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和国共合作

合集下载

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

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

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国共合作的宣言介绍国共合作宣言,原名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周恩来在7月15日中国国民党蒋介石进行第二次会晤的时候,周恩来向蒋介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主张,并且提出了国共合作的说法。

可以说国共合作宣言是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共合作宣言中的主要内容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形势问题的看法,同时也是对于抗日战争的坚定决心,表露着万众一心,一致对外的美好愿望。

国共合作宣言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原本是由中国共产党一方提出的,可以说是对于国共合作的相关事宜而进行的一次必要的宣言,其中的主要的条款和内容都是非常的具有爱国情怀的。

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了发动全民族抗战的主张,并且对于我国的战争形势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看法,同时在国共合作宣言中也提出了对于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建设主张,可以说国共合作宣言的内容是短小精悍的,有着非常严谨的治国色彩。

国共合作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的战争形势的精准看待,呼吁全民族一直对外抗战的重要的主张,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有一个很好的说明和分析。

在民族危亡时刻,国共合作宣言应运而生,可以说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在战争中的不二之举。

国共合作的战役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合作,并且在每场合作中,都有着十分紧密的战队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有一场战役是十分著名的,并且也是国共合作的重大成果,那边是著名的北伐战争。

而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候,则是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了,可以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成果,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是平型关战役,并且平型关战役是中国八路军第一次参与抗日战争,可以说这场战役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共合作的战役主要是北伐战争和太原会战,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中,北伐战争可以说是国共合作取得的辉煌成果,在北伐战争中国共合作进行了汀泗桥战役。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着手枪的手,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着手枪的手,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
练习4 解放战争时期, 练习4 解放战争时期,报刊上的文章有人用了下列标 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 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 1947 况的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宜将剩勇追穷寇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战无不胜刘伯承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收拾金瓯一片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 解析 B项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有关。 项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有关。 ( B )
战略反攻的方向为何选择中原地区? 理解升华 战略反攻的方向为何选择中原地区? (1)由于国民党兵力主要集结在陕北和山东搞重点进 攻,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相对空虚。(2)中原地区战略 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相对空虚。(2 。( 地位十分重要,可以威胁国民党中心城市南京和武汉。 地位十分重要,可以威胁国民党中心城市南京和武汉。 (3)中原地区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和对周边的辐射。 中原地区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和对周边的辐射。 ①辽沈战役:解放 东北 全境。 全境。 辽沈战役: (4) ②淮海战役:以徐州 为中心展开,先后歼灭黄百韬 淮海战役: 为中心展开, 战 和杜聿明集团军。 和杜聿明集团军。 略 平津战役: 决 ③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 战 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 北平 和平解放。 ④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 主力 。 意义: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1945年 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而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日本侵略的严峻形势。

而国共两党在抗击民族危机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责任,这也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前提。

二、合作模式1. 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了各方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这包括与旧民主主义力量、各地方政权以及其他抗日团体的合作。

通过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效地凝聚了抗战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合力。

2. 提供军事支援国共两党通过派出人员参加军事行动、组建军队以及提供物资等方式,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援。

例如,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共同组成了中国军队的主力。

双方合作配合,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3. 政治协商国共两党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就国家前途、抗战方针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统一。

例如,召开了重要的南京政治协商会议,就国共合作和共同抗战达成了重要共识。

这种政治协商为国共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三、合作的影响1. 构建了强大的抗战力量国共合作使得中国抗日战争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指挥体系,形成了庞大的民族统一战线,有效地凝聚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力量,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促进了国共关系的改善国共合作使得两党之间的互信逐渐增强,通过共同的斗争,国共两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形成了民族精神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成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中国人民以及各界人士共同抗击侵略者,形成了众志成城、团结抗战的强大力量,培育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抗战中的国共合作

抗战中的国共合作

历史报告抗战中的国共合作目录一、前言 (3)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4)三、历史时期的西安事变 (5)四、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 (6)五、后国共合作时期 (8)六、结语 (9)七、附件:调查问卷分析 (10)一、前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中国东北;1932年1月,日军进犯上海;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史称“华北事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地侵犯与破坏。

举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热潮:东北人民抗日,“一二九运动”……国民党,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政党,虽然信仰、政治主张、阶级属性大不相同,但联合抗日、拯救民族已成历史必然,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感受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二、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首先,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

华北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战略基地的野心。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此时此刻任何的问题包括两党矛盾都应该搁置一边,共同抗日已是历史必然。

其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转变,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使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最后,日军华北事变后势力范围深入中国内地,严重威胁英美在华利益,形成了英美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的局面。

西安事变后,英美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支持国共合作。

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而国共两党在这场战争中的合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个政党之间的合作,更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体现。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面对共同敌人时,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

因此,两党在抗战初期便达成了合作共识,共同抵制日本的侵略行径。

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两党高层之间的合作,更是两党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合作。

