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大气运动专题训练 (2)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常见的热力环流。
5.影响风的几个力。
6.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绘制热力环流图,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2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鲁教版-鲁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能力1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及其应用1.(2019·某某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 )①增大②增大③减小④减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B。
大气受热过程图中,①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即④增大,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③减弱;云层中的水汽会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②增大。
2.(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选B,(2)选C。
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
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
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
2025年上海市地理等级考一轮复习考点精练 考点巩固卷5地球上的大气-含详解
考点巩固卷05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01 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建议用时:20分钟)考点02 热力环流和风(建议用时:15分钟)考点03 天气系统和等压线图的判断(建议用时:20分钟)考点04 大气环流与气候(建议用时:20分钟)考点01 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一)(2024·上海市进才中学校考)我国已经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目前,航天员已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航天服进行了多次舱外作业。
完成1-3题。
1.对中国空间站所处的大气层,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B.气流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C.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生命D.大气密度极小且高度电离2.不属于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功能的是()A.遮风挡雨B.防强辐射C.调节温度D.提供氧气3.航天员在轨生活工作期间可能()A.开展高真空、弱辐射、超高温等特殊条件下的实验B.使用健身车、拉力器等进行力量训练,缓解失重效应C.在空间站外安装避雷装置,避免恶劣的雷暴天气D.遭遇超强太阳风产生的高温,干扰太空实验的进行(二)每次雷暴天气,都会造成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大量航班延误或取消,据此完成4-6题。
3.关于低层大气中水汽说法正确的是()①海洋上空含量低于陆地上空②城市中心含量高于周围郊区③裸地上空含量低于森林上空④存在固、液、气三态的转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材料中涉及的雷暴天气现象所在大气层的厚度,在下列各地中最大的是()A.上海B.江苏C.广东D.北京6.大型飞机正常航行时所处的大气层()A.存在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B.存在对生物具有保护意义的臭氧层C.主要组成成分是氮气、氧气和水汽D.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三) (2022·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师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基础——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据图指出a 、b 、c 所代表的环流圈。
提示:a 为低纬环流圈,b 为中纬环流圈,c 为高纬环流圈。
2.补充完成字母所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
(1)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 为信风带D 为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表述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提示:①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②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连线)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 (1)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由带状断裂成块状 (2)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典型气压中心与冬夏季风(1)由图1可知,1月份(冬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M 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①M 的形成:1月份,(亚欧)大陆比海洋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亚洲)高压。
②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
③此时,东亚盛行A 西北风,南亚盛行B 东北风。
(2)由图2可知,7月份(夏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N 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①N 的形成:7月份,(亚欧)大陆比海洋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亚洲)低压。
②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
③此季节,东亚盛行C东南风,南亚盛行D西南风。
命题视角(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案例法学习[把握教考导向]一、教材这样学(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P65)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8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讲大气运动
练案[8] 第一部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讲大气运动一、选择题(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对下图中气象观测站冬季小风日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发现,气象观测站风向和风速受山谷风及地形影响大。
下图示意气象观测站及周边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判断冬季该气象站昼、夜的主导风向分别为( C )A.南风北风B.北风南风C.西风东风D.东风西风2.冬季气象观测站白天实测山谷风速较理论风速偏大,原因为( D )A.气象观测站太阳辐射强B.受地表植被影响C.白天山谷之间温差较小D.受冬季风影响[解析]第1题,观测站西侧为一个南北走向的谷地,观测站东侧为一个东西走向的山谷,开口朝西,观测站位于东西走向山谷的谷口。
