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4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设计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8462b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1.png)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2)作者对故乡北京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抒情手法和艺术形象的刻画。
(2)作者内心情感与作品内容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故都的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勾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及艺术特色,分享对作者热爱故乡北京的理解。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体会作品中的抒情手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作者郁达夫的认识。
2. 选取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分析其抒情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郁达夫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3. 学生对作者热爱故乡情感的体会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作品的抒情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利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 准备相关文学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da644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7.png)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bd827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5.png)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如散文的特点、写作手法等。
2.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a.分析文章开头“故都的秋,是最让人怀念的秋”这句话的含义。
b.讲解文章中关于故都的秋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a.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
b.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指导学生进行段落分析a.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总分等。
b.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如开头、结尾、等。
四、课堂讨论1.讨论文章的情感表达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2.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具有写作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读后感。
七、课后拓展1.阅读郁达夫的其他散文作品,比较其风格与《故都的秋》的异同。
2.搜集关于故都的秋的相关资料,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0b4ec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4.png)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故都的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能够欣赏并评价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和评价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深入领会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都的秋》的打印稿。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提问:“秋”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5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都的秋》,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注和解析。
3. 讨论与分析(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以及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4. 写作练习(10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一段关于“秋”的作文。
(2)学生互相交流并评价彼此的作文。
(2)教师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性。
2. 作文质量: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清晰度、逻辑性和创意性。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课后作业1. 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如《沉沦》、《故都的春》等,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比较分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a30cb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3.png)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通过模仿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
2. 如何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景物描写手法。
3. 模仿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故都”指的是哪个城市?为什么叫“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景物描写,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欣赏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5. 模仿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
(2)分享练习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对文学作品欣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感悟。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手法。
(2)请学生写一篇以“秋天的回忆”为主题的作文。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41c7910b4c2e3f56276300.png)
课文原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0fa12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2.png)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品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3.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品味散文语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更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自由回答知道的写秋名句,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作者的情感)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3、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赴日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
4、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赞秋第二部分(3-12):绘秋第三部分(13-14):恋秋5、全文分析1.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古都”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么可不可以用“北平的秋”来代替原题?明确:不可以。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2a912b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5.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1、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着别样的色彩,让人陶醉。
你曾注意过哪些秋天的景色?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对秋景的描写。
这就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二、目标展示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要完成以上任务。
PPT展示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在学习课文之前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作者:郁达夫的出生地浙江富阳,有着烟雨江南的温润氤氲。
郁达夫幼时丧父,家境艰难,17岁时,他在兄长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一呆就是十年。
1933年郁达夫处处碰壁而退出“左联”。
2、字词检查:PPT展示点缀()辍学()混沌()馄饨()萧条()笙箫()落蕊()一椽()槐树()平仄()着单衣()四、文本赏析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就是读的学科。
读准字音,读好语句才能更好的品味文章。
1、请同学们自读最后一段,说说你最初的感想。
明确:作者真的爱北国的秋天。
怎样爱,爱到愿意用生命去换。
你有没有疑问呢,在你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你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是怎样的秋天能让作者连生命都愿舍弃。
我相信一定有同学心里是这样想的,这是个什么人啊,连生命都不要了,要换得北国秋天的景色,换得秋景常驻,如果是你,你愿意么。
2、这也足以见得北国的秋景对作者有着多么大的魅力呢?请同学来读一下第一段。
这北国的秋景有着怎样的特点,清,静,悲凉。
细细品味,这三个字分别给人怎样的感受。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是客观色彩,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
"悲凉"更多的传达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感情内敛而又伤感。
“文眼”作用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97837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5.png)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ebf885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e.png)
目标:让学生了解《故都的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文本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故都的秋》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故都的秋》的特性和重要性。
2.对于作业2,我会评价学生对秋天感受的描述是否真实、生动,并给出改进建议。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他们在写作中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3.对于作业3,我会评价学生的读后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作品的内涵。我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并给出改进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故都的秋》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作者在《故都的秋》中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欣赏,同时也透露出对故都变迁的感慨和怀念。
3.请简要概括《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答案:《故都的秋》主要描绘了秋天故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怀念和对秋天的喜爱。主题思想是表达对故都变迁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反馈中,我会用鼓励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也会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尽量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板书设计
1.《故都的秋》作者及背景介绍
-郁达夫简介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
2.《故都的秋》文本分析
-作品结构划分
-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
学情分析
1.学生层次:本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成绩优异者,他们对语文学科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层次为中等生,他们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方面有待提高;第三层次为成绩较差者,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存在欠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较弱。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fb992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e.png)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培训计划、调查报告、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training plans, survey report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结合实际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74c63b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5.png)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本文通过描绘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五幅图画来表现古都“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想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情感,从中也流露出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情绪。
