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合集下载

外国社会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外国社会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秩序,整合的纽带:家庭、语言、分工和宗教2、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主要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4、形式社会学: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社会交往的模式”。

5、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的建构,既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

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因此是一种理念,它代表的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于之近似,不会同其完全一致。

是一种乌托邦。

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也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6、个人魅力型统治: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出色的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

7、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

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

8、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9、有机团结:它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

10、模式变量: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他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

11、功能分析范式AGIL: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

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

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

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

12、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蒸气不断推泄出去,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敌对情绪不断排泄出去,或有敌意的参与者退出来而不至于使群体解体,也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

西方社会学理论 论述题及参考答案30道总结

西方社会学理论 论述题及参考答案30道总结

《西方社会学理论》论述题及参考答案Q1:孔德作为实证社会学的开创者,他对于功能主义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早在社会学创始之初,孔德和斯宾塞在构建社会体系时就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把社会看作与生物有同样或相似的运动机理的有机体。

孔德把社会看作是一种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规律的整体,整体结构同它的部分之间具有一种“普遍和谐”。

孔德的社会学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作为整体应该如何,思考怎样重组社会才能使社会免于动荡和混乱。

在这样的基础上,孔德描绘了重建法国社会和一般人类社会的宏伟蓝图:建立一种道德共识,建立“人道教”,相信科学而抛弃信仰和教条。

因此,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

前者研究社会的秩序或结构,后者研究社会进步或变迁。

不过孔德的社会学仍然是哲学似的运用演绎似的方式阐发对科学、社会以及两者关系的哲学思考。

真正完成社会学学科化的是另一个思想大师杜尔干。

//社会学创始人A.孔德致力于将社会学合法化,他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从当时已经备受推崇的生物科学(与达尔文等有关)中借用术语。

他认为在社会有机体中,家庭是细胞,阶级(阶层、群体)是组织,城市和社区则是器官。

//社会静力学(socials statics)一、社会静力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学科。

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研究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平衡和和谐被打破,就会出现社会病态,社会革命和动荡就是社会病态的具体表现。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孔德强力反对把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元素,而是把家庭看作基本的社会单位。

这充分体现了他方法论中的整体性观点,认为社会具有个人所不具有的性质,而且社会会影响个人的情感和行为。

(2)人性假设。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样题及答案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样题及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样题2课程名称:《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专业:社会学年级/班级: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阅卷人签名-----------------------------------------------------------------------------------------------------------(本试卷为开卷/闭卷考试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1、方法论关系主义2、《否定的辩证法》3、交往行动4、符号权力二、概念辨析(每题10分,共20分1、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2、社会性别(Gender和性别(Sex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1、简述吉登斯对“结构的二元性”的基本看法。

2、简述布迪厄对“场域与惯习”关系的基本看法。

3、简述现象学社会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四、论述题(共20分试在叙述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的基础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样题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课程名称:《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专业:社会学年级/班级: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阅卷人签名-----------------------------------------------------------------------------------------------------------(本试卷为开卷/闭卷考试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1、方法论关系主义这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概念。

与所有方法论上的一元论不同,布迪厄主张关系的首要地位。

在他看来,二元论式的抉择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常识性观念,这正是社会学必须从自身中祛除的。

(3分这种常识性观念植根于我们使用的语言本身,而它则“更适于表达事物而不是关系,呈现状态而不是过程”。

西方社会学名词解释

西方社会学名词解释

1.社会事实: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2.自杀: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致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后果的死亡事件。

3.宗教: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4.穷人:被别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

5.主观文化:“个体文化”,是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和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6.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7.文化悲剧: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

8.主观恰当性:是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是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的认识程度。

9.因果恰当性:指在从主观观点出发所作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所作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10.客观可能性:社会科学研究对象蕴含着文化价值,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

11.价值中立:在研究中摆脱价值判断,或者不作价值判断、暂停价值判断。

12.价值判断:是对易受我们影响的那些令人满意或不满意的现象的性质所作的实际评价。

13.理解类型:研究者借助这种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的概念体系。

14.制度化:指处于一定地位的行动者之间互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受规范的调节和文化模式的影响。

