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诚信成语故事合集

合集下载

诚信的成语故事优秀6篇

诚信的成语故事优秀6篇

诚信的成语故事优秀6篇诚信的成语故事篇一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诚信的成语故事篇二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

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

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准则,它体现了一个人对承诺和责任的态度。

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诚信是永恒的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几个与诚实守信相关的成语故事,深入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意义。

成语故事一: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做事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而如果我们抱着侥幸的心态,借助别人的努力获取利益,不仅是对别人的不公平,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1.故事背景:古代有一个农夫种了一片甘蔗地,但他很懒惰,只能种一片甘蔗。

某天,他在田间摘橘子,不慎将橘子掉进了河里。

这时,一只兔子从田边跑过,不小心绊倒在掉进河里的橘子旁边,最终被农夫抓获。

2.含义解析: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条件,而不是依靠别人的错误或意外来获得利益。

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成语故事二:言而无信言而无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个人品质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没有诚实守信,就无法建立起可信赖的人际关系,无法做出可持续的贡献。

1.故事背景:古代有一个人经营着一家商店,他的货物品质一流,价格公道,所以生意一直很好。

然而,该商人经常承诺给顾客一些额外的优惠,却从不兑现。

最终,他的声誉受损,生意也日渐萧条。

2.含义解析:故事告诉我们,言而无信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无论是个人交往还是商业合作,只有讲信用,才能建立稳固的关系。

诚实守信是社会和商业交往的基础,它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成语故事三:守口如瓶守口如瓶的故事告诉我们,保守秘密是一种诚实守信的表现。

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承诺,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1.故事背景:古代有一个官员,他非常善于保守秘密。

当有人向他透露一些机密消息时,他总是保持沉默,守口如瓶。

这种守口如瓶的态度赢得了他同事和上级的信任与赞赏。

2.含义解析:故事告诉我们,保守秘密是诚实守信的表现。

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隐私,不随意泄露或传播他人的私密信息。

讲诚信四字故事

讲诚信四字故事

讲诚信四字故事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有:曾子杀猪、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饭千金、宋濂借书。

1、曾子杀猪故事梗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

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

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欺骗。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

于是,曾子马上杀猪煮了肉吃。

2、立木为信故事梗概: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3、一诺千金故事梗概: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一饭千金故事梗概:汉朝开国名将韩信,年轻时生活非常困难,经常没米下锅。

为了填饱肚子,他只好在护城河边钓鱼,运气好的时候,能钓上几条,解决生活问题,可惜这样的好运太少了,他常常要饿着肚子。

在他钓鱼的河边,有许多清洗棉絮的女人在忙碌,其中一位老婆婆,看到韩信快要饿死了,非常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点给他吃。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一,忠言逆耳。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管仲的智者,他是齐国的大臣。

有一次,国君齐桓公犯了一个错误,但身边的人都不敢告诉他。

管仲知道这个错误对国家和人民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于是毅然决定向齐桓公进言。

管仲毫不犹豫地对齐桓公说出了实情,齐桓公听了非常生气,但管仲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齐桓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激地对管仲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的忠言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却能够帮助人们改正错误,实现共同的利益。

成语故事二,言而有信。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国君,他非常重视诚信。

有一次,他向一个商人借了一笔钱,商人问他要不要写借据,孟尝君却说,“我孟尝君的话就是铁打的,你何必要借据呢?”商人相信了他的话,没有要求借据。

后来,孟尝君如期归还了借款,商人非常感激他的诚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上的,只有说到做到,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成语故事三,守信如山。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是一个非常守信的人。

有一次,他和敌人签订了一份停战协议,但敌人并不相信他会遵守协议。

岳飞却毫不犹豫地守约,严格执行协议中的每一项内容。

最终,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诚信,也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信如山是一种品格,只有坚定地信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牢记诚信的重要性,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12篇)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12篇)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12篇)成语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后人的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使我们的表达变得更有效率、更简便!那么你听说过哪些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成语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1:言而有信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2: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与诚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简短

与诚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简短

与诚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简短
1. 一诺千金:秦朝末年的季布,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楚人有句话叫“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就像你答应了朋友要帮他的忙,那你就一定要做到,不然以后朋友还怎么相信你呀!
2. 一言九鼎:战国时赵国的毛遂,靠着自己的勇敢和口才,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救赵,他说的话分量很重,就像九鼎一样。

这就好比你们班的班长,说话大家都很听,因为他很靠谱呀!
3. 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妻子随口说回来杀猪给他吃,曾子真的就把猪杀了。