白天受西侧南北走向山谷自西向东的谷风影响(南北走向山谷的谷风吹入东西走向的山谷),风从东西走向山谷的谷口吹向东侧山坡,形成谷风,风向为西风。
夜晚受东侧自高处向低处的山风影响,风从山坡吹向谷口,形成东风,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第2题,由图示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观测站所在区域冬季风为偏西风,由上题分析可知,白天谷风为西风,与冬季风风向一致,故实测风风速偏大,D正确;相比于夏季,冬季气象观测站太阳辐射较弱,A错误;冬季,白天与晚上的地表植被没有明显变化,且小区域植被对风速的影响很小,B错误;白天山谷之间温差较小,则风力应该是偏弱,风速偏小,C错误。
故选D。
(2023·辽宁期末)2022年5月31日,我国渤海海域盛行偏南风,下图是当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3.甲、乙、丙、丁四地中,气压最可能与北京相同的是( A )A.甲B.乙C.丙D.丁4.图示的最大气压差可能是( C )A.7hpa B.10hpaC.13hpa D.16hpa5.图示时刻长春的风向是( C )A.偏东风B.偏西风C.偏南风D.偏北风[解析]第3题,根据题干中“渤海海域盛行偏南风”信息,可以判断北京处在低压控制下,根据等压线分布规律,可以得出北京气压值在1 000~1 002.5 hpa之间。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大气运动二含答案
大气运动(二)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两测站位于冷、暖锋面下方时﹐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测得的风向、风速变化图。
完成1-2题。
1.有关测站上空锋面类型、锋面位置、风向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冷锋距地面1.5~2.0千米锋下西北风,锋上东南风B.冷锋距地面2.0~2.5千米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北风C.暖锋距地面2.0~2.5千米锋下西南风,锋上东北风D.暖锋距地面1.5~2.0千米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2.与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A.①B.②C.③D.④2021年5月14日20时39分,武汉市蔡甸区突发龙卷风,导致部分房屋受损、大量树木折断,多名人员伤亡。
龙卷风是一种不常见的、小尺度、突发性的天气系统,一般在强对流天气下产生,影响范围较小,但旋转速度特别快,能把地面的物品卷扬到空中,是一种比较强的灾害天气。
据此完成3-5题。
3.有利于龙卷风形成的条件有()①暖湿空气交汇提供对流条件②高空、低空不同方向的强风③降温幅度大的晴朗夜晚④地形较平坦,利于气流旋转⑤多山地,狭管强风易生成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4.下列正确反映龙卷风的形成顺序的是()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④①D.④②③①5.当龙卷风发生时,以下自救方式合理的是()A.在野外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B.行驶时,沿与龙卷风路线平行方向行进C.如在室内,躲在迎龙卷风方向墙壁处D.在野外时,应抱住大树、木桩等固定物“万年冰洞”位于山西吕梁山北坡,海拔2000多米。
泂穴开口向北,倾斜向上,呈“保龄球瓶”状。
洞内的冰最早形成于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
下图示意该冰洞剖面及景观。
据此完成6-7题。
6.该冰洞洞内、外气流交换最频繁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7.与陆地冰川相比,冰洞内的冰()A.温度更稳定B.温度更低C.形成时间更早D.厚度更大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地球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二节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
(3)热力环流原理应用。 ①若甲、乙两地表示城市和郊区,则□11 __甲__为城市。 ②甲地气流上升,多□12 _阴__雨___天气,乙地气流下沉,多□13 __晴__朗__天 气。
理解热力环流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 (1)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相对同一水 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 的增加而减小。如下图所示热力环流图中,四点 的气压高低为:D>C>A>B。 (2)气流不一定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 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气流则由低气压区流向高气 压区。
图示
[能力运用] 考向 等压线图中风向、风力的判断 (2021年重庆沙坪坝期中)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单位: 百帕),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第1~2题。
1.N地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
4.下图中箭头示意空气流动的方向和范围,能反映4月晴天洞内外
空气交换状况的是
()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溶蚀作用加强, 因此溶蚀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洞内气温明显低于洞外时。夏季洞外地表 升温快,气温高,而洞内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洞内外温差明显, 因此溶蚀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第4题,4月晴天洞内外气温受昼夜 温差影响大,白天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空气 流动的范围小,洞内气流下沉,从洞口底部流出;夜晚洞内气温高于洞 外,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空气流动的范围大;洞内气温高,气流上升, 从洞口顶部流出,外部气温低,气流下沉,从洞口底部流入,C项正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专项练习(带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专项练习(带答案)大气运动首先是垂直运动,其运动缘由是受热不均,其次是水平运动,其运动缘由是同一水平面上有气压差。
以下是查字典天文网整理的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专项练习,请考生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空中辐射与空中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 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散布,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添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添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增加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2.关于空中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空中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空中温度越高,空中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3.(2021广州模拟)如下图,该地当天的天文环境最能够出现()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表示图A.白昼多云,夜间阴沉B.大气逆辐射较强C.夜间风力较大D.昼最短夜最长(2021银川模拟)雾是近空中大气层中少量庞大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
2021年入冬以来,华北地域遭遇屡次大雾天气,有些地域的能见度甚至只要50米左右。