15.社会系统:指在一定情景下相互互动的个体所构成的一类系统。

16.中层理论: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17.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

18.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安东尼·吉登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安东尼·吉登斯)【圣才出品】

第四章安东尼·吉登斯一、名词解释1.吉登斯答: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

他认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结构二重性答: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在研究行动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

具体是指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

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3.结构化理论答: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实证主义(孔德):基本信念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根本区别,应当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科学。

基本原则:(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假设;(2)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3)知识论都经验主义原则;(4)“价值中立”的要求;(5)社会科学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都过程与结束它的自发性与破坏性。

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

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理论,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哥哥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

社会动力学(孔德):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的基本内容。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孔德):孔德认为,他通过研究人类的智力在各个方面和各个时代的发展,发现了一条人类智力必须遵循都根本规律,它是建立在我们的机体发展和历史经验事实所提供的充分根据的稳固基础之上的。

这个规律是: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的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的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他的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一,名词解释1. 初级群体(库利)2. 镜中我(库利)3. 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韦伯)4. 科层制(韦伯)5. 法理权威(韦伯)6. 传统权威(韦伯)7. 感召权威(Charisma),(韦伯)8. 方法论个人主义(韦伯)9. 理想类型(韦伯)10. 资本主义精神(韦伯)11. 解释性理解(韦伯)12. 社会行动类型(韦伯)13. 新教伦理(韦伯)14. 社会压制模式(达伦多夫)15. 强制性协调组合(达伦多夫)16. 利益团体(达伦多夫)17. 社会均衡模式(达伦多夫)18. 权威结构(达伦多夫)19. 社会结构(帕森斯)20. 行动系统(帕森斯)21. 模式变量(帕森斯)22. AGIL框架(帕森斯)23. 进化共相(帕森斯)24. 社会行动单元(帕森斯)25. 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杜尔克姆)26. 社会解组(杜尔克姆)27. 控制比较法(杜尔克姆)28. 失范(杜尔克姆)30. 社会整合(杜尔克姆)31. 集体意识(杜尔克姆)32. 唯社会论(杜尔克姆)33. 交换与地位(霍曼斯)34. 交换与权力(霍曼斯)35. 公正性期待(霍曼斯)36. 前台与后台(戈夫曼)37. 戏剧论(戈夫曼)38. 反功能(默顿)39. 潜功能(默顿)40. 功能分析范式(默顿)41. 情境界定(托马斯)42. 权力精英(米尔斯)43. 报酬类型(布劳)44. 安全阀(科赛)45. 精英循环论(帕雷托)46. 主我与客我(米德)二,简答1. 简述杜尔克姆社会学方法原则的“唯社会论”特征2. 简述杜尔克姆“自杀论”的理论结构3. 简述杜尔克姆在社会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4. 简述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5. 举例说明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6. 简述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7. 简述齐美尔对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影响8. 简述韦伯的“权威类型”的思想9. 简述韦伯的“科层制”思想10. 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思想概论三位一体11. 简述韦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12. 简述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特点13. 简述韦伯方法论中“理解”概念的含义及功能14. 简述韦伯的“合理性”思想15. 简述韦伯在社会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16. 简述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17. 简述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18. 简述帕森斯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19. 简述霍曼斯“交换论”的基本命题20. 简述布劳是如何运用交换过程来说明竞争、分化、整合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21. 简述布劳用交换论沟通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理论尝试22. 简述默顿对功能分析法的批评要点23. 简述达伦多夫“冲突论”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命题24. 简述科赛“冲突功能论”的基本思想25. 简述戈夫曼“戏剧论”的要点26. 简述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学说28. 简述托马斯“情景界定”思想及其对符号互动论的影响27. 简述孔德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29. 简述库利“镜中我”思想及其理论启示30. 简述冲突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31. 简述交换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32.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33. 简述宏观社会结构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34. 简述功能论与冲突论在解释社会分层现象的分歧35. 简述“社会结构”在结构功能论者与符号互动论者视野中的歧异36. 简述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主要区别38. 简述社会冲突论的基本观点37. 简述符号互动论早期代表人物的思想38. 简述社会冲突论的基本观点39. 简述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41. 简述结构功能论的理论预设及研究主题40.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三,论述1. 比较并评述“结构功能论”与“符号互动论”在理论前提、方法论及研究取向上的不同特点2. 试评结构功能分析的“AGIL框架”及其理论功能(P.208)3. 阐述默顿“功能分析范式”的要点并说明这一范式是如何完善功能分析方法的4. 试评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要点5. 概括并评析布劳“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主题6. 评析社会交换论的利弊得失7. 试析符号互动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8. 比较并评析霍曼斯与布劳交换理论的异同9. 试评达伦多夫关于“两种社会基本模式”各自要素及理论假定的观点12.试论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研究主题及其展开形式10.阐述并比较科赛与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要点及区别11.社会交换论是如何看待社会、个人及互动关系的12.试论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研究主题及其展开形式13.概述和评析“社会交换论”的理论预设、概念框架、研究主题及分析重点(社会交换论是否就是霍曼斯理论?还是要加上布劳?)14.试述“符号互动论”所提供的理论视域并评析其意义与局限性15.阐述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并举出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观点16.试评实证社会学的理论预设17.试析帕森斯的“模式变量论”及其理论功能18.评述“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分歧19.结构功能论是如何看待社会、个人及其互动关系的20.择要区分社会学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概念的几种不同界定,并评述由此导致的理论视野及研究取向的歧异21.试阐述并评价西方理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传统的分歧及其各自得失22.社会交换论是如何阐释群体结构和权力的生成的23.试论韦伯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所贯彻的方法论原则24.试述“结构功能论”的基本假设并评价其贡献与阙失25.试述韦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主题及其理论视域26.试述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及其理论视野27.试述韦伯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及其宏观历史研究之间的逻辑环节28.试评韦伯宗教社会学的基本思想29.结合“自杀论”的研究步骤论述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30.试述韦伯“合理性”思想及其在社会学历史研究领域中的运用31.试评杜尔克姆的《自杀论》在实证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一,名词解释1. 初级群体(库利)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