你想想啊,曾子对孩子都这么讲诚信,我们对别人不是更应该做到吗?
4. 立木为信: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让人在都城南门立一根木头,说谁能搬到北门就赏金,真有人做到后商鞅就给了赏金。

这就跟老师说只要你考满分就给你奖励一样,说到就得做到呀!
5.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曾流亡到楚国,承诺如果日后两国交战,晋国会退避三舍。

后来真的发生战争,晋文公果然信守承诺。

这就好像你和朋友约定好了什么,就算情况变了,你也不能反悔呀!
6. 食言而肥:春秋时的鲁哀公,经常食言,从不守信,结果变得很肥胖。

我们可不能像他这样啊,答应别人的事不做,那多不好啊!
7. 尾生抱柱:尾生和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女子没来,河水涨了他也不离开,最后抱着柱子被淹死了。

哇,他为了诚信真的好执着呀,我们也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呀!
8. 童叟无欺:做买卖要公平对待老人和孩子,不能欺骗他们。

就像你去买东西,是不是也希望老板能诚实对待你呀!
9. 赤诚相待: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坦率地对待彼此。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武王的年轻人,他家境贫寒,但却怀揣着报国雪耻的志向。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决定卧薪尝胆,历练自己。

他日夜不停地练习射箭,时刻铭记着自己的使命。

最终,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带领着军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故事二,《守株待兔》。

传说古代有一位农夫,他种了一片田地,每天都辛勤地耕种,但却一无所获。

直到有一天,他在田地边上见到了一只受伤的野兔,于是他决定守株待兔,希望能够捕捉到更多的野兔。

然而,他的等待并没有换来野兔,却换来了一位路过的贵人,贵人告诉他,守株待兔是不可能得到野兔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丰收。

农夫听后醍醐灌顶,从此放弃了守株待兔的想法,开始努力工作,最终获得了丰收。

故事三,《望梅止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他口渴得快要支持不住了。

这时,他看到了远处有一
片绿树,心中顿生一丝希望,于是他加快了脚步。

然而,当他走近之后才发现,那只是一片幻影。

他感到绝望,但他却想起了“望梅止渴”的故事,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念着“望梅止渴”,在心中默默地等待。

最终,他被救援队找到,获救了。

这些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能够激励人们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铭记着诚信的重要性,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用行动诠释诚信精神。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更美好的人生。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此文章以“十个诚信的成语典故”为题,通过介绍十个古老的成语故事,讲述其中关于诚信的道理,唤起人们的诚信意识,提醒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诚信。

一、《孔子与老子》传说,孔子和老子在路边相遇,二人擦肩而过。

孔子向老子拱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请安”。

老子见状,也礼貌的拱了拱手,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请安”。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对方若给你施以礼节,你也要礼貌回应,不可怠慢。

二、《孟尝君与鲁大夫》据说,楚王孟尝君派太傅鲁大夫收取税款,路过一个村庄时,鲁大夫把税款装在轿子上,准备继续前行。

这时,村民们纷纷起来,把税款倒出来,就形容为“鲁大夫过村”。

鲁大夫十分惊讶,当他转头看时,村民们已把钱装回去,当着他的面称赞楚王孟尝君的仁义。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能轻易被财务诱惑而失去公正。

三、《张仪遇孙膑》传说,晋代宰相张仪曾与著名的诗人孙膑相遇。

孙膑对张仪礼貌态度很有礼貌,并且没有贬低张仪的身份。

张仪深受感动,他称孙膑为“晋书中的君子”,并奖赏孙膑一笔钱。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诚实守信,要尊重他人,不论其贵贱。

四、《项羽与黄忠》据说,项羽在军中有一个良弓手,叫黄忠,当项羽准备用他的弓箭打胜仗的时候,黄忠跪地拜谢,一把把把地只说“请以此把我全身心献给您”,项羽感动于黄忠的忠心,加倍爱护他。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要诚实守信,做忠心耿耿的人,才能令人爱戴。

五、《杜甫与李白》传说,杜甫在途中遇到了李白,两人都略显饥饿,李白建议杜甫去买一些吃的,杜甫却拒绝了,他说:“我记得,李白曾经对我答应过,如果有一次遇到饥饿,他会诚实的履行他的承诺”。