气候台也屡次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据此完成4~5题。
4.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分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空中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枯燥空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5.白昼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缘由之一是()A.大雾削弱了空中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动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加弱小气逆辐射读图,回答6~7题。
6.假定上图表示热力环流情势,那么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的大小关系是()A.PaTaC.Pa7.假定图示地域在北半球,实际上,c、d两地间的动摇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A.南风B.西南风C.西风D.西南风2021年8月28日至9月8日中国水上运动会在山东省日照市举行,海下风力适中,帆船项目顺利完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大气运动专题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大气运动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图能正确反应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是()【答案】 A【分析】风向老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受向右偏的地转倾向力,近地面风向最后与等压线有一夹角;高空最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据此判断 A 对。
2.图中甲为南昌邻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表示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有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许玻璃大棚.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A. 7-8 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 10-11 月,阻拦②以防备夜间温度过低C. 12-次年 1 月,增添③以提升土壤的温度D. 6-7 月,加强④以降低白日大气的温度【答案】 A【分析】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强度,应是北半球夏天,照片拍摄的时间可能是7-8月份。
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减少①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A 对。
10-11月是秋天,尼龙网不可以阻拦②地面辐射,防备夜间温度过低, B 错。
12-次年 1 月是冬天,不使用尼龙网, C 错。
可能是 6-7月,但不可以加强④,可能减弱, D 错。
热岛效应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的气温差。
以下图是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某年12 月热岛效应强度散布图(单位:℃)。
读图,回答以下以下各题。
3. 公园可能位于图中的()A. 甲B.乙C.丙D. 丁4. 因为热岛效应致使的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是()A. B. C. D.【答案】 3. C 4. D【分析】3.公园绿地、水域面积广,热岛效应最弱,中心气温最低。
依据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某年12月热岛效应强度散布图,公园可能位于图中的丙地,C对。
甲、乙两地气温高,不行能是公园散布, A、 B 错。
丁地气温较高,没有闭合等温线,不会是公园地域, D 错。
4.因为热岛效应致使的城郊间的热力环流,城市地区气温高,是上涨气流。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运动与地球上的水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高考地理—大气运动一、选择题下面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完成下面小题。
1.乙图中()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2.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答案】1.D2.A【解析】1.据图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对其进行削弱,其中太阳辐射的一少部分被吸收,A项错误;②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项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非只在夜晚起保温作用,C错误;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那部分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故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D项正确。
故选D。
2.7~8月,正值南昌市伏旱天气,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项正确;阻挡②可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但没有必要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B错。
覆盖黑色尼龙网,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利于土壤温度的提高,C错。
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那部分大气辐射,其多少较为稳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无法增强④,D错。
故选A。
地表反照率反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下图为该沙漠某月26日-28日降雪前后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巴丹吉林沙漠出现降雪最可能在()A.1月28日B.4月27日C.10月26日D.12月27日4.下列有关地表反照率的大小排序正确的是()A.雪后晴天>雪前晴天>雪天B.雪天>雪后晴天>雪前晴天C.雪后晴天>雪天>雪前晴天D.雪前晴>雪后晴天>雪天5.被稳定积雪覆盖的巴丹吉林沙漠地温会偏高一些的原因主要是()A.沙子反射地面辐射少B.积雪减少地面辐射散失C.沙子吸收太阳辐射多D.积雪吸收大气辐射较多【答案】3.D4.C5.B【解析】3.可通过三条曲线大致确定月份,当地表反照率存在,从图中曲线可知,这三天的昼长都小于12小时,为昼短夜长即北半球冬半年。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夯基固本练专题二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含答案)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夯基固本练专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2021年4月30日15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下图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题。
(1)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从发射到上升至120km高空,在此期间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A.一直递减B.一直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地酒泉对流层的厚度最接近()A.8-9kmB.12-13kmC.17-18kmD.4-5km(3)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穿过的平流层()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气流垂直运动显著C.含有臭氧层D.含有电离层2.在较大湖泊和湖岸之间常常形成以一天为周期的湖风和岸风,8月某日我国鄱阳湖地区湖风和岸风明显。