外国社会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外国社会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秩序,整合的纽带:家庭、语言、分工和宗教2、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主要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4、形式社会学: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社会交往的模式”。

5、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的建构,既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

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因此是一种理念,它代表的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于之近似,不会同其完全一致。

是一种乌托邦。

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也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6、个人魅力型统治: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出色的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

7、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

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

8、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9、有机团结:它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

10、模式变量: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他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

11、功能分析范式AGIL: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

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

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

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

12、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蒸气不断推泄出去,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敌对情绪不断排泄出去,或有敌意的参与者退出来而不至于使群体解体,也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点

选择,辨析,案例分析,简答西方社会学理论一.概念辨析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涂尔干指出,社会经历了两种最基本的团结形式:机械团结:是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和群体联系的纽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它存在于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实质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说,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社会动力学纵观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可见,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的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的。

“动力学从属静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失范型自杀与宿命型自杀失范型自杀是由于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宿命型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规章过多(社会控制过重)导致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利己型自杀是对个体地位和价值过分强调,在社会现实中又难以兑现的条件下发生的,或者说是受个人主义支配而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价值的极端表现利他型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

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即牺牲个人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共同原则或共同利益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价值中立: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名词解释:实证主义(孔德):基本信念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根本区别,应当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科学。

基本原则:(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假设;(2)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3)知识论都经验主义原则;(4)“价值中立”的要求;(5)社会科学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都过程与结束它的自发性与破坏性。

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

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理论,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哥哥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

社会动力学(孔德):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的基本内容。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孔德):孔德认为,他通过研究人类的智力在各个方面和各个时代的发展,发现了一条人类智力必须遵循都根本规律,它是建立在我们的机体发展和历史经验事实所提供的充分根据的稳固基础之上的。

这个规律是: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的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的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他的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3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3

12. 社会行动类型(韦伯)韦伯从理想类型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进行了区分。

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以下四种:①目的合理的行动。

这种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以最为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②价值合理的行动。