李白听了,当场脸红,取出他的信用书,拿给杜甫,然后杜甫就用信用书买了粮食,两人就这样以友谊结束了旅程。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六、《岳飞与陈友谅》据说,岳飞在水落石出的时候把自己的宝剑给了陈友谅,希望他能用剑来护卫国家,但在岳飞被关进监狱之后,陈友谅却一直没有归还这把宝剑,直到岳飞出狱,他才把剑还给岳飞,当面称赞岳飞的诚信。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三篇」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三篇」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三篇」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

一起来看看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1.曾参杀猪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

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

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2.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有关诚信的成语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诚信的成语故事篇1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

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

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

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

”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

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

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

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

”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

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

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

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

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

”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

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

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

有关诚信的精彩成语故事

有关诚信的精彩成语故事

有关诚信的精彩成语故事篇1: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

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

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篇2:破镜重圆南朝陈国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会被人掠去,于是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日后重见时的凭证,并约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探听对方的消息。

陈国亡后,乐昌公主为杨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终在2022年见到一人叫卖破镜,与所藏半镜相合,于是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见到此诗,悲泣不食。

杨素知道此事后,便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

篇3:季札赠剑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

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

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

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

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故事一: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很著名,大家应该都看过。

曾参的妻子,有一天要出门买菜,儿子哭着闹着跟她一起跑出来,妈妈就对儿子说:“你赶紧回家去,等妈妈回来后,杀头猪给你吃。

”结果她回到家后,就看到曾参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她就赶紧跑过去说:“我是跟儿子开玩笑,哄哄他而已,你怎么当真呢?”曾参就对他的妻子说:“父母是不可以和小孩子开玩笑的,因为小孩还没有是非观念,一切都是跟着父母学,都是靠父母的教诲。

你今天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

你欺骗他一次,他就永远都不会再相信你了,这不是教好孩子的方法。

”故事二:季布“一诺千金”秦末时期,有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便是一诺千金成语的出处。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这个中国经典诚信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故事三:商鞅立木为信商鞅立木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诚实守信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故事四:季札挂剑春秋时代,吴国有个人叫季札,有一次,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

途中经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邀请他一起用餐。

在进餐的过程中,徐国国君看上了季札腰间的宝剑,但没好意思说。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以下是 9 条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1. 一言九鼎!比如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就骗儿子说等她回来杀猪给他吃。

妻子赶集回来后,曾子真的要杀猪,妻子说那只是哄孩子的话。

曾子说:“对孩子怎么能言而无信呢?这不是教他骗人吗?”这难道不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吗?2. 一诺千金啊!就像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

季布只要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

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不是很好地诠释了诚信的价值吗?3. 言而有信呀!记得宋庆龄小时候的事吧。

宋庆龄为了等一个约好的小朋友来家里玩,没有跟父母去做客,直到小朋友来才一起玩耍。

她可真是言而有信啊,难道这种品质不值得我们学习吗?4. 抱柱之信呢!春秋时的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女子没来,河水却涨起来了,他为了守信,抱着桥柱不肯离去,最后被淹死了。

这真的是太执着太讲诚信了吧,让人感动啊!5. 童叟无欺!古代有个商人,做生意非常诚信,不管对老人还是小孩都一样公平,从不欺骗。

正因如此,他的生意越来越好。

这不就是诚信带来好处的典型例子吗?6. 修辞立诚!就好像那个诚实的小店主,从来不会在商品价格上弄虚作假,他总是真诚对待每一位顾客,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口碑。

这难道不是因为他做到了修辞立诚吗?7. 赤诚相待!梁山泊好汉们之间那可是赤诚相待啊!他们相互信任,彼此扶持,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这种诚信的力量多强大呀!8. 诚心实意!有个人找朋友借钱,朋友二话不说就借给他了,只因为知道他是个诚心实意的人,肯定会还钱的。

这不就是诚信给人的信心吗?9. 开诚相见!想想那些合作伙伴们,彼此开诚相见,有什么说什么,不隐瞒不欺骗,这样事业才能够长久发展呀!诚信真的是太重要啦!我的观点就是,诚信是为人之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弃诚信。

只有做到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大全

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大全

诚信的成语故事有关诚信的成语故事大全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路。

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诚信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诚信的成语故事篇1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烽火戏诸候的的故事: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二十个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二十个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二十个诚信的成语故事1卓公行千里如期: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

他为人笃实讲信义,答应办的事就立即去办;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暴风疾雨、雷电冰雪,也都没有不如期到达的。

有一次,卓公行从建业回会稽(今浙江绍兴)探家,去向太傅诸葛恪告辞,诸葛恪问道:“你什么时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说:“某日当再来亲自拜见。

