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
1.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文化存在方式,有神话与传说两种形式。
2.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它包括:
(1)黄帝——《云门》(或称《云门大卷》)
(2)尧——《大咸》(或称《咸池》)
(3)舜——《箫韶》(或称《九韶》、《大磬》、《九辩》、《九歌》)
(4)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5)商代——《大濩》(歌颂商汤伐僳的功绩)
(6)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3.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少数民族乐舞和歌曲。
4.《诗经》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5.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这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乐器具体分类见P30-31)6.半音关系在商代已出现,到了周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半音结构的十二律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
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律。其余大吕等六律称六吕是为阴律。
7.简论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历史意义
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我国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对我国研究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共64枚,分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下两层是甬钟,共45件,也分三组。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
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编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各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
地的音乐文化交流的时期情况,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
(3)每个甬钟可发两音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
(4)上层钮钟的律制近似三分损益律,中层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从编钟制作、乐理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中得到直接的解答
和启发。
8.乐律学领域则出现了计算精密的京房六十律。
9.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
10、鼓吹乐:西汉初年出现的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唱歌的器乐合奏形式。
11、相和歌是汉代的一种民间歌曲,它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最初产生于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称为“徒歌”。以后徒歌有发展称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叫做“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称为相和歌。
12、相和歌所用的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三种,称为“相和三调”。后来相和歌演变为清商乐,相和三调也随之改称为“清商三调”。
13、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一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了角,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百戏在汉代得到高度的发展。
14、简述汉代琴曲的音乐内容
从现存的琴曲看,有两个特点:其一,具有情节性。在一些琴曲中已具有一定的任务和故事情节。如《摄政刺韩王曲》;其二,在演奏形式上,琴的演奏开始与歌唱相结合。现存两汉琴曲名称中《梁甫吟》、《饮马长城窟》、《箜篌引》等均为相和歌词。
15、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16、试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此书讨论了音乐各反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的本质特征:《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对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之中的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4)关于对音乐美感认识,《乐记》有较深层次的论述。他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做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7、简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秦汉以来,随着张骞通西域而造成的“丝路热”促成了西域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一条“丝路”把东方文明带向西方文明,西方的艺术家们也远来长安,将西方文化拨入东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歌舞伎乐的交流与发展。如东晋时,北方出现了十几个封建政权。大批中亚、西亚和印度人,包括乐舞艺人陆续进入中国。
(2)乐器、乐曲的交流与发展: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得《摩诃兜勒》一曲,带回长安。
同时,汉以来乐器交流渐多。
(3)此外,区别于秦琵琶、汗琵琶的另一种梨形音响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通过印度传入中国北方。筚篥也在此前后,由西域传入内地。这些
史实构成了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发展的篇章。西域音乐文化的东渐,与
当时佛教的盛行不无关系。于此同时,中原音乐文化还经历着南北音乐文化的交
流过程。这主要是由于战乱局面而造成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由此使得北方的名
歌、鼓吹乐以及相和歌等艺术形式的南流,为南方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发展因素。
18、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佛教在宣讲教义时为使更多的百姓接受便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的讲唱本子叫“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