他表现为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无论这种价值是表现在伦理上、美学上、宗教上还是表现在其他方面。

这种行动并不考虑有无现实的成效。

③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即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而引起的行动。

④传统的行动。

即通过习惯而进行的行动。

按照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定义,上述后两种行动(传统的行动和情感的行动)严格说来,都不属于社会行动,因为在他们中间并不包含行动者明确的主观意义。

因此,从合理性这个角度看,传统的行动和情感的行动都不属于合理的行动,只有价值合理的和目的合理的行动才属于合理的行动,也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动。

不过,从韦伯理想类型的方法论来看,传统的和情感的行动,它可以被看作是“理想类型”中的“合理”行动的“偏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获得其自身意义。

而且,它们虽然总的来说表现为“不合理性”,但其中也往往包含着过渡到价值合理的或目的合理的行动的因素。

韦伯还具体分析说明了以上几种行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细微区别。

他先谈到情感的行动和价值合理的行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韦伯看来,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无论对于前者还是后者,行动的意义不在于达到某种具体的目标或获得某种实际的效果,而主要在于行动过程之本身。

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与,情感的行动并不表现为坚定的、始终如一的为实现或接近某种最高价值而努力,而往往表现为意识的、冲动性的情绪发泄。

相反,价值合理的行动则强调行动的绝对立场和最高价值,并坚定不移的、有计划的把达到这种价值公设作为行动的取向。

关于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纯价值合理的行动,他并不考虑通过行动来实现可以预见的结果,而仅仅处于对义务、尊严、美、宗教谕令、虔诚等等的信仰。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整理总结(名词解释3个简答题2个案例分析题1个)理论的一般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提示方法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重视证据,过分物化人与社会,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指导实践的一般哲学立场,而非实践取向。

/激进主义——注重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寻求社会变迁。

/社会建构主义——十分复杂且没有统一的严格定论。

精神分析的概念: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性本能、潜意识。

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1个观点—人是具有潜意识的2个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3个我—自我、本我、超我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10个防御机制—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推行、压制、升华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卡伦·霍妮、哈特曼、克莱因、科赫特、拉康理解两个重要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动力观——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

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

本我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它不会随着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自我是本我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我的欲望以及超越我与外界的要求。

超我由自我发展得来,包括意识与前意识,也包括潜意识。

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两方面。

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

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以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美的,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反之。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如下。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方面考察自我的发展,把对社会的重视引入了当代精神分析理论。

基本观点: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面临着要在自我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保持平衡的问题。

如果解决了矛盾,就可以前行,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获得好的自我控制感,反正则会停滞在这一阶段。

《西方社会学理论》样题及答案(2)

《西方社会学理论》样题及答案(2)
根据上述主要观点和考生叙述情况可酌情给分。
3、试比较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答:
不同点:
1、两人在研究方向上是不同的。孔德注重的是人类精神发展史,其立论的
基础是唯心主义,斯宾塞则注重的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变化。(2 分)
2、在社会与个人关系上。孔德主张社会优先于个人,而斯宾塞主张个人优
先于社会。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
专 业: 社会学
年级/班级: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
2004 级








总分 阅 卷 人 签 名
------------------------------------------------------------------------------------------------------(本试卷为开卷/闭卷考试)
2.理想类型
答:理想类型是韦伯在进行社会学研究时主观构建的一种分析工具,它不是 基于对所有事实的经验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生活的“理想”而提出来的,而是 一种关于被研究对象的特定方面的纯逻辑类型。(3 分)可以说,“理想类型”是 韦伯基于价值中立的追求而分析经验社会现象的社会学解释模型。(2 分)
3、价值合理性行动
只要考生大体回答了上述核心观点均可酌情给分。
四、论述题 (15 分)
试比较帕森斯与默顿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的异同。
答:
制卷:文军(社会学系)
帕森斯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并在其以后的 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做出了很大努力,成为结构功能 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和主流社会学的代表与典范。 ( 3 分)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一)理论来源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西方社会学理论 (现代)