下图示意该日湖口和进贤南北方向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曲线(正距平为南风,负距平为北风)。
读图,据此完成下题。
(1)该日湖口与进贤南北风向基本相同的时刻在()A.00:00~04:00B.07:00~11:00C.12:00~18:00D.21:00~00:00(2)导致该日湖口风速距平正负值转换的主要原因是()A.天气变化B.湖陆热力性质差异C.下垫面性质的改变D.当地盛行风的转换(3)该日鄱阳与进贤的风向转换时间相似,该日18时鄱阳的主要风向应是()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3.某气旋在欧洲大陆自西向东匀速移动,气旋中心经过巴黎。
如图示意气旋中心经过前后巴黎气压变化情况,在此期间巴黎仅在7日出现降水现象。
据此完成下题。
(1)受该气旋控制,巴黎4日的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2)7日巴黎出现降水的原因是()A.温度较高B.湿度较大C.出现上升气流D.风力较大(3)下列日期,巴黎风力最大的是()A.4日B.6日C.7日D.9日4.下图是2020年国庆节前后110°E-120°E近地面天气状况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图。
2023年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一题多练(基础+能力+素养)专题 地球上的大气(讲解版)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
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图b)的因素是()①纬度①太阳高度①下垫面状况①天气状况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A.将瓶子悬空放置B.将瓶底涂成黑色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答案】1.C 2.B【分析】1.图b表示的空气和CO2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状况;该时段内的纬度、下垫面状况均不会有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进而影响空气温度,一天中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天气状况的变化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①①正确。
故选C。
2.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故选B。
草原犬鼠(土拨鼠)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它们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
这使地面上的风能够吹进洞穴,形成“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习习凉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根据上图犬鼠洞穴的“穿堂风”,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甲为气流出口B.甲洞口气压比乙洞口高C.乙处气温较低D.甲洞口地面气流流速较快4.最有利于我国南方山区房屋形成“穿堂风”的是()A.房屋东西朝向,房前河流,屋后石质地面B.房屋东西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山林C.房屋南北朝向,房前山林,屋后河流D.房屋南北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河流【答案】3.B 4.D【分析】3.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
水平气流经过土堆时,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气压降低,甲洞口气压较乙洞口高,B正确;甲为气流进口,A错;甲乙两处的大气是互联互通的,但乙处的风是经过洞穴再出来,风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洞内的温度应使大气增温,所以乙处气温应稍高于甲处,C错;两个洞口地面气流水平流速差异不大,D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2大气的运动练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2大气的运动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为“某区域某日地面天气形势图”,选项与图中甲、乙两个地点风向与风速的一组天气符号是( )解析:从图中可知,甲地位于高压东侧,故为西北风,由于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位于低压东侧,且等压线较密,故为西南风,且风力较大。
答案:B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2~3题。
2.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3.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解析:第2题,近地面,城市内部形成热低压,风由乡村吹向城市,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
第3题,图中N地的气温比周围高,等温面应向上凸出;气压比周围低,等压面应向低空凹出。
答案:2.A 3.A下图中a、b是北半球某地理要素等值线,且a>b,M、N分别位于图中a、b线的中点。
读图,完成4~5题。
4.若a、b是纬线,M、N在同一经线上相距2 220千米。
当国际标准时间为6时时,M 地为正午,其太阳高度角为0°。
同时,观察到北极星的高度为70°。
则N地可能( ) A.昼长夜短B.受冷高压控制C.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刻D.河流出现凌汛5.若a、b是等压线,则M地( )A.盛行偏南风B.气温略高于N地C.受冷锋影响D.以晴朗天气为主解析:第4题,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故M在70°N上。
M、N在同一条经线上相距2 220千米,则N为50°N。
当国际标准时间为6时时,M地为正午12时,可知M、N为90°E。
M正午时,太阳高度为0°,又能观测北极星,说明70°N出现极夜,故北半球为冬季,昼短夜长。
此日,太阳直射20°S,但N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太阳应直射南回归线。
河流凌汛出现在秋末和春初且必须是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1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运动
课时质量评价
A.春季的低纬度 C.秋季的中纬度
√B.夏季的中纬度
D.冬季的高纬度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3.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 )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第二节 大气运动
第(1)题: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旺盛 挥发
第二节 大气运动
第(2)题: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秋冬
有色金 属冶炼
(1)__C__ (2)__B__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的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2)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 方。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考向2 风向的判断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