就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有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能够准确说出“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特征。
但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理解文中抽象的形象和难以把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生平,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探究,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难点:揣摩和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和悲凉、伤感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流程(一)导入秋,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字眼,总是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惊艳我们的时光,吸引文人墨客的目光。
秋,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感受到的是秋的壮丽;杜甫登高,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受到的是秋的悲凉;王维山居,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感受到的是秋的惬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何特点,抒发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75530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b.png)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14-1《故都的秋》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820d7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f.png)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能力和提升审美素养的良好素材。
在单元教学中,《故都的秋》处于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散文”,通过学习这一单元的文章,学生要能够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提高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但对于散文的鉴赏能力还相对薄弱。
他们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但在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艺术特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北平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较少,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对散文的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悲凉”心境的内涵。
体会作者在文中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合的艺术技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bb45d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b.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故都的秋》2. 学科:语文3. 年级:高中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2)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乡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都的秋》的背诵与理解;(2)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课文内容;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简介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
4. 分组讨论:(1)分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乡情怀。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故都的秋》;(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秋天的作文。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179a7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7.png)
《故都的秋》教案秋天,有个约会……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
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文章的崭新天地。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1.文学常识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
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2.写作背景避世遣愁话“秋味”本文写于1934年8月。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等特点2.分析作品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写作技巧,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4.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5.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重点】1.感受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等特点2.分析作品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写作技巧,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2.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3.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回答问题,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
教师归纳总结: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发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
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碧绿的景象,西北风中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
因此,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
(PPT展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关于秋的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二、读写活动:品味语言,领略郁文故都秋景之感受诵读全文,品味赏析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故都的秋》这个题目,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点拨。
明确:故——“老”“从前的”“过去的”,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历史悠久的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文化深厚。
秋——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而且秋往往给人落寞惆怅之感。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PPT3)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啊!)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念。
3、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特点)?为何让郁达夫如此眷恋?明确:清、静、悲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先有个整体印象,对作者叙写的重点有个基本把握,获得初读体验。
)4、请同学们研读第3-11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把它朗读出来,并具体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PPT4)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从而进入文中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拨学生自主讨论,找出第3-11段作者绘声绘色描写秋天景物的语句。
5、文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秋天色彩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PPT5)教师适时点拨:描写的景物多以灰、白、蓝、暗、淡等冷色调为主,给人以冷清、淡泊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6、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秋声”的呢?描写如此繁多的“秋声”,作者想表现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PPT6)教师适时点拨:虽然有如此繁多的声响,却并不显得喧闹,这些细致、幽远的声响恰恰反衬了秋的静寂,在寥廓高远的清秋苍穹之下,如此“清”“静”的秋“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秋“情”——“悲凉”。
(三)、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四)、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秋味”是什么?(朗读)“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清”——清闲恬静安谧“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悲凉”——落寞衰落萧条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
“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五)、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
朗读、揣摩、体悟。
3-11段写景(朗读)。
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来描写的。
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教师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3)秋槐的落蕊(4)秋蝉的残鸣(5)秋雨的凉意(6-10)秋枣的色彩(11)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衰落的残声”,是凄凉哀惋的。
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红特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
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了“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
继续提问: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因为红的色调不符合悲凉的心境。
)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色的吗?作者为何又喜欢呢?(淡黄微绿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3、“唉,天可真凉了”。
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六)、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
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七)、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朗读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特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后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八)、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
以南国秋天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天之高远,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揣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
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九)、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十)、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五板书设计: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
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
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
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故都的秋郁达夫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秋蝉残声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第3课时拓展阅读活动,1+N群文阅读活动1+N群文阅读教学拟成为我本学期定向教研的目标,温儒敏明确指出:部编本语文教材提倡阅读教学的“1+X”,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
如何改变传统阅读教学2~3课时学一篇课文、一学期教一本书的状况?一节课里能够读2~3篇,甚至更多的文章吗?课外阅读能在课内实施吗?学生的阅读方式和策略能更丰富一些吗?于是我采取了一篇课文为基础,为原点,选取与课文某一点相关的一系列文章作为拓展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达到培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