西方社会学理论 (现代)

概论一、社会学理论概述1、古典社会学时间:自社会学的创立到20世纪初期主要内容:各种经典取向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形成时期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马克思2、现代西方社会学时间:20世纪初期到70年代末主要内容:帕森斯时代(综合)和反帕森斯理论的形成(重新分裂)理论流派:社会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3、当代西方社会学时间:20世纪中后期迄今研究内容:(1)新综合理论(2)围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形成的理论理论流派:(1)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等(2)福柯、吉登斯、鲍曼、贝克等人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观点(三)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背景1、理论意识将得到强化。

2、学科基础将更加宽厚,社会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僵硬界限将被打破。

3、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向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思想主题:对现代性的反思与重构。

5、方法论取向:超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二元对立。

第二章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一、学术背景及其研究思路1、兴起︰新理论运动的出现(1)二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帕森斯时代(2)60年代中后期起:反帕森斯时代微观社会学理论:抨击帕森斯理论侧重对社会结构分析的方面,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要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宏观社会学理论(冲突理论):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强制和变迁,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权力等物质结构。

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起社会学界的兴趣,各种理论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合的种种尝试。

此即亚历山大所认为的“新的理论运动”。

2、新功能主义的特点(1)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

(2)对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流派持开放态度,力图在继承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打破了帕森斯曾为社会学划定的只研究社会系统问题的界限,力图在功能主义框架内解决文化与社会及人格系统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

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

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2、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3、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

它是一种深入研究的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想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5、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6、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7、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8、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对神的敬畏与信仰。

宗教有负功能,也是正功能。

宗教正向功能有:①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②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③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9、文化融合: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融合。

10、文化冲突: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1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的社会过程。

12、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13、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之间为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14、合作: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15、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一)名词解释(数字代表出题的次数)1、社会(2):2、“白领阶层”: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相对,亦称“白领工人”。

一般指企业中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中上层被雇佣人员。

他们工作条件较好,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时穿着整齐、衣领洁白,故称。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日益现代化的情况下,白领阶层的比例有提高的趋势。

西方社会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管理阶层和知识阶层的代称。

白领阶层是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中坚和极具实力的群体。

公司职员和企业职员、事业单位职员、机关职员以及公务员等均属此列。

与“白领阶层”相对的是从事较多体力劳动的工人——“蓝领阶层”,现在这些说法,成了现代社会人人皆知的流行术语。

中产阶层是一群相对富有,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生活,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且为全社会收入中等水平的群体。

3、社会结构4、模式变项:(帕森斯)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社会行动依其主观取向的一般性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即所谓行动的模式;其二,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观取向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因环境或条件的不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主观取向是变化的因素——变量。

可是,一旦直接面对各种变量因素,立即出现的问题就是难以分理的具体性或复杂性。

于是,帕森斯又从具体上升到一般,在他提出的“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概念框架中分析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

5、功能替代:(默顿)又称功能抉择,即发现和促进新的社会功能,以顶替或抵消失调了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有利于社会行动、社会群体和社货币组织的功能平衡。

6、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7、社会资本:(布迪厄)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主义(孔德):基本信念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根本区别,应当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科学。

基本原则:(1)本体论得自然主义假设;(2)方法论得自然主义假设;(3)知识论都经验主义原则;(4)“价值中立”得要求;(5)社会科学就是社会工程得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都过程与结束它得自发性与破坏性。

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就是实践取向得。

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得理论,在于考察社会行动与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得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得哥哥部分之间得平衡与与谐.在孔德瞧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得平衡与与谐得关系,就是社会正常运转得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得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

社会动力学(孔德):关于人类自然进步得一般理论,主要就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得理论解释社会历史得进步。

智力发展三阶段得理论就是孔德社会动力得基本内容。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孔德):孔德认为,她通过研究人类得智力在各个方面与各个时代得发展,发现了一条人类智力必须遵循都根本规律,它就是建立在我们得机体发展与历史经验事实所提供得充分根据得稳固基础之上得。