无论是在军事行动上,还是在政治斗争上,两党都紧密合作,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在军事行动上,国共两党相互协作,共同组建了抗日军队。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抗日军,中国国民党也组建了国民革命军。

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互相支援,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蒋介石等领导人通过密切合作,确保了军队的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这种军事上的合作为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斗争上,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识,共同推动了国家的抗战进程。

两党在政治上相互谅解,尊重彼此的利益和立场,共同制定了抗战的政策和战略。

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中国国民党的抗战政权,同时也在解放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础。

两党通过政治斗争的合作,使中国人民在团结一致的力量下,成功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合作,国共两党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两党共同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的经济,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两党也共同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环境。

然而,国共两党的合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双方在一些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上存在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党的合作。

但是,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妥协,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两党的合作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结果。

国共的两次合作

国共的两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共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共产党的让步,在三年国共合作中,共产党没有军队,没有领导权)。

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破裂: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形势促使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一、问题点拨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不是正式形成,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

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是一面旗帜,起一个引领、带头作用。

3.“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的区别党内合作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所以叫党内合作。

而党外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二、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摘自2013年江苏高考T22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战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经过、意义和特点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中国抗日战争部分知识点整理

中国抗日战争部分知识点整理

伟大的抗日战争【基本线索】一对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促成两党的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两条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37、7-38、10)、战略相持(38、10-44)、战略反攻(局部反攻与大反攻,44-45、8)。

三种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傀儡政权(伪满、伪汪)、抗日民主政权四条线索:日侵华、国民党抗日及态度演变、中共抗日、抗战时期国共关系四个区域:国统区、解放区(抗日根据地)、沦陷区、游击区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必然性)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亚太(大陆政策、《田中奏折》既定国策,蓄谋已久)2、直接原因:摆脱危机3、客观时机:国共内战;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二、日本侵华战争的经过和罪行1.日本局部侵华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不允许张学良20万关东军抵抗,而是对中共进行全力围剿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抵抗政策不得人心,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 1933年4月蒋介石对第四次围剿红军的军官训话首次提出。

#日本为何要首先侵略东北?#1)霸占东北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既定计划,早在甲午战争就觊觎东北;2)东北地理位置重要;3)东北物产丰富;2.日本全面侵华3.日军的罪行(1)发动战争,侵占大片领土(2)南京大屠杀1937.12(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活体试验(七三一部队)细菌战、化学战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溥仪·伪满洲国(1932)——汪精卫·南京伪国民政府(1940)经济掠夺(以战养战)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志)三、中国军民的抗战1.局部抗战: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抗日第一阶段:1931—1937年)背景:①九一八后,日本侵华不断加剧②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全国各界自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①自发性、形式多样②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2,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国抗日第二阶段:1937—1945年)【抗日战争的发展形势(三个阶段、持久战)】(一)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1]国民党正面战场(1)淞沪会战(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3)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4)广州、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中共敌后战场(1)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2)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3)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二)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1]中共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年);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壮大;各种游击战[2]国民党正面战场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1940年)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是指中共和国民党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共同进行抗战,共同抵御外敌侵略的历史事件。

在这段时期,国共两党联合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为日本侵略者的战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国共合作不仅表明了两党的政治智慧,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精神,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其一,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

在此之前,中共与国民党存在着严重的内战状态,两党长期处于对抗状态。

然而,外来侵略使得中共和国民党都认识到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只有合作才能够有效对抗侵略者。

通过国共合作,两党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这种抵抗意识成为了后来中国民众面对艰难困苦的强烈拼搏的基础。

其二,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形成了有效对敌的战略战术。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建立了统一战线,成立了抗战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简称抗统),并在抗统的指导下筹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和政权机构。

通过合作,两党统合了各自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力量,形成了有效对敌的战略战术。

这一合作对于筹备、组织抗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抗战局面打下了基础。

其三,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声威和影响力。

通过国共合作,中共积极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扩大,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的各个阶段,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共的先进作风、坚定立场以及领导力在抗战中得到了广泛认可,进一步巩固了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在于加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认同,为以后其他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段时期的合作不仅是中共与国民党迈向和平、独立、统一的重要步骤,更是一次顽强、英勇、智慧的全民族抗战,有力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重要历程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抵御和反击了侵略者。

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合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共双方紧密团结在一起,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双方的合作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27年成立,而国共合作则起源于1923年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协定”。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对于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共同目标。

国共合作形成了统一战线的局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抗日战争初期的合作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淞沪会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共同参与了这场战斗。

两支军队在作战中密切配合,共同抵御日军侵略。

同时,在政治层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保持了基本的政治合作,共同制定了对日作战的策略。

