驱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全面协调、注重长期的制度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实现良性循环,能够最大化地提高本国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技术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蔡新良
我校办学规模大,专业门类全。
学校现有在职教师350人,2010学年注册在校生5300多名,下学年在校学生将达到5500人。
开设有服装设计、商务外语等涉及九大类16个专业,因此毕业生就业面广,涉及的行业、企业多。
不同的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也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大量需要一线技术工人,有的企业需要少量技术与管理业务骨干,所在按照学校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为此,学校实施开门办学,多渠道、多形式地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孜孜以求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顶岗实习是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得到应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
学校一贯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
几年来,学校不断通过走访调研、洽谈,逐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
到2009年底,学校已有由市教育局发文公布并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24家。
合作关系稳定、涉及行业门类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2.实施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一直是我校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中一棵“常青树”,从“一舟”班到“芽芽”班再到“桐昆”班,订单式培养一路走来。
2008年秋,我校又应乌镇旅游公司的要求,与之签了订单培养的“乌镇旅
游”班,学校每年为乌镇旅游公司专门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
“乌镇旅游”班学生由乌镇旅游公司承担学费,公司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毕业后直接到公司相应岗位上岗就业。
3.发挥职校优势,尝试产教结合。
由于有良好的服装产业环境为背景,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拥有600万元的实训设备和二十多人的专业课教师,良好的软硬条件是该专业发展和提高的基础。
为使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于2004年8月投入近70多万元建立了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桐乡市嘉艺服装研究所”。
服装研究所这一平台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学校与当地行业企业的联系,研究所成立以来,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服装设计、打样及制作等服务,完成新款设计与制作约5000余套件,完成服装配件制作65000多个。
更多的在于通过这一平台为服装专业师生提供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了锻炼和提高。
4.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任务。
为解决实习实训耗材成本大这样一个实际困难,学校积极向合作企业承接生产加工任务,作为专业技能实训的阶段性训练项目。
由于企业生产任务不仅有质量上的高要求,还有工时上的高要求。
为让学生在校教学实习期间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两个高要求,在服装专业的教学实习中,我们积极承担部分合作企业的小规模生产加工任务。
2009年中完成三个项目数千件产品的生产加工任务。
使承接生产加工任务
这一方式在我校服装专业教学中走稳了第一步。
通过承接生产加工任务,不仅增加了学生生产实践机会,也引进了企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方法,使全体专业课教师也得到了新的学习和提高。
多年来的校企合作成效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学时空与企业生产实际时空的错位、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不协调性等成了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效益的瓶颈。
问题的发现,促使了我们新的思考:能否把企业引进学校?
二、筑巢引凤——突破瓶颈
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为学校专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也让学校的教育教学不断走上新的台阶。
但有一个专业的发展与生存总让我们一直挂在心上,这就是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我校自2004年秋,为适应桐乡毛衫业用人的需要,开设了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课教师,又缺乏一定的实习实训条件,该专业的发展总是跌跌撞撞,不见起色,不及时解决问题,这个专业就有可能面临生存问题。
学校经过研究,决定寻找合作企业,使我校的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走出困境。
我们对桐乡市衣丽服饰设计XX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确认该公司的设计能力在桐乡毛衫行业内确是小有名气,业务量稳定。
经过多次接触,我们觉得该公司负责人对合作确是抱着十分诚恳的态度。
学校经过多次讨论分析,一致认为要打破畏首畏尾的保守思想,决定走“引厂进校”的路子。
经过几轮商谈后,双方于2008年12月签订合作协议书,2009年1月合作企业第一批技术人员进驻
学校。
当我们看到学校的机器上制出第一件样衣片时,我们发现我们的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有希望了,从双方接触到签约合作我们经历了几个月反复思考与调研,最后才走出了这试水的一大步。
三、咬定目标——互利双赢
校企双方从合作开始起,始终确定一个目标:合作要互利双赢,这是保持良好持久合作关系的基础。
当然校企合作双方所图的利是有本质区别的,学校以培养人为根本任务,只有更多更好地培养人,学校才有生命力。
而企业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利益,才能获得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双方在相互理解双方关切的前提下,互为支撑。
企业为培养人出大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认真进行教学指导、想法设法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全力支持,又承担起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任务。
学校全力为企业扩大业务创造条件,一方面允许合作企业以校企合作单位冠名开展业务推广宣传,另一方面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样衣生产加工。
良好的合作业绩和关系,让学校充满信心,也让企业充满希望。
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实训需要,也为企业进一步扩大业务量考虑,桐乡衣丽公司于2009年10月投入近200万元购置15台电脑横机,把生产车间搬到学校的实训工场。
这一投入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实践环境,为学生参与专业设计与生产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为该专业长期发展增加了后劲。
筑巢引凤——“引厂进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相信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我校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一定能成为经得起企业、市场检验的地方特色专业,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从羊毛衫设计与工艺专业引企进校合作的初步成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学校把引企进校这一校企合作模式当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抓。
学校根据专业发展计划和教学实际需要,进一步推进引企进校工作。
2010年5月,服装专业凭借已有的专业设备优势,与XX万得福服装XX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内成立了服饰设计与样衣制作工作室。
2011年初又与奥龙驾驶员培训XX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共同建设汽修专业所需的汽车维修实训工厂。
汽修厂场地建设将天本月底竣工,生产车间规划设计与设备设施购置已经进入中期阶段,预计在下半年投入使用。
计划在2012年内学校还将引进一家旅游公司在校内创建旅游服务专业实训门店。
相信引企进校这一合作模式将在我校多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结出新成果。
四、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思考
1、建立一套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从引进衣丽服饰XX共建共享羊毛衫专业实训基地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引企进校在我校毛衫专业教育教学中已经初见成效。
但合作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海里总会遇到生存与发展的阻力,为进一步增强共建实训基地的生命力,学校需要思考在这个平台的基地上,如何引进其他企业以合适的形式和内容加入进来,进一步丰富参与专业教学的人才资源、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资源和进一步扩大基地建设的物质资源,让更多更好的企业参与进来,又能适时地分流出去,让校企合作
的生产实训基地始终充分活力。
校企双方也完全有必要在建立好实训基地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实训基地发展的运行机制,从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着手,用明确的制度来化解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矛盾,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实现分工与合作的良性互动,以保证共建共享的专业实训基地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校企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2、从共同育人到育人与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相结合的模式推进
我校服装专业、羊毛衫专业、旅游专业等校企合作基础比较好的专业已经能够较好地实现校企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开发教学项目、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工作,共同育人已经较为顺利。
下一步的目标是,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培训、产品研发和企业技术改造等工作,让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管理、生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以教师的创新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后劲,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新生力量。
3、积极开展办班进企的探索
无论采用哪种校企合作方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引进企业文化,无论设置怎样的模拟生产与管理环境,不把学生放置到企业环境中去,学生无法真正有职业人的感受。
有条件的专业把班级开设到企业去,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是解决职业道德养成、岗位技能掌握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
这种尝试兄弟学校已经有相应的探索和成功
的经历,这也将是我校下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