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据此完成2~3题。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2.能正确反映图中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
第二节 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练案[6] 第二章 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练案[6]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单项选择题(2022·河北衡水模拟)霜冻是大范围的农业气象灾害,危害大小主要与霜冻出现的时间、强度、作物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有关,苹果树遭受冻害程度与树冠高度也相关,遭受冻害的苹果树坐果少。
我国北方某苹果园内果树树冠高度在1米~4米之间(如下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果园内苹果树最易遭受冻害的树冠高度是(A)A.1米B.2米C.3米D.4米2.下列可预防霜冻的措施有(B)①矮化栽培②燃烧柴草③提前灌水④增施无机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由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大气增温直接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霜冻灾害来临时,距地面越近,降温越快,霜冻越重,随树冠部位的升高,冻害减轻,故该果园内苹果树最易遭受冻害的树冠高度是1米。
第2题,燃烧柴草可使近地面笼罩一层烟雾,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对麦田、果树进行适时合理灌溉,可增大土壤比热容,使土壤和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降缓慢,达到减轻或防御霜冻的目的;矮化栽培的植物更易遭受冻害;能否减轻植物遭受冻害的程度与增施无机肥无关。
(2022·江苏无锡模拟)近年来,滑翔伞运动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极限运动之一。
滑翔伞需要借助自然上升气流达到滑翔与滞空目的。
图1示意滑翔伞运动的部分自然动力原理,图2是我国某大型滑翔伞训练基地(30°N,120°E)附近地形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2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这项运动,因其(C)①起飞场位于山谷,地形较低平开阔②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③起飞场高度适中,与山麓落差约370米④全年气候暖湿适合训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图2中甲、乙两地驾滑翔伞滑翔和滞空需要借助不同的上升气流,其中(B) A.在甲地主要借助山脊气流上升B.乙地上升气流白天比夜晚强烈C.甲地气流不会受人类活动影响D.在乙地主要借助热气流上升[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起飞场位于山脊上,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起飞场海拔约410米,山麓海拔在0~50米之间,两地落差约370米;该地位于北纬30°附近,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地球上的大气 刷题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地球上的大气刷题练习题一、单选题(2022·广东·校联考一模)2022年7月17日,浙江省宁波市某码头遭遇“下击暴流”天气。
“下击暴流”是发育成熟的强雷暴云产生强大的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气流运动又迅速转变为水平辐散的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历时短的特点,多出现于我国南方夏季。
此天气常会影响即将落地飞机的飞行,使其偏离原定下滑路径,需要飞行员谨慎操作。
下图示意“下击暴流”天气及飞机下滑停靠的飞行路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浙江省宁波市某码头的天气状况为()①大风①无风①晴朗①暴雨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受“下击暴流”影响,飞机落地的下滑飞行路径为()A.①B.①C.①D.①(2022·甘肃陇南·校考模拟预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极端气温风险大大增加。
冷夜指数在一定程度能够分析该地区的极端气温事件以及城市化影响贡献率,为认识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下图)为某城市冷夜指数40年内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从冷夜指数可以看出()A.郊区冷夜天数下降快B.城区冷夜天数下降快C.2000年后同步变化D.2020年后郊区指数上升4.根据冷夜指数可以推断该城市近年来()A.城区霜冻减少B.城区霜冻增多C.郊区霜冻增速快D.城区霜冻增速慢5.如果要提高冷夜指数,该城市应该()A.增加绿地面积B.加快郊区建设C.发展能源密集产业D.车辆限号出行(2023·全国·模拟预测)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图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形剖面示意及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面及焚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是()A.西坡春季B.西坡夏季C.东坡秋季D.东坡冬季7.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其主要原因是()A.白天水汽含量高B.冬季风夜晚更强C.山风与焚风叠加D.谷风增强风势(2023·全国·模拟预测)山火蔓延往往受风向、风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大气运动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是()
【答案】A
【解析】
风向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受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高空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据此判断A对。
2.图中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A. 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 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12-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 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答案】A
【解析】
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强度,应是北半球夏季,照片拍摄的时间可能是7-8月份。
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减少①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A对。
10-11月是秋季,尼龙网不能阻挡②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B错。
12-次年1月是冬季,不使用尼龙网,C错。
可能是6-7月,但不能增强④,可能减弱,D错。
热岛效应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的气温差。
下图是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某年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图(单位:℃)。
读图,回答下列下列各题。
3. 公园可能位于图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由于热岛效应导致的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是()