三、战略配合与地方武装合作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广泛而紧密的战略配合。

双方共同组建了联合指挥机构,合作指挥抗战行动。

在地方武装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加强了地方抗日武装的统一领导,共同组建了抗日游击队,实施游击战争,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四、建立抗日根据地与兵力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一系列抗日根据地。

这些根据地成为抗日斗争的有效阵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此外,国共合作还实施了兵力支援,通过共同的动员组织和资源调配,支援前线、培训壮大中国人民解放军。

五、军事战略调整与延安整风运动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以游击战争形式展开抗日斗争。

然而,随着战局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渐实行正规化的军事战略。

而国共合作也在战略层面进行了调整,共同研究制定新的战略方针。

同时,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也对军队的士气和纪律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合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合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合作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了尾声,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艰辛和牺牲的历史,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国共两党的合作。

本文将从背景、合作形势、合作模式和合作成果等方面探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合作。

一、背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爆发是基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残暴侵略和压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圈地行动越演越烈,到1937年发生的卢沟桥事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为国共两党合作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和共同的目标。

二、合作形势国共两党合作的形势起初并不顺利。

在两党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念和分歧。

但是面对共同的敌人,国共两党逐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建立合作关系。

然而,在合作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治的不同,两党之间还存在矛盾和摩擦。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两党逐渐加强了协商和合作,为接下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合作模式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即统一战线。

这个战线包括了所有愿意参与抗战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了这个统一战线,将国共合作扩大到了全民族范围。

民族团结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力量,这种合作模式在历史上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四、合作成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他们通过团结全国人民,壮大军队,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

在长征过程中,两党也加强了军事合作,保护了党的核心力量,为日后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1941年的皖南事变,展示了两党合作军事行动的成功,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里程碑。

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共同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国共合作不仅结束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也为中国近代史获得了崭新的面貌。

综上所述,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共两次合作的作用

国共两次合作的作用

国共两次合作的作用
国共两次合作的主要作用如下:
1. 共同抗日:国共两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达成共同抗日的共识,共同组织军队进行抗日战争,共同推进全民族抗战,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抗战能力。

2. 加速国家现代化:国共合作时期,两共同制定了现代化的发展计划,以建设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为目标,推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

3. 实现政治平衡:国共两通过合作形成了政治平衡,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缩小社会分裂的矛盾,推进国家的发展进程。

4. 补充优势:国共两选手多、资源丰富,具有各自的优势,两合作可以在许多领域互补。

比如,在经济建设、军事战争和文化传统方面,国共两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促进民族团结:在国共两的合作中,两通过深入合作,相互了解、相互建设,建立了民族团结的关系,携手共进,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全民抗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抗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抗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然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全球震惊,由此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而在中国,这场战争已经打了四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牺牲,国土被日本侵略了三分之一。

此刻,全国人民需要的不是叹息和哀怨,而是要高举起反抗的旗帜,拉起全民抗战的大旗,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

一、全民抗战——动员民心壮胆全民抗战,是指全民动员参加战争的总体行动。

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是一场遭受了最惨痛损失的战争之一。

然而,较之初期的国共与军民的不和,中国人民的纷争及土地出让等问题,全民抗战使民众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上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鼓舞起自己的士气,形成了抗战的浩瀚气势。

支援战争也成为无数人的使命,这使得全国上下都对战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地参与到战争中来。

全民抗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各地人才济济,物资充足,实在是一个值得具体实践的方案。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万众一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及其它各派爱国民主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的一种大联合。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历史任务,也是党的历史大业。

由于国共之间的矛盾从根源上不同,抗战初期两党合作也仅仅围绕着政治问题合作,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经过党和各派领袖们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国的联合作战,缺乏前沿可兵击地的基地,各部分兵力分散,花费大量精力去挨抵日军的决战,但各军队的兵器训练程度有限、士气低落等问题也开始瓦解了军力。

因此,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至关重要。

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团结抗战的统一行动之一,也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之一。

对于民族的独立与利益,区分两党的社会制度,这一观点早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更是我们的革命要求。

三、历史启示——爱国统一是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的根本力量回首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爱国统一是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的根本力量。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对比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对比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和对比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大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共产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而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准备建立统一战线。

2、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

产生原因:外因: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发展.内因: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后停止了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作用和历史意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于同年8月和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在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十二万五千余次对敌作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近代中国历经多次战争,其中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共同为中国的抗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战争背景、国共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合作所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战争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当时日本侵略者为了扩大其在亚洲地区的霸权,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而中国当时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国民政府在国内受到各方势力的制约,迫切需要国共两党的合作来对抗日本侵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共两党以抗日救亡为共同目标,展开了合作。

二、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国共合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统一战线,凝聚了全国各个阶层的力量,形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合力。

其次,国共合作使两党能够共同制定抗战方针和军事战略,提高了抗日战争的组织和指挥效能。

最后,国共两党的合作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国家的和平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国共两党的合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通过国共两党共同的抵抗,使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效遏制了日本侵略的势头。