”到了那天,诸葛恪想做东宴请一些宾客,不停地饮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

当时,赴宴的宾客都以为,从会稽到建业相去千余里,路途之上又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么一定能如期到达呢?管众宾客怎么说,诸葛恪坚持要等卓公行,因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个诚信君子,他说今天到就一定会到。

不一会儿,卓公行果然到了。

所有的人都很惊诧。

诚实守信,践诺履约,言必信,行必果,是*社会的传统美德。

做不到就不要随便说,说出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

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像卓名行那样的笃实守信之人。

诚信的成语故事2忠诚与失信的约会: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

陈实,字仲弓,曾官太丘长。

陈实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

后来,陈实返回了故里,无官一身轻,当地远近的官员、乡邻村民们却都愿意尊称其为“陈太丘”。

有一天上午,陈太丘从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与曾一起供职的朋友意外碰面,毕竟两人也是多年未曾谋面,两人相拥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见,格外亲热。

寒暄一阵后,陈太丘执意要请友人到自家去好好叙上一番,友人家在邻镇,再加上陈太丘的再三邀请,盛情难却,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陈太丘的家门口。

一进家门,但见诺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干干净净,各种物什,摆放得井然有序。

陈太丘便去里屋叫来夫人孩子,热情地给他们介绍了一番。

孩子们鞠躬施礼后,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与那友人客套几句后,就忙着要准备酒菜。

友人见陈太丘一家礼仪分明,热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陈太丘的为人处世。

这时,陈太丘先把友人领进了书房,欣赏了几幅名人字画,各自赞叹和发表评论后,又双双坐在茶几旁,开始品茗。

诚信的成语故事

诚信的成语故事

诚信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1. 立木为信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可是又怕民众不信任他。

于是他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十两。

哟呵,这谁信呀!好多人在那围观,就是没人动手。

商鞅见没人响应,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哇,这可不得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啊,终于有个人站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马就赏了他五十两金子。

他这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他说话算数!你说,这商鞅是不是特厉害,通过这么一件小事让大家知道他是讲诚信的。

2. 一诺千金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他可是个特别讲诚信的人啊。

只要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难,他都会设法做到。

所以啊,楚人有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多牛呀!比如说,有一次有人求季布帮忙办事,季布答应了,哪怕中间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他也没有放弃,最后如约完成了承诺。

这就叫一诺千金啊!3. 曾子杀猪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小娃娃哭着喊着要跟着去。

曾子他妻子就哄小孩说:“乖啦,你别去,等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

”嘿,等她从集市回来,曾子真的就去捉猪要杀。

他妻子连忙拦住说:“我只是哄哄孩子,你咋还当真了呢?”曾子说:“那可不行!小孩子是不能骗的,你骗了他,他以后就不相信你了。

”然后就把猪真的杀了给孩子吃。

你们想想,曾子为了诚信,连猪都舍得杀,这是不是超级棒!4. 一言九鼎战国时,赵国的毛遂自荐陪着平原君去楚国求救。

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能谈拢。

这时候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

守信成语故事

守信成语故事

守信成语故事1. 一诺千金:楚汉相争的时候,季布只要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一定会设法办到。

有一次,一个和他很亲近的人拜托他帮忙,他二话不说就应下了,真的做到了一诺千金啊!就说咱朋友之间,如果有人答应你一件事,是不是就应该像季布一样说到做到啊!2. 一言九鼎: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面对秦王临危不惧,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使得和氏璧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卿。

他真可谓一言九鼎啊!这就好比在一个团队里,有个特别靠谱的人,他说的话大家都特别信服,因为他一向言出必行呀!3. 言而有信:孔子的弟子曾子杀猪立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曾子为了兑现对孩子的承诺,真的把猪杀了,这就是言而有信呀!咱平时答应了别人的事,是不是也得像曾子这样做到呢?4. 信誓旦旦:《诗经》里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句子,在爱情里,那些曾经信誓旦旦说会永远在一起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呢?唉,想想还真是让人感慨啊!5. 抱诚守真:鲁迅曾说自己“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就是一种抱诚守真啊!我们做人是不是也得秉持这样的真诚呢?6. 修辞立诚:写文章要修辞立诚,就像说话一样,得真诚实在,让人能感受到你的真心。

这就和与人交往一样,真诚才能打动人,不是吗?7. 赤诚相待:革命战争时期,战友们之间都是赤诚相待,大家同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

我们在生活中对朋友是不是也该如此呢?8. 诚心诚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那真的是诚心诚意啊!只有这样的真诚,才能打动人心,让别人愿意为你付出呀!所以我们无论做事还是待人,都得有这份诚心诚意。