这个规律就是:我们得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得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三个不同得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由于孔德认为智力就是社会发展得动力与基础,因此社会发展得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得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得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得形而上学阶段,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得科学阶段。

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得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得有机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得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她得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一个社会或社会有机体得所有元素,它们具有维护有机体得稳定与团结得功能.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俄国社会学家P·von 利林费尔德、德国社会学家A·舍弗勒等。

一般社会学(齐美尔):齐美尔社会学得知识体系就是由三级结构构成得: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与哲学社会学。

形式社会学(齐美尔):齐美尔认为,人们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得相互作用、联系与行为,其中存在基本上类似得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得形式",而这些形式就就是社会学研究得内容,这就就是齐美尔率先提出得形式社会学. 3、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韦伯)价值相关性就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与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得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得主观目得性.在通常情况下,研究者根据其所在社会中人们所持有得一般文化价值,选择经验中得某一部分题材作为自己得研究对象.因而特定时代得价值目标对社会科学家得研究对象得选择与探索具有决定性得影响。

价值中立性就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得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得、中立得态度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保证研究得客观性与科学性。

此外,价值中立性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得研究机构得区分。

4、科层制(韦伯)科层制就是法理型统治得一种特殊得表现形式,确切得说,就是其中一种最典型、最纯粹得表现形式.首先,韦伯对科层制管理机构得构成作了如下说明,她指出管理班子在最纯粹得类型中就是由这样一些官员组成得: ⎺她们人格上就是自由得,并且仅仅服从、履行实际公务职责;α组成牢固得职务等级;β具有严格得职务权限;χ根据合同,从而原则上就是以自由选择为基础,并按照专业熟练程度进行职务聘任,严格说来,应当就是通过考试来确定,并以文凭来鉴定其专业熟练程度;δ具有以货币形式付给得固定薪金,多数人有退休保障金,薪金得多少按等级职位、责任大小以及“身份尊卑"得原则分档划开;ε把自己得工作视为惟一得或主要得职业;φ按照工龄长短、成绩大小或同时依据这两方面得条件,而不就是按照上司得印象来决定一个人得升迁;γ管理者并不因其所履行得职务而具有任何特权,她们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η服从严格而统一得工作纪律与监督.韦伯指出,纯粹科层制得、文牍式得管理,在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与可信性上,以及在对一切对象得可计算性上,都可以达到技术上完善得程度。

也就就是说,科层制得管理按客观标准来瞧,在功能方面就是严格合理得,它作为客观得服务机构与管理机构,排除了一切人格化得因素,不带有任何个性化色彩,而仅仅奉行法律程序与公务原则。

在韦伯瞧来,科层制就是一种只追求技术效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干扰得组织管理形式。

韦伯指出,在科层制内部,奉行得完全就是形式合理得原则,即技术与效益得原则,严格排除任何技术以外得目得与价值。

但这不就是说,这种纯粹技术统治不为其她得某种利益与目得服务,实际上,高效率得行政管理总就是服务于一定利益与目得得.任何现代国家得管理形式都必然与不可避免得就是科层制,这一点就是韦伯一再坚持与强调得。

在她瞧来,科层制推动了资本主义得发展,同时,要想使科层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进一步发挥功能,又有赖于整个社会得全面科层化。

8、方法论个人主义(韦伯)在韦伯瞧来,社会学研究人得行动,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赋予它一定得“意义”。

行动之所以就是有意义得,就是因为某个或若干个行动者将其主观意义与其行动联系起来,不论这种行动表现为对某件事情得放弃或就是对某件事情得忍受.韦伯还强调,这里所说得“意义"并非就是指“客观上正确得”、或从形而上学意义上讲就是“真实得”那种意思,而就是指行动者主观得认为即社会学上得意义。

在韦伯瞧来,社会行动之所以就是可理解得,就是因为个人赋予其行动得主观意义就是可以理解得。

12、社会行动类型(韦伯)韦伯从理想类型得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进行了区分.她将社会行动分为以下四种:⎺目得合理得行动。

这种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她人行为得期待作为达到目得得手段,并以最为有效得途径达到目得与取得成效。