其次,国共两党通过发展地方武装和游击战争,保持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使其在长期的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合作也推动了中国抗战的国际援助,得到了苏联等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四、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这段历史表明了国共两党在国家危机时刻能够超越矛盾,团结合作,为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同时,这段历史也为今后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事件。

两党合作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战斗力量,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够战胜外敌,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段合作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一、合作的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中国国民党则成立于1912年。

在抗日战争之前的历史时期,两党之间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但在日本侵略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双方开始认识到抗击共同敌人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合作关系。

首先,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使得两党都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对抗日本侵略者。

其次,两党在长期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力量,这促使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共同抵抗外敌。

二、合作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双方达成了共同的抗日战略。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抗击日本侵略者,而中国国民党则提出了全民抗战的口号。

双方在战略目标上一致,共同组织人民抵抗日本侵略。

其次,两党在军事上的合作密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新四军积极配合,共同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

双方通过加强沟通,协商军事行动,有效地提高了作战效率。

再次,两党在组织上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国共合作政府的组建,推动并参与了国共合作军事委员会的建立。

两党通过共同组织、共同训练和共同指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合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合作的形成提高了中国的抵抗力。

两党的合作使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形成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态势,壮大了中国抵抗的力量。

其次,合作推动了中国抗日力量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既缓解了过去的矛盾,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这种合作的统一力量为中国日后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基础。

最后,合作对于中国现代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民族抗战: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

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

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顽强。

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抗日战争时候民族的团结和觉醒是空前的。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

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例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一切炎黄子孙,不分阶级、党派、民族、地区,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幼,一齐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

作为人民群众的主体的工人农民,流血流汗,为抗战付出了最大的牺牲。

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国民政府征募壮丁达1335万余人,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人;解放区战场的近百万主力军和220余万民兵,是以农民为主体。

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统一战线,为抗日奔走呼号,在文化教育、宣传鼓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民族资产阶级也表现出巨大的爱国热忱,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的资本家,为避免资敌,将工厂企业大举迁往内地的大后方,支持了国家的战时经济。

56个民族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抗战,成千上万支各民族的游击队、自卫队在和敌人作战,数不胜数的担架队、救护队、运输队等,在日以继夜地辛勤奔忙,形成各民族人民支持战争的滚滚洪流。

各地方实力派也能抛弃相互的前嫌,从民族大义出发,同舟共济,积极出兵、出粮,如,四川省派出了100余个师参战,1941~1945年出粮达8443万市石。

其他如云南、广州等各省军队,都在抗战或作出了贡献。

在海外的1000余万华侨,也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世界各地的华侨组织了大量爱国团体,著名的如陈嘉庚的“南侨总会”,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和募捐运动,派人回国参战。

1937年~1942年,华侨认购的救国公债达11亿元之巨;仅1939年,全国战费(不含敌后战场)为18亿元,当年华侨捐款及侨汇即达13亿元。

在抗战头3年里,海外华侨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1939年初,仅菲律宾就输送了16名飞行员回国参战。

抗战期间先后加入东江地区抗日游击队的华侨及港澳同胞在1000人以上。

印尼归国华侨李林,参加八路军后任120师第6支队骑兵营教导员,在作战中英勇牺牲,被誉为女英雄。

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担任正面的正规战,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担任敌后的游击战, 这种统一战线内的分工, 既符合全国抗战军事战略上的需要, 又符合国共两党和两军的自身情况。

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 控制全国资源, 拥有余万人的正规军, 且装备水平远远高于我军, 理所当然地担负正面战场的正规战而我军数量少、装备差, 但素质高, 善于做群众工作, 善于
游击战和运动战, 独立作战和生存能力强, 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 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

两个战场的形成是统一战线在军事战略布局上最为成功的体现, 是既统一又独立, 既联合又斗争的原则的体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使敌后战场得以巩固、扩大, 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成为战胜敌人的决定性战场。

例子:中国共产党倡导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5年8月1日即发表《八一宣言》,郑重宣布:“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红军的行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从1936年初开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多次举行国共合作的谈判,到1937年9月23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了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同意将红军和南方八省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敌后,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

在敌后战场,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黄土岭伏击战等一系列辉煌的战绩,特别是到抗战后期,建立了19块大的抗日根据地,将日本侵略军压缩在铁路线、大城市狭窄的点、线区域,使其濒临失败的边缘,为抗日军民的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而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则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赴缅远征作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节节抵抗,沉重地打击了日寇,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二次赴缅作战、芷江会战等若干著名的胜利,并在1943年下半年起逐步夺取了抗日战场上的制空权,同样为抗日战场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由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存在,中国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紧密配合,将士团结协作,浴血奋战,陷敌于进退唯谷的境地,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的迷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