我觉得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守信都能让我们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让我们的人生更加顺畅和有意义。

十个守信的成语故事

十个守信的成语故事

十个守信的成语故事以下是与守信相关的十个成语,并附上简要的故事:守口如瓶:故事:古时有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守口如瓶,绝不泄露他所知的机密。

因此,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言而有信:故事:一位商人答应在特定日期交付货物,尽管面临困难,他仍然兑现了承诺。

这种守信的行为使得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守株待兔:故事:有一位农夫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上来。

尽管这种做法有些幼稚,但成语的寓意是指盲目等待运气而不采取主动的态度。

守土有责:故事:一个农夫照顾自己的土地,保护环境,不让其被侵害。

这种守土有责的态度反映了对自然资源的负责任态度。

守望相助:故事:在一个小村庄里,居民们守望相助,共同应对各种困难。

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使得村庄变得安定而繁荣。

守身如玉:故事:有一位少年,他守身如玉,拒绝参与任何不良行为。

他的高尚品德为他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守株待兔:故事:有一位农夫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上来。

尽管这种做法有些幼稚,但成语的寓意是指盲目等待运气而不采取主动的态度。

守望相助:故事:在一个小村庄里,居民们守望相助,共同应对各种困难。

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使得村庄变得安定而繁荣。

守身如玉:故事:有一位少年,他守身如玉,拒绝参与任何不良行为。

他的高尚品德为他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守株待兔:故事:有一位农夫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上来。

尽管这种做法有些幼稚,但成语的寓意是指盲目等待运气而不采取主动的态度。

这些成语都强调了守信守义的重要性,以及在各种情境下维护信誉和诚信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诚信成语故事合集导语: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

如下小编搜集了关于讲诚信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分享。

【诚信成语故事一: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国家正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这种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恩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诚信成语故事二: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重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反而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假如因贪图一时的安闲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外表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这点实惠却使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失相当的。

【诚信成语故事三:言而有信】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方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其实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懊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诚信成语故事四: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常日其实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嘲笑他。

但到了楚国,在互相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步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

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

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鼓动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来?'' 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答复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呵斥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

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

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呵斥我呢?"楚王见毛遂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

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士兵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

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你们感到羞耻,可是大王竟然对此无动于衷!所以,楚、赵联合抗秦,不单单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道理是如此简单,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呵斥我,不是太没道理了吗?”毛遂一席话,使楚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说:“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倾全国之力与赵国联合,共同抗秦!”于是,赵、楚两国歃血为盟。

楚赵结盟后,平原君带着毛遂等回到赵都邯郸。

平原君感慨地说:“我手下的门客多时逾千,少时也有百数,自以为识尽赵国的贤士。

这次毛遂的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没有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他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强兵,他一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吕,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诚信成语故事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做棘子成。

有一天,棘子成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够了,干麼还要有文彩呢?」子贡说:「您这样说是不对的。

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已经说出口的话。

本质和文彩是同样重要的。

让我拿皮草来举例解释吧!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它们的区别,既在本质,也在文彩,假如把这两类兽皮,拔去上面有文彩的毛,那虎豹皮,看来就像犬羊皮了。

」子贡认为,说话要深思熟虑,因为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

后人就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来表示说话算数,不能反悔。

【诚信成语故事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楚国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里,当天经过一片山林时,突然看见前面不远的地方躺着一只老虎。

他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拉弓搭建,对准老虎就射。

可是,那只老虎不动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异,壮着胆子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块像老虎的大石头;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个儿钻进石头里去了。

熊渠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气再大也射不穿石头呀!他后退了几步,又拿起了一支箭,开工向石头射去。

只听“啪”的一声,箭却被弹了回来。

熊渠子又连射几回,都是这样。

他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摇摇头,叹了口气,继续赶路去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

人们议论说,熊渠子所以能射开石头,是因为他当时心志专一,精力高度集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谚语就是从上面的故事演变而来的。

人们常用来说明只要专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到达目的;有时也用来比喻诚心待人,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诚信成语故事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西周最后一个王是周幽王。

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

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响救出来。

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

这个姑娘算是褒家的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快乐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

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露过几次笑脸。

幽王想尽规定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善于拍马屁的人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二个鬼主意。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憧东南),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口假如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口这样,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

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

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

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

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率领兵马来救。

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幽王派人告一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工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儿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

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拟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勾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

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睬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

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把那个不露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

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大戎,立原米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就是周平王。

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大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

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便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了洛邑去。

鲁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