α价值合理得行动。

她表现为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得绝对价值所持得自觉信仰,无论这种价值就是表现在伦理上、美学上、宗教上还就是表现在其她方面。

这种行动并不考虑有无现实得成效。

β情感得或情绪得行动.即由于现实得感情冲动与感情状态而引起得行动。

χ传统得行动。

即通过习惯而进行得行动.总之,在韦伯瞧来,现实中得社会行动就是极为复杂得,很少只表现为某种单一得形式,而往往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得混合。

所以说,现实中得行动只就是近似得与上述四种纯粹类型相符.她同时指出,任何分类法都不能穷尽现实中得社会行动。

25、利己型自杀与利她型自杀(杜尔克姆)杜尔克姆对自杀现象作类型划分时,采用了溯源学得分类方法,对自杀现象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

利己型自杀:通过对不同宗教教派在自杀率上明显差异得分析,杜尔克姆提出她得理论假设:群体整合程度不足就是导致利己型自杀率上升得条件.整合性强得社会群体通过共同得规范与强有力得权威控制着成员得四项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

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得保护与支持。

因此群体得整合就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得社会因素。

相反,个人主义得兴起增强了个人得独立性,消弱了群体对个人得约束与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得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得相互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得挫折或不行被瞧作与她人无关得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得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得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利她型自杀:利她型自杀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就是义务性自杀。

这类自杀并非出于自愿,也不就是个人享有得权利,而就是群体强加给个人得义务。

第二种表现就是负疚性自杀。

如果群体对成员抱有很高期望,同时成员对群体怀有强烈得归属感,那么,在成员辜负了群体期望时,就会感到强烈得耻辱与自我价值得丧失,从而选择自杀向群体谢罪。

义务性自杀与负疚性自杀并不意味着个人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或处于某种有利状态,而就是表明个人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意志,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它们绝不就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得反映,而就是一种忘我精神或利她主义得表现形式。

利她型自杀得原因就是社会过度整合。

28、失范(杜尔克姆)由于分工得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得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系人们之间得联系,不能有效得控制人们得欲望与行为得状态,称为“失范状态”。

应当强调得就是,失范状态主要就是指社会联系丧失了必要规范调节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性质,而不就是指个体层次得某种心理状态。

29、社会事实(杜尔克姆)杜尔克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得种种现象称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

在她瞧来,正就是这些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构成了社会。

因此,杜尔克姆把这些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得独特研究对象.她认为“社会事实就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得固定或不固定得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得、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得任何行为方式。

”这就就是说,社会事实就是这样得一种独立存在,尽管它们常常分布在个体身上或采取个体得形式但决不能把它们等同于纯粹得个体事实。

对杜尔克姆来说,一种思想与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得个人身上,不能算作就是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得共同思想与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得性质。

社会事实与纯粹个体事实得区别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社会事实得外在性。

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身内得生理得与心理得现象.α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体身外,而且对个体施加各种形式得影响,如引导、赞赏、规劝、非难、禁止等。

“某种类型得思想或行为,不仅存在于个人身外施于个人,而且它们有一种强大得力量,不稳个人就是否服从,而用一种强迫及压制使个人服从。

"而如果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成功得将相关得社会事实内化成为自己得主观意愿,那么她很可能感觉不到这种强制作用,但这不意味着强制作用得小时。

一旦人们试图某些社会事实加以地址,表现出不服从,这种强制力量就立即以正式得或非正式得方式显示出来,证明自己得存在。

β社会事实得普遍性。

社会事实就是全社会成员共有得特征,而不就是个别人得特征。

一类现象就是不就是社会事实,在某种成都上可以通过考察这一现象在社会中得扩散程度加以确定。

这里有必要对普遍性与共通性加以区别。

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有得某种特征或行为方式,如果不就是由于各个人彼此结合而产生得,则不具有超越个体形式得独立性。

这类所有个体具有得共同得特征可以称为共通性,它们不属于社会事实.只有那些建立在社会生活整体基础上,由社会整体所塑造与形成得一种特殊力量,使人们不得不产生同样得思想与行动,才可以被称为社会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