A. B. C. D.
【答案】3. C 4. D
【解析】
3.公园绿地、水域面积广,热岛效应最弱,中心气温最低。
根据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某年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图,公园可能位于图中的丙地,C对。
甲、乙两地气温高,不可能是公园分布,A、B错。
丁地气温较高,没有闭合等温线,不会是公园地区,D错。
4.由于热岛效应导致的城郊间的热力环流,城市区域气温高,是上升气流。
郊区气温低,是下沉气流。
结合图示箭头方面,图D箭头方向符合,D对。
图A郊区应是下沉气流,A错。
图B、图C城区应是上升气流,B、C错。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
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5. 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A. 16时至次日8时
B. 8时至16时
C. 18时至次日6时
D. 6时至18时
【答案】5. D 6. B
【解析】
5.甲图吹海风,是白天;白天陆地受热快,快速增温,地面是大气的热源,所以④地气温最高;海洋热容量大,增温慢,气温较陆地低。
选D正确。
6.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吹海风应是在白天;图乙示8时—16时,陆温高于海温,吹海风,可拍到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的镜头;16时到次日8时,海温高于陆温,吹陆风,不可能拍到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的镜头。
选B正确。
7.“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①雨后的夜晚必定气温很低②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③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热量少④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热量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说明是冷锋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该地受冷氛围控制,造成“是夜必霜”。
暖锋降雨的雨后的夜晚气温较高,①错。
材料中冷锋过境后,该地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②对。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损失热量多,③错。
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热量多,④对。
D对,A、B、C
8.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
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大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④白天太阳辐射强
⑤云层厚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大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
故C正确。
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因此在距日远近中,地表海拔高低可以忽略;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位于同一纬度,太阳高度角接近相等;青藏高原多晴朗天气,云层薄。
故A、B、D错误。
读某地高空同一等压面上等高线变化图。
甲、乙、丙三地对应的近地面为甲′、乙′、丙′,由甲到丙海拔逐渐降低。
据图,完成9-10题。
9. 最能反映沿MN线对应剖面的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10. 此时乙点的风向为
A. 东南风
B. 南风
C. 西北风
D. 北风
9. D 10. D
从高空同一等压面上等高线变化图分析,因甲到丙海拔逐渐降低,甲地等压面向高空低压区凸出,丙地等压面向地面高压区凹陷,故高空同一海拔高度甲地到丙地气压逐渐降低;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甲、乙、丙三地对应的近地面甲′、乙′、丙′等压面分布与高空相反,甲′、乙′、丙′气压由低到高。
11.图Ⅰ实线为中纬度某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且图示天气系统气流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图Ⅱ示意图Ⅰ中虚线OP一线气压变化情况。
图Ⅰ所示时刻()
A. ②地降水几率较③大
B. ①地风力较②大
C. ④地的气温较②高
D. ②地的光照较④低
11、B根据图Ⅱ所示的沿虚线OP一线气压变化情况,图Ⅰ所示为中纬度某低压槽。
天气系统气流沿顺时针方向流动,说明该天气系统是南半球的锋面气旋,位于右侧,是暖锋。
暖锋降水在锋前,②地位于锋后,降水几率较③地小,A错。
根据沿虚线OP一线气压变化情况,①地据曲线斜率大,说明等压线密集,风力较②大,B对。
④地位于冷气团一侧,不能判断气温较②高,C错。
②地的降水较少,光照较④高,D错
二、综合题。
12.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气温比B、C两地______,气压比B、C两地________,D、E、F中,属于高压区的是________。
(2)用“→”画出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
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M、N两地实际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热力环流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_____________的形式。
(5)若此图表示白天的海陆间热力环流,则AC中表示陆地的是___________。
【答案】(1)高低 E
(2)高空:E到D、F,近地面:B、C到A 太阳辐射差异(地面受热不均)
(3)西南、东北
(4)地面冷热不均,最简单
(5) A
【解析】
【详解】(1)气温高,气流上升,气温低,气流下沉。
根据图中箭头方向,A地气温比B、C两地高,气压比B、C两地低。
高空气压分布状况与近地面相反,D、E、F中,属于高压区的是E。
(2)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在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
高空大气水平运动方向是由E到D、F。
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是由B、C到A。
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差异,导致地面受热不均。
(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
结合图中南北方向,M、N两地实际风向分别为西南风和东北风。
(4)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5)若此图表示白天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白天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则AC中表示陆地的是A。
C